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面】脚步、背影、胡同
【解说】
他是胡同里的名人,二十多年间,他走遍了北京的胡同,绘制出一幅带有详细注解的北京胡同地图
【同期】
被访:我就想把这个胡同保存下来,因为北京的胡同如果不保留的话,那就说京味的特色都没了,这也是一个文化上的巨大损失。所以我就画这个图。
【解说】
他是舒了,一位83的退休工人,一个地地道道的老北京人。
【画面】出片名《胡同的记忆》
【画面】舒了工作的房间
【解说】
走进舒了的房间,能够想到的形容词,大概只有简单和朴素了吧,而让人感到震撼的,是那些堆积成山的资料和文献,这里就是舒了绘制和记录北京胡同文化的地方,就在这么一个小小的房间里,舒了用自己的方法,记录下了北京的胡同。
【同期】
虽然中间也经过一些困难,一些问题,但是这还真行,所以就那么走下来了,走了一线就15年,后来我走了15年。
把所有记录的那些胡同里的长短什么的,还有一写的胡同文化、故事,包括哪个学校、庙宇、名人故居,甚至是老字号等等。所能记的我都给记下来,我按那年走的记录,我画了八年图,才算完成了。
【解说】
北京的胡同从外表上看,模样都差不多,但其内在特色却各不相同,它们不仅是城市的脉搏,更是北京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场所。北京人对胡同有着特殊的感情,它是百姓们出入家门的通道,更是一座座民俗风情博物馆,烙下了许多社会生活的印记。胡同是北京文化的重要载体。老北京的生活气息就在这些胡同里,在这四合院的一砖一瓦里,在居民间的邻里之情里。而舒了就是从小在这种文化氛围里面成长起来的。
【同期】
被访者:因为我从小时候就记事起吧,就住的胡同,住的胡同当然时间一长,很长就有感情。另外我那时候,小时候我记得我经常上我姑姑家去,我大爷家去,我大爷住的石碑峦,我姑姑家住的什么贾家胡同,我经常上他们那儿去,这一路上都是胡同,囊口间很有名的是吧?囊口间过去是一条很热闹的街道。通过黑道场南横间完了之后,贾家胡同,我经常走,所以对这个胡同里面的印象哪个大门什么样,哪个大门挺突出,一看这个大门可能是很有钱的人,所以就对这些事很有印象,也挺有感情的。后来我又搬家,也都基本上胡同里的。
【解说】
舒了1930年出生在位于北京南城陶然亭以西的龙爪槐胡同,父亲是满族人,投身梨园行儿,但也仅仅能够维持家计。儿时的舒了曾多次随父搬迁,住过四合院,也住过大杂院。虽然家境贫寒、几经搬迁,舒了却从未因此而伤感,这些曾经居住过的胡同,给他带来了更多的新鲜感。
【纪实段落】被访:现在咱们站的这个地儿呀,这不是有一牌子叫龙爪槐胡同,过去老名叫龙爪槐,没有胡同俩字,这是解放以后添上的。这胡同原来呀,原来我印象当中这半拉好像有一个庙似的,但是我现在记不清是什么了。南半拉完全没有房子。这半拉呢,你看现在也是大楼了。原来这半拉,在这块地儿吧,是一块墓地,是带铁栅栏的,那很讲究的一块墓地,后来解放给拆了。
【解说】
这里就是舒了出生的地方,而能够依稀辨识的便只有这路牌,和那几间依稀保持着旧貌的老房子。
【纪实段落】
这个是个老宅子,我小时候就有,现在看这个老宅子,但是很不是样了是吧。这是个老宅子,原来就有,但我没有进来过。哦,还是这样的,这原来恐怕不会这么挤,这是后来又建的。
【解说】
走在这与记忆中略有重叠的胡同里,舒了仿佛记起了什么。
【纪实段落】
插话:庙门?
被访:嗯。
插话:庙门早就拆没了。
被访:哎呀,变样了,大槐树就剩一根了。
插话:对对对。
被访:原来这是个大好寺(音)。
插话:对对对,早就给拆了。
被访:您住了有多少年了?
