宜春,佛教禅宗文化的沃土,在这块钟灵毓秀之地诞生了许多的禅宗大师,它的文化和精神在经历了历史上的聚合离散后,几百年来从没有停止它走下去的脚步。而今天的我正是汲取了这历史洪流中的一朵浪花,把它的故事在阳光下展开,让我们更多的人可以通过五彩的光线,近距离的去感悟那个美丽而又波澜壮阔的瞬间。 我的故事要从慈化寺说起,这座有着八百多年历史的寺院曾经诞生了一位禅宗大师普庵,从出家到圆寂,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他流传在百姓中的各种传说,他的禅宗思想都需要有一位合适的嘉宾把他通过特殊的方式一一展现出来。而袁赣湘老师作为一位整理和搜集地方志多年,而且对禅宗文化有一定研究的专家跃入了我的视野。通话中的他,操着一口江南特有的普通话,但是声音确是宏亮的,给人感觉落地有声,每次问起禅宗方面的问题他总是涛涛不绝,你根本无法打断他的说话,而且谈到某些观点他很是坚持自己的观点。说实话在我心里个人感觉这个嘉宾在采访时一定会有许多问题出现,而且他接受过多家媒体采访,对于媒体他太清楚对方要什么了,反而丧失了个人的独特气质。但是作为本期节目,似乎他又是非常的适合。带着心里的揣揣不安我来到宜春,初次见面,不高的个头,不苟言笑的面孔,说话大嗓门,略显发福的身体,总喜欢走路背着双手,虽然已过耄耋,可是还如此精神,走路虎虎生风,喜欢抽烟的他,似乎每隔不到两个小时,又是一支香烟在手,和他谈起拍摄内容他总是一副心不在焉,已经熟知的样子,在聊到一些历史观点时,他又是据理力争,分毫不让,一次档案馆拍摄因为协调问题,甚至出现了拒绝拍摄该部分的情景,雨似乎从我们到达这个城市就再也没有停过,而时间一点一点的流逝。随着天光的暗下来。我的心里开始着急,但是我知道作为导演最忌讳的也是这个。我平复自己的急躁,用平定的语气说道:袁老师我们在沟通一下详细的内容。我慢慢的把我的内容一点一点讲给他,告诉他为何要这么处理。他点头赞同,但是在每次拍摄时,又会发生一些内容方面的说词问题。还是需要沟通再沟通,一天天的拍摄下来,在慢慢的了解中。我发现了一些细节,比如他对宜春他的第二故乡有着莫名的情结,他对禅宗文化研究有着无以言说的执着,他曾经跑遍了江西甚至全国大大小小的各个与普庵禅师有关系的寺院,也曾经为了寻到普庵禅师的纸言片字而一次次的在几个地方来回奔跑。他熟悉人际交往之道,但是又不沉迷其中,他说话直言,遇到一些禅宗文化问题又不回避,更不考虑对自己的利弊。宜春对于他,禅宗文化对于他更像是心灵的一片净土,容不得任何人对它的误读。他用自己的岁月沧桑和内心的坚持保护着这片神圣的内心世界。而我似乎读懂了这个倔强的老人,他的行为之与我。我觉得何其相似,因为喜欢纪录片,多年来一直坚持,苦也罢,累也罢,被人误解也罢。我一直在这条路上坚持着,纪录片对于我,是我灵魂守望的土地。那一刻我们两个不同行业的人,一个拍摄者和被拍摄者,一个老人和一个青年。我想我们对各自理想的追求和热爱是何其相似。只记得离开的那天杀青饭,老人在饭桌上说道:其实我见到你们的第一眼是颇不待见,年纪小不说,还要求挺多,我接触过很多的媒体采访,当时拍摄这个节目我是拒绝的,因为我觉得接受采访太多了,没什么要说的东西喽,可是我看到你们下着那么大的雨衣服都打湿了,为了一个镜头一遍遍的在大雨里拍摄,从早起六点忙到晚上十一,二点。连饭都顾不上吃,还一直拍摄,老头子我脾气倔,是个坏老头,可是你们从没有在脸上显示出丝毫的不耐烦。让老头子我打心眼里服气,小小年纪就有如此的工作态度,那可了不得哟,下次你们不是拍摄仰山吗,一定来,老头子全程陪同。听着老人朴实不带任何修饰语言的话,当时我的心里有种感动,被理解。也许是对我工作的最大认同,有时候人跟人的沟通用心起来就不会太难。拍摄已经告一段落,但是这个老人的话语还时刻响在耳边,鞭策着我在纪录片的净土之路上继续勇往直前的跋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