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面】1994年电视剧《聊斋志异》片头
【解说】还记得这部传世的经典之作么,作为当代所有奇幻、玄幻、鬼故事的鼻祖,带给了70、80后的人们几多惶恐、几多惊艳,更多的是茶余饭后的嬉笑怒骂。还记得这部聊斋的片头壁画么,我们曾经一度认为是特效完成的壁画,却是出自一位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之手。这幅壁画如今被悬挂在“蒲松龄”的故居中,与电视剧的片头一样,作为“聊斋”的起点,引人入胜。
【画面】《聊斋志异》片段 阿秀
【解说】蒲松龄是清代小说家,出生于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县。蒲松龄自幼爱好文学,喜欢广泛搜集精怪鬼魅的奇闻异事,再通过加工创作,用幻想反映生活,《聊斋志异》也成为了世界历史上最为优秀的短片小说之一。
【纪实段落】蒲松龄先生啊,是我们当地确实是一个很有影响的这么一个人啊,从小我就生长在这里,所以蒲松龄先生对我的艺术创作中的启发和精神上带来的一种鼓励,是有很大关系的。因为他一生坎坷,创作出那么多的书籍,想想我们也遇到不少的挫折和波折,但是呢,无论是在这些挫折和波折中,想想蒲松龄先生所经历的那些波折,想比之下,我们经历的这些波折还是小的。他能一生创作出那么多的巨制,我们更应该搞出一些好的作品,所以在蒲松龄的这个精神感召之下,也创作了大量的包括刻瓷,瓷板画,壁画,等等,这么一些作品。
【解说】这位老人叫阎先公,1943年出生,初中学历,中国刻瓷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青年时代的他也许并不清楚,他一生的经历竟与蒲松龄有着惊人的相似。直到他创作了《夺魁》、《二十四孝图》、《水浒108将》、《领袖与将军》等作品,阎先公成为了名人,他的这段坎坷又激昂的人生乐章才被人慢慢揭开。
【片名】《狐谐鬼唱画聊斋》
【解说】淄博是一座组群式城市,在过去是“淄川”和“博山”两地的合称。这也是为什么说蒲松龄是淄博人、阎先公是淄博人的重要原因。
今天的淄博拥有众多名片,作为齐国的故都、聊斋的故里、世界的瓷都、足球的发源地,淄博市悠久的文化历史让其为了当之无愧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从发掘的北辛文化遗址看,早在公元前5100年,山东就有了制陶业。到公元前4000年大汶口文化时期,山东的制陶技艺已达较高水平。 陶瓷成为了淄博的骄傲,是陶瓷让世界看到了淄博的辉煌、淄博的底蕴、淄博的发展。在淄博,大约有1/3的人在从事着与陶瓷有关的工作,这些人生产陶瓷、加工陶瓷、绘制陶瓷、雕刻陶瓷,在形形色色的陶瓷人生中,将淄博陶瓷四个字送到了世界的舞台上。
【采访】
阎先公:我对于陶瓷和刻瓷也是几十年的时间了,真的我从接触陶瓷已经有三十多年了,整个的绘画过程得有五六十年了,对于陶瓷的研究和创作,这些年来应该说做了不少作品,也取得了一些荣誉
【解说】中国陶瓷馆是中国最大的陶瓷展览馆,作为淄博的名片之一。淄博用一万年的历史浇筑成了这座4000平方米的陶瓷展览馆。当时间的脚步踏在2000年时,阎先公的作品作为一段未来的历史,永久的保留在了这里。与曾经的齐鲁文化,交相辉映。然而阎先公的作品却从来没有局限在一种类型、一种体裁,瓷板画、大型壁画、刻瓷等领域都能够看到他的作品。所以对于中国陶瓷馆来说,他们更多的遗憾便是,未能将阎先公所有类型的作品进行收录。
【纪实段落】阎先公在陶瓷馆
【导视】从1987年到2008年,“夺魁”大型壁画、“水浒108将”陶瓷雕塑、瓷板画“手机系列”、刻瓷“二十四孝盘”等作品,让阎先公获得了一些的艺术大奖。也让世人,更加全面的了解到这位陶瓷艺术大家的风采。但是,作为初中学历的他,在少年时,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波折,才让当初的少年梦得以延续。
《故乡》栏目继续为您呈现《感恩淄博》
【解说】阎先公的老家位于淄川县不远的昆山镇,当年的同学、同事如今依然居住在这古老的小镇中。阎先公也会经常回到这里,为老同学、老同事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
【纪实同期】
嘉宾:这也是我的老同学,这是我一个朋友,我以前来这的时候我们经常聚会,这几年我出去以后,我回来和他们聚一场。
记者:几位在一起多少年了?
