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面:A:清晨、前门城楼; 生活气息扑面而来的小胡同;
B:红墙碧瓦下,黄迪走来;
C: 公园树林里,黄迪在吹长笛。
音乐:长笛独奏
出片名: 《 笛声悠扬》
第一节 爸 爸
纪实:厨房里,黄迪利索地洗菜、切菜、炒菜。黄迪招呼家人吃饭。
1、解说:这是一个普通的北京人家庭,一家三代四口同住在这个约六十平方米的房子里。
纪实:黄迪给姥姥夹菜:姥姥够吗。
姥姥:够了。
黄迪:吃的是那个卤吧,西红柿鸡蛋,再夹点菜。
妈妈:这也就是吃饭的时候咱们有点交流,平常哪有时间啊。
妈妈:你上班早,下班晚,是不是,然后我这朋友啊,同事,街坊邻里都对你特关心。现在你孝顺家里人,又孝顺楼里的老人都问,黄迪这个个人问题怎么着了,可别给耽误了,他们不说我都着急。
黄迪:回头再看呗。
妈妈:赶紧想,那家长不就是这个问题,一个事业,一个个人问题。成长,是不是,一个家长还能关心子女什么。
黄迪:多吃点。
妈妈:姥姥姥爷这都是80多岁的,看着就是这个希望。
黄迪:够了吗姥爷。
姥爷:够了,再夹吃不了了。
2、解说词:25岁的黄迪,十几年来一直和妈妈及姥姥姥爷生活在一起。黄迪的妈妈今年58岁,身患乳腺癌多年,手术后病退在家。姥姥姥爷都已年过80,体弱多病。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成为了黄迪生活中的重心。这个家庭的另一位重要成员——黄迪的父亲,不幸已在 13年前突发疾病,离开人世。
采访:妈妈:头天还好好的,第二天这个人没了。我说怎么过来的这是,头天晚上十点多下班到家快11点了,还跟黄迪说给我打瓶酒去吧,门口有小卖部,平房呢那个时候,还问黄迪长个了吗,第二天早上起来五点多我叫的他,我说你上班吗,他说去啊,今儿还得早走,结果她爸就走了,走了到下午我带着黄迪学书法回来以后,我们俩准备要出去,后来接了一个电话,就是他们单位打来的,说老黄不行了。
采访黄迪:我也没有太意识到能有多严重,然后等到第二天,我妈带我去医院的时候,看到那一个场景,我就一下惊呆了,我才知道到底有多严重。躺在床上一动不动,两只眼睛就睁得特别大,然后当时,当时我就一直摇我爸,我说你怎么不醒,因为前一天还好好的,跟我说话什么的,我当时都想到前一天就跟我说那么几句话,我就不会想到说今天他有这样的,就是完全整个人躺在那儿一动不动,就两只眼睛睁得特别大,然后后来我大姨当时在那儿就跟我说,说可能你跟他说说话啊,说可能他会好一点,然后我就一直跟我爸说话,但是我爸没醒。
他应该是能听见,因为我还感觉他眼眶还是湿润的,虽然可能他大脑已经那什么了,但是他当时心脏还是跳动的,因为眼睛他一直都没有闭上,当时家里人就跟我说,可能是他还心里放不下什么事,但他最后闭上的那一瞬间是我用手给他呼噜下来,他们说这样呼噜下来他眼睛就会闭上,然后我就把他的眼睛呼噜上。
3、解说:一夜之间,这个家庭失去了丈夫和父亲,对母女俩来说,这一切来得太突然,也太过残酷!这原本是一个幸福快乐的家庭,1988年,32岁的黄长安与31岁的安改芝喜结连理。第二年冬天,黄迪出生了,她的到来给这个居住在胡同里的小家庭增添了无比的欢乐。
画面:黄迪小时候和父母的照片
4、解说:每一个女儿都是父亲的掌上明珠。爱好文艺的黄长安对女儿的成长更是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从小就培养黄迪的兴趣爱好。
黄迪:当时考虑的是首先是写字,字就相当于门面嘛,然后我爸最开始就让我学的这个,从软笔开始,后来书法,然后又学的硬笔,硬笔就是因为你有了软笔的功底了,硬笔也不用怎么着,长笛也是,都是我爸让我学的。
画面:黄迪小时候写书法和吹长笛的照片
5、解说:2001年秋天,黄迪11岁了,这一天,她和往常一样与爸爸准备去公园练长笛。
黄迪:我跟我爸就发现了旁边有一个大黑提包,当时里边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就在那儿放着,然后也没太在意,然后我们就继续,可是就发现这个提包就一直在那儿,也没人去拿,然后我跟我爸就过去,就寻找看附近有没有主人落在那儿了,然后等了大概有一个小时左右还是没有人出现,然后后来我爸就说说没有主人,我们就看一眼,这里边到底有什么东西,然后我们就看里边确实有不少钱,现金,包括银行卡也有,发现有不少,但是没有任何证件,没法寻找这个主人,然后后来我爸说咱们就一直在这儿等着。
