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面:
城市
竹海
乡村
闵惠芬走在乡间
解说:
2014年农历小年前夕,已近古稀之年的二胡演奏家闵惠芬借新春到来之机回到故乡宜兴,追忆往事。
同期
闵惠芬:我的出生地叫宜兴万石桥,我们家村庄的名字叫弯斗里。那我用宜兴话来给你们念一下,宜兴万石桥弯斗里。
出片名:家在弯斗里
解说:
闵惠芬,国家一级演员,著名二胡演奏家。她8岁学琴, 13岁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1963年,年仅17岁的闵惠芬在第四届“上海之春”全国二胡比赛中获得一等奖,从此走上二胡演奏之路。她的演奏热情而富有内含,情感气势与神韵合而为一,充满了中华民族的风骨神韵。这同她的故乡宜兴有着相得益彰的呼应。
演出资料
解说:
宜兴是一座秀丽多姿的江南小城,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吴国。每每提起这里,闵惠芬总是感到十分自豪。

同期:
闵惠芬:一讲到家乡,我总是有一种非常自豪的心情,而且只要讲起宜兴来,讲起我们弯斗里来,我永远是简直是滔滔不绝,滔滔不绝。现在当然我也已经到了这个“乡音无改鬓毛衰”(的年纪),白发苍苍了。可是我家乡,我们童年时代的这些回忆,这永远是应该讲是魂牵梦绕。
解说:
闵惠芬所说的弯斗里,是宜兴市万石镇中的一座小村庄。早在晚清时期,闵氏先祖便在此繁衍生息。因为这里河水流成十字,加上在此建立的房屋,像极了弯弯的“斗”字。于是,闵氏先祖把这里命名为弯斗里。
同期:
闵惠芬:我们的家乡是典型的江南水乡的形象,是一个很小的村庄,一共只有6户人家。这个5户都是姓闵的,是我爷爷的5个兄弟,每个兄弟一个大门,还有一户是外来户,姓李的。
解说:
当时的弯斗里,虽然只有六户人家,但对于闵惠芬来说这里却是音乐的殿堂。
同期:
闵惠芬:(宜兴)那个地方有非常丰富的民间音乐。像我爷爷他就会吹笛子,我的两个伯伯都会音乐,有的会拉二胡,有的会吹口琴。那么我爸爸是从小也会拉这些江南丝竹,这些我都是从襁褓里开始就听到这个。
解说:
一方水土一方人。人杰地灵的宜兴,孕育了丰厚的吴越文化。闵惠芬的音乐启蒙从这里开始,江南丝竹、苏南吹打、民谣弹词早已渗入了她的血脉,与她的生命联系在了一起。
纪实:
闵惠芬回到自己的旧居。
闵惠芬:这个是四公公(爷爷),四公公(爷爷)。那这个是我爸,我妈,我,闵小芬,闵乐康,我弟弟。这是刘炬,我儿子。这里边是,这个是四公公,其他几位认不出来,都是小辈了,这是我爸,这是我妈妈。
解说:
再次回到祖屋,看着旧时的陈设,闵惠芬滔滔不绝地讲起过去的故事。无论是褪了色的摇桶,还是残旧的长桌,都牵动着她思绪。
纪实:
闵惠芬:我爷爷为了教我识字,他采取要是吃个零食,他要让我把广告,这个零食上的广告念对,然后才可以吃,这也是一种办法。比方说,他一边念,还就是老夫子老先生的那个样子,摇头晃脑的那个样子。,他这样念,我也跟着学,连腔调都学,所以我到现在都印象很深,都记得的。
解说:
在这里,闵惠芬不仅学会了识字,更重要地是她受到了音乐的启蒙。虽然闵惠芬在弯斗里只生活了七年的时光,但她对这里音乐的记忆却是那么深。那些童年里听过的歌谣旋律,她至今记得特别清楚。
