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幕]北京某合唱团排练
[画面]刘云厚指导合唱队员演唱《茉莉花》
[解说]
眼前的这位老者叫刘云厚,中国著名指挥家。1980年至今在总政歌舞团任合唱指挥,曾经指挥排练过《长征组歌》《黄河大合唱》《交响乐沙家浜》《交响乐智取威虎山》等大型合唱作品。
【同期】你们都到过海边啊,那个海浪是有起伏的,对不对。
【解说】从事合唱指挥已经整整48年,刘云厚每当站在舞台上,眼前就会浮现出故乡的大海。
[画面]刘云厚指导合唱队员演唱《茉莉花》
字幕——出片名《乡.音》
[画面]:火车轨道——
[刘云厚画外音]
(妈妈在哪,哪儿就是我的故乡。)
画面: 刘云厚坐在窗口静静的看着窗外
火车轨道——
[刘云厚同期]
我的体会就是,年岁越大,对故乡的感情越深。
[解说]
2013年3月25日,离开故乡近半个世纪的刘云厚,再次踏上了归乡的列车。

[刘云厚同期]
我第一次离开家是1957年,57年初中毕业,考上音乐学院附中了,就离开家,到沈阳了。那么当时离开家舍不得。一个是家乡养育了我,一个是大连的山、大连的海养育了我。
[解说]
刘云厚至今还清晰的记得,自己第一次离开故乡大连、离开母亲的日子。四十八年来,刘云厚基本上都在北京度过,然而对于故乡大连的记忆,却并没有因此而冲淡。
[刘云厚同期]
那时候小,因为离开家,心情比较激动,到了家了,见到妈妈,有时还得掉掉眼泪,现在都老了,现在往八十奔了,七十多岁了。
[同期]刘云厚:那我长在大连应该都很熟悉吧,不熟了,为什么?发展了,都变化了!整个街道楼房都变了,都发展得很快,所以不认识,自个走,我找不着,时代变化 在前进呐!我也前进了,我也长大了,长到七十多岁了。
[解说]
如今的大连早已不在是刘云厚当初离开时的模样,靓丽的外貌和繁荣的景象使故乡大连变得年轻了,而当年那个朝气蓬勃的刘云厚却老了。
导视:
解说:为什么他把哥哥看做父亲一样
解说:为什么他对哥哥心怀愧疚
解说:一碗热腾腾的水饺释怀了他多年的那份遗憾
《故乡》栏目继续为您呈现《乡.音》
[纪实部分]
【画面】:刘云厚敲门,哥哥开门,两个白发老人拥抱一起。
哥哥:来电话说,不是去台湾了吗?
刘云厚:台湾也去了。
哥哥:待两个多月,干什么待两个多月?
刘云厚:没有怎么待两个多月?台湾就十天。
[解说]
和刘云厚说话的老人是他的哥哥刘云英,今年已经78岁了。

[解说]
虽然多年未见,手足之情却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推移而变淡。此刻记忆就像一扇缓缓开启的大门,把两个年逾古稀的老人一起带回了往昔。
[纪实部分]
刘云厚哥哥: 好多事都记不得了,这多少年了。
[解说]
1965年在沈阳音乐学院完成学业的刘云厚离开沈阳,进入北京军区军乐队任指挥,由于工作的原因,回大连看望家人的机会越来越少,那时在故乡的母亲,是他心中最大的牵挂。1980年10月,母亲因病去世。对于刘云厚来说,他和故乡之间的情感纽带并没有因此而断裂,留在故乡的哥哥是他心中最大的牵挂。
[刘云厚同期采访]
我哥从来在我面前,他知道我很尊重他,我心里就是我哥是我的半个父亲,没有我哥就没有我,更没有我的事业。
[解说]
1940年,刘云厚出生在山东烟台的一个贫苦人家,在他四岁那年,父亲的突然离世让原本就拮据的家里更加窘迫,为了生存,无奈之下,刘云厚的母亲只好带着年幼的他和哥哥姐姐一家五口,投奔远在大连的亲人。从此,刘云厚与大连结下了不解之缘。
【解说】1944年,来到大连后的刘云厚一家,生活依然过的很清贫,因为没有钱,在刘云厚五岁那年,他的弟弟小米乐因病死在了母亲的怀里,迫于生活的压力,作为长子的哥哥刘云英在他年仅12岁的时候,主动放弃了学业,承担起养家的责任。
