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面用黑妹独自海边散步)
此处出片名:《青岛往事》
解说:北京到青岛,高铁五个小时,将近九百公里。并不算太远的路程,却成为了黑妹思念家乡的凭证。青岛,地处山东半岛的东南部沿海,城市三面环海,青岛人自己总结出了“红瓦绿树、碧海蓝天”这8个字,来概括青岛这座城市的全貌。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青岛,黑妹有着自己难舍的情缘,就像是风筝与线,走得越远,越往回拉。
纪实:青岛,在大家的印象行当中其实是一个很洋气的地方,很时尚的地方,也很年轻的地方,因为青岛建市也就是100多年吧。它又是曾经是德国的殖民地。大家看到都是很现代的楼,很欧式的房子什么的。感觉青岛应该是一个很时尚,很年轻的都市,其实青岛还是地处于山东的胶东半岛。
解说:青岛,古时被称作“胶澳”,新石器时代东夷人就在此繁衍生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五巡天下,三登琅琊,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1919年,以收回青岛主权为导火索,全国爆发了著名的“五四爱国运动”,成为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分水岭。
纪实:在山东这个地方,受儒家的教育其实还是很深厚的。这种儒家的思想在青岛人的心里还是根深蒂固的。小时候父辈言传身教了很多的东西,所以说青岛人既有很时尚的外表,但是他又有一颗很儒家的心,就是这样子的,像一颗夹心的巧克力。
解说:冬天的青岛,气温不低,三面环海的海洋性气候,让这座城市透着一股伸不出脖子的清冷。回到青岛的第一天,我们跟着黑妹去她生活了十三年的家看看。
纪实:这就是我小时候生活的地方,标山路52号,从我三岁开始,一直到十六岁当兵离开,我都一直住在这里。
解说:位于青岛市北区的标山路,属于青岛的老城区,很多像这样的筒子楼都因为过于陈旧而面临拆迁。黑妹一家,在这里生活了十三年。
纪实:这个呢就是我从三岁开始,一直到我当兵,大概差不多住了十三年。在这里面,我们应该是四世同堂,还是五世同堂,因为有我父母,我,还有我爸爸的姥姥,也就是我的太姥姥。我们四口人,就是一起住在这样一个,不到四十平的一个房子里面,但是我们觉得,那个时候我们过得很愉快,也很温馨,也很充实。
解说:尽管现在因为拆迁,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副混乱、破败,但是曾经就是在这间不到四十平的屋子里,黑妹一家四口生活得其乐融融。在这里,黑妹度过了自己无忧无虑的童年时期。
纪实:那个是啊真的是特别特别的和睦,就是谁家包了饺子,然后呢这邻居大概一共是七家吧,然后每家,可能不多吧,每家都会有点饺子吃,我就是百家饭长大的。
解说:小时候的黑妹是邻居们的开心果,其实本名叫戚慧,因为小时候长得比较黑,邻居们都叫她黑妹,时间一长,大家就叫开了,渐渐把本名都淡忘了。每年的五六月份,是青岛最美的时候,在那个物质相对贫乏的年代,和父母一起春游便是最幸福的事了,小黑妹也不例外。离开老房子,黑妹要带我们去几个她记忆深处的青岛看看。
纪实:我现在正在走的这个地方就是我们青岛的象征栈桥了。我记得小的时候每当五六月份的时候,我的父母就会在节假日的时候带我到这里来踏青,来春游,因为五六月份的时候刚好,树也绿了,花也红了,就是我一眼望过去的时候,典型的我们青岛的特点就出来了,特别灵动,就是所谓的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反正每次到这里来的时候,就会觉得栈桥特别特别的长,要走好久好久。刚才我又试着走了一下,好像没有那么长。好像人长大了,步子也大了。
解说:青岛栈桥始建于清光绪十八年,是青岛最早的军事专用人工码头,现在已作为景点对游人开放,是观赏海天一色的极佳景点。在黑妹的记忆里,栈桥还不像现在,到处充满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那时候的栈桥热闹却不喧嚣,更像是独赐给青岛人的一个花园。
