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 > 视频点播 > 热门文稿 > 《琴弦指间话童年》
盛中国在华中师范大学演奏《沉思》

解说:
2013年盛夏,我国著名小提琴家盛中国带着妻子濑田裕子再次回到了他童年生活过的地方武汉。走进他父亲工作过的华中师范大学。

现场同期:

我这次来到自己音乐的故乡、音乐事业的故乡武汉。我觉得他们在音乐这个领域里面这么几十年下来,确实有一个天翻地覆的变化。所以我为这个感到非常欣慰,我也准备将来条件合适的时候能够为这个学校、为这些拉提琴的孩子们、为他们学校的音乐学院的更好的发展,能够更上一个新的台阶,贡献自己有限的力量。

片名:琴弦指间话童年

 

解说:盛中国, 1941年出生于重庆。五岁起开始随父亲盛雪学习演奏小提琴。他的演奏充满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被世界音乐界权威人士赞誉为“最迷人的小提琴家”。

纪实:找旧居。

解说:昙华林,位于老武昌的东北角。明清时期,这里曾是湖北全省各县秀才下榻读备考、苦心研读的地方。1946年正式命名为昙华林后,其街名一直沿袭至今。

 

阳光笼罩下的昙华林,流露着古香古色的味道。走在自己这里的街市,盛中国想带着妻子找找曾经住过的地方。

同期:当时就是住在这一带,是一个二层楼,现在很多楼都拆掉盖成新楼了。所以要再找那一栋楼估计是不在了,但方位还是很清楚的,就在这附近。附近是一个二层楼,二楼的走廊是那种面对外面的那种走廊,他是那种木头雕得稍微有点方的圆的方的圆的栏杆,挡起来的。这样一个楼,家里就住在二楼上面。

解说:时光荏苒,六十多年后的昙华林已经成为武昌区旅游文化街,盛中国带着对往昔淡淡的失落与今日发展的欣慰,回忆着曾经在这里发生的点点滴滴。

同期:那个时候武汉卖一种蚊香,拿锯末泡一点中药做着蚊香,大概有1米长,拿那个皮纸得有这么粗,两个一盘,就是差不多1个直径的这么一个圆圈了,我就在里面练琴。穿个裤头太热了,我们家里头(,妈妈又忙,弟弟们还是蛮多的,练琴。妈妈有时候看不过去,经过那边拿扇子,那个大蒲扇扇了那么几分钟,那时候我真得很羡慕那些在外面乘凉的小朋友们,很羡慕他们。但是话又说回来了,如果爸爸没有那么严格要求我的话,也没有那么多的付出的话,也不会有今天。

解说:尽管没有找到自己的旧居,眼前街市的点点滴滴仍旧唤醒了盛中国的记忆。武汉的炎热天气、父亲的严格的要求,都是这座城市留给他的无法割舍的过往。

同期:我现在不是说故居重游,起码是故地重游了,是不是啊。就在这个地方,到这个地方发现发生的变化也是挺大的。你看看我爸爸原来工作的华东高等师范学院这个校址不是搬了吗,搬到别的地方去了。当然我上过的昙华林小学还在这附近。

 

解说:尽管离开母校已经近60余年,但盛中国无时无刻不惦记着这里。

 

纪实: 
校长:欢迎您,夫人。
盛中国:你好,你们好。
校长:您又回来了?
盛中国:有10年了,我来过咱们学校10年了,变化大,变化很大呀,多干净你看看,而且还有什么“欢迎您”,很好。叫昙华林小学,昙小,就是昙小。
   
盛中国:这个小学是一个有历史的小学,这不是一般小学,能够上这所小学是很幸运的事情。再来看一看,我们的操场在哪里,操场,过去看看操场,当年我印象最深的几个事。

 

插话:升旗仪式。

 

盛中国:对呀,每天早晨有升旗,一个是升旗,一个是入少先队。入少先队那个时候,给我戴红领巾的那个小朋友,家里是卖文具的,就是摆小摊子卖文具的不是这种大文具店,叫周恩来,这个同学叫周恩来,一样的字。他给我戴红领巾,入队了特别高兴,我记得非常清楚,然后升旗。那个时候是做国旗升旗,一般的小朋友他不知道节奏怎么掌握,要么就是快到了还差一大半呢,曲子快奏完了一拉上去了。要么就是上去了,等半天,曲子还没奏完呢。我是学音乐的,所以就很匀很匀的等候,所以升旗是我最得意的事情。

