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
2013年10月8日深夜,坐在火车上的苏波无法入眠。他静静地等待时间流逝,等待列车把他带得离故乡越来越近。
天亮的画面。
解说:
火车在山间穿行,光影流动间,苏波的心里渐渐生出从未有过的感触。
同期(配画面):
苏波:我虽然去过很多国家,去过很多城市,但是让我最高兴、最欣慰的是回家的这条路。
出片名 根系陇上
解说:
天水,一座有着八千年人类文明历史的城市。相传,位列三皇之首的伏羲就是出生在这里。因此这里又有着羲皇故里的美称。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中华民族的祖先们就在这块沃土之上繁衍生息,以他们特有的勤劳和睿智,不断地开发着这里的山河,创造着灿烂的古代文明。
解说:苏波在这里出生成长,蒙受熏陶,经历挫折与荣耀。在他看来,正是因为故乡的一切,他才会铸成今日的成就;正是因为故乡的一切,他的书法作品里才会呈现出秀丽典雅,苍劲豪放的气势。
解说:如今,苏波走在伏羲路上,看着熟悉的街景,就像是回到了母亲身边的孩童,可以放肆地自由轻松嬉戏。
画面:
买玩具、耍剑、抱街边的小孩。
解说:
穿过伏羲路,便是天水的伏羲庙。这里雕梁画栋,古柏参天,更有许多石刻匾额,吸引着苏波的目光。
同期:
苏波:这里最吸引我的是,这里的碑文和石碑上的文字,和牌匾上面的板书大字(音)。
解说:
如果说伏羲庙对其他人的意义在于祭祖怀古,那么它对于苏波来说更像是一座藏书宝库。这里的匾额石碑曾让他着迷不已,如今再次归来的苏波竟有另一翻感受。
同期:
苏波:小的时候看得只是这一点一画,慢慢就看这一个字的章法布局。像看它这个字的神韵,神韵小的时候看不出来。书法最宝贵的一点是它的章法和它的神采、神韵。
解说:
在伏羲庙里,除了石碑匾额,还有两块落在一起的石磨引起苏波的注意。看着它们,让苏波想起儿时祖母讲的传说。
同期:
苏波:我奶奶说,在远古时代,洪水淹没了这里的大地,大地有大地震加洪水,人都给吹没了(音),只剩下了两个人,一个是伏羲,一个女娲,这下子就剩两个人,再没人了,怎么办?你说两个人通婚不合情理,不通婚,这世上最后就没人了。最后两个人就想了个办法,说现在就是农家的磨面的磨子,把这个磨石,哪个人滚上两座山顶,伏羲滚上这个山顶,男左女右。伏羲滚上左边的山顶,女娲滚上右面的山顶。然后两个人打个手势,一起滚下来。他们两个说,如果两个合在一起了,那我们就通婚,这是天意。如果合不到一起,那我们就永远不能通婚。两个一起滚下来的时候,奇迹发生了。
解说:
两块石磨终于合在了一起。于是,伏羲与女娲生活在一起,组建了华夏民族第一个家庭,并在此教民渔猎,开创了中华文明的先河,繁衍生息。
解说:
祖母讲述的传说,让苏波至今不能忘怀。它不仅是一段美好的传说,它更印证着人类始祖伏羲取火种、造书契、创乐器、兴嫁娶、肇启中华文明伟大的创举和在人类文明史上做出的巨大贡献。
同期:
苏波:我去过很多地方,国内、国外,好风景多得是。但是最好的风景,我觉得不是属于自己的,都是人家的。而我来到家乡,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我觉得格外亲切,就好象它是属于自己的。
解说:
汽车奔驰在山路间,绕过了一座又一座山。它把苏波带往他出生的小村庄——天水市秦安县魏店乡的王窑村。
同期:
苏波:看见家乡的山水,就好象投入了母亲的怀抱。故乡是什么,故乡就是母亲。
解说:
一路颠簸,苏波终于回到了小村庄。他来到四弟的家中,早已得知消息的弟弟妹妹都等在这里,盼望着团圆的这一刻。
回家纪实
解说:
围坐在自家的炕上,大家情不自禁的回想起过去,想起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里,温柔乐观的母亲教孩子们唱歌的往事。
团圆纪实:
妹妹:妈比咱们唱得好,咱们唱得没有妈妈唱得好。
苏波:就是妈教的。
大家:鸿雁天空上,对对排成行。江水长,秋草黄,草原上琴声忧伤。鸿雁向南方,飞过芦苇荡。天苍茫,雁何往,心中是北方家乡。鸿雁向苍天,天空有多遥远。酒喝干,再斟满,今夜不醉不还。
