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 > 视频点播 > 热门文稿 > 《昆山是我“家”》
【空镜】调试设备、开关、机器运转

【纪实】这就是我的仓库,我们看看像个屠宰场,里面很多废弃的东西,它积累了很多,酝酿了很多,有时间的积累,睹物思情,七年的时间都在这里面。当时因为是做建筑公司所以建了这边的厂房,当时也看中这个项目,所以就租下这块地方,原本以为这个项目可以很快的实施,开始设计全新的东西,一晃晃了七年。

 

【画面】在仓库走路

【片名】昆山是我“家”

【解说】眼前这位地道的陕北人,是江苏昆山建筑安装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也是昆山帝鹰复合材料有限公司的掌门人。他有一个与他人生经历相近的名字,高雁峰。1994年,他来到了江苏昆山,转眼间已经过了20个年头。

 

【纪实】
当时到昆山来,可能也是出于对青春期的叛逆。我想离父母远一点,然后相信自己能做点事情。当时我到昆山来的时候,后面这个是我们的候车室,出站口是在前面那个位置上。出站出来一看昆山,所有的周围站台的周围没有现在广场这么大,其实边上的房子都是矮矮的,都不高。然后天空也是雾蒙蒙的。当时第一次来的时候,天气还是有点阴天,所以当时的心情不是太好。

【解说】有人说,打拼在一座城市,是因为它的美好可能成为我们拼搏后的收获;游历在一座城市,是因为它的美景曾是我们最原始的冲动;养老在一座城市,是因为它给予了我们更多的归属感;留守在一座城市,是因为它的蓝图可以托付我们的未来。然而高雁峰却说,他打拼在昆山,游历在昆山,留守在昆山,养老也在昆山。昆山是他生命中不可缺少的——是他的第二故乡,是他的“家”。

【导视】从陕西到昆山,带着使命,他坐着绿皮火车奔走了1400公里的距离。初来乍到,不得不住在工棚的他为何对这个江南小城如此难以忘怀?到底是他见证了昆山的发展,还是昆山让他勇往直前?
《故乡》栏目继续为您呈现《昆山是我“家”》

【解说】1994年的昆山面积并不大,并没有高雁峰想象中的高楼大厦,然而处于改革开放大潮中的昆山,用那句老套的台词来形容实在是恰当不过:激情燃烧的岁月。

【采访】那时候还是觉得以外资企业居多,好像好多外资企业,但是外资企业具体分布在哪里,各个镇那时候是一点概念都没有,因为对昆山本身不熟悉、不了解,只知道就是上海,其实我们来的前面都是觉得昆山还是上海的,都到上海去了,就是这种感觉。

【解说】在高雁峰的眼里,当年的昆山与乡下的农村并没有多大的不同。他也如那些在外打工的孩子一样,奔走在各个人才市场。在这里,只有这些繁忙的人才市场才会让人们感觉到身处改革大潮中的躁动。

【采访】大半天转下来,转到下午了,肚子也饿了,想想这样也不行,最后就去问问服务台,他说这样你可以填一张表格,然后放到人才库,当时就是这样,就填了一张表格,把自己的兴趣爱好,然后自己专长的东西,走了一个流程。当时是也没有抱非常大的希望,觉得试试看,因为当时可能还有一个选择,不光是到昆山来,还有到我们的南方,深圳去,这边基本也属于南方,但是不像那边,那边是改革(开放)的前沿。

【解说】1989年,昆山撤县立市,昆山市开发区也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中。高雁峰的父亲深谙跟着国家建设走的道理,1994年高雁峰大学毕业后,父亲催促他在昆山找一份与建筑相关的工作。第一次来到昆山正值春节过后,高雁峰并没有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直至同年3月,昆山市建筑安装总公司给高雁峰打来了电话。