 

解说:升国旗、加入少先队,盛中国在昙华林小学完成了他在童年时期最珍贵的洗礼。如今,再次回到这里,感怀往昔之余,一个拉小提琴的男孩吸引了他的注意力。

 

纪实:(学生小提琴演奏)
盛中国:表达音乐,美一点,唱出来,像在唱歌,唱歌,美一点。好,可以了。是不是比刚才好一点了,所以你拉琴的时候你要分阶段,你第一个阶段是把谱子熟悉了,把音准、拍子发音都掌握了,然后这并没有完工,真正完工是你的第二步,就表达音乐。乐谱是作曲家记录音乐的符号,那是个死的、是符号,懂不懂?然后通过歌唱家、演奏家把这个死的符号变成活的音乐。如果没有音乐的话它永远是一个死符号,是一个死的东西。所以现在你第二遍比刚才就好很多,所以你回去以后特别注意这方面,当然了想表达音乐,都想表达音乐,没有手段还是表达不了的。
(盛中国演奏小提琴曲)

 

解说:谁说生命不是一场轮回呢。已过古稀之年的盛中国,用音乐诠释着他对这里的感情,对孩子们的期望。

 

纪实:盛中国:大家好,我是你们的老校友,跟你们一样的,也在这样的教室坐过的。一晃几十年就过去了,这是我们的阶梯教室是吧, 当年可没有阶梯教室,当时只是普通教室,这是后来的变化。今天我是第二次来我们学校了,16年前我来过一次,但是确实变化是很巨大的了,特别咱们周边现在都是文化创意的文化区,咱们的小学校前面还有一块像碑一样的东西来介绍它的历史。

导视一
在武汉“过早”,他终于找到记忆中的美食
登上悠悠黄鹤楼,他感叹父亲的怀古之心
他曾经坐上轮渡,开始了艺术生涯的初航
《故乡》栏目继续为您呈现《琴弦指间话童年》

 

解说:“过早”是武汉人约定俗成的一句俚语,用普通话说就是吃早餐。四季美的汤包、老通城的豆皮、蔡林记的热干面。然而,对于盛中国来说印象最深是一种叫油端子的食品。这一大早他也像一个普通的武汉人一样,带着自己的妻子走在户部巷里,寻找想念了六十多年的美食。

 

纪实:

盛中国:我终于找到了,我吃多少像小时候吃的那个大的,就你用这个勺子,他有这个勺子,太珍贵了。我自己也可以买的。

摊主:挖个洞就是这边是脆的。
盛中国:对。
摊主:外面是圆的。
盛中国:它外面圆的这个是软的,当然这里薄吗,它不是这样挖下来,这样就留下来了,这样就薄了就脆了。到那个洞那里可以穿着走,相当先进。稍微等一下,凉一凉,太烫了。我父亲也买过,因为我父母在家里头对我们就象小鸟放在窝里面,大鸟去外面找食,回来喂小鸟,这种感觉。当年我吃得时候还没有芝麻,还没有那么讲究。
摊主:现在好吃。
盛中国:那当然了,这就属于什么与时俱进了,等它凉一凉,这个肯定好吃,小时候我每次到武汉来就问人家我说吃这个东西,叫油端子,什么意思就是说,提起来炸它们。后来他们说叫面窝、面糕什么的,叫法都不一样。但真正是我这么多年、几十年了,到武汉那么多次,第一次找回了我小时候吃得那个大的面窝,它很烫现在吃不了,等它凉一凉才能吃。

 

解说:吃过了记忆中的美食,盛中国不忘去逛下记忆中的美景。有着“天下江山第一楼”的黄鹤楼巍峨耸立于武汉市武昌蛇山峰岭之上。由于历史原因,黄鹤楼在各朝各代中都经历过屡建屡败的兴衰,亦有无数文人墨客在此叹今怀古。