情景再现:11岁的黄迪和父亲等提包的失主
6、解说:黄迪的父母都是普普通通的职工,他们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的钱。
黄迪:就一直在这儿等等等,然后在这儿坐着等了半天,等到大概有,得至少有四个小时以上。
情景再现:11岁的黄迪和父亲等提包的失主
黄迪:反正确实等得也是挺烦的,我爸就说人家落下一个东西,我们需要在这儿等人家,什么时候人家来了我们什么时候再走。
最后真是有一个男的过来来认,就认领这包东西,我们就问他说你这个里边有什么什么东西,人家就说里边有什么什么,后来我们一看东西都能对上,然后后来就给这个人了,然后这个人当时就特别感谢我跟我爸。
想用一部分现金给我们作为回报,但是我爸就一分都没有要,后来这个人也就走了,可能放在现在也许还能留个联系方式将来怎么着,但是我爸当时也什么都没说,就说这是应该做的,就这一件事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纪实:黄迪去父亲的墓前,祭奠父亲。
黄迪:爸爸,我来看看您,这是您最爱喝的二锅头,还有苹果,我都给您带来了。您先喝点啊,今天是您的生日,都高高兴兴的。
有时候总是能想起来如果您现在还活着,该是什么样子,你在那边一定要照顾好自己,我跟妈妈都挺好的,姥姥姥爷身体也不错,岁数大了,平时我们都尽量在身边陪着,定期带他们去检查,妈妈身体也是最近腰不好,总是有时候疼,疼到连床都下不了,然后我也定期老督促她去检查身体,现在因为工作比较忙嘛,在银行上班,做了理财经理,有的时候回家晚上就七八点了,晚饭都赶不上跟他们一起吃,早晨又特别早的就走,平常只能周末的时间跟他们一起吃顿饭,今天高兴,今天是您的生日。那会儿平常我吹的时候您都在旁边听着,今天您听听我给您吹的笛子呗,吹首曲子,您最爱听的渔舟唱晚,您也听听,看看我现在练得怎么样了。
(黄迪在父亲墓碑前吹长笛)
导视:是什么样的经历,让年幼的黄迪激励起母亲生的希望?逆境中,母女二人又经历了怎样的苦难?《故乡》栏目继续为您呈现《笛声悠扬》。
第二节 妈 妈
纪实:黄迪陪妈妈去北京医院 (母女俩在医院里看检查结果)
妈妈:看看这血项。
黄迪:血项都正常。
妈妈:没贫血吧。
黄迪:没有,没有,原来还贫血,现在这挺好的都。就有点肝囊肿,脂肪肝,少吃点夜宵,晚上那时候老吃夜宵,这心电图呢。
妈妈:这儿还有一个骨质疏松。
黄迪:这个有点啊。
妈妈:我这腰这样它肯定骨质疏松,腰老疼。
7、解说:这段时间,黄迪妈妈的腰椎间盘突出又犯了,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到医院来做检查和治疗。多年来,黄迪的妈妈身体一直不是很好,在黄迪7岁那年,她患上乳腺癌,曾经与死神擦肩而过。
妈妈:我是自己摸出来的。我这个手打电话,那个手就呼噜去了,不由自主的不知道搁哪儿,就摸着一个大疙瘩,就给我吓了一跳,我就赶紧第二天就上我们医务室,就让大夫就看,大夫都没说,说你赶紧上咱们协和医院去查查去吧,我找一个大夫看了,人家都说你别照那个红外线了,我都不懂,说红外线你别照了,直接给我写了一个CA,我说什么叫CA啊,他就告诉我,给我写了癌,他一说癌吓了我一大跳。
8、解说:得知自己患了癌症,安改芝万念俱灰,她甚至开始安排自己的后事。
妈妈:自己也琢磨刚40岁,孩子还小,还没看见孩子成长呢,还没活够呢,这人就这样了。我这第一反应,就是临做手术的时候,带着黄迪跟她爸,上我们这儿有一个商业大厦,我们三个人,给黄迪买了一双皮鞋,给她爸买了一件外衣,记得特别清楚,然后我就上医院了。
9、解说:幸运的是,安改芝的手术做得很顺利,命算是保住了。在家人的悉心照料下,她的病情逐渐稳定下来。但是,这样的身体状况已经难以继续胜任她的工作,无奈之下,安改芝去单位办理了病退。
妈妈:那个时候脑袋头发也掉,然后就这地方,插着哪儿都是管子,我自己回忆,就自己都喘不过气,那都给你绷得倍儿紧,哪儿都插着管子。化疗,放疗,吃药,吃了半年多,快一年的那种抗癌的进口的药。然后我在家自己调整了,你要回想起那段时间来。