【采访】3月份的时候,我们这边的建筑公司,原来是昆山市建筑安装工程总公司,那时候是叫昆山市建筑公司。那时候发了一个函过去,当时看到这个函件以后就是希望过来面试,所以能到这样一个公司,当时我觉得挺不错,所以简单的收拾了一下就过来了。过来面试,当时我印象还非常深刻,面试的时候是高主任接待的。

【解说】就这样,高雁峰留在了昆山。当时的门卫师傅姓顾,也是这位热情的昆山人带着高雁峰走进了他在昆山的第一个“家”。
 
【采访】
天热的时候,那个电扇哗啦哗啦响,只听电扇响,然后每个人买个那种小的电风扇叫鸿运,我们现在都叫鸿运扇,挂到自己的帐篷(蚊帐)里面,那时候必须要用帐篷,原来可能基本上对帐篷这个概念我们不是太那个,原来老家也用,不像这面没有帐篷就是蚊子的美餐,这边蚊子真厉害,他们说这边蚊子都是进口的,什么叫进口的呢?都是飘洋过海过来的,都是从国外进口过来的,他们就说,那个蚊子跟当地的蚊子还要再一结合,优良品种,特别厉害,刚来的时候身上也被咬的是一摊一摊的。

【纪实】
这个地方当时也是昆山最好的一个浴室,我们刚刚过来的时候,没地方洗澡,就到这个地方来,在里面洗个澡,是现在感受不到的那种场景。非常传统,里面一进去人就像下饺子,噗通噗通都下去了,泡个一刻钟二十分钟起来以后,尤其冬天的时候,那年冬天我记得很清楚,洗完以后上面躺一躺,出点汗真的很放松,所以这种感觉现在已经找不到这种感觉了。
  
【解说】石板路变成柏油路,建筑公司的正门变成了海鲜饭店,在这座异乡与故乡交织的城市中,一批又一批的游子为昆山付出了宝贵的青春,昆山也为他们的青春谱写出了美丽的篇章。这座建筑公司的大楼在高雁峰初来之时,在他年轻的心中是高大的,时隔多年,在高楼林立的今天,它已不再凸显。

【纪实】大家可以看,这是我们现在公司的一个大厅,原来公司大厅没有这么富丽堂皇,不过现在大家看到可能也是有一点惨败了,这么几年没有整修,当时我们在新装修这栋大楼的时候,用了几个字,因为我们是帮别人建房的,所以说大家可以看到了,人类的幸福是我们为之奋斗的事业,的确,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我们造房子就是为了天下的寒士们都欢颜。
    所以在这幅画上,背后这幅画大家可以看得到,这是我们的一个鲁班在造工程的一个画面。大家可以通过这些变化,可以感受到昆山这20年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我们办公的设施和条件都跟原来是有着翻天覆地的一个改变。
       
【解说】住的是工棚,吃的是大锅饭。曾经因为宿舍的问题,在一周的时间内搬5次家。辛辛苦苦攒钱买的自行车不翼而飞。如果说是这些磨难造就了今天的高雁峰。那么用他自己的话更准确的表达便是:昆山,谢谢你。

 

【纪实】20年了,这个地方变化很大,大家可以看下面这一块,这块(曾经)还是我们的花园,随着现在汽车的保有量越来越多,这个花园就只能废除了。没有办法,为了停更多的车,所以把这个花园就拆掉了。

【导视】在昆山有这样一个地方,高雁峰去的次数最少,印象却最深,不管是那里的景色,还是那里的小吃,高雁峰每次想起,总会赞不绝口。也是在这里得到了人生的又一种启发。
故乡栏目继续为您呈现《昆山是我“家”》

【解说词】高雁峰在昆山的生活是单调的。在他的记忆中,日常的琐事,占据了他美好回忆中的大段篇幅。当年的昆山虽然发展迅速,但是娱乐项目却少的可怜。每天夜晚,在城市中几乎看不到行人。高雁峰总有一个想要出去走走的想法,恰逢单位集体出游,他来到了闻名世界的“周庄”。

