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 > 视频点播 > 热门文稿 > 《浔阳旧梦》
解说: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解说:千年之前,诗人白居易在浔阳用一首《琵琶行》写尽人生悲凉之意。如今,诗人的悲切在风烟中褪去,留在张廷心中的,只有对历史的一种怀缅与敬畏。

出片名:问古浔阳

解说:浔阳是地处江西省北部,是九江市的市辖区。因地理位置上的优势,它不仅成为古代文人留诗题赋的佳所,也是明清之后通商开埠的要地。

解说:张廷在浔阳几乎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不仅是学习提案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文史参考资料选辑专题执行主编,还被当地人誉为九江地方史专家。在从事文史工作的这些年里,他组织编写了《百年大中路》、《百年西园》、《百年莲花池》和《浔阳拾遗》等书籍。在他看来,这不仅是给所有浔阳人留住一段共有的记忆,也是对自己内心情感的交代。

解说:位于西园路的浪井开凿于公元前201年,是九江最早的历史文物。对于张廷来说,这里便是家的标记。无论过了多少岁月,他总不忘约上旧友,一起回来看看。

纪实:

张廷:原先这边浪井碑是贴在那个后边墙上的,贴那个墙上的。我的家这个直线过去,在那个草丛那里大概十多米,从后面过来。

解说:曾经的浪井,是这里居民生活用水的来源,井圈上深嵌的绳痕记载着这口老井的故事,与沧桑岁月。

纪实:

张廷:西苑井特别多。几乎一个分布区大概有一口井。也就是说我们离开家乡以后,不叫背井离乡,实际上就是这个典故。你离开家乡以后,肯定背对着井。

解说:虽然不曾离开九江,但在一个甲子的岁月里,张廷经历过四次搬家,他在每一次迁居的过程无不怀缅过去,回忆着他在西园度过的时光。如果说世界的脚步分秒不停地向前,那么他总是试图留住些什么。

纪实:

张廷:我们家几乎是我爸,他每天下班,骑着自行车。好像这个固定模式,从四码头买好西瓜回来以后,就放这儿了。家里大人,经常找一个桶或者棚子打这个井水,把那个西瓜浸在水中。那个时候邻里关系也很好。甚至说,你把西瓜放这儿。谁家西瓜说实话,等一段时间过来,还是你家西瓜,不存在丢失西瓜的事情。到了晚上乘凉的时候,像我们小孩子洗了澡以后,坐在那个台上,甚至有的大人不让你在跑了,把鞋子收起来,光着脚坐在那个上面。

解说:正在和旧友聊着往事,却不想和另一位朋友不期而遇。

纪实:

张廷:你好你好,你怎么过来到这里来看看。

偶遇邻居:我来看看老地址,家里老地方。

张廷:他家离我更近了,大概就在这个位置。

偶遇邻居:这一条路旁边,这就是我家比较近一点。

偶遇邻居:我家西苑路20巷,3门79号。

张廷:你那是西苑路,这里还有一条道。我那边是庾亮北路。因为我房子靠这条道上,我还是西园范围,但是我是庾亮南路98号。

解说: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园路的居民面临拆迁,张廷和家人背对浪井,搬离了这里,在他看来,这便是背井离乡了。

纪实:

张廷:这是家里。现在一看,每次我从前面走,老爱在那停一下,看一下,后来一走,看那个浪井。

偶遇邻居:我在吃饭都过来看一下,老地址,比较难忘记。

解说:现在的西园,除了这口浪井,已经找不到往日半丝的痕迹。每一个在这里生活过的人们,再提起这里的往事,如同梦中的呓语,轻巧柔软,却又刻骨铭心。

纪实:(情景再现)

男8: 1970年大概5月、6月不到。我记得当时我穿了一件衬衫,就住在四码头地方。居委会给他租一个好小好小的房子,一个小桌子。每天一放学,从他家过,趴在那个窗户上看,看了一下,每次看的时候,他招手我进去。

解说:这位郑绶笙先生,是九江的一位文化学者。他长期致力于九江文献的搜集整理工作。少年的张廷被他的文化修养所吸引,经常在他的家里一呆就是一下午。

解说:就这样过了好些日子,张廷在郑绶笙先生那里听着学着。直到有一天临别的时候,郑绶笙先生把他留了下来。

同期:

张廷:他说我搞那么多东西,也没人喜欢。也就你天天来看,天天来看。他说这样,你喜欢吗。我就默认。他马上拿起来以后,桌上几本书,直接一下对着我。我很清楚,当时拿着很高兴。因为谁想要他的书,他都没给过。

男9:那本书现在还在吗?

