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 > 视频点播 > 热门文稿 > 《千里温梦还故乡》

(画面)首都机场 瞿弦和出发 准备登机

(解说词)
2013年4月,瞿弦和登上了北京飞往西宁的航班,开始了一段探寻的旅程。1944年瞿弦和出生于苏门答腊,6岁时跟随父母回到北京。1965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国家一级演员。现任中国煤矿文工团团长。但是,他与青海却有着一段不解之缘。

(纪实段落)瞿弦和
一个人精力最充沛的20岁到28岁这个阶段我在青海,青海留下了我太多的记忆,也可以说是青海人们培养了我,青海有很多很多值得我怀念的地方。

(现场声)空姐播报

(解说词)
雄踞“世界屋脊”的青海省是个神秘而诱人的地方,她仿佛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石,粗拙中透出珠光宝气,平静中显出神奇风采。美丽的青海湖,多民族混居形成了她独特的民俗风情,江河源头独特的地理环境及其孕育的丰富的宗教文化、民族文化、民间传说,这些无不吸引着年轻的瞿弦和,也深深影响着瞿弦和。

(纪实段落)瞿弦和
我觉得青海有很美的自然风光,它的环境是独有的,它有高原,有湖泊、有长江黄河发源地的三江之源。

(解说词)
斗转星移、沧桑变化。如今的青海有了巨大的改变和发展。时隔48年,瞿弦和终于回到了曾经奉献青春与汗水的这片土地。

(出标题)《千里温梦还故乡》

(纪实段落)飞机落地。瞿弦和到达西宁机场 众人接机

(解说词)
再次回到青海,瞿弦和显得有些兴奋。来接瞿弦和的人大多是他的老朋友、旧同学。看着这熟悉的面孔,过去的记忆在他的脑海中不断翻涌。

(同期声)瞿弦和
当时大学毕业的时候,有填志愿这种做法,这个志愿从一二三算前面主要的志愿,第四个你可以填一个备选的,当时我们知道大西北很需要话剧,所以我当时填的志愿,第一志愿青海,第二志愿青海,第三志愿青海。

(解说词)1965年,二十岁的瞿弦和从中央戏剧学院毕业,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里,从繁华的闹市北京来到青海这个不毛之地,这样的选择是激情远远大于理智的。没有切身经历的人很难去想象,这中间要经历怎样一段艰难的适应过程,就连瞿弦和自己也没想到,这一待就是八年。

(同期声)瞿弦和
青海有三宝,山上不长草,房上能赛跑,姑娘不洗澡,实际上这个有一点调侃。就是说艰苦的地方是特别艰苦,美的地方是真的美,地势高的地方,我们的舞蹈演员就要跳一个舞下来吸氧气,包括他们的民族演员,也要吸氧气,害怕太高。我们最高的地方是去格尔木过去,到唐古拉那边演的时候,4400、4500那样子,可是我们居然还在那儿跟当地的倒板的工人打篮球。虽然已经跑的很吃力了,但是还是很有这种青春的活力。

(解说词)八年之中,瞿弦和虽曾经历过理想与亲情的碰撞,但更多的还是感到策马扬鞭的快乐。八年之中,瞿弦和的足迹走遍了青海每一片土地,而青海的点点滴滴也像冰原上的涓涓溪流终于汇聚成大江大河,最终滋养了他的艺术生命。多年以后,瞿弦和离开了青海,此时他才意识到这段生活在自己生命中的分量。而青海也成了他心中的第二故乡。

(纪实段落)瞿弦和
右边,咱往西边走,这个就是原来那条路,沙土路,泥巴什么的,没有南边那条路。
我跟你说来这儿根本认不出来,原来那个地在哪儿,原来也在那位置。我大学毕业来的时候,也是个水泥架子。
男:那时候还没有全部建成,应该说1965年那时候,还没有全部建成。
瞿玄和:后来建成了我又走了。
男:是,已经在使用了。
瞿玄和:等我再回来又变成新的了。
男:当年的老火车站应该说在这个位置,现在这个空架正在修,现在叫兰新二线。
瞿玄和:那时候的列车段就从这位往这么走。
男:那时候的客运段,我们的单位就在进去这个楼的背后,后面经过几次搬迁。
瞿玄和:我那时候,你帮我捎东西回来,我找你,或者提前给你送东西,就在客运站。
男:就在客运站,就在这个大楼的后面,所以说这一晃四十多年了。

