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 > 视频点播 > 热门文稿 > 《石承华的端午节》

【江南乡村美丽的清晨】

【一片乡村宁静祥和的景象】

【老母亲坐在门口,看着门外的细雨】

片头

【石承华把牛迁到竹林里吃草】

【石承华回到家,老母亲坐在门口,石承华整理棚子里的柴火】

解说:老母亲今年90岁了,但对于石承华来说,像这样陪伴和照顾母亲,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

画面:【石承华跟母亲打招呼去接蕙兰,走向村口】【在村口焦急的等着老伴儿的身影】

解说:端午节前,石承华特意叫老伴儿范蕙兰从深圳回奉新,这也是他们结婚四十多年石承华第一次亲自来到路口迎接,家门口的这条路他走了几十年,闭着眼睛都可以找到家门,可是这次觉得这条路变得这么漫长。

【看到老伴儿出现在路边,石承华高兴的打招呼】

【接过老伴儿的包裹,往家走】

解说:这次叫她回来过端午节,是要给老伴儿一个惊喜。

范会兰访谈:好辛苦,那个时候好苦。

解说:石承华,今年67岁。在镇上的敬老院当了二十多年院长,直到两年前退休。退休生活对他来说,不仅仅是生活的改变,一直把敬老院的老人放在第一位的他,退休以后回归家庭,面对刚刚离世的二叔,垂垂老矣的母亲,满头白发的妻子,恍然发现这二十多年自己亏欠家庭太多太多。

范会兰:他老是经常一个电话来就走了,反正他也不跟我说什么,就是敬老院打电话来了,他有事要走。

那我儿子结婚那天晚上啊,那客人都还留在这里,敬老院一个电话来了,他马上就走了,我说你今天儿子结婚,我说明天去不可以啊?他说不可以,有事儿,就走了。他不肯多说话的,他说走就走的。

解说:母亲早上告诉她,端午节过后,媳妇又要去深圳了,自己打算去小儿子家住一段时间,跟他在家生活不自在。听到这话,石承华心里非常不是滋味。

范会兰:他退休了以后,他说我们家的活干不了的,越干越多,他说做不了的。他说种这些菜挺不容易的,老是要去扒草,一下子草就长起来了,十天到半个月,那草长得好多,现在他知道了。

解说:范会兰,今年62岁。19岁和石承华结婚后,就住进了这个竹林中的院子,一住就是44年。原来这里有十几户人家,都先后进了城,只看见残破的老房子。如今就剩下了他们一家仍坚持住在这里。

几十年来,石承华忙于敬老院的事务和照顾老人,一年中在家陪伴她和孩子的时间不超过50天。范会兰承担了大部分照顾家庭、照顾老人的责任,几乎一个人养大了5个儿女。如今儿女们都已经成家并孕育了下一代,范会兰完成也了自己的使命。终于迎来了她所说的把孩子熬大了的幸福时光。自从两年前石承华退休以后,范会兰终于减轻了一些繁重的家庭劳动,但去年远在深圳的儿子为家中添了孙子,她要去深圳帮忙照看,老两口仍然过着聚少离多的日子。

【石承华和老伴儿去菜市场准备过节的食物】

【奉新空镜】

解说:明天就是端午节,石承华的弟弟和在城里工作的孩子都会回来团聚,两个人打算到镇上买过节的食材。这个端午节显得格外不同,石承华有些心不在焉,他惦记着给老伴儿的惊喜不知道她喜不喜欢。

纪实拍摄:买过节食物

解说:奉新,位于江西省西北部。春秋时期这里属吴国,汉朝时便开始设置县,当时名为海昏县。南唐时为表达弃旧迎新之意,更名为奉新,一直延续到现在历经两千多年。

现在唯一能看得见的历史只剩这两座塔,鄱阳湖的支流南北潦河在这里交汇,水患时常侵扰着百姓,当时对自然没有认知的人们,希望这两座塔给自己带来平安。人们被这条河哺育着,也深深的被这里的历史影响着。

节前的菜市场格外喧闹,人们纷纷出门购买明天过节的食物和用品。石承华很少陪老伴儿逛市场,自家菜地种的菜平时足够吃了,唯有一年中几个节日会进城买菜。今天他购买了足够多的食材,要准备一家十几口人过节的家宴,只是做饭的主力还是范会兰,石承华是帮不上忙的。

