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 > 视频点播 > 热门文稿 > 《近乡情怯》
吴进良,字慕鸿。是大师徐悲鸿的再传弟子。现任北京市文联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央美术学院特聘教授,世界华人艺术家联合会主席。

(画面)火车外空镜 吴进良坐在火车上看着车窗外的风景


(解说词)
2012年9月,著名画家吴进良踏上了归乡的旅途。


(纪实段落)吴进良
吴进良:我17岁离开家乡,踏上了去北京的火车,来到了北京,40多年。这43年以后,我就回去了两次,第一次是我母亲病故回去一次,第二次父亲祭奠回去一次,这么多年就两次,因为这段时间太伤感不敢回去,其实想想心里难受。 在母亲去世的时候我来泰安一次,再没来过,40多年了。

(解说词)四十多年的时间,吴进良走遍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也去过大洋彼岸的美国、澳大利亚等地。故乡泰安,却是他一直不敢回去的地方。随着火车的行进,离故乡越来越近,吴进良更显得紧张、激动。这正应了那句古话“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出标题)《近乡情怯》


(画面)吴进良作画
(解说词)吴进良,字慕鸿。是大师徐悲鸿的再传弟子。现任世界华人艺术家联合会主席,是国务院、外交部专职国礼画家。吴进良的画域甚广,既擅山水又长花鸟,既重视继承传统,融汇诸家之长,又思新重创,达到了创新艺术与传统艺术的统一。其笔下的山水和花鸟,无不透露出一种生气、灵气、才气,焕发出一种能使人振奋、激昂、催人向上的无限活力。而这一切得益于他艺术的成长之路,与故乡泰安有着紧密的联系。

(画面)吴进良到达泰安,出火车站,三妹一家来接站。


(解说词)时隔43年,吴进良重履故土,心情不免有些激动。来接他的是三妹一家人。看着多年不见的亲友,过去的记忆在他的脑海中不断翻涌。


(同期声)吴进良
吴进良:那个时候家乡是非常贫苦,很穷,那个时候我人在五十年代初到六十年代正好赶上我们国家自然灾害,家像的穷人吃不上饭,衣服穿的很破,一双鞋能穿好几年,有的时候前面露着脚指头,后面露着脚后跟,衣服连扣子都没有,那个时候非常艰苦。


(解说词)泰安位于山东省中部的泰山南麓,西汉置泰山郡。北齐改泰山郡为东平郡。金天会十四年以故泰山郡腹地置泰安军,取“国泰民安”之意,“泰安”之名始此。看着沿途的风景,现在的泰安与吴进良印象中的故乡已是大相劲庭。

(纪实段落)吴进良与三妹坐在车上看着沿途的风景
    吴进良:泰安变化太大了,现在马路修的比较宽,房子建设,城市建设非常漂亮,以前像这样的房子都没有,以前都是平房比较多。
    女:那个时候没建楼。
    吴进良:你看现在全是楼房。
    女:现在修的路宽,以前都是平房。
    吴进良:现在泰安一个城市建设,泰安旅游业发展也比较快,泰安是没有工业的城市,主要靠旅游,这点来讲应该造福后代,对后代有好处的,没有工业,重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现在泰安是没有的,泰安大部分全部旅游业带动经济。


(解说词)经过两个小时的车程,终于来到了吴进良出生的地方——宁阳县蒋集镇大安村。


(纪实段落)吴进良与妹妹下车,婶子上前迎接,老人痛哭。


(解说词)这位老人是吴进良的二婶,吴进良的归来,让老人又想起了那些过往的辛酸,忍不住失声痛哭。重归故里,吴进良心中有了许多感慨。不管走多远,总记得回家的路。不过走多久,也忘不掉家乡人。

(纪实段落)一家人从村口走到庄稼地

(解说词)回到家,吴进良一家还没顾上喝口茶,歇歇脚。就拿着鲜花,去村口的地里上坟。
(纪实段落)一家人从村口走到庄稼地
      
    吴进良:给父亲鞠个躬吧。
    女:鞠三个躬吧,给咱叔鞠三个躬去吧。 
 
    吴进良:你儿子回来了,儿子60多年了,回来了。
    女:别难过了,多年了,你爸爸死了这么些年岁了,别哭了,别难过了。
吴进良:拜拜我爷爷吧,我爷爷,我老爷爷,我祖爷爷都拜拜。

(解说词)1954年,吴进良出生于大安村的一个医药世家。祖父与父亲都在医学院教书。原本吴进良该子承父业去从医。但在他五岁那年,家中的一场巨大变故,让这个原本丰衣足食的家庭败落下来。如今,几座孤坟也变成了庄稼地。

