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 > 视频点播 > 热门文稿 > 《故乡的诗篇》

(街景、人群、文廷式雕像、杨岐普通寺等空镜头)

周友田:这就是我的家乡萍乡,这里有文廷式,有杨岐山,武功山,安源,这些都是美丽的诗篇。

【出标题】《故乡的诗篇》

(字幕)周友田自己创作一首关于故乡的诗歌

(解说)这是一首故乡的礼赞,也是作者表达故土之爱的一种方式。在他的作品里,展现给我们的不仅是萍水河边的巍巍森林,小桥田野,还有那朴实而奇异的民俗风情,可以说,他的诗歌就是红土地上民风民俗的汪洋大海。周友田,江西萍乡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西省书协常务理事,著有《文廷式诗选注》、《杨岐禅宗文化》等。

(同期)周友田

人在城市里待久了,就是经常想到乡下去看看,到这些山水里面走走,就是看看一条小河也好,一座桥也好,一棵树也好,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的灵感,带来很多的启发,就是使我们产生很多的这种写作的欲望。

(解说)激发周友田创作灵感的萍乡是一座有1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作为中国首批内陆开放城市、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在近代史上,萍乡是中国工人运动策源地、秋收起义策源地、中国少年先锋队诞生地、红领巾的摇篮。萍乡市境内山地、丘陵、盆地错综分布,萍水河是洞庭湖水系和鄱阳湖水系的分水岭。

(字幕麻山镇)

(解说)这里隶属于萍乡市湘东区管辖,是周友田曾经生活的地方,历经岁月的更迭轮换,村中的老樟树也越发显得更加的茁壮,粗大的枝干,茂密的叶子,见证着周友田在这里的美好的童年时光。

(同期)周友田

我们小时候,夏天都围在这棵大樟树下面,听老人们讲故事。有《水浒传》的,也有说《三国演义》的,也有当地的故事。他们讲了一个当地清末有一位径山先生,他八十的时候,有很多秀才写了诗词给他,我们听了那些诗词,很向往,也梦想以后也能写诗,表达自己的感受,描写自然的风光。

(解说)就这样,周友田心里开始萌发了对诗词的向往。随着周友田年龄的增长,他慢慢的开触接触到一些文学和书法著作,对他影响最大的,是一本《唐诗一百首》。

(同期)周友田

在我们家楼上,一大堆《毛泽东选集》里面,找到了一本《唐诗一百首》的藏本,第一首由于王昌龄的《出塞》,我现在还能背出来“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在我幼小的心灵里面产生了很大的振动,我也梦想长大以后,真的为社会、为国家做一点事情,是最大的梦想。

(解说)周友田所说的楼房已没有了踪影,宅基地也成了邻居家的菜园子,看着眼前这块宅基地,只剩下了往昔的回忆和故事。(老宅基画面)在周友田小的时候,同村有位族兄毛笔字写得很好,父亲就让他去学习,后来自家的春联就成了周友田施展才华的地方。

(同期)周友田

还有我伯伯,文化比较高,过年我们把春联写好以后,贴上去以后,我伯父都要来检查一下,看看我们的文字内容比前一年,有没有提高,书法水平有没有长进,我记得有一年写了两句诗,贴在我们墙上,我伯父就大加赞赏,他认为有提高,写的不错。那两句诗写善洲桥的,“一溪碧绿水,七孔善洲桥”,他觉得很有意义,很有意境,所以对我鼓励很大。(善洲桥画面)

(解说)善洲桥是建于清代的石拱桥,被萍乡市政府列为重点保护文物,桥下流水潺潺,水鸟嬉戏,是个诗情画意的地方。

(解说)村子的另一侧是周友田年少时的中学,如今,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学校已经搬迁到了条件更好的地方,前排的教学楼已经改造成了居委会,只剩下后排的教室和空空的校园。

(学校画面)