10、解说:自从妈妈生病以后,7岁的黄迪便开始承担起了一部分家务,在长途汽车公司当司机的爸爸工作很忙,经常早出晚归,小小年纪的黄迪主动开始照顾妈妈。
妈妈:她都给我洗过澡,那会儿小时候,因为我,你想我这一半身子,这全挖了,等于胳肢窝都没了,我这手那时候抬不起来,我们俩一块洗澡,她得给我搓后背,她得给我弄,都是她,而且她归置屋子归置得还特别好,都是她去打理这些事,那时候她小,她一级,我得病的时候她七岁,她七岁就开始干家务了。
11、解说:除了帮妈妈洗澡,小小年纪的黄迪还学会了自己洗衣服和做饭。
妈妈:给我煮方便面,刚开始,我教她,现在吃方便面少了,那时候基本上家里有时候煮袋方便面,搁个西红柿,卧一鸡蛋,就是这样。
黄迪:印象特别深,炒得完全他们都没法吃,但是这是我做的第一次,然后完全那个样子就都没法看,包括放什么调料什么的,盐放得重了什么的,都是炒得特别烂。
妈妈:什么味道都好吃,我就是想什么,有时候不一定是非得是她去干这些事去,有时候就想通过这些培养她这种自理能力,自强自立。
12、解说:看着孩子一天一天地长大,安改芝倍感欣慰,她的身体也渐渐好了起来,然而命运再一次给这个家庭以无情的打击。在安改芝身患癌症5年后,2002年,黄迪的父亲黄长安在一次出车任务中,突发疾病不幸去世。那一年,黄迪12岁。
采访:妈妈:突然这人就走了,她就想不明白这点,我倒不是说我因为有病,就觉得这个人还好好的,突然一下就没了,当时黄迪打击也大,黄迪她不接触任何人,你要一提,她说打电话说她爸没了,她不能提一个词,她不能提我爸一个死字,
13、解说:父亲的突然离去给12岁的黄迪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原本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的她,变得一落千丈,就连一直练习的书法和长笛她也不想学了。
黄迪:从自己这儿已经坚持不住了,就感觉当时我爸走了,天都崩了,你想想,这些特长都是他让我学的,然后现在突然这个人没了,不在你身边,你就觉得这个学的动力完全就没有了。
那一段就是比较灰暗,确实是谁都不愿意说,然后什么事都不愿意做了,包括我长笛是最好的反应,我想放弃,不想学了,然后也是脑子里一片空白。
14、解说:失去了丈夫的安改芝强忍悲痛,想到年迈的父母和尚未成年的女儿,她选择了坚强地面对。当她看到黄迪下滑的考试成绩,悲痛交加之中,她忍不住第一次动手打了黄迪。
妈妈:这一气之下火就都上来了,就全冲她发了,就等于把我的那个感情,那个郁闷都发到她身上了,还拿火钩子钩过她呢,就着急的拿火钩子在她眼前晃,就气得着急。
黄迪:其实她心里也很难受,因为她最爱的人走了。
15、解说:虽然是打在了孩子身上,却是疼在了妈妈的心里。打过黄迪之后,百感交集的安改芝抑制不住地嚎啕大哭。
妈妈:哭,难受,也是,真的,有时候说心里话,我这人还不是特别爱哭,真的还挺坚强的,你想毕竟我一个人,孤单,你得这么想,谁都愿意有个伴互相聊,而且何况那个时候跟她爸感情就挺好,她爸这个人就特别好,特别实在的一个人,而且跟我的要求也特别吻合,真的。
空镜:一家人的合影照片。
16、解说:在妈妈的严格要求和自身的刻苦努力下,黄迪的学习成绩渐渐赶了上来,书法和长笛也一直在坚持学习。现在,黄迪的长笛已经考过了专业9级。
纪实、空镜:黄迪到公园吹长笛。
17、解说:失去了丈夫,安改芝用女性的坚强,担当起家庭的臂膀。和女儿共同经历过的酸楚,她记忆犹新。
妈妈:我说谁难谁知道,有时候现在想起来,你说那时候,真的其实那破车,我这有点激动了,我带着黄迪学去,学完以后没闸,有时候让警察给劫着了,你违法啊,我带着黄迪一般都是坐在我前头,大梁那块我带着她,你说多大了我还得骑车带着她,所以有时候心情不好了就发在警察身上了,孩子也能看见。但是呢我现在我不能跟人家警察解释去,但是我还得骑车带着她,包括我骑车带着黄迪不知道都摔了多少次了,经常摔。你想骑着骑着有时候吧,不知道让别人给别了一下,啪就倒那儿,幸亏后面没车,我们俩一块摔,有时候下着雪,一捏闸不知道啊,就飞出去了。
纪实:晚上,母女俩看照片,黄迪给妈妈按摩。
黄迪:现在腰怎么样了,不是前两天腰还疼了吗。
妈妈:打了一个月的针了。
黄迪:这两天好点了?
