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 > 视频点播 > 《黄河故道边》
【画面】太阳升起,火车行驶

【现场同期】朱坤岭  将军
将军:现在火车行驶的地方是曹县,已经快到我的故乡虞城县了。我已经三年没回故乡了,不知道故乡是个什么样子。
  
【解说】经过一夜的舟车劳顿,已过古稀之年的朱坤岭明显有点疲倦,可是不管怎样都抵挡不住回家的喜悦,透过飞驰的车窗,红日初升,晨曦微茫,当离故乡的脚步越来越近时,朱坤岭有意无意地进入了一种回忆和想象,只有回到故乡的怀抱心里才感觉到踏实。

【解说】沉浸在回忆中的朱坤岭,是原第二炮兵副参谋长,曾任导弹百科辞典主编,现任中国诗词学会、中国将军诗书画研究院副院长。

【现场同期】亲戚朋友迎接朱坤岭

【解说】下了火车,我们直奔虞城,从商丘到虞城20多公里路程,这一路都让我们很好奇,究竟是怎样的一块宝地,孕育出了朱坤岭这位将军?

出片名----《黄河故道边》

【现场同期】朱坤岭  第二炮兵原副参谋长
将军:这条路是很难走的,特别是遇到下雨天,阴雨天,几乎是,插到黏土地里,拔不出脚来。这是一个印象。另外呢,路的两边的村庄,连一个瓦房都没有。路上连一个汽车都没有,没有汽车,那路跑不了汽车,没有汽车,自行车都很少看到。但是,地里面的庄稼长得不错。应该说,这一片是好地,良田。再往前走不远,就是到朱集了,过了朱集,就是上大堤堤口了,过了堤口就是黄河古道南岸的黄河滩,就快到我家了。

【解说】原来的泥泞路变成了水泥路,树木也比那个时候多得多了,堤口也变的平缓了许多,朱坤岭从千里之外的他乡回到魂萦梦绕的故园,在故乡泥土的芬芳中,所有关于故乡记忆的火花都在瞬间擦亮了。

【现场同期】朱坤岭  第二炮兵原副参谋长
将军:这个地方呢,就是我的家,是生我养我的地方。这呢,属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刘级(音)乡,村级村(音)的一个小村庄,叫朱庄(音)。我们这个家啊,当时来讲,是村里边,房子比较多一点,房子比较好一点的,但是实际上也都是草房。也算朱庄(音)的一个大户人家了。这个,就在这所院子里头,住过共产党,陈级(音)区委,区政府,区中队,还有工作队的,许多的八路军的老革命,老革命。这个房子啊,很有纪念意义的,
  
【现场同期】与等候在老家的亲戚朋友握手叙旧

【解说】朱坤岭回故乡的消息早在几天前就已经传开,这一天,村里的人们,早早地来到朱坤岭的老房子里等候他的到来。


【现场同期】朱坤岭  第二炮兵原副参谋长
将军:这个位置啊,就在这个位置有一个炮楼,是用泥巴堆起来的墙。这个炮楼有两米长,两米宽,一个四方形的一个小的土建筑。门朝南,门朝南,门大概就在这个位置上。因为那边有两间屋,屋子,离这个屋很近了。这个炮楼是干什么的呢?因为我们家当时过的还算比较不错的,有三头牛,还有三个毛驴,我父亲,我两个叔叔,他们农忙的时候,干活种地,农闲的时候呢,赶着毛驴,驼粮食去卖,北边的山上也买,到安徽的道上去卖。所以那几年呢,这个种地收入不少,做生意也赚了些钱,就把屋子盖的比较好一点,但是都是草房,没有现在的瓦房,这瓦房是后建的。
将军:共产党从山东那边过来以后呢,几个村庄看来看去,就是朱庄,姓朱的,朱锐天(音)家的房子还不错,所以一下就住进我家来了。而且看了有个炮楼,他们可以放哨啊,这样的话呢,一旦国民党来袭击的时候,又没发现。所以这个炮楼啊,是把他们招进来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解说】1946年6月,蒋介石不顾全中国人民的反对,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挑起全面内战。刘邓大军为配合中原和华东的解放军作战,于1946年8月发动了著名的陇海战役,在陇海铁路开封至徐州段沿线,及其以南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了反击战。


【解说】就在这一年,有几间茅草屋的朱家成了中国共产党陈集区委和区中队进行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

