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 > 视频点播 > 热门文稿 > 白河水 巴山情
【解说】距离高雁峰上次回到家乡,已有七年之久。至今回忆起从家乡离开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今天的高雁峰略微有些兴奋,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溢于言表。 

【纪实】
那时候你想想看,刚从学校出来,那时候也没有,哦不,那是工作出来第一次的时候,从这儿再回去的时候,我看看啊,那时候已经——还是坐的硬座。那时候回一次家真的不容易,想想。那时候排队买火车票,挤上车,享受那种窒息的空气。小腿上有时候有这种静脉曲张啊,其实就是那时候时间太长,长期站站出来的。
 

【片名】白河水 巴山情


【解说】高雁峰出生在陕西省白河县,这座山城因山脚下流过的小河而得名,白河缓缓流淌汇入汉江。进入白河县,一路向上攀爬,整个市区几乎看不到双行线,东侧上山,西侧下山是白河县特有的规则。这座汉水江畔的小城背依大巴山而建,在这里生活着一群朴素、勤劳的人们。

【画面】姐姐等待高雁峰回家

【解说】高燕侠是高雁峰的姐姐,一直居住在白河县,经营着一家不大的饭店,听闻弟弟要回家看看,饭店已经提前打烊,等待弟弟的到来。

【画面】高雁峰来到饭店

【纪实】在里头啊,我想看一下。
在屋里那个凳子上,里边的凳子上。好。来,准备,开始。
这么多年没见了
都这么大了
才装修的馆子
才装修了一个多月
在那边现在忙不忙
也忙吧
娃子还上学呢
这么多年了还好啊?
还好。
娃子有好大了现在?
这么高了。
有十二、十三岁了?
十四岁了。
上初中了?
上初中了,高中了。
一天忙不忙啊?
挺忙的。
我有时候给你打电话也不会接。
你看手啊你看。
生活嘛,肯定是都比较艰辛,你在那边创业还比较
还好吧。
妈妈身体还好吧?
还可以。
现在长变了,跟小时候都不一样了。小时候瘦,现在长胖了。
原来你小时候,还有一张照片,我拿过来你看。好像还在那边。
现在还在啊?
恩,我拿给你看。你看这是小时候的。
小时候你这么瘦小时候生活条件不好,没得营养,人也瘦了一大圈。细高细高的,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也长胖了。小时候没得饭吃,没得菜吃,现在你回来了,大姐我现在开商店,做好多菜,想吃啥菜给你弄啥菜。小时候你看三点水席没有吃过
各种炒菜你也没有吃过
我先把三点水席给你做上 先上 弥补小时候的空缺,对吧

【解说】弟弟的习惯姐姐依然记得,少放点辣子,清淡的饭菜。今天,高燕侠为弟弟做了几道只有在白河才能吃得到的美味。这些美味也被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三点水宴席。这种宴席素有八大件、十大碗之称。在古时,白河因航运业发达,又是两湖两广地区来到西北的主要关隘。白河成为了沟通南北的重要码头,因此名盛一时。各地商会、商贾云集于此,为了迎合各地人吃饭的口味,白河人便将各地的食材按照不同的做法以流水宴的形式为客人上菜,流传至今称之为-三点水宴席。


【导视】回到家乡,旧貌换新颜。是什么样的房子让高雁峰赞叹不已,是什么样的回忆让他感慨万千。曾经的河道为何建满了房屋?

