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 > 视频点播 > 热门文稿 > 《守望宜春》

画面:(黒起黑落)银行负责人开启保险柜的特写镜头

画面:黑暗的房间,伴随着聚光灯一个个开启的声音,所有的光束打在了桌子上放着的经书。

出片名《守望宜春》

画面:宜春最具有代表性的城市空镜  禅宗文化代表性风景空镜头。

解说: 宜春,位于江西省西北部,汉朝始建县。宜春文化积淀厚重  韩愈在宜春担任刺史时,曾写下“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的诗句赞美宜春,境内祖庭林立,纵横九岭山脉,绵延五百里,蔚为壮观。这里是孕育禅宗大师的沃土,更是禅宗史上丛林肇始、清规草创、三宗溯源、五家传灯之地  "宋代理学家朱熹更发出了“我行宜春野,四顾多奇山”的感叹。

画面:袁赣湘书房空镜 

画面:袁赣湘展示老照片

袁赣湘同期:这是一张老照片,拍摄于60年代上世纪,这是我爸爸,这是我妈妈,这是我。我爸爸是四川广安人,妈妈是湖南长沙人。1953年的时候,我父亲调到滨江来了,我父亲是铁路员工。调到彬江来了以后,我家里就定居在彬江了。

袁赣湘同期:那是中学毕业的时候的我。我的中学是在滨江就读的,小学也是在滨江就读的。我读小学的时候,外婆从河南郑州来到了滨江,我跟外婆生活那段时间对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嘉宾介绍:袁赣湘,江西宜春人,长期从事与主持宜春市地方志工作,出版作品有《宜春宗教文化纵横谈》、《宜春禅宗志》。

解说:今天的袁赣湘之所以能够留在宜春,他说,他要感谢他的外婆,那个从小把他带大,又教给了他与人为善朴素道理的老人。往昔动荡的岁月没能为老人留下一张照片,而每次想起老人,他都会去一个地方。

画面:宜春东郊彬江  老街道空镜头 

解说:彬江,这个距离宜春市区15公里的江南小镇,这里是他走入宜春生活的起点,在这里他渡过了自己的小学和初中生涯。这里有着袁赣湘少年时代的家。也有着他所有的青春回忆。

画面:(现场纪实)走在天桥上 ,铁道空镜头

袁赣湘现场同期:这天桥原来是没有的,自从那个铁路啊电器化以后,两边就堵起来了,这个村叫树家村,这个天桥就在树家村起头,前面火车站以前没有这么多轨道,原来以前只有三轨道,现在有有六轨道了,我家里是1953年搬到这里来的,从东乡搬过来的,我父亲、母亲来了,接受这个地方上一个菜市场,你看这个铁路上下面都是道渣嘛,道渣要踩实,以前这个山叫龙头山,开了几十年以后呢,这个山打平没有了,这个山原来已经跟那边那个山一样高,我父亲的后半辈子这个山,那就是我家,大树下面,我小时候就是在这火车边长大的。

解说:听着火车的鸣笛,看着近在眼前的老宅,时光彷佛再一次流转,我们无法想象六十年前的那个孩童是否曾经沿着铁路线玩耍,是否牵着母亲的手走过一条又一条的街道。

画面:袁赣湘站在天桥上

袁赣湘同期:我们家刚来彬江的时候,就是租的房子住,租在老街上,一个老房子,但是老房子这个里面啊,就是这个模样,当时的彬江真的,我小时候印象这个地方还是比较繁华,印象最深就是元宵,元宵有人啊挑灯笼啊,沿街叫卖,我挑一个兔子灯,挑兔子以后呢,边江的街分上街、中街、下街,我提着个灯呢,上上下下走来走去,印象非常深。

画面:袁赣湘走在去老宅的路上。

解说:六十年前这条通向回家的路,被袁赣湘一次次的走过,从步里蹒跚到年过耄耋。

从懵懂无知到历经岁月沧桑,六十年足以改变一切,六十年也足以铭记一切。

画面:袁赣湘边走边说,经过一处溪水。

袁赣湘同期:原来这个村庄有一部分人就喝这里的水,当时的水非常清,这里一个老水底,原来的水留下来,这里的水是饮用水,这个池子还有一个池子,洗菜这样一个池子,下边池子洗衣服的,这个老址现在还在,我家就在前面,这条路全部都是水泥铺的。