(纪实段落)
    吴进良:当时我们……
    女:整地整的,要不整出你老爷爷的坟子来……
        吴进良:你像我们所有的坟都没有了,当时山东对平坟非常的……,所有坟都得平,坟地占地,就是死人和活人争地,所以山东在这个方面在全国带头,我们的坟是最早平的,在70年代的时候我们的坟就平掉了,现在找都找不到了。
    女:年混乱平的坟。
    吴进良:那个时候70年代,这个地方所有的人去世以后,不让土葬,统统都要火葬,火葬埋到地里以后还不让有坟,现在回来以后找都找不到。
    吴进良:拜拜我爷爷吧,我爷爷,我老爷爷,我祖爷爷都拜拜。
    吴进良:叔,你安息吧。我们家,我爷爷,我祖爷爷,我父亲,所有的坟都没了,这我叔还不错,还保留一个。
    吴进良:爷爷就在这个地方是吧?
    女:嗯。
    吴进良:给爷爷鞠个躬吧。
    女:鞠三个躬。
    吴进良:找都找不到,也没有坟。
    女:整地整的。
    吴进良:这个地怎么这么低啊,比别的地都低啊。

(解说词)儿时在这里的生活格外艰苦,没有切身经历的人很难去想象那种生活。但对于吴进良而言,那种艰苦对如今的他来说,是一种弥足珍贵的记忆。    


(纪实段落)吴进良回到旧居  
吴进良:这个是唯一的保留下来的一个我的一个古居,现在面临着马上就要倒塌了,现在就补了补砖,以前这个地方全部都是草房,(插入50:00的话)在村里,像这样的房子都没有了,就是土坯房,一会儿到后院再看一看,后院都拆了,就保留着后墙,后墙还能看到。

吴进良:那时候小,打打草,喂喂羊,喂喂猪,从这个地方我走出去的,将近是五十年了
(解说词)回到自己生活过的旧居,这里的一切仿佛在默默地述说着光阴的故事。 


虽然当时的生活非常清贫,对于独自抚养一家四口的母亲来说非常艰难,但是在吴进良的眼中,从来没有看到过母亲流露出对生活的悲观。


(纪实段落)吴进良旧居后墙
 吴进良:这个房子就是我那个房子的后院,以前这个是一个园子,园子里面种的一些果树一类的,现在都盖了房了,都占了盖了房了。这个门我印象当中的,以前这个园子的门开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是葡萄树,这个地方是樱桃树,东边那个地方是核桃树,一些苹果树,这园子以前我记得小时候全是果树一类的,再就是那时候没有开门,这边有一个小门,从前院过来以后,这边有一个小门,现在是唯一的保存,现在还保存的一个旧房。这个泰山石敢当这个牌子呢,是当地的一个风俗习惯,是镇宅辟邪,这边有一个路,正好冲着墙,冲着窗户,为了辟邪,弄了泰山石敢当往这边一挂,就是辟邪的意思,是当地的一个风俗习惯。

(解说词)石敢当,相传是五代时的一个大力士,在战争中护主而死。石敢当虽没名列门神之籍,却也承载着门户平安的期望,禁鬼绝恶,镇守门前。老百姓的家中普遍都会立一个石碑保平安。泰山石敢当源于泰山,闻名全国,现在已远播海外。正如吴进良的画作一样,从这个小村庄里走出,在世界各国传递着中华文明。

Part2(节目导视)
(解说)少小离家乡,是什么让他魂牵梦萦。
艰苦求学路,又是什么鼓舞他奋发图强。
 回到故乡的小学旧址,那段岁月在他的记忆中定格成永恒的烙印。
(纪实画面)在过去的那条老路上感怀学画之路时
吴进良:这条路走了多少次都记不清了
(解说)《故乡》栏目继续呈现《近乡情怯》。


(纪实段落)村里遇到同乡,寒暄。
    男:他在南边,跟那个申堂是一家。
    吴进良:我那个申堂叔(同音)是一家啊,我想起来了。
    吴进良:有印象了,我想起来了。
    男:在路上根本不知道,你好像是个画家,一看你的头发,你就是一个画家。
    吴进良:就是一个画家。
    男:就是画家?
    吴进良:就是画家。    
    吴进良:要回来寻根,追根找找我的出生地,回来找找。


(解说词)离家多年,乡亲们听说吴进良回来了,都找他来叙旧。有的还成了他寻根探访的向导。


(纪实段落)吴进良回到小学旧址。
    吴进良:这就是当时的小学,那时候走南门,这边是一个坡。
    男:这边是教室,屋的大殿是南庙,把大殿拆了。
    吴进良:以前是寺庙。
    男:西南角有个小庙,也是关老爷庙,里面有关二爷的像。解放的时候解放军抬河里去了,以后是破除迷信。
    吴进良:现在都把庙拆掉了。
    男:当了几年小学,现在把学校挪到(23:53)。
    吴进良:现在没小学了?
    男:连幼儿园都没了。
    吴进良:这边是操场,前面有个院子。
 男:是这栋楼吗? 