(解说词)西宁火车站曾是青藏铁路上的重要枢纽,随着城市的发展,老的火车站无法满足庞大客运需求,成为限制青海发展的一大瓶颈,经过站改工程后,这里将成为一个西部较大的现代化旅客集散中心,如今,48年过去了,瞿弦和曾经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他在这片土地上经历的种种过往,已经在他的内心深处定格成永不褪色的记忆。那个老旧的西宁站,连同那段承载着一代人支边记忆的激情岁月,都将封存在历史之中。

(解说)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一场无怨无悔的付出,在青海这片土地上经历的种种过往,究竟给了他怎样的记忆,在他的内心深处定格成永不褪色的风景。
(同期画面)在排练厅里一边回忆一边抹眼泪
人家都说老了就爱回忆,我老婆还再三提醒我说去了别太激动,不要太激动。勾起这话茬了。
(解说)《故乡》栏目继续为您呈现《千里温梦还故乡》。

(纪实同期)
瞿玄和:燕青,我得抱一下。见着你高兴了。老团长呢?
燕青:在呢。
瞿玄和:老团长,多好您,气色也好。
老团长:赶不上你。
瞿玄和:没有。太好了。九十几了?
燕青:九十四岁。
瞿玄和:太高兴了。
王忍:知道今天什么日子吗?
瞿玄和:4月20号。
王忍:青海省话剧团47周年成立的。
瞿玄和:这多有意义。

(纪实同期)
瞿玄和:这照片就是那年1965年,这是宴会厅。
老团长:这个是毛主席。
瞿玄和:你呢?
燕青:我在这儿。
瞿玄和:你的位置更重要。
王忍:这是第二排,老爷子是第一排。
瞿玄和:也就是说这个接见以后,我们就报道了。这部戏打响了,我们就要成立青海话剧团了。你们住在西苑大旅社,我跑那儿报到了。
记者:老团长,您还记得当年的心情吗?
老团长:1965年的几月份。
瞿玄和:1965年八月。
记者:那是你们第一次见面认识。
瞿玄和:没错。
燕青:就是我们演出这个戏以后,主席接见的。
瞿玄和:主席接见戏打的很响,总理他们全都在。
记者:然后戏结束你们就开始要人了是吗?
燕青:总理从我们身边过,我们哭着,都哭的不行,总理说别哭了,别哭了,哭了看不见主席了。
记者:那后来又怎么跟瞿玄和、王忍老师。
燕青:那就是这个完了以后,宴会厅他们一块来。
瞿玄和:这个戏打的非常响,在北京影响很大,那么中央领导就说,青海的话剧又在发展,在发展就把老团长叫去,在青海成立话剧团。
(解说词)1965年,在“屯垦戍边”使命的大潮中,数不清的现役军人和城市知识青年浩浩荡荡地开进了相对落后的青海。瞿玄和等不少青年演员也来到这里,他们为农民、工人和各族同胞演出。在这过程中,话剧团的雏形渐渐形成。1966年,青海话剧团正式成立。

(画面)青海剧场
(纪实同期)
瞿弦和:这就是那话剧团小门,原来我记得这有一个青海省话剧团的牌子。
王忍:后来又是艺术剧院的牌子。天天小剧场。
瞿玄和:看看天天小剧场。这个是传达室门还在。
王忍:原来不在这儿。
瞿玄和:变化太大了。这个楼好像加层了,原来小楼,这个楼呢?
王忍:这个是这么说,后来加的这个。

(纪实同期)孩子们排演话剧

(同期声)老朋友欢迎瞿弦和 瞿弦和进场 看孩子们表演并作出指导

(纪实段落)瞿弦和
瞿玄和:青海话剧团成立的时候人不多,不到五十人,因为他是从青海省民族歌舞团话剧队,因为我们刚来报道的时候民族歌舞团话剧队,成立话剧团的时候,就把这个话剧队拿出来,跟北影,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十堰话剧团、儿艺来的人合到叫青海话剧团。

