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 > 视频点播 > 热门文稿 > 《墨韵桑梓》
(画面)画笔、研磨、展纸一系列特写镜头

(画面)镜头拉开,李荣海书法写作

(解说词)殷殷故乡意,淡淡君子风。每每提起故乡,李荣海常常是话语如注,一往情深。不管时代如何变化,世界如何喧嚣,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一方净土,执着和深情地注视着故乡的大地,以对故土人情的深情描画,让我们在日益多元化的时代中感受一缕清新的气息,感受到他对故乡的浓浓爱意。

(同期声)
一个艺术家如果说他没有对家乡的情怀,对父老的情怀,对生你养你的这片土地的情怀,那你这个艺术家就很难说你是一个民族的人民的艺术家。所以说我从这个角度上就琢磨了很长的时间,“墨韵桑梓”这四个字代表我的思想,代表了我可以说完全能够体现一个艺术家对家乡,对故土,对家乡人民一片情怀。用“墨韵桑梓”这四个字来作为我的展览主题。同时这个主题也是我的思想的主流,也是我思想的一个主线。

(字幕)《乡情》——李荣海
        我的经络,我的血脉
        有形的在身躯,无形的在天际,
        它有不朽的精神,它又永远的向心,
        一头在家乡,一头在心里,
        无论在何时,无论在何地,
        都在汲取着故土的乳汁,
        回荡着家乡父老的情谊!

出标题:《墨韵桑梓》

(画面)耕夫草堂

(字幕)山东曹县

(解说词)冬日里的耕夫草堂,少了几分喧嚣,多了些许宁静。白墙灰瓦,一片古色古香的气息,2013年12月8日,耕夫草堂迎来了他的主人——久居北京的著名书法家李荣海。李荣海将自己的书画创作室命名为耕夫草堂,就是时时提醒自己不忘家乡故土,要像耕夫一样脚踏实地。

(同期声)书法家 李荣海
这首诗是我60岁那一年做的,己丑年,“己丑除夕念乡情”除夕的晚上我没在家乡过,在北京过的年,就想念家乡,想念什么呢,无论我在什么地方,都不能忘掉我是个农民。“四园八荒千万顷”很多的事业需要我们做,肚里是要有事要做,然后就是整个社会,我们社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需要每一个人至少要激发自己,要有多多耕的精神,像农民一样勤奋耕耘,奉献社会。

(解说词)李荣海,山东省曹县人,字耕夫,号黄河古道人。山东菏泽曹州书画院创始人,中国美术家协会分会党组成员、副秘书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白洋淀诗书画院名誉院长。

(解说词)走进耕夫草堂的碑廊中,令人顿时感觉沐浴在浓郁的书法艺术的氛围之中。碑廊里陈列着风格迥异的书法语言作品。美必须是震颤的,在193幅书法碑刻中,各种书体俱全,各种流派应有尽有,争奇斗艳,大放异彩,多出自当代书画名家之手,另外还刻有数位伟人和先贤的手迹。李荣海每次回到耕夫草堂,便会花上整天的时间,对着这些碑刻,就像是石碑有了灵气,蕴含了生气,变得鲜活起来,便融会进一种灵性,一种意蕴,赋予了精神。仿佛那些沉睡的书法精魂,从碑文中走出,在阳光中又各自鲜活了起来。

(同期声)书法家 李荣海
这是我退休之后在4年当中,用了1年半的时间完成了中国常用字,实际上是通用字的全部的书写工程。这些作品是5300多字,可以说在历史的书法家当中,写一个字不重复的5000多字的,没有去很好的调查,我认为不多。我为什么要写这么个工程,我想我们的古人的书法,有很多都是在书法当中还不容易找到。在一个书本当中,能够找到我们中国字的书法的全部,我想这是一个书法家的责任。

(解说词)在这本李荣海创作的艺术类工具书《常用行草字汇》中,李荣海选取了老百姓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使用最为广泛,应用频率很高的常用汉字3800多个,谋篇布局,呕心沥血,又用人们所喜爱的行草的书体来表达了出来,结构美观,流畅潇洒,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实用价值。无论是欣赏、观摩或是临摹、学习、研究,都将获益多多。同时,将这部书雕刻成碑廊,是李荣海为中国书法艺术的普及提高做出的宝贵贡献,也是他心系家园故土一个见证。如今的耕夫草堂已经成为曹县文化建设的新亮点和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渐黑)

