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 > 视频点播 > 热门文稿 >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
【画面】接机、上车
回家的感受当然不一样,谁都这样。回老家嘛!说不完、道不尽的故乡情怀啊。

【解说】人对故乡的思念,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与日俱增的。2013年9月15日,临近中秋佳节,姜汉斌回到故乡——甘肃会宁,与家人团聚。在踏上故乡这片土地的那刻起,姜汉斌一直在感叹着故乡的变化。

【现场同期】姜汉斌  将军
这地方原来一个主色调就是黄,黄色,黄褐色,因为它干旱、缺水。土地都是好土地。世界上要这么厚的黄土层,只有我的家乡有,全世界独一无二。就有这么一个黄土高原。但是就是因为缺雨、缺水,这样就没有什么植被,没有多少颜色,所以你从空中看,过去那就是一片黄褐色,现在你看这个绿化,绿化得很好,飞机场沿途,你看到处都是树啊,花啊、草啊 

出片名----《我家住在黄土高坡》

【解说】姜汉斌,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原政治理论教研部副主任、马列研究所所长,少将军衔。现任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和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

【解说】从兰州到会宁,一条高速公路直通姜汉斌的故乡,3个小时的路程, 67岁的姜汉斌就那样静静的看着故乡的每个变化。对一个地方,特别是一个叫故乡的地方,它的变化恰恰就在于你不是常来,它一点小小的变化都能带给你很大的惊喜。

 


【现场同期】姜汉斌  将军
前边那个村子就是我出生的那个村子。这儿就是典型的黄土高坡了。你看,两边都是土坡,黄土坡,黄土墙,黄土路,整个都是黄土,每次回家到这儿呢就快到家门口了,心情也就不一样了,尽管它都是黄土,但是这个黄土呢在我的生活中打下的烙印还是比较深。我也感到很亲切。

【解说】在姜汉斌的记忆里,故乡的颜色就是黄色,黄土地、黄土墙、黄土路。如今走在熟悉的小道上,记忆中的颜色多了一抹绿色,偶尔碰见聚集在村头的村民,听到那熟悉的乡音,都让他内心充满了亲切。

【纪实段落】姜汉斌与乡亲握手打招呼
姜汉斌: 哎呀,威哥啊,哎呀,你好你好!(与乡亲们打招呼,说方言)权权,海青吧。哎呀!
昨天走,到屋里,坐、坐。大哥啊,你前边坐。咱们到五雷(谐音)村了吧是?远了(谐音)吧?在远的(谐音)村。在背离和园林村坐(谐音)一下嘛!谁坐到上头呢?咿,这还有一个。王家伯(谐音),您老人家好吗?
王家伯:好。
姜汉斌: 哎呀。我看你,一年比一年精神,咱活两百岁没问题嘛。

【解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姜汉斌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恰逢中秋佳节,淳朴的乡里乡亲们听到这个消息,早早地来到姜汉斌的老宅子里摆好桌凳,准备各种小吃,等候他的到来。

【纪实段落】姜汉斌  将军
今天是个中秋节,我特意从外地赶回来跟家里的亲人,跟我的邻居,村里的父老乡亲,还有我小时候一块儿玩的玩伴,在一块儿长大的,在一块儿过过节,大家听到我要来,老早就已经做了准备。我进来看到这么多的亲人,我就感到非常激动,非常亲切。

姜汉斌  :咱们吃咱们家里的这个饭长大的,喝咱们这里的水长大的,吃咱们这些特产食品长大的,所以我一看见这些就觉得特别亲切,这就是咱们的米面麦坨子(谐音)是吧?这个特别爱吃,这是荞面麦坨子吗?
乡亲:荞面。
姜汉斌  :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吃。这是咱们的油饼吧?
乡亲:哦。
姜汉斌  :这个油饼啊,我拿到北京去,北京那里的孩子特别喜欢吃,比北京的油饼要好得多。

