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无数次自问,甚至到梦境中寻觅,却始终未能一窥堂奥,找到我想要的答案。
(出标题)《曹山映相》
(画面)徐涟在家乡宜黄寻访
(解说词)她是徐涟,《中国文化报》副总编辑,曾经,她以高考状元的身份考上北京大学哲学系,从此离开故乡。二十余年,故乡成为她最难以割舍的牵挂。二十年间,徐涟所心心念念的故乡,是一个迄今有1755年历史,因县址设于宜水、黄水汇合处而得名的古城——宜黄。在这本清同治年间出版的《宜黄县志》中,清晰地记载了宜黄古城的历史。王安石、谭纶、欧阳竟无……这些响当当的历史人物都出自宜黄这片红土地上。
(同期声)徐涟
以前我们在我们地方志上也有记载,就是说著名的北宋大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王安石小时候,就有一段时间在这个地方读书,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就把它称为读书堂,是为了纪念王安石。
(解说词)少年王安石在此留下了“苦读天已晓,日高竟忘饥,早知灯是火,饭熟几多时”的五绝名篇,千年传颂不衰。
(同期声)徐涟
有时候在想这样的一个事情,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的这个文化名人,对一个地方,老百姓对这个地方的后代,有些什么样的影响。我有时候在想,这种影响可能真的是叫做潜移默化的一种影响,这种影响可能在我们年少时候,并没有感觉那么深刻,这就像文化的作用,它就是一种润物细无声,一点一滴,那么我们可能小时候,知道王安石有一个读书堂,知道王安石那么刻苦,勤奋的学习,知道他后来成为这么一代,一个了不起的人物。那么对后学的一个激励作用,真的是非常的深远的。
(同期声)徐涟
小时候在这儿生活过那么多年,然后那些记忆,突然好像一下子又鲜活起来。小时候的印象,我的家乡宜黄是一个非常美的,非常宁静的一个县城,人口不多,但是人们都很友善。而且是家在黄水和宜水之间,河岸边都开满了鲜花。
(解说词)每一次回乡,对徐涟来说都是最幸福的体验。现实和记忆就这样并置着:丘陵起伏的田野,炊烟袅袅;风吹稻香,连同泥土的芬芳一起涌入心间,泌人心脾。一户户农家,种着碧绿的青菜,新鲜得诱人。
(同期声)徐涟
我觉得那可能就是一种叫做水乳交融的感觉,你没有办法区分。今天的我,可能就是跟当年的那个我,虽然说可能在形象上已经变化了,我已经长大了长高了,甚至说如果按照这个科学来说,身体的这个细胞,什么每多少年就已经变化了。有时候想想,那还是不是我,还是,还是当年那个我。
(解说词)故乡的每一种气味都有一段属于它的记忆。仿佛是个开锁器,瞬间打开了通往过去的一个个房间,里面保存着曾经失去的时间,又流淌在这里,悄声息。
(同期声)徐涟
小时候来过很多次这个棠阴古镇,棠阴古镇应该说是我们宜黄的一颗明珠,光从这个名字上来听,就非常的那个美。小时候的记忆,那更是那种小桥流水,古老的建筑,然后经常到这样的那个庭院里头来玩,所以就说印象特别深。
(解说词)在这样一片红土地上,只有宜黄的空气里才有如此淳厚、朴素的气息,这样充满生气,又绝不张扬。故乡,之所以让徐涟魂牵梦萦,是因为有老奶奶,有亲人,还有那些埋藏在记忆深处的青春回忆。
(同期声)因为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嘛,可能当年的这个空气、水,这个阳光,这个土壤,所有的这一切自然的环境,那些东西都已经深深的扎根在你的生命当中,其实它就已经是你的一个部分,本来就是你的一个部分。所以我真的觉得,在这样的一个这种,这样好的这种天气当中,我真的觉得非常感恩,觉得非常的这个幸福,能够在这样的一个地方出生成长。