(同期)周友田

读初中的时候,我写的作文老师认为比较好,就在班上当范文跟同学们宣读,那个时候感觉很得意,感觉到有老师的鼓励,以为自己真的是在这方面有天分。

(解说)经过老师表扬后,周友田的文学和诗词的爱好在他心中开始生根发芽了。如今,走在这多年未见的校园里,看到这墙上熟悉的大字,仿佛还能听到上学时老师读自己作文的声音。

(背景音:今天是语文作文课,下面我就把周友田同学的作文朗诵给大家听。电影《闪闪的红星》观后感,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闪闪暖胸怀,……)

(解说)在周友田上中学的时候,老师不但给了他很大的鼓励,而且还给了他很大的帮助和方向。

(同期)周友田

那个时候课文除了一般的课本,没有课外书,老师就借给我汉语词语小词典给我抄,所以为我们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为以后的学习古文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解说)在萍乡这块浓郁文化氛围土地的滋养下,不知不觉中,周友田感受到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魅力,从小就打下了扎实的功底,当他学有所成之时,就给故乡传统文化的传承、研究与发扬,创造了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这也是周友田认为自己应该为故乡做的事情。

(同期)敲门进门

梁老师:我刚才跟宁老师都在讲你的事情,说曹操到,曹操就来了。

女:刚才梁老师还说你学问做的好大了,从小时候就蛮吃苦的。

男:这几年也没做什么事情,就搞了一本诗词,就要请梁老师,还有宁老师,几位老师给我指点指点。

女:我们一起拜读。

男:一百多首诗。

女:不错,真的不错。

男:他是自述。

男:自己写的,自己创的。

女:真的好美,好漂亮。

男:上一次我们看了你的书法篆刻展览,禅宗文化为中心,看了展览以后,而且又听了你的讲座,几位老同学都来了,我们都感触很深,感到非常震惊。你年纪轻,在学术上有这么大的成就,我们为你感到非常高兴。

(解说)看到今天周友田在学术上取得的成就,老师们都为他感到高兴和自豪。

(同期)你付出了很大的辛苦,所以你的演讲,我们做老师的,看到自己的学生,在书法篆刻,挖掘地方文化上做出了这么大的成绩,我们为萍乡高兴,你现在是我们萍乡的文化名人,也是我们萍乡人民的骄傲。

(解说)执著于人生道路的探索,是周友田一生上下求索的目标,也是其创作灵感的来源。在这条艰难的道路上跋涉,周友田是幸福的,他有故乡的文化滋养,他有恩师的尊尊教诲,还有自己那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这所有的一切,引导着周友田在精神的世界里行进,成为他心灵的原乡,也成为他生梦的地方。

导视

他每天工作之余依旧看书练字,被同事戏称“书呆子”;
周友田:后来我书法上稍微有点成就以后,我们俱乐部工会的领导就把我调过来了。
只为文廷式,他困难重重;却依然契而不舍;
周友田:有通过外事部门和一些朋友,统政部门,把他国外的亲戚后人联系上了,

故乡栏目继续为您呈现《故乡的诗篇》

(解说)时光,穿过百年的岁月长河,流过乡村每一块土地。土地上开满了各色花朵,而我的乡愁,它是最平凡的那一朵,是心中最柔软的那一朵。对每一个人来说,故乡都是自己人生的起点,周友田也不例外。在他看来,故乡不仅存在于现在,更存在过去;故乡不仅活在时光里,更活在他的心里。

(同期)周友田

1985年7月13日,我们铁路机械学校毕业以后,就分到了这个萍乡列车所工作,我们的工作任务就是检修车辆,还有这些配件的检修,维修、更换、这是车辆部门一个主要的工作。

(解说)被分到铁路列检所的周友田,每天的工作就是对着火车敲敲打打。面对着一列列火车,他感觉离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远,那时,每天的工作都集中在上午,上午工作完后,一有空闲,他便开始自己的文艺追求,就开始学习自己喜欢的文学。下午休息时间,周围的同事都去打球或者分头玩别的,他就一个人埋头练习书法。为了节省费用,他通过在报社工作的朋友,弄来一捆捆旧报纸练习毛笔字,其他同事看到周友田种种行为,就开玩笑说他有点像“书呆子”。

