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蒋大为版《家在浏阳河边上》起
解说:浏阳河十曲九弯,清波荡漾,汇入湘江。就像这座城市,对于画家周健雄来说,有着太多的说不清的故事与情感。
同期:
周健雄:浏阳对我(来说)既熟悉又陌生,既是我一生的爱,也是我一生的痛。
解说:提起故乡,也许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涌出同样的感觉,这种留恋与叛离交杂在一起的情绪便是乡愁的味道。
画面:坐在浏阳河边
出片名:家在浏阳河边上
解说:2013年冬,早已定居在湘潭的周健雄与妻子一起踏上了回乡的旅程。
同期:
周健雄:这几年我们回浏阳的时间多了,因为我们几个(兄弟)姊妹都退休了,人也老了,人老就喜欢回忆过去,所以我们几个姊妹每年聚一次。
画面:车开过浏阳收费口。
解说:周健雄:到浏阳还有十公里,浏阳这几年发展很快,变化很大。
解说:浏阳隶属长沙市,位于湖南东部偏北。南朝刘宋时因位于浏水之北而得名。做为一名浏阳人,周健雄为这里曾经的辉煌感到骄傲,为这里今天的发展变化感到光荣。
解说:周健雄,号“下里巴人”,现为中国意象画研究会理事、中华书画报社特聘画家。他自幼学习书画,以此为乐。近10多年来,他专攻画鹿,一幅幅恣意洒脱的作品不仅是他对几十年风雨人生的最好诠释,更表达出他对故乡浏阳深深的眷恋。
画面:周健雄到弟弟家
解说:回到家里,弟弟亲自下厨准备了几道菜。其中一道是周健雄最喜欢的全家福。
解说:全家福是湖南传统家宴的必点之菜,它是把肉皮、鹌鹑蛋、木耳等材料放在一起烹炒而成。其寓意合家欢乐,美满幸福。
纪实:
周健雄:我们来吃这个菜,这个菜是妈妈那时候最会做的,做的最好的。这个又叫全家福,我们大家吃了都有福,健健康康的,幸福快乐。原来妈妈做的时候没有这么多份量也没有这么多种类,现在有鹌鹑蛋又有海鲜,火腿肠,过去就是一点萝卜,一点肉皮,一点木耳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就是有点粉丝,现在生活好了,他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为我们的生活幸福干杯。
女:吃菜,全家有福。
解说:时光荏苒,当周健雄吃起当年最爱吃的家乡菜,不禁心生愧疚。面对弟弟,他终于可以将那段一直埋藏在心里无法释怀的往事道出。
纪实:
周健雄:记得那时候过苦日子,到月底没有米了你哭。那时候妈妈她还是没有说我,知道是我偷去了,因为我肚子饿,没办法。
女:把他的米都偷走了,他就不够了,他都偷吃了。
周健雄:也是当时没有办法,小孩子不懂事,这也是一种自私自利。
周健雄:老弟,我们干杯,为当年偷吃了你的米表示道歉,一切都过去了,我们一切都在不言中,喝杯酒,干杯。
解说:一生情,一杯酒。一起经历的苦难都化为这杯暖人心脾的美酒,化为这一饮而尽的舒怀。兄弟之间,亲人之间根本不需要更多的语言。也许,对于不善言辞的他们来说,最好的交流便是闲暇时的一盘棋,他们在阳光里,在两军对垒中,追忆着共同的秘密。
纪实:与弟弟下棋
同期:
周健雄:那时候没有别的游戏,就是下下象棋,我们两个象棋。有时候等他走了我又加一粒,把它吃掉的粒又放一粒,他就不肯,他就哭,就闹,就打起来了。
解说:记忆的闸门一旦打开,往事就会像洪流一样奔涌而出。
纪实:
那时候我妈妈经常在浏阳河,还不是主要的河道上洗衣服,她是在浏阳河的一条小支流上,也是这样的台阶下去,很大的鹅卵石砌的一个码头,码头上面排着一排家庭妇女在这里洗衣服,就拿着棒槌,挑着桶,一担一担的衣服,那时候根本没有什么洗衣机,就拿棒槌捶,就像徐悲鸿大师画的洗衣服的妇女图画是一样的,排成一排很壮观的。
