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面】山中日出,湖光山影
【现场同期】
陈克永:我是个画山水的画家,大山给我无限的创作源泉,我从大山中体会到雄浑博大的感觉,在我的艺术中大山给我启示是非常重要的,我离不开它。
【解说】他与大山为伴,大山是他的模特。
陈克永,中国山水画研究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著名山水画家,他的作品风格多样,有阳刚激越、正气浩然的大山大水;也有诡异瑰丽、玄奥莫测的灵山圣水。然而无论是他的哪一类作品,都与故乡的大山息息相关,而每每提到故乡的大山,陈克永总是充满着感激。他的一生,更是与脚下这座大山有着不解之缘。
出片名:《大山之子》
【画面】山水画研究院空镜
【解说】在北京市平谷区东北角的燕山深处,有这么一个院子,这个院落四面环山,优美且静雅,这里就是“中国山水画研究院”,也即陈克永工作与生活的地方。
【同期】
建画院是2000年的事,由于艺术上取得了一些成功,再者说得到了社会的很多认可,这时候经济上稍微有一点好转,如果说没这个能力,你也不会有这个想法,所以我有这个能力了以后,那种愿望是什么呢?由于自己工作是表现大自然,画山水画,这个画苑要是能建在山里面,跟山能朝夕相处,近距离的接触,离山近一点,能有一个工作室,这是一个比较理想的心愿。
【解说】
这座建立在故乡大山里的中国山水画研究院,在创建之初便得到了诸多关注,成为了很多艺术家交流写生的圣地,而在这里生活的陈克永,更是完全的沉醉在故乡这美好的山水当中,近距离的观察着大山的春华秋实。
【同期】
我想写生的时候,我不出工作室,就在工作室里面经常把大自然给我的气息我能感觉到的东西,我全都拿过来,能充实到我的创作中来。
【解说】
如今的陈克永,在山水画上的成就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这份认可离不开这座生他养他的大山,和给了他无数创作灵感的故乡。
【同期】我从小就长在山里面,上大学后来在城里工作,但是我总觉得几天要见不着大山,当时我就得骑摩托车进山去看看它,从它的身上能争取感悟到一些新的东西,真是跟大山有一种割不断的情,那种缘,所以说我在我的山水画里面,我是用真情去表现大山的情怀,大山的情感,大山的情感和我的情感结合在一起才能产生那种感人的画面。
【纪实段落】
陈克永:前面大山下面,就是我出生的地方,我的老家洙水村。我心目中的家乡,我小时候是很美的,有广阔的平原,而且还有山,山水相连的地方,那个小村庄非常美。
【画面】汽车前行,人物穿街走巷前往旧宅。
【解说】从中国山水画研究院到陈克永家的老宅,大概只有十几分钟的车程,但是陈克永却已经很久没有回来了,因为这个院落承载了他太多的过往与回忆。
【纪实段落】
这个就是我原来住过的老宅子,这就是我的家。
【解说】带着略显沉重步伐,陈克永找到了自己曾经居住过的老宅,迎接他的却是一扇紧闭的大门,和一把打不开的锁。
【纪实段落】这个房子是我小时候就出生在这个地方,这个门头,原来这个地过道没这么高,院子比过道要高一点,过去全是泥道,一下雨出不来进不去的,这个房子我在这住了二十多年,当时我的父母,我的爷爷奶奶还都在,一家人,八口人住在这个地方,生活很困难,我小时候帮着父母劳作,我们弟兄五个,我爸爸妈妈特别勤劳,养活我们弟兄五个,非常不容易,这就是我的老宅。
【解说】一扇锁死的大门,一个荒废的小院,这个早已无人居住的老宅,承载的却是陈克永永远无法忘怀的记忆。
【画面】陈克永与老宅的交流,爬到墙上看院子里的现状。
【纪实段落】
陈克永:我现在感觉这个院子很荒凉,不像我小时候在这儿住,很多人在这儿住着,那种热闹劲都没有了,现在感觉很萧条,但是我觉得这地不管怎么萧条,这种心情,这种感觉跟我看别的东西不一样,它怀有很深的记忆和小时候好多故事在这里发生,还是有感觉。
【解说】陈克永人生的前十八年就是在这个院子里度过的,这座院子承载了他成长的印记,也承载了他对家人的记忆。
【纪实段落】
我父亲在这个坉,过去文革时期他是生产队队长,他要求我们家里人干活都是要以身作则,什么苦活、累活,都是要自己的家里人带头去干,我的母亲也是心灵手巧的一个农村妇女,非常善良,农村的什么活都会干。 我爷爷从小教育我,能忍则安,他说了这么一句话,对我一生都受益匪浅。
【解说】看着老旧的院落,记忆中的人一个一个出现在了陈克永的脑海中,一件件往事如泉水般涌出,其中满是他对故去的家人的回忆。
这个小小的院落,是陈克永从小生活的地方,更是他艺术启蒙的地方。
【导视】
【解说】大山是他的根,大山是他的快乐之源
【解说】从小嬉戏于大山中的他又是怎样走上了绘画的道路?
