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面】一组快切镜头
【纪实段落】
青海师范大学葛玉修演讲:
P1:斑头雁极富情感,爱情专一,出入成双成对,一方死亡另一方再不婚嫁,在这一点上比人要好得多。
P2:为了不把相机淋坏,把相机抱在怀里,呆了一晚上,第二天是风平浪静。
P3:船走的很远了,从望远镜我看到,两只小斑头雁就蹲在帐篷的地方,头还朝着船离开的方向。
P4:水污染,鸟儿在呐喊,动物在流血。
P5:咱们青海人都不知道叫普氏原羚。

【片名】 大美青海我的家
【画面】买报纸,坐公交车
【解说】他叫葛玉修,今年60岁,出生于山东曹县,17岁来到青海当兵,退伍后留在这里。他爱好摄影,在工作之余,用手中的相机见证了青海的草长莺飞。
这里人亲切地称呼他为“青海名片”,然而他更喜欢别人叫自己“中华对角羚之父”或者“青海湖鸟王”。
【纪实段落】这原来都是平房,没有楼房,现在楼房越来越多。这个路过去被称为扬灰路,扬灰是灰尘那个灰,我的一个老领导,当时把西宁市叫作稀泥市,特别形象。因为青海这个地方比较干燥,西宁这个地方尘土飞扬。现在这个地方楼房都起来了,越来越多了,过去都是平房这一块,非常艰苦在70年代。青海湖开湖了。
【画面】下公交车,走入办公楼。
【解说】从外貌上看,很难把葛玉修和这里的人区分开,不知道的还以为他是地地道道的老青海。
【采访】当时是参军入伍,当时就是抱着一个响应国家号召,保卫祖国,就是这个来的,实际上72年的12月,到的青海,这一恍40多年了。到青海了,因为从山东这个地方,老实说,一开始到这个地方新鲜,兴奋,因为毕竟是个农村的孩子,到了西宁这个地方。但是稍微过段时间就感觉到这个地方,自然条件比我们那还是有点差,我们那个地方虽然不是山东最好的,但毕竟氧气充足,缺金缺银都好补,缺氧没法补。
【纪实段落】这是省军区大院,20多年我一直在这里面住着。
【纪实段落】朋友见面
A到里面看一看。那就去你住的那个地方,原来在这的平房还有没有了?
B没有了 就这一间
A 那走吧 先跟着去吧
B那边是办公楼
A这后面原先都是平房,我原先住的是一间半的房子,就在这个楼的后面。
B这都拆掉了?
A全部都拆掉了,现在变化大,这里边变化非常大,我那个楼现在应该还有啊。
B你那个楼是?
A跟李占亭那个房子两边一块的。
B现在在这个楼的后面。
A对对对对对对
【解说】葛玉修三十年前在这里当兵,直到今天,他才鼓起勇气回到这里。最初居住的平房已经不在,仅剩下这一栋老楼。
【画面】通信站 士兵跑步 进入宿舍
【纪实段落】这是过去的营房,不过是后来修的,过去都是平房,这是通讯楼,这是过去的机房,过去不在这住,应该说普通连队住的都是通铺,通铺实际上就是一个床接着一个床,通讯站这边就是架子床,但是都是木头的,一个营房一张桌子,一把水壶,每个人的脸盆就在床下面,也没有这些柜子。部队变化了,城市变化,都在变化。

【纪实段落】
A每个人一个柜子是吧
C每个人一个
A最早的帽子是那样的帽子,我给你看一下,我当时当兵的时候,这里面有一点,我给你看一下。我觉得也特别要有意思。
C哦 这是你以前的照片
A这就是我当兵时候的照片,这就是在通讯站当兵的时候。这是后来了,这是通讯站在农场照的照片。
【采访】在部队的时候我也在拍照片。但主要拍的是战友之间的留念,生活照。
因为这段民风特别的纯朴,他没有那么多的小肚鸡肠,他对人非常的热情,非常的诚恳。就是这样子的,所以我的作品反映的是这个。
【解说】1994年葛玉修转业了,那时的他有许多选择。葛玉修觉得离开青海就再也听不到熟悉的起床号声了,再也见不到青海这些熟悉的面孔了。他毅然选择了留下,留在了这个故乡之外的地方。
【导视】
【解说】每次去青海湖之前他都要来到这里。
纪实段落:实际上这个街道,各种商品都有。
【解说】每次来到这里他总会吃上一口。
纪实段落:就像狗尿尿一样,所以人家起名叫狗浇尿,名字不好听但吃起来非常香。
【解说】《故乡》栏目继续为您呈现《大美青海我的家》
【画面】高楼
【纪实段落】这是西宁市的西门口,比较繁华的地方,我每次出去之前都要带点生活用品,一会我要到水井巷市场去买点东西。要走地下通道。
【解说】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域,这里的人大多来自天南海北,所以青海要比其他地方拥有更加开阔的胸襟,更具包容性。葛玉修喜爱的也正是青海的这种包容。
【纪实段落】实际上这个街道,各种商品都有,在西宁应该是一个比较有影响的一个街道,想买的东西基本上都能买得到。我经常到这,买点东西,像这种你看藏族文化啊,包括这个清真的啊,就是回族的啊,汉族的啊,比较交融的,要买的东西基本上都能买到。所以有时候到这走一走啊,溜一溜啊,也有一种感觉。
当然这种感觉,也是我们青海,西藏特有的。