[纪实部分]
哥哥:(那个时候)没有办法,你怎么弄
刘云厚:十二岁养全家 俺哥
哥哥:你现在没办法,那不就是个小孩嘛,十二岁就是个孩子
刘云厚:12岁嘛
刘云厚:我还跟俺哥上码头卖冰棍呢。
刘云厚:那时候是冰棍是在铁桶里边,你要买冰棍,这么弄弄给你拿出来,铁桶上面细下面宽。一个挨一个能串上,我就卖了,我拿这铁桶,再卖一个再串上我拿着,俺哥卖冰棍,在码头,那时候就刚到大连,那时候俺哥才十岁,因为俺哥12岁就供我上学。
解说:十二岁的哥哥用稚嫩的双肩,和妈妈一起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刘云厚的学业才得以顺利完成,那时的刘云厚并不知道哥哥为此承受了多大的委屈。
[黑场落]
[解说]
1961年刘云厚如愿考上了沈阳音乐学院。这对并不富裕的家庭来说可谓喜忧参半。然而,哥哥的一句话,让刘云厚吃下了定心丸。

【刘云厚采访】初中的音乐老师是个女的,安凤芝老师她非常喜欢我,也支持我,也扶持我,后来这不是考上音乐学院附中了嘛,这个来回的车票都是她出钱买的,后来就跟她老公商量就是说要给我出钱供我念书,念音乐学院,这个时候我告诉俺哥了,俺哥坚决不行,你叫安老师供你,花那个钱,我怎么还这个人的情债啊,那我的压力就更大了你放心,你好好努力上学,哥头拱地也要把你拱出来,哎呀,这句话!我当时就哭了。
【解说】和如父亲一般的哥哥,一起吃饭 聊天是刘云厚最开心的事情然而在刘云厚的心里,一直藏着一件事情,这件事情让他对哥哥深感愧疚。
[刘云厚同期]
我还想起一件事来,我哥他除了猪肉什么肉都不吃,我有一次弄的牛肉包的饺子,我调的馅,我哥还没下班,我说妈今天回来别跟我哥说,你听我的,行啊。我说哥,今天我调的馅,但是对不起,我调的馅放酱油放多了,所以肉馅发红,牛肉嘛,开始吃,我说哥怎么样今天我做的馅,好吃好吃,我妈在那儿偷着乐,都吃完了。我说哥今天的饺子好吃吗,好吃啊,我说是猪肉的吗,是啊,还是啊,今天没有猪肉,今天包的是牛肉馅的,云厚你怎么这样呢,你这不气我吗。
纪实部分
[刘云厚带着哥哥去市场买菜]
刘云厚同期:其实大连变化很大,我都认生了……
哥哥:你多年没回来……
[解说]
一大早,刘云厚就跟随哥哥一起来到了附近的农贸市场。
小贩:这一把才一块多钱
刘云厚:这个啊
小贩:嗯
刘云厚:你看这个行吗?
小贩:我给你称看没多少,这一把没多少。
刘云厚问小贩:你这海蛎子是活的吗
小贩:活的,这不是刚剥出来的吗
刘云厚同期:我小时候赶海,这个东西剥出来就能生吃,你现在生吃吗?
[解说]
在刘云厚的记忆中,童年时最快乐的事就是去赶海。
说到赶海,生活在大连的人都不会陌生,赶海对于海边的人来说就像是赶集,每当潮水退去,就会有很多人去捡拾海滩上的各种海产品,现在的人赶海是为了享受快乐,享受生活,而对于刘云厚来说,小时候赶海的经历却是为了能够生存下去。
【纪实】刘云厚:从那个海礁上就像他那样剥开拿着就吃了
[黑场淡出]

[纪实部分:包饺子和哥哥、外甥唠嗑]
刘云厚:咱们那时候,平常吃不着,过年过节吃点,哪有这么多肉啊,
哥哥:没有。
刘云厚:我还记得在二舅楼下住的时候,你和妈不都出去了嘛,我那个弟弟叫敏逻(音),弄的一小盘酱油,窝头就蘸酱油吃,我还跟他抢呢,你蘸多了,我蘸少了。想想,真是,我就不像俺哥,我就不像个哥哥样。
[解说]
为了弥补对哥哥的愧疚,刘云厚利用这次回家的机会, 想再一次为哥哥包一次饺子。
[纪实部分:吃饺子]
刘云厚:吃以前先给妈拣上几个。把这个拿走吧。
刘云厚:六个吧,六六大顺。
刘云厚:这是给你姥姥的,先放到这边吧。这是咱们吃的,姥姥吃完了,咱们再吃。好了,开吃了哥,你得现动筷啊。你动了,我们才能动啊。
哥哥:怎么样?