【现场同期】朱坤岭 将军
当时的这个八路的工作队看到这个地方,如果一旦国民党袭击的时候,怎么退出呢?挖一个地道,作为一个转移的一种手段吧。但是地道没有起到作用,在座的有好多,我们一块钻过地道的。地道口就在炮楼里头,我们东边地里边挖了好多,那个地道已经挖了很远了。
后来呢,因为这是黄土地啊,黄土地,夏天一下雨,雨水一大,所有地道都塌陷了,地道上的房子也塌陷了。

【解说】朱坤岭记不清父亲何时盖的炮楼为什么要盖炮楼,但是他家生活好了,炮楼就出现了。可是地道却留给了他深刻的印象,他玩耍时并未想到,这里有一天将会是战场。

【现场同期】朱坤岭  第二炮兵原副参谋长
将军:这个共产党部队来了怎么办呢?我们就把房子,西屋的房子,就腾出来了,腾出来了,我们家自己呢,就挤了又挤,把房子给他们腾出来了,把西屋的房子腾出来两间,就这,靠北头的两间,腾给当时的工作队住了。工作队是常住这的,区委区政府武工队,他们是常调查这来开会,不常住的。常在这开会,不常住。所以这个房子呢,让国民党烧过,这个院子的房子让国民党烧过三次。

【解说】踏着黄土地走进老院子,空寂无人,一棵歪脖子大槐树盘绕屋顶,记忆就在此刻凝固,只有当你听完朱坤岭与老房子的故事,一切才显得那么激昂且富有灵气。能想象出,当年在这所老院子里做出的决断,曾令共产党领导的部队凯歌频传。朱坤岭说当时的老房子比现在的房子差多了,可就是这么一个简陋的房子,却养育了他们几代人,这是一处对他来说,有着特殊感情的院子,没有好好守护它是朱坤岭心中永远的遗憾。


【解说】解放战争时期,在游击区敌我反复拉锯, 8岁的小坤岭在这里得到了几位区委领导的关爱,从他们身上,朱坤岭受到革命的启蒙,并被破格发展为儿童团团员。

【现场同期】村头放哨

【解说】对于这一段的经历,朱坤岭上学以后,曾用诗词的形式记录了下来——《忆放哨》“八岁儿童斗敌顽,执勤站岗巧周旋”。而在66年后的今天,朱坤岭通过各种方法找到了当年借住在他家的武工队队长,两人相见,不禁勾起了当年的回忆。

 

【导视】  
解说:他是黄河故道边放羊割草拾柴的小羊倌
解说: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味道,勾起他许多童年的回忆
解说:一碗酒,注满对乡亲的热恋,故乡以怎样的胸怀迎接这位归来的游子?《故乡》栏目继续呈现《黄河故道边》




【解说】朱坤岭回故乡,对家乡人来说就是一件特大的喜事,朱坤岭堂弟在自家院子里支上炉子,摆上桌椅,朱庄上的人一下子全都汇集到了这里,吃大席,是当地的风俗。在朱坤岭的故乡,但凡喜事,例如,结婚、生孩子等,办喜事的人家要把亲朋好友请来大摆筵席,当地人管这叫“吃大席”。有的在炉台上掌勺,有的切菜、拼盘、烧火,有的拿烟递酒、端茶送水,招呼客人。炮竹一响,整个朱庄都沸腾了起来。

【现场同期】朱坤岭  第二炮兵原副参谋长
将军:今天,我回到老家来,看望到我童年时候的同龄人,或者我的长辈,我的同辈,还有比我年龄小的,还有更年轻一些的,三代人吧,都有了。我感到非常的高兴,因为朱庄啊,是我的故乡,是我的老家,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和朱庄有特殊的感情,朱庄这块地,可以说养育了我,朱庄的人培育了我。
将军:祝大家身体健康,阖家幸福,万事如意,好不好?我先喝一口,我是以水代酒了,我不会喝酒。
将军:都喝。