《故乡》栏目继续为您呈现《白河水 巴山情》

【解说】白河县的主城区虽然面积不大,却有着在任何地方都感受不到的山城之美。可能在下一个路口,可能在下一个上坡,你就会看到别样的风景。在这里生活的人们也格外的勤劳,不管是工作还是娱乐,上山下山已经成为了习惯。

【纪实】
1:这间房子好像时间蛮长的
2:几百年了。
1:具体您你有没有印象?当时是啥时候的
2:从我们买都是民国八年,你想想看啊。
1:民国八年啊?
2:啊。1919年我们买的房子,在那以前还住了好几年。
1:那是您父亲那一辈
2:是我祖父。
1:祖父了?
2:恩,我祖父买的。

1:那您就传承下来。这种房契您现在有吗?
2:有。有房产证
1:是老的房契哦。
2:老的房契现在找不到了。
1:现在有没有整修?
2:要坏了才整修。
1:我们到后院看看好吧,您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

【解说】白河县的房屋在过去,多是徽派建筑和湖北吊脚楼居多。这座依然屹立于市中心的徽派建筑与周围的现代化楼房相比,显得有些格格不入。走到房屋门前,时间也如这悬挂的钟表,停止了它匆匆的脚步。

【纪实】你看现在我们还有,我们这应该叫鲫鱼,类似河里鲫鱼,所以有很多的钉子都是挂的,当时那时过年,都是为了过年,过年挂的有猪肝,我们甚至豇豆都有,都是挂到这个地方,是自然风干的,因为当时没有冰箱,没有这种储存的条件,所以只能自然风干。
你看它这个小天井的话,门不积水,全部靠这个排水体系。那么我们在外面是看不到这个所有的管道的。那么这个管道是在我们当初的路那个位置,那个位置下面有一个大的涵洞,就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可能欧洲有那种建筑,所以那种非常高的,大概有两米高的那种大的涵洞,相当于我们那个洞子一样。所以它排水是非常顺畅的。所以在白河这个街道,可以说也可以看到我们老祖先的一些老的历史的聪明智慧的充分的展示。所以在这,你看,随便山上下雨再大,但是在我们的路上是不积水的。

【解说】一幢老宅让高雁峰怀念起了当初的家。 沿着当年的胡同,高雁峰寻找起年少时的记忆。

【纪实】
1:这个地方呢就是我们县城的白岭子(谐音)。身后的这条街就叫“桥儿沟”(谐音)。在这个地方,在我的印象中,这个地方最早是我们卖早点,就是油条啊豆浆这个地方。

【解说】这条巷子是从市区到老宅唯一的一条捷径。如高雁峰这般年龄的人大多数都在这个小巷中住过,在很多年前桥儿沟也是白河最热闹的居民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知道这里搬来了多少人,又从这里走出了多少人,也许刚住进这条巷子时,还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当走出了这条巷子时,已经长大成人。

 

【纪实】
变化太大了。这就是我们“前儿沟”(谐音)的项目改造的一个县政府做的一个比较大的手笔、一个项目,现在呢只能看到我们有一些——还能看到的留的历史的一些斑驳吧,或者说历史的一些记忆吧。

这个地方呢应该是小时候印象非常深刻的地方。原来我们这个地方就是做棒冰的一个地方,小的时候特别喜欢吃棒冰。那时候棒冰只有盐水棒冰和奶油棒冰,小的时候自己还批发,到这儿来批发棒冰,然后出去沿街去卖,这种都有体会,这儿同时它也制作一些汽水啊这些饮料之类的,但是现在已经是跟原来的景象已经是面目全非了已经。如果说走到这个地方,没有这些老的回忆,可能这个地方我基本上都不认识了。

【解说】桥儿沟是白河保留最完整的一条古巷,这条小巷从山顶通向山脚。小巷夹在两山的中间,曾经有一条小溪从中间流过,如今,小溪已不见了踪影,只留下了岁月的痕迹。

【纪实】1:大家可以看到现在这个地方呢,在我们的“桥儿沟”(谐音)上已经建了很多房子。因为多年的水患嘛,使我们住在河街的这些人员啊,有好多已经慢慢移居到上面。所以说现在在我的印象中啊,应该当时是没有这么多,有是有一点,但是真的是没有这么多。但是,由于县政府把那个污水改造啊,很多东西已经管线全部落地了,所以现在我们在这儿基本上是看不到的,已经看不到当初那个山泉水往下流的这种情形。

