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 > 视频点播 > 热门文稿 > 《宁国是吾乡》
开篇镜头:

瞿国庚行走在故乡的街头去买自己儿时爱吃的炸辣椒原材料纪实

(瞿国庚同期声):这就是我家乡的农贸市场,我在这里生活了很多年,每天早晨我都会到这里买菜。今天我要回老家去,要看看我的母亲,看看能买一些什么东西带回去。这里,尤其是这里面……

 

出片名《宁国是吾乡》

画面:纪实拍摄宁国的典型徽式建筑,历史古迹,山水空镜头,城市画面。

解说:江南宁国,千年古邑,它地处安徽省东南部、水阳江上游,是宣城市代管的县级市,东临苏杭,西靠黄山,连接皖浙两省七县市。地理位置优越,称为"皖南山区之咽喉,南北商旅通衢之要道"。春秋战国时期先后隶属吴、越、楚国地。

解说:千百年来,它的灵山秀水吸引了一代代高僧大德建寺立观。杜牧在这里写下了“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千古绝句。

画面(纪实):瞿国庚行走在办公楼状态 工作状态环境

嘉宾介绍:瞿国庚,宁国市三律中学的校长,三十年多年前从宁国山水中走出来的他靠着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学,在毕业分配时,因为对家乡的热爱最终选择做了一名中学教师,如今与朋友一起创办了这所三律中学。深受家乡厚重文化精神影响的他,非常希望孩子们能够把这种文化继承和发扬下去。

画面:瞿国庚收拾回家的东西,在房间。

(同期):明天回去要看看母亲他们,这是母亲爱吃的糕点,要带回去,这也是。这是黑米,是他们爱吃的,我要带回去。

解说:这次回家的瞿国庚,除了看望母亲,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为举办禅宗文化活动做一次实地考察。针对学生目前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他希望可以从禅宗文化里得到借鉴,通过禅宗的修身养性,让学生的心理能够适当得到缓解,安静下来,能够更专注地学习。

画面(纪实)回家的路上的风景,进村的风景。

解说:中溪镇芦溪村,这个在中国地图上让人忽略的江南村庄,从这里曾经走出了一位声名显赫的高僧宗杲,他的禅宗思想和理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成为佛教世间化的标志性人物。而这里也是瞿国庚的家,这个普通的江南小村留下了他太多的回忆。

画面(纪实):进门,见到家人。

现场同期(瞿国庚:妈我给你买了点东西来了,你喜欢吃的这个糕点,还有这个大红枣,还有这个糕点,吃过的吧。这个有的是这个黑米,做那个糊糊吃,这个是小米,还有这个是,这叫什么,玉米不是粗粮嘛,你不喜欢粗粮嘛。这还有这个枣,这个红枣。还买了炸辣椒。

母亲:炸辣椒买的呀。

瞿国庚:他有,他做的比买的,我怕他没有了,我自己拿炸辣椒来哈。

瞿国庚:来妈,买了炸辣椒了,你看看这个怎么样?

母亲:红的也有,青的也有,味道……

瞿国庚:青的怎么样。

母亲:味道云云散散的。

瞿国庚:云云散散的,跟你原来做的不一样啊。

母亲:不大像。

瞿国庚:不大像。这个街上都是这样子的,我怕家里没做,我买回来。

母亲:那行,他会炒。

瞿国庚:他会炒,中午我做给你吃,好不好?

画面:(现场纪实)瞿国庚和母亲在院子晒玉米,父亲坐在旁边看着。

解说:父母已经上了年纪,每次回家,只要看到母亲忙活农活,瞿国庚总是抢着帮忙,而母亲却舍不得儿子干一次农活,每次只要有儿子陪着说说话就心满意足了,

画面+同期(现场纪实):瞿国庚扶着母亲坐下,细心的帮母亲用手拂去身上的玉米须和尘土。父亲静静的望着眼前的母子二人。

解说:而常年患病的父亲因为耳聋,尽管听不清母子二人的对话,但是每次他都会把头探过去,认真的倾听。他心里明白,孩子回来了 ,回家了。

画面+同期声:做饭时,瞿国庆亲自下厨,把从市场上买来的菜现场做给母亲

画面:午饭现场纪实

瞿国庆的同期声:妈,还记得这个菜不,小时候咱家穷,上学时我和哥哥经常吃的

解说: 熟悉的味道彷佛开启了瞿国庚和母亲共同的回忆,儿时的他因为家里贫穷,,家里来了客人常常出去借米,上学时更是连学校食堂里的菜也买不起,而妈妈腌制的炸辣椒成为了他上学时唯一的菜肴,每次吃这个母亲都会想起母亲讲给他的故事