配乐:《鸿雁》呼斯楞
解说:
漂泊远方的游子,终于如鸿燕般归来。唱起儿时母亲教过的歌谣,来代替说不口的情感。
纪实:
苏波:我在外面,妈身体不好,确实是辛苦你了。非常感谢你们两位。
解说:
小妹妹:我那时候考上高中,学校离家很远。他就从天水跑到我们学校来,给我买得那个锅,做饭的锅、勺子这些。给我写的字,写得“奋进”两个字,写了贴到我学校宿舍里面,那么远就走路步行到我们学校来看我。他走了,我就哭了一个晚上。哭着不让他走,那时候很小也很傻,就想着不读书了,就跟着他,给他做饭也行。就哭着不让他走,他就走了,我哭着在后面撵,他不让跟。给我买得那个做饭的锅我到现在还保存着呢,一直放着呢,都舍不得丢掉。
解说:
作为长兄,苏波不想在弟弟妹妹面前更多的流露出自己的情感,他一直压抑着不肯说话。直到小妹妹把这段往事道出,苏波忍不住流下眼泪。
解说:
这眼泪是欣慰的泪,是喜悦的泪。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社会变革,从少年到白首,从为人子女到为人父母,为人祖父祖母,经历了分离的一家人终于团坐在一起,这一刻对于他们来说是那么地温暖无比。
同期:
苏波:大家走过了曲折的、坎坷的道路,我最欣慰的就是几个孩子学习都比较好,成绩优秀。现在父亲去世了,母亲也有病在床,大家互相关心,互相照顾。
苏波:大家都高兴的,也是高兴,也是激动。
导视一
清早起床,他做的第一件事是给母亲洗脸
再见老宅,残旧的对联让他想起往事
回到小学,他见到了相别已久的恩师
故乡栏目继续为您呈现《根系陇上》
画面:
清晨。
给母亲洗脸纪实:
苏波:妈,妈,给你洗个脸。
妈妈:嗯。
苏波:这只手,这只手。
妈妈:疼。
苏波:疼呀,这只手?
妈妈:这只手疼。
苏波:疼,就不洗了。
苏波:妈。
妈妈:嗯。
苏波:你知道我是谁吧,我是谁呀?
妈妈:啊?
苏波:我,我是谁呀?
妈妈:你是选选(音)。
解说:
面对年迈的母亲,苏波的心里一阵阵刺痛。他不知道怎样才能回报母亲的养育之恩。此时此刻,他能做到的只有静静的坐在母亲的身旁,用多一点的时间陪伴她。
纪实:
苏波:前边看见一棵树,电线杆后面一棵树,那个大门就是我的家,我就出生在这个地方,我在这里一直住到我离开这个家。
解说:
苏波每次回来都要到祖宅来看看,虽然它已经无法住人,但苏波觉得儿时的气息还在。
纪实:
苏波:原来我们就住在这里,小时候。到我青年时期、少年时期都是在这里住的。小时候我和我母亲住这个房子,我父母亲,我婆婆(奶奶),她和姑妈他们都住这个房间,不过以前比现在好看一点,现在很旧了。
解说:
站在残旧的老宅前,往事一幕幕的浮现在眼前。
纪实:
苏波:小时候过春节的时候,这里都贴着我父亲写的春联,写的春联写上去以后,我喜欢看字,我就用指头在上面这么描,每一个字上面描,这么写,这么写。写顺了,我就拿树枝在地上写,然后拿电池里面的黑色的,我们那时候叫做石墨,就在地上写,擦不掉。
解说:
父母没有因为他的到处乱画而责备他,他们无声地支持让当时的苏波更用心的写字。谁说房子是没有生命的呢?这样伫立在房子面前,苏波看着斑驳的墙壁,这里除了可以让他依稀看见他当年留下的字迹,还让他觉出那些远去亲人们的气息。
纪实:
苏波:我每年回家来,我都要在这个房间里看一看,摸一摸。摸着这样的门窗,我好象摸着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
字幕:
给父亲扫墓
音乐起
给父亲扫墓纪实配同期
苏波:父亲跟我要字,他是给他的舅家,他的舅家的几个年轻的亲戚都要字。我要叫舅父。要字,我就说自己家里的亲戚着什么急,你父亲着什么急,我给别人的需求量很大,我给别人先写,你不要着急嘛。今年要我说你不要急,明年要你不要急,都顾不上写。
苏波:最后我父亲有病了,结果我回家看了,病比较严重,癌症。一个礼拜就去世了。
解说:
为了弥补对父亲的遗憾,苏波在为父亲办完后事之后,就连忙给舅父写好字送过去。如今,当他回忆起父亲,总能想起父亲对他的教诲。
同期:
苏波:对我要求特别严,但是也特别宽,慈祥。但在大事大非问题上他很严肃,他教育我们时,很简单,走正路,干正事,做个好人.