(解说词)徐涟出生在宜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徐涟三个月大的时候开始,就是奶奶带着她,从小,奶奶给了她最无微不至的关怀。虽然奶奶没有上过学,却通过夜校学会了认字,读《三国》看《水浒》。奶奶的勤劳、善良、宽容、忍让,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小徐涟。
(同期声)徐涟
八岁做童养媳,这是那个一个世纪前的,这样的一段生活经历。八岁做童养媳,就到我爷爷家来,那个时候童养媳就是做所有的工作,而且经常要忍饥挨饿,还得挨打,真的是太不容易。(解说词)在这样一个大家庭中,家里孩子多,但对于小徐涟,奶奶总是格外疼爱。就是在这样和睦的大家庭中,小徐涟无忧无虑地快乐成长。但是,徐涟至今也忘不了奶奶唯一一次打她的经历。那是在她八岁的那一年。
(情景还原)小徐涟蹦蹦跳跳回到家里
奶奶:涟涟
(画面)小徐涟停住脚步,走到奶奶身边
(解说词)贪玩的小徐涟从课堂上溜出去玩,没想到被细心的奶奶发现了。
奶奶一改往日的慈祥,狠狠地打了小徐涟。
(情景还原)奶奶用宜黄话教育小徐涟要好好念书,不要像奶奶一样。
(解说词)奶奶的谆谆教诲,从此刻在了小徐涟的心里。
(同期声)我的所有生命的印记,都是跟我奶奶紧密结合在一起。说我奶奶的这样的一种,就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在她的这种培养熏陶之下,其实我奶奶并没有给我多少语言上的这样的一个,书本上的教育。她自己总结出来的人生经验,也都用她的行动,无声的传递给我们。所以这一点上头,包括我今天我觉得我的性格,或者说善良的本性也好,或者说特别是我的性格,比较随和,比较宽容的这种性格,其实,或者说什么事情都不往心里去,像这样的一些性格,我觉得都是从我奶奶那里头,得到了这个言传身教的。
(解说词)带着奶奶的期盼,徐涟从故乡宜黄出发,走向了北大,进入哲学系。三十年过去了,留在记忆中的这幅画面没有随着时光褪却,而是潜藏心底。萦绕在心中的,还有那些记忆深处的故乡印记,一阵一阵,从未从记忆中消散。
(同期声)我们棠阴古镇,有这么多好的这个建筑,它承载着历史,也承载着我们的记忆,应该更多的留在我们今天。那么另一方面呢就是说,这么多年来,它其实一直还是老百姓生活的一个场所,所以跟它这个息息相关,你可以看到每个地方,它其实都是一个活的建筑,但这个活的建筑,可能由于,我们这个地方,文化文物保护的意识,可能还是略微欠缺一些,另外我觉得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因为经济文化发展的水平,还有欠缺。所以这样一来的话,就使得这些文物,在这种历史的这种,时间的长河中,慢慢慢慢的,一点点破坏,所以觉得非常的遗憾。
(解说词)美丽的景致,是原乡永远留存在徐涟心中的形象。童年,意味着无穷无尽的乐趣,也意味着一生的热爱。开始在这里打下坚实的基础。拔过嫩笋当小菜,扒过树皮当柴火。如今,大桥下的河水早已没有了往日的清澈,造纸厂塑料厂悄然在田野间占据着最好的风景。是的,这就是今日的真实面貌,全然不是往昔的模样。只是来来往往,眼中只有美好的记忆,却始终不愿承认面前的真实。
(同期声)徐涟
有这么多好的建筑,能够都有一些把它整修好了,然后我看到老百姓,在这里头,就像刚才我们出门跟孩子们打招呼,看孩子们玩那些传统的游戏,看见那个老阿婆,在那晾晒的衣服,还有看着那个就是扛着锄头,浇完地回来的那个老爷爷,就那样的一种就是,可能就是怡然自得的,有点桃花源的那样的那种感觉,我希望再过十年二十年,也许能在这个重新再现。如果那个时候回来我觉得那可能,会心情会完全不一样,会更高兴。
Part2:
(导视)(解说词)是什么样的经历,让奶奶发心为寺庙募捐?
(解说词)禅与中国文化,又有着怎样息息相关的联系?
《故乡》栏目继续呈现《曹山映相》。
(画面)清晨、曹山寺四周的环境特写,山野由暗到明
(画面)比丘尼师父开始撞钟、诵经,大寮,开始一天的生活。
(画面)阳光照在大雄宝殿上,光芒四射
(纪实段落)
徐老师:今天这个曹山寺的变化,已经非常大了,但是当年不是这个样子。妈妈,是吗?当年你还记得什么情况吗?