(解说词)48年,瞿玄和在这里与来自不同少数民族的年轻人打成一片。大家一起排练,一起交流。多年后,当瞿弦和成长为煤炭文工团团长的时候,那段艰苦的经历,却成为他宝贵的精神财富。

(同期声)瞿弦和 
瞿玄和:人家都说老了就爱回忆,我老婆还再三提醒我说去了别太激动,不要太激动。勾起这话茬了。

(同期声)瞿弦和
非常高兴在青海省话剧团成立47周年的日子里我和我的大学同班同学,我的一生的好朋友,我的青海话剧团的同志,著名的剧作家王忍先生又来到了青海省话剧团排演场,现在叫天天小剧,故地重游是感慨万千,感悟人生。此时此刻我们俩祝愿我们青海的话剧事业重整旗鼓,再创辉煌。
瞿玄和:我们俩是永远不会忘记一起在青海话剧团共同战斗过的时光。
王忍:话剧团可以没有,话剧不会消亡。谢谢大家!

(纪实段落)瞿弦和询问一孩子是否是藏族,引出花儿的传人,现场表演“花儿”唱段

(纪实段落)在青海的草原上演唱花儿

(解说词)花儿是产生于青海,并流行于青、甘、宁、新等地区的一种山歌,唱词浩繁,文学艺术价值较高,被人们称为西北之魂。青海是花儿的故乡,河湟花儿是西北花儿的精魂,最美的花儿是用三江最纯净的源头之水浇灌的圣洁之花。居住在这里的汉、藏、回、土、撒拉等各族群众,无论在田间耕作,山野放牧,外出打工或路途赶车,只要有闲暇时间,都要漫上几句悠扬的“花儿”。可以说,人人都有一副唱“花儿”、漫“少年”的金嗓子。也许正是青海这丰富多元的文化,给了瞿弦和丰富的滋养;青海匮乏艰苦的环境,磨砺了他坚韧不挠的性格。青海雄阔壮美的自然风貌,也给了他很多艺术上的启迪。因此,今天我们才得以看到丰富多彩的瞿弦和,包容大气的瞿弦和,追求完美的瞿弦和。

(解说词)多民族的青海,蕴含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八年时光,瞿弦和的足迹遍布青海的每一个角落,青海什么样的自然风貌和人文风情,对他的艺术道路产生深远的影响?
(同期声)
(解说)《故乡》栏目继续呈现《千里温梦还故乡》。

(解说词)告别了过去奋斗过的话剧团,瞿玄和再次踏上寻访之旅。这一次,他要去见的人,是瞿玄和此行最重要的目的。

(画面)瞿弦和来看他资助的孩子张英


(纪实段落)
瞿玄和:你是张英吗?
张英:是,伯父你来了。
瞿玄和:我终于见到你了,抱一抱。终于见到你。
张英:我真的太感动了。
瞿玄和:我一直没见过她。
张英:你还是没变,还是老样子。
瞿玄和:老了。这是你的小孩。
张英:叫爷爷。
小孩:爷爷好。
瞿玄和:我给你带了巧克力了。
张英:谢谢。 

(解说词)说起瞿玄和与张英的结识,是很奇妙的。1995年,年仅7岁的张英因为家庭困难面临着失学的窘境。此时,远在北京的瞿玄和正投身到希望工程的活动中。而青海一直被瞿玄和当做第二故乡,怀着至深的青海情结,这里成了瞿玄和资助失学儿童的首选。