解说:
王窑小学在苏波上学的那个代年,是只有一到四年级的初级小学。现在学校与当时相比已经有了很大改善,但相较城市孩子们的学习环境来说,还有一定的差距。
解说:
为了改善教学环境,苏波带来了20套桌椅。学生们看着这位长者,感到陌生而好奇。他们不知道,他正是他们的老学长,他也曾像他们一样在这里奋发学习,并从这里走出大山,走向外面的世界。
解说:
苏波回到母校的消息传遍村庄,他的两位恩师闻讯赶来。
纪实:
送老师字,做定格照片,加照相音效。
回小学纪实:
苏波:你以前给我教写毛笔字,都记着吗?
张老师:记着呢。
苏波:我把你给我写的毛笔字挂在走廊,你还听得吧(音)?
张老师:听不得(音)。
苏波:你记得不记不得,以前给我教得歌是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一位好姑娘,记着没有?
苏波:你教的歌曲我还记着呢?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一位好姑娘。咱们两个唱好吗?
音乐:在那遥远的地方(王洛宾版)
苏波:人们经过了她的地方,都要回头留恋的张望。这完全是你教的。
苏波:我虽然在外面跑了很多地方,你们两位老师经常在我的心里,经常记着,虽然没有及时来看,但是在我的心里时刻记着。
苏波:你当年给我怎么教的1+1等于2的,还记得记不得了?
张老师:记得。
张老师:我就说你聪明,一说你就知道了。
张老师:这是几?
苏波:这是1。
张老师:再加这个?
苏波:这也是1。
张老师:两个加起来是多少?
苏波:两个加起来等于2。
张老师:对。
苏波:以前就是这样,对。
解说:
张老师没有放弃苏波,为了让他认真学习,把他按排到第一排。
同期:
苏波:老师讲毛笔字,他是在外面院子里摆个桌子,我们在上面一行一行地题。我们就趴在老师的桌子上,那时候我站着刚这么高,我就站着看老师写字。
情景再现
解说:
不仅张老师,连苏波都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专业的书法家。但是,那个情景在苏波的脑海里,永远清晰如昨。在阳光充足的午后,一个少年专心的看着年轻的老师写着潇洒儒雅的字迹。
解说:
横竖撇,点捺折。老师的教育给了苏波很大的启迪。
同期:
苏波:老师也非常认真,没有老师在启蒙时对我的专心致致的教学,我是很难走上这条路的,是他把我扶上了这个台阶,然后我再一层一层的攀登上去的。
导视2:
一碗呱呱,有着品不完的故乡味道
走在街市,他忆起自己街头卖画的生涯
登上麦积山,他感叹生命与书写的意义
故乡栏目继续为您呈现《根系陇上》
吃呱呱纪实:
苏波:还要排队吗?
商贩:嗯。
苏波:排队排队,好好好。我怕来晚了吃不到,所以我今天起得很早。
商贩:知道,给你来一个?
苏波:来一个,来一个。
商贩:辣椒要不要?辣椒?
苏波:辣椒倒点也行,好。
商贩:辣椒放得不太多,害怕多了你吃不了。
解说:
天水的呱呱是用荞麦面粉制作而成,再配上辣子油、芝麻油、芥末、酱油、食盐、醋、蒜泥等调料即可。说起其名字的由来,有人说是好吃得呱呱叫,也有人说是辣得呱呱。真的寻其由来,竟没有人可以说得清楚。
纪实:
苏波:这就是我们天水的呱呱,特别好吃,你吃一次就还想吃。呱呱主要它不是用菜刀切出来的,它是用手抓出来的,抓出来的这个岔,它是毛的,不是整齐的,那个调料最容易入进去,吃起来就最可口最好吃。你看全是吃呱呱的,好吃不好吃?