画面:(现场纪实拍摄)瞿国庚与母亲一起回忆儿时的故事。(母亲讲述贫穷的儿时故事)


【导视】
解说:那条通向故乡的山路,那声魂牵梦绕的乡音
解说: 是什么让少小离家的他,毅然选择留在这片土地
解说:《故乡》栏目继续为您呈现《宁国是吾乡》。
   

画面:(现场纪实)母亲和瞿国庚从自己家出来,沿午后的小河,边走边聊  

现场同期(母亲:昨晚上梦见,做梦梦见山寺烧香,正好你回来了,回来我们到庙上去逛逛呗。

瞿国庚:好好,我陪你。

母亲:你陪我,到庙上去逛逛。

瞿国庚:看看这个小河里,这个现在水少了,原来这里水比较多。我们小时候在这儿钓鱼,现在没有了。小时候这个水多,也涨水。

母亲:(方言)

瞿国庚:这水是从那个山东寺里淌下来的吧?

母亲:是啊。(方言)不断流。

瞿国庚:那时候这路不好走,一点点宽,这个路。

母亲:(方言)

瞿国庚:原来那个时候,我们到那个庙上去都不好走,这么点点宽,一个自行车就勉强从那里走。

母亲:(方言)

瞿国庚:原来我们很小时候,你带我们到庙里去玩可记得?

母亲:我们去烧香拜菩萨呢。

画面纪实:瞿国庆和母亲走到宗杲禅师出家的古寺遗址-东山古寺旁边风景,旧址

(瞿国庚和母亲的现场同期)

瞿国庚:妈,你可记得这原来一个庙啊?

母亲:记得。

瞿国庚:那庙里有这些什么东西?

母亲:大菩萨,三个菩萨。

瞿国庚:还有什么东西?

母亲:还有小菩萨,一点点的小菩萨。

瞿国庚:还有呢?

母亲:大佛嘛。

瞿国庚:还有大佛,就那么大。

瞿国庚:我记得你还有一个讲,这个宗杲出家的地方也在这里。他不是给我讲过吗那个。

画面纪实:东山古寺旧址风景

解说:眼前这做不大的寺院曾经在一千多年前香火鼎盛,门厅若市,在春华秋实的岁月中,它迎送着四面八方的香客。公元1102年的一天,一个姓奚,字昙悔的少年,风尘扑扑地站在这家寺院的门前,寺院的一砖一瓦都让他兴奋不已。

解说:这位叫昙悔的少年出生在宁国县东桥头村,自幼受父母宠爱。在十二岁时入乡间私塾读书,因为一次无意中与同学玩耍打闹,本想拿砚台投击同学,确不慎将砚台误中教书老师的帽子,将帽子弄脏,先生大怒要他赔钱,并将其赶回家。此事使昙悔产生出家的愿望。

解说:寺院的禅师问他问什么不去读书,而要选择伴守青灯古佛,少年掷地有声的说道:大丈夫读世间书,偈若究出世法。

解说:少年昙悔坚定的眼神获得禅师的赞许,终于在十三岁投入本邑石口东山惠云禅院,法号宗杲,师从慧齐禅师,伴随着东山古寺的晨钟暮鼓,开启了他的佛门生涯。

画面:寺院风景空镜,瞿国庚和母亲边走边看来到”枫树搭桥、柏树扫地、铁树开花、栎树撑伞”四景旁边

解说:公元1108年,19岁的宗杲因不欲乡里习诸经论,从这里出走,离开故乡,四处游学,日后成为临济宗一代禅师。一千多年后,一个年也站在他踩过的那片土地,思索过,烦恼过,沿着熟悉的路离开故乡,寻求生活的答案。

画面 :瞿国庆与母亲一起走到枫树搭桥景前,仰望苍天大树

瞿国庚:妈,看看这个树,你可记得?