【画面】市场概况快切
【纪实段落】过去这个地方两边都是房子,平房年头到了。现在这个地方,过去都是平房,中间是一个街道,两边都是卖东西。现在就是规划的比较好,应该稍微也都搭起来,封闭式的,所以还是很不错的,情况还是很好。
【纪实段落】买菜
【解说】莴笋、黄瓜、西红柿是葛玉修每次外出拍摄携带的老三样。在过去,像这样在菜市场挑选蔬菜是葛玉修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纪实段落】吃酿皮
这是酿(rang三声)皮,在西宁还是比较有名的,这个是狗浇尿,这狗浇尿是因为当时青海生活比较困难,做的时候滴那个油啊比较少,就像狗尿尿一样,所以人家起名叫狗浇尿,名字不好听但吃起来非常香。
【解说】从前那些让初到青海的葛玉修很不习惯的食物,今天已经成为了青海招揽美食爱好者的金字招牌。而坐在这保留着原始状态的小街上,吃上一口青海特有的小吃,葛玉修总是感慨万千。
【采访】四十三年基本上把我的大部分青春年华都留在了这里,一直到现在到了花甲年龄。所以说缩短了这个距离,没有了距离,一直到完全的融入。我是这样的认为的。生活上完全的适应这了,如果有几天不吃青海的小吃我就觉得馋的慌。到外地转一圏回来,吃一盘手抓羊肉,吃点酿(rang三声)皮,吃点狗浇尿,跟人介绍的时候也很自豪。
【导视】
【解说】每次来到青海湖他总是心潮澎湃。
纪实段落:到鸟岛一下子就被震撼了。
【解说】也是这里让他死里逃生。
纪实段落:背后的大山都是黑糊糊的,前方的草原一片模糊
【解说】他希望有一天能够把骨灰撒到这里。
纪实段落:我曾经跟我女儿说过,我说老爸死了没有什么要求。
【解说】故乡栏目继续为您呈现《大美青海我的家》
【解说】从西宁到青海湖大约两个小时的车程,葛玉修总会利用休息的时间到青海湖从事摄影创作。
【纪实段落】
我每年都有到青海湖,现在也有200多次了吧,每次到青海湖都有别样的感觉,对青海湖的了解越来越深了。实际上青海湖,它就是个海,它古称西海。它有4400多平方公里,而且这青海湖有很多的鸟,这鸟就是青海湖的精灵。这鸟是因为它美丽、漂亮而存在,自由的翻飞,筑巢、育雏,那个感觉是不一样的。所以随之时间的增移对它的了解也越来越多。
【画面】拍摄天鹅
【纪实段落】对面这一户牧民是甘子河乡的一户牧民,人非常好,我认识他好多年了,现在天刚亮不久,咱们过去看他干什么呢。咱们走。

【纪实段落】和牧民见面
【纪实段落】
这家牧民特别好,很淳朴很热情,我当时认识他就是为了这有一对黑颈鹤,每年都来,我当时和户籍管理局的人到那去拜访,一下子就认识了,认识了以后曾经在那住过几天,他们家为了我在这给我做米饭,虽然做的不是十分好吃,但是非常有意思,在这住了三天,我给他们带了点方便面、茶砖啊,有时候给孩子带点糖啊,所以关系非常好,有一次我的车就误到这了。我当时和苗老师一起来拍片子,拍黑颈鹤,车怎么也出不来,实际上是越陷越深越陷越深,正好那边有个拖拉机在拉东西,我们把他请过来,最后拉不动,最后没办法,他们家就用摩托车带着人夹着木板过来垫到底下,几个人拉,五个人拉,生生给拉出来的,藏族群众有个特点,他话语不多,不会说那么多华丽的话,但是他非常实在,就像刚才一样,话不多,但他很想让你到他家里去坐一会,喝点茶,因为这过不去,但这一家我还会来。
【解说】每个来到青海的人都想知道,青海的特色在哪里,有人说是环境、有人说是民族、还有人说是美食。葛玉修说,是青海的鸟。
【画面】鸟
【纪实段落+画面】我第一次来到青海湖是1995年,到鸟岛一下子就被震撼了,居高临下看这个青海湖的时候,被它的壮观、雄浑、博大、洁净深深的震撼和打动,所以从此我就青海湖就有了特别的感觉,就把这十几年的业余时间大部分都用在了这,所以我拍了很多的图片,跟鸟有些很有趣的故事。我到现在都清楚的记得我在三怪石上小斑头雁送我的那个情景,小斑头雁实际上出壳以后是在爸爸妈妈身边活动,一旦离开了爸爸妈妈的巢区到其它鸟的地方,像鱼鸥的生活区就要被鱼鸥钳,有一天我发现几只小斑头雁走散了,到了鱼鸥的巢区其它的鱼鸥就钳它,这时我把它收养起来,放到纸箱子里,用我带的橄榄掐碎了给他吃,小斑头雁长的很快,两天它就从纸箱子往外跳,放进去跳出来,最后我干脆就不放了,所以它就跟着我走,我走到哪它跟到哪,我坐着的时候它就趴到我的身上,我站着的时候太阳比较大的情况下它就站在我的影子里甚至蹲在我的脚上。到第七天的时候早上起来我就把帐篷收好,把东西收拾好,把小斑头雁送到它的巢区去,把小斑头雁送到100多米的地方,就赶快回来,过了一会小斑头雁跟着我又赶过来了,第二次我又把它送到稍微远一点的地方,又回来了小斑头雁又过来了,这时候我真不舍得送它走,小斑头雁太可爱了,非常通人性,但是还要送过去,第三个我送得更远,送完了以后疾步往回走,上了船。就看到两只小斑头雁又跌跌撞撞又赶了过来,到了湖边,两制鱼鸥就在水里箝它,我着急得直跺脚,小雁小雁快回去,很着急啊,在两只鱼鸥的攻击下,两个小斑头雁掉头游了回去。船走得很远了,从望远镜中我看到两只小斑头雁就蹲在我搭帐篷边的石头上,头还朝着船的方向。
【解说】这也许就是葛玉修长期留在青海,赞美青海,把这个异乡当做故乡的原因吧。
【画面】吃黄瓜、抓拍特写、手握钢丝
【解说】如果让葛玉修选择一种他最喜欢的野生动物,青海的“中华对角羚”无疑是他的首选。原因很简单,因为它是最稀少的、因为它是青海独有的。