【解说】白河县自古以来就是一座多灾多难的城市,在过去,白河县的人们大多居住在码头的位置,这里的人称它为河街。河街曾是白河县的市中心,也是各地商务会馆的驻扎地,往来人流,络绎不绝。这里的人们享受着因航运而带来的繁荣,也承受着汉江潮起潮落带来的苦难。

【导视】这是一条废弃的街道。这是白河县曾经的市中心。这是高雁峰曾经的家。这是故乡最动人的灵魂所在。
《故乡》栏目继续为您呈现《白河水 巴山情》

【解说】沿着桥儿沟下山,山脚连接的便是河街。河街可以说是白河县的最大功臣,没有河街,也就不会出现今天的白河县。今如,在河街已经看不到人头攒动的场面,也听不到各地小贩用不同口音在这里叫卖的嘈杂声,更欣赏不到白帆满岸的壮观景象。但是河街并不寂寞,这里依然住着一些不愿离开的老人们。他们的一生都陪伴着河街,看着汉江水在这里“潮起潮落”。

【纪实】:阿姨,我现在看到好像这么多家,就是你们家还开着店啊。
2:我那个啥子啊,闲不住,我怕老了,不动脑筋得痴呆症啊。
1:哦,所以开个店。
2:哎对。
1:然后多动一下脑子。
2:哎对对。
1:你看,这点上这个东西,我们原来的老式的都是这样的。
2:对啊,涨了水了以后慢慢糊啊。
1:弄点儿报纸啊糊一下,每年过年是必须要糊一下的。
2:哎对。
1:当时这个水涨到哪里?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呢?看一下。
2:这个水呢上去都有了。
1:我们都出去看一下有没有印子?原来我记得前面那个叫什么,有个“棋牌楼”现在也拆了,叫什么旅社啊。
2:三八旅社。
1:哦对,三八旅社这个房子涨到顶上去了,那年洪水。
2:恩,涨到顶上去了,那里的房子那年打倒了嘛,来年又重盖的。


【画面】上坡

【纪实】
在这上面有一个小巷子,巷子横过来呢,当时用那种瓦片砌的很多的那种花墙,那时候很淘。把那瓦片拆下去,拆下去以后呢,就把那个瓦片去卖掉,当时一片瓦片大概是两块钱,然后就是这种地方,像这种东西,原来是在那边有一块。运气还好,还有一点。原来这个位置呢当时在这儿也是这样一段围墙,当时应该也就是那么高,这儿是一段围墙。也挺不容易,拆点儿瓦片去换几本小人书。可是为了这个事情,却将我那一年成绩单都没有拿到。为什么呢?因为当时他们找到学校去,找到学校去以后,然后老师就问谁干的?没办法,只好是我自己干的,反正卖也就卖了,就承认了。所以最后老师说交罚款。罚款交掉然后你才能拿成绩单。当时年纪挺小的,我记得应该是可能是79年左右吧那时候。刚上二年级,79年、78年大约。然后没办法,回去以后爸爸问成绩单在哪里,然后我说,成绩单老师出差了没拿到。等上学的时候可能老师再发,等我过年的时候拿了一点压岁钱,拿着这个压岁钱把这个当时去交掉,然后拿了那个成绩单回去给父母看了以后,才算这个事情告一段落。然后如果我们从这边下去的话,可以到那边,就能走到我们学校背后去。

