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同期】 跟拍秦怡寻找旧居,家里打扮、小区等车、上车
秦怡:我现在不认识这个路了,都改掉了,外面的路也改掉了,上海都改掉了,这些地方以前都不是这样的房子。
我上次去找找不到,我拍《城隍的后代》的时候去找过,老早了,《城隍的后代》都一二十年了,那个时候我没找到,后来我妹妹说她去找到了,她找到了她说我也没进去,住了五十家人家,电线拉的一塌糊涂。
【画面】秦怡下车四处张望的画面
【解说】2013年,已过鲐背之年的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秦怡再次来到印象中的南市,寻找儿时的旧居,重温童年旧梦,寻觅当年在此留下的印迹。
【解说】时过境迁,故人难见,一切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徜徉在这片熟悉又陌生的土地上,秦怡心中默默念叨着:南市到哪里去了呀?
出片名----《南市的记忆》
【解说】满头白发的秦怡,是中国著名演员、艺术家,2009年10月17日获得第18届金鸡百花终生成就奖。
【解说】当年秦怡与白杨、舒绣文、张瑞芳在抗战大后方的重庆话剧舞台上被称为“四大名旦”。1946年后在《忠义之家》、《遥远的爱》、《母亲》《女篮五号》、《铁道游击队》、《林则徐》、《青春之歌》、《雷雨》、《海外赤子》等影片中扮演重要角色,她以深厚的表演功力很好地诠释了人物内心复杂的感情,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电影明星之一。秦怡表演细腻、质朴、自然,具有东方女性的神韵,宛如家乡上海这座城市——细腻、柔情。
【画面】老上海
【音乐】石筱英 沪剧
【同期】秦怡 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
秦怡:基本上海人还是喜欢上海生活。
秦怡:上海的气候还是比较好,从前它的春夏秋冬比较明显,春就是春,夏就是夏,春夏秋冬明显气候的地方,对人体来说也是比较好,生活的比较舒服一点。
【解说】上海是一座年轻的城市,自1842年到2013年只有170多年开埠历史。1842年根据《南京条约》上海开埠后,英国在新开河北岸至苏州河南岸设立租界,而新开河南岸则为上海老城区。租界城区的迅猛发展和繁荣,逐渐取代原来的城市区域,成为整个上海的标志、象征。上海人将上海英租界称为北市,而老城华界称为南市,后来的南市区由此得名。
【画面】上海老街(各种上海牌子)
【音乐】吴侬软语
【解说】上海这处已有700多年历史的老城厢,它是上海城的起源地,从元、明、清到民国初年,一直是上海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上海人口最稠密的地区。
【解说】1922年农历正月初四,在迎接新春大节的爆竹声中,一个刚刚降临人间的小生命发出了她的第一声啼哭,她就是秦德和,现在的秦怡。
【同期】秦怡 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
秦怡:走到大门进去以后,一个长天井,再进去一个这样横的天井,这边有下房,就是给你们来干活的人住的,这一排里头,进去就是最大的大厅,就像庙里一样,都有那个柱子,这种亭柱子,都是这种房子,我们家里七上七下,那个时候没有高的,二楼,七上七下,一共有七个下面的房子,七个上面的房子,我就是在房子边上的厢房楼上房间里头,我妈妈生我的时候在那里生的。
【解说】秦怡出生在上海南市一个衰败的封建大家庭,二十年代的秦家大院,在南市老城厢是数的着的高楼大厦,七上七下的石库门式楼房,天井连着天井,前厅连着后堂,好不阔气,只可惜房子虽多,能直接看到外面世界的窗户并不多。与世隔绝的高墙大院内阴森森的,让人窒息的透不过气来。
【同期】秦怡 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
秦怡:妈妈是封建的,爸爸是男人,男人管女人的,管家庭的,女人不当一回事的,封建家庭。
【解说】打从有记忆起,秦怡就不喜欢自己的家,不喜欢那些让她失去欢乐的繁文缛礼。幸运的是,爸爸、妈妈和祖母给了秦怡太多的爱。
【同期】秦怡 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
秦怡:我小时候跟祖母一块去听沪剧,陪着祖母,我祖母要听沪剧
爸爸爱看外国电影,每个礼拜天、礼拜六大光明影的时候要放外国影片,还有听音乐,爸爸也是爱听音乐,大光明有星期早场,上午有星期音乐会,是工部局的乐团,