【画面】在周庄游玩

【纪实】
 第一次到周庄来,当时应该是九几年了,那时候因为听说周庄很有名气,乘公交汽车长途跋涉过来,当时来的时候,来一看给人耳目一新,因为像我们原来一直居住在北方,从来没有体会到这种小桥流水的韵味,所以来看以后感觉原来小桥流水就是这样一种意境。

【解说】来到周庄,会在很多地方看到这样一幅画。也是因为这幅名叫《故乡的回忆》的油画,昆山周庄名噪一时。1984年夏天,旅美画家陈逸飞在周庄游历,他回到美国后,根据脑海中的印象,绘制成了一幅名叫《故乡的回忆》的油画作品。这幅作品被当时正要访华的“哈默博士”购买,随后将其赠与邓小平。周庄双桥的美景因此名声鹊起。在这些闪耀光环的背后,“故乡”的深刻含义也被每一位来到周庄的人铭记。

【纪实】
店主:真正是昆山人
高雁峰:我不是,我是陕西的
店主:生活在昆山
高雁峰:对,九几年到这来嘛,到周庄来嘛。所以对这条路还是熟悉的。这条路现在还是老样子
店主:还是这样的
高雁峰:这水现在治理的挺好
店主:还可以,这个水是我们从小吃它长大的
高雁峰:那时候来哪里有这么好的水呀
店主:那时候水清得不得了,现在这个水就不行了
高雁峰:原来在这里面还洗袜子,洗衣服,洗米
店主:洗菜淘米呀,喝就喝这个水。我现在六十岁了,我就喝这个水长大的。

【解说】这种点心形似鞋垫,所以当地的人都叫它袜底酥。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的外地游客来到此地,询问点心是否有更雅致的别称,因周庄又名贞丰里,所以当地人将其改名为“贞丰酥”。高雁峰多年以前来到周庄的时候这家小店便在这里,传统的手艺,经典的味道。在酥脆的表皮下,藏着的是故乡的回忆。

【画面】周庄景色片段

【纪实】
来了以后在这基本上兜了大半天,其中看了一下我们非常著名的当时是明朝的巨富沈万三,到他家里看了一下,关于沈万三的故事也很多,当然最有名气的就是财大气粗到给朱元璋捐了一道城墙。

【解说】追溯沈万三的发家史,不管沈万三坐拥多少财富,沈万三的子孙后代依旧生活在周庄,沈万三也曾放言:沈氏后代生于此,教于此,老于此。正是因为这个故事,高雁峰决定,慢慢的退出已经做得风生水起的房地产生意。他也要为故乡昆山,担一份责任,尽一份义务。高雁峰,开始了人生中的第二次蜕变。
   
【导视】来到昆山十余载,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梦想。潜心钻研七余载,终将梦想照进现实。是怎样的一个梦,让他挥金如土。又是怎样的失败让他不愿坚持。
故乡栏目继续为您呈现《昆山是我“家”》

【解说】2006年,高雁峰第一次接触到了建筑施工塑料模板。模板主要是应用在水泥浇筑的顶棚和墙面,起到塑形的作用。过去的模板多为木板和钢板,然而这种塑料模板不仅可以节约大量的木材,用过的板材还可以回收进行再加工。从高雁峰见到这个小家伙的第一眼就已经不可自拔的爱上了这块板子。就是这股子热情劲,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让高雁峰经历了七年的磨难。

【纪实】白河
这个地方就是我的宝库。七年的时间都浓缩在这个里头。这一块板是我第一次见到的一块非常神奇的塑料板。当我第一次见到它,我甚至为它激动,为它动容。当我们当时的那个合作伙伴跟我谈的时候,我预感它应该是可以。于是,就踏上了这条做塑料模板的这条艰辛的路程。

【解说】塑料模板场建成之初,高雁峰兴高采烈的购置了完善的设备,然而从未接触过机械的他才刚刚反应过来——塑料模板的材料就是塑料,塑料也要自己生产,而如何生产塑料这一切还需要从零开始。