朋友:1961年开始。
嘉宾:61年以前吧。
朋友:初中毕业。
记者:现在都从事什么行业的?
朋友:退休了。
嘉宾:这个在学校干一个教导主任,这一个原来村子里干个会计,这个干秘书干的不错。
记者:您当年做会计的时候?
嘉宾:那时候他就在村子里头干过会计,我是生产队的会计。
记者:那个时候闫老师在这边怎么样,做会计的时候,闫老师当会计那时候想要上学那事您知道吗?
朋友:那能不知道。
记者:就是闫老师在做会计的阶段,他想要出去读书?
嘉宾:那会上济南的。
朋友:我知道,他在班上学习、体育是很好的,就是说俺们这些都比不上,长的很灵巧,那时候经常他打球都很厉害的。
嘉宾:呵呵。
记者:那个时候闫老师就属于一个小名人了是吧?
朋友:那个时候在我们那影响很大,拿现在的话就是他有一些追星者,他那时候追星者很多。
【解说】40年代建造的民房,多半带有浓重的晚清色彩。即便翻新多次,也依然会让人联想起那段战火弥漫的岁月。阎先公便在这里出生、上学、参加工作。很难想象,在那段充满历史陈珂的岁月中,是什么让阎先公义无反顾的走向了艺术的殿堂。
【纪实段落】阎先公的同学
【解说】阎先公出生于山东博山,长在蒲松龄故乡淄川。从小喜欢画画,没有启萌老师,靠临摹小画书、画速写,并能生动的画出人物动态,表现出他在绘画上的灵气和才华。他念初中二年级时,根据一张照片,塑造了一尊列宁泥塑像,参加了市里一个美展获得好评,成为学校有名气的人物。他立志考美术院校当一名画家。
【采访】阎先公
我是1961年初中毕业,因为我在学校的时候就已经画画有兴趣,那时候在初中二年级,我就用泥巴看着一个画报上有一个列宁像,我就把泥巴塑成了一个列宁像站着,结果这个列宁像塑的还是比较像,参加了一个市里的展览,老师回去以后好好的表扬了我。
【解说】由于对艺术有着特殊的天赋,初中毕业后的阎先公一心想着要就读一所与艺术有关的高校。然而,这求学梦一做便是52个春夏秋冬。
【采访】阎先公
实际这些事情也挺奇怪的事情,在我身上发生这是一个事实,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似乎就不可想象的一些故事。
【解说】1961年9月,阎先公在报纸上看到一条简讯,山东艺术中专招收艺术考生。当时并没有淄博通向济南的列车,上学也如古代科考般,行路基本靠脚。阎先公背起行李,与几个同样参加考试的小伙伴,踏上了前往济南的求学路。
【采访】我们这是一起有四五个人当时上济南,交通也很不方便,也很不容易我们到了济南去,去报名的时候一看外面贴着一个通知,现在是只收青岛市和济南市,外市的一律不收,那我们就没有办法了,就回来了,回来这时候高中也没有考上,就回家务农,那个时候还挺提倡学生回家务农的,我就在农村,在农村干是干过电工、干过保管员,干过会计,干过队长,还干过团支书记,这个时候我就在回去的时候,已经到了1964年了,我是白天干活,晚上在家画画,下雨天不出门在家里画画,从来也没有间断,这个时候一直想还要考学,只有考学是最能够找到出路的,那个时候也有人说学生考学找出路就跟现在的想法是一样的。
【解说】在农村工作了三年的阎先公,依然没有放弃对艺术的热爱。不管是在田间地头、还是在喧嚣市场,阎先公的手中永远都会提着一个重重的画板。很难想象一个没有老师、没有艺术熏陶的少年,就这样将一份对艺术的赤诚之心,深深的烙印在了他的生命当中。也正是在这期间的经历,给未来的阎先公打下了良好的艺术基础。山东人倔犟、执着、大气的风骨,也逐渐的在这懵懂的少年心中滋生。