【解说】大光明电影院是上海老字号,始建于1928年,当时的潮州资本家高永清联合部分外资将静安寺路的卡尔登跳舞场改建为影院,命名为“大光明”。1928年12月23日,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亲自为大光明电影院的开张剪彩,1933年6月,英籍华人卢根联合美商重建“大光明”,巨大的投资和著名的匈牙利建筑师拉斯洛·邬达克的精心设计,让大光明大戏院赢得了“远东第一影院”的美誉。
【同期】秦怡 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
外国电影看了好多好多,我外国明星的名字到现在还记得不少,中国电影的更多了,中国电影几十个演员的名字我都叫得出来。
我一般记住女的,胡蝶、阮玲玉、林丽丽,那个时候她们演戏的时候,我就可以看出她们的戏了,她们的电影,陈艳艳我都是崇拜的,我比较崇拜莲花公司那么人,天艺公司也有,陈玉梅,范旭鹏,以后就在我们厂里,解放了,她是老太太了,我们厂里的老演员。
因为我们是所谓书香门第的,封建意识来说,书香门第跟唱戏的都不接触的,像我就是违反了家规了。
【解说】尽管封建大家庭令童年的秦怡感到压抑,但有了祖母和爸爸、妈妈的疼爱让她已经很满足了,而且从这一次次违反家规中,秦怡开始喜欢上戏剧与电影。这为她今后的艺术之路做了铺垫。
【导视】
解说:她是家里的反动派,她是学校的活跃分子
解说:历史积淀下的多元文化,构成了这座城市特有的精神气质
解说:身处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她只身离家。《故乡》栏目继续呈现《南市的记忆》。
【现场同期】路上
它都变掉了,现在的印象都没有了,没有这个印象了。没有马路了,没有那个地方了,所有的房子都变掉了,南市整个改造了,像我们住的南市是真正的南市,所以它肯定都拆掉了。
【解说】驱车在上海黄埔区绕了整整一上午,看着各种风格鲜明的现代建筑,却不见当年秦家大院的踪影。
【解说】略显疲倦的秦怡难掩失望的神色,旧居也许真的就成了她心中永远的遗憾了,可她的故事依然在回忆里打滚。
【解说】在封建大家庭中成长的秦怡,幼小的心灵早早地埋下了反抗的种子,她用一个孩子特有的方式,对主持封建大家庭日常生活的大伯的专横,对不合理的封建家规,进行有限的反抗与示威。
【同期】秦怡 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
秦怡:我们女儿又多,我们群起而攻之,就是大家都反对,都不做,叫我们干嘛我们不干嘛,我们封建家庭女孩子长到16岁就有人来做媒了,你不嫁也得嫁,我们就是不嫁,就是不嫁,一个一个走了,我姐姐就没嫁了,我二姐在家里但是她没有嫁,也不同意封建婚姻,我大姐也没有,也是自由恋爱。
【解说】到了该上学的年龄了,大姐秦德贞坚决反对秦怡读私塾,而是支持秦怡上当时来讲还是新事物的洋学堂。
【同期】秦怡 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
秦怡:我主要受影响的大姐受影响,
秦怡:我大姐非常正直的,现在也可以说是非常革命的,凡是有先进的事情都去参加,南市有个少年宣讲团,宣讲团在里头活动的孩子从10岁到15岁之间,我那个时候正好是12岁,我也去参加,两个礼拜一次,有舞蹈,有芭蕾舞,都是小孩的芭蕾舞,还有田汉同志的独幕剧他们去演,大人去演演给小孩儿看,演了我们已经懂了能够吸收一点的孩子们看,还有很多很多其他的书籍,还有练字的,画画,少年宣讲团,南市有一个这样的团,就是这些后来说的四条汉子,就这样子的一些同志创办的,我也是进到那个里头去学,所以都是有来源的,为什么我那么积极的要去参加抗战,我在抗战宣讲团受到的教育,就已经教育我们要怎么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这种东西很多,他们那个时候早已是党内的人物,跟那些党内的人物学。
【解说】参加少年宣讲团的活动,听爱国人士宣讲抗日道理,看芭蕾舞和话剧,大姐还把自己看过的俄国作家的作品推荐给秦怡,渐渐地,秦怡的反封建意识开始觉醒。于是,原本单调的生活慢慢变得丰富起来,秦怡的心灵窗户被打开了,一种模糊的理想与追求悄然滋生,并日益膨胀。
【解说】“九一八事变”,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秦怡参加了学校的红十字会,一面为前线将士做背包、棉鞋、棉手套,一面学习战地急救和抬担架,以便一旦有事,能奔赴前线当战地护士。