同期:
盛中国:我父亲他非常喜欢一些这种古代的文化,也包括了古代的建筑,有时候他雅兴大发的时候,也会带着我和我妹妹来黄鹤楼。那时候在这附近还有很多可以吃饭的地方,看完这个建筑以后在外面小吃一下,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但是今天站在这个黄鹤楼,特别是在高处登高望远的时候,看到的是一个全新的一个湖北,一个全新的武汉,我觉得这都是给人很多的联想、很多的暇想,还有很多的憧憬,所以我觉得今天又重游黄鹤楼感慨倍千。

 

解说:眼前的这座黄鹤楼于1985年6月落成,主楼以清同治楼为蓝本,但更高大雄伟。立于黄鹤楼之上,眺望长江。这座城市因长江、汉江汇聚而呈现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鼎立之势。便利的水陆条件,让武汉成为我国内陆重要的水陆空交通枢纽。

解说:时至今日,盛中国依然记得六十多年前,父亲带着他坐上从武昌到汉口的轮渡,到当时的汉口人民广播电台录制节目的情景。

 

轮渡纪实:
盛中国:那个时候应该是五十年代初,因为那个时候没有(长江)大桥,就是只有坐轮渡。因为那个时候新中国刚刚成立,不要理解成像这样的大轮船,不是的。它就是很小的船,只不过是用机器来驱动的,是这种的。也就是叫机器帆船,就是这样的,它的功能等于是从江这边到江那边去,起这个作用。

 

音乐:长江之歌

 

同期:
盛中国:那个时候太小了,就是一种兴奋吧,怎么说呢,因为我不会游泳,跟水的接触是不多的,所以一坐船就跟水搞一块了,就觉得很新鲜、很稀罕。印象就是很兴奋,后来经济发展很快,建桥了。每次来武汉,过来过去全部是过桥了,这是我几十年里又重温坐轮船过江的这种感觉,就勾起了我对小时候那一段去武汉人民广播电台录音的回忆。

导视二
再次走进武汉广播电台,他遇见了许久不见的故人
为了一盘童年录音带,他现次走入录音棚
与妻子夜游武汉,慨叹城市的巨变
《故乡》栏目继续为您呈现《琴弦指间话童年》

解说:汉口,是武汉的商业中心,自被誉为“楚中第一繁盛处”。当年,9岁的盛中国渡船而来,今天他沿着旧时的足迹,重又走进了武汉广播电台。

 

纪实:陈老师:太难得了,我跟你讲,你小时候天天练琴,你爸爸太严格了,那个时候实行改造运动,记不记得,实行改造运动。
盛中国:那会我还小我不知道,我妈妈书里面写得有,说经过大家的批判以后才让我上的小学。
陈老师:不让你小学,结果我们写大字报,盛雪,你要把你的儿子带向何方?
盛中国:这个可是上了很高的线。
陈老师:后来没办法,就必须上学了,不过你很争气,你学习特棒。所以才叫你神童,只有武汉台给你录了音,湖北台没有,湖北台是1953年5月1号才成立湖北台,没有湖北台。
陈老师:汉口广播电台,那就是接收过来的。

 

解说:眼前的这位老人,叫陈一萍。当年,正是她把盛中国的小提琴曲录制下来,奉送给全国的听众。

 

纪实:
盛中国:当时录音的时候我记得很清楚,当时是录音机是不能剪接的。
陈老师:对,乱噪噪的,一乱了就不得了。
盛中国:有一点毛病就得重新录。
陈老师:那个时候你的一个录音轰动得不得了,说是神童。我说除了莫扎克以外,没有哪个叫神童的,我说是盛中国。小时候很不错。
盛中国:小时候受到了大家的栽培和鼓励,真的。

 

解说:心怀感激,心怀恩情。眼前的故人让盛中国有了一种冲动,他想找出自己当年所录制的音乐,权当是对流逝岁月的一种怀念吧。

纪实:
盛中国:现在去找当年的资料去,看看有没有了,这几十年了,地方难找了,那个时候钢丝的话,它应该是要转成资料。你看这么多资料,中唱有时候发大水,淹了,把好多这种带子都淹掉了。
插话:好象你的也淹掉了。
盛中国:哎呀,估计是没有了,有时候经过文革以后,很多东西都找不着了。
插话:这个好象也是老的。
盛中国:是越往里面越老吗?有没有五十年代的?
插话:五十年代的我们最近这几天查了好几遍,都没有查着。
吴先生:我们昨天的时候我和几个同志在这里翻,就是一个劲的看,找到了一首您七十年代的的一个作品,我已经找到了,找到了我已经送到机房去了,一会儿到机房您还可以听见。
盛中国:七十年代的。
吴先生:七十年代的。
插话:那是哪一年的?
盛中国:1976年。
吴先生:呆会儿我们到一楼录音棚,就把这个声音还原出来给您。