【解说】长辈、同学,甚至包括孩子,朱坤岭都能一一认出,一个人对故乡的眷恋,说得直接一点,具体一点,也许就是重新温习一次已经深藏在心底的童年。

【现场同期】朱坤岭 将军
将军:这个羊肉汤啊,是我们家乡的一道美食,我小时候,我和弟弟两个人是放羊,一直放羊,放了好多年的羊,但是很少能够吃到羊肉。这个羊长大以后能卖钱了,这个过年的时候,每年过年的时候,可能能吃到一点羊肉,喝上一个羊肉汤。但是呢,一年到头也就是那么一两次。
将军:在外地吃过很多次的羊肉汤,包括西安的羊肉泡馍,我也吃过好多回。但是哪个也没有我们家乡的羊肉汤正宗,我喝的特别好,
这个大家都吃吧,我要开始吃了,都吃啊。

【解说】对于远离故乡的人,家是一种感觉,或许只是一碗故乡羊肉汤的味道。羊肉汤全国各地都有,但只有家乡的羊肉汤,才让朱坤岭念念不忘。而这里羊肉汤的特别之处,就是羊肉选自黄河故道边的小羔羊。

【解说】朱坤岭的故乡虞城是豫鲁皖苏四省交界处,应该说它对这四个省的风俗人情都有所体现,山东人的豪爽,河南人的纯朴,江苏、安徽人的聪慧,都能够在这里有所体现。正因为它是一个各省汇聚的地方,所以它能够对外来的人有着更多的包容。

【现场同期】朱坤岭  将军
我们这个地方是黄河古道,我们当时叫老黄河,为什么叫老黄河呢,因为现在的黄河流水线已经北移了,北移的黄河叫现在的黄河,以前这个黄河废弃了,叫废黄河。又叫老黄河 ,也叫黄河古道。
我们这个地方流经时间大约200多年的历史,从明朝到解放前这一段是在这流经的,所以这叫黄河故道。
  
【解说】自从黄河北移之后,这里便留下一条故道,不知自何年何月开始,当地人叫它老黄河,老黄河少说也有几十里宽,中间低洼处残留着些来不及北流的细流,时间久了,细流的颜色不再发黄,变得清如泉水,目可见底,宽处成湖,窄处成溪。朱坤岭的故乡虞城县是位于河南省东部,黄河故道南岸,黄河古道南岸的边缘离朱坤岭的家只有1公里的路。

【现场同期】朱坤岭  将军
将军:46年、47年、48年一直到49年的上半年,我和我弟弟是经常到黄河古道放羊的。所以我是黄河故道的小羊倌,也叫牧羊人,黄河古道岸边人,
放羊很辛苦,从早晨天刚亮就要起床,就要赶羊去河里边去放羊。备上窝头,备上一壶水,备上一点咸菜,一放就是一天,太阳落山的时候才能回来,
  
【解说】对于在黄河故道放羊割草的趣事,朱坤岭曾在诗词《忆牧羊报警》中提到:“东方破晓速离床,割草拾柴放牧忙。肩背箩筐拿铁铲,手持鞭子赶牛羊。弟兄两个出村口,土匪多人欲进庄。打响羊鞭发信号,全村群众获安详。”记忆的思绪又回到了那个难忘的童年。

【现场同期】朱坤岭 将军
将军:那个时候还不像现在,那个时候风沙很大,因为我们黄河谷道改道的时候,流水冲击的沙子都堆到岸边了,很厚很厚的沙子。
将军:黄沙、细纱,风一吹,到处扬。没有走势,但是飞沙很多。我们那儿没有石头,飞沙可以说经常地弥漫天空。
   
【解说】如今,黄河故道湖水清澈,绿树成荫,只要回到故乡,朱坤岭都要到黄河故道边看看,走在熟悉的小路上,看到那绿绿的小麦,黄黄的油菜花,闻到那久违的泥土的芬芳,他感到又回到了儿时。
  
【导视】  
解说:故乡,那是一片净土,故乡,那是一片乐园。
解说:他是军人,历经风雨;他是诗人,一腔柔情。
解说:一首首《故乡情》洒满故乡的每寸土地,诠释了他对故乡的爱。《故乡》栏目继续呈现《黄河故道边》
  

【现场同期】朱坤岭走进小学,学生们欢迎,朱坤岭赠书
将军:前面就是陈级(音)了,离陈级(音)不远了,我们陈级(音)小学搬家好多次,我说刘级(音)小学,现在的陈级(音)小学变成国境(音)式的了,不是游击子(音)了。你们到现在看看,我们陈级(音)面貌已经是焕然一新了。而且都是新的楼房,过去的都是刚搬来的土坯房,非常低矮,非常狭小。