(解说)那时,每星期一个休息日,为了学习书法,他每到星期六便设法搭上火车去南昌,在那里向老师学习,星期日晚上又匆匆忙忙赶回到萍乡。除了拜师学艺,他还购买了大量理论书籍,向书本学习。

(同期)周友田

我那时候工资很低,经常买书,这个月如果30多块钱一个月的话,买几本字帖,买点纸,买点笔,买点书,这个月吃饭就要紧张了。我记得那一年我看重了一套香港出版社出的《中国书法大辞典》,那两本书40多块钱,我那个时候是30多块钱一个月,40多块钱一套书,精装的,看了好久,看了四五次,七八次,下了狠心,凑了点钱买了一套,我觉得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有意思。

(解说)然而,功夫不负有心人,刻苦的努力奠定了周友田文艺方面深厚的功底。

(同期)周友田

后来我书法上稍微有点成就以后,我们俱乐部工会的领导就把我调过来了,然后给我提供了这么轻松的工作学习环境,后来我就调到俱乐部以后就去实践,我就开始研究文廷式。

(解说)文廷式,江西萍乡人,我国晚清重要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诗人,其墓碑坐落在杨岐普通寺唐柏的后面,是江西省重点文物。坐西北朝东南,地形是“丹凤朝阳”。在墓葬的后座有文廷式墓碑、墓表,凡游览杨岐山的人都要游览文廷式墓,阅读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物——文廷式《墓表》,墓表系其生前挚友沈增所撰。生活在萍乡的周友田,从小就受当地文化的熏陶,对文廷式并不陌生。

(同期)周友田

我们读高中的时候就听说过文廷式的名字,后来有机会读他的诗词,因为他的诗名气大,他的词名气大,很早就比别人远久传播,他诗词的造诣很高,思想著作很多,对本地的影响很深,特别是文化人的影响,萍乡的读书人对他都非常地尊敬和崇拜,我们一些学校也建立他的雕塑,让作为后边这些学生的学习榜样。(学校文廷式雕像)

(解说)一直以来周友田都执着地认为,挖掘萍乡历史文化传统,弘扬故乡文化品牌应该是萍乡读书人的责任。于是,独具眼光的周友田把注意力瞄准了同样出生在萍乡的历史文化名人文廷式。

(同期)周友田

他是本地的最有名的文人,在《辞海》上找得到名字。他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包括西北地理的研究,都是他的,因为他影响之大,我们从小读高中的时候,就听过他的名字,后来我有机会接触他的诗集。

(解说)在研究文廷式时,周友田费尽周折,可谓困难重重。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依然契而不舍地坚持着。

(同期)周友田

通过外事部门和一些朋友,统政部门,把他国外的亲戚后人联系上了,特别是在美国加州大学的文永昌教授,他是现在健存的文廷式的亲侄,现在90多岁高龄了,他帮我搜集了好多资料,就通过朋友,通过一些正当的渠道在台湾一些图书馆,在美国加州大学、芝加哥大学一些大学馆藏的文廷式书稿都复印出来。

(解说)从1995年到2005年的十年间,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周友田收集到各类关于文廷式的资料,堆起来有一米多高。经过收集,整理,并标注,他终于出版了《文廷式诗选注》一书,使萍乡人和世人能够从中领略到一代文人文廷式不为人知的诸多逸事。

导视

依山而建,古朴雄伟,素有“临济临天下”之称;
道源法师:在日本、韩国、东南亚都有很多子孙,重子重孙。
一杯清茶,道出禅理人生;
道源法师:这个禅,就在生活中,这个禅茶一味,禅意人生。

故乡栏目继续为您呈现《故乡的诗篇》

(解说)杨岐普通寺,初名广利禅寺,是乘广禅师唐天宝年间首创,宋庆历年间,方会禅师在此创杨岐宗,将广利禅寺改名为普通寺。它位于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的杨岐山上,占地面积7600平方米,原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现存建筑面1200平方米,距萍乡市区25公里。依杨岐山而建,逐层递高,古朴雄伟,是中国佛教五宗七家之一禅宗临济宗杨岐派的发祥地,素有“临济临天下”之称。