纪实:
闵惠芬:我还有一个很深的印象,就是我们村前那条小河,往往在天蒙蒙亮的时候,就开进来一个小船。为了要把鱼惊动起来,就要敲着梆梆梆梆,就叫做是敲梆。在这个时候,我妈妈也许是她也不知道为什么,也许触景生情吧,她就在这个时候会唱《渔家女》,“天上旭日东升,湖上好风和顺,摇荡着渔船,摇荡着渔船,做我们的营生。手把网儿张,眼把鱼儿等,一家的温饱就靠着早晨,男的不洗脸,女的不擦粉,全家人齐心朝前奔”
音乐起:
周璇《渔家女》
解说:
在闵惠芬的童年记忆里,母亲在家务农,父亲在外求学。由于父亲忙于学业很少回家,闵惠芬每次见到父亲总有一种陌生的感觉。让人意料之外的是,打破这种陌生的竟是父亲手上的一把二胡。
同期:
闵惠芬:1950年,我爸爸从中央音乐学院放假回来,在这间屋子里掏出他的琵琶、二胡开始练琴。我起先看见我爸的时候,还是比较陌生,远远的躲着偷看,但是我爸开始拉琴以后,我就情不自禁的一步一步的走向他。
情景再现
解说:
小小的闵惠芬呆呆地注视着父亲手指飞动间流出动听的音乐。从那时起,她便暗下决心一定要学会演奏这件乐器。
解说:
如今,六十多年过去,闵惠芬早已成为一名出色的二胡演奏家。她坐在祖屋前,回首往昔,情不自禁地要为这里洗去灰尘,当做她借新年到来之机对先祖们奉上的一分心意吧。
画面:
闵惠芬清扫祖屋
贴春联
导视一
与乡亲围坐,一起包起糯米团子
说起家乡的春节,她印象最深的便是男欢女喜
故乡栏目继续为您呈现《家在弯斗里》
闵惠芬:好,一到过年,这个家家户户都忙得不得了,现在的这个面粉、米粉都是现成的,由机器来磨了,过去还要用那个人工,用磨,很大的磨来磨。菜馅要把它切得很碎。
插话(女):现在都那个机械化了。
老师:现在都机械化了。
解说:
在宜兴过小年,不仅要像其他地方一样掸尘送灶,还要一家人坐在一起包团子,为来年生活团圆讨得彩头。
解说:
闵惠芬回到故乡,坐在乡亲之间,熟练的包起团子,仿佛又回到了童年,回到了儿时温暖的家。
纪实:
闵惠芬:有的还很考究,那个是我们用野菜挤出来的汁,挤出来的汁,弄那个汁,上面弄那个汁。还有,上面还要点一个红点,也是很
插话(女):我们现在红点不点了,为什么?它这个红的比较不卫生,有些的自己吃就是这样的。要是送给人家,就是当中留个。
闵惠芬:你们像这样子,一般要包多少个?
插话(女):(家乡话)。
插话(女):有的还那个女儿回来给她带点去,现在年轻人都不做了,住商品房都不做。
闵惠芬:最近有一个二胡老师,对我非常好,每次他到上海去,他妈妈还总是包了团子带去,带过去。
插话(女):我们现在年轻人都是这样,都不做了,都是妈妈做,或者是婆婆做了,然后带一点回来。
解说:
一笼热腾腾的团子,不仅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而且对闵惠芬来说,它承载着一段关于音乐的记忆。
闵惠芬:不仅我们江南的农村大家都要吃到团子,同时有的时候还要给那个外乡的人,外乡的人就是唱春的。唱春的来,实际上我们就要拿这个做好的团子送给他们,他们回到苏北、安徽,就拿这个来渡过春荒了,对,还是有印象的。
插话(女):唱春也有,唱春嘛。
闵惠芬:现在还有来的?