导视      面对性格急躁,经常责备自己的婆婆,她用怎样的包容化解矛盾。婆媳俩相依为命四十多年,为什么儿媳短暂外出离家,婆婆也要跟着离开。《故乡》栏目继续为您呈现《石承华的端午节》。

字幕:   2016江西奉新    端午

【石承华早晨起来,把捆好的艾蒿挂到门两边】

【石承华给炉子生火】

【范会兰和孩子们准备今天的食物】

解说:两个女儿离家比较进,早早就回家帮母亲准备。炉子里的火着得旺,木桶里的米在足量蒸汽的作用下,最大限度的吸收热量和水分,使米饭软糯中带有木香。尽量把火烧的更旺些,热腾腾的木筒饭已经出锅。石承华在山坡上建了个蓄水池,山泉水就从那里经过过滤到水池,一竹瓢下去甜甜的、凉凉的山泉水就可以直接饮用。用它蒸出来的饭更是喷喷香。       一大早从自家地里摘的马齿笕已经块洗好。

纪实拍摄:石承华告诉范蕙兰,敬老院打电话,叫他去过端午节,范蕙兰念叨这么多活又要她一个人做,他也帮不上忙,石院长寒暄两句就走了。

范蕙兰访谈:我跟他说,我说嫁给你真是没有过上好日子。他有时候就说,那个小孩子大了让你过好生活,就这样说。

解说:石承华千方百计叫妻子回家一起过端午节,就是为了弥补这份愧疚。没想到过节繁重的家务还得妻子来操持,不善表达的石承华实在不知道该怎样让妻子高兴。

马齿笕是江南一带有名的野菜,可药用,可食用。端午节前后是采摘的最佳时节,放一点油,清炒能够保留最佳的营养和口感。

奉新过端午都会吃自家腌好的咸蛋,剁椒炒咸蛋是端午节必吃的菜品。腌好的辣椒剁碎,再把剥皮的咸蛋放在锅里辣椒翻炒,时间不能太长,否则太软影响口感。范蕙兰熟练利落,菜马上就出锅了。

这是能够找到的范会兰最年轻的,38岁时照片。范会兰说,最苦的十年,就是她刚结婚后的十年。她和婆婆每天要到给七十年代人留下独特烙印的“大集体“参加劳动。凭借劳动挣得的公分获得酬劳。那时范会兰劳动一天能才挣六七毛钱,繁重的农活使范蕙兰娇小的身体吃不消,加上那些年孩子陆续出生,这一切她只能默默的承受。

范蕙兰:因为他家说实话,家庭条件也不好,他爸死得早,家里很贫穷的。

他妈也都外面去干活,大家一起干活的。

解说:当时石承华担任村党委书记,村里大大小小的事他都要兼顾。经常是十几天不回家。石承华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范会兰和婆婆从那时起就彼此照顾相依为命。

范蕙兰:生老二我老头子在家,我肚子痛他去叫我说他不要去叫,后来他要继续叫,刚刚出门不多久,生下来了。那就是我婆婆,抱起来,就是我婆婆,剪脐带,我生的小孩,老二,老三,老四都是她剪的,老五也是。

解说:婆婆今年九十岁了,身体仍然硬朗,没事就喜欢坐在门口的竹凳上,看着竹林、庭院。婆婆年轻的时候非常能干,家外的活儿砍柴、放牛、种菜她一个人就能完成,还经常爬到树上,摘果子摘板栗。自己把石承华兄妹六个拉扯大。性格刚毅坚强。但婆婆性子急,脾气非常不好,经常会责备儿子和儿媳,范会兰非常能忍耐,无论婆婆说什么,她也不还嘴。她说如果她说得对,我就听,说得不对,我就当没听到。婆媳俩就这样相处了半辈子。

范蕙兰:反正我们没有好大的矛盾,有时候有点小矛盾,就是说几句。因为我这个人呢,一般我是忍着,她说什么,我一般都不做声,让她说,我不吱声。

【婆媳俩聊天,给婆婆拿药】

解说:多年的相处,范会兰摸透了婆婆的脾气,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不该说、该怎么说,婆婆喜欢做什么,不喜欢做什么、她都了如指掌。只为求得她舒心。婆婆现在年龄大了,也知道了媳妇的好,说的渐渐少了,越来越多的事情需要范会兰帮忙,婆媳俩几十年,可以相对无言,默默的陪伴就是她们相处的方式。