纪实:这条路就叫黄岛路了,这个黄岛路是非常非常典型的青岛的老城区的路。因为青岛是一个岛城,所有的路都是迎着地势而建的,现在这样的路已经非常非常的少了。但是这种路还是很有记忆的,有时候我的同学,我的朋友们就会在这些房子里面住着,放学以后我就来找他们玩,然后在这个又是台阶,又不是台阶的路上,跑过来跑过去,藏在这些地方捉迷藏啊什么的,很有意思的。
解说:或许每个城市都有这样一条道路:嘈杂、凌乱,它往往是城市改造的首选;也折射着城市最真实生动的性格。它就像一根剪不断的脐带,连结着一方特有的烟火蒸腾,温热着一脉真实的岁月轮转。黄岛路,就是这样一条路。它几度被取缔又几度重生,是青岛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纪实:小时候的味道,这个真的是小时候的味道。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不知道吧,这个其实就是麦芽糖,但是青岛人管它叫糖瓜,就是一般会在二十三,我记得那时候我妈跟我念儿歌,二十三糖瓜粘,我当时吃的时候我就记得那个年代,吃糖也好像是一个挺奢侈的时候,所以说妈妈买回来以后,这么大,小孩的嘴小,然后就会拿一个擀面杖,咣,一锤,给它砸开以后,一吃到嘴里边的时候满嘴都是浓浓的那个麦芽的那个香味。
解说:时光荏苒,记忆如刻舟求剑般的捕捉着儿时的画面。如今的小朋友,有更多美味的食物在等着他们,糖瓜似乎已经退出了属于它的历史舞台,或许,我们再也想象不出,在曾经那个年代里,一个小孩,嘴里含着一块糖瓜时,他有多幸福。黑妹的声音很好,洪亮而厚实,她从小学音乐,考大学时,也一心奔着音乐学院,可就在十七岁时,却被南京军区前线文工团招走,学习舞台剧,然后从那里一步步的走向春晚舞台,走向大家的视野。而开启她表演潜力的伯乐,便是她的恩师,王崇秀老师。
导视
儿时的老房子,在记忆中仍然熙熙攘攘故乡栏目继续为您呈现《青岛往事》
纪实:女:我高二的时候,那个时候王老师,然后那个就没想到,然后那个,就是还是朗诵比赛的时候嘛,是不是?
校长:朗诵比赛,不是你们朗诵比赛。
女:是语文组举办的朗诵比赛。
校长:语文组举办的初中朗诵比赛。
女:然后我们班没人报名。
校长:整个高中没有人报名。
女:是山老师说,我是语文课代表,必须去,我就去了。
解说:黑妹高二那年,学校举办了朗诵比赛,也是在那一年,王崇秀老师调来当校长。
纪实:
王老师:当时我刚刚从幼儿师范调到这个学校来。因为当时朗诵没有什么礼堂,多功能厅,就是在一个大教室里面,她就从教室的后边往前走,走上去。一回转身,我发现是一个大高个儿,而且眉清目秀,长的很大方,大眼睛,鼻子高高的,嘴也比较,不是那种小嘴,很小心的那种,很大方。就是有点黑,我当时就想,黑玫瑰。
解说:现在来看,如梦如烟的命运里有很多说不清的勾连。这一年王老师刚刚调入青岛幼儿师范当校长,她的话剧队恰处于组建阶段,而就在这个朗诵比赛上,黑妹走进了王老师的视野。
纪实:
王老师:就是她上去以后,给大家鞠了一个躬以后,然后就从口袋掏出来一张纸,这个稿件是什么内容,我现在一点也记不住了,因为我就给她吸引了,我是每时每刻在学校里特别注意哪些学生能参加这个学校的话剧队,尤其是个子高儿一点的,能演一号的,能演大青衣的,因为很少。有这么一个我就非常注意,一直就盯着她。
解说:王崇秀老师喜欢话剧,年轻时,一直热衷于文艺事业,在学校里搞话剧队。倪萍、唐国强、陈好曾是王老师话剧队的学生,如今家里的墙上挂满了曾经她挂帅的话剧队排练时的剧照。纪实:
王老师:我记住这个孩子以后,我就想这么大的个儿,这么好的形象,不行,我得把我过去排过的一个,老师和同学们都非常喜欢的话剧,让她排排试试。这个话剧的名字叫《破旧的别墅》,是前苏联的一个世界名剧。整个这个戏是40多分钟,就两个人。我觉得她能不能承担,不管,排排试试。
解说:王老师当即决定之后,就找黑妹进行了谈话,黑妹一听要演话剧,还是挑大梁,吓的眼睛直放光。从未接触过话剧,年仅14岁却要去饰演一个女特工的角色,对于黑妹来说,难度不言而喻。王老师把故事内容原原本本的给黑妹讲了一遍,又把整本台词充满感情的念了一遍,是天分也好,灵性也罢,从未接触过话剧的黑妹在王老师一句句的台词中似乎找到了感觉。14岁的黑妹,拿着剧本回到家反复研究,反复回忆着王老师的腔调。