解说:
蜿蜒流淌的河流,勤劳的母亲。周健雄记忆中二者是融合在一起的,正是这样,周健雄才把浏阳河称为自己的母亲河。
纪实:
周健雄:浏阳河是我的母亲河,它孕育了一代一代的浏阳人民,所以浏阳人心也是敢为人先,什么事情都敢于奋斗,三十多年前我就刻了一枚印章,就家在浏阳河边上,我作为一个浏阳人我很自豪,我很骄傲,浏阳越来越美,我越来越爱我的家乡。
纪实:
周健雄: “浏阳河弯过了几道弯,几十里水路到湘江,江边上有个湘潭县哪,出了个毛主席世界把名扬”。
音乐:《浏阳河》
导视1
寻找老宅,这里早变了模样
见得故友,校园是他们一同绘画的地方
追忆母亲,他感怀无限的恩情
故乡栏目继续为您呈现《家在浏阳河边上》
纪实:
回浏阳一中纪实
周健雄:五十年唯一没有变的就是这一块了,都是浮雕。我记得那边那时候还有一个地方。我们也是根据看了菩萨里头有很多杨家将、薛家将,还有《三国演义》、《水浒》这里面的图片。经常连环图,我看你画的很好,你那时候比我画的好,我受你的影响。男1:你这也是艰苦劳力,几十年的奋斗,应该说有现在成绩是应该的。
周健雄:受你的影响力。你后来怎么没画了?
男1:我到工厂以后,到那里去以后就慢慢的淡了。
周健雄:你那时候画比我画的好,我就是受你的影响,不然的话我还没有这个兴趣。我能够现在走画画这个鹿,画的有一点点基础,还应该感谢你。
解说:与老友再一次回到母校浏阳一中,周健雄几乎认不出这里。虽然它依旧与文庙相邻,依旧保持着传统的校风校纪,但这一切好似都与周健雄都没有什么关系,用他回乡后常说的那句话便是:物是人非了
纪实:
男1:我们教室,有时候上课就在那里。
周健雄:现在已经没有了。
男1:那时候下课我们都往操场上。
周健雄:初中部就六栋平房。
男1:一下课都往这边来了。
周健雄:操场根本就没有这么大。那个时候跟现在来比不可比。男1:不可比,相差太远了,现在好高档。
周健雄:现在这个学生还是比我们那个时候要辛苦的多,这个条件比原来今非昔比。
解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如同这首诗中写的那样,回到母校的周健雄也不敢惊扰正在学习的同学。
解说:在这座崭新的校园里,他和老友看着,聊着,感叹着,回忆着,甚至又坐下来,如少年时那样,凭着记忆画着拍片上的英雄。
纪实:两位老人做下来画画
解说:一笔一笔,轻轻的勾勒。两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再一次拿起铅笔,好像是回到了他们的童年。
寻老宅纪实:
周健雄:这三间屋就是我的老家,我们全家在这里住了有三十多年,当时是四通路12号,现在是226、228、224、222号这个位置,现在按我的记忆基本上就是这个位置,当时是比这个屋还要矮一点,这个房子是青砖的屋,前头的路是鹅卵石的,全部是这么大的石头,高低不平的。
解说:1949年,周健雄出生在浏阳市嗣同街中一户有着九个孩子的家庭中,排行老七。如今老宅早已被拆除,曾经的住宅变成了商业街。这种变化对于周健雄来说有一种无法言说的遗憾。
纪实:
周健雄:当时我家的屋,大概的位置可能到这个地方,前头一间,我妈就在这一间,后面这一间是我嫂子他们一间,这个地方还有一个空地,当时的位置基本上就是这个形式,现在已经面目全非了。
解说:旧居不在,恩情不改。就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就在这条嗣同路上,周健雄度过了自己的童年与少年时代。在他的心里,最感谢的便是她的母亲。
同期:
周健雄:母亲是一个家庭妇女,父亲去世比较早,1961年的时候就过世了,当时我只有12岁。