江西地区春夏季雨水多,婆婆在门口坐时间长了,范会兰会给老人递上一杯热水,把老人搀扶进屋。

解说:范会兰说,婆婆年轻的时候爱干活,生完孩子不久就要外出劳动,身体烙下不少毛病,经常感冒、背痛、头痛。想想她挺不容易的,一个人带那么多孩子,就不跟她计较。

2011年石承华担任院长期间,有一天电话突然响了,是范会兰心急火燎的声音:“妈妈上厕所摔倒了,赶快回来!。可他正在医院看护两位敬老院的老人,心想,万一我走了,老人有个三长两短怎么办?石承华无奈的通知妻子,你找几个人,我走不开。不等石承华挂断电话,习惯了依靠不上石承华的范会兰立刻送母亲去了县医院。等到石承华感到医院看到身体虚弱的母亲,母子三人抱头痛哭,石承华觉得对家人无比愧疚。

解说:这是石承华获得的无数个敬老的奖状之一,获奖的原因除了他二十几年照顾敬老院的老弱病残,还有他自己家里的两个老人能够安享晚年。一个是自己的母亲,另一个是二叔。他把石承华当成了自己的儿子,石承华把二叔当成父亲。照顾两位老人,范会兰没有一句怨言。

范蕙兰:以前他平时,很少很少到女儿家里住,但有时候生病,他女儿那里有个医生,他想找医生看病,他就到那里住一两天,要打针。因为他有这个习惯,他不靠女儿。他有这种观念,他好像到女儿家里他说,家里也有老人,有公公有婆婆,我到他家里不好。

解说:二叔在石承华家生活了三十多年,前些年,还能够参与劳动减轻范会兰的负担,85岁以后,二叔渐渐失去了劳动能力,范会兰的压力加重了。但她依然像往常一样照顾二叔的生活。

导视   

从初来时的偷偷走掉,到离开时的恋恋不舍,石承华如何做到给老人一个温暖的家。从忽略家庭一心扑在敬老院的院长,到费尽心思给老伴儿制造惊喜的丈夫,夫妻间能否化解心中隔阂。《故乡》栏目继续为您呈现《石承华的端午节》。

解说:这是2014年,敬老院的部分老人们接受慰问时拍摄的一张合影。这也是敬老院的老人们唯一的一张照片。手里拿着装有一百元钱的红包,老人们的满足照映在脸上。严祖旺,43岁,残疾人,孤儿。袁芳秀,90岁,盲人,孤老无子女。余珍宝,聋哑、智障。廖作榜,80岁,盲人,2015年去世。姜必兹,大学生,76岁,终身未婚。廖作林,67岁,智障,孤老。赖德隆,80多岁,身体健康,孤老。照片上的人有的已经离世,有的是在石承华退休以后入院的。大部分和石承华很亲。多年来石承华就是为这样一群无助的老人,忽略了自己的家庭。他们大部分呆傻、智障、或身体有残缺,如果不是遇到石承华和敬老院,马路边也许就多一个拾荒者,街上也许就多了一个流浪汉。是石承华他们,给了老人们一个家。

今天过端午,院里给大家包了粽子,还杀了自己养的猪和鸭。大家格外高兴,每个人都穿上新衣裳,等待着美餐。石承华接到电话立刻从家里赶来,退休以后他跟老人见面少了,一见到老人,他身上每个细胞都活跃起来了。

石承华:有的时候心里非常浓烈的时候,晚上睡在床上,好像就是睡在敬老院。晚上梦一醒,又在家里了,跟老人还是留恋不舍。

纪实拍摄:石承华和老人们一起吃粽子,过端午。

解说:吃过饭,老人们排队领取慰问品。

纪实拍摄:老人领取慰问品

叶院长:我们一年也要省到起码一万多块钱,一万几千块钱。我们省的这个钱呢,就是帮老人增加伙食费了,就是我们就要发衣服了,春夏秋冬就要帮老人换季。

让老人在我们敬老院里面,慢慢的住得开心一点。

解说:敬老院现在有20多个老人。敬老院人手有限,工作人员要做饭、照顾老人、种菜、养牲畜任务繁重。为了给老人们找点事做,让他们多运动,院里引导老人们年纪轻的照顾年纪大的,身体好的照顾身体不好的,智力正常的照顾智力低下的。这个传统是石承华1990年初创敬老院时创造的。