 

解说:人生总是充斥着许多遗憾与惊喜。虽然没有找当年初次录音的资料,盛中国却得知这里还保存着自己1976年的录音,这让盛中国兴奋不已。

 

纪实:
盛中国:就是这个,很感叹。
吴先生:就是这个,1976年的。
盛中国:1976年,他们指作者,中央乐团。
吴先生:陈就是陈一萍,陈一萍陈老师。
盛中国:她录的。
吴先生:陈一萍编辑之后,她录的。
盛中国:她录的。
插话:陈老师编辑的。
吴先生:我已经让他们昨天把这个整理了,弄成了一个碟,一会儿送给您。
盛中国:多快呀,40年了,以前的录音还能听得到,以前听不到在这儿听到了,这是老录音,这个礼物送给我了,我会珍藏起来。

解说:故地重游,难抑激动的心情,盛中国再一次走进录音棚,演奏起当年演奏的曲目,重温自己曾经的经历。

纪实:
盛中国:我在9岁录音的时候,其实有一曲子叫作《圣母颂》,舒伯特的,今天就地重温,地方是换了,但是电台是没有换的。当时叫做汉口广播电台,现在是武汉广播电台了,还加电视两个字,所以我想9岁从这儿开始的,现在历经了几十年了,这个船航行了,现在又回到一个地方,就是我当年录音的地方,现在民作武汉广播,当时是汉口广播,当时我录了一首曲子《圣母颂》,现在我还拉这个曲子《圣母颂》让他有一个呼应,当时录的是《圣母颂》,今天经过了几十年,我们再拉《圣母颂》。

 

《圣母颂》演奏

解说:寻根梦圆,璀璨霓虹映射着武汉这座古老城市的繁荣,在现代化进程中,它早已与国际接轨,成为了一座繁华的大都市。

汉街纪实:
插话:见见新面貌了吧,小的时候的感觉完全不一样了。
盛中国:完全不一样了。
插话:有一点像蓝色港湾那样的类型。
盛中国:这是很时尚的,还有法式餐厅。这是法式餐厅吗?这不像。我说法式。
插话:港式就是有一点洋气。
盛中国:是,都说过了,这个变化可以讲是天翻地覆的变化了,这样到北京来是港湾,这就是很像的。换句话讲,也是和国际接轨的这种步行的休闲的街,大家可以在这里有点品味的、休闲的地方。另外改革开放以后,与时俱进变化确实是很大。他现在引进的什么国际品牌还是很多的,而且以后这里可能还要盖一个很大的剧场。
插话:以后,在剧院演出完了你换这个街(演出)。

解说:经历了岁月风霜,见证了变化繁荣,让盛中最难忘的始终是在武汉生活过的少年时光。在他看来,正是这方水土,养成了他现在的性格,铸成了他今天的成就。

我自己觉得就是说环境对人是重要的。也就是对一个人的事业的成败也好,对一个人的他成长成一个什么样的人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自己觉得故乡和一个人生的成长的历程是分不开的。

纪实
东湖拉小提琴
推荐: 《琴弦指间话童年》 《千里温梦还故乡》 《乡音乡情一甲子》
播放次数:
内容摘要
盛中国在华中师范大学演奏《沉思》 解说: 2013年盛夏,我国著名小提琴家盛中国带着妻子濑田裕子再次回到了他童年生活过的地方武汉。走进他父亲工作过的华中师范大学。 现场同期: 我这次来到自己音乐的故乡、音乐事业的故乡武汉。我觉得他们在音乐这个领域
标签:
来源:CCTV故乡时间:2018-01-11 16:15作者:秩名责任编辑:cctv故乡
热点推荐
热门排行
首页 | 最新动态 | 栏目介绍 | 节目预告 | 视频点播 | 节目相册 | 全国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17 故乡新闻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京ICP201208169  技术支持:CCTV故乡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