【解说】故乡栏目继续为您呈现《大山之子》。
【画面】陈克永作品赏析
【纪实段落】我爸爸有一定的绘画基础,他教我刻皮影人,教我画画,所以说我从小的启蒙第一任老师是我的父亲。
【解说】陈克永1953年出生于北京市平谷区金海湖镇洙水村,在他幼年的时候,农村的娱乐生活并不丰富,皮影戏在当时,是村子里重受欢迎的文化娱乐活动,而从小看着皮影戏长大的陈克永,对于皮影更是有着一种难以言语的爱。
【同期】就那会儿我们整个平谷区,每个自然屯基本上都有一个皮影团,皮影团在冬天的时候,就是农村老百姓唯一的文化生活。
我接触皮影,那会儿人还能动,耍着用牛皮剪的影人,经过艺人来操纵,耍的栩栩如生的动作,就吸引了我幼小的心灵,所以说对这个产生极大的兴趣,由看皮影到自己动手做皮影,这里面有好多其乐无穷那种感觉。
【解说】年幼的陈克永,只是把做皮影当成了一个小小娱乐,但是父亲却给他上了一堂生动的课。
【同期】我当时刻的时候,父亲的力量是非常重要的,我刻的皮影人,也在我们同学之间应该说不错的,但是有一天我父亲收工回来,看我这儿耍皮影,他说老爹给你做一皮影,你看看我做的,我爸爸一做,确实比我做的那个好多了,那刀法跟人物的清晰度,因为我们做的皮影人是描来描去,我父亲他是自己用笔一画,他等于说是原创,所以说就比我们小朋友描的那个要好得多,所以说他对我艺术的启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一位老师。
【解说】谁又能想到,父亲一时兴起,给儿子做的一个玩具,却让陈克永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当时年幼的陈克永,也并不知道,自己对皮影的喜爱,和对艺术的向往,能够对自己的人生产生多么巨大的影响。
【纪实段落】
陈克永:我们现在要拜访一位我的老朋友叫胡长友,老艺术家,刻皮影的老艺术家。胡哥,胡老师。
胡长友:你好。
陈克永:大哥,你身体好吗?
胡长友:好,很硬朗。
陈克永:恩 行
胡长友:走走 往屋里走
陈克永:嗬 老哥你正琢磨这个呢
【解说】也许是因为喜爱,也许是出于对父亲的怀念,花甲之年的陈克永,依然对皮影有着难以割舍的爱,而这位耄耋之年的老皮影艺人,也是陈克永的忘年之交,两人住的很近,又同样喜爱皮影,所以他们经常会在一起交流,一起感慨在多元文化冲击下日渐落寞的皮影戏。
【纪实段落】
陈克永:这个皮影的演唱,它得用蓟县的话。
胡长友:演唱?现在皮影完蛋了。
陈克永:现在都没人唱了吧。
胡长友:现在就是唱戏的也不行了,
陈克永:唱戏的也没人唱了?
胡长友:也没人看
陈克永:没人看戏?