母亲:记得,还是那么高。

瞿国庚:还是那么高。

母亲:还是这么高。

瞿国庚:我记得小时候就这么高。

母亲:(方言)

瞿国庚:还有这个枫树搭桥。

母亲:枫树搭桥长的一点点,两边宽了一点点。

瞿国庚:这个我记得还有一个故事嘛,就是讲这个定光佛,也就是宗杲大师,他离开那个小庙的时候,许了一个愿,讲要等着枫树搭桥栎树撑伞,还有柏树扫地,铁树开花,那个时候他要回来,来重建这个山东古寺。现在那个柏树已经没有了。

母亲:哪一庙也破了,这个庙也该修了。

瞿国庚:还有那个铁树开花也没有了。

母亲:没有。

瞿国庚:那你站这儿,我到那个树那儿去看看。

母亲:你去看看。

瞿国庚:我过去。

画面(现场纪实):瞿国庚走在枫树搭成的小桥上。

瞿国庚:这个桥还很结实。我记得小时候我就到这个桥上来,今天还是这么结实的。小时候我拿刀砍过的,放牛的小孩经常拿刀来砍砍。我们还讲,这个树怎么砍不烂,今天还是这么结实。

解说:隔着千年的时空,瞿国庆与母亲行走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彷佛又看到宗杲离开故乡时的那一幕:待枫树搭桥,柏树扫地,铁树开花,栎树撑伞,我就重回故土。

画面:瞿国庚和母亲望着眼前的栗树

现场同期声

瞿国庚:妈,你看可记得这个栎树撑伞。

母亲:记得。

瞿国庚:这个小时候,我们在这下面,天天在这里乘凉,下雨在这里避雨,要不然怎么叫栎树撑伞呢。

母亲:烧香,还得烧香呢。

瞿国庚:对,烧香。原来那个路从那边过去。

母亲:那是大学校。

瞿国庚:这回来一条路,这下面这个水就是不断流的,这个好像这个树,一年四季青。

瞿国庚:我们原来还爬到树上去玩呢,爬上爬下。这个树的其他地方长不到这么大,……  

瞿国庚:那一年,我记得是1985年我上大学暑假,带几个同学来了,你在家里做饭,他们要跟我一到家哪里有风景,我家上面有一个栎树撑伞,带他们去,不回来,我们干嘛去了,他们几个跑到山顶上去了,在上面看,看到咱们这里,这个树好漂亮,好像一把伞一样。原来定光佛许愿也是这么说,栎树撑伞他才回来,回来了就这么讲,讲到后来我们再下来跑回去,很晚了才吃饭。你还做了那个炸辣椒吧,记得吧?

母亲:记得。

解说:枫叶红了又绿,栗树长了又长,当年的愿望已经实现,可是再也无处寻觅宗杲的身影。穿过历史的尘烟,看着眼前熟悉的景物,从少年离家到毕业归乡的瞿国庆是幸运的。可以走在故乡的土地,可以触摸到故乡的一草一木,感受到浓浓的亲情。

                          
【导视】
解说:从乡间少年到临济宗一代佛学大师  
解说: 从获罪流放到晚年再次弘扬佛法

解说: 是怎样的故事,让千年后的他一路追寻

解说:《故乡》栏目继续为您呈现《宁国是吾乡》。

 

画面:瞿国庚行走在惠云禅寺的路上。

解说:瞿国庚说他这次回乡还要去拜访一位寺院的师父,希望这位师父可以在他举办的禅宗活动方面提供一些好的见解。

画面:瞿国庚进门与师父寒暄画面

瞿国庚:师傅,您好。

妙幢:阿弥陀佛。

瞿国庚:今天特来拜访有两件事儿想请教你,一是我想了解宗杲大师的历史,另外一件事儿,我们学校想要举办一个,与禅宗文化有关的夏令营活动,想请你多多指导。

妙幢:阿弥陀佛,那我来给你介绍一下。   

画面:妙幢师父与瞿国庚从走廊一角走来,边走边聊  

解说:眼前的这座惠云禅寺是在东山古寺的基础上,重建的寺院,宗杲禅师曾经许下回归故乡重整东山古寺的愿望,家乡父老建这座寺院,就是为了圆宗杲禅师回故乡的夙愿。

画面:寺院的景观  行至大雄宝殿。

现场同期:

瞿国庚:师傅我还听说这样的故事,就是我们的山东古寺,不是讲那个宗杲大师十二岁,他就剔度就是出家了嘛。

妙幢:这个宗杲大师呢他是十二岁出家,十七岁呢到这个宣城景德寺,求学具足戒,这个具足戒呢就是我们出家人的比丘戒。)

画面:情景再现(寺院行走 ,灯下读书)

解说:宗杲17岁落发在宣城景德寺受具足戒,19岁离开故土游学。求学若渴的宗杲先后拜临济宗黄龙派弟子文准,名问遐迩的圆悟克勤为师,研习禅法。在克勤指点下释疑获大悟,并与克勤禅师分坐设坛开讲,以雄辩而名传京师。