将军:我是黄河滩上走出的一个将军,很荣幸,我过去没敢想过,就是这块贫瘠的土地上,一个放羊的穷孩子,一个儿童团的小团员,后来一步一步的成为共和国的将军,也为国家做出了贡献。我希望我们在座的同学能够像我一样,一步一步的走向辉煌,而且争取比我搞的更好,更有成绩。以自己的聪明才智来报效祖国,报效人民,报效家乡,报效父老,大家有没有决心啊?
有。

【解说】地还是那块地,人不再是那些人,但每次回到故乡,朱坤岭总有一种熟悉的感觉,总能看到一些不同的变化。虽然现在的学校大变样,可是朱坤岭当年的梦想就是从这里出发的,就在这所小学朱坤岭受朱瑞桢老师的影响,他小学6年级开始写诗,多年来从没有停过,到他1999年退休的时候,已经写了几百首诗词了。2003年朱坤岭把这些诗词进行整理修改,创作了第一本诗集《励剑人生》。

【同期】朱坤岭  第二炮兵原副参谋长
我们国家成立了中华诗词协会。中国诗歌协会。中华诗词协会就是以学习研究创作古诗词的,我们虞城的诗人在中华诗词协会里面参加中华诗词协会的培训班的,经常往中华诗词杂志上投稿的,有一个群体,人数众多,诗作品味也是比较高的。所以我们当地都称这些人是虞城的诗人,虞城的,我们虞城县由于这些诗人的影响,带动,出了许多新的年青的诗人,现在水平都是有所展现,诗词创作能力都有所体现。
所以我们河南省呢,前几年给虞城县授了一个称号,叫中华诗词之县,授予我们虞城县为诗词之县,授牌仪式我参加了,虞城为中国诗词之县,叫中国诗词之县,这就说明它在这个方面有一定的基础,有一个群体,创作队伍。

【解说】每每回到故乡,朱坤岭都会召集这些诗友骨干在木兰广场一起聚聚,吟诗作词。

【现场同期】木兰广场朱坤岭和诗友们聚会
将军:豫东门户虞城县,古有英雄花木兰。代父从军上前线,战功卓著美名传。”这个七言绝句,28个字。第二首啊,是一首词,诉衷情《虞城木兰辞怀古》,“木兰代父去从军,杀敌建功勋。冲锋陷阵无惧,每仗有佳音。边疆闻谛王欣,欲成昏。英雄卓巨(音),壮著捐身,追授将军。

【画面】木兰广场诗友交谈,学生们朗诵《木兰辞》,声音切到木兰祠
  
【纪实段落】朱坤岭在木兰祠,游人要求合影,和游人合唱《木兰从军》

【解说】追寻既往,或者踏寻旧迹,无非是为了寻觅故乡的屐痕,与往事重逢。早年在故乡
的那种艰辛的成长,又都淡化在时间深处。朱坤岭,每次回故乡脚步总是匆匆,可故乡对于一个常年离家的游子来说,只是一个子夜梦境中流淌着的祈盼与诉求。

【纪实段落】朱坤岭在各个场景中朗诵《故乡情》(商丘古城墙、黄河故道、麦田、木兰广场)
 
【配音】
《故乡情》
风吹麦浪伴吾行
耳畔忽闻布谷声
少小从军豪气壮
荣归故里义情浓
乡亲渴望早成器
朋友祝福快建功
赤心保国为社稷
一生不忘故乡情
推荐: 《大美青海我的家》 《家在亳州》 《 感恩淄博》
播放次数:
内容摘要
【画面】太阳升起,火车行驶 【现场同期】朱坤岭 将军 将军:现在火车行驶的地方是曹县,已经快到我的故乡虞城县了。我已经三年没回故乡了,不知道故乡是个什么样子。 【解说】经过一夜的舟车劳顿,已过古稀之年的朱坤岭明显有点疲倦,可是不管怎样都抵挡不
标签:
来源:CCTV故乡时间:2017-12-01 14:32作者:杜沛霖责任编辑:cctv故乡
热点推荐
热门排行
首页 | 编导手记 | 最新动态 | 栏目介绍 | 节目预告 | 视频点播 | 节目相册 | 全国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17 故乡新闻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京ICP201208169  技术支持:CCTV故乡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