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 > 视频点播 > 热门文稿 > 《归乡的路》
(解说词)故乡,是一种奇怪的东西,你走得越远,它离你越近,在时光的河流中,它越来越清晰地让你魂牵梦萦。2013年9月2日,沈延柱踏上了归乡的旅途,他要去到他阔别许久的故乡——辽宁东港。

 

(出标题)《归乡的路》

 

(解说词)今年63岁的沈延柱,是沈达江海集团董事局主席。如今,和创业时一样忙碌,作为一个从东港市小甸子镇走出来的成功企业家,可以说走过了一条穷则思变,艰辛创业之路,他的心底对社会,对故乡,始终有一种特别的感恩情结。时隔数年,回到曾经生他养他的这片土地,沈延柱还是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

(同期声)沈延柱
什么叫故乡、故里,现在咱回到家里看看老房子、看看前后左右,这个草垛呀什么的,就有回到故乡那种感觉。你看就是这个房子,这个房子现在就是草房,现在是苇子杉的。如果是稻草杉的呢就3年到5年一换,苇子可以坚持到10年,10年左右一换。所以咱现在,它这个房子明年要不换草,后年就又该漏了。

(解说词)村头的一草一木,一土一石,都刻满了沈延柱儿时的足迹,积淀了许多美好的回忆,成为了童年生活记忆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在沈延柱的心里,故乡的山山水水,胜过世间所有的美景。

 

(同期声)沈延柱
回到家乡,回到几十年前呆过的地方,一瞅,瞅哪个地方都亲,你看这房子呀,看这前后,看哪儿都亲。特别这个房,这个房你看我在这儿住过10多年,住过18、19年。那么呆得18、19年这个小房,有一次我放学淘气了,和别人打起来了,打起来之后不敢从正门走,回家有人告状,怕我爸揍我。我从后窗就跳进去了,从窗户跳进去,赶紧拿点绳子赶紧上山去搂草去,赶紧将功补过,省得回家还挨揍。这个记忆特别特别清楚,结果我从家里拿着东西刚走,那些女同学来告状了,说你们家延柱骂我们打我们了。我爸最后训我一顿,当时想起这个事,现在看到这些同学还脸红。

(解说词)记忆深处的那栋老屋已经翻新成平房;门前的那条石子路也早已经变了样;孩提时栽种的那株小苗,已变成参天大树。故乡的人还是那么热情朴实。

(同期声)沈延柱
我就是吃这个井水长大的,这个井水当时这个井台没有这么好,冬天上边冻得冰,到这儿挑水都很滑的,整个这个村的几十户,都是挑着扁担到这儿来挑水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就是这个道理。都喝这个水,喝这个水,喝这个水冬天挑水一冻都非常滑,也很危险。那时候,我小时候每天必须得挑一缸水才能上学,要不然家里喝水就成问题了。

(解说词)也许,正是因为苦难的童年,才造就了今天的沈延柱。因此,沈延柱心中的千千结,它是系在故乡的,有时它飘曳在故乡田野的不知名的小花上,有时,它徘徊在故乡的屋檐下,竹篱边,有时,它又好像维系在场院的苞米仓里。

(同期声)沈延柱
新苞米马上下来,这陈苞米还有一仓子,好几千斤,这在过去哪有这样的事呀,这就是现在这个农民过着丰衣足食的日子。过去的时候,60年代我记得二道街(音)有一个小伙了,春天饿得没有粮吃,钻到苞米地把苞米掰下来啃,就这么啃着吃。完了看山的抓到一顿训一顿骂。

(解说词)沈延柱的故乡东港,是中国海岸线最北端的起点。它和朝鲜隔江相望,与日本一衣带水,拥有沿海、沿江、沿边地理优势,也是中国海岸线上最北端的县级市,因此,东港也有“海角”之称。东北亚、环渤海和环黄海三个经济圈在这里交汇,欧亚大通道在这里汇聚,这里是中、朝、韩、俄、日五国的交通枢纽,是东北东部地区重要的海陆门户。倦鸟归巢,落叶归根,回到故乡的沈延柱,犹如回到了年少的岁月,他的生命之舟,从这里启航。