Part2(节目导视)
(解说词)他始终不忘自己是农民的儿子
(同期画面)
(解说词)他把对乡土的炽热之情深深地融入到笔端
(同期画面)
(解说词)《故乡》栏目继续呈现《墨韵桑梓》。

(纪实段落)李荣海回乡看母亲
李荣海:到家了,你们都在家呢?
李荣海弟弟:回来了,三哥。
李荣海,你们好,家里面都好吗?
李荣海弟弟:好。
李荣海:都好。
侄子:世伯。
李荣海:好,你也在这儿呢。

(纪实段落)进家门,见到母亲
李荣海:我母亲身体还是很好,身体很好,93了。这一段行,我这一次来比上一次脸色好,比上一次脸色好,我上一次来的时候你感冒。
母亲:那感冒吃点药就好了。
李荣海:现在这个日子好了,原来我们家庭困难的时候,那是吃不上用不上。现在好了,你得享受这个晚年,健康长寿。
母亲:我吃的也有,穿的也有,喝的也有,不管怎么着,不孬。有时候到那儿也坐坐,天好的时候也晒晒。
李荣海:晒晒太阳,年龄大了,容易骨质疏松,多晒晒太阳,走一走,稍微活动,走路要慢一点,慢一点走。

(解说词)虽然平时工作繁忙,但只要一有时间,李荣海总会回家看望93岁的老母亲。母亲种了一辈子地,一个人含辛茹苦地将李荣海弟兄几个抚养大。李荣海曾把母亲接到北京,可习惯了乡村生活的母亲过不惯城里的生活,离不了故乡的家。

(纪实段落)
李荣海:你要保重你的身体,年龄大了,要多休息。走路注意走得稳一点儿,叫小孩架着你走。我离得远,来得机会还是少,孝敬你的机会少,叫他们多孝敬你,让他们小孩子,孙子多给奶奶、老奶奶帮忙。
母亲:脚有一点儿不好,他给了弄了两片药,吃了就好了。

(情景还原)母亲带着小李荣海推磨

(解说词)
李荣海的童年虽然生活贫困,但自幼好学,历经岁月洗礼,在母亲的鼓励下,小荣海坚持练习书法。母亲的言传身教,养成了他拼搏、进取、憨厚、正直、执着、认真的个性。

(纪实段落)
李荣海:我们家庭是最困难的,家庭最困难。因为那时候姊妹9个,就是老大老二能干活,其它我们都干不了活。都是吃饭干小活,担个水呀,种个菜呀,浇个地呀,打个农药什么的。后来这一段生活,你忘不了。
母亲:别说了,说了难受。

李荣海:那时候有我大哥、二哥我们3个,弟妹那时候他们都小,夜间下着暴雨,又是雷又是电,又是闪电。夜间就是一直拉着跑到菏泽,那时候老母亲那时候一病病得非常厉害。身体也就是有个80斤重,很瘦很瘦。最后到了菏泽医院,医院到了以后是夜间了,晚上很晚了,医生都下班了。没地方住怎么办呢,就在那个过道,这个医院的走廊里面,我们休息了一下。

李荣海夫人:那时候用的地排车上的一个席。

李荣海:那时候你在这个地板车上睡了一晚上,我们就在地上铺一个单子,铺一个小草栅子睡了一晚上。现在想起这个事情来,也可以给这些孩子们讲讲,就我们不能忘掉我们那个困难的时期。这个生活好了,日子过好了,也不能忘掉过去。

(音乐起)《白发亲娘》

(同期声)书法家 李荣海
这个房子这是我出生、生活,一直到20岁基本都在这个房子渡过的。这个房子现在就不住人了,保留这些房子,今天看了以后,还是非常有情感,想起我的小的时候,童年的时候,能够起来了,心里面还是欣慰。既有一种幸福的感觉,同时又对这个过去生活的一种情感在里面。