男8:现在还在,实际上郑公公有意把这个东西转给我,后来到我稍微知道时候,我就知道这个东西有用。一直保下来。

解说:张廷当然没有想到,这几本用钢笔手写的书,对他今后的人生着巨大的影响,对浔阳的古文化修复,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解说:西园是家,四码头就是游乐场。四码头是九江的一处旱码头,也是就人们常说的陆上商品集散地和物流中心。这里聚集了各种商号店铺,在孩子的眼中是那么的新奇和有趣。

纪实:

张廷:那个小时候我记得,每次到这个地方来,几乎父母亲都不太同意。你还记得吧,每次你约我出来,或者我约你出来,都不是叫名字。

男5:搞个暗号。

张廷:我们那个因为西苑房子比较破旧比较多,最后以防火,防盗,只要听到这个声音我们就往外跑,约到一个地方。你记得那次吧,烧火那次。

男5:街上玩龙灯的时候,我们小孩全部跑到街上。看到龙灯,小孩都点炮仗,点炮仗就扔,扔到龙头里面去了。接着龙头就着起来了。烧起来街上就乱了。火龙了,火龙了,就成火龙了。现在讲起来,都蛮好玩的。

解说:大中路的老街上,有许多小吃店面。这或许与过去相比,唯一没有太多变化的事情了。

张廷:洋糖发糕(音)。

男4:就像我们小时候,它那个发糕上面好像没这个纸板。

张廷:一点一点点在上面的。

男4:四码头那一带,他买的就是叫洋糖发糕,现在就叫糖米糕,那个白糖可能进口的。我小时候记得大概5分钱两个。现在值5块钱一个。

解说:历经百年岁月,大中路无声的记录着这里沧桑变幻。曾经的米市、茶市无迹可寻,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种繁荣气派。这在张廷看来,却有那么些遗憾,他也只能在这些老照片里,寻找自己的回忆。

纪实:两个人一起用照片对比大中路

导视一

时间向前,他为何一意孤行的怀旧

一本旧书,埋藏多少往事

他和这位老人与烟水亭之间

又有怎样的化不开的缘分

故乡栏目继续为您呈现《问古浔阳》

解说:在浔阳区有这样一处地方,时光静谧。每周六早上这里就会聚集一群人,风雨无阻。张廷就是其中的一员,他和他们一起守护着那些古老物件里的秘密与故事。

男4:张老师你好。

解说:张廷是这家店的老主顾,久而久之也就成了朋友。因为最近要编写《能仁寺资料汇编》,他也就让这里的店主为自己多留意,有没有相关的物件与书籍。

纪实:

张廷:跟能仁寺有关的东西有吗?

男4:能仁寺有关的东西也有,上次买了一个那个钟,铜钟。

解说:说着,店长拿出一自己淘到的手抄经书,让张廷过目。张廷看着店老板收集来的物品,仿佛穿越时空,回到自己开始喜欢收藏的原点。

纪实:

张廷:我父亲是抗日战争的时候,从江苏逃难逃到江西来,他是随着一个剧团,一个京剧戏班子逃到江西来。后来他讲他小时候的事情就是家里什么东西都没有,就带了一件,就是一个小青花瓶子,在任何情况下,谁要是动了这个,他就是再好的脾气的情况下,他都对我就发脾气, 1990年前后,整个西园不是要拆迁吗,拆迁以后那个东西,没看见。

男4:丢了。

张廷:最后为了拆迁能多多少钱,他看都不看,老想着他那个东西。(其实)是因为我喜欢,我把它收起来了。

男4:你收起来了,你收藏了。

张廷:后来我自己就琢磨出一个道理,一个人喜欢的东西他能这样的去珍藏它,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

解说:人可以活多久,七十年,八十年,或者一百年。一个物件可以传多久,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它们无所畏惧地珍藏着时代,悄无声息地记录着历史,成为我们在这个世间活过见证。

纪实:敲门,到陈尚秋老师家。

张廷:最近,这次我来,我想从你这里了解一下能仁寺的一些历史资料。

解说:与陈尚秋先生说明来意,陈尚秋老师很热情的接待了张廷,并且承诺拿出自己编写书籍时收集到的能仁寺的一些老照片。

纪实:

陈尚秋:那个照片我可以找的到。

张廷:这好了,你这里有了我有踏实了。

解说:看着陈尚秋先生十分开心,张廷拿出了那本郑绶笙先生送给他的那本《烟水亭题咏初辑》。这本书记录了九江名胜烟水亭内所有的题咏楹联。正是这本书把陈尚秋先生和张廷紧紧的联系在一起。

纪实:

张廷:你看,这次我给你带来这个,你看看这个有没有印象?这是我从1974年,1970年。

男4:很精致很精美的,全是手抄的。

张廷:他的钢笔字还不错。

男4:这个本子我没有看到过。

解说:为了说清这段历史,张廷邀请陈尚秋先生一起去往烟水亭。

纪实:

陈尚秋:你好久没有过来了?

张廷:没有,大概6年了都没有机会过来看看。

陈尚秋:以前我在这上班的时候,打一个电话,一个和尚撑小船来接我。

张廷:我记得的印象中就是在这台阶上游泳,可以过去。

陈尚秋:对,就在这个地方,很好很幽静的,后来人们就方便了,建了这个桥。

解说:烟水亭建筑群,初建于唐朝,后来因为周敦颐的儿子周寿从湖南来到江州为父守墓,见甘棠湖一带“山头不沟薄茏烟”,遂在湖堤建一亭,名为烟水亭。

纪实:

张廷:我也知道你陈老师参与第一次吟楹联恢复,第二次在你这个基础上,修正的那些东西事实上是根据郑绶笙的这个底本,今天找出来以后您看看。

陈尚秋:这个应该是最原始的了,这个就是原始的了。

解说:70年代末,烟水亭重建。在这次重建中,陈尚秋先生成为首批参与楹联修复的工作人员。

纪实:

陈尚秋:1978年,就是博物馆成立,博物馆成立是1978年,在1978年前我们就开始做一些这个筹备工作。包括这个楹联、对子,这些东西,包括石鼓这些都是新的。

解说:然而没有足够的参照文本,修复工作不仅十分困难,还留下了不少遗憾。就这样,在1985年,张廷带着郑绶生先生送给他的《烟水亭题咏初辑》参与到了烟水亭楹联的第二次修复工作中。

纪实:

张廷:当初你们恢复的时候,有些名人落款、字号,上下年的波纹都没有搞上去,那个是在特定的情况下。后来1985年后,我们那次修复基本上就补上去了。

解说:虽然两个人相识甚久,张廷却从没有提起这段往事。这次在烟水亭,张廷把往事全盘托出,他希望这座把他们牵连在一起的烟水亭,见证他们的忘年之交。

导视二:

一本连环画牵引出他和这座古寺多少的因缘

一座千年古寺又有多少神话传说

能仁寺深居闹市,却别有一番怎样的禅意

故乡栏目继续为您呈现《问古浔阳》

纪实:

张廷:就是这本书,我小的时候外祖母经常跟我讲能仁寺里面的故事,其中包括就有十三妹大闹能仁寺,那个时候年纪小,也就听听而已,最后随着年龄大了以后,后来发现十三妹到了能仁寺并不是我们九江这个能仁寺,而且故事发生在山东的一个能仁寺寺庙里。但是从这里开始,也就勾起了我对能仁寺的关注。(小人书画面)

解说:位于浔阳区庾亮南路的能仁寺旧名承天院,它始建于始建南朝梁武帝年间,又于唐大历年间重建。历经千年,物转星移,每段历史都在这里留下了时间的痕迹。

路上有一段纪实

纪实:

张廷:这是两年前我们把能仁寺的资料做了汇编,现在中间进行了好长时间,现在是第一稿,给你看看,看看以后看我们下一步怎么走。

普钰:那太好了,那我们来看一下。

解说:历时两年,这份资料收录了古代志书、诗词、当代文章并根据资料编写的年表大事记。张廷把资料一一拿出给普钰法师来看,细数着这座寺院的沧桑历史。

纪实:

普钰:老师啊,这个最后啊,还是想把他修成志书,修成志。修成志书以后。

张廷:承前启后嘛。能仁寺就功德无量了。

解说:在张廷收录了能仁寺资料里,记录着这座寺院的建筑、景致与历史。于是,在普钰法师的邀请下,他们一起重温这些故事。石船是能仁寺的八景之一,长一丈五、宽尺余,侧面有铭记,凿于北宋庆历六年。

纪实:

普钰:北宋的时候,能仁寺的方丈啊,做了一个梦,晚上做了一个梦,就梦到啊,有一个铁佛在长江上面驾着这个石船,逆流而上,就是从东往西,驾着这个石船,逆流而上。做完这个梦以后啊,这个方丈早上的时候,然后就到长江边上,就看去接这个铁佛,一看果然这个铁佛就从长江上面驾着这个石船,就在那等着呢。

解说:后来,那座石船就被供奉的能仁寺。历经风烟涤荡,石船被保留了下来,石船内的铁佛被毁。现在坐在船内的是被重新打造的石佛。

纪实:

张廷:这个是国家的文物啊。

普钰:我们来看这个石船,这么大一块巨石啊,这块巨石给他凿的有棱有角,还有这个弧度啊他做得非常漂亮的。这个很难得。

张廷:这个啊,我们要把这个浮雕腐蚀也一起说到我们的这个资料汇编里。

普钰:都做进去啊,都做到这个志书里面。就是这个是很重要的资料。

音乐:《禅境》

解说:北宋庆历间,南宗南岳法系十二世白云守端禅师来院主持。他一面鸠工庀材,扩建殿宇,一面开堂示讲,传灯阐教,一时众如云集,承天院亦声名藉甚。

纪实:

普钰:杨岐方会禅师就问这个白云守端禅师,说当时你的师傅曾经有一首开悟的机子,你还记得嘛?手段禅师说记得呀。

解说: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纪实:

普钰:他说就是你本来啊你的心就像明珠一样,但是呢,就被这个你的烦恼、痛苦就如同这个灰尘一样,就把这个宝珠啊罩住了,我们今天把他上面的尘土给擦掉了,也就是说到我们自己内心的烦恼烦扰痛苦,都给去掉以后,他的这个光,他的这个功能啊又重新显现,所以说他是照破山河万座。

解说:守端诵出此偈后,方会竟然大笑而去。到了第二天,守端又向方会请教,方会说:“汝见昨日作野狐者乎?”守端说:“见之。”方会说:“汝一筹不及渠。”师又大骇说:“何谓也?”方会说:“渠爱人笑,汝怕人笑。” 白云守端就此开悟。

纪实:

普钰:当时开悟的时候,白云守端年龄还不大,才二十多岁。

张廷:这一段故事在我收集资料里面,就在《罗山志》里面,就是故事那一行里面,就是九江能仁寺,壁尘珠,墙壁的壁,灰尘的尘,宝珠的珠,我没办法这是个什么寺,刚才你讲的寺就是讲的这个故事。所以这段资料就是说你把这段故事给完了一句话。

解说:白云守端禅师在中国禅宗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他上承杨歧开山宗祖方会禅师,居其十二位嗣法弟子之首,下启五祖法演禅师,为临济宗杨歧派在后世的发展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解说:临济宗做为禅宗五家之一,主张“以心印心,心心不异”,是自本心,不生不灭,斯何别乎,本圆满故。

解说:做为座落在城市中心的一家禅宗寺院,走进它,便仿佛走进了另一个世界。这里隔绝了尘世的纷扰,安静、淡然,无世无争。

纪实:

普钰:我们说,行一禅做一禅,余模动静体安然。就是你不管你是动的时候还是静的时候,你的这个禅他在你的内心当中他都是静的,所以说这个禅主要药运用到生活当中去,你的家庭啊,你的工作啊,我们做什么事情,就要认真,做这件事情就把心用在这件事情上,做那件事情就把心用到那件事情上面,所以说啊,如果能把心安置于一个地方的时候,一个位置的时候。就可以做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办成。就是置心一处,无事不办。没有什么事情办不了的。

画面:配师父转塔,扫地的画面

解说:宁静、淡泊、返璞归真。人们在时间的轮盘里寻找生命的真相,而禅意,却给了心灵一次又一次的叩问。

解说:时间是不朽的,一甲子的岁月恍然而过。这六十年里,张廷不忘初心,在四季的轮回中,悉心收藏着故乡里的每一个故事,收留着每个浔阳人的旧梦。

推荐: 《大美青海我的家》 《家在亳州》 《 感恩淄博》
播放次数:
内容摘要
解说: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标签:
来源:CCTV故乡时间:2017-12-01 09:07作者:罗多巍责任编辑:cctv故乡
热点推荐
热门排行
首页 | 编导手记 | 最新动态 | 栏目介绍 | 节目预告 | 视频点播 | 节目相册 | 全国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17 故乡新闻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京ICP201208169  技术支持:CCTV故乡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