【纪实段落】可惜,网围栏的大量出现,让这些对角羚挂死在上面。这个网围栏实际上是牧民为了保护自己的草场,做一个分界线一样的东西,它这个东西比较高。它本意是作为地界,作为牧民之间的地界划分,阻挡别人的牛羊到自己的草场里面来吃草。但是实际上给对角羚造成了极大的伤害,特别在上面的刺丝就像铁丝网一样的,所以有不少的对角羚挂死在上面。每次看到这种状况,看到我拍的那样的照片,就心里有别样的难受。因为本身这个动物就这么稀少,应该很好的保护,但是好端端的就挂死在这个上面,令人痛心。因为这个物种一旦灭绝了,一个物种灭绝了以后,根本就没有办法了,没办法了。我们不能让我们的子孙后代只能从影视,从图片上看到这种动物吧。
【画面】中华对角羚
【纪实段落】这个地方是沙漠和草原的结合部,是对角羚生活的区域,当然这个地方也有了,在这我差一点没喂狼,那是一次我去拍对角羚的时候,去得比较早,天不亮就潜伏在就这个位置,等着对角羚的到来,因为时间比较长,不知不觉就睡着了。
【解说】突然听到狼嗥,葛玉修一下子紧张了起来,他抬头看了看,远处的青海湖,泛着一点亮光,背后的大山都是黑糊糊的,前方的草原一片模糊,什么也看不见。隐隐约约的几个黑点,向葛玉修快速的移动。
【纪实段落】离得近了,我看见,前面是一只对角羚公羊,后面是五只狼在追它。
【画面】狼主观 高速移动
【纪实段落】眼看着它离我30多米的,就在这个沙丘过去了,我动都没敢动,大气都没敢出,过了一阵子才感觉到背上有点凉,实际上冷汗湿透了背心。
【音乐起+画面】葛玉修由远及近
【解说】当身躯沾满了高原的气息,狼群没有发现葛玉修,当相机拍下了精彩的瞬间,动物也会为他表演。当心一次又一次的与青海呼应,天与地,山与水,人与物在这一瞬间融为一体。
【画面】中华对角羚
【采访】我曾经跟我女儿说过,我说老爸死了没有什么要求,到时候把我火化了以后,一把灰撒到青海湖,因为青海湖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它吸引着我,让我付出更多的心血,但是也是感情的地方,也是曾经让我感动的地方。另外一个撒到黄河。
【画面】滚滚长河 碧绿的水
【纪实段落】你看这周围山荒山,一棵树都没有,这碧绿的水清澈见底,你知道这是哪吗?它就是养育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你想不到吧,你看这的水,这的河水跟咱们想象当中,经常说的,跳到黄河也洗不清的黄河水是不一样的,它就在我们青海,它是一个靓丽的风景,他吸引了很多人到这来,作为我来讲,生在黄河入海口的山东,工作在黄河源头的青海,看到这非常的开心,我真的非常希望,黄河入海口的河水也能像这样的翠绿、透澈,可以引用,到那个时候是非常的开心,非常的快乐,也是非常的幸福,但愿有那么一天,我们在期待。
【采访】我退休也退在青海,为什么?一我适应了这的环境,我已经跟这的人融为一体,这有我的战友、有我的同事,有我的朋友。

【画面】黑切特写+野外拍摄 (感情流露)
【采访】一路走来我得到太多的支持和帮助,领导,同事,朋友,特别是我的家人,我们家领导(老婆)。
【片尾】字幕:200多次到青海湖 10万余幅照片
画面:照片墙定格在最后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