1990年12月,镇领导找石承华谈话,让他代表民政部门组建镇敬老院,把镇里的五保老人集中供养起来,让他们安享晚年。今天过节,他回到了几公里外当年他和老人们创业的地方。

石院长:那时候十五六个。残疾人,傻子什么的,无儿无女的,大的九十岁,小的七十岁,都是残疾。最困难是资金啊,资金是个大困难,我们工作人员大家帮忙,你捐五百块,我捐五百块。

解说:那时敬老院的资金有限,为了给老人们改善生活条件。他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开荒种地,变废为宝。他自掏1200元作为启动资金,请来年轻劳力,清除了院前屋后的杂草灌木,开垦出3.8亩空地,买来优质菜种。为了激发老人的积极性,实行积分制,年底积分换钱。他每天上午带领老人们到菜地锄地种菜,下午到市场跑销售,第二天清早又和老人们一道分头送菜上门。闲暇之时,他还发动老人们收捡垃圾,变现资金。几个月就收入400多元。

想起当年的情形,感觉就像发生在昨天,如今那批老人只剩下一个,其他都已经离世,石承华站在老房子跟前,久久不愿离去。

石院长:这块。铺了带子的。这都是乡政府送给我们的。

记者:还有什么用处吗?

石院长:主要是给老人花在身上,修得自来水。

解说:,石承华自掏腰包1200块钱带领老人拓荒生产。本来就不富裕的石承华,如何向妻子交代呢?

石院长:她就说你好像是个大老板了,这里缺钱,那里缺钱啊,她就是这样说了一句。我说不管大老板不大老板,有一点能力,要尽一点能力,就是这样的。到时候,一定会归还我们,我说不归还,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她没有直接反对。

解说:条件改善了,石承华并没有满足于此,他陆续养起了猪、鸡、鸭。老人以前每月只能吃一顿肉,生活完全靠政府补贴和社会救济,现在每周至少能吃两次荤菜。鸡蛋、豆制品几乎餐餐有。

解说:2000的时候,敬老院的老人越来越多,加上大门口离公路仅仅不到2米,老人的安全得不到保障,于是镇上找到了现在的地方新建了敬老院。

除了带领老人搞生产,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工作,真是让石承华操碎了心,那就是老人的心理问题。敬老院的老人大多无儿无女,身体弱,心理敏感。为了让老人安心,要有极大的耐心,循序渐进的让他们适应集体生活。盛家淼,76岁,先天智障侏儒症,很小就被母亲抛弃。在敬老院已经生活了二十多年,第一批老人如今只剩下他一个。石承华和他有着很深的感情。

石承华:他也有个习惯,1990年到2000年,前十年,一共回家回了五次,其中有两次我是当天发现了,当天把他接回来的。另外有三次,我是下午发现的,就来不及了,打到电话给村委会,让我去找。在他表妹家里,我带他坐班车回来的。后来我就想,我说你不要回家来了,来到家里也麻烦,我说你表妹他们要劳动,没有时间看管你。我就想了个办法,让他表妹当他的面,到敬老院,说表哥你以后不要去到我家里,我已经出去打工了。用这个办法,骗到了他,家里面没有人了,从此以后他就不去了。

解说:像盛价淼身体有残疾,又不适应敬老院,偷偷跑掉的老人还有好几个,都是石承华一次次不厌其烦的把他们找回来。

石承华关心的不仅仅是敬老院里的老人,镇上无人照顾的五保老人遇到困难都会找到石承华。李士恒和石承华的感情也很深厚,每次有慰问品,老人总会把最好的东西留给石承华。李士恒说起来敬老院的经过,他们之间还有一段故事。

【情景再现】李士恒老人,74岁。患有支气管炎,无儿无女无人照顾,石承华经常劝他来敬老院,可李士恒多次拒绝。石承华怕他出意外就告诉他,如果感到身体不舒服就要给他打电话。就在石承华退休的前一年的夏天,李士恒感觉不舒服,就打电话给石承华,石承华让他在路边等他,他叫车接他。到了医院,医生让李士恒入院治疗,石承华出于多年和老人在一起的经验,比较了解老人的习性,就对医生讲,老人经常会晚上身体不适,第二天就没事了。于是医生采纳了他的意见,决定让李士恒在观察室呆一晚,明天早上观察情况。就这样,石承华一夜没合眼照看李士恒,还买来了包子给他吃,果真第二天就没事了。

第二年,李士恒也成为了敬老院大家庭的一员。趁镇长端午节慰问老人,李士恒见镇长有空就抓住镇长跟他讲当年的故事。

镇长:你还是要保重,对身体。感谢您,七十五岁了,有点气喘,然后他刚刚跟我说,他说就是原来他没来之前,他就照顾他。

镇长:镇里面呢评你做这个先进,你对这个敬老院都做了一些什么工作?