画面:袁赣湘进家门,与妹妹寒暄

画面:袁赣湘站在自家小院的金桔树下

 袁赣湘同期:这个金橘是我父亲栽的,我父亲喜欢种菜,他种的菜园子,原来这是个菜园,原来我家那房子还在铁路那边,因为修铁路房子往后退了,这是一个菜园子,我父亲呢就喜欢种菜,他的最大的爱好是什么菜?一个菜园子收拾非常干净,寸草不长经常呢一有闲的时候呢,坐菜园子一头,一个板凳,一杯小酒,花生,花生也是种的,一边喝点小酒,一边看种的菜津津有味,菜园子旁边就栽了一些果树,这以后就是原来菜园子旁边的果树一条金橘树。

解说:今天逝去的光阴,已经模糊了袁赣湘对于往事太多的回忆,但是却无法抹去他与家人在这个小院里渡过的童年快乐时光。

画面:坐在院子里的袁赣湘

袁赣湘同期:在这个院子里,一剥花生啊想起了外婆,外婆喜欢吃花生,我也喜欢吃花生,这个花生香口,外婆来这个,这栋房子的时候啊,时候来,外婆虽然原来以前在,但是她识字,她的形象是什么形象啊?

 一副高度老花眼,还要拿一个放大镜,喜欢看看古书,看书的时候她有一个特点,看书她不是看书是念书,但是没念出声音,只是看到嘴巴动,一个字一个字的读,读完了以后给我们讲,读这个《济公传》,读了《济公传》又讲怎么样跟奸臣作对,后来我才知道这个济公是跟佛一样的,同时代的人,同是那个南宋时期两大圣人之一。

解说词:熟悉的小院,挂满累累果实的金桔树,袁赣湘除了想起父母,更多的是对心底那个老人的想念。

袁赣湘同期声:外婆呢老喜欢呢老是与人为善,老是善有善报,有什么东西能帮人家帮人家,你比如说,我们家那个厨房原来一条小路,山里面砍柴的,砍木头的人,到中午来了,下午2点钟了,歇一下脚,外婆在这里看了以后就问,吃了饭了?那个人还没吃还没有到家。没有吃到我家来吃一碗了。外婆从山里到这里已经很累很累,过了午了。

画面:站在田埂上的袁赣湘望着远方。

解说:儿时的袁赣湘无法读懂外婆的行为,随着渐渐的长大,他明白了外婆,那个善良的老人用身体力行告诉他,与人为善,帮助别人,其实就是做人要有一颗菩提心,也许这就是袁赣湘受到的最早的与禅宗文化有关的启蒙教育。

【导视】

解说:一口熟悉的扎粉,打开他尘封的往事

解说: 一座千年古寺,又为何撩动了他内心那根温柔的弦音

解说:《故乡》栏目继续为您呈现《守望宜春》

画面:袁谯楼雨景,城市雨景 市场叫卖空镜

解说词:雨又一次不期而至,冬天的宜春似乎因为这不断的雨丝更平添了无数的生气。宜春这座山水中浸润的城市,留下了袁赣湘成长,工作的足迹,更造就了袁赣湘独特的宜春情节。

画面:袁赣湘走进扎粉店  炒扎粉现场

解说:一碗扎粉,开启了宜春人早起的一天。袁赣湘说,吃过宜春的扎粉才算到过宜春,而他直言有时一天三顿饭都是扎粉。对于扎粉的喜爱就像对于宜春的文化情节,已经浸润到他的生活和思想。

画面:等待上扎粉的袁赣湘,老板端上炒好的扎粉 袁赣湘品尝扎粉

袁赣湘现场同期:这就是宜春的土扎粉,宜春的土扎粉很有名气,到处有,南方到处有,但宜春的土扎粉与众不同,他为什么呢?他比别人做法多了一道工序他要发酵,发酵以后呢,那种香味闻起来发酵的时候闻起来有些臭味,那一般做的话呢,要沉米,要沉米,是陈米做的不是鲜米,而且是要用这个土扎粉呢。

解说:每次说起扎粉,袁赣湘都是滔滔不绝。混合了各种蔬菜爆炒的扎粉就像宜春的文化,包容各家而又自成一体。

画面:行走在状元洲公园里的袁赣湘

解说:吃一口宜春的扎粉,行走在细雨中的宜春,这才符合宜春人的闲适生活。

画面:宜春状元洲公园长廊  行走在长廊下。

袁赣湘同期:又下雨了,一下雨我就想起了那年冬天,也是下着小雨,我陪同文化局长一起到那个禅宗的这个名山里面去,看那些禅宗遗迹,我们从北站山下来到了仰山(音),一到仰山(音)以后呢,突然之间一个小伙子钻出来,脖子上挂着相机,穿着那个长统靴子,(02:15:38)而这是干什么呢?这是我们钻山豹(音),在山里面已经钻了一个多月,他干什么呢?就在这个山里面,在老树丛里面,树丛里面草丛里去找那些和尚的墓塔,基本上把整个仰山(音)的那些残留的遗迹找了个遍,我印象非常深,这个人我现在还不知道他名字,但是我认识他,一碰到他我就叫他钻山豹(音)。