Part2(节目导视)
(解说)叶落归根,是什么样的记忆,让他难以忘怀?
(同期画面)
(解说)朝花夕拾,在归乡的路上,他又将经历怎样的心路历程?
(同期画面)
(解说)《故乡》栏目继续呈现《归乡的路》。

(纪实段落)延柱中学
嘉宾老师:同学们,有一位曾经从我们学校走出来的校友,他就是我们现在沈达集团董事局主席沈延柱先生,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有请沈先生。

沈延柱:同学们好。

同学们:沈先生好。
沈延柱:同学们,下午好,今天我很高兴又回到了母校,回到了在这儿我从小一年级读到六年级的学校。

(同期声)沈延柱
当时他站在这个课堂讲学的时候,他不光讲书本知识,同时还讲一些科学的道理、讲一些做人的道理,还讲一些故事。什么故事呢,就是告诉每个年轻人、每个学生要有理想要有抱负,要好好学习,真正掌握以科学本领,将来成为栋梁之才。当他给我们教第一堂音乐课的时候,教了个什么歌我记得非常清楚,就叫“建设祖国大花园”。

(纪实段落)演唱歌曲《建设祖国大花园》

(解说词)往事如烟
,仿佛就在昨天,许多遗失的过往,像斑驳的电影画面突然一幕幕闪现,故乡的记忆真的从来不需要想起却也永远不会忘记。

(解说词)
在老师们的眼中,沈延柱还是那个有一种不服输的劲的孩子。但就是这个孩子,在成功之后不忘母校,在危急关头伸出了援手。

(同期声)延柱中学校长  王晓君
2012年8月4日,小甸子镇遭受了百年不遇的洪水灾害,操场积水达半米深。洪水给学校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围墙倒塌400米。灾情发生后,小甸子中学早期毕业生沈延柱先生第一时间来到学校了解受灾情况,并当场表示捐助50万元,用于修建操场围墙和一些教学设施。

(同期声)小甸子镇镇长  于龙
沈延柱很踊跃很积极的给中学捐了50万,用于改善办学条件。所以说我们经过请示上级领导,把这个中学现在更名延柱中学。因为一个人对学校的贡献,把这个学校名更名为他的名字,这在东港市还是第一次。

(解说词)
小甸子镇不会忘记,大洋河也不会忘记。大洋水每天随大海而潮起潮落,这条九曲十八弯绵延几十公里的长河,宛如一条镶嵌着翡翠的玉带缠绕在东港大地上。东头连着茫茫大海,西边通向喧嚣的县城,她虽比不上长江东逝水那样波澜壮阔、黄河入海流那样壮丽秀美,却承载着沿河两岸居民的希望,养育着全县几十万黎民百姓。

 

(同期声)沈延柱
嘉宾(孩子):爷爷,爷爷,什么是故乡?

 

沈延柱:故乡,就是爷爷的出生地,爷爷就生长在这块土地上,这就为故乡,也就是故里。过去不是总说故里故里吗,爷爷在外边发展了几十年,到老了要回故乡来看一看,看看家乡怎么发展的,家乡现在有什么变化呀。这次领你们俩回来,到孤山庙来看啥,就看1300年前,在这么一座高山建了一个庙,同时要看的银杏树,1300多年经过风吹雨打,你看它仍然是挺拔,这么翠绿。有这种精神,大自然发展的这种非常值得向你们学习的。
所以你们要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那种精神,好不好,能记住吗?

 

孩子们:能。

沈延柱:好,长大了,学要成业了,完了之后就好好要以人为本,善为志宝,善为志宝终生用,心作良田才能百事耕。懂吗,一定要记住爷爷跟你们说的话,按照这个做人、做事,最后将来你们都会成为有用之材,都会成功。

 

(解说词)
这两株银杏,历经了千年的风霜,见证着东港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大孤山萦绕着沈延柱童年的梦。在无限敬畏的远眺中,沈延柱将他们深深印在记忆里。这里左引大洋河,右带双叉河,南襟黄海,遥望鹿岛。始建于唐朝的古建筑群,巍然屹立在大孤山山腰绿茵丛中,经历代修葺,建成合上庙,在山下北望,恰似大孤山的一扇窗户。这里也是少见的道、儒、佛三教共和,聚于一处的景观。

