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面】:西藏的日出日落。风起云涌、昼夜变化的天空。
【画面】:旦增朗杰坐在山坡上手拿有关象雄的书籍或地图,写此行的考察日记。
【同期独白】: 2015年7月13日,象雄文化考察第1天,今天西藏微凉,无风。
【出片名】:《神鸟的山沟》
【画面】:旦增朗杰空镜头。
【解说】:夏日的清晨,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洒向了眼前这片神秘的雪域高原,米悟擦.旦增朗杰如往常一样出发,开始了每年定期的象雄文化科考调研工作。
【字幕】:米悟擦.旦增朗杰,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解说】:象雄文化,一直是旦增朗杰研究的课题之一。从1986年进入西藏自治区社科院开始,这条路,旦增朗杰每年都要走上好几遍。而这一年,已经是旦增朗杰在这条土路上行走的第29个年头。
【车中纪实段落】:这次我此行的目的就是寻找象雄的根源,来源,这就是当时最早期青藏高原的一个最古老的文明,这次任务主要就是要考证当时的一些上象雄时期的那些有关的书籍上记载的一些遗迹。
【画面】:西藏的空镜头、迎风舞动的经幡、祈福诵经、往来的藏民们等。
【解说】:在古代汉藏典籍中,有关象雄文化的记载寥寥。其实,早在松赞干布建立吐蕃王朝之前,一个雄心勃勃的王朝就崛起在广阔无垠的青藏高原之上,这就是象雄王朝。象雄王朝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7世纪,曾先后由18位国王所统治。当时,象雄王朝就凭古丝绸之路上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强大的经济实力,成为西藏高原雄霸一方的部落国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在松赞干布之前持续了两千多年的象雄王朝,却逐渐消失在浩瀚的历史和人们的视野之中。
【同期】:象雄这一块在书籍上写的资料是非常少的,而且出来的那些实证也非常少,所以这是作为一个象雄研究人员来讲的话是最头疼的一个地方,比如说从地里面出现一些象雄文字,有关象雄文化的一些东西,然后来更好的证明象雄文化当时的一些,或者是把历史可以往前挪,但是截至目前的话这种东西是非常的少,这是我们作为一个研究人员来讲也就是最绝望的,也就是最期盼。
【解说】:象雄和它所建立的国家,创造了什么样的历史?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度呢?在米悟擦.旦增朗杰的童年记忆中,这样的问题始终时隐时现。
【同期】:我外公就是一个实习喇嘛,就是本教六大世袭利民第五个世袭的家族,我的名字是这么写的,前面有个叫擦就是一个孙子,然后迷悟(音)世袭的一个孙子,人家一看这就是是象雄传承或者是更有关联的一个人,也可以这么说,我一生下来,就跟象雄文化已经是结上缘了,因为我的血液里面已经是流淌了象雄文化传承人的血液也好,力量也好。
【画面】:主人公展开一幅古代象雄地图、研究观察等
【解说】:而今天,关于象雄和它的历史,很多人了解的仍非常有限,连西藏本土很多人都认为,在印度佛教传入西藏之前,西藏根本没有语言和文字,甚至文化非常愚昧落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我们今天都不得而知,但由于这种状况的长期延续,却导致了大量西藏真实历史和本土文化的遗失,更限制了今天对中国古象雄文明的研究. 旦增朗杰更希望通过借助史料的甄别与实地调研,试图还原接近象雄的历史真相。此行的第一站,就是前往西藏拉萨,拜访西藏现存唯一的象雄王朝直系后裔,辛塞仁波切。
【纪实段落】:车辆抵达辛塞仁波切家。旦增朗杰与辛塞见面交谈。我们今天要拜访象雄唯一的传承人热布齐,他的家住在这里,他是现在本教现世的唯一的传承人。
嘉宾4: 截至目前他是300代,更重要的是什么呢,更重要的是这个现世是非常珍稀的,非常稀少的,只有单传,这一次是非常可喜,有两个儿子,他准备让大的作为喇嘛,和尚,小的是作为一个世袭延承,这样的话也有一个象雄文化的世袭,继续延承下去。