插话:我住得得有,我12岁过来的,我得40来年了。
被访:解放前是解放后?
插话:我是解放后。
被访:哦,解放后,那您还不知道。那时候跟那个龙泉孤儿院是一码事。
插话:对对对。
被访:是吧,打这儿通过去。
插话:是呀,早过不去了。
被访:现在不通了是吧?
插话:不通了,嗯。
被访:变了,变了,我再看一眼。
插话:您看,您看吧。
被访:这里真正的寺庙就是这个,但这边还有一部分。您好,这也是一部分,您好,您还有老的剩得那房子嘛,庙的房子?
插话:我从1956年在这边住,1958年拆的。
被访:哦。
插话:从村北头。
被访:我是龙泉孤儿院小学,我在这儿上过小学。
插话:龙泉孤儿院,龙泉小学?
被访:对对对。
插话:刁明章是校长。
被访:谁?
插话:刁明章。
被访:那我忘了。
插话:百川知道吗?
被访:对对对,百川是和尚呀。
插话:这庙是他的。
被访:哦,对对,都是他的。
插话:那是主持。
被访:它是他的庙产。
插话:对。
被访:好好好,我再看一眼,谢谢您。
插话:一点儿都看不出痕迹来。
被访:哦,行,我再看看。哎呀,一点儿都没有了,哎呀,老的那庙,没有了,没有了,没有了。
【解说】
依稀中记起的大概是小时候经常路过的那座龙泉寺,虽然打听的结果让人有些失望,但是在前行中,舒了还是找到了几个熟悉的建筑,那是曾经龙泉寺的主殿,老爷子想要进去看看,可惜经过多方交涉,却也没有得到同意,他只能在围墙外面,再看看,那几个,依稀有点熟悉的建筑,将它们记在心里。

【同期】
被访者:那时候在胡同里边大槐树,到夏天铺凉席,就在那儿玩儿,聊天什么的,那时候没有电视什么的,老人就都坐在那儿凉快什么的。我玩儿的就叫什么,就是南面庄稼地,什么逮蚂蚱什么的。后来又搬了,搬在哪儿去了呢?搬到黑龙场囊口,也就是陶然亭现在的那个北门对面,还是没有离开陶然亭,那就比较大了,天天上陶然亭玩去,几乎是那样。但是那时候不叫陶然亭,那我小的时候,一般的叫窑台?
【解说】
舒了口中的窑台儿(北京话儿化音),座落于现在的陶然亭公园里,曾经青烟袅袅,烧砖制瓦的老窑厂,已经变成了文化旅游景观,新修的亭台楼阁,美轮美奂,吸引了众多的游客,但是舒了在这里,却没有找到自己童年记忆中的芦苇荡漾和青松翠柏。
【纪实段落】
被访:现在这个陶然亭,这个自然环境,这个湖水的样子,东湖和西湖基本上还是这样。但是过去每到夏季,这个湖的边上很宽的一块地儿,都是长着密密麻麻的芦苇,那都是一人多高,所以你走到路上你要是想看到那边都看不着,密着呢。如果要是一有个什么刮风啦,这苇子就东倒西歪,真有点千军万马的味道。所以那个时候也算唯一的风景吧,很密,特别密。我们小时候,就是到了秋天什么逮蛐蛐,就在那苇塘里头,因为苇塘比较宽,离这个真正水面还有一段距离呢,所以在芦苇里边的这点地儿逮蛐蛐什么的。夏天逮布姐儿(音),逮蚂蚱,老琉璃吧,反正那会儿什么都有。
【解说】
在舒了的记忆里,虽然小时候经常搬家,却总是没有离开窑台儿,而窑台儿也成了他记忆中,一个美好的地方,这里有水,有湖,有芦苇荡漾,有蜻蜓蝴蝶小蛤蟆,还有耸立在窑台儿南边的北京城墙。
【纪实段落】
你看对面那个人没有,人的再南边那一溜树,那原来就是北京的老城墙。最南部的老城墙,它东边到永定门,西边到右安门。
被访:那时候八九岁吧,八九岁或者是十岁以内,十岁以内,第一次上那城墙上去。那时候因为上边有警察呀,那警察呢正好他是黑窑场在那儿,黑窑场也有派出所。我经常也上那儿去,熟了他就让上,你要生人他不让上。