解说:那个在袁赣湘口中未曾留下名字的青年,他不曾知晓,他的敬业和专注,影响了袁赣湘以后的工作之路。在往后的禅宗文化资料搜集中,每每遇到困难,他的脑海里就会浮现出那个满山遍野跑遍的身影。

画面:(现场纪实)去宜春某印刷车间看自己即将出版的样刊《宜春禅宗史话》的印刷情况。

现场同期声(袁赣湘):还是先停一停,我觉得还是有几个问题需要在仔细的考证一下。

解说:作为多年从事地方志的搜集和整理工作,袁赣湘因为工作原因接触到了更多的禅宗文化,一次意外的给报社投稿,引起报社的注意,在大家的建议下,把多年的资料整理归纳,最终形成了眼前的这本《宜春禅宗史话》。

解说:面对这本耗费了袁赣湘很多心血的著作,他一直很谨慎,对于书中提到的任何典故,他都要实地考证出处。

画面:去慈化寺的路上边走边看。

画面:慈化寺外景空镜头   袁赣湘站在慈化寺门前

袁湘赣同期:呦,很大的变化。路面都铺整了,屋都保存好了,墙体也是,刷新了。

画面:慈化寺空镜  (现场纪实画面)妙安主持与袁湘赣边走边讲述普庵禅师筹建慈化寺故事。

解说词:为了核实书中典故的由来,袁赣湘和妙安住持一起讨论起来。

画面:两人边走边说,走下台阶,来到鼻涕钟前。

妙安住持:慈化寺历史很悠久,在唐朝的时候就到了南宋中期慈化寺的影响很大,现在的湖南,广东,福建,云南,广西都有。这个…当时我们普庵住持,建寺院很多遗迹还保留着。

袁赣湘:慈化寺这个文物保护的很好。

妙安住持:这个也是当地我们老百姓很实在很好,把我们寺院的一些古迹文物保护下来。这个钟就是一个见证。当时,宋朝的时候普庵住持把这个寺院建好以后,他当时缺一口钟,后来萍乡有个姓李的他就做一口大钟,当时交通不方便,不便运输,发愁,也祈祷天神帮助。有一天有一个人到他那里去,问他什么事,他就说这个钟送到慈化寺去,运不过去。那个人,他就帮忙,拿雨伞把钟往这上面一挑就送过来。当时大家都很惊奇,送到寺院以后,我们普庵住持就带着一些出家人到门口去接。他当时就拿扇子去托这个钟,那个人马上心里有点不高兴,他就拿这个伞把钟划了一下,现在还有一个划印。普庵住持马上用鼻涕补了一下。敲起来和以前一样响。大家都不知道这人是谁,普庵主持就说这个人是吕洞宾。就是那个典故。所以这个钟呢当时叫静钟当时普庵住持这个就不敲…一直我们这个寺庙放着大雄宝殿前面作为一个古迹。

袁赣湘:你说这个钟跟慈化寺一样古老?

妙安住持:对对,建寺的时候。

袁赣湘:这一块是不是当年传说中普庵的鼻涕?

妙安住持:是,这个一直保留下来的这个就是当时普庵咒住持,一个鼻涕补的这个钟这个地方,从古到今一直保留下来。

袁赣湘:这个很凸出钟的表面。像是补上去的一样。

妙安住持:这个鼻涕钟确实一直到现在保留下来很有纪念意义。

画面:慈化寺空镜头

解说:说起这座寺院的开山祖师普庵禅师,全国许多寺院都有他的塑像。在北京碧云寺,济公活佛还只能蹲在屋梁上,普庵禅师却是站在观音大士身旁,足见他的地位。有关他的故事,800多年来留下许多的传奇。

现场同期: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情景再现

解说:慈化寺落成之后,四方礼拜之众可谓是车水马龙,门庭若市。萍乡一个屠夫受到影响,也生出向佛之心。于是他来到慈化寺,拜见了普庵禅师。在普庵询问屠户能否放下屠刀时,屠夫坚定的回答:“师父请您放心,我一定能放得下。”从此以后屠户果真放弃屠宰营生,改为勤劳耕种、上山打柴为生,不仅不再损生,还修桥拓路做好事。普庵禅师看到屠夫确实已诚心向佛,便写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八个字送给他。这句话,经过人们传播,后来成了一句成语。