姜汉斌  :哎呀,我说这个老家啊,童年养成的饮食习惯,一辈子都改不了。小时候吃的什么,到长大了,哪怕你在外面多少年,都还是想这个东西。就是我到外面工作这么几十年了,还是特别喜欢吃这些东西,包括吃江水(谐音)面。

 


姜汉斌  :我在北京有一年,认识一些甘肃老乡,人家说谁家还有江水呢,我还专门跑到人家家里去舀了一回江水。拿个罐罐提回来,做了江水面吃了一顿。

【解说】童年养成的习惯是一辈子都改变不了的,在姜汉斌的记忆里,故乡的味道就是一个馍馍,一块油饼,一首秦腔。

【纪实段落】姜汉斌听秦腔

【解说】秦腔又称乱弹,流行于我国西北的陕西、甘肃、宁夏等地,听秦腔是姜汉斌小时候最常见的一种娱乐方式,曲终人散,站在这个生活了19年的老屋面前,姜汉斌不知道自己此刻的心情应该怎么形容,越是凝望,心里就越是忧伤,站在这里,面对故乡,他就是远方归来的游子。

【现场同期】姜汉斌  将军
 就这个院落,它促成了我童年的记忆和童年的幸福。在这个院子里,我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那个时候小嘛,农村的孩子,整天玩泥巴呀,打毛蛋,那个时候没皮球玩,就是用线把那个鸡毛缠起来,缠成球形,它有弹性,打毛蛋,踢毽子,在这儿也承受了来自我的祖母,我的父母对我的无限的关爱和呵护。我至今记得很清楚,就是我们小时候小孩常常闹病,头疼感冒咳嗽,那个时候的医疗条件当然不能跟现在比,动不动上医院啊,打针吊瓶子啊,听都没听说过。有点病干什么啊,土办法!我的奶奶那时候疼爱孙子,她有自己的土办法,什么办法呢?我们咳嗽了发热了,她把我们这儿特产的一种梨。那个梨相当大。

比那个拳头还大,我们叫冬果梨(谐音),有时候也叫大果子,把那个大果子切成一片一片的,然后放在那个小锅里面熬,在搁一点儿冰糖,熬的那个梨水,连同那个梨片,一起连吃带喝,还真管用,治咳嗽还真管用。这个我记得很清楚。

【解说】这所不起眼的老宅,曾经住过姜汉斌家五代人,除了房子翻修过以外,院落还是那个院落,格局还是那个格局,姜汉斌依然清晰地记得自己儿时在这里的一举一动。故乡的路变了,故乡的面貌变了,但是姜汉斌知道,他的根永远扎在这里不会变了。

【导视】  
解说:懵懂少年时,为了走出黄土地,他刻苦读书,想尽办法离开故乡 
解说:如今他一身荣耀,却时刻想念故乡,希望常回故乡看看。《故乡》栏目继续呈现《我家住在黄土高坡》

【现场同期】姜汉斌 将军

这一片原来是我们家的菜园和果园,边上长着几棵果树,中间就是菜园。我那时候,小的时候,经常在菜园里复习功课,背语文啊,念外语啊,那时候上中学,这个环境不是很安静吗,时间长了,这个菜园被我踏出了一条环形的路。我母亲,因为她经常拾弄菜园嘛,她说,你怎么把菜园都踩出一路来啦!整天在学校里学得还不够,跑到家里还踩菜园!这个事儿后来就传出去了,传出去了,村子里好多人都知道这个事儿,他们拿这个事儿作为教育自己孩子的一个教材.