【采访】
这个做了很多的思想斗争,那时候思想斗争还是蛮艰巨的。我觉得,既然这个产品它来到这个世界上,它一定会有它的用途。所以这一点,我坚信它一定能成功。所以最后自己就想,不行就自己上。

【解说】就这样,自学化学、机械、物理等众多科目,自己改造生产设备,自己研究塑料配方。高雁峰的员工从40人到20人,厂子始终处于研发状态,没有经济效益。然而为了这个冲动的梦想,一过便是七个寒暑。

【纪实】白河
七年的辛酸,可以说历历在目。从这最最看上去非常差的这个,还有这种非常——这种没办法用的这种板,一直到现在,时间给我烙印了很多深刻的东西。看看它,回顾这七年的历程,觉得人生啊不过就是弹指之间,什么东西只要好好坚持,我想一定会有好的结果。
 
【画面】样板房浇灌水泥

【解说】伴随一声巨响,钢筋崩断了,刚刚浇灌的水泥顺着房屋的底部喷射出来。

【纪实】失败后的高雁峰
今天看来又是不太理想,不过这样的经历,也经历了无数次了。总体来说,效果还是挺不错的,虽然出了一些小小的问题。主要是在体系计算过程中呢,有的地方强度偏弱了一点。应该可以说基本成功了80%。虽然经常受到这样的打击,但是我还是坚信,这一定是我们今后发展的方向。这是我们建筑业,往工厂化、集成化管理走的必须的一步,虽然我现在坐在这个地方,看到这些未成功的东西,但是我的心理还是充满了信心,因为我坚信下次我们一定会成功。

【解说】高雁峰的口头禅是,我要在钢筋水泥间植树造林。功夫不负有心人,塑料模板研究成功了。但是,在这条植树造林的旅程上,未来还有更多的挑战在等待着他。

【纪实】回家
这是我父亲居住的地方,他1998年就被我从老家接到这边来。
高雁峰:看电视呢?
高父:回来了?

【解说】高雁峰总会在受伤的时候回到父亲这里,他不会说他有多难,更不会说他有多想抱着父亲哭一场。只是想听父亲说说话,想在家中静静的坐一下。他却并不知道,父亲即使待在家中,但是只要看到孩子的表情,依然会知道孩子真的不容易。

【纪实】
高父:家庭基本上这个担子上,对孩子关注,对什么,他都很少过问,他身体上也付出不少,严格讲他太疲劳,这么多年太疲倦,工作太辛苦,别人不理解,我理解,这是我现在尤其关心,所以现在我在强调他,一边做好工作的时候一边注意身体,健康第一,有健康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所以这现在是我关注的了。

【纪实】    
其实我很多的事情、辛酸父亲并不知道,因为父亲、母亲的年纪大了,所以如果有些事让他们也会再增加他们更多的担心,年轻人能自己扛就自己扛,这也是我父母从小对我要求严格。
【解说词】二十年的风风雨雨,高雁峰在这里打拼、在这里发展、在这里崛起、也将在这里养老。昆山,为高雁峰提供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舞台,高雁峰也怀揣感恩之心,将昆山藏于心里。
推荐: 《昆山是我“家”》 《根系陇上》 《近乡情怯》
播放次数:
内容摘要
【空镜】调试设备、开关、机器运转 【纪实】这就是我的仓库,我们看看像个屠宰场,里面很多废弃的东西,它积累了很多,酝酿了很多,有时间的积累,睹物思情,七年的时间都在这里面。当时因为是做建筑公司所以建了这边的厂房,当时也看中这个项目,所以就租下
标签:
来源:CCTV故乡时间:2018-01-11 16:39作者:卜旸责任编辑:cctv故乡
热点推荐
热门排行
首页 | 最新动态 | 栏目介绍 | 节目预告 | 视频点播 | 节目相册 | 全国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17 故乡新闻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京ICP201208169  技术支持:CCTV故乡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