刘云厚:还可以。
刘云厚:再来两,再来一个,好。妈妈要在跟前多好啊。
哥哥:咱们吃吧。
刘云厚:咱今天的饺子也不错,肉馅的,但是永远比不了妈妈那时候过春节包的,但是味道特别好。
导视:
解说: 一盘热气腾腾的饺子勾起他怎样的伤心往事
同期:妈妈包的饺子的味道,我一辈子都记得,我永远不忘。
解说:岁月蹉跎,时间流逝,却带不走脑海中深藏的记忆。
同期:一看到这个房间,我就想起我妈来。
解说:妈妈的歌声伴着他成长,从此音乐成为他人生的方向
《故乡》栏目继续为您呈现《乡.音》
[纪实部分:大连码头]
刘云厚同期:船都是从这里进来,大连港就是这个,出去都从这里出去,变化很大,
这都是后来盖的~总得来讲还很熟悉。
[解说]
大连码头对于刘云厚来说并不陌生,幼时的记忆便是从这个码头开始。那个时候的刘云厚并没有想到,从他踏上大连的那一刻起,他的人生轨迹就和这座城市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刘云厚采访同期]
我那时候的印象,我那时候才4岁,影响特别深,没有钱,没买那么多船票,少买一张,没钱。后来我妈就给售票的跪下了,就求求你了,我实在没钱了,我带着孩子上大连,我就记得一个高个的男的,我特别忘不了,非常善良,走吧走吧,上去吧,就放行了,放我们上了,上去,从那就到了大连了。
[纪实部分:去旧居]
刘云厚:这地方要拆迁了。
刘云厚:老了,这房子也老了。
[解说]
走进儿时的旧居,眼前的一切都显得那么陈旧,满墙的尘灰、昏暗的灯光、仿佛在默默地述说着光阴的故事。

【同期】刘云厚:这就是我小的时候俺们一家四口住的地方,就这么两间房,哎呀,不过虽然这房子陈旧了回来还是有感情的,就在这个屋里,俺哥,俺妈,把我养大的。
[解说]
刘云厚家的老房子是日本侵占大连时期建盖的,日本关东军曾经驻守此地。房子虽然不大,但对当年背井离乡的一家五口而言,却不失为安乐团圆之所。
[刘云厚采访同期]
家就是那一个窝,全家人在一块团聚的那个一个窝,没有这个窝怎么办呢?就集中不起来了。我小时候,我妈只为我,我姐上念初中二年级的时候就下来了,也上我妈的渔网厂,跟我妈一块织渔网。因为我妈挣的那点钱和我哥,4个人生活还是有困难。所以说,她就也去干活去了。就是说我妈、我哥、我姐都干活,就剩我一个人。所以只有晚上回到这个窝,全家人虽然吃的不好,生活有困难,那么终于团圆了。家就是用我们大连话就是窝,就是那么一个地方,团圆的地方。
[纪实部分:刘云厚在旧家中]
[纪实:刘云厚和哥哥在旧居]
刘云厚:这回一进门看了看,最老的就是这地板,咱们搬家的时候就是它,地下还挺深呢。
哥哥:下边深能有三米,一个人下去都不露头。
刘云厚:这地板也五六十岁了。
哥哥:七八十岁了。
刘云厚:你看这么旧了,但是记忆犹新啊。
[解说]
岁月无情,时光飞逝,却带不走刘云厚脑海中曾经的记忆。
[刘云厚同期]
一看到这个房间,我就想起我妈来,我经常还想着,有时候从里面那屋走到这屋还擦眼泪,虽然是解放了,家里也挺困难,就靠俺哥一个人。就是乐观,他掉眼泪从来不当着我的面,但是我偷着看那,用衣服角擦眼泪,她这一辈子负担多重啊。
[解说]
在刘云厚的心目中,他对大连的记忆和母亲是紧密相连的。
[刘云厚采访同期]
我现在就想,特别是工作以后,接触的人也多,我就觉得像我妈这样的人不多。所以我现在就说,就像我老师说的,我妈是一个伟大的母亲。所有的苦,她自己忍受,也不愿意让孩子吃苦,所有的苦都是我妈吃了。我也是受我妈影响.
