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面)大厦空镜 大厦内 魏守东带记者走进工作室
(解说词)
这是位于山东济宁市的一栋写字楼,谁也想不到在这栋写字楼上,还有一处极其雅致的地方。那就是画家魏守东的工作室。
(纪实段落)魏守东
这个就是我在老家,我故乡的工作室,这是我画的《墨竹》,首先你看这个墨竹。要把它耐风寒,蒸蒸日上的感觉画出来。我的特点就是用篆书的笔墨用拙笔把它画出来,然后用行书的笔墨,把它的风竹,它的风向的感觉,包括意向给画出来。
(解说词)走进画室,从布置的桌椅和悬挂的作品上,不难看出魏守东对这间画室的用心。魏守东常年在北京,这间工作室只在他回到故乡时使用。离开济宁已经十个年头了,但是因为想念老母亲。他不得不在北京和济宁两地奔波。在许多人眼里,济宁犹如齐鲁大地上的一块瑰宝,历史文化悠久。在这片土地上诞生了孔子、孟子、颜子等五大圣人。而在魏守东心中,对家乡却有着自己独特的诠释。
(同期声)
家乡肯定就是自己的故乡,故乡在我心目中我并不是它有更强大,我觉得用母亲这两个字来说更好,因为我的母亲在家乡,家乡也就是母亲,母亲也就是家乡。
济宁市在我心目中它是一个文明的城市,有孔孟之乡,有梁山108将,有李白,有浣笔泉,微山湖,大运河,我们这个地方称之为一个文明之都的城市,我对这个城市充满了信心,因为我在那里走出来,也就是有文化的底蕴在托着我走出来。
(纪实段落)魏守东
这个是我的力作了,《辉煌岁月》,在全国获过很多的奖项,这个作品的创作是非常不容易的。一开始我到南京梅山写生,回来之后,发现了一棵梅树,是龙爪梅,也叫垂直梅,后来我就根据他的构图回来就开始创作,创作之后我就把它的构成关系和笔墨色彩重合在一块了。
这面写了一首歌“历经风霜几十冬,老根苍劲心知风。报春花江枝不改,赢得神州遍地红”
(解说词)济宁的山山水水一直牵动着魏守东的心,不仅如此,对他而言,故乡是给他插上梦想翅膀的摇篮,也是他梦想起航的港口。
(出标题)《万种情愫画故乡》
(纪实段落)魏守东回母亲家,进门与母亲寒暄。
魏守东:这是我的老家,我母亲跟我三弟还住这。
魏守东母亲:回来了!
魏守东:妈妈,最近身体挺好吧?
魏守东母亲:挺好的,你什么时候从北京回来的?
魏守东:我刚回来,来看看您,还在干活吧。
魏守东母亲:我今天算歇班。
魏守东:注意身体。
魏守东母亲:我感觉干着挺有劲。
魏守东:别累着就行,腿脚不累着。
魏守东母亲:你待多长时间?
魏守东:我待一个礼拜左右就回去了,你坐会,别站着。
魏守东母亲:我今天请假歇班回来的。
魏守东:在北京也事多点。
魏守东母亲:忙吗?