胡长友:全是这个,脸上跟核桃皮似得,60岁以上的,全这人看戏,年轻的没人看了。
陈克永:演这个皮影,只有说我这个岁数的,小时候还能看过,要是像你这么大岁数的老艺人演还可以。
陈克永:你演一段?咱俩演一段,来一段对话•••
【解说】陈克永小时候虽然没有得到专业的指导,但是在父亲的影响下,凭着他对绘画的喜爱和平日的练习,日渐锻炼出了一手好画功,在村子里也渐渐有了名气,从初中开始,村里的黑板报,成了他的秀场,画报头,写美术字,做标语,他全都乐在其中,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他高中毕业,有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为止。
【同期】农村那会儿招放映员,要求是要有一定的绘画水平,有一定绘画能力,过去农村放电影之前,第一个是放加片,加片是什么呢?就是在正片的前面加演的片子,那会儿农村没有电视,都是通过新闻简报,那会儿的新闻简报大约十分钟左右,也就相当于现在的新闻联播,
在简报之间我们还要加进一些,那会儿叫人民公社,人民公社一些政策,包括一些个政策性的宣传都需要通过幻灯的形式来传达给广大的农民兄弟,所以说在招放映员的时候要有一定的绘画能力,这是一个前提,所以说我有一定的绘画能力,能做一些报头,能做一些插图,能画幻灯片,这就是我的优势,所以说让电影队看上,能参加到给农村放映队的工作。
【解说】机遇与努力是分不开的,进入放映队陈克永努力工作,表现良好,而就在这段时间,陈克永开始接触到了真正的绘画学习,在他参加工作的第二年,放映队推荐他参加了平谷区文化馆举办的培训班,其后,在北京师范大学招收工农兵学员的时候,他再次获得推荐,得以参加考试,并成功的进入了大学,开始了真正的绘画学习之旅。虽然这一路艰难困苦不少,却也让他走上了绘画的道路。
【画面】平谷区文化馆
【解说】这里是陈克永工作多年的地方,就是在这里,陈克永将自己的课堂所学真正的融会贯通。
【同期】当时我上大学的时候就在想,说我要毕业了不当老师,进入平谷县文化馆工作,简直是一种很理想的工作,有这种感觉。所以说大学毕业以后,通过一年的锻炼,第二年分配到平谷区文化馆,可以说我工作上是如愿以偿,我的愿望也是做这个工作,能达到我的愿望,因为我学的也是美术,能干上跟美术沾边的工作,文化馆的工作等于就是专业美术,相对来说在基层来说,这就是算专业单位了,能跟自己所学有所用,自己是很满足的单位。
【解说】在文化馆工作的这段时间,陈克永的绘画技艺日渐成熟,也是在这里,陈克永完成了自己艺术上的转型。
【同期】陈克永:我大学毕业以后,我是学油画,那会儿我们班有一个画油画的同学画的特别好,现在是中央美院造型艺术学院院长戴士和,他是我们班的老大,他年岁也大,画的也好,他把我们的兴趣都带到油画上,所以说毕业以后参加工作以后,感觉这个画油画,由于找模特也不容易,有好多不便的地方,后来我怎么想呢?我从小就长在山里面,出生在山里面,所以说对大山、对自然有很深的感情,所以说我后来就改行开始画山水画,从这一点上,大自然,因为我深入生活很近,我就在平谷很近,这山就在我跟前,所以说我画山水给我提供了无限的生活源泉,艺术的源泉就是生活,所以说我这儿就有很美很好的山水,所以说我毅然决然的改行画山水,把我家乡最美的山水通过我的笔表达出来,把艺术和自然紧密的结合起来。
【画面】山水风景
【解说】陈克永从小就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成长,再加上他从小喜欢绘画,这些画面,早已深深地刻在他的脑海中。
【同期】陈克永:我现在是画山水,虽然走了全国那么多名山大川,但是回过头来我细细的品读,还是家乡的山感觉更有一种特殊的美,因为我跟它们有一种深厚的情感在里面,我看一草一木都是很美的,作为一个山水画家最美还是家乡美。
【纪实段落】车里讲述
陈克永:小时候上山砍柴经常走的路,这路原来没这么宽,手推车能走,现在汽车都能往山上开了。
陈克永:到现在柿子都没人摘,这个柿子现在不值钱,摘这个柿子老乡还不够工钱,所以他不摘柿子。
【解说】 这里就是陈克永从小生活的大山,再次回到这里,再次登上这座山,陈克永感慨万千,小时候与小伙伴在这里嬉戏打闹,在山里采摘野菜,上山砍柴等等画面,一幕幕呈现在了他的眼前。只可惜山还是那座山,而人已经长大,甚至老去。
到如今,陈克永只能将自己对大山的感情,融入作品当中,将眼前的美,将记忆中的美,表现出来。
【导视】
【解说】作品一举获奖,他却为何陷入了深思。
【解说】在创作之路上,故乡又给了他怎样的灵感?