【解说】姜汉斌的故乡会宁,位于甘肃省中部,汉代称祖厉县,西魏时改名会州,元朝顺宗年间,因会州地震灾害频繁,诏令改名会宁州,取避灾安宁之意,县境群山连绵,梁峁交错,沟壑纵横,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贫困一直困扰着这里的人们,也正是因为穷,这里的人把读书当成唯一的出路,这也是姜汉斌当初要好好学习的初衷。

 

 

【现场同期】姜汉斌 将军
当时努力地想走出去,现在又迫切希望回来看一看。

【解说】当年从故乡出发的时候,姜汉斌还是懵懂少年。如今无论走到哪里,无论走多远,故乡对于姜汉斌来说,都成为了心灵的归宿和依托。 

【现场同期】姜汉斌  将军
咱们小的楼就拆掉了,这是新楼。
这个也是新楼啊?
恩。这是个新楼。上次2005年嘛
没了,没了。那时候呢,这两边,进校门两边是老师的办公室,下面就是教室。这个变化很大。现在花园所在的这个位置啊,就是我们的教室,我上高中时候的教室,那时候教室都是平房,全是平房,大概有好几排,宿舍呢和教室连着,这边是教室,那边就是宿舍,宿舍和教室一样大,都是通铺的床板,一个宿舍里面可能住二十几个人,一个挨一个。那个时候条件就很艰苦。

 

 

从家里面把粮食兑换成粮票或者直接背过来运来交到学校食堂。每天,我记得也就是两顿饭,基本没什么菜,没蔬菜,肉呢就更少了。我们偶尔改善一次生活呢,就是从外面买一点猪啊羊啊的下水,下水知道吧?就是肠啊心肝肺什么的,那个便宜嘛。因为吃的也比较——不能完全维持正在成长的青年时期的身体需要,所以常常从家里要背一点炒面来,课间的时候,我刚才说教室和宿舍连着,出了教室,咱进宿舍,赶快吃几口炒面,干吃,那时候比较艰苦。现在呢,半个世纪,50年了,这个学校原来的痕迹一点儿都没有了,除了地方还是这一块儿地方,其他都没了,都变了。你看,这么漂亮的校内花园,园林式的校园,这么好的学校的办公大楼、教学大楼,专门办了学生食堂。这个学生食堂,可不像我们过去了,听说他们牛奶啊、鸡蛋啊、肉类啊,各种营养品保证学生身体成长的营养需要。这个变化非常之大,变化太大了。

【解说】会宁一中创建于1940年,是会宁教育史上的第一所中学,它的前身是“会宁简易师范学校”。姜汉斌是从这里走出黄土地的大学生,并且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这是会宁县至今的骄傲。

【现场同期】姜汉斌  将军
我毕业以后,这儿已经来过两三次了。今天不是第一次。我隔若干年也会来一次。我离开这个学校是1965年,到现在已经有50几年了,半个世纪了,每次回来都必须要到这儿来一趟。母校,我说了,就跟故乡一样,甚至它是故乡里边的故乡。
  
【纪实段落】姜汉斌询问学生高考情况
姜汉斌:进来是三个阶梯,进校门走一个坡下来平着,再下来又是一个坡下去了,后边是操场,这是三个阶梯式的,是这样。苦中有乐。你高级了?
学生:高二。
姜汉斌:这儿怎么这么多人?都是上体育课吗?
学生:恩。有高一,高二,还有高三的。
姜汉斌:哦,好。你是高几的?
学生:高二的。
姜汉斌:高二的?
学生:恩。
姜汉斌:现在有没有高三的。哦,那是高三的。今年你们应届毕业的那一届考得怎么样?
学生:辉煌得很。
姜汉斌:是啊,我也听说了,考得非常辉煌。但是你们比他们更辉煌,争取比他们更辉煌。

 

  

 

【解说】教育一直被会宁县人民所重视,会宁在楛耕中坚持着文人气息,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这片黄土地上,培养出了近十万名大学生,其中博士生上万名,因此会宁也被称为“博士之乡”。


【导视】  
解说:红军在这里会师,共和国从这里走来 
解说:一首《长征组歌》洒满故乡的每寸土地,一场皮影戏却牵动他对故乡的爱。《故乡》栏目继续呈现《我家住在黄土高坡》