魏守东:忙,但是也得来看看你。
魏守东母亲:你还是在老房子住,还是住新楼。
魏守东:两边跑,这边画大画,画小画,来回串。身体一切都挺好,你要注意身体,你要把干活当娱乐,身体强就行了。
魏守东母亲:你画家画也不能不吃饭,误了吃饭对身体不好,要暗示吃饭。
魏守东:现在跟以前不一样了,年龄也大的,也比以前懂事了,也懂得照顾自己了,一个是我喜欢,第二个就是搞来创作,搞创作现在也变大了,就是将来给后人留点好的变化,身体上您老放心,我会好好保重自己。
魏守东母亲:你放心,我的身体还可以,我也不用你管。
魏守东:有时候我就来看你。
魏守东母亲:有时候你就来看看,我自己的身体我也注意。
(解说词)这是济宁市任城区的一个小村庄。村里住了二百多户人家,几乎都姓魏,村民淳朴敦厚。1961年,魏守东就出生在这里。现在坐在小院中,彷佛还能听到当年这一家六口人的欢声笑语。还能看到当年的故事。
(同期声)魏守东
魏守东:小时候的故乡在童年的时候我感觉非常有乐趣,甚至有点苦,但是心里面感觉就是说非常地好玩,有很多小伙伴在一块玩耍,打闹。但是我跟别人还是不大一样,我是喜欢拿着小树杈就是画小东西。有一次,小的时候在父亲的单位,我记得我是到父亲的单位玩,当时有一辆吉普车,就是以前老的、帆布的吉普车,那时候我就比着小吉普车就能把它画下来,当时我爸爸的同事就很愕然,他说这个是你画的吗?我说是,他说画得挺像。从那时候开始我就更有信心,也就是对画画情有独钟。
(解说词)5岁的魏守东在绘画方面有着惊人的天赋。然而那时魏家的生活十分清贫,家中条件有限,没有钱去请专业老师进行辅导。尽管如此,魏守东仍然没有放弃画画。他秉持着山东人的那股执着劲儿,坚持自学。小院斑驳的墙壁恰恰见证了那段日子。
(纪实段落)魏守东介绍老宅
这是我很怀念的老家的厨房,我在窑厂下班之后给他们做饭就这个地方,烙饼、蒸馒头、擀面条就在这地方,这个就是我以前的老厨房,这个是老院子,这是六间屋,当时哪面是两间,我画画的,就在那面那两间,然后好了之后,这边就盖成楼房了,当时是这个情况,这几间是我三弟住,当时在那屋画画,现在就没法在介绍了,因为我画的时候,是一个小的小画板,当时特别的艰苦,从那会过渡到现在,当时画画的时候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遇见了我们当地的赵老师,当时我是19岁,他当时就接近60岁了,是我们当地的一个老师叔,画和写字都非常地好。
还有一个他喜欢唱老戏,我喜欢拉把胡,这样有一天我在那拉把胡的时候从我的门前路过,他说你拉得不错,他说你跟我去吧,我能唱两句,这样我就去了。在他家里面我就发现了文房四宝,第一次接触。当时我就很好奇,当时我就觉得你那字写的那么好,我就问当时是不是很容易写,他说不好写,我说我试一下,他问我,你是不是喜欢?我说喜欢。从那之后,每次他都叫我唱唱戏,我给他拉拉弦,然后就练练笔墨,偶尔有一天我去那的时候,我发现老先生也画画,他用的是从前的老纸,不是现在的宣纸,画麻雀,画牡丹,当时他院里面养的全是花,因为那个老师叔很爱干净,原来画画很多。
画得有菊花、荷花都是盆栽的他一种,还画的有麻雀。所以当时就跟他要,就是感觉很喜欢,说你能不能给我一张,他说可以,这样我就拿到家里面,很高兴,拿到之后就给我母亲画看,我说你看这张画画得非常好看,我跟赵老师要的。他说你要你不如自己画,所以给我一个启蒙,这样我就从窑厂上班每个月工资里面扣除5块钱买笔墨纸砚,就慢慢这么写,这么练,一直到现在就画到现在。
这个房子就是我画画的房子,现在盖上楼了,现在条件好了,我结婚的时候也是这儿一个屋,当时我在砖瓦窑上班、画画,当时的房子我是很留恋,现在咱们就去看一下咱们那个砖瓦窑厂。