【采访】
阎先公:当时你能考出一个大学你的工作等等一切问题都解决了,所以我想还是要考学,这时候考学的是1964年,我就以同等学历,就是我自学以高中的同等学历来报考山东艺术专科学校,这是一个大专。这个大专在淄博有一个考区,山东省不知道有几个考区,反正淄博有一个考区,当时这个点设在农机学院,参加考试是考的,招收的是音乐和美术,美术当时报考的有27个人,复试下来16个,那当时张榜的榜次我是第一个,还有一个是第二个,反正当时就是前四五个,后头我就记不住了,当时成绩还是比较突出的。
【解说】考试后,阎先公刚刚回到村中。山东艺术专科学校的领导便来到了阎先公所在的人民公社。由于阎先公的考试成绩非常突出,校领导来到人民公社进行动员。经过公社党委研究决定,阎先公的这次求学,终于有了着落。
【采访】阎先公:我一听那时候真高兴啊,一听到高兴极了,我可以上大学了!可以第二天,第三天又去了一个,这个是一个会计辅导员,就是我们那时候的人民公社一个公社都有一个会计辅导,就是管理会计的这么一个人,事实上这个人对我也挺好的,对我也挺关心的,如果假如说对我不喜欢,对我不好的话,他就不可能把一个试点放在我这里,当时山东省搞农村政务改革,淄博市就是一个试点就选在我这里了,我那时候在村里头来说青年来说还是比较红的,选在这里本身是一个好事,今天变成一个坏事了,他去拍着我的桌子,没有那个门口,你想扔下这一摊子我就让你走不了,他当时就把我弄哭了,当时也不懂反正他发了一顿疯就走了,然后他就说让我参加省里面的农村账目上的一个会议,到处做报告。
【解说】作为生产队的会计红人,阎先公再次被淄博这块土地留了下来。由于工作做得出色,1966年,阎先公便被调到了当时的第八生产队,当上了生产队的小队长。然而,两次求学失败的阎先公,依然没有放弃对于绘画的执着。
【采访】
阎先公:那时候我就是在休息的时候就经常画速写,我当时画的速写,甚至我推着小车,我的车把上挂一个速写本子,一坐下歇着以后就开始画速写,那个期间自己也有一个想法,一天不画几张速写那这一天就算完不成任务。
【解说】1966年,当上生产队长没有几个月的阎先公,某一天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了一条关于中央美术学院招收考生的新闻,阎先公那颗悸动的心再次燃烧了起来。同年6月5号,他便来到北京,参加了中央美术学院的招生考试。
【采访】
阎先公:回来待了10几天,收到了中央美院的一封信,这一封信我也没留下,内容我还想着呢,因文化大革命终止一切升学制度,待文化大革命后期另行通知,特退回一块钱报名费,因为那时候报名费1块钱很便宜,从此以后我就在农村就彻底失去了上学的希望。
【解说】三次求学,三次未能如愿。不知是老天开的一个玩笑,还是淄博不舍得这个孩子的离开。渐渐的,彷佛在阎先公的身上,看到了蒲松龄的影子。
受到文化大革命冲击的阎先公,在失去上学机会的同时,也意外的得到了众多地方人民的支持。1967年,阎先公依然担任生产队队长,因为需要在墙壁画毛主席像,常年细致观察生活的阎先公,画出的毛主席画像格外具有神韵。1968年2月,阎先公的工作再次进行了转变。
【采访】
阎先公:借调出来干什么?干这个办展览会,那时候文化大革命要办展览,出来就要展览还有一些其他的展览,