(纪实段落)
记者:这张照片是哪一年?
张英:1998年给我发过来的。
瞿玄和:后面写着字,你看。
记者:后面写什么?
张英:张英小朋友祝你健康成长。
记者:您是第一次见到瞿老师吗?
张英:是的,第一次见他,经常在电视上看到,就是没见过本人。
记者:今天见到了瞿老师,您什么样的心情?
张英:特别激动。
瞿玄和:我看你留的哪张照片,这张。愿你健康成长,1998年。
张英:1998年6月1号。您还是老样子。
瞿玄和:都见着了。你没想到你的信,所以后来说你给我再写信我没收到。
张英:我上初中的时候给你写过三封信。
瞿玄和:你看你的信,我一直留着。告诉伯伯一个好消息,上学期这统考的统写错了,统考中我语文全镇第一名,伯伯您放心。
张英:这是我那时候写的字。
瞿玄和:是啊,那时候写的字,字写的不错的。那时候寄的信,我一直存着。

(解说词)看着过去的信件,瞿玄和与张英都非常激动。那些年中,小张英一直对资助她的瞿弦和心存感激。瞿弦和同样也挂念着小张英的成长和生活。然而就在小张英小学毕业的那一年,他们突然失去了联系。

(同期声)
记者:怎么失去联系的?
张英:就小学毕业了,毕业然后上初中的时候,我给瞿伯伯写信了,写过一封,一封写了然后他不回,我说怎么回事,可能是你工作忙没给我回,然后又写了,写了一封。
瞿玄和:我这样人怎么可能三封信都不回,我是肯定不会。
张英:我印象挺深的,我就写了三封信,我爸妈还说,那怎么回事,瞿老师可能就还是那个老思想,小学希望工程供完了,现在就不供了,不资助了就那些。
瞿玄和:信里面我答应过她,我说我一定要供你上大学,所以她小学毕业以后再给我写信她考到哪个学校我就没收到这封信。她说给我写了三封,我一封没收到,不知道是这儿的问题,还是我们北京的问题,就是没收到。
男:我找到她的时候,她说的电视上一直看到你,就是失去联系了。
瞿玄和:我来了很多次,我一直在找她,所以这次你们韩书记,因为韩书记我在敦化认识的,他说我一定帮你找到,终于找到了,不能不再联系了。很难,因为我觉得她功课非常好。我跟你说有一个非常难忘的事儿,你们家人都很懂事,我非常感动,就有一次你给我寄那辣椒面,你记得吧。
张英:记得。
瞿玄和:家里那时候很困难,现在我看好多了。那时候很困难,她那时候就为了表达对我的这种感情,就给我寄了一个小的包裹,这个包裹里面装的是你们家自己产的辣椒面,还有四个核桃。当时为什么很激动?因为我觉得你家里生活很困难,寄的辣椒面寄到北京以后,那个布都变成红色的了,寄包裹的布都是很糙的布,我就觉得家里面一定是比较困难,我就给我们同事都说,我说这孩子很有感情,我说这孩子真好,品质非常好

(同期声)
张英:伯伯特意从北京过来,特意看我。
瞿玄和:应该的。
张英:本来现在条件好了,交通也方便了,我应该去看您的。
瞿玄和:您到现在还没去过北京吗?
张英:没去过,没去过外地。
瞿玄和:没去过外地,这次咱们说好了,当着咱们这么多老师们一说,你一定要到北京去,我接待你。好吗,就北京看看,到首都看一看。好吗?
张英:好。

(解说词)告别了张英,瞿玄和又赶赴了另一个聚会。这次要见的人也是他的老相识。

(纪实同期)车行驶在路上,窗外风景变幻

(纪实同期)记者:您第一次来是骑马还是坐车?
瞿玄和:坐车,到这儿是坐车来的,到玉树、果洛那是要骑马去,从西宁到玉树是坐汽车。
王忍:三天半。
瞿玄和:那个汽车还是那种大鼻子汽车。老式汽车,有时候卡车拉着那些东西,我们要压车,我们经常坐在卡车顶上。
王忍:那个时候,咱们这儿的公路就是沙路,没有柏油路。

(纪实同期)到达彩虹部落 哈达迎接,喝酒

(纪实同期)
土族婚礼风俗展示

(同期声)瞿弦和说他们煤炭文工团曾经把这种艺术形式搬上舞台

(解说词)
瞿玄和身边的这位土族同胞是这里的村长,过去瞿玄和与艺术团的演员们经常在这里表演。那时候的村长还只是个六岁的小孩,而今天他的女儿要出嫁了。村长听说了瞿玄和回到青海的消息,就立刻邀请了这位来自远方的贵客。