Part2(节目导视)
(解说)一段艰苦的岁月,一场激情的拼搏,在这片故土上,究竟还有怎样的故事,让他如此感伤。
(同期画面)采访时哽咽的段落
最后都没跟我们说上几句话,就说一个“义”字。
(解说)《故乡》栏目继续呈现《万种情愫画故乡》。
(解说词)过去的六间茅草房变成了现在的二层小楼。魏守东回忆起当年的艰苦,总能笑脸应对。但只有一件事,却是他心里永远的伤。屋漏偏逢连夜雨,原本就清贫的家庭遇上了一件难事,1980年,魏守东的父亲得了半瘫病,住进了医院。
家。
(同期声)
魏守东:我母亲就是在医院侍候他,我们姊妹4个,我是老大。就是说你怎么办?我就只好上砖瓦窑去拉转挣钱,养家糊口,因为我是老大。就是说吃饭,烟酒糖茶都借钱买,这个很正常。
魏守东母亲:那个时候说不上来那个滋味。苦反正也都过去了,他爸爸是1982年病的,那时候我才42岁,大的那时候他还没有结婚。
魏守东:因为他脑血管堵塞了、半瘫了之后,然后血管堵塞,然后就是末管炎,就把他截掉一根腿,然后又待了两年去世了,最后都没跟我们说上几句话,就说一个“义”字。
魏守东母亲:他病了5年,一直到1987年的6月2号去世的。
(解说词)父亲住院,家中艰难。19岁的魏守东来到了村里的砖窑厂做小工。那段日子对于魏守东未来绘画之路,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磨练,让他的作品更添神韵。
(纪实段落)
这个就是我曾经干过的旧的窑厂,还是那个面貌,已经接近30年了。现在这个砖还依然有,现在都变成那种新的砖了,看到这个砖还有点怀旧的感觉,还是有点激动。
看到这个砖我又回来从前的感觉,在那个时候拉的转一天最少干8个小时,“三八制”,早中晚三个班,每天都用土车拉,用排车来回拉,现在已经不见踪影了,那个车已经没了。
这块就是初窑,就是砖,砖片弄完之后就装在里面,装在里面就码成垛,码完之后就从那上面往下烧,然后再从里面把砖拉出来,反正就是说有这个活干这个活,这边没人了也要干那个活,当时是这样的,反正就是挺辛苦的。
魏守东:一个月能挣八百十块,比普通工人也高一点,挣的也是辛苦钱。
别的人凡是一般家庭的孩子都干临时工,要不然干站立工,我们家也没有别的关系,干这个活主要是多挣钱,当时觉得体力也可以,所以那干的时间也比较长,这样就干了7年之久。
当时就是边干活,空余的时间就画画,所以在窑厂码的的架里面,休息的时候就拿棒子在土上就这么画,跟这个感觉一样,就这样画,这么练。有的时候画个小鸟,有的时候画个小猫,经常这么练,喜欢,就是空余的时候就把自己给磨炼出来了。
当时在窑厂干活的期间,就是经常的画画。“三八班”倒完之后,空余的时间就是画画,当时也不感觉累,就是非常喜欢,经常画到通宵,现在到窑上看一看。
这就是砖窑,就是把坯子装完之后,就是弄到每一个燃道,小孔,就是说用车子把煤运上来,然后打成堆,就是分批的打结去燃烧,这都是架煤的小孔,多长时间烧好之后,打风枪,这边就可以出去了,这边装了新坯然后再烧一会。首先这个窑是转着烧,称之为转盘窑,名字因这而起的。
魏守东:看到这个窑厂有一种怀旧的感觉,时间这么长了,我觉得这个窑厂仍然存在一样,但是形式不一样了,现在已经改建了,改建了之后,那边又盖了新窑厂了,变成了内燃的了,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跟那会是不一样了,变成内燃机那种的,用煤气烧的。这个窑厂在近期也要拆掉,我这次来看也是一个机会,在心里有一种舒适、安稳感。
(空镜)魏守东在砖窑厂的空镜