这个展览呢,我当时创作了反正是这么一个战役涉及到的我创作了两座雕塑,一座雕塑是《锦州战役》我仅仅留下一个小照片,有15个人在城楼上拼杀,有400多个,当时把这个一做好了,济南市的领导就去看,还觉得相当不错的,接下来我又搞了一个《平型关大战》我搞了一个超高了的
【解说】就这样,阎先公走上了绘画的职业道路。直到这个时间,阎先公的作品依然停留在纸张上,他并不清楚,在未来的某一天,他会成为中国赫赫有名的——陶瓷艺术大师。多年的积淀,让阎先公的骨子里,渗透着山东人淳朴、豪迈、执着的儒学之风。
【采访】
馆长:闫老师给我们的一个印象就是非常的儒雅,因为闫老师他自参加工作以来就是从事的文化岗位,文化单位的领导,本身也是一位文化的大家,闫老师在我们淄博的陶瓷大师里面是唯一的一位中国美术家协会的会员,他不仅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功底,更具有非常扎实的造型的基本功,具有这种原始创新的能力。他的作品就像齐国的文化那样大气磅礴,开放包容,兼容并蓄,容纳了国内各个流派,各个门类的那种优势,你看了闫老师的作品你觉得就是一种泱泱齐风的大家风范。
【解说】淄博是齐国的故都同时也是齐国和鲁国交界的地方,作为齐鲁文化相互兼容文化通道,它既有齐国开放包容的社会风俗基础,又有鲁国仁义礼智信所造就人文素养。在潜移默化间,阎先公的作品形成了山东特有的地域特色。
【导视】从小有名气的地方画匠,到人人敬仰的陶瓷艺术大师。经过多年沉淀的阎先公,是如何突破桎楛一举夺魁呢?淄博拥有着怎样的魅力,让这位艺术大师从一心求学转变为不愿离开呢?
《故乡》栏目继续为您呈现《感恩淄博》
【解说】在地方工作多年的阎先公,成为了淄博小有名气的画匠。在1971年,他正式是成为了淄川文化馆的一员。1984年,为了迎接祖国35岁生日,如何创作出新颖、符合时代特征的作品,让阎先公陷入了创作的泥淖。
【采访】
阎先公:创作是艺术家生命,如果你不能搞创作你就不算是一个合格的艺术家。而且这个创作,你要创作出灵活的东西,这里我也想到在英国有一个艺术家叫舒曼,他曾经这样说过,他说艺术三大敌人是什么?第一大敌人是平庸,第二大人是千篇一律,第三大敌人就是粗制滥造。
【解说】自幼受到淄博历史文化影响的阎先公,最后决定用淄博的特色向祖国献上35岁生日的大礼。“聊斋”的耳融目染和淄博特产的陶瓷,顺理成章的成为了他这次创作的原始素材。他精读聊斋全集,临摹蒲松龄画像,利用淄博生产的陶瓷片,一片一片刻画、组合,用了半年多的时间,这幅在未来震撼全国的《狐谐鬼唱入聊斋》在淄博美术展览会上,以全票通过,进行了全省展览。
【采访】
最初创作这幅画作的初衷就是想着把蒲松龄、聊斋把它推出去,也作为蒲松龄和聊斋在我们山东淄博,那都是几百年的历史了,他的书看得很多,各种版本的画也很多,可是真正用陶瓷来反映的这种东西应该说当时是没有的,所以我就认起了这一点,我觉得搞一个蒲松龄的东西,从艺术上来说应该要搞一个很有特色的东西,这是我的制作思想。
【解说】整幅画作流畅自然,虽然描述的多位精怪鬼魅的故事,但画面的整体色彩积极向上。蒲松龄的核心思想“万物和谐”在这幅画作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采访】