(画面)空灵音乐,李荣海看老宅

(解说词)故乡是童年,是记忆,是所有零碎、模糊、黯淡的事件、场景和语词的堆积。故乡是时间的母亲,她在想象中包容了我的行走困倦的身体,她以过去时态的方式,收容了人的软弱……一阵风能把你吹多远,即便把你的足迹印染天涯,你的心还是有一份无法割舍的情怀,想念的姿态,深深的牵挂。

(同期声)书法家 李荣海
这是我的祖辈父辈,他们可以说在半个世纪当中生活用的。包括我小时候,至少要有10几年时间推着这4只磨,所以说对4只磨也很有感情。今天也把这4个磨搬进了“耕夫草堂”,主要是让我让住我们的前辈,我们过去的艰苦的岁月的生活。不能忘掉我们小的时候痛苦的年代,珍惜我们今天的日子,今天的生活。我把这个磨为了加深记忆,加深对磨的理解,我请了石工刻了“琢磨”两个字,“琢”“|磨”两个字,“琢”“磨”那两个词省略号。这样我就想人生、历史、发展靠人去琢磨,将来的每一个人的成就,他的事业,他的成功也是靠琢磨,所以说“琢磨”两个字在人生的道路上非常重要。

(解说词)“墨中云雾追古朴,笔下豪情写自风。”李荣海8岁开始临帖,晴耕雨读,五体兼备,行草为精。中国画讲求“书画同源”、“以书入画”,李荣海没有止步于书法创作,更将书法用笔引入到写意花鸟画之中。其作品线条富于变化,率真、淳朴而清新,南瓜、向日葵、萝卜、豆角等农家作物题材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反映出画家思乡恋乡的纯真情结。

(纪实段落)李荣海回曹州书画院,众人迎接

(同期声)上官院长
当时从1985年、1986年那时候当时是很困难,白手起家,市政府就拿出一块儿地来,大概是10万块钱的启动资金,我们就是一边要一边盖。我觉得最艰难的那一段是,过去说那个建设时期那个卸车,农民要参与卸车,卸一车5块钱10块钱大概。但是我们就为了省这个钱自己去装卸,光着膀子扛水泥,抬钢筋,甚至卸砖都在一起。有时候几天几夜不回家。我们单位有好多说,你就给书画院一起过去吧,你不要来家里了。但是感觉非常充实。

(解说词)1987年,古色古香的“曹州书画院”落成了,很快就引起了全国的轰动。一些全国知名的书画大师来到菏泽,参观后感慨良多,赞叹不已。同时,他们也为菏泽的书画家们能有这样好的创作环境而羡慕和高兴。慢慢地,曹州书画院也成为菏泽一景,成为不少外来参观者的必去之地。身为曹州书画院的院长,李荣海特别注意吸取人才,提携新人。曹州书画院一年年老树新枝,人才辈出,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书画精英。

(同期声)书法家 李荣海
这个碑当时,为啥要竖这个碑,实际上就是一个当时建这个碑的指导思想,就是纪录了曹州书画院建设的时间,同时把曹州书画院当时建设的指导思想,包括将来的画院的宗旨总目标也都刻上去了。这边是树院育人,那边是博学创新。所以一个画院就是首先要创新,包括到现在来讲,没有创新意识的艺术家是没有生命的。

Part3(节目导视)
(同期画面)
(解说词)画里画外 书写无悔人生
(同期画面)
(解说词)《故乡》栏目继续呈现《墨韵桑梓》。

(同期声)书法家 李荣海
在200多年以前,黄河它是属于泛滥,黄河上游郑州以西,后来由于旧社会那一个政府对人民的剥削,现在我们的政府想着是人民,想着是人民的生命。把人民的生命放在第一位。现在我们是不是每年都治理黄河,国家对黄河投入很大,所以黄河现在是安全的,是有害的变为有利。在200多年以前黄河改道,它是自然改道。听说那个时间死的人非常多。有的一个村庄一个村庄的把人都全部的淹没了。财产没有了,生命没有了。所以说生活在这个黄河古道两岸的人,尤其是黄河古道的这些老百姓,他对历史都不会忘怀的。

