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标题)《笔墨绘乡情》
(解说词)一直以来,夏柏森的心底有一种情感,那种情感叫思念,他想念辽西那片土地。2013年9月24日,画家夏柏森踏上了回家的旅途。这片夏柏森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有一个很美的名字:朝阳。朝阳之名,语出《诗经・大雅》,“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引“凤鸣朝阳”之句而取“朝阳”二字。
(解说词)每年九月,是朝阳最美的季节。这座神圣的千年古城,亿万年来,龙脉滋养,曾书写下不朽的传奇。这里是千塔之城,这里是东方佛都,这里有过魏武挥鞭,唐宗酌酒的风云往事,这里有过三燕雄起,剑指天下的猎猎王气,这里也有过抗日战争史上的一段传奇,在这片灵山秀水的滋养下,朝阳人才辈出,而这些令人仰望的杰出人物,又让朝阳这方热土更加光彩照人,夏柏森每次回到朝阳,都要在这个城市里四处转转,因为只有身置其中,亲临其境,才能深悟大美朝阳的内涵,才能领略这种大美朝阳的意韵。
(同期声)朝阳博物馆副馆长 副研究员 李国学
谈朝阳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
(解说词)从小,夏柏森就在这个化石王国成长着,大自然的神奇魔力,使朝阳成为世界上第一只鸟飞起、第一朵绽放的地方,用“一花一鸟一圣地”来形容朝阳,一点夜不为过,而震撼世界的牛河梁文化遗址的发现,则又使朝阳成为中华文明曙光升起的地方。夏柏森还清晰地记得,在1987年,牛河梁挖掘出土的距今五千多年前的珍贵文物,把中华文明史提前了一千多年,也证明了朝阳的母亲河大凌河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那时的夏柏森,心底里由衷地升起一种作为朝阳人的荣誉感和自豪感。时隔三十年,每次回到家的夏柏森,不仅要到大凌河边走走看看,必去的地方就是化石公园。
(纪实段落)夏柏森在木化石林中仔细端详化石
(解说词)在中国大地上,发现化石的地方不少,但像朝阳发现如此大量的古生物化石还是极少数的。用手触摸着一亿多年前的岩石,感受着冰冷外形下透露出的生命气息,总是能让夏柏森百感交集。夏柏森的绘画作品,就像一首清新淡雅的诗篇,源自于故乡山水的滋养。这些年,无论是在朝阳还是在北京,对于艺术,夏柏森都可以说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他说:“艺术已成为我生活的必须,是我生命中的一种信仰。”在这条求索的道路上,他坚持创作一定要来源于生活,反对闭门造车式,长期坚持写生,注重在大自然和生活中获得真情实感。可是,他也曾遇到过迷茫失措的时刻,为了完成一幅很是重要的画作创作,夏柏森已经闭关创作了近一个月,可面对那群山上的花朵,他却怎么也找不到灵感。
(音乐起)夏柏森搁笔、来回踱步、凝望窗外
(音效、闪回)
(解说词)多年来,夏柏森的艺术世界始终保持着一种心如止水的境界和状态,数十年如一日,默默地画着他心中的真山水。在同时代的画家中,他的功力、能力、韧性是被公认的。通过不懈的坚持和努力,夏柏森的代表作《春之花》参加北京申奥书画大展后被国际奥委会收藏,2004年被中国画研究院评为“中国书画百杰”,并出版了《夏柏森画集》、《夏柏森山水作品选》。夏柏森老说,这些成绩,都是故乡辽西这片土地给予他的馈赠。
(纪实段落)夏柏森走进舅舅家院子
舅舅:不用感激我。
插话女:她也说过,她说她挺支持你画画的。
夏老师:我也争取,每次尽量的回家之后,我也来看看你。
舅舅:我谢谢你的关心。
夏老师:祝你老身体健康。
(音乐起)几个夏柏森空镜画面过渡
(同期声)夏老师
(同期声)夏老师
(解说词)留不住 ,是那峥嵘岁月的脚步 ,忘不了 ,是美丽校园的一草一木 ,不经意间 ,时光飞逝,再回首 ,是一连串温馨甜蜜的回忆。
Part3(节目导视)
(影视剧《中国地》片段展示)赵老噶誓死保卫清风岭一段
(纪实段落)夏老师和清风岭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处长 杜宝民谈清风岭以及清风岭景区——狮子岭
(解说词)万物造化赋予朝阳丰厚的文化,历史又给予朝阳大美于世的垂怜。朝阳之美,在于周身散发的文化神采,朝阳之美,在于造化与人文共同构筑的山川形胜,朝阳之美,在于热土滋养下的人杰辈出,朝阳之美,也在于日益凸现的发展优势。今天的朝阳,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同期声)夏老师
(解说词)华灯初上,流光溢彩,入夜的朝阳是如此的美丽,灯火通明,照亮行人回家的脚步。
(音乐落,渐黑)
(解说词)古人说“诗者,天地之心”。夏柏森是一位画家,又似一位诗者,在山水之间汲收营养、生发灵感,尽情挥写丹青,放声歌唱生命。可夏柏森却总说,自己是辽西人民的儿子,这些年他游历名山大川写生创作,心里始终装着辽西,他的画作,融注全部的学养,竭力讴歌辽西风光景物。那山,那水,那树,那草,那阔山根至小溪边的小田,还有那林草间觅食的牛羊,乃至灵性天真的鹿儿,尽为画面语汇,皆在其控制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此纷繁的自然景物能够跃然纸上,是因为他热爱辽西,心里盛装着辽西,读懂了辽西。辽西的那山,那水,还有那羊群,始终在他的笔端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