奶奶:(方言)
徐老师:当时门口只有棵树柏树。
奶奶:(方言)
徐老师:当时化缘一万六,来建这个曹山寺的当初的一个。
奶奶:(方言)
徐老师:不是自己给的钱,是从群众那化来的钱,然后捐到了曹山寺,帮曹山寺化的缘,然后种了两棵侧柏,那两棵侧柏树还在那边。当时只有两棵侧柏树。那个时候的曹山寺的样子,你还记得吗?
奶奶:(方言)
徐老师:现在建设的真好。(方言)
(解说词)每次回到故乡,徐涟都要带着奶奶来看看曹山寺。曹山寺,全称曹山宝积寺,是一所已经有1200年历史的江南古寺,在《辞海》、《中国旅游文化大辞典》、《宗教辞典》这三大古书中,都有全面的记载,它坐落在宜黄城西12.5公里的形如莲花瓣的曹山之中。
(同期声)徐涟寻访曹山寺,养立法师出门迎接
徐老师:我看,咱们现在这个曹山寺的整个面貌大不一样了跟以前。
养立法师:我觉得还是几代人的一个努力吧,然后从我师父一诚长老,然后赵朴老他们很关心,第一次派我师父一诚长老来这里视察,视察以后呢,日本代表团才参拜那个本寂禅师。因为咱们曹山,还有曹洞宗在日本,流传很广泛。咱们这山不是,原来叫河玉山嘛,后来因为不是因为本寂禅师,创立了曹洞禅法以后,咱们这山叫曹山,然后水叫曹水,也是宜黄的五大水系之一。
(解说词)曹山寺的祖师本寂禅师, 19岁在福建灵山出家,25岁受具足戒,得到江西宜丰洞山高僧良介禅师真传,来到宜黄弘扬宗法,他在曹山“法席大兴,学者云萃,洞山之宗,至即为盛”,名扬四海,被称为“曹洞宗”,为中国佛教禅宗五大派系之一,因此曹山宝积寺被称为“曹洞宗”祖庭。关于这段历史公案,《五灯会元》上有所记载。
(情景还原)
本寂禅师:什么处去?
良介禅师:不变异处去。
本寂禅师:不变异处岂有去耶?
良介禅师:去亦不变异。
(解说词)山遂秘授洞上宗旨止于抚州曹山。这是一段记载在《五灯会元》上的公案故事。本寂禅师后住抚州,在这里大扬宗风,并详说洞山五位旨诀,而成为丛林的楷式。曹山旧名荷玉山,本寂禅师为思慕曹溪六祖惠能,于是改名为曹山。
(同期声)养立法师:
禅是无处不在的,而且呢禅,要说离开修行,就是离开生活,没有一个修行独立存在的。所以呢禅,很多人也问我禅,禅呢我个人感受,还是就是说,在身心的基础上,如何超越身心。所以离不开身心体验,然后怎么样在身心的基础上,然后超越身心,这就是禅,这就是我理解的禅。
(解说词)禅宗的中国化经历了100多年。禅宗一脉,不立文字和简易法门中重经验、体验、事实的特征,最终根源于农的思维方式的影响,这构成了中国禅宗最具民族风格的一部分。
(纪实段落)
养立法师:咱们在这个大雄宝殿,和藏经楼法堂的中间的这个广场,做了一个地面的一个,类似现在说的流行的说,遗址公元的一个形式吧。这都是过去的,大殿的柱楮,然后每个年代都不一样。所以呢就是,它的花纹雕刻,还有它的款式建制都不一样,那我们在恢复这个寺庙的是。
徐老师:都是唐代的吗?
养立法师:有唐的,有宋的,有明的,还有清的。
徐老师:各个朝代都有?