(解说词)魏守东在这个小小的砖窑厂挥洒着自己的汗水。闲暇时,他一刻都没有放松的学画。如果说故乡济宁独特的历史文化,造就了魏守东好学要强的秉性。如果说当地的水浒文化,造就了魏守东爽直、不计名利的性格。而影响他最深,缔造魏守东艺术人生的却是他的母亲。
(同期声)
魏守东:我母亲是一个普通的一个农民,因为父亲声明,她只能长期照料。我作为一个长子,要去拉转,养家糊口。因为我母亲在我父亲得病之前,他是一个贤妻良母型的,言语不多,就是对儿女细心操劳,我父亲病了之后,她长期在那伺候他,然后还得回家看我们。
魏守东母亲:就是在他爸爸病的期间,我是来回的跑,他那时候给砖窑拉砖,做砖。在那个情况下,他看着人画着画挺好,他就喜欢,我说你喜欢你自己画不就完了。他每天晚上下了班之后,制砖,拉土这么辛苦。
那时候就是在干活的期间,就是这么累的情况下,他晚上回来还得画,开始画的时候就是每天都画。你像有的男孩子倒床上睡也就完了,他一直都画到半夜,都愿意画。
魏守东:老母亲看到我这么刻苦她很高兴,当时也很矛盾,他说你画画有的时候上班的时候偶尔你画迷的时候,那班就不去了,也感觉好像有点损失,但是后来一看儿子这么执着,到最后老母亲就上工地给人家端泥都干过,我母亲为了支持我,就是他一端泥就挣钱就把我的补过来了。
魏守东母亲:他在窑厂干活,我就在工地上一天才一块钱,筛沙,装搅拌机,装石子,装沙子。之后就制铺地的方砖,你能制多少块就多少钱。
(解说词)在魏守东的印象里,母亲除了要料理家务外,还要出去挣钱贴补家用。离开家乡的这些年,魏守东一直没有忘记,母亲对他句句的叮嘱、殷殷的教诲。
(同期声)
魏守东:她就是有一次上城郊集合处路过,就是中国书画大学,就是贴的布告,
魏守东母亲:我就看了一个画画的一个广告,广告上就是说关于画画的上函授,我就在那看,看了之后,我怕看不完,怕回来学不完全,就把广告揭到家里来。
魏守东:人家还说,老太太,我们还没看完呢。他说我给我儿子拿走。回来之后就是声音很响,我小名叫小新,她说小新小新,她说你过来我跟你说个事,我还很烦,我画画不愿意别人打扰,我说你别叫我,干吗,什么事,还很急。
魏守东母亲:我说你看这个,上哪哪上函授去,我说你去报函授去。我说你有一个学习的地方,你不能自己关门画,没有人指导不行啊!
魏守东:他说你看看,这个对你是不是有用?我一看太有用了,中国书画大学,那时候就收一个工本费,那我能拿得起。
魏守东母亲:从那个时候就是正式的上了三年的函授大学。
魏守东:就是那时候总资料里面,真正的知道了中国画的笔墨,道理,应该怎么画,就是说从作品的象形、到意象,到最后你的创作,你的思想,从那时候开始就说实在话,就逐步走向写生了。感觉你现在学的东西不够,越迈越远。
Part3(节目导视)
(解说词)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除了孔孟文化之外,还有运河文化、水浒文化等多种文化交相辉映,更有多源的戏曲。这些都对魏守东的艺术之路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同期声)
因为我很喜欢拉把胡,因为我感觉音乐有助于你画画,包括你的线条,你的笔墨的感觉,因为艺术不分家
(解说)《故乡》栏目继续呈现《万种情愫画故乡》。
(画面)去寻找影壁墙
这是是我曾经画过的影壁墙,到现在已经有30多年了,影壁墙在我们当地的一种风俗,每家都有。像这样的影壁墙已经不多了,他就是都盖成带房子的一种感觉了,这个我画得很有感情,现在都贴成瓷砖了,这个画当时画影壁墙的时候,一个都画成了仙鹤,就表现了吉祥如意的那种感觉。