 

(同期声)沈延柱
这个大戏台每年到4月18、4月28要唱戏的、唱大戏。完了整个这周围就聚了几万人,有上香的、有在这儿卖东西的。我小时候从8岁开始,就从小甸子那边挑着小挑,走30多华里到这儿来赶集。
(解说词)东港原名东沟县,每年的4月18,县里的集市上都要唱大戏,周围十里八乡的人们都会聚集在这里,那时,8岁的沈延柱,从小甸子那边挑着小挑,走30多华里到这儿来赶集。

(情景再现)
童声:“卖螃蟹了,新鲜的大螃蟹啊……”

(解说词)挑担子的少年如今已是白发苍苍,而这个曾经以臭水沟为名的小城,也早已经变了模样。

(同期声)沈延柱
这个地方就是东港市的一个市中心,也是一个核心区,这里作为东港市一个县级城市,这个县级城市,这里经过这几十年的建设,发展真是变化太大了。在我离开家乡之前,这个地方整个东港市,那时候叫东沟县,东沟县最高楼就是二楼。你看现在,那栋楼已经是30层。这个是7、8层,这是个客运站。到这边来,这是个商业区,整个这个商业区也算是东港、这种县级城市商业区也是最大的,也是最顶级的。哎呀,这里边的建设真是太快了,发展得特别快。你看,每天这个地方也是交通繁华区、商业繁华区,也是交通重要枢纽。

 

(解说词)今天的东港,早已经今非昔比。作为中国最大的海蜇养殖基地和梭子蟹养殖基地、国家级的草莓产研中心和最大的优质生产基地,东港发展的潜力不容小觑。看到家乡的变化,总是让沈延柱欣喜万分。

(同期声)沈延柱
这些变化是我没想到的。当我第一次回到家乡,看到这些的时候,我说实话我真是很激动。没想到经过这么些年的改革开放之后,家乡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特别好,真是特别好。

Part3(节目导视)
(解说词)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一场无怨无悔的付出,究竟是怎样的故乡记忆,让他走进军营?
(同期画面)
(解说词)十三年军旅岁月,给了他怎样的记忆?
(同期画面)
(解说词)《故乡》栏目继续呈现《归乡的路》。

(纪实段落)沈延柱
这里丹东的鸭绿江断桥,它始建于解放前,日本人建的。这个当年抗美援朝,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的时候,中国的志愿军主力部队和大批的货物运输,包括炮弹、后勤给养都是通过这座桥运到朝鲜的前线。这个桥是1951年,具体日子我记不太清,被美国炸断了。好,那么这座桥炸断之后,那个后勤哪、炮弹哪、军需呀运不过去了。那就在旁边又修了一座桥。这座桥也是为抗美援朝的战争提供了非常好的交通方便。

(解说词)鸭绿江断桥始建于1911年,最早是铁路桥,长944.2米,宽11米,是鸭绿江上诸多桥中第一座桥。这座十二孔的钢结构桥梁,从中方数第四孔为开闭梁,以四号墩为轴,可以旋转90度,这样便于过往的船只航行。在1950年11月,这座桥被炸毁,只剩下四孔残桥保留至今。

(同期声)沈延柱
中朝这个边境是怎么讲的呢,是以岸为界。就是说咱们到他那边登陆,不算越境。他们朝鲜也到咱们鸭绿江不登陆,也不算越境。但是美国的世界公约规定是啥呢,是江心为界,所以他选的是我没炸你中国,我炸朝鲜那桥,实际上他找理由。战争嘛,这个侵略者他总是要找理由的,为什么打你,我找得理由就是我打得是朝鲜,你中国不应该派兵到朝鲜打我们。

(歌曲过渡-----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情景再现)小朋友身穿军装敬军礼

(同期声)沈延柱
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就是指得这个桥过去的,还有上边那个桥过去的。志愿军唱着歌,雄纠纠气昂昂跨过了鸭绿江,就是这个江,保和平的意思就是保家乡。 

(解说词)正是怀着这种感情,沈延柱走进了军营。十三年峥嵘岁月,他谨记着“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军旅生涯将他锤炼成一个真正的男子汉。沈延柱也因此有着浓厚的拥军情结。