养立法师:各个朝代的。因为它的纹饰,就能看出来这个朝代的,这个特点。那我们把它在这儿展示的一个意思呢就是说,现在我们虽然有,看着崭新的这种大殿,那其实呢是有历史的沉淀,在这个历史沉淀的基础上,来从新给它一个延续。现在很多寺庙它,有新大殿,不一定有历史,有历史的地方,它没有恢复。所以通过这个,大家可以给大家一个想象的空间。
(解说词)"天下禅宗,如风偃草。"农禅,既是中国古代佛教禅宗寺院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也是禅宗僧侣所必修的一个觉悟法门。禅宗僧侣融禅于农、以农悟道的生活习惯和修行方式,促进了农禅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中国禅宗对劳作的强调在百丈怀海那里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是农禅的最大特点,这也是曹山寺一直以来所提倡的修行方式。"默耕田地,力锄葛藤",开垦荒地,把修行和农业劳动结合起来,泥泥水水一年农,不仅能砥励心志,也是文化中的耕读传统在禅林中的体现。农的入世情怀、自力生活、自立品格、注重经验等对禅产生了根本的作用,也构成了中国禅所特有的文化品格。
(同期声)养立法师
中国本身禅宗,或者说佛教本土化的一个标志,也是禅,它符合中国文化背景。所以我本身是学中医,可能这个背景比较相合,古代的这个朴素的哲学思想,天人合一也好,辩证法也好,那都是禅宗的一个背景下面的,一个佛教本土化的一个重要元素。
(解说词)公元901年的一个夏夜,本寂禅师问知事曰: "今日是几何日月?"日:"六月十五。"禅师曰:"曹山平生行脚到处,只管九十日为一夏。明日辰时吾行脚去。"六月十六日,焚香宴坐而化。本寂禅师圆寂后,葬曹山寺西侧凤形坑,墓曰"福圆塔"。一千两百年后的今天,本寂禅师墓塔依然守护着曹山寺的日出日落。
(同期声)养立法师与徐涟老师探讨
然后在修寺庙的时候,也是刚好把这也重新整修的一下,但是呢就是墓碑上的铭文啊什么,都是原来的,都保持原状。那么咱们不是有残缺的,对面这个是残缺的,咱们就按照它过去的这个古代的这个,然后给它配一个。那个是新的,这个是旧的。本寂禅师的语录后面,都记载了就是说咱们墓,在寺的西南角,一千两百年。因为以前只是看文字,等我第一次来曹山的时候,我看了我泪流满面,原因是什么,就是一千两百年,所以我为什么说就是佛教未来,别人说现在过去未来,我觉得都是坚守。本寂禅师已经在这里,坚守了一千两百年,我们敬畏来寞,如何去坚守。
(解说词)放眼浩渺宇宙,纵观古往今来,审视百家之学,佛法中的禅文化是东方文化的精髓,东方文化体系注重认识自心,挖掘出自心深处的般若智慧。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十字路口,深思文明的出发点和归宿,深思禅文化对人生根本矛盾的揭示及解决方案,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禅文化不仅仅是用来提高修养、净化心灵、启迪智慧,而且能圆满回答人类文明的根本问题,是人类文化的无价宝,也是人类最伟大的精神成就。时时有禅,处处有禅,我们的心灵就会心无挂碍,空灵自在,我们的生活就会充满快乐。
Part3:《故乡》栏目继续呈现《曹山映相》。
(画面)吹拉弹唱宜黄腔
(纪实段落)
邓老师:同学们,我今天教一段唱腔,这段唱腔是二黄原板,里面有几种板式,一种是倒板,那是在后台唱的倒板;一种是上板,上板就出来比较自由,就没有板的叫上板;还有一种是原板,原板就是一板一眼的。所以我这唱的时候,这个是什么呢?这个名字叫灞桥别柳,灞桥别柳是这个汤显祖四梦里面的一句话,叫做紫钗记里面的一段,我现在就开始唱。
(画面)徐涟走进宜黄腔讲习所
(纪实段落)
徐老师:刚才我问邓老师,邓老师是我们宜黄系的非遗项目传承人,一直都在做的这个非遗项目的传承工作,刚才我问邓老师在排的什么戏,邓老师说在排八仙漂海的对单,您能不能给介绍两句?