当时的时候,画这么一个画钱不是太多,就是10块、20块左右,但是足够养家糊口,同时也对我们的画画也起到很大的帮助,因为买笔墨纸砚能够的,剩下的油彩我可以再二次利用,这样对我的书画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为家里贫穷,没有那么多的钱,当时就非常高兴了。
我画的影壁墙对我的画促成很大,因为我的构成关系,色彩,就包括我现在的中国画,就这个影壁墙给我的现实创作可以说是有很厚的铺垫,立下汗马功劳。因为它的油画,它的色彩,它的固有色,还影色,它对中国画的构成,对我中国画新的画法,龙爪梅的这种画法,它的重彩的画法是很有帮助的。
所以我对它的感情是很深,现在已经20多年了,近30年了,所以看起来还是非常非常地亲切。
(黑起黑落)
魏守东:这是我的老物件了,现在有30多年了,这是我从前画影壁墙的时候剩下的油彩,画的油画布的上的画,当时家庭比较艰苦,所以弄点颜色就把它画了,画完了一直留到现在这东西。这是三幅作品。当时的影壁墙就是这种格式,它的色彩非常地绚丽、艳丽,这还有,这也是我的了物件,这是当时我母亲让我上了函授大学,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学员证,我念一下“中国书画函授大学,魏守东,男,24岁,南庄李楼”就是我老家,659871,这是1986年6月1号的,我很高兴找到它。
(解说词)三年的函授专业学习,再加上多年的练习与创作,成就了今天的魏守东。现在,魏守东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他的作品曾多次在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举办的各项大赛中获重要奖项,得到了中国美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刘大为和中国书协主席沈鹏等书画界名家的高度评价,并为国内外要人和中国美术馆及有关单位收藏。魏守东擅画梅,他画的梅花与别的画家也有所不同,总是暖调居多,梅花的姿态也是枝繁叶茂、欣欣向荣。几株梅树迎着凛列的朔风轻舒筋骨,绽放出冰清玉洁般的花朵,令人感到愈是在寒冷彻骨的严冬,它愈是开得鲜艳动人,显示出不可抑制的生命力量。画作气势恢宏、独具风韵。他所用的笔墨、所画的线条,如此活灵活现。这背后魏守东也有一番不同的见解。
(同期声)
我很喜欢拉板胡,因为我感觉音乐有助于你画画,包括你的线条,你的笔墨的感觉,因为艺术不分家,中国画讲究的是什么?讲究的是曲线,是讲究里面的韵律感,音乐也是。你像墨与墨间,就是浓淡淡湿浇他有一个过渡,但是音符是1、2、3、4、5,所以它的音乐的美感就跟线条的美感融合在一块,出来的感觉会更好,所以我当时拉把胡也是凭着感觉拉,当时也没有老师,就是听了戏曲就凭着感觉拉,后来就是逐渐知道有1、2、3、4、5,将来有谱子,就是按这样拉。
拉胡也起到了很大的辅助作用,就是为画画服务。因为现在有很多的画,你像是中国画讲的是线,线是中国画的生命,线你没有韵律感,不活,肯定你的画是死的,所以我到现在还是拉板胡。
(解说词)除了拉板胡,魏守东平日里还喜欢唱上两句。这不,一回到家乡,他就找到了自己的戏友。
(纪实段落)魏守东唱山东梆子
(解说词)山东梆子主要流行于山东西南部的菏泽、济宁、泰安等地的大部分县市,以及聊城、临沂等地区的广大城镇乡村。是山陕梆子流传到山东后,受到当地文化、方言、习俗的影响,加上当地及其他戏曲形式的影响。也就顺其自然地逐步演变成今天的山东梆子。山东梆子唱腔慷慨激昂、高亢健壮,动作粗犷,架式夸张,舞台上洋溢着雄浑、豪放的阳刚之美。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如今的山东梆子唱腔受到了河南梆子影响,吸收了豫西调的成分,使山东梆子的唱腔更加丰富。