我第一次上这城墙的时候,我上去以后,一眼能直直的看到那个城楼的楼子。往东看也是一样,一眼能看到那半拉的那个永定门的城楼子。而里边呢,可以看到陶然亭整个的一个情况。另外那个新龙潭,新龙潭的红墙,还有它建的那个大殿,都能看得很漂亮。最远能看到北海的白塔,非常漂亮。
所以这个那时候我看,我第一次上那城墙上看了以后,说这外边什么世界,哎哟是一边的庄稼地。城墙底下呢,是有护城河,打那边一看护城河,护城河两边岸上是柳树,大柳树。柳树的那半拉两是什么,就是土路,来来往往走道的,就是那个。有时候看见拉得骡子车,拉得那个农村的东西,来回来去的走。挺有意思,那时候我觉得这特别好,当时感觉。
【解说】
解放之初,舒了参加工作,成为了一名铁路工作者,并被派调到外地工作。数年后,当他再回到北京,想要再上城墙看看时,却发现,那巍巍壮观的北京城墙,早已消失了,留下的只有几段稀疏残破的残垣断壁,这让舒了感觉到深深的无奈和伤感。
【同期】
被访:本来这城墙拆了,胡同再拆了,那不是没了吗,老北京就没这味了,有这个联想。搞这个胡同还是由于,看这个形势要把这胡同要拆了,我觉得可惜,所以我搞这个工作。
【解说】
1987年,舒了56岁,还没有退休的他,就在每天工作之余,开始了对胡同文化的记录。
【同期】
那时候想的怎么做,就是把它照下来,胡同把它照下来。
什么名人故居,庙宇、学校等等的,我把它照下来,这个什么?另外可以根据这个可以写东西,介绍,那时候就这么想的,那时候还没有画胡同的想法。
【导视】
为了记录北京,他开始了自己的胡同之旅
在记录的过程中,他几经周折却未曾放弃
《故乡》栏目继续为您呈现《胡同的记忆》
【同期】
被访者:这个地图,开始我没想,我不是没想,我没敢想。我好像因为什么,因为我很少就知道咱们国家呀,有收藏着一份清朝那个乾隆十五年,那是画的一副京城传图,这个我早就听说,但是我感兴趣,因为小时候也喜欢买地图,感兴趣。但是我始终没有看着,等我开始走胡同以后,我也没有敢想,但是我也想了想,但是没有想,我说因为我要画胡同我根本不行,根本画不了,完不成这个任务,我就没敢想。完了以后,我就走胡同,我走着东门里类,最早我是先走远处,因为这个任务我一开始我讲的不是一天两天的问题,我这半辈子可以说肯定都搁在这里头,所以我先走远头,慢慢地越来越近,我就好走了,岁数也大了,可能就这么个设想,我走着这个东直门里,那点有几条胡同名称都差不多,永康胡同,前永康胡同,后永康胡同。
永康一条、二条、三条、四条、五条,后来我走完以后,回了家,我每天是四、五点钟就出去,回来是十二点,一点多,差不多这个时间就回来。下午是要整理资料,我要反复对照一下,我再熟悉熟悉,这胡同为什么叫这个名字,我可以跟过去的明朝对照。后来我回来以后,我怎么也想不起来这条胡同倒是哪儿跟哪儿通,怎么连上的,我弄不懂,我说这个可麻烦了,我说我要是不懂,讲来这么说人家问我,我都不懂,我怎么跟人说呀,我这不等于白弄了吗?我就考虑问题了,我就想起这个京城传图来了。我说要是这样的话,我白弄,那还不如不弄,既然弄了我就要把它彻底弄。所以我想来想去,我说我得画图.
【解说】
有了照片和记录,却苦于无法将之串联,面对如此情况,舒了萌发了制作一幅《北京胡同地图》的想法,然而,制作地图又岂是一件简单的工作?
【同期】
画图可是我怎么画呀,我开始想的很简单,我跟单位拿了一个大皮尺,借了大皮尺,那个往那小沟坐上一勾,我再一量,我想这不是就解决了吗?
