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 > 视频点播 > 热门文稿 > 《庐陵传奇》

画面:吉安市赣江

青原山清澈的溪水

净居寺罕塘村

出片名《廬陵傳奇》

(一)

画面:行进中车窗外的风景

字幕:江西吉安

画面:罕塘村屋檐的积雪

解说:2015年岁末,我国南方遭遇大范围历史性低温天气,许多地方