周健雄:当时我们的生活是很困难的,因为没有什么生活来源,我母亲就做了很多杂活来维持生计。
解说:这条古老的街道,不仅承载着周健雄对母亲的记忆,而且记录着他学画的一段传奇。
纪实:
周健雄:我记得当时我画了一幅画,这个老先生说,小朋友你这个画整体还可以,但是这个小鸟有些问题,后来他就指点我,给我修改了一下,指点了我一下,我回头看一看,他这个印象一直到今天印在我的脑海里头。
情景再现:
解说:只是这样一次浅浅地指点,让周健雄茅塞顿开。直到很久以后,他才知道这位老先生大有来历。
纪实:
周健雄:后来我才知道指点迷津的人就是一代大师,一代山水画家黎雄才先生,这是我第一次遇到这么伟大的画家。
解说:这条老街是有记忆的,就像人一样,可以不着痕迹的把往事娓娓道来。周健雄站在这里,一切是那么熟悉,一切又是那么陌生。熟悉是自己身在此处的感觉,陌生的是母亲不在的辛酸。
解说:周健雄常说,他能有今天的成就,都归功他的母亲。曾经,在那个困苦的年代里,母亲给予他最大的支持。
同期:
周健雄:我记得有一次,我当时要买一个油画箱,当时在那么困难的时候要17块钱,我的母亲再三征求我的意见,她说你是不是要买,如果要买的话我尽量节省一点,你要做事我还是尽量的支持你。
纪实:祭拜母亲
同期:
周健雄:我的母亲她一生带大了九个儿女,二十多个孙子和外孙,她的一生就将她的生命奉献给她的儿孙,她不是一个伟大的人,不是一个了不起的什么大人物,但是她是一个很平凡的,很朴素的,很善良的母亲。
配乐:
闫维文《母亲》
导视2
为了纪念他下乡的日子,他画下了那时的家
走在水坝之上,当年修坝的声响仿佛回荡在山谷间
坐在山林之中,他回想起当年与鹿结缘的情景
故乡栏目继续为您呈现《家在浏阳河边上》
解说: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1968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风潮在全国蔓延,周健雄成为其中的一员。儿行千里母担忧,临行前,母亲总是有太多的话要讲。
同期:
周健雄:要去农村的时候,她把我叫到身边,她给了我一个箱子,她就当场教我,怎么去折衬衣,怎么把它折好,把这个衬衣怎么洗,从什么地方洗,因为那时候18岁,从来没有离开过家,也不知道怎么洗衣服。
解说:当周建雄再次回到自己下乡的地方,当年与母亲分别的怀景,又一次浮现在脑海里。
同期:
周健雄:那时候我穿的是一件军棉袄,戴的是军帽,上山下乡的时候。因为我跟我弟弟一起下的,我妈妈当时心情很不好,她没有送,我们那个车队是绕浏阳城一周,绕到我们家的时候,要经过我们家门口,她站出来看了,她当时流着眼泪,她在我的一个反方向,她只是远远地看着我们,没有看到我。
解说:当周建雄再次回到自己下乡的地方,当年与母亲分别的情景,又一次浮现在脑海里。
纪实:
周健雄:安全第一那个方向,那就是我们下放住了十年的地方,当时叫知青点,后来就是我们的家,我在这个地方生活了整整十年,
解说:曾经住过的房子,找不见了。周健雄看着这里的,不禁拿起笔,凭着自己的记忆画出当年住过的那间温暖的小屋。
纪实:
周健雄:这里流淌了我们的青春,流淌了我们的汗水,但是我们也收获了幸福,收获了家庭,我在这里有了自己的家庭,在这里也生儿育女,总得来说知足常乐。
解说:走在自己劳作过的地方,老乡们毫不费力地就将他认出,他们亲切的握手,相互问候。浓重的乡音袭来,让周健雄倍感亲切。
纪实:
周健雄:他是跟我年龄一样大的,就是第一次来劳动,要跟我打架就是他。那时候就记得我在这里被背木桶,挑木炭这些情况都历历在目。