纪实:读完了以后,我就非常惊奇的盯着戚慧。都看了半天,戚慧吓得,王老师怎么了?我说你回答我三个问题。第一,你看没看过这个话剧?没有。第二,你跟没跟话剧团的老师学过演话剧,学过台词?没有。第三,从小到现在你演没演过童话剧啊,小话剧啊?没有。我说真的?真的。我说戚慧我告诉你,你别骄傲,我说我来到你们这个学校之前,70年代,80年代排的,没有上百个,也有七八十个话剧,我说没有一个学生台词读完了以后,我像今天这么激动。她说我怎么了?我说你读的非常好。我想这孩子灵感这么好,她怎么能马上就,模仿性还那么强,我真是。
解说:黑妹的台词功力很强,她的语言、动作、笑声都极富感染性,而这一切的开端都源于三十年前王老师的发现。在王老师的启蒙下,黑妹第一次接触了表演,领略了话剧的魅力。若干年后,黑妹在春晚的舞台上,演出了《一张邮票》、《将心比心》等脍炙人口的作品,角色的演绎成功,得益于在故乡青岛时的扎实功底。
导视
五年春晚常驻客,《一张邮票》引无数人落泪故乡栏目继续为您呈现《青岛往事》
解说:1998年春晚,黑妹和潘长江、大山共同演绎的小品《一张邮票》,在当中饰演一位从台湾来到大陆,帮助思念家乡的爷爷寻找风筝邮票的台湾女孩,黑妹一段将近三分中的独白将小品的情感线推到了最高潮,在那一年,很多人因为这部作品湿了眼眶,在全国观众及海内外华人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一张邮票》片段
解说:黑妹对于这段小品的情感来源,除了归功于她纯熟的表演功底以外,还源于她从小耳濡目染父亲对远在香港奶奶的思念。
纪实:爸爸:我是1950年以后再没见,1950年以后再没见面过。
女:1950年以后再没见过我奶奶,也就是你有二十七年,将近三十年没见过我奶奶了。
爸爸:二十七年没有见了。1950年,我是几岁,1950年八岁吧,八岁的时候,我母亲吧就带着我弟弟去香港了。把我放在青岛,和你太姥姥作伴,等到以后,去到香港以后,安排好了以后吧,那以后咱们全家找着房子了,都过去。最后,在那边安排好了,情况有变化了,变化就不让走了,所以就一直留在这个,就把我留下了。
解说:黑妹的爷爷奶奶在黑妹父亲八岁时就带着小儿子去了香港,留下黑妹的父亲和他的姥姥姥爷一起在青岛生活。余光中先生的诗中写道“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面对当时风云忽变的政治格局,甚至连日常通信都成了奢望。就这样,黑妹的父亲与父母隔着一片海,一隔就是二十七年。与姥姥姥爷相依为命的时光,思念母亲成了他无处诉说的情愫。
纪实;
爸爸:那能不想吗?人家院里头都有父母,都有爸爸妈妈,你这虽然生活艰苦,爸爸妈妈下班以后,人家互相这个又看又照顾,做饭了什么的。
黑妹:买菜,做饭,照顾孩子什么的。
爸爸:咱们因为父母不在眼前嘛,小时候小孩也皮,他们小孩。
黑妹:他们老欺负你啊?
爸爸:老欺负,老欺负我。结果你太姥姥年龄也大了,也没法给咱长脸吧,给咱争气,就得受着,所以是那个那个,在学校呢,同学欺负你吧,也是老师不但不管,也说你这样欺负你倒霉,不提往事吧,提起来……
解说:身边没有父母陪伴,又恰恰处于那个,以家庭成分决定人格品行的大时代中,背着“海外关系”这块重担,黑妹的父亲走得很辛苦。黑妹的父亲屡屡提到“家庭”这个词,儿时的经历让成年后的他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无论多穷,也要一家人在一起,无论多富,也不如一家人在一起。这样的观念,深深地影响着成长中的黑妹,使得她在事业正红火时,激流勇退,毅然选择结婚生子。直到现在,她所有的活动通告都以不影响陪伴女儿为前提,就像她总自嘲称自己为“一个在干家务之余,出来演戏的家庭主妇”。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七十年代末,终于实现了与香港的通邮通商。如今,看着眼前这些珍藏了近半个世纪的信件,竖版、毛笔、内容和文体都保留着那个年代独有的味道。
纪实:
黑妹:我就记得当时那个,我记得那时候是几岁,他们来的时候我几岁?