最后看到一个是阿秀,她是一个狐狸精,这个狐狸精很善良,他看到男主角在灾难中被冲散了,思念他简直就和失魂一样,他画成了一个女的和他度过好几年的时间,偶尔一次又在很远的地方失散以后,有一个机遇重逢了,他一看到以后,这么一叙述原来是这么一回事,狐狸仙就觉得他的事情已经做完了,我把他们两个人促成了,我觉得我应该退出去了,然后就化作一个云团,一下子就离开了,就说祝你们百年友好。
【解说】省级展览结束后,阎先公希望这幅画作能够参加全国的展览,将故乡的文化、特色带给全中国的观众时,意外再次发生了。
【采访】
当这个画作在淄博出现的时候,就是整个在展览会上,因为这个时候从全国庆祝建国35周年,搞全国美展,各个地区都要选拔画,我这个画作象征既代表地方特色,一个是内容是蒲松龄的,也是代表我们故乡,家乡的特色,第二个我用的是淄博的小砖,那时候那个砖是刚刚生产的,很小的。所以使这样的砖这样的题材,效果可以说引起了很大很大的轰动,那时候参加的作品大概有40多个人,互相投票,它不是评委而是参加的人互相推荐,就这样的来推荐,我这幅画作最多是41平,我是40平行,仅有1平,当时他们都认为我这个画作绝对是选到全国去,我们都打赌,可是到了省里去了出现意外了,这个意外就是评委退下的时候,有一些评委有点看不习惯,但是有的评委更重要的是侧重了自己的作品,所以最后这件作品就落选了,落选回来了以后这个作品当时就有人,有一个日本客人,通过关系也是想买我这幅画我这个时候已经有人给我出了主意,有的人就说,“你最好能将这个画安置在蒲松龄纪念馆,可能对你的影响更大一点。”我就拒绝了这个日本商人的高价的收买,我就把这个画献给了蒲松龄纪念馆了。
【解说】拒绝了日本人的高价购买,阎先公将这幅作品无偿的捐献给了位于淄川的“蒲松龄纪念馆”。未曾料到,这幅传世之作,也因此被尘封多年。当时的馆长,并不懂得绘画方面的艺术,他仅仅把这幅画当作是蒲松龄一位粉丝的馈赠。白驹过隙,这幅经典之作,渐渐的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几年后,纪念馆一位姓周的新任馆长就职。在纪念馆翻修的时候,他在仓库中,发现了落满灰尘的《狐谐鬼唱入聊斋》。他没有想到,因为这一个不经意的决定,改变了阎先公的一生。
【采访】当时没有想,当时作为蒲松龄纪念馆的馆长,实际上从陈列这个角度考虑这是我的业务,也是这个激将法必须面对社会的一个交代,所以说选择它,当时我们的资源也非常贫乏,什么东西也不多,闫老又是我们当地的艺术家,他这个作品对他来说也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从那个时候开始他的作品是一浪高过一浪,所以说后来我们还有创作的一幅壁画,就是聊斋的内容,后来在蒲松龄的后院里,当时市里领导也去剪彩也引起了不少震撼。
【解说】从这里开始,得到众多领导、专家认可的阎先公,进入了艺术人生的巅峰时代。也是从这时候起,阎先公逐渐的涉猎了陶瓷艺术的各大领域。先后为蒲松龄纪念馆,淄博市体育馆,市人民会堂,山东省体育馆等单位设计制作数十幅大型陶瓷壁画。被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体育报,美术报,瞭望周刊等十多家报刊发表评论。其中“狐谐鬼唱入聊斋”被14集电视连续剧“蒲松龄”等三部电视剧选做片头画。“夺魁”一画被收录中国美术全集和中国壁画百年大型画册。大量源于生活、源于家乡的创作素材,被阎先公用艺术的形式展现出来。也许这才是这片深沉土地不舍得阎先公离开的真正原因吧!