我这能知道了,我省画了,可是我使了一次就不行了。为什么呢?因为这过来过去就那口,我这刚拿过来,这边过那边拉,等我赶紧躲开,我这边弄那边又过来人啦。那就因为这一胡同口就耽误很多时间,我说这个不行,本来我任务就很多,这事很多了,我这太不行,完不成这任务,后来就不使了。不使了可是我老想这个问题,过了几天,单位那时候我还没有退休了,就聊天。咱们这个屋子多少米呀,那有一老师傅,那时候我比那人小,他说15米,正面3米,那面5米,三五十五米。我一听,我无意识地站起来了,我就拿脚步从这个前头走到那个前头,正好是五步,按他说的话,那叫三米,我说如果我要走步,心里记着,完了到一个阶段我把它记下来,那不就快多了吗?后来我就挺高兴,我说试试,我这一试还行。虽然中间也经过一些困难,一些问题,但是这还真行,所以就那么走下来了,走了一线就15年,后来我走了15年。
【解说】
这几百个几乎被翻烂了的笔记本,就是舒了十五年间走胡同的记录,在这上面几乎标注了所有的胡同和胡同里的记忆,这些,都是他一步一步的测量,一点一滴的打听,才记录成册的,然而任何工作的背后都有着许多阻挠与困扰,在寻访的过程中,舒了也遇到了许多让他无奈的事。
【同期】
当然还有遇到什么,遇到就是一想不到的事情。你比如说,有一次那是我在充溢区,充裕区百桥大街,百桥大街有百桥一条、二条、三条,一小胡同,我起得早,就去了。拿笔,拿什么,我要了解这没去过的地儿,我更要注意看了,因为它是房子,什么性质的,我一看它不一般,我要就问问过去这个地儿,这家是干嘛的,是什么地儿,还是……我得问问,我才能了解了。我这一边还得记,走着、走着对面就来人了,来了一个警察,走到我跟前以后,这你是干嘛的,我说我是了解老胡同,“什么了解老胡同,走!”一推走,我也不知怎么回事呀。后来我就跟那两人一块儿走,走着那个什么叫一个好像居委会,当时没有,那地儿派出所可能远,就问我们杀人啊,攥在屋地了。那两人对我还有一点招待,还让我坐在凳子上,那两人是蹲着的。
后来,他又进来了,进来说你那什么,审问我的本,我让他看,我看完很长时间。后来我急了,我说争分夺秒,我这是好不容易找着的,我想多弄点,记录点东西,没想到就是我说,后来我就说我到底犯了什么法了,我说不能这么老压着我。我说你问我什么,我也告诉你了,我是哪个单位的,我是干嘛的,他可能看不懂我画的那个,因为画的那谁也不懂,又有图,又有什么的,他怀疑是什么的。后来他一看我的情况可能又出去了,出去跟他们可能研究去了,所以把我叫出去了。说呀,“先生,最近发生什么盗窃案件,挺乱,对不起您”,跟我道个歉,他一道歉我还能说什么,可是那天我的情绪一下就落下来,那天结果我就没有再走胡同,心里挺不痛快,没劲儿了,我就回来了。
【解说】
在寻访过程中,舒了已经不曾记得,自己有几次被当成小偷抓进派出所,又几度被住户赶出来,但是他却一直没有放弃,终于将北京的所有胡同走遍,并探寻出无数鲜为人知的历史。而他,也成了胡同里的名人,几乎在每个胡同里,他都有几位熟人。
【纪实段落】
被访:您说得那个,原来您说得那个铁道部长。
插话:对。
被访:我知道是谁了?
插话:找着了?