 

(同期声)沈延柱
我在鸭绿江边长大的,生长长大的。所以我对这些抗战的老兵、解放战争的老兵、抗美援朝的老兵,我确实是挺情有独钟,逢年过节我都去看他们,慰问他们,给他们送去关怀送去慰问金,这是这么多年我一直在坚持做的。

(解说词)沿着一条有些坑洼的水泥路一直走,在一大片盐碱地里,远远就能看到红旗飘扬,这里就是张凤英老兵大院。这些老兵,有的参加过抗日战争,有的参加过解放战争,有的参加过抗美援朝。沈延柱按照惯例,每年的这个时候,都要去看看他的老朋友们。

(纪实段落)
(老兵):报告,我是抗日老战士陈元德。
(老兵):报告,我是三下江南,四保临江老战士刘波。
(老兵):报告,我是抗美援朝老战士刘青。
(老兵):报告,我是援越抗美老战士郭晋安。

(解说词)这些从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走过来的老兵们,最年轻的年过花甲,最高龄的将近90。他们是一段历史活着的见证,虽然史书上没有记录下这些老兵的名字,但没有他们昔日的浴血奋战,就不会有我们现在的一切。这些老兵的身上承载着太多的历史沧桑和民族苦难。

(同期声)沈延柱
我为什么经常去看哪,他们太不容易了。有的志愿军战士根本就没当过兵,17岁、16岁到了战场就拿着枪,连大栓都不会拉,就和美国人干上了。是这种情况下,抗美援朝战争胜利来之不易。所以我们现在的人,特别是成功的人士,我们坚决不能忘了这些老志愿军战士,老抗美援朝战士,要经常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我这么多年,为什么我这么做,就是因为这个。

(老兵们):祝愿祖国的明天更加美好,敬礼。
(老兵):礼毕。
(纪实段落)沈延柱向老兵敬军礼(慢镜头,音乐起)


(同期声)沈延柱
朝鲜当时有一个歌这么说,“朝鲜中国山连山江连江”,就是山,长白山那是连着的,天池是一半。江我们是连着两国的江,“山连山江连江,清晨共听雄鸡高唱”,就是早晨你就听到公鸡“喔喔,喔喔”,“清晨共听雄鸡高唱”,就是说我们的友谊像啥,像朝阳、初升的太阳一样。

(纪实段落)唱歌“朝鲜中国山连山江连江”……

(结尾)
歌声唱出了游子的心声,勾起了出门在外的游子的期盼。从20岁开始就离别故乡的沈延柱,走过军营,走过艰辛,走过繁华,走过沧桑,这个曾经在大洋河边散步的孩子如今已近耳顺之年。也许我们每个人,年轻时都想要到远方寻找梦想,然后,将思念给予自己的故乡。故乡是灵魂的根,每一点气息都扎入灵魂。故乡是生命的脉,每一滴甘露都滋养生命,永远无法逃离,即便天涯海角的奔波,内心永远都有理不清的愁绪。

在外漂泊多年之后,沈延柱的心底里最期盼的还是故乡的味道。在这条归乡的路上,沈延柱寻找着记忆中熟悉的味道。那是一种什么味道,是村前井水的味道,是老师尊尊教诲的味道,是海风吹来的湿咸味道,还有那段难以忘怀的军营味道,那抹深深思念的味道。
推荐: 《归乡的路》 《琴弦指间话童年》 《千里温梦还故乡》
播放次数:
内容摘要
(解说词)故乡,是一种奇怪的东西,你走得越远,它离你越近,在时光的河流中,它越来越清晰地让你魂牵梦萦。2013年9月2日,沈延柱踏上了归乡的旅途,他要去到他阔别许久的故乡辽宁东港。 (出标题)《归乡的路》 (解说词)今年63岁的沈延柱,是沈达江海集
标签:
来源:CCTV故乡时间:2018-01-11 16:15作者:卢佳责任编辑:cctv故乡
热点推荐
热门排行
首页 | 最新动态 | 栏目介绍 | 节目预告 | 视频点播 | 节目相册 | 全国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17 故乡新闻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京ICP201208169  技术支持:CCTV故乡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