【纪实段落】阎先公介绍《夺魁》
【采访】
虽然那时候蹴鞠还没有叫起来,可是说咱们淄博就已经早知道,你看我《水浒》的时候那时候就是在玩蹴鞠,所以这一些东西以前都有一个印象,而且知道这些东西就是反映我们山东这块,所以我在整个壁画中好大的一个篇幅用的是足球。
【解说】阎先公的众多饱含了对家乡的热爱、故土的深情,在淄博的很多地方,我们总会看到阎先公的作品。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镶嵌在墙壁上的作品,终将伴随着这些建筑的老化而消失。
【纪实段落】
嘉宾:这个刻瓷的这个人是我的孩子,他接触刻瓷也有一二十年的功夫了,他现在对刻瓷各方面掌握的很好,我的大部分作品都是我设计好的由他来完成的,他现在基本上把刻瓷这个工艺掌握的比较熟练了,也就是说现在一些作品。
【采访】
觉得当代的艺术家应该是有责任的,所以将来我也要考虑如何出一些理论性的文章,包括论文,包括其他一些经验的东西,我觉得这样就能确保了,如果是这几个老艺术家都这样做,就确保了我们淄博的陶瓷艺术就会不间断的发展下去。
【解说】年过70的阎先公,举手投足见依然形成一代宗师的风范。但对于他而言,更多的是担心在淄博这块沃土上,他的艺术不能得到良好的传承。值得欣慰的是,XXX在父亲的影响下,已经在各大陶瓷展会上初露锋芒。
【采访】
特别是我父亲小的时候,当时在农村推着车子,车子上就挂着一个画画的夹子走到哪里就画到哪里,这个我听一次感动一次,听一次我感动一次,其实我认为无论是艺术还是做什么工作,必须要敬业,在一行你必须要做到独到之处,必须有过人之处你才能在这个世界上有所发展。
【解说】从阎先公第一次求学至今已经过了52个春夏秋冬,尽管这份遗憾贯穿他的人生。但是淄博,给予了他大量的艺术养分。这片土地,将他心声倾诉给了阎先公,阎先公将这段故乡的聆听,用瓷器传递给了神州大地。
【采访】
你今天走进了淄博,走进了中国陶瓷馆,那么这是瓷的故乡的一个代表,每个人都眷恋自己的故乡,我们的淄博人对淄博这个故乡也和我们所有的中华民族的儿女一样都充满着感情,是这片沃土培养了我们那么多大师的队伍,培养了我们那么多的大师,是这片故土养育了一方人,我们生在这里,长在这里,感恩这里,奉献这里。
蒲松龄就是一个书生他就是内心的波澜壮阔,闫先生恰恰理解了他的内心的波澜壮阔才创作出来栩栩如生的来诠释蒲松龄聊斋的内心世界的一些作品,这就是我们的共同点,我很欣赏他,就包括聊斋文化馆都应该感谢闫先生,当然闫先生也感谢聊斋文化,他和聊斋文化是互补的。
故乡待了这么多年,故乡在这里给了我艺术创作好多的灵感,由于故土,由于这里的人文,由于这里发生的一些,它对我的创作给予了我内容的提供,还有精神的鼓舞,形式的出鲜,所有这些都和故土分不开的。
【解说】在阎先公家中的收藏室中,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展柜,一头头栩栩如生的牛在瓶子上活灵活现。牛也是阎先公如今最喜爱的绘画体裁。在了解了阎先公的生平后,看到这些牛,是否会让人联想起淄博人的憨厚、淄博人的倔犟、淄博人的豪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