【画面】找学校

【纪实】1:我好像记得小时候呢上学呢,现在校门好像不是这个地方吧,应该是大约好像应该在这一块儿。
2:没在这儿,83年大水
1:我们来问一下,大叔啊,就是你想,当时我记得好像是——我是76年啊在这儿上学的,上小学一年级,但是我的印象中好像门应该是在这个位置上是吧?
3:是在这个位置上。这儿是——门在这儿,这儿有个匝道。
1:这儿是个小门。
3:门框还在这儿。
1:小巷道是吧?
4:恩。
1:原来我记得门上好像还有两个那种石碾子,哦,石碾子在那儿,然后还要上两个踏步,然后从这儿上去以后,会再有很多的台阶,然后当中有一个这儿是两层楼的一排教室是吧?
4:恩,教室,两层。
1:最早这个地方是——我听说好像是个会馆吧。这个是个什么会馆啊?
3:这儿是叫黄州会馆不?
1:黄州馆?
3:黄州会馆。
1:黄州会馆?哦,这个是不是可能和安徽有关系还是什么?
3:叫黄州会馆,那我就不知道了。
1:是吧?难怪当时我记得印象中。
3:这儿叫陕西馆,陕西会馆。
1:哦,这在前面那边叫陕西会馆?
3:哦。那边门在那边。
1:门在那边?

【画面】进学校


【纪实】
1:这个地方已经变化太大了。原来我小的时候,这个好像是五年级的教室。我们当时的教室应该是三年级的教室应该是在这一块地方,不是现在这个平场地。当时那个应该是从这儿上来,因为现在已经经过了几次的洪水吧,这个已经改变了。当时是进那个校门,然后上两个台阶,然后再进一级很多的台阶,然后这儿是一个大的平场地,可能那个平场地的大小大概基本上可能也就是这儿有这儿这样三四块场地这么大吧,然后有“独到酩酊”(谐音)的有一栋房子,那时候我记得我们冬天上学的时候都提好一个“火罐”(谐音)来防止冷。

【画面】河街景色

【纪实】
1:这儿呢就是我的家。小的时候,从我有印象记忆的时候,基本上就住在这一块儿。原来可能出生的地儿不在这儿,还在前面,那个地方我已经找不到了,但是这个地方对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尤其看那个雕花的木窗,小的时候每年过年,然后都会拿一点皮纸啊马纸给它封一下,那时候好像没有玻璃,那个玻璃是非常珍贵的。然后边上还有一个小窗,我们是找了一块玻璃好像挡一挡。这儿呢,现在看这么巴掌大一个地方,但在我们童年的时候,它却是我们一个玩耍、嬉戏的一个非常大的一个场地。那时候好像还不是这种水泥面,它是那种青的石条的,然后这儿一个大的石板,那个石板是特别光滑,就跟我们现在的大理石是一样的。然后这一块儿呢,是种了一点儿花,小的时候我们就在这儿打陀螺啊,玩那个纸的——应该用这儿的话讲叫“边儿瓦”(谐音),这个字我也不知道怎么写。

【画面】进家门

【纪实】
1:小朋友,家里还有人吗?
2:有。
1:哦,还有谁啊?
2:还有我爷爷。
1:你爷爷?
2:哦。
1:好,请下他,我们来问一点情况。
2:好,爷爷,有人来了。
3:哦。呵呵。
1:您好老人家。我得想想,您还记得我吗?
3:恩———
1:有点印象吧?
3:有点印象。
1:您应该姓王是吧?
3:姓王。

1:是吧。姓王,王叔,您好!您好!您身体还挺好的?
3:恩,我70多岁了。
1:我看您身体蛮硬朗的。我记得原来这儿,这一块儿的话,原来后头是一个楼梯吧。
15:这儿有一个楼梯。在这个位置。在这个位置,时间长了。
1:这个是做的“散墙”(谐音)吧?
3:这个“散墙”(谐音)——
1:“散墙”(谐音)我记得原来在这,好像这是一个楼梯,走到头上去了是吧?哦,现在改到这儿来了。
3:恩,改到这儿来了。
1:您现在身体还挺好吧?
3:勉强。
1:您现在在这儿住了多长时间?
3:我啊,这原来是二楼自己住自己配置的,现在都垮了,现在的房啊,你们在这住得时候这没有楼,现在的楼层都断了。
1:小的时候我记得这儿好像有一家姓周的。是吧?
3:恩,姓周的,“周小凤”(谐音)。现在“周小凤”搬到那个村里头去了。
1:是吧?小的时候我拿那个碗一到吃饭的时候就去找那个什么——
15:恩,恩。
1:那这二楼能不能上去呢?
3:二楼能上去
那上去看看

【解说】在这座旧居里,老式家具依然保存完好。除了格局的变化,与记忆中的家几乎没有不同。只是住在这里的人从几家变成了一家,从年轻变成了白发。对于高雁峰而言,这里有说不尽的美好,道不尽的思念。一路上,他总是念叨着,不容易啊!真的不容易!