石院长在这个敬老院,对敬老院的每一个五保户的老人特点,都是非常熟悉,每一个人脾气怎么样,因为像这个年纪大了之后啊,七十多八十多,有的就是跟小孩子一样,耍小孩子脾气,然后这个哑巴还有不会说的,他也能懂。基本上他都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他就是当做自己,他不是把这里当做一个工作,包括有一些这个行动不便,这个大小便都是在床上的,也都是他们自己,亲自要到房间里面的,要帮他们洗啊。比如有的行动不便的,翻身,都是他们自己干的。

所以当时他退休的时候,这些老人都是流眼泪,不舍得让他走,所以当时他延迟了几年才退休,延迟了五年。所以石院长是对我们这个,现在这个时代的人,他是非常称职的一个院长。

纪实拍摄:敬老院做饭大姐喂老人吃饭。

做饭大姐:他这个人平时也,以前他在这的时候,老人家病了,带他去看病,还给他们洗澡了,有个老人家不能动,挑马桶了,给他们洗澡了,背他洗澡啊,洗好了以后,背他进去了。

纪实拍摄:石承华帮老人打扫房间、和老人叙旧

石院长:我就讲,家里面也是个家,敬老院也是个家,敬老院就是大家,我家里就是小家,为什么我这么说,敬老院有三十个老人,我家里有两个老人,这是从数量上来比较。再一个,一个原则上的问题,敬老院是公家的,是我的公务,我就应该负责任的,我诚诚实实干了这么事。我家里的事儿,我不干,我可以委托我的爱人去干,今天干不好,明天干也可以。

解说:石承华就像是他那个时代的人,现在退休了,终于可以安静的看书,他喜欢看毛泽东的书,四书五经,看古书、写繁体字。也许就是这淳朴的思想,朴素的习性,不计回报的无私奉新。早就了今天的石承华,留给了我们这么多动人的故事。

北宋时期,奉新的大户胡仲尧创建的华林书院书院曾经是江南四大书院之一,书院讲经史、诵诗书、习礼义。书院开办了两百余年,其鼎盛时期,文人学者,四方云集,入院求学者常达千人。当时的宰相张齐贤曾有诗赞:“儿孙歌舞诗书里,乡堂优游礼让中”。

文化学者樊明芳:华林胡氏这个家族,出现了一种现象,叫做五世同积,八百共蹿,什么意思呢?五代八百人,生活在一个家庭里面,几百年来从来没有分给家,这个父子公孙婆媳,叔侄兄弟妯娌姑嫂,等等这些人,庸庸碌碌,彬彬有礼的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面,这是我们中国儒家文化,所谓崇尚倡导的好家风的最高境界。它践行孝悌的文化,实行孝悌的家风。族谱当中说祖宗不可不敬,父母不可不孝,兄弟不可不爱。

解说:华林书院的历史虽然已经过去一千多年了,潦河的水还是当年的水,田里仍种着水稻,石承华手里仍然捧着古书。丰沛的水资源是把这里变成了闻名全国的猕猴桃产地、肥沃的土地生长的大米蔬菜瓜果使人们生活富足。生活在这里的人民延续着千年的古训。

石承华四女儿:你像我奶奶,我奶奶从年轻脾气就特别不好,她跟很多人,她子女很多都处不来的。但是她跟我爸爸妈妈,就处了这几十年,都是很好。因为我爸爸妈妈,脾气也很好,也很有耐心。像村里面,住在这里肯定会有一些小的矛盾啊,比如说争一块地啊,或者是一块竹子山啊。我爸爸在这个方面,从来都不跟人家争,他一直就是跟我们讲,这些小事情,没有必要跟人家计较。就是说你争赢了这一时,你可能就是你这一辈子,人家就会对你这个人的评价,就不怎么样了,人家对你的印象就不会好。

解说:石承华在敬老院工作二十多年,送走了35位老人,每一位老人他都给他们整理仪容、穿衣、为他们送终,让这些老人有尊严的离开。这个火笼就是一位叫赖和先的老人留给石承华的纪念,许多年过去了,石承华仍然珍藏着。赖和先老人是第一批入院的,他身体不好,石承华经常带他去看病。前几年离世了,去世前唯独对石承华有很多不舍。