【同期】秦怡 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
秦怡:比较进步的活动我都去参加,校友会组织的,那个时候马相伯那些人组织,校友会里头有地下党的人在活动,他们就拍《放下你的鞭子》,我也参加演了,在学校愿的,还有去请愿抗战,到江湾,走到江湾走回来,很远很远,现在说起来好像不是太远,但是路也是很多很多的。从前可以走小路,现在走不到那个小路了,很远的,要走两三个钟头,早晨就去,去了以后到了傍晚才回来我记得,回不到家里,被他们水龙头冲湿了,等旗袍吹干了回去,我到家也很晚了,
【解说】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十六岁的秦怡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上前线去,做一名战地护士。为此高中还没毕业的秦怡,背着家人出走了。
【同期】秦怡 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
偷跑的,天不亮了就走了,就直奔码头。
那个时候其实三十年都是反对封建势力最厉害的,因为那个时候封建意识可以消灭一切,如果你封建意识再传下来,这个国家就像现在脸都不能够让人家看见一样,所以一定要反封建,先反封建,那些革命志士他们都是大家庭的人很多,革命的知识分子绝大部分家庭都是很大的,很有名望的,那些子女反对封建意识,不愿意在有钱人家里生活,就出来参加革命,多半都是这样,他们都是家庭很大的。
【解说】十六铺码头,是上海外滩著名的码头,拥有150年历史。曾是远东最大的码头、上海的水上门户,承载着很多关于上海的历史人文记忆。十六铺是16个铺中区域最大的,包括了上海县城大东门外,西至城濠,东至黄浦江,北至小东门大街与法租界接壤,南至万裕码头街及王家码头街。1909年,上海县实行地方自治,各铺随之取消。但是因为十六铺地处上海港最热闹的地方,客运货运集中,码头林立,来往旅客和上海居民口耳相传都将这里称作“十六铺”,作为一个地名,这个名称也就存用至今。
【解说】十六铺码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秦怡人生最初的起点,她正是从这里逃离自己封建的大家庭,走向了革命的道路。
【导视】
解说:这里是中国电影的发祥地
解说:这里的一草一木都会牵动无限情思,动人心弦
解说:这里每一条石库门的弄堂里都蕴含着历史,都有着秦怡对这座城市的记忆
《故乡》栏目继续呈现《《南市的记忆》
【现场同期】去餐厅路上,吃面的镜头
秦怡:上海特色多了。
秦怡:我就喜欢吃面,馄饨,这种东西又方便,吃下去胃里头比较舒服,软的,热的。
【画面】秦怡吃面、大家欢笑的画面
就在我们楼下窗户口,把他叫停了,他就停在窗户口底下那个地方,就我们的墙旁边,就跟他我要一碗什么什么阳春面,一碗吃了不够还要加二,面条多一点,然后他就说要加什么葱吧,要加蒜吧,要加面吧,都加上,我样样都要。
秦怡:生活已经习惯了,每天都是这样,有时候不吃阳春面,三个铜板买三角包,一包花生吃下去饱得不得了,有时候吃一半,有时候吃掉,特别爱吃花生米,回去了以后就吃花生,上海人叫花生米。
【解说】尽管时光荏苒,如今走在故乡的土地上,秦怡还经常会被父老乡亲认出来。
【画面】人们在路上认出秦怡,叫秦怡的名字
【解说】上海是中国电影的发祥地,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上海影星云集,名家荟萃,1949年11月,上海电影制片厂成立,秦怡成了上海电影制片厂的演员。在上海,秦怡拍了很多部电影,被人们提得最多的是《女篮五号》和《铁道游击队》,影片中的林洁和芳林嫂均属配角,却深深的留在了观众的记忆中,显示了秦怡特有的魅力。
【音乐+电影片段】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
【同期】秦怡 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