(同期)周友田

我著完文廷式的诗选著,也著了文廷式的词,但是为什么没有出版,因为我感觉到文廷式里的词有很大一部分有佛学、禅学的内容,而我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所以我就把它停下来了,就开始阅读一些禅宗典籍,因为我们萍乡有一个杨岐宗,宋代杨岐方会开宗立派的杨岐宗,因为影响很大,所以我就把这个视角转到了杨岐禅宗的学习探讨上面来。

(解说)杨岐派也称杨岐宗,在禅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公元1199年,杨岐宗传入日本,至今为日本佛教大宗之一,信徒过百万以上。东亚、东南亚等许多国家和台湾地区也广有信徒。

(同期)周友田

师傅,你好,今天来拜访你,看看你,听说规划出来了,我们先来欣赏欣赏,开开眼界。

男:欢迎欢迎。

周友田:师傅,请。师傅,这么多年对塞外的环境到现在不容易,从慧通老和尚,到您接手,取得这样的效果都是不容易,来之不易。

男:反正这么几年,总是看到了好的开始了,老和尚当时到这里说,这么重要的祖庭,现在衰落成这个样子,要是把它恢复起来,把命搭在这里都可以,最后老和尚他圆寂在这里,也是兑现了他的承诺。

周友田:让人感动,让人敬佩。

男:老和尚说了,我记得下面奠基的时候,老和尚说,奠基奠的是什么样的基?奠的是佛法的基,我相信现在按照这个,不出几年,杨岐一定会再恢复到他时日的辉煌,重新担起了振兴禅宗的重担。

(解说)天下临济尽杨岐,杨岐普通寺始建于盛唐时期,迄今已有1200余年的历史,是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七宗临济宗下一大支派--杨岐宗的祖庭,寺庙所在的杨歧山,地势如一朵青色莲花,而其中一瓣花叶又仿佛是一尊弥勒大佛。

(同期)道源大师

杨岐宗在宋代的时候,在杨岐史上族谱那么大,在日本、韩国、东南亚都有很多子孙,重子重孙。就那时候来说,日本的佛教是比较兴盛的,当时日本禅宗在镰仓时代,他有24山,其中20派出自杨岐,所以这个就可见一斑。

(解说)现在的杨岐普通寺虽然在修缮,但发生在这里的公案故事和杨岐精神依旧是千古标榜、丛林典范。

(解说)据传杨岐方会在师从石霜楚圆初为仓库管理员的时候,晚上用两盏灯:一盏贴着“常住”标签,一盏注明“自用”。平常公事用“常住”那盏灯,一旦忙完公事,立刻换成“自用”灯。哪怕是夜间看经,方会也要自己另外买油,从不将“常住”的灯油私用。方会禅师这么做,从来没有人要求他,完全是凭他自己的信仰,他这种公私分明的精神,成为丛林千古以来学习的典范。石霜楚圆禅师看到后,赞道:“只此一盏明灯,我临济一宗即可千古长明!”果然,自方会以下,法席大盛,绵延千年,至今不绝,并成为中国佛教、中国禅宗的重要骨干。(后期制作的时候可以依画面酌情删减)

(同期)道源法师

您看一下,这个就是现在我们的整个一个规划图,这个规划您看,从这个中轴线上,就是这个传统寺院的,所有的就是这个布局,天文殿,大型宝殿,到法堂。然后这一块就是我们现在在做的一个就是宗教要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就是叫宗教慈善。我们做一个孤儿院一个养老院,这两个坐靠的都是完全免费,向社会开放的。