画面:瞿国庚与妙幢一同站在大雄宝殿门前

解说:公元1126年,37岁的宗杲被宋钦宗授予紫衣及佛日大师之号,并辗转于江浙广闽诸地传法。此后的十四年岁月,是宗杲一心求取学问,传法临济宗,倡导“看话禅”的时期,此时的他游走在各个庙宇之间,曾经在主持余杭径禅院时门徒多达千人,来拜求学问的人,上到礼部侍郎张九成,下到普通民众,门厅若市。径山一时声誉鹊起,成为禅宗“五山十刹”之首,居灵隐、净慈、天童、育王之前,名扬四海,为“东南第一禅院”,

妙幢:他这个临济宗的这个禅法,所以当时在五山十刹,他留下的是非常深远的,大家呢对这个临济宗正宗呢,他的禅法思想呢都非常认可。

瞿国庚:那他有什么样的一个地位呢?

妙幢:所以不仅仅呢在中国,他的影响有这么大,同时呢尤其成为日本,禅宗的发源地。所以日本一直延续到现在,也都在学他的这个禅宗,临济正宗。我们这个中国呢,从宋朝到现在,一直呢都在学这个看话禅,在学他的这个禅法思想,所以他的这个禅法思想,对我们中国的这个影响是非常大。

瞿国庚:宗杲大师,对这个临济宗的贡献,是非常巨大的。

妙幢:对,非常巨大。

画面:(现场纪实)瞿校长与妙幢师父行至定光佛殿

妙幢:这就是宗杲大师的殿,我们进去看一下。这是宗杲大师的塑像。

瞿国庚:我记得小时候,听我妈妈给我讲过,这个定光佛的一段故事,说他有一段时间,朝廷里的一个官员,叫什么张九成的有过一些交往,但后来遭到诬陷,就被流放了,流放的时间还挺长。今天有这个机会,我请教一下。

妙幢:这个历史故事呢,大家可能都知道,但是呢就关于这个宗杲大师呢,流放这种故事呢,可能大家不太了解,我给你讲一下,所以当时呢宗杲大师呢他是住金山,就是现在的浙江林园金山,当时的张俊推荐他到这个地方,他到这个地方以后呢,这个张九成,两次到金山去请教这个宗杲大师

画面:情景再现+影视资料

解说:公元1140年,五月,金人叛盟,大举来攻,当时秦桧专权,力主与金国议和,肆意贬低抗金名将岳飞,韩世忠等。而竭力主张抗金的户部侍郎张九成因与宗杲私交甚好,两人时长切磋禅理,在交谈中,张九成在与宗杲的议论中或许涉及朝政,招致秦桧猜疑,恐其议己,借此以二人诽谤朝政论罪之,由此放逐。自此宗杲开始了长达十五年的流放生涯。

画面:瞿国庚和妙幢师父站在定光佛殿

瞿国庚:流放到哪里去?

妙幢:流放到有两个地方,第一个地方呢就是当时流放到湖南的衡阳,流放那个地方。这个九华山志,还有这个宁国县志当时有记载,就是说宗杲这个到衡阳的时候,每天有上万人就跟着他这个学禅学道。

瞿国庚:他还在继续的讲法。

妙幢:他一直就在弘法,禅宗这个思想,所以跟着学的非常多。另外呢这个宗杲大师,快到衡阳的头一天,这个当地的衡阳的太守,还有当地的老百姓,同时做了一个梦,梦到什么,梦到定光佛到这个城里来了。所以第二天呢,大家就忽然的喊定光佛降世,定光佛降世。所以大家都认为呢他是定光佛的转世。

瞿国庚:这么有来历。

妙幢:对,所以当时人很多。

瞿国庚:就是他们梦见他来了,第二天果然就里了。

妙幢:对,圆他们的梦了,他们梦就觉得这是非常真实的这么一个故事。

画面:(现场纪实)瞿国庚与妙幢师父来到天王殿

瞿国庚:师傅那个刚才您讲那个,宗杲大师被流放以后,他又恢复了僧籍,那么后来,他怎么又会是没有圆梦,回到宁国呢?