[黑场下]
[解说]
在刘云厚的记忆中,母亲虽然不识字,但对孩子的管教却非常严厉,从母亲的身上,刘云厚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刘云厚同期]
我两个同学一块写作业,还一块爬山,回来,我妈一开同学来了,就开始做饭,因为我妈有一句话,好吃的东西,给自己吃填了坑,就是洞,填了坑,给别人吃传了名,就做饭,做饭这两孩子不好意思,说我们不吃了,我们走了。走了以后,我妈就有点生气了,云厚啊,再这样的孩子别领家来,多不给咱们脸,就有点生气了,我妈她有一套道理,所以我们也学。
[解说]
在大连和母亲生活的往事就像昨天才发生过一样,看着熟悉的一切,记忆就像潮水般涌出
[刘云厚同期]想想这些事又高兴的是又难过。
[解说]
虽然当时的生活非常清贫,对于独自抚养一家四口的母亲来说非常艰难,但是刘云厚的眼里从来没有看到过妈妈流露出对生活的悲观。
这是一张存封已久的老照片,照片上刘云厚一家人围坐在母亲身边,看上去是那么温馨和谐。在刘云厚自传里有这样一段关于母亲的回忆:“我的母亲勤劳简朴,善良乐观、热情好客、特别干净、特别爱唱歌,我从小喜爱音乐,就是受到了母亲的影响。母亲经常爱唱的歌我至今记忆犹新”。

[刘云厚同期]
我记得的就是解放那个时候,到了渔网厂:俺自从八一五得了解放,苏联成立了渔网工厂。唱这个还在那个渔网厂的广播室唱,全厂的职工都听见。我妈自己有时候自己哼的小调都是原来的小调,我还记不住。就是白毛女我能记住,有时候俺妈,俺哥都不回来,就我一个人放学在家里,外面下着小雪,我就开着小窗户:北风,哭着唱,那个吹,雪花那个飘飘,雪花那个飘飘,年来来到。
[歌声渐起]
[画面]
刘云厚和哥哥拜祭母亲
导视
解说:
少年时期的一次演出让他和音乐结缘
回到母校的他用歌声和孩子们相识
故乡大海的海浪声是他艺术灵感的来源
灵魂深处他永远离不开大海的歌唱。
《故乡》栏目继续为您呈现《乡.音》
[纪实部分:看小学老师]
刘云厚敲门给老师献花,然后和老师聊天。看以前的演出照片。
刘云厚:陈老师,陈老师好
陈老师:哎呀,来了,云厚,来了还给我送的鲜花
刘云厚:嗯是啊
陈老师:感谢感谢。
[解说]
人们常说一个人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也和他周围的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故乡大连,刘云厚非常幸运地遇到了他的良师益友,老师对他无私的教导和帮助,让他受益匪浅,就在他上小学不久,他的音乐启蒙老师秦豪壮就发现了刘云厚唱歌的天赋,推荐他参加了一个国际少年夏令营的演出活动,他以一首苏联儿童歌曲“小云雀”获得了来自各方的喝彩,从此音乐的音符伴随着他走过了一生。
[纪实部分:回访母校]
[解说]
回到母校的刘云厚,眼里丝毫看不到当年学校的印记,以前的小平房如今都已经变成了大高楼,宽阔的操场、明亮的校舍、孩子们朗朗的歌声仿佛又把刘云厚带回到了曾经的学生时代。
[纪实部分:和孩子们一起唱歌]
老师1:好,同学们,我给大家介绍一位老同学,这是我们的刘爷爷。
学生:刘爷爷好。
[解说]
如果说妈妈的歌声给刘云厚种下了音乐的种子,那么故乡老师的辛勤教导,就象阳光一样呵护着刘云厚成长。
[纪实:刘云厚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和孩子们一起唱起了歌欢快的歌。]
[镜头切换:刘云厚和孩子们一起唱歌]
[黑场下]
[纪实部分:在海边]
[解说]
就象每次回乡探亲一样,看望完自己的亲人和师友后,刘云厚总是会独自到大海边坐一坐。
[画面:海边,刘云厚坐在小船上嗯唱着小时候妈妈唱过的歌。
[刘云厚采访同期]
你只要到海边,那个海的波浪就像音乐似的,呼啪呼啪,就像我们乐队演奏那指挥就来劲了, 你要在那儿坐着,特别是涨潮的时候,听着就像竖琴似的,呼啪起来,真是,所以我觉得搞音乐要生活在海边,那绝对对他音乐上有太大帮助了,那是无形的熏陶。
[画面:刘云厚站在大海边指挥着大海,音乐起]
画外音:踏着海浪拍打着海岸的节拍,海鸥在蓝天上歌唱,我的心就像大海那样宽广,半个世纪了离开家乡百里、千里、万里,我的灵魂深处永远离不开大海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