 吴进良:对,这个重新盖了,以前是个庙,庙改的小学,后来拆掉了,就盖成楼房了。当时我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就在这个学校,上了一年级,后来我就上别的学校了,当时在这上小学一年级喜欢画画,当时在课本上看到了徐悲鸿的作品,徐悲鸿奔腾的马,从这以后特别热爱,喜欢艺术,经常在课本,一些桌子上,墙上,地面,经常用铅笔画画写写,这个是我步入来讲,这是我的启蒙小学,当时从这个地方热爱了艺术,开始走上了艺术道路,后来逐步就开始深层次学习。

(解说词)过去的小学早已不见踪影,变成了村里的油坊。吴进良走在这条小路上,仿佛还能听到朗朗的读书声。从这里,他认识了国画,并暗自下定决心,要好好画画,画出点名堂来。然而一切并没有他想的那么一帆风顺。 


(纪实段落)小学旧址谈画画之路。
 
吴进良:那个时候比较穷,买不起纸,就在课本上画,把课本画的乱七八糟的,有的时候练习本上也画,回家我母亲看完以后也是非常生气,你不好好学习,把书都画坏了,不知道画来干什么,有的时候经常挨打,我母亲经常打我,说我,你不务正业,不好好学习,好好学习,长大有出息,考大学。那个时候老人来讲,要专心致志学习,将来考大学。


(解说词)吴进良因为画画可没少受罪。母亲打、老师骂。懂事的吴进良只得加倍努力的学习,学习上尽善尽美。背着母亲偷偷的练习、临摹。谁也没有想到,儿时立下的宏愿,如今真的实现了。吴进良终于成了享誉国内外的画家。但是只有他自己知道,这条路他走的有多艰难,多辛苦
(纪实段落)马路上,吴进良讲述去文化馆看展览的艰辛。


这个就是当年我去泰安文化馆走的一条路,当时这条路是土路,现在已经改成油漆路,水泥路了,变化很大,那个时候是小土路步行走。


当时家庭条件比较差,我去泰安看展览,有时候能借到自行车,有的时候借不到,借不到的时候我就步行走,每个礼拜看展览,这条路走了多少次都记不清了,有的时候赶上下雨,当时是土路,我就有时在泥泞里面走,当时是土和石子,鞋一下去都很深。


有一次我去看展览回来以后,正好是冬天下雪,当时泥很深,把我鞋一下伸进去了,当时往上一拔,鞋就碎了,当时就扔掉了,赤脚去看展览,来回行程几十里地,回来以后,我母亲看到以后心疼直哭,当时我脚都冻僵了,条件非常差。


(解说词)从大安村到市里的文化馆有三十公里的路程,为了临摹一幅画,吴进良要去很多次。这段特殊的经历,给了吴进良很多艺术上的启迪。所以回到故乡,吴进良最想做的事,就是重走一遍这条老路,重新看看缔造他艺术人生的那座文化馆。


(纪实段落)吴进良走到泰安文化馆。


以前这个地方有个泰安文化馆,几间小平房,也是偶尔搞个展览都来看,都在这里看。那个时候这都是平房,这附近都是平房,都是小路特别窄,小土路,这时候变的,都认不出来了,现在改成泰安市大学生创业示范园了,都是高档写字楼。


这个地方变化太大了,以前房子都没有了,都拆掉了,当时这个地方还是小文化馆,几间平房,以前都是平房,以前来这里看展览的时候,有时候骑自行车,有的时候走着来,这个地方就几间平房偶尔搞展览,现在都改成是泰安市大学生创业示范园,高档写字楼,这次好不容易能找到地方,不找熟人的话,这地方找不来。


(解说词)如果不是吴进良依稀记得,文化馆在老县衙附近。还真找不到这里。如今原来的文化馆变成了写字楼。虽然样子变了,但依然抹不去吴进良的种种记忆。


有的时候一来待一天,来了在这看,看完以后出去买个馒头,买个窝头垫一下,在这看,不是每天开,这个地方偶尔礼拜六,礼拜天开开,平常开的机会比较少,来一次一般都舍不得走。(看很长时间,凭脑子记,当时看一副画要记半天,因为当时也没有照相机,也不让照相,凭脑子记,当时搞的素描也搞不了,不允许,所以那个时候跟现在没法比了,现在搞写生,都是现代化的工具,那个时候凭脑子记,有的时候记一副作品来好几趟看展览。)现在全部变了,没有以前的面貌了,那是六十年代,40多年,将近50年,变化太大了,应该说从60年代到现在一次没来过这个地方,重新来一次,还搞的培训中心,以前的文化氛围还有。