(解说词)黄河古道,是指1128年至1855年的黄河道。在黄河有记载的二千多年中,下游决口1500多次,大改道26次,黄河决堤,一泻千里,所到之处,哀鸿遍野。

(同期声)书法家 李荣海
我小的时候,在印象当中7、8岁,10岁左右经常到这个黄河古道,到这儿来玩儿。比如说看水边的芦苇、蒲草、昌蒲这些东西。比如说听听青蛙的叫声,抓抓蚯蚓,抓抓泥鳅,经常到这儿来。那个时候的印象,印象非常深刻,有的时候还能抓到鱼,回去以后把鱼一烧,几个小儿童把鱼一烧就吃掉了。所以那种生活现在回忆起来还是非常向往的。

(情景还原)小朋友在黄河古道边玩耍

(解说词)曾经是灾荒的根源,如今却成为珍贵的文化遗产,走在黄河古道岸边上,虽然已见不到波浪滔滔,滚滚东流的黄河水景,但身临其境,风沙拍面,远望无际,仍有巍巍壮观气势凌人的感受。

(同期声)书法家 李荣海
我想后来,为什么这一段是至今不会忘怀,所以在我的印章,书写,书法的印章当中,我就把家在鲁西,黄河古道,黄河古道人等三枚印章,一直到现在是我书画当中经常用到的几枚印章。这个一个是对黄河有情感,对黄河文化,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这个摇篮,我们的黄河母亲,这一点可以说影响着我的心灵,也影响着我的从艺的,这个几十年的从艺生涯。一路走来,我想还是经常回味黄河古道,回味黄河养育了我们中华民族这么一个情感。所以说黄河这两个字在我的心灵当中印象是非常深刻,所以我走到任何一个地方,在其它省也好,在国外也好,我家就是黄河古道人。

(解说词)
 “盖笔墨本是写人之胸襟”。从鲁西南乡村出发,李荣海一路走来,正是在这个“民间味”的“似与不似之间”,成就了自己事业,形成自己的风格。一事平生无齮龁,但开风气不为师。回顾往昔,李荣海欣慰坦然。

(同期声)书法家 李荣海
我作为一个从农村,从农民当中走出来,成为一个美术界、书法界的一个美术家、一个书法家,那你首先按刚才我讲的这3个担当,要把你的作品留到社会,留给人民,这就是一个艺术家要有民族性。民族性首先,民族性不是空的,你说我一个艺术家又要爱国,要当一个民族的艺术家,那你首先要爱国,首先要爱家乡,首先要爱这片故土。这就是我们的本质,不能变的一种民族的优秀的伦理道德思想品德。

(解说词)
人生来到这个世界,谁也不知道老天给自己一个什么样的行程?什么样的分工?成功还是失败?只是一步一步地往前走。一路走来不敢蹒跚,亦不敢狂奔,怕途中掉队,亦怕路遇风险,就这样随着人生潮流走到今天。

人老怀旧,故土情、亲情、乡情、情涌心头!感谢父母!感谢乡亲!感谢养育我的这片土地!
李荣海常说:感谢生下来给我的心打下了出身农民的烙印。走遍江天心亦农,耕是我的本份。

墨海耕耘,一耕就是半个多世纪。从农村走来,又回到农村,李荣海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个农民,始终没有忘记养育自己的故土,树高千尺,忘不了根!
推荐: 《墨韵桑梓》 家在浏阳河边上 《山城的思念》
播放次数:
内容摘要
(画面)画笔、研磨、展纸一系列特写镜头 (画面)镜头拉开,李荣海书法写作 (解说词)殷殷故乡意,淡淡君子风。每每提起故乡,李荣海常常是话语如注,一往情深。不管时代如何变化,世界如何喧嚣,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一方净土,执着和深情地注视着故乡的大地
标签:
来源:CCTV故乡时间:2018-01-12 09:11作者:李荣海责任编辑:cctv故乡
热点推荐
热门排行
首页 | 最新动态 | 栏目介绍 | 节目预告 | 视频点播 | 节目相册 | 全国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17 故乡新闻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京ICP201208169  技术支持:CCTV故乡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