【画面】:辛塞活佛的生活场景画面。【解说】:古象雄王朝疆域的中心是在今天的西藏阿里地区,根据藏史料《玛法木措湖历史》记载,古象雄分十八部落,有十八个君主。整个象雄王国有18万户;据不仅如此,在《象雄年续》中记载:象雄还有一支99万人的军队;而《藏族人口史考略》一文中说:根据军队的比例,象雄人口应不低于一千万。这与今天阿里地区7万多人口,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些足以证明当时象雄的繁荣。
【画面】:经师拿出有象雄字的经书。
【纪实段落】:经师用象雄文字写“象雄”“故乡”。
这上面讲的是象雄的文字,这是一个非常旧的一个大师说这个经文是他从自己的故乡带过来的,从阿坝那边带过来的。大师说他曾经在他的家乡学过,现在所看到的和以前所学过的字体有点区别,现在的字体怎么说呢,近似于梵文的字体,印度文的字体。大师现在要写的是象雄。大师是当今世界也可以说是当今整个西藏里面研究象雄这一块的文化。05这就是大师写的故乡。这就是象雄,然后这就是故乡,也是我们的故乡。
【画面】:经师的写字,翻阅书籍等画面
【解说】:辛饶弥沃既是信仰的传播者,又是文字的创造者。虽然他创造象雄文字的经过,存在着一些很神奇的传说,但最初用来记录本教典籍的就是象雄文字,这就促使我们不得不相信这样一个事实。
【纪实段落】:经师带领旦增朗杰去寺院楼阁上。辛饶佛祖塑像。展示手杖。
【解说】:曼日寺现今还保存了许多历史悠久的珍贵文物。其中最罕见的就是象雄始祖顿巴辛饶弥沃亲手使用过的手杖,手杖就代表着尊贵和威望。在旦增仁青坚赞德青宁布的记载中说到:“上之辛饶们尊贵,下之国王们威武。在圣山冈底斯有一百零八位隐士,在山腰有一百零八个聚集地,山脚下有一千二百户信徒的村落。”从这些记载来看,辛饶在上,国王在下。辛饶在整个象雄王朝具有至高无上的社会地位。
【同期】:这就是辛饶的手杖,有上万年的历史。
【解说】:一个被世人遗忘的远古文明,将如何揭开神秘的面纱?
【解说】:努力与梦想,情感与追寻。他又面临着怎样的人生选择?
【画面】:曼日寺等寺院的画面。
【解说】:寺庙,已经成为西藏文化发展的重要宝库和历史见证,承载了西藏人对深厚历史文明的点滴记忆,这也是任何人研究藏族古代文明极其珍贵的资料。作为西藏本土研究历史文化的学者,旦增朗杰一直希望能深入与象雄文化有关的寺院,以此来探明西藏文明的起源。
【同期】:所以我就想从事这个专业,也就是想从事象雄这一块文化方面的一个专业人员吧,学校教给我们的那些远远不够的当时。到了那里以后就自己看了一些当时出了一些书籍都看了,但是有一些知识看了自己也看不懂,然后我就觉得当时那个寺庙也重建了嘛,然后我就给院里打了一份报告,说我可不可以去那边去进修,我们院长当时是拉巴(音)主席,他就在我的报告上写条件不错,但是必须要做好心理准备,那边的条件非常差,我就打了个两年的报告嘛,然后我就拿了这个报告特别感兴趣,特别高兴,也非常兴奋。
【解说】:1987年,刚从中央民族学院毕业的旦增朗杰,回到西藏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搬到寺院里和僧众们同吃同住,白天和农民们一起维修寺庙,晚上就在房间里学经研习。
【同期】:我和一个小喇嘛,跟我年纪差不多的,当时我们两个算,算了历算,当时出了一本可以说是本教最早的一本历算书,是1990年出的第一部的本教的一个历算书,就是我和一个和尚出版的。我待了三年以后,当领导很不放心,只有两年时间,我超了一年了,我在那边待得特别好,然后觉得象雄的这些东西,雍仲本教的那些东西特别有意思,特别感兴趣,有一个所长现在是我们的副院长,他专门派人来接我,说你必须回去,要不然不行,已经超了一年了。
【解说】:然而,回到拉萨后,旦增朗杰又选择了一项新的研究课题,就是前往平均海拔4700米的全国的贫困县——聂荣县工作,在旁人眼里,如此条件艰苦的环境,在旦增朗杰眼里,却有不少的“宝贝”。
【同期】:我选择这个地方的原因就是这里有象雄文化,有象雄的寺庙,有象雄的传承人。我为的就是这个目的到这儿来的,那个统招部的部长说你来到这儿刚好,我们准备编一个泥容县(音)的一个寺庙制,但是没人会弄这个东西,我就说这个太好了,我也在行嘛这方面。然后就是我在这两年的时间里面我就跑遍了整个泥容县的所有地方,跑完了等于是两年的时候我就出了一本书,叫泥容县县志,当时可以这么说,当时对泥容县来说也是一个突破,因为当时它那个县好像据当说说是全国一个文盲县和最贫困的一个县,所以非常高兴。