周健雄:不打不成交,经过一段劳动以后,毕竟我们都是年轻人,几句话当时不对头就打起来了,因为经常在一起劳动,当时打集体工,一个生产队天天见面,天天要劳动,在一起劳动,就不存在打架了,慢慢就产生感情了。
解说:年轻时的周健雄不仅在这里做农活,还要跟着生产队上山伐木,甚至为了让村子里有更充足的水用,周健雄参加了石田大队修建水坝的工作。
同期:
周健雄:后面这个水库,大概是1970年到1973年的时候,我们石田大队用了四年的时间把它修好的,当时动用的人力、物力是相当大的,因为当时的情况没有机械化,没有大型的设备,都是靠人工,肩挑手扛把它修好的。
解说: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中,周健雄几乎放弃了自己的对绘画的执着。没有想到的是,在修建水库之余,他得了大队里交给他绘画的任务。
纪实:
周健雄:在这期间我创作了一组组画,这组画就是表现修水库期间,我们战天斗地的那个场面,当时还寄到浏阳文化馆去参加了展览,最后湘潭地区管文化的同志到这里看了,其中有一幅画的很好,后来就调我到浏阳文化馆画了几天画,把这幅画扩大了一些,在浏阳进行了展览。
解说:面对着青山,面对这绿水,再次回到这里的周健雄不禁心生感叹。
同期:
周健雄:时间过得真的很快,毛主席说的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时间就像平常说的光阴荏苒,日月如梭,不知不觉我就垂垂老矣。
纪实:向着山大喊。
解说:在这里的生活不仅历练了周健雄的成长,收获了幸福,而且让他有机会与鹿结缘。那时他已经成为一所民办学校的老师,课间休息时,学生的惊呼引起了他的注意。
纪实:
周健雄:当时我们几个学生就叫周老师,麂子来了,我跑去看的时候,三匹麂一窜就过去了,我只看见一点点影子,但是在我的心目中印象还是很深刻的,虽然是狼狈逃窜,但是它动作是很优美的。
解说:在惊窜中依然保持着优雅的姿态,鹿的生存态度让周健雄心生敬畏。在下乡十年的生活里,周健雄渐渐的学会了这样淡然的态度。也正是如此,鹿成为他绘画的主题。
纪实:
周健雄:我也觉得我们不是很幸运,但是我觉得还是幸福的,故乡还是美丽的,故乡总在我们回忆之中,是我们工作、学习前进的动力。故乡情深,故乡情,只有故乡的山、故乡的水,一草一木都能勾起我们的回忆,这些都是很美好的,作为人的一生,短短的几十年这是最值得珍藏和记忆的。
解说:每一次回到浏阳,周健雄都会感到分外地温暖,即使冬日已至。因为这里留存着太多的记忆,太多的感情。周健雄此次回到故乡,最想做的就是照一张全家福。
纪实:
周健雄:这张全家照是2004年,我的母亲去世以后,我们家九姊妹就在这个地方照了一张全家照,当时全家人心情还是沉重,因为我哥住在不远的地方,所以在这个地方留下了一张合影来纪念我的母亲逝世,对我们全家来说也是一个纪念。
解说:十年之前,母亲去逝,兄弟姐妹留下一张全家福,如今再次回到故乡。周健雄拉上家人与弟弟,来到同一个地方,要照一张全家福。虽然有兄弟姐妹远在他乡没能回来,但周健雄已心怀感激。
纪实
周健雄:故乡的情节,在每一个人的心目中都是不可磨灭的,我们全家这几十年都生活在湘潭,但是我们全家在家都还是说家乡话,在湘潭几十年,对外说湘潭话,在家里的话我们还是说浏阳话,故土难离,乡音难改。这是我生我养我的故土,也是我儿女们的故土,故土难忘,乡音难改,我领我的孩子们重新在这个地方照一张全家福,表达我们对家乡,对故土深深的眷恋。
解说:
城市在变,国家在变,世界在变。在周健雄心中,不变的是他与家人对故乡情感,就像是这张全家福,定格了永恒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