(解说)道源法师仔细地讲解着,周友田也认真地听着,不时地点头赞同。

(同期)周友田

你这个提法我觉得做的很到位,而且方方面面的考虑的很周到,以前我总是想,就是对外交流这一块,文房交流讲座以及这些所谓人到这里来学习这一块,这个设计的还是很到位。

(解说)禅茶一味自古就是文人雅士的追求和期盼,今天,周友田和道源法师讨论完寺院的规划和建设后,再一次地坐在一起品茶述禅。

(同期)道源法师

我认为这个禅,它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它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甚至就是说,我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我们做的每一件事情,它都与禅有关,只要我们留心,禅无处不在,你看像我们现在喝茶。它也蕴含了很深的一个禅意。茶叶,它的这个成长过程,就跟我们这个人生一样,我们要经历过风风雨雨,然后我们才能成长起来,它这个冲茶的时候,这个上下的一个沉浮。

(解说)自古以来僧人多爱茶、嗜茶,并以茶为修身静虑之侣。禅和茶在佛教当中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喝茶讲禅,茶道又与禅相结合,禅茶一味,就是要通过茶去领悟禅的定义。茶于佛教的最初关系是茶为僧人提供了无可替代的饮料,而僧人与寺院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进而,在茶事实践中,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了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

(同期)道源法师

喝茶也只有两个动作,这个拿起,放下。我们放下,它不等于放弃,是为了再一次的拿起,当最后我们喝完这杯茶,其实我们这个人生这一辈子也就结束了。所以这个禅,就在生活中,禅茶一味,禅意人生。

(解说)禅茶一味,禅意人生,佛是茶的升华,茶是佛的禅心。佛与茶的共同诉求是心,是感悟。佛度俗人,茶净苍生,一佛一茶,如水光山影,自然相生。周友田也在禅茶一味中领悟着书法创作的门道。

(同期)周友田

作为书法爱好者,在我们书法的学习过程当中。通过临摹古代字帖,一点一划,提案起落,千锤百炼慢慢去磨练提炼,这个点画线条,然后,能够自然地表现,个人的这种潜意识的,心灵的这种感受。我觉得也比较接近于这种茶叶。

(解说)每次到杨岐普通寺,周友田都收获颇丰,道源法师告诉他:不管书法作品也好,还是诗词作品也好,其实就是自己内心的体现,也是自己人生的体现,其实就是禅的体现。

(解说)多年禅宗文化的熏陶,加上翻阅大量的禅宗文化著作,经过7年的努力,周友田最终完成了《杨岐禅宗文化》一书,这本书能够反映杨岐禅宗文化全貌,是全面介绍杨岐禅宗的第一本专著,这也是周友田用自己的付出,对故乡交出的一份完美答卷。

(同期)周友田

故乡承载着历史的厚度,它是我们前行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柱,它让我们走得更远更远。

(解说)生机勃勃的老樟树,受人敬仰的文廷式,影响深远的杨岐普通寺,是他们给萍乡增添了不少的光环和色彩,是它们成就了周友田的著作。"故乡",一个让无数漂泊者梦回的地方;"乡愁",一个让无数文人情牵的主题。因为,故乡是我们浮游着的精神领地,乡愁是我们一生的魂魄所依。周友田把故乡柔软地、幸福地攥在了掌心。那块孕育过作家生命的红土地,是他一生不可释然的情愫。

 
推荐: 《大美青海我的家》 《家在亳州》 《 感恩淄博》
播放次数:
内容摘要
(街景、人群、文廷式雕像、杨岐普通寺等空镜头) 周友田:这就是我的家乡萍乡,这里有文廷式,有杨岐山,武功山,安源,这些都是美丽的诗篇。 【出标题】《故乡的诗篇》 (字幕)周友田自己创作一首关于故乡的诗歌 (解说)这是一首故乡的礼赞,也是作者表达
标签:
来源:CCTV故乡时间:2017-12-01 09:35作者:窦明瑞责任编辑:cctv故乡
热点推荐
热门排行
首页 | 编导手记 | 最新动态 | 栏目介绍 | 节目预告 | 视频点播 | 节目相册 | 全国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17 故乡新闻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京ICP201208169  技术支持:CCTV故乡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