画面:普光明殿前空镜头  

解说:生于宋徽宗政和五年的普庵禅师,俗姓余,名印肃,禅宗“临济”法系第十三代法嗣,据说,出生时,莲花生于他家稻田的阡陌上,七岁时,梦见有一名梵僧,用指点他的胸曰:“汝他日当自醒。”第二天醒后看时,但见胸前有赤点大如樱桃,知非凡物,遂出家拜隆寿院正贤和尚为师。

画面:少年普庵学佛情景再现

解说:因天性巧慧,深得正贤器重,一日,正贤授普庵《法华经》,普庵却说:"诸佛玄旨,贵悟于心,数墨循行,何益于道!"一番话显示出普庵对佛道与众不同的领悟。

 画面: (情景再现):少年普庵云游拜访牧庵法忠  牧庵法忠实开悟普庵  

解说:公元1143年普庵离开正贤法师到湖南参访善知识,听说有"伏虎禅师"之称的牧庵法忠在沩山说法,就去访牧庵法忠禅师,一见到就问:“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牧庵法忠禅师拿拂尘竖起示之,普庵当下即有所省悟。是年回到寿隆院。

画面:天龙岩普庵修行洞。

画面:袁赣湘与妙安住持边走边说

袁赣湘:前面就是,这个就是天龙岩。

妙安:是,这个就是在这里闭关修行的地方,他在这里住了很多年,就是我们这个出家人修行他这个过程。

画面:行至万佛楼  梯田空镜头

解说:不常住寺院的普庵禅师,往往藜权芒履,励精行道,四方来投者,随机诱引,得其心传而成正果者无数。又好以异术神技为民众驱灾除病,故善声载道,名动禅林。

画面:情景再现 

解说:公元1169年,南宋孝宗乾道五年,七月的一天,普庵禅师沐浴更衣,索笔书偈于丈室西壁。书毕,坐跏趺而逝。终年55岁。

画面:寺院空镜头

解说:慈化寺,这座承载了普庵禅师毕生心血的禅宗名刹,因为普庵禅师的功绩,明太祖朱元璋为其阙牌题写了“天下第一禅林”的封号。而普庵禅师的一册《普庵语录》,更是让明成祖朱棣叹为"其精深也,非想象之可求; 其神妙也,非虚空之可似"。
画面:普庵空镜头
解说:隔着历史的山河,在时空的明灭中,感悟着千年前的那个照亮禅宗天空的身影。
袁赣湘同期:我对这幅楹联啊,后面的下半句很感兴趣,一个是光普照三界,一个是绿满禅民。我认为在中间概括了普庵的理想。

妙安同期:普庵在世他自己也讲过,他就是自己在修行,体现他当时自己一个什么?修行,一个是爱国,爱国爱家。

袁赣湘同期:一报国,二化民。

妙安同期:是。

袁赣湘同期:讲到禅宗的教法。

妙安同期:是是,所以说我们现在人的生活这个也是也相关,禅的话就是我们在达摩,境遇过滤我们的烦恼,我们美丽的烦恼,比这个,身体又病也是他的烦恼,想这个想清静,也是得不到清静也是烦恼,所以每个人不同,所以这个禅的话可以适应每个人。这个心情不好的他就帮他自己,这个心里也得到安宁的,抄金刚经,自己亲自的,是血。

这一段精剪一下,让师父讲一下什么事禅就可以了,一两句话就可以。

【导视】

解说:一部带血的经书 ,一首流传百年的佛门梵唱

解说: 是怎样的琴音让他无法停止探寻的脚步

解说:《故乡》栏目继续为您呈现《守望宜春》

画面:宜春市档案馆 背对镜头站立的袁赣湘

现场同期(袁赣湘):我是,我们联络过。就是关于…。

画面:(黒起黑落)档案馆负责人开启保险柜的特写镜头

画面:黑暗的房间,伴随着聚光灯一个个开启的声音,所有的光束打在了桌子上放着的经书。

(现场纪实画面+袁赣湘同期)这卷手稿就是临济宗第十三代禅师普庵大师花费五年时间,刺破自己食指血,用金粉写就的《金刚经》。是我们江西境内的镇寺之宝。这是经过了八百多年唯一流下来的研究普庵大师最重要的资料。

画面:普庵手写的《金刚经》+情景再现

解说:眼前的蓝皮金字经书全长1350厘米,宽35厘米,共两万余字,其中普庵禅师亲题“加颂”32段,均为五字八句,字里行间浸润着一位高僧对佛教真理的超然领悟和精湛的禅宗思想,也是研究当时佛教文化的一份珍贵的资料,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学术价值。
画面:(离开档案馆现场纪实)
袁赣湘:今天在你这里终于看到了这个《金刚经》,庐山真面目我今天见到了。还有什么好东西向我推荐一下?