妈妈:也不行,反正不能动。
黄迪:我给你揉揉吧。就好歹那什么吧,不是前两天买了一个护腰的,戴着不是挺舒服的吗。
妈妈:前两天老戴。
黄迪:腰肩盘突出前兆,腰椎管狭窄,还不能提过重的东西。这肉都长腰上了。
妈妈:不过戴着那护腰的确实挺管用的。
18、解说:安改芝对黄迪的学习和品行要求一直非常严格,但她也担心给孩子的压力太大,孩子会比较压抑!
妈妈:那时候周杰伦可能刚火,刚出名,我就说哪儿的歌手啊,她说是台湾的歌手,她说同学都去看他演唱会,当时她跟我说完以后,我心里本来我就够亏欠这孩子了,我就问多少钱,她说不贵,也就一百块钱,八十块钱一张票,我说还能承受,我说别找别人了,你妈带你去。她说真的,我说可不是真的吗,她不相信,她说我妈能也看演唱会去,因为那时候都是学生去的多,哪有家长,我觉得在工体我是最老的了,去,然后我就跟她一块,我就是装我都得装出来,我跟她一块,因为我不喜欢听那流行的,我喜欢听民族的歌曲,然后我也听不懂,他唱着,当时全场都摇着,我也跟着摇,我也跟着喊。
纪实:黄迪搀扶着姥姥去厕所
19、解说:几年前,姥姥的腿摔断了,不能正常行走,黄迪经常陪着姥姥,给姥姥洗澡,推姥姥出去晒太阳。
纪实:黄迪和妈妈在社区打扫卫生(扫落叶、擦栏杆。)
20、解说:尽管自己的身体不是很好,但是安改芝却一直坚持为社区义务服务:做清洁、照顾孤寡老人,谁家要是有个矛盾,也愿意找她帮着疏导和调解,热情乐观的她被大家推举为楼长。妈妈的乐于助人,也影响着黄迪的成长,她说,只要自己有空,都会和妈妈一起做。
纪实:社区道德讲堂
21、解说:2014年,黄迪被评为国企楷模、孝星榜样。她经常被社区请去做义务宣讲员,她也是社区里第一位85后宣讲员。
导视:胡同深处,有着老北京人那浓得化不开的人情味儿。从小生活在这里的黄迪有着怎样特殊的情感与记忆?《故乡》栏目继续为您呈现《笛声悠扬》。
第三节 胡 同
纪实:黄迪走在狭窄的巷子里,她去看望小时候常去她家吃面的张奶奶。
黄迪:一直没回来,我就老怕回来之后看见那老屋难受。
张奶奶:你还上你们那院去吗?
黄迪:有一次回来一次,然后就一直都没过来。张大妈,我黄迪。
张奶奶:黄迪来啦。
黄迪:来看看您。
张奶奶:好啊。
黄迪:您没变啊,真好,我看您现在身体挺好的啊。
22、解说:小时候,黄迪家和张奶奶家在一条胡同里斜对门住着,黄迪经常跑到张奶奶家去吃她做的面条。今天,她要做一碗面条给张奶奶吃。
纪实:
张奶奶:合适。
黄迪:真的啊,我尝尝。
张奶奶:你尝尝。
黄迪:您原来就老这么白嘴吃,是不是,什么都不放。
张奶奶:不算太熟。
黄迪:是是是,有点硬,是不是咬不动啊您?