插话(女):有的。
闵惠芬:现在还有来的。
解说:
厚道的宜兴人总是在包团子的时候,多包上一些没有馅,便于保存的团子,来接济从苏北或安徽地方逃荒过来的乡民。做为回报,那些乡民也就做一些表演,以祝福宜兴生活美满。
同期:
闵惠芬:他们到过年的时候,不是马上就要过年了吗,我就想起当时那个热闹的景象。那边北方的或者是苏北和安徽的,他们就来唱春,唱春的名称又叫男欢女喜。00:06:00他们就穿着这种麻袋做成的衣服,用麻做的衣服。戴上一个很大的假面具,大头娃娃,就到每一家老乡家门口去唱吉利的话。
解说:
男欢女喜的舞蹈始于明初,盛于清代乾隆年间。至20世纪30年代,臻于完美,自成流派,长盛不衰。艺人们把美好浪漫的故事编到舞蹈中,以祝福天下太平、五谷丰登、长相厮守,永不分离。
纪实
男欢女喜的表演
同期:
闵惠芬:他的第一句的那个词就叫“苍龙苍龙你摇摇头”,第一句话总是这样唱。然后“今年祝你们,祝愿你们今年农业丰收,祝愿你们生个大胖小子,祝愿你们家里家家平安”。那么这个时候,江南的农民就拿一只大碗,我们称之为叫山海碗。把这个事先做好的团子,晒干的,都已经是熟的,晒干的,盛一大碗倒给那边过来逃荒的、唱春的这些农民。
解说:
闵惠芬就这样在弯斗里度过了七年的童时光。1952年,因为父亲工作调动,闵惠芬不得不和父母一起离开这里。
同期:我爸爸其实一开始是分配到北京的,在北京,好象是戏曲学校要教民乐这个乐器演奏。就回来要打算同我同我妈一起到北京去。我祖母,我奶奶一听就跳起来了,她说我这一辈子再也见不到我的乖心肝,她说你们一定要走的话,我就要到我公公的坟上去撞死。我公公,就是大爷爷,大爷爷已经过世了。她就吵着(28:23)跳,我都记得的。
解说:
一边考虑到生济,一面又要照顾祖母。父亲终于把工作的地点定在离宜兴不远的丹阳。至此,七岁的闵惠芬跟着父母离开了故乡宜兴,但在这里发生的故事却永远的烙在了她的心里。
导视二
一张照片,讲述着她对故乡文化不尽的情感
回报故乡,她将音乐的理念传承给孩子
旧居附近,一座名叫闵惠芬的公园刚刚落城
故乡栏目继续为你呈现《家在弯斗里》
解说:
在宜兴一家紫砂店里,摆放着一张闵惠芬和工艺师的合影。说起此事,紫砂工艺师吴阿刚一脸的兴奋。
同期:
吴阿刚:在2007年的时候,4月份左右,然后有一件事情让我至今难以忘怀。我们宜兴著名的老师闵慧芬,她到我们这个游玩,特别到了我们陶吧以后,就是说要求我们,要求做一把壶。
解说:
宜兴素来有着“紫砂之乡”的美称,这里烧制的紫砂产品质量上乘,手工考究,销往世界各地。它早已成为宜兴的一张名片,以至于让闵惠芬对此产生了兴趣。
同期:
吴阿刚:她到装嘴把(音)的时候,有一个事情非常兴奋的时候是什么呢?在那个钻孔,钻那个壶孔,那个钻孔的时候,她把这7个孔。我当时说,为什么要钻7个孔呢?我跟她说,这是我们音乐哆来咪发梭拉西。

解说:
音乐与陶器在宜兴这块土地上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这对于闵惠芬来说无疑是欣慰的,是自豪的。
同期:
吴阿刚:她说了一句话,这是我平生第一次作为家乡人,我们宜兴紫砂壶是世界知名的。在中国家喻户晓,这个紫砂壶,我总算平生第一次亲手做出来了,知道了里面很多的内容,太高兴了。
解说:
作为宜兴人,闵惠芬是自豪的。她常说,自己是从乡下光着脚丫子走出来的,是民间音乐的土壤养育了她。然而,对于宜兴人民,闵惠芬更是他们的骄傲。
同期:
于镇长:我们万石镇人民政府为了宏扬民族文化和打造群众性文化活动的一个阵地,在2009年的11月份开始建设闵惠芬文化公园,同时在村镇环境整治当中,我们突出对闵慧芬的旧居进行了修缮。
解说:
这座开放式的文化公园,以修旧如旧的方式还原了闵惠芬记忆中的弯斗里,呈现出江南水乡的秀丽多姿。小桥流水,亭台楼阁,这里的一切都包含了故乡人民对自己的离乡在外的女儿闵惠芬深深挂念。
同期:
于镇长:在2013年的上半年,我们在纪念阿炳,搞了一个纪念阿炳诞辰120周年的音乐会,在我们宜兴举行的。闵慧芬在身体不是很好的情况下,还专程赶回来,来助演。所以在我们家乡人民心目当中,闵慧芬确实是一个德艺双馨的一个音乐家。
解说:
当闵惠芬听说故乡建起以她为名的公园,心里充满了感激与一丝惭愧。
同期:
闵惠芬:当时来讲我很惊奇的,我觉得家乡的人对我这么厚爱,我也没有做出什么特别大的贡献,只是拉了一辈子的二胡,就是只是对我这个事业是尽心尽力的,但是也谈不上有什么做出轰动的历史,这个比起我们的前辈来,那还是很不够的。所以我自己也就想着,我们要扶持一支二胡队伍。
解说:
都说绿叶对根有着无尽的情意,闵惠芬为了让二胡这种音乐形式在自己的故乡传承下去,组建了宜兴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二胡乐团。
同期:
闵惠芬:我就物色到一个年轻人,他叫张宇,这个张宇很努力,就是在这里教很多业余的小朋友。但是就是个别教学,后来我就提议,我们来排一组二胡齐奏,一下就可以选一些优秀的,10多个人的成为一个组合。那么这就可以有规模,而且在有一个组织的情况下,可以排练节目,可以表现出一种传承。结果果然办起来了。
解说:
这支小小的二胡团队,以它的蓬勃之势,迅速成长。在短短的两年中,它不仅得到社会各界关注与认可,更成为宜兴民乐界的一支生力军。
解说:
此次回到家乡,闵惠芬听闻二胡乐团的小朋友们正在为新年的演出活动做准备,即使身体不适,她也要去看望那些热爱二胡的孩子们。
纪实:
闵惠芬:同学们好!
同学们:闵老师好!
闵惠芬:今天我们又见面了,我听说你们在江阴这个乐器的比赛,你们得了二等奖是吗?
同学们:是。
闵惠芬:今天要看你们好好的表演,你们尽量要演奏得又整齐又精神,好不好?
同学们:好。
闵惠芬:王璐(音)老师,你可以带领大家开始排练。
王老师:好的。
二胡表演
解说:
闵惠芬看着孩子们的演出,完全沉浸在音乐里,她为故乡有这样的音乐而感动,为故乡有这样一支年轻团队而感到欣慰。
纪实:
闵惠芬:这也是我们江苏宜兴昆山这一带的民歌,我们要把这个感情表现出来,表现出在争取这个新的生活,新的这个种田的当中,要把田种得更好,获得丰收。现在我们来拉这个《田歌》这一段,要优美宽广。
解说:
闵惠芬把自己的演奏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授给这些孩子,因为他们是未来的希望。
闵惠芬:小朋友演奏进步很大,只是我觉得还不够熟练,就是有一点小心翼翼。这个表演的时候,我们将来还应该要把谱子拿到,然后演奏的时候,要再放开来一点。现在喊号子还要起劲一点,到最后,还要起劲。
同学们:好。
解说:
今天的宜兴不但彰显着都市的生机与活力,而且氤氲着江南水乡的古朴之风,这让闵惠芬相信自己故乡的未来会更加美好。
城市空镜
日暮晚景
解说:
怀着对故乡的眷恋,闵惠芬又要离开这片生她养她的土地,面对即将到来的分别,一种伤感油然而生。
结尾:
闵慧芬拉二胡
同期:
我是非常非常的喜爱我的家乡,甚至于我觉得每次演奏妻二胡的时候,家乡的这个水灵灵的样子,那个红菱水,红菱的清香,茶叶的清香,陶器的这个精美,这个都会在我面前浮现出来。而且我认为都是化成了我的艺术的修养,是对我艺术的,是一生的重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