档案馆人员:普庵手写《金刚经》在我们地区是影响挺大的,还有一个普庵咒,有一个古琴家在演奏,你有时间你去听一听。挺有名的。

袁赣湘:引见一下,一定引见,谢谢。等你的好消息。

画面:古琴弹奏画面(影视素材资料)

解说:普庵禅师除了拥有深厚的佛学功底外,更是一位精通音律,善于填词的高手,在宋词兴盛的南宋,他利用这种文学艺术载体大力弘扬禅法。闻名于世的《普庵咒》,正是普庵所填词,其节奏规整,易于记诵,流传至今。

画面:出家师父吟唱《普庵咒》   

画面:雨夜出家师父弹奏《普庵曲》

画面:袁赣湘深山造访古琴家王圣

解说:细雨的深山 ,流动的泉水,袁赣湘在多方打听后终于找到那位弹奏《普庵咒》的古琴家。

画面:袁赣湘与古琴家交流的现场纪实画面

袁赣湘同期:我们知道,我们接触到的普庵的史料里面有发现一个普庵有一个特点,就是他精通音律。尤其在传教当中,他会把要传的内容谱成词曲进行传唱。所以说我们认为普安为什么有那么大的理想呢?在宋代的时候呢,利用了宋朝的文化,历史形式。跟后面流传的普庵咒好象有很大的关系。但是我们不解的就是那么多禅师也通音律,为什么普庵的普庵咒从古传到今。而且传得很广,而且有各种版本,我想就这个问题向你求教一下。

古琴家王圣同期:普庵咒目前来说是佛教里面存续比较少的几首古琴曲之一,应该说也是流传最广的一首。基本上现在的琴人都会弹,而且都要弹,作为必弹曲目,佛教的一个必弹曲目。

为什么会流传这么广?它有几个特点。第一个是它用到了非常多的挫音,古琴里面的一个挫音,一个指法。挫音有一个好处,就是在每一个琴曲里面以单音为主的一个东西。它强调了多数用到的我们说的八度音,或者说类似和声。所以它听起来会显得庄重一些,沉稳一些。它这个跟咒语据传完全模拟普庵禅师的普庵咒,模拟这个普庵咒的咒语。所以它听起来节奏方面也比较舒缓。

对于现在这些人来说,整个工作压力,生存压力,导致失眠。对于这些人来说,对于这个特殊的群体来说,这个曲子是非常有助于他这种凝神、睛气、助眠。所以说它这个流传的非常广。

袁赣湘同期:就是这个普庵咒这个琴曲听起来很有禅味,容易把人带入一种禅境。

古琴家王圣同期:对对,这是必须的。因为它本身这首曲子,就是跟着这个咒语来的。完全是模拟这个咒语的声调来的。所以说非常适合现代人的这种审美,非常适合。对于现在这些人缓解心理压力、包括说失眠啊,效果非常好。所以我们这些人不单是自己弹,也会推荐自己身边的朋友听,这个曲子节奏上也非常稳健,听起来也特别好听。所以它流传的特别广。

画面:古琴家现场弹奏《普庵曲》  风景空镜   行走在细雨中袁赣湘的背影

解说:  律动的琴音,规整的节奏,以它无声的润物,让禅宗文化,千百年来在这块钟灵毓秀之地,开花,结果,而袁赣湘更是用他的故乡情结,静静的守望着他的宜春。

推荐: 《大美青海我的家》 《家在亳州》 《 感恩淄博》
播放次数:
内容摘要
画面:(黒起黑落)银行负责人开启保险柜的特写镜头 画面:黑暗的房间,伴随着聚光灯一个个开启的声音,所有的光束打在了桌子上放着的经书。 出片名《守望宜春》 画面:宜春最具有代表性的城市空镜 禅宗文化代表性风景空镜头。 解说: 宜春,位于江西省西北
标签:
来源:CCTV故乡时间:2017-12-01 09:38作者:张宇靖责任编辑:cctv故乡
热点推荐
热门排行
首页 | 编导手记 | 最新动态 | 栏目介绍 | 节目预告 | 视频点播 | 节目相册 | 全国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17 故乡新闻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京ICP201208169  技术支持:CCTV故乡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