【纪实】那边都垮了
看,这是历史性 标志性的东西
3:这可以说   好多年了嘛!
1:是吧,这还是不容易啊。
3:好多年了。
1:我们是从这儿——
3:你们原来不是住这儿  后头还是个菜园。
1:这儿原来是不是有一个后门?
3:是个后门,后门没有改。
1:对,对。我记得这个靠里面是一个楼梯上来,再上这儿,这儿是一个门,这儿也是一个门,一扇木门。
3:恩,是一扇木门。
1:然后这个木门边上从这儿进去,我们是爬那个二楼是吧?
3:恩。你这个印象记性还是
1:小的时候住了这么多年嘛!行,那我上去看一下。
3:你上去看下
1:哎哟,老伯,这个应该是原来的楼梯了吧?
这个楼梯的板子都烂了,都断了,断了好多年,门那半张都在里头。
这地方还是保持原来那个样子。

【画面】爬梯子

【解说】高雁峰对于白河的情在这沧桑的老屋旁一点点蔓延开来,故乡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就是这样,当你在他乡时你不会时时想起它,而一旦你回到故乡来,你才会发现,故乡其实一直在你心里,从不曾忘记。

【纪实】
大约也就是可能——我算算的话,可能也就是九 十个平方左右吧。

【画面】第三个家

【解说】这是高雁峰从白河县离开时的住处,也是高雁峰在白河曾经的第三个家,如今这个家除了主人之外,与高雁峰的记忆没有任何不同。甚至家具还是当年他用过的那些。坐在曾经用过的沙发上,这种恍若隔世的感觉,让高雁峰少了一丝疲惫,多了一丝慰藉。

【采访】我们现在也是在打算啊,看咱们有没有合适的这种能带动当地的老百姓的这种项目或者说能不能去我们参与一下吧,啊,也为家乡做一点自己应尽的贡献,或者说把我们在外地学到的这些比较好的比较先进一点的这种经验,对,毕竟说,这个地方还是跟我们现在的第二故乡的那个地方,经济条件还是差了非非常多,包括先进的程度啊,包括管理啊理念的很多的程度,都会差的非常多。所以希望能把这些东西能慢慢地带一点回到家乡,我觉得这应该是我们每一个家乡人,不光是我,我们千千万的这种家乡人可能一个共同的想法。

【解说】高雁峰喝着白河的水,踏着巴山的路,在白河这片朴实又充满智慧的土地上,将白河人特有的勤劳勇敢,带向了大巴山外。说起自己的故乡,高雁峰只用了两个字:感恩。感恩白河,给予他乳汁般的滋养;感恩巴山,让他的脚步迈得更加自信而坚定。
推荐: 白河水 巴山情 《昆山是我“家”》 《根系陇上》
播放次数:
内容摘要
【解说】距离高雁峰上次回到家乡,已有七年之久。至今回忆起从家乡离开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今天的高雁峰略微有些兴奋,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溢于言表。 【纪实】 那时候你想想看,刚从学校出来,那时候也没有,哦不,那是工作出来第一次的时候,从这儿再回
标签:
来源:CCTV故乡时间:2018-01-11 16:39作者:卜旸责任编辑:cctv故乡
热点推荐
热门排行
首页 | 最新动态 | 栏目介绍 | 节目预告 | 视频点播 | 节目相册 | 全国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17 故乡新闻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京ICP201208169  技术支持:CCTV故乡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