【解说】故乡栏目继续为您呈现《大山之子》
【解说】1980年,陈克永开始了从油画向国画山水的转变之路,从芥子园画谱到溪山行旅图,陈克永用心地钻研古人的技法,刻苦打熬自己的手上功夫,终于将国画的基础打实,而他的创作题材,就是自己从小生活的这一片山水。数年间,他创作出数百幅以故乡山水为题材的作品。
1986年,他的作品《山河颂》被北京美术家协会收藏。
【同期】陈克永:因为得奖的作品,它不一定是你想要做的感觉,得奖有偶然性,适合哪个评委的口味了让你一下得了奖,但是这种东西并不是我真正想要表达的东西,我真正要表达的东西是我现在这种方法,就是表现自然特别丰富,那种很丰富,很博大的那种感觉,这是我要追求的东西。
【解说】陈克永的话,显得有些轻描淡写,但是在当时,要确定自己的绘画风格,并将之完美地呈现在作品当中,并不是那么简单的,深思熟虑之后,陈克永再次回归了大山,回到了自己生活的那个小山村,开始了求索之路。
从此,周围的大山里,多了一个忙碌的身影,写生,观察,描摹大山的雄伟壮阔,寻找自然的光影变幻。
即使到了现在,陈克永也经常会感慨,灵感的爆发竟然来的如此奇特,在一个夏日的傍晚,当陈克永坐在自家老宅院子里吃饭的时候,突然将目光投到了那在夕阳映照下略显斑驳的老旧木门上。
【同期】 实际上老木门我在看它的机理,包括后来我看一些山石的纹理,然后我用纸把老木门的纹理拓印下来,然后再加上你自己的联想,这是一种创作方法,受到自然的启示,突然看到门的机理,糙糗的那种感觉,我产生了一种艺术联想,通过老木门的机理,联想到山,联想到水,联想到其他,所以它是一个艺术上,受木门机理的启发而产生一种创作灵感,所以这是一种创作方法,也是一种艺术的灵感的来源,艺术灵感来源于什么?来源于偶然,你偶然发现能产生一些新的想法
【纪实】陈克永:这张画是属于受老木门的启发,画上的机理出现一个鬼斧神工的感觉,特别神奇的感觉,像这一片,这些个纹理全是天然形成的,非常细腻的纹理,用人为的手工画基本上做不到这些的。
【解说】老木门给了陈克永深深的震撼,也给了他创作的灵感,从此以后他开始了自己绘画风格的探索历程,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任何细微的事物,都成了他的老师。
【同期】我非常注意微观的东西,像老木门纹理它是微观的,它不是宏观的,它是通过微观来产生宏观的联想,这地方像山、那地方像树,或者像别的东西,有些时候我走在山路上,看到一块山石,那块山石也可能里面像大海的纹理,也可能像奔腾的瀑布,或者像树或者像什么,我随时在注意这些东西,从二十多年前我就注意微观的东西,所以现在我这画里头你感觉有很多神奇的画面,神奇的画面就来源于这些微观世界对你的启示。
【解说】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陈克永的绘画之路仿佛也变得一帆风顺,技法,画风一步步成型,他的作品,也得到了极大的认可。
1995年夏,当他应邀前往中南海,为中央书记处会议室创作背景画,七天之后,一幅名为《秋清泉气香》的巨幅山水作品创作完成,这幅大气磅礴、正气凛然且极具象征意义的作品,彰显了泱泱大国的风范,也给陈克永带来了无数的荣耀。
【同期】艺术作品你只有深刻的感悟生活,感悟大自然,你才能表现出大自然和艺术家的那种水乳交融,大山的精神也就是画家的精神,画家的精神是为大山来传情,所以说我的画表现的那种雄浑壮阔的那种感觉,就是大山的那种精神的体现。
【解说】陈克永是大山之子,他的一生都与故乡的这座大山有着无法割舍的牵绊,从幼年嬉戏于大山,到以故乡的山水为题材进行创作,最后更是再次回到故乡,回归大山,过上了与山为邻,与画为伴的生活。
这里对于陈克永来说,波澜壮阔也好,清秀典雅也罢,都是故乡的山,故乡的水,都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