【画面】:旦增朗杰调取象雄历史资料,地图。
【解说】:而这一次,旦增朗杰只希望走的更远一点,哪怕只有一步,也是突破。
【纪实段落】:这次我主要来考察,据说这个寺庙有一个八百年前的壁画,它对于研究象雄的艺术和文化历史有着非常重要的一个参考价值,所以这次我是过来研究这一块的。
【画面】:旦增朗杰仔细研究壁画和壁画的空镜头。
【解说】:在波绒县的罗布德庆寺,遗存着一处神奇的古代象雄先民壁画,尽管岁月的雨雪风霜已模糊了它的面目,但仔细辨别,依旧是隐约可见,在岁月中彰显着生命的颜色。
【纪实段落】:据我初步考察和建造寺院的年代肯定是不低于八百年,这些壁画主要讲述的是智力(音),小的部分画的是雍仲本教的千尊佛,大的那些画的是佛祖敦巴辛饶留下的12大工具,这个工具是什么呢,主要是按照他的专辑来说就是诞生篇,娶妻篇还有降魔篇等这类的内容。然后后面有一个壁画,这是八世的一些传承喇嘛的一些壁画。 这些都是镀金的,现在已经是有点漏雨了,但是这些以前画的时候是非常用心的的,所以对这些壁画来讲,对象雄研究壁画也好,艺术也好,都是非常有价值的,价值是非常高的。至尊佛,全部是用金子镀金的。
【解说】:旦增朗杰仔细的观察、寻找,生怕漏掉了一处。在他的眼里,这里的一石一木都是生命,不能马虎。
【同期】:这边的象雄文化非常丰富,让我们看一下上面的那些房梁上的那些字,这些字是象雄的文字,截至目前也就是最早的象雄文字,这些字的意思呢就是象雄本教的八字真言。
【解说】:藏文中的“穹窿”,汉史里的“羊同”,他们不仅建立过强大的国家象雄,还早于吐蕃,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文字,这些文字如汉字一样规整,但又很少有人能够解读,文字意味着文明,这些谜一般的象雄人,创造了什么样的文明呢?
【同期】:象雄文化对藏民族的习俗文化具备相当大的影响,截至目前我们看到的一些非常独特的一些东西,比如说为丧,还有房子,还有做供品,比如说做一些生老病死的一些仪轨,这些都是跟当时的象雄文化有关系的。
【画面】:藏族的建筑、经幡、藏民的服饰等画面
【解说】:直到今天,藏族人的习俗和生活方式,有许多也是象雄时代流传下来的。比如转山、磕长头,插五彩经幡、刻石头经文等都有象雄王国遗俗的影子。而要证明象雄文化对今天西藏人生活的影响,了解象雄王朝的历史和文明,更直接的证据是一本象雄奇书,它叫《本教大藏经》。
【画面】:本教大藏经镜头
【解说】:《本教大藏经》属于古象雄佛法雍仲本教的佛经,它不仅是一部涵盖了哲学、天文、地理、医学、艺术、建筑等领域描绘古象雄文明的“活字典”,也是任何藏文化研究者都无法绕过的一块重要领域。很难想象,4000年前有这样不可思议的观点。在《本教大藏经》有关地球的起源,是这样描述的:地球是风的速度所带来的温度、温度所带来的粘合度、粘合度所带来的土壤、宇宙分子积淀其中组合而成的。2013年7月20日,古象雄佛法大藏经汉译工程被列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的重点科研课题。
【解说】:作为古老文化的根基,古象雄文化所展出的灿烂文明之光直到现在也依然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书中有关民俗风貌的记载,同样细致入微。各个地方乃至各国度的百姓生活习惯如何,王臣之间的交流内容,军队和敌人之间的互动等,都一一生动呈现于纸上,俨然是一部相当于古象雄时期藏地的全景式百科全书。
【同期】:在文献上面,就一句两句的一个地名,我们需要跑很多地方去问,这样的话有时候就找不到地方,风餐露宿,遇到一些牧民要一点饭,要一点糌粑填饱肚子就差不多了,明天继续工作 得知这个地名确切的和文献对上的时候非常的兴奋,非常高兴。就像是这样子的,好久的朋友没见到或者是今天捡到两个大金块一样。我最大的期望就是能够在考古界,能够在地下找到更多更有利的那些东西,然后证明赞布或者是象雄文化的优秀性和历史性,这样的话就有力证明藏民族文化的生命和悠久性。
【解说】:岁月流转的故乡,唯一不变是他深深的怀念。
【解说】:历经千年的文明,还会留下哪些古老的印记?