插话男:好吃。
苏波:好吃不好吃,吃了多长时间了,一辈子了?还想吃。
苏波:谁吃了都想吃,这个呱呱谁吃了都想吃。不光是我一个,都想吃呱呱。只要吃一次就不得了了。师傅,给我再留一碗。
商贩:可以的。
解说:
一碗呱呱,让苏波念念不忘。离开天水多年,每一次回来他都要坐在路边,像许许多多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一样,吃起这红辣辣的美食。有书上说,人成年后最爱吃的东西便是儿童时代最爱吃的食品。正是这个原因,才会让异乡的游子格外的想念家乡这一碗简单而复杂的味道吧。
解说:
高中毕业后,苏波从县城来到天水市内。在这里,他从事过许多职业。为了生计,他甚至走上街头,开始了卖画的生涯。
同期:
苏波:那时候为了养家糊口,出门挣钱,我别的什么也不会,就会写毛笔书法。我就在这里摆个摊,现场写字给大家卖。开始卖小对联,一幅小对联一张红纸才3块钱。1张红纸割小小的对联能割3对。3幅对联割1幅对联、一瓶墨汁才5分钱。那1幅对联就是几分钱的成本。我当时想着能卖5、6分钱,结果能卖到1毛钱,哇,我觉得卖对联写字是很暴利的。一张字能赚7、8分钱,这还了得。我就决心死心塌地的写字卖字啦,卖着卖着一张字,稍微大一点的横幅可以卖到1块钱。我在这里卖了15年。
解说:
十五年的光阴在指缝笔间穿梭,再多贫苦都没能让苏波放弃书法,没有放弃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
同期:
苏波:起步的时候也是很艰难的,那时候卖字不容易,大冬天很冷的,我的手指头都冻肿了。但是需要的人很多,排着队的写。我没想到艺术这条路会越走越宽广,我就是从这条街上起步,走向深圳走向北京。我的艺术之路从这条街上起步,我现在快70岁了,总是喜欢回忆往事,我忘不了这条街。
解说:
如今的街道早已寻找不到旧时的痕迹,车水马龙,人潮如注。苏波把眼前的一切收于眼底,把往事深深地藏于心里。没有什么比城市的发展更美好,没有什么比记忆更加弥足珍贵。
解说:
离开街市,苏波要去看看多年未见的麦积山。麦积山地处天水市东南方50公里的麦积区麦积山乡南侧,是西秦岭山脉小陇山中的一座孤峰。其形状奇特,孤峰崛起,犹如麦垛,人们便称之为麦积山。
同期:
苏波:我写字的时候,那下笔的稳准狠、那种苍劲、那种饱满,里面包含着麦积山的神韵。
(我)开始写得字笔划比较纤细,软弱无力,看了这座山,慢慢的我把它的雄伟壮观的气势就融入到我的字里面去。从此以后,我的字慢慢的越来越写得粗壮有力,雄伟壮观。
解说:
字为人所感,人如字所现。故乡的山给予苏波雄魂的力量与气慨,他把这种气慨用在了他的书法之中。这种人、山与命运的结合,在这座麦积山前一一体现。
同期:
苏波:(我的)人生就像这座山一样,在无数的群山中能够站起来,挺拔的站起来,而且要以文化作为内涵,这座山才有力量,才有品味,才能被世人所敬仰和崇敬。
解说:
这座记录着人类古老文明的城市,在现代化建设进程高速发展的今天,不断的展示出他新的生命力与活力,与之交相辉映的正是苏波书法作品的气势与风骨。城因人而立,人依城而生。
无论人离开多久,不变的是内心中故乡的情感。
画面:
在地上书写故乡
画面:
苏波走在河边。
同期:
苏波:这世界上再没有比故乡更美的地方了,也再没有比妈妈更可爱的。妈妈,我回来了,但是我还要从这里离去,我还要继续腾飞,我还要继续努力 ,来报答妈妈报答故乡。
画面:
从少年到青年到中年走出村落,老年走回来。
解说:
曾有诗人说,当华美的叶片落尽,生命的脉络才历历可见。站在故乡的土地上,回看曾经在这里发生的往事,成长的脉络格外的清晰。
同期:
苏波:我是一棵树,故乡是我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