【现场同期】姜汉斌  将军
我们眼前的这个建筑,它是会宁的标志。说到会宁,人们就会想到它看到它,而且也想到这儿来瞻仰。这个纪念,过去是会宁城的西关的门楼。它在中国之所以家喻户晓,因为它代表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大的事件,也凝结了影响中国几十年发展的一种精神。这个事件是什么事件呢?就是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在这儿会师,就是在这个城门楼下会师的。

【解说】姜汉斌的故乡是一片厚重的黄土地,是一片被打上深深红色烙印的黄土地。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会师,会宁会师成为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转折点。从某个意义上来说,没有在会师门下发生的那历史的一幕,就没有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没有会师门下发生的那历史的一幕,也没有我们会宁人民的今天。

【现场同期】姜汉斌  将军
别小看了这样的城门楼,它凝结着一段历史,凝结着一个重大的事件,凝结着一种精神,伟大的精神,这种精神影响中国至深至远。

【纪实段落】姜汉斌和孩子们朗诵《长征歌》
声音切到姜汉斌参观会师馆、观看演员表演红军故事、长征景园漫步,电影《长征》画面

【解说】故乡,那是一片净土,故乡,那是一片乐园。在姜汉斌的心里,故乡就和世外桃园差不多,在那里一颗心暂且忘了喧嚣,回归到宁静与淡泊。 

【纪实段落】皮影戏准备、姜汉斌与传承人之间的对话、皮影戏表演

【解说】锣鼓一敲响,板胡、三弦一奏响,那真是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现场同期】姜汉斌  将军

刚才看了皮影戏表演,我应该说很兴奋,皮影戏在会宁这个地区比较流行,我童年时候最早看皮影戏我记得好像大概在四、五岁,到现在大概有六十几年了。

【解说】会宁皮影戏,是流传于会宁地区传统的戏曲艺术,是会宁民间戏剧中的一朵奇葩。“灯影”腔同秦腔、眉户、唢呐调、打击乐和白口,共同形成了会宁皮影戏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
皮影表演又称“捉线子”。往往由班主艺人双手捉持表演,根据不同剧情,一边演唱,一边操控线子,除了线子,就是一盏油灯和一个“影窗”。四到五人就可以组成一个戏班,挑起担子就能走乡串户,辗转演出,是姜汉斌家乡最常见的艺术形式之一。
  
【解说】如今随着新的艺术形式的涌现,老艺人的相继辞世,使主要靠口授心传的皮影戏面临断代失传的危险。

【现场同期】姜汉斌  将军
我想我会做点力所能及的工作,一个是我看能不能做一点舆论,个人微博的,写点介绍皮影戏的推荐文章。再一个,也可以向有关的文化部门提出我的建议。 

【解说】如今,会宁已经不是当年的黄土小城,而是一个初具规模的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城市。但每次回故乡,姜汉斌总要在老村子里住一住,还不忘记到山上坐一会,他喜欢长久站在黄土高坡上凝望山下的这个村庄,这个生他养他的故乡。

【现场同期】姜汉斌  将军

到了一定年龄,我又想着要经常回故乡,经常能够回到故乡看一看,重温一下故乡的那个生活,坐在那热炕上,听到远处的狗叫和一两声鸡叫,宁静的山村你听到这个,就像书里面说的“伐木丁丁山更幽”。

 



结尾:《黄土高坡》音乐

推荐: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 《水墨济南》 《归乡的路》
播放次数:
内容摘要
【画面】接机、上车 回家的感受当然不一样,谁都这样。回老家嘛!说不完、道不尽的故乡情怀
标签:
来源:CCTV故乡时间:2018-01-11 16:23作者:cctv故乡责任编辑:cctv故乡
热点推荐
热门排行
首页 | 最新动态 | 栏目介绍 | 节目预告 | 视频点播 | 节目相册 | 全国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17 故乡新闻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京ICP201208169  技术支持:CCTV故乡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