张奶奶:没有牙。
张奶奶:我跟这儿住40多年了,我来的时候,我就跟她那么大岁数,老的少的这街坊我都跟他们合得来,所以说有点事都看得着。
23、解说:给张奶奶做完面条,黄迪看到张奶奶用的枕巾脏了,随手端过盆就洗了起来。
纪实:黄迪拎着鸡蛋去看望邻居吴奶奶
24、解说:2013年,黄迪开始工作了,她把自己第一个月的工资,全部买了鸡蛋,送给社区里80岁以上的老人。
黄迪:吴奶奶,原来我们家做完发糕,蒸点什么馒头是不是都给您送,就是这种邻里之间咱们都是互相的,体现咱老北京人这种互动啊,就是这样聊天。您觉得是不是,老北京人是不都是这样的,原来在我出生之前,您跟我姥姥关系都几十年了。
吴奶奶:是啊,真是那都跟自己家里人一样。
黄迪:那会儿您做点什么也是往我们家送东西。
吴奶奶:对啊,谁家做什么好吃的了,像你姥爷,蒸什么发糕啊,馒头啊,糟糕啊。
黄迪:对,我姥爷不是弄包子弄得特香吗?
吴奶奶:对,特别好,每次做完都给我们,然后我们家要是做点什么新鲜东西也给你们家送去,就觉得好像是一家人一样。
黄迪:对,我就应该给您点。
吴奶奶:你像出去买东西了,我买多了,我觉得可能你们家也需要,就给你们家带点。你们家买东西了也给我,像我们老家里头来人了送点什么东西,蔬菜什么的,我就赶紧给你妈妈,给你姥姥姥爷送点。
黄迪:对,所以就是说原来您就这样,所以到我这辈了,我就觉得送您点鸡蛋都是应该的,没有觉得说这个贵重啊,东西不在贵重。
吴奶奶:所以咱们北京人就是这样嘛,一代传承一代。
纪实:黄迪来到自己小时候住的的房子门口
黄迪:这个就是我小时候住的地方,没什么变化,就还这样,这棵树也是都在,原来小的时候也是在乘凉,还有那个窗户也是唯一那个睡觉的地方有那么一个独的窗户,从这儿进去外边就是一个自己搭的厨房,里边就是一个大屋一间,一个小屋,现在这块已经封了,因为这块即将要被拆掉嘛。
住了12年,现在也不知道这里边是什么,然后这个是一直陪伴我成长的这棵树,一直都在,小时候经常在这块玩,我爸爸也是一块带我经常在这底下乘凉什么的,也都长这么高了。
25、解说:毗邻繁华的前门大栅栏商业区,这里至今还保留着一条条老北京传统的胡同,小小的胡同把邻居们都联在了一起,邻里之间,亲如家人。
黄迪:比如说现在我因为已经工作了嘛,在行里有时候在大堂接待客户,然后突然来了一个老客户进来了,我就过去迎上去说一句,我说来了您,今儿办什么业务您,然后这老客户就特别轻松的来了一句,这就是我们北京姑娘,说话多地道,但是他这么简简单单的一句话确实给我很深的印象,然后让我觉得自己作为北京人确实是很骄傲也很自豪,所以我觉得京味可能都是不经意间的,就是瞬间就流露出来这种味道。
胡同对于我来说,因为我从小也是生长在胡同嘛,尤其是就我后面这棵大树也是我原来居住过的地方,尤其是到了夏天,然后小朋友,我们原来经常一块在这块吃冰棒啊,尤其是那会儿原来老式的方砖,奶味的方砖,我平常有时候一吃就能吃好几块,然后北京的老爷们都是光着膀子在这个胡同里穿来穿去,晃晃悠悠,北京人给人的感觉是悠然,但是却不慵懒,这是北京人的一个特点,在胡同文化里来说我觉得是体现了这么一个特点,然后冬天各家都烧着蜂窝煤,然后储存大白菜,就一冬天都不出去了,每天都是白菜炖豆腐,就是这种简单的家常便饭。
26、解说:胡同大杂院里的生活处处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儿,相互没有血亲关系的几个家庭生活在同一个空间,彼此之间相互关照,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这样的一种情感,对于黄迪来说,从来不需要想起,一刻也不曾忘记。
在故乡北京的平凡世界里,黄迪守护着她的亲人,守护着那些胡同、那些乡音。北京这片土地,浸润着她赤子的情怀,也流淌着她的温暖与疼痛。席慕蓉说:“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MV :《那些花儿》 演唱:范玮琪
画面:前门城楼、胡同、老屋、林荫道、红墙、吹长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