爸爸:七七年吧,七七年七岁。
黑妹:我七岁的时候,我记得就是说,我从来没见过他们嘛,从来没见过我奶奶和小姑姑嘛,突然楼下我记得特清楚,是站了俩人,还有一个人喊你说戚本正,戚本正,是不是你妈和你妹啊,是不是?我记得特清楚,然后就从,咱们就从屋里冲出来了。
爸爸:我在当时在厂里,二话不说,什么菜也买不着,上厂食堂买了肉,回来包饺子吃当天。
爸爸:多少年没见母亲,见了可亲,不知道说什么了。完了,年龄大了觉得一直没见,思想意识上觉得母亲太亲,但是也不能过分的表示,因为咱们年龄在这了,还是她和她奶奶比较亲,亲啊,了不得。
妈妈:你奶奶来了以后就说,怎么黑妹她爸爸不叫做我妈?我说他没叫过妈,叫的就是姥姥和老爷,所以说来了以后他感觉不知道怎么叫。就是长时间不叫叫不出口了。
爸爸:没有叫妈的习惯,思想意识上就是没有妈叫。
解说:改革开放以后,终于能回故乡了。黑妹的奶奶迫不及待的从香港回到了日思夜想的青岛,谁也不曾想到,一走就是近三十年。三十年,与最亲的儿子、母亲没有一点联系,再见时,心底里有情、有爱,却已经不知道要从哪说起。一九七七年,这是黑妹家第一张四世同堂的团圆照。
(叠画,菜市场一家三口买菜)
青岛饮食中最有名的就是海货,市场上各种各样的海产品,有熟悉的,更多的是一些叫不上名字的。离开家乡,黑妹最想念的就是爸爸亲手包的鲅鱼馅儿饺子。厨房里父亲热火朝天的忙碌着做给女儿的团圆饭。
纪实:
爸爸:黑妹最愿意吃我包的鲅鱼馅饺子,每次回来我都去买一条鲅鱼给他做这个饺子。为什么好吃鲅鱼馅饺子,有一个秘诀里头,配方就是鱼肉占1/3,五花肉占1/3,韭菜占1/3。加上调料以后,可以说格外好吃。
解说:在父母身边,不管多大,都是孩子。成名后的黑妹,始终忘不掉父亲做的鲅鱼馅儿饺子,其实饺子到底有多好吃或许已不重要,更重要的,这是她记忆里爱的味道,是家的味道。
纪实:爸爸:老人希望怎么说呢?不是总要子女总在身边,身边也不可能的事,她有了憧憬,我们就感觉很欣慰,就和我们得了憧憬一样。我不希望她干一辈子,到老了以后能够回来以后和我们一块那个。但是我自己,我们老年人也不能太自私了是不是。太自私了,你得有自己的事业,有自己的家庭。就是她别把我们忘了就行了。
音乐:老爸
纪实:
黑妹:开饭了。吃饺子了。来,坐下妈妈,坐下坐下坐下,来来来,我爸的筷子。
爸爸:等一下,我的筷子在这儿。
黑妹:不是在这儿,你的筷子在这儿,在这儿,在我手上。
爸爸:好嘞。
黑妹:来,咱们,我和我妈没有酒啊。
爸爸:这是鲅鱼饺子。
黑妹:鲅鱼饺子。
爸爸:真好吃。
黑妹:好吃好吃好吃,我爸包的鲅鱼馅的饺子,天下第一,我永远想的就是,你包的那个鲅鱼馅的饺子。好吃。
解说:故乡不单是那个出生成长的地方,故乡是属于心灵的家园,即使再没落再荒凉,也依然是我们心中最爱最依恋的现实存在。在我们的胸腔中,流淌的是亲情的血。家的港湾,是一种情感,是一种抹不去的思念,如人与生具来一般。不是所有的东西都会被时间摧毁,牵挂是爱最疼的部分。或许这是每一个身在他乡的游子,回望故乡、回望自己年迈父母的一瞬,内心最深的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