(纪实同期)

(解说词)
土族举行婚礼时,前往接亲的人都是能说会道、能歌善舞的,大家叫他们“纳什金”。娶亲的前一天晚上,男方家请的两位“纳什金”就要带上礼物和给新娘的服装首饰,牵一头母羊去参加娶亲。他们到女方家时一般要受到非常热烈欢迎,但欢迎的方法却是十分特别的。“纳什金”到女方家后,首先要和新娘的女伴们隔门对歌,只有一一回答上了姑娘们的问题,姑娘们才会开门。土族的婚礼富有强烈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民族特色,也是土族民间文学和民间艺术的重要载体,2006年5月20日,这项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纪实同期)蒙古包里的敬酒风俗展示

(解说词)除了土族,这片土地上还生活着汉、藏、蒙、回、土、撒拉族等34个民族。这种多民族的聚集,也产生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自幼热爱艺术的瞿弦和在这个艺术宝地,如同徜徉在艺术的海洋中的鱼。他的艺术造诣也在这里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就像是涓涓的溪流经过不断的汇集,变成了奔涌的黄河。

(同期声)没想到快七十岁了,又再次回到青海,回到我的第二故乡,今天又能够再次来到黄河边,感慨万千,我朗诵过《黄河大合唱》,前后算起来三十年了,这首合唱表现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家现在看到我身后的黄河是上游,水非常清,在黄河边上感悟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想到我们《黄河大合唱》的每段朗诵词,每一段词都凝聚着一种力量,此时此刻我想到的是第二段“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伟大而又坚强,这里我们要向着黄河唱出我们的赞歌”。

(解说词)很难想象,这里就是孕育了中华几千年灿烂文明的母亲河源头。巴颜喀拉山的冰川一点一点融化、渗透,变成了如今的河水。这种自然的造化塑造出了卡日曲,她是黄河三个源头中最长的一个,流域面积也最大,所以卡日曲的那扎胧查河才是黄河的正源。

(同期声)
那时候看到黄河的源头都是涓涓的细流,我站在中间看周围都是涓涓的细流一直往前涌,当时我就一种感觉,我说什么叫小溪、江河、大海,这是一个大自然的规律。现在老了,回想起自己所走过的艺术经历,实际上也是一种点点滴滴的经历,这种经历是要靠脚踏实地的,一步一个脚印的积累,再次来到我的第二故乡,我觉得这是我艺术生涯上又一次,可以说是情操的一种洗礼,心灵的洗礼,也是一种新的积累。

(解说词)
夕阳下的黄河,沉默、宽厚,千百年来,河水都静静地流淌着,给这些南来北往的鸟儿丰厚的馈赠,为鸟儿们提供前行的动力。瞿弦和总说,自己就好像这些候鸟,曾经在这里驻足,曾经在这里汲取了丰厚的营养,然后才能在艺术之路上越走越远。正是经过了青海这边土地慷慨的哺育,瞿弦和的艺术生命才变得枝繁叶茂。无论他走到哪里,无论他身处何方,在他的心目中,这片土地早已成为了他的故乡。

推荐: 《千里温梦还故乡》 《乡音乡情一甲子》 《杨柳青青运河情》
播放次数:
内容摘要
(画面)首都机场 瞿弦和出发 准备登机 (解说词) 2013年4月,瞿弦和登上了北京飞往西宁的航班,开始了一段探寻的旅程。1944年瞿弦和出生于苏门答腊,6岁时跟随父母回到北京。1965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国家一级演员。现任中国煤矿文工团团长。但是
标签:
来源:CCTV故乡时间:2018-01-11 16:14作者:张泉责任编辑:cctv故乡
热点推荐
热门排行
首页 | 最新动态 | 栏目介绍 | 节目预告 | 视频点播 | 节目相册 | 全国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17 故乡新闻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京ICP201208169  技术支持:CCTV故乡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