邓老师:好,它那个是里面是吕洞宾,渡牡丹,是我们宜黄戏里面,八仙漂海里面一折,它是这样的。
徐老师:这个唱腔很好听。
邓老师:宜黄是南北词。
(解说词)“宜黄腔”又名“二黄腔”,是古老的宜黄戏主唱腔的代名词。明嘉靖四十年间,宜黄历史上一位抗倭名将谭纶回家,从浙江台州带来了“海盐腔”戏班。“海盐腔”当时称南戏“四大声腔”之首。这种“体局静好”的曲调很快受到宜黄艺人的喜爱。嘉靖末年,时年23岁的戏曲大师汤显祖来到宜黄。在谭纶的帮助下,便“以浙人归教其乡子弟,能为海盐腔”。汤显祖极力扶植宜黄戏,宜黄子弟“食其技者殆千余人”,“旧腔一变为新调”,即成“宜黄腔”。宜黄也由此而成为当时赣东一带戏曲活动的中心,被誉为“戏乡”。
(纪实段落)
徐老师:刚才看你们排的还是真是挺有意思,看你这个功夫,一直都没有落下,这么多年。
女:来,教你两招。
徐老师:这可不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可不是随便能练的。
女:我们先站好姿势。对,收,抖,对,右手,对,袖,对,抖袖
(解说词)发源于宜黄的宜黄戏作为江西古老赣语剧种之一,迄今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中心流传地区为江西的宜黄,远及赣东北、赣南、闽西。古诗中就有“汤词端台唱宜黄”的说法,就是说汤氏所有剧本,都由宜黄子弟来演,故有“临川才子,宜黄弟子”之说。不过,当时唱的宜黄腔,是由海盐腔与当地流行的弋阳土调相结合的变调,不是如今所唱的二黄腔。
(同期声)宜黄腔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邓华
宜黄戏现在已经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批的。所以这个宜黄戏,将近四百年的历史,随着这个戏是怎么来的呢?我们这个戏是从西秦腔演变过来的,通过这个当时的宜黄戏,是用什么呢?用手来伴奏,后来四大徽班进京之后,宜黄戏到了北京,就是失去了一些声腔。什么西皮啊,视评啊,还有这个吹腔啊,还有折调啊,这些东西。失去以后就变成了,回来以后就形成了一种多种声腔的这个曲牌的这个剧种。
(解说词)看着小时候常听的宜黄腔已成为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徐涟心里很是欣慰。当年将宜黄腔带回故乡的谭纶没有想到,自己一个无心插柳的做法,竟为故乡做了一件大大的好事。谭纶,明代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如今,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谭纶墓驻守着宜黄城,彷佛就像是他依然守望着生他养他的这片故土。
(同期声)徐涟
小时候我们经常到这个地方来玩,现在再回来的时候,我今天这样的一个年龄,我也想很多,就说这样的一些名人,历史上的这样一些伟大的了不起的人物,为什么会被大家所记住。可能真的不在于就是说他可能当时的官阶有多高,其实他那个二品官也不是多高。但他当时就是抗击倭寇的这样的一个,一个爱国的行为,所以让后人就是说深深的来缅怀他,记忆他。
(解说词)整个谭纶墓葬居高临下,气势雄伟,被人们称之为“江南第一古墓”。里面的石雕、石刻艺术都堪称精湛。石人石马石羊石虎精致、浑厚,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关于谭纶的故事和民间传说已经成为宜黄人世世代代流传的佳话。
(同期声)徐涟
谭伦墓,在这样一个青山绿水的环抱当中,四百多年过去了,还有人在不断的回忆他,纪念他。也让我想就是说,这人活着到底是为什么?能够带走什么?他当时就算他再有金头银头,也不能够带走,但他留下的是什么?留下的是这样的一个就是,为国家为民族所做的这样一些贡献。这样的贡献,可能后人是永远都不会忘记的。
(画面)音乐起《那些花儿》
(画面)徐涟向墓地献花
(同期声)徐涟
宜黄这么多年,它还一直保持着它的美丽,这个美丽就停留在,一半是记忆,一半是今天,还停留在我们每一个离开故乡,到外地去发展,甚至到国外去发展的人心里。因为宜黄是一个非常知名的地方,有着传统的这个耕读文化的,耕读文化非常悠久的一个地方。不是说叶落归根,而是我们永远要从这个,这么深厚的这个根系里头,汲取营养,才会成为我们今天,所以我真的非常的感谢我的奶奶,所以也因此感谢故乡,所以现在我对故乡的这种牵挂,或者说今后我也会一直牵挂下去,也会一直时时的回到我的故乡。
(解说词)如今的徐涟,离开故乡已经三十年了。但是,她时时仍在追寻原乡,现实中的,精神上的。哪怕距离目标仍是遥遥无期,也许一生都不能找到,那又何妨?就像她自己说的,我不迷茫,不急躁,我一直都在回乡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