(解说词)会完了戏友,魏守东和妻子又赶忙去了菜市场。明天就是中秋佳节,多年来魏守东因为常年奔波在外,家人已经很久没有团聚了。这次,魏守东回乡的目的就是为了陪陪故乡的家人,看看故乡的月亮。今天不仅要团聚,魏守东更是揽过了炒菜的活,打算给家人再露一手。
(纪实段落)魏守东与妻子买菜,厨房做饭。
一家人举杯庆祝,吃饭段落*选取他们说以前都是老大做饭给他们吃的段落*(黑起黑落)
(纪实段落)
魏老师妈妈:这个相片像他,我又加洗了一张。这个最像你。
魏守东:这个像。
魏老师妈妈:你一开始就像他,你现在50多了,这也是他50多的相片。
魏守东:最后那一个也是呗。
魏老师妈妈:你就不胖,你再胖点就像他了,他那时候胖,很像。
魏守东:这个是病的时候在床上照的。
魏老师妈妈:这个是在家照的,他的头发是染的,这个是他自己照的相片,也没多少日子,他就病了。
(解说词)吃完了饭,老母亲就把魏守东叫到了一边。拿出老父亲的照片给他看。老照片因年岁长久,已经受潮。前不久,母亲拿着旧照片去做了修复。儿子这次回来,她赶忙给儿子看。
(纪实段落)
魏守东:过完节,下个礼拜就走了。
魏老师妈妈:下个礼拜几走?
魏守东:买了票再定。
魏老师妈妈:路上注意安全,反正我也不上班了。
魏守东:正好,你别干了,顺其自然,高兴就行了,干你就当锻炼身体,就当玩了,不干就别干了。在那来之后就多待几天,你听听戏,就过来了。
魏老师妈妈:我就想上《快活林》。那现在都免票了,不要钱了。
魏守东:你就当个玩,就不干了,就正好了,你就骑个车,那不一定锻炼,公园里面听个戏,弄点水,就待着。
魏老师妈妈:最主要的就是我会保重我的身体,你们工作好,我越放心。
魏守东:您是我们的寄托,你好好保重身体,我们心里就踏实了。
魏老师妈妈:你们姊妹几个也都是我的期望,你们安安全全,健健康康我就很高兴。安全、能吃好、生活好,咱们现在的生活好了,咱们的幸福也就到了,咱们现在都赶上过去的地主的生活了。我的希望也都达到了。
魏守东:也算给您争气了。您就是保重身体,没事就玩玩,唱唱戏,这么大年龄了,到时候就回家。
(黑起黑落)
(纪实段落)魏守东拉板胡,找节奏比较忧伤的那段。
(纪实段落)
魏守东:这是我家乡的大运河,从小的时候我就在这个地方和小朋友玩耍,也经常在这拿草棒在草地上画画,现在我们的大运河南北通透,现在这已经是一个疏通交通的纽带,有这个大运河给我们济宁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发展非常大。因为我在小的时候就非常喜欢这个地方,所以回到家乡的时候,到这就看一下,心情非常地感动。因为这是我的故乡,人到了一定的年龄段的时候,就容易产生联想,我想说两句话,就是亲不亲故乡人,深不深故乡情,就是说你对城市的变化,对故乡留恋,所以在心里面产生一种感激。
(解说词)走在运河岸边,魏守东望着运河美景,心中有了无限的感慨。大运河,在桨声船影里流淌了一千四百多个春秋。她是光辉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重要象征,是历史文化名城济宁的一张重要名片。曾几何时,济宁因为大运河的开通而兴盛九州,各地商人纷纷来此交易买卖,伴随着漕运的日渐衰败,曾经的繁华景象也渐渐消失。然而如今的济宁,经济再次腾飞。这里的美,这里的一切再也不会湮没在历史长河中,她将永驻魏守东的心间,留在他笔下一幅幅优美的画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