秦怡:好玩儿的事情多了,丢手榴弹更好玩了,陈术演坏蛋,我要丢手榴弹,导演就说你要把手榴弹都丢在陈术的脚后跟上,他在前面跑我就追,追了不怕我就丢手榴弹,结果手榴弹丢过去,他说要丢到他的脚后跟上,我当时心想这下完了,我怎么丢得上呢,心里想这个镜头怎么拍出好,那个时候我们有耗片比的,比方说拍一个镜头,你拍三次还是两拍两次拍好,还是一次完成,当然一次完成的多,有些说话的镜头都不难,都可以完成,可是拍这种镜头就很难了,这个里头有好几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我去追他,后来再追他,他把衣服一脱,我就揭下来抓了一件空衣服,恨透了,所以拿起手榴弹就砸他,砸他就砸到脚后跟上,然后又没有炸,气死了怎么没有炸,在他脚后跟上,我说这个镜头,说不定要拍十次,你们一定要拍的话,我不担保不晓得几次丢到他的脚后跟上,我说这哪有那么准他在跑,
【解说】这以后,秦怡天天有意识地盯着陈述的脚后跟看,每次试戏都牢牢盯住不放,好像陈述的脚后跟有着某种魔力在吸引她。
【同期】秦怡 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
说是那么说,心里总想最好一次两次能够丢上去,耗片比也没有这样就好了,所以就特别注意他的脚后跟,就像做气功一样,人太轻松了,你自己感觉,其实不可能那样,但是你会想一直盯着他的脚后跟看,他走到哪里我看到哪里就成了习惯了,陈术一走路我就看他的脚后跟,
【解说】戏正式开拍,秦怡双眼一眨不眨地盯着陈述的脚后跟,疏忽了手的姿势,手榴弹不知是怎么扔出去的,好似有如神功,手榴弹在空中划了个弧形,不近不远,正好落到陈述的脚后跟。
【同期】秦怡 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
一出去,正好这个脚起来的时候,丢到他的脚后跟上,碰巧了,当然我也有自己的一种方法,就好象气功一样的,我就是这样来演这个镜头,这个镜头没想到一次就丢成功,可是没有障碍,这场戏没有障碍。
【解说】不过,这是一颗没有拉出导火线的手榴弹,扔出去后没有爆炸,芳林嫂眼睁睁看着日本鬼子逃走了,气得难过了好半天。作为影片中唯一的女角色,秦怡的表演是出色的。
【解说】世事沧桑,老城巨变,可秦怡忘不了的还是儿时的点点滴滴。
【现场同期】秦怡 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
秦怡:小南门外小九华七号,我都记得,其实我离开家那么久,我的家里的地址我还是记得。
【解说】如果秦怡儿时的记忆停留在南市旧居里,为了不让秦怡有遗憾,我们要帮她实现心愿。王家码头路西段过王家嘴角街,在1932的地图里是小九华街,因为现在都叫王家码头路,所以很少有人知道小九华。
【纪实段落】代替秦怡寻找旧居(后期精剪)
记者:大姐,我就是想问一下路,小九华街在哪儿呢?
女6:这我不清楚,不好意思。
记者:大妈,我想问一下,这条街是王家嘴角街吗?
女7:是。
记者:这是以前的小九华街吗?
女7:我搞不清,我也不是本地人,我们是外地人。
记者:您好,阿姨,我想问一下路,小九华街是哪儿?
女8:不认识。
记者:小九华街在哪儿?是在这条还是在那边?
男10:在那边。
记者:我们怎么走?
男10:现在已经名存实亡了。
记者:您还记得有一个秦家大院吗?就是当年秦怡住的地方。
男10:秦家大院没听过,但是这个地方小九华街是我们这个地方有一点名气
记者:九华街还有吗?
男11:九华街有。
记者:在哪儿呢?左转就是是吧,谢谢!
【解说】路口杂货店的名称——“小九华烟杂店”吸引了我们的注意。不要小看这块店牌,这是小九华街留在这世上唯一的地标性指示牌,烟杂店的老板说:这家店解放前就开了,这里就是当年的小九华街!
【纪实段落】代替秦怡寻找旧居
记者:您好大妈,我想问一下这条叫小九华街。
女10:叫小九华街。小九华街本来是庙。
记者:小九华是个庙。
女10:对面就是庙。
记者:秦怡你们都知道吧,当年不是有个秦家大院吧,据说好像是在小九华。
女10:在弄堂旁边。
记者:叫什么弄堂、多少号?
女10:就旁边这个小楼道。
【解说】眼前的房子早已看不出当年秦家大院的痕迹,可这里就是南市小九华街,这里每一条石库门的弄堂里都有一个老上海的故事,都有着秦怡对这座城市的记忆。
【纪实段落】记者:昨天我们还去了您去的南市,我们找到小九华。
秦怡:还叫小九华?
记者:不叫小九华了,叫篾竹路。
秦怡:这条路叫小九华,直路叫小九华,我们因为在拐角口上,我们的大门,这是小九华,一拐就是我们第一家,我们是靠马路的,但是大门是不靠马路的-----
【解说】对于寻找到旧居这件事情,秦怡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激动,或许秦怡心中那个旧居已经不再是青砖碧瓦,高墙大院,而是爸爸妈妈、儿时的故事和对老上海的记忆。这座城市成长得越快,在秦怡的记忆里那个叫做旧居的地方埋藏得越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