【解说】:《故乡》栏目继续为您呈现《神鸟的山沟》。
【纪实段落】:西藏空镜头。旦增朗杰在车中唱歌,前往阿里冈底斯山。
【同期】:这首歌意思就是康巴的小伙子要离开故乡,要去阿里寻找他心中神圣的冈底斯神山,虽然我没有日行的千里马,但是我那双藏靴就是我的千里马,他就是说我就看到了我心中的神山,我要摘掉我自己头上的帽子,然后向我心中的神山磕三个长头。
【画面】:冈底斯山峰的风貌,展现雄伟壮丽、神秘绝伦的美。
【解说】:冈底斯山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普兰县境内,海拔6656米,藏语意为雪山之宝。自古以来,冈底斯山被公认为是众多教派的发源地,堪称“世界的中心”。
【同期声】:藏民族对它的敬仰之心是从来没改变过的,不管是经过多少年的风风雨雨,那可以这么说,一方山水养育了一方人,然后就是冈底斯神山周围的一些文化也就是养育了当时最古老的藏民族的文化。可以说冈仁波齐山是象雄的一个中心,当时是围绕这边非常宏伟的一个最古老的藏民族的文化,就是产生在这里。
【解说】:无数史料记载,象雄王朝的始祖辛饶弥沃,就诞生在冈底斯山。从历史以及地理上证明,冈底斯山也是象雄的中原地带。据《西藏王统记》《朵堆》等典籍记载,象雄祖师辛饶弥沃佛曾亲自莅临冈底斯山,向象雄国王传授大圆满诀窍;无数象雄修行者曾经在此修行,并成为大成就者,因此象雄的历代国王以及上师们,一直称冈底斯山为神魂山。
【画面转场】: 转山仪式。
【解说】:在冈底斯山脉上,藏民们正在进行着古老的转山仪式。此时此刻,人们把对大山的敬畏,把对下一年生活的期盼,都融在自己虔诚的信仰中。
【纪实段落】:旦增朗杰和转山的人聊天,这位老人已经七十岁了,他打算用三天的时间在冈底斯山转完。
【画面】:冈底斯山、玛旁雍错湖边空镜头
【解说】:在漫漫的时间长河中,象雄文化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变迁,而祖祖辈辈在这里的人们,同样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生活变迁,他们不仅留下弥足珍贵的足迹,也留下人与自然共存的宝贵法则。
【纪实段落】:旦增朗杰和藏民坐在湖边一起吃早饭
【解说】:在西藏海拔最高、气候最恶劣的阿里地区,藏民世代主要以游牧生产方式为生的。但在公元6-7世纪,象雄已是以牧为主,兼有农业了。松赞干布之妹嫁给象雄王李迷夏,之后,用美妙的歌声唱道:我们的一份饮食是鱼和麦子,吃也吃不完.这说明,象雄时期,除畜牧业之外,还兼而农业,且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画面】:孔雀河、狮泉河空镜头。(远古人类生活的视频资料和阿里无人区画面叠化效果)
【解说】:在《西藏王臣记》记载:作为象雄的中心地阿里,当时有众多的部落、部族生活在这儿。上部阿里是大象与野兽区,阿里之东则是丰饶的大草原,狮泉河、象泉河、马泉河、孔雀河沿岸,分布着广袤的森林,依靠着喜玛拉雅山与冈底斯山之间开阔的绿色走廊,阿里开通了多条与外部世界交往的通道。位于古丝绸之南路、天珠之路等交通要塞的象雄,承载着对外文化交流纽带的重要作用,被称为“古丝绸之路驿站”和“古代文明交往的十字驿站”。象雄文化是青藏高原文化的重要源头,更是藏族文化的根,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象雄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古老的文明之一,古象雄文明是西藏文明乃至人类众多文明的源头!如今的阿里,空荡荡的大山、无人区、大戈壁,大象在阿里已无迹可寻,但眼前的景色和生存环境如何变化,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对故乡的感情都丝毫不会减弱。
【同期】:对这个家乡是非常有感情的,特别是整个象雄也好,藏文化也好,反正就是非常感兴趣,有深厚的感情,所以我作为我们这一代学者在肩上的任务是非常重的,为什么,我们还得从上辈子接受很多东西,还要传下去,培养一些新的科研力量,这是我们肩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担子。
【画面】:旦增朗杰遥看远方、行走等空镜头
【解说】:对故乡的感情和回忆,旦增朗杰都深深地印在心里。此时此刻,行走在今天阿里高原上的人们,因举目皆荒凉,很难想象这里曾繁华过、热闹过、辉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