Part3(节目导视)
(解说词)
经历了岁月的风风雨雨,最难割舍的是故乡情怀,最难忘却的是故乡山水。
这片故土,这份乡情,对他的艺术之路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同期声)吴进良谈建立美术馆的初衷
老了以后在北京一定要建几个美术馆,这样给一些书法爱好者提供一些方便
(解说)《故乡》栏目继续呈现《近乡情怯》。

(画面)吴进良去岱庙


(解说词)这是位于泰山南麓的岱庙,始建于汉代,旧称东岳庙。它与北京故宫、曲阜三孔、承德避暑山庄并称四大古建筑群。


(纪实段落)吴进良谈岱庙
这岱庙是从秦始皇开始封山居住的地方,现在有个讲究是行宫,以前来这里烧香拜佛的时候先住在这个庙里面,然后再上山。


(解说词)看这岱庙城堞高筑,庙貌巍峨。吴进良与岱庙又有着怎样的渊源呢。


(纪实段落)  
这个树上千年的古树了,多老的树,几个人也搂不过来,那个时候我们小时候经常过来写生,这个画出来以后非常漂亮,形状非常奇特,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大树,一般的画画,或者画古树画出来比较有味道,比较苍老。


(解说词)这棵古柏名为挂印封侯。传说是汉武帝为缅怀开国名相萧何所种。造型奇特,虽身经数朝,历尽沧桑,但如今仍是枝繁叶茂,生机盎然。吴进良的作品中松柏之茂,画的如此生动,与年幼时在岱庙写生不无关系。故乡的文化馆,让吴进良接触到了许多名家之作,为吴进良开启了艺术之门。而故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更像是一本大自然给予他的画卷,恢弘壮美泼山水,神韵灵显写花鸟。这本特殊的画卷,让他捕捉到了自然界蕴藏的美,使他的画作更加灵动。

(画面)吴进良泰山写生。


(解说词)到泰山写生,是吴进良此次非常重要的行程。泰山为五岳之首,古名岱山。它山势险峻、峰峦层叠。只有登到顶峰,才能领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纪实段落)吴进良登泰山
泰山非常雄伟,很多文人墨客经常登泰山也写了很多的书法,写的中华精神,泰山雄风,从秦始皇开始很多皇上都到过泰山,而且很多的书法家登泰山,而且留了很多的墨宝。我小时候经常爬泰山,可以说每个月都要爬一次两次,经常来泰山写生,画泰山,写泰山,泰山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相隔40年又重游泰山,现在力不从心,也老了,爬泰山也感觉到很吃力,不像小时候爬泰山很轻松,十几岁的时候经常爬泰山。


(黑落)

(解说词)这是位于北京市通州区的吴进良美术馆。美术馆成立于2007年,面积约一千六百平米,馆内收藏了吴进良不同时期的作品共120多幅。说起建立美术馆的初衷,与故乡有着解不开的缘分。


(纪实段落)
因为我小时候在老家看个展览,学个画画,要步行走几十里地,夏天好一点,一到冬天非常寒冷,所以自己考虑到老了以后在北京一定要建几个美术馆,这样给一些书法爱好者提供一些方便,这个美术馆是120副作品,每个时期都有,从1980年开始一直到现在,这么多时期,每副作品都是写生、展览留下的精品,这六年来,我们接待了国内外的参观人数一万多人次,尤其是中小学学生,还有一些大学的学生,他们经常来参观、学习、观摩、交流。还有一些是离退休的老同志,他们退下以后,因为没有事情了,所以又喜欢画画、写字,用这个平台进行交流、观摩、学习,等于是为社会做些公益活动。

(解说词)从一个对国画充满好奇的孩童,到一个享誉海内外的著名画家。从步行三十公里去看展览,到开设公益性的美术馆。这条路,吴进良走了四十年。而这四十年,恰恰就是他离乡的四十年光阴,四十年的岁月。岁月无法伸出一只手,替你抓住过往的云。但是只要记得归乡的路,就能回到心灵的家。
推荐: 《近乡情怯》 《笔墨绘乡情》 《万种情愫话故乡》
播放次数:
内容摘要
吴进良 ,字慕鸿。是大师徐悲鸿的再传弟子。现任北京市文联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央美术学院特聘教授,世界华人艺术家联合会主席。 (画面)火车外空镜 吴进良坐在火车上看着车窗外的风景 (解说词) 2012年9月,著名画家吴进良踏上了归乡的旅途。 (
标签:
来源:CCTV故乡时间:2018-01-11 16:39作者:张泉责任编辑:cctv故乡
热点推荐
热门排行
首页 | 最新动态 | 栏目介绍 | 节目预告 | 视频点播 | 节目相册 | 全国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17 故乡新闻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京ICP201208169  技术支持:CCTV故乡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