妙幢:当时呢宗杲大师是六十八岁,在这个他这个恢复了僧籍,所以恢复僧籍以后,这个宋高宗当时呢就招他到了朝廷去,

画面:情景再现

解说:流放中吃尽瘴疾之苦的宗杲,始终不改心中志向。晚年遇赦,恢复僧籍,原想回到故乡宁国,重建惠云禅寺的愿望,但是因为高宗皇帝的年老昏沉,分辨不清,错把宁国听成了宁波,令其去宁波阿育王山光孝寺赴任主持。68岁的宗杲,以年迈之躯,带领众僧凿井筑田,整饬宗风,实行生产自给。自此终其一生未曾归乡。公元1162年,宋孝宗即位,随赐“大慧禅师”之号。

画面:瞿国庚与妙幢师父行至竹林,遇到写生的老师和学生

现场同期声    (瞿国庚:师傅最近我看,这里面零零散散的游客还有不少呢。

妙幢:对,来的不少。

瞿国庚:不是周末他们也来啊?

妙幢:对,平常人也很多。

瞿国庚:我看这个学生,他们到这里来是干什么的?

妙幢:他们学生经常会到我们的惠云禅寺来写生。因为这个地方,惠云禅寺这个地方,环境非常美。不仅仅中学生到这里来写生,同时呢还有许多,就是书画界,就是艺术界的人,经常到这个地方采风。

瞿国庚:老师您好。

老师:您好。

瞿国庚:你今天带学生来写生啊?

老师:对,到这里来写生画画。

瞿国庚:经常来啊?

老师:偶尔来。

瞿国庚:他们画些什么东西?

老师:他们今天画的是一些这个山水,山水画。

瞿国庚:山水画,是属于国画还是?

老师:国画范畴的山水画。

瞿国庚:那你这个内容上面,有些什么东西,给我们讲一讲。

老师:开始肯定是我们讲究一个构图,一个布局。在古代的时候呢,它称为经营位置。形式有多种样,你像他们有中堂啊,秘轴,还有抖包,长卷,长页那就是长卷,形式多样。

瞿国庚:他们到这里来画,能画得好吗?

老师:还行,还可以。

瞿国庚:还行啊,我发现现在好些学生他静不下来。

老师:对,都好动。

瞿国庚:好动呢,你到这里来,你感觉是不是好一些?

老师:画画也能使他静下心来嘛,这样的话对学习啊,对干一些什么事情,都有很大益处。

瞿国庚:我们现在也在考虑,想办这个中学生的夏令营,想让他们到这里来,感受一下这里的环境。

老师:这挺好的。

解说:眼前的这一幕让瞿国庚很受触动,他说其实禅宗文化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中的很多方面,他也希望自己举办的禅宗活动能够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传递给学生们。

画面:瞿国庚与妙幢师父一起站立在惠云禅寺的门前,望着眼前的青山绿水。

瞿国庚:我想我们这个夏令营里面,有好多东西呢是可以用的,我们的这个校本教材里面,也可以用的。因为现在教育当中,尤其是素质教育,对我们这个学生的要求挺高,但是呢现在的学生确实有不少问题,我们依靠我们学校的那些这个环境和教科书呢,往往呢达不到这个要求,所以呢我们就想到了禅宗文化里面,一些好的东西。

妙幢:对,所以现在办夏令营,办得地方很多,很多呢其实我给你一个建议,一般这种办夏令营呢,其实他知识都非常丰厚,里面涵的这个内容比较多,其实真正的就是,我们应该从这个禅的思想上面,如何让我们的心态,比如说调整,能把我们的这个潜意识的智慧,把它挖掘出来,这是最关键的。

瞿国庚:好的。

画面:瞿国庚与妙幢师父站在寺院的山顶,望着远方空旷的群山的背影。

解说词:望着眼前的群山,耳边似乎还能听到千年前的晨钟暮鼓,宗杲禅师虽然远去,可是故乡的这片土地,这片孕育了一代佛学大师的青山绿水,用它厚重的文化和精神依旧滋润着它的儿女。

推荐: 《大美青海我的家》 《家在亳州》 《 感恩淄博》
播放次数:
内容摘要
开篇镜头: 瞿国庚行走在故乡的街头去买自己儿时爱吃的炸辣椒原材料纪实 (瞿国庚同期声):这就是我家乡的农贸市场,我在这里生活了很多年,每天早晨我都会到这里买菜。今天我要回老家去,要看看我的母亲,看看能买一些什么东西带回去。这里,尤其是这里面
标签:
来源:CCTV故乡时间:2017-12-01 09:48作者:张宇靖责任编辑:cctv故乡
热点推荐
热门排行
首页 | 编导手记 | 最新动态 | 栏目介绍 | 节目预告 | 视频点播 | 节目相册 | 全国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17 故乡新闻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京ICP201208169  技术支持:CCTV故乡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