被访:我不知道找着了,我当时怎么想也想不起来了,后来夜里头,夜里我醒了,我还想着。突然间我想起来了,您猜怎么着,等着再一睡觉醒了又忘了。我没记着。
【解说】
十五年的寻访之后,舒了又花费了八年多的时间,将这些笔记本里的记录一一考证,并将之绘制到了地图上。
【纪实段落】
被访者:这是一张,我一共画的是30张,这是其中的一张。
被访者:你看这个没有,从这儿开始,这是复兴门,复兴门往东去,这是西单,除西单一直往北,这是西式,西式这边是阜成门,阜成门这是一片的其中的胡同的状态,这就是30张之一的一张,内容这里面都有,你看这个,这都是胡同,胡同里边的状态,怎么走向,出去都有。这个点,这个有点,是它的门牌。你看这里边,有了点是他你看看这个,是它门牌,一个门、一个门。这个是它旧名字,你看,它有新名字,有旧名字,括号里的都是老名字。新老名字都给搭上了,里边还包括什么,有时候那个有大树,我给它勾勒出来了,你看这是大树。
【解说】
舒了绘制的这些胡同地图,其中所蕴含的不仅仅是他的心血,更多的是胡同里的文化和历史。虽然这幅地图尚未出版,但是我们已经感受到了这份地图对后人的弥足珍贵。
【导视】
胡同文化包罗万象,每次走进胡同,他都会有新的收获
然而,面对日渐消失的胡同,舒了更为心痛
《故乡》栏目继续为您呈现《胡同的记忆》
【解说】
胡同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寻访的过程中,舒了才慢慢地了解了真正的北京胡同文化。
【同期】
衣食住行这些,吃喝拉撒,哪儿都是文化了,因为唱歌不也是文化,唱戏,那北京的京剧也是文化,那四川艺人原来是戏窝子,这也文化。这个比如说是,那建筑来说,从建筑来说,大宅门,这个门是广联大门还是京入大门,还是王府大门,这都有讲究。
【解说】
胡同里,一砖一瓦,一门一户,都是文化,而最让舒了沉迷的要数胡同里的门联了。
【纪实段落】
被访:它也是教育自己后代的一个手段,也是教育的一种手段。也是显示这户人家的这种思想,思想倾向,或者说是他的身份,是表达一种身份的象征,也有这种因素。所以现在这个老门联你看不是像现在,现在都是歌颂门联,糊到纸上,你看不出来有别的什么。它一般老门联各种各样,各种思想倾向都有,还是怎么也好,它表达各种各样的思想都有。
【同期】
你像那个一般的来说,北京的门联“忠厚传家久,诗书记事长”这是最普遍的,最多的一种,你从门联上这个字迹一看,就知道这是书香门第,读书家人。忠厚本分那就说他老实,就是这么一户人家。你看什么呢,但是有的门联,你看恐怕你一时如果你没文化,你恐怕觉得不会一下就理解了,所以这后来我就发现这门联里头,我深挖啊,很深、很深的。
【解说】
从衣食到曲艺,从住行到笔墨,胡同里的文化包罗万象,在制作地图的过程中,舒了收获的是胡同的记忆,然而他记录胡同,制作地图,其实只是为了将曾经陪伴过自己的胡同保留在记忆当中,为了守住心中的那一片净土。
【同期】
被访者:对于这胡同来说,这感情我是自然的,它不是专门谁给你培养,就跟那故乡似的。
您这个老家在哪儿,你这再破,再不好,落后,他也总想的,因为生他,养他是在这老家,他永远忘不了。你看这个,就是我抄的这个胡同老门联里面,就有很多是那时候旧社会,有的外地人没有办法到这儿北京来,最后在北京落了根,扎了根,完了以后也生活好像有点保证了,自个儿有买上房子。你看这门上就反映出来,他老的家乡,这种门联还不是一个,我发现,这种情况可以说是人类,也是人的本性。
【解说】
胡同是舒了的故乡,舒了是故乡的记录者,十五年行走胡同,八年绘制地图,舒了费劲心血,其实只是为了将故乡存于心底。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的进步,那些依稀记载着历史的胡同,正在一个个的消失于历史的洪流当中,而舒了心中的那一片故土,也在慢慢消亡。
【同期】
被访:反正咱们看到这个情况呀很心疼,但也很无奈,因为咱们没有什么办法。
【解说】
历史的洪流,无法阻拦,但是曾经的记忆,却需要保留,舒了说:哪怕后人看不到实物,我也想让他们从我的地图上,了解到胡同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