纪实拍摄:石承华讲火笼的用法

他看尽了人间冷暖,如今自己也成为了一个老人,他的叔叔的幸运的,他像对待父亲一样使老人安度晚年。五个孩子言传身教,个个对他们关爱孝顺。    家门口这条通向公路的山路以前是崎岖不平的,石承华来回出入都得爬来爬去,到公路边骑上放在村口老乡家的自行车才能去上班。儿女长大以后,筹集资金修了路,为的就是父母和奶奶出入不再摔跤,大女婿还给岳父买了摩托车。

范蕙兰:这段路啊,老二老三他们,都一个人捐了两三千块钱,拿回来,我们请这个师傅轧的路。原来就是这样高一步,这样高一步,这么宽的路,不是平的。然后我老头子就可以骑着车,去敬老院送饭。以前就得坐班车,在那个马路上面,那个车骑不上来的。

解说:去年年底一个冬天的晚上,范蕙兰去深圳带孙子,石承华外出不在家,家里来了个过路人讨水喝,刚到门口,突然看到二叔从竹凳上倒在地上,就这样二叔在90岁这年,在侄子家安享的离世了。

纪实拍摄:

石夫人:这个柜子就是我叔叔以前装衣服的,留个纪念。他衣服就放在这里面,我打开看一下。那个衣服好的就烧给了他。

石夫人:这里就是他睡觉的床。

记者:就剩这两样东西了?

石夫人:就剩这两样东西是他的,其他的我们都烧掉了。

纪实拍摄:一家人端午节团聚

解说:石承华看望完敬老院的老人,匆匆赶回家中,和一家人团聚。范蕙兰忙活了一天的美味终于端上桌。按照当地的习俗,有老人过世家中不包粽子,亲友邻里就会主动把自己包的粽子、红蛋、咸蛋等美食美酒送过来,共度节日,所以石承华家中的粽子样式各异。虽然石承华在敬老院已经陪老人吃过粽子了,但回到家还要陪母亲和妻子再吃一回。

纪实拍摄:石承华和范蕙兰一起晒腌菜,石承华嘱托老伴注意身体,过年的时候去深圳看她。

纪实拍摄:石承华带范蕙兰看采茶戏。

解说:石承华终于完成了这次端午节的心愿,临走前带老伴儿看当地的采茶戏。这是流行于江西一带的剧种。明朝时期,江西茶区每逢谷雨季节劳动妇女上山,一边采茶一边唱山歌以鼓舞劳动热情, 采茶戏就是由民间采茶歌和采茶灯演唱发展而来,继而成为一种有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民间小戏,范蕙兰二三十年前非常喜欢看,每当节日和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会去看戏舒缓心情。这是石承华第一次和老伴儿一起看戏。

石承华:我在两年多退休以后,我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多帮她一点忙,多弥补一些,我自己能做的,尽量多做一点,让她少做一点。开开心心的,几十年的辛苦了,来弥补自己过去的不足。

解说:这次端午节过后,范会兰马上要返回深圳。范会兰走之前也忙着帮婆婆整理东西,儿媳不在家,她只能去小儿子家住一阵子,打算等儿媳妇回家再回来。她和别的孩子相处不来,唯独喜欢和儿媳呆在一起。

这是2016年3月,石承华一家获得的美好家庭的荣誉,奖状不再只属于石承华,军功章也属于背后默默付出的范蕙兰。

《爱的奉献》歌声响起

推荐: 《浔阳旧梦》 《石承华的端午节》 《曹山映相》
播放次数:
内容摘要
【江南乡村美丽的清晨】 【一片乡村宁静祥和的景象】 【老母亲坐在门口,看着门外的细雨】 片头 【石承华把牛迁到竹林里吃草】 【石承华回到家,老母亲坐在门口,石承华整理棚子里的柴火】 解说:老母亲今年90岁了,但对于石承华来说,像这样陪伴和照顾母亲,
标签:
来源:CCTV故乡时间:2017-11-30 16:55作者:李铭心责任编辑:cctv故乡
热点推荐
热门排行
首页 | 编导手记 | 最新动态 | 栏目介绍 | 节目预告 | 视频点播 | 节目相册 | 全国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17 故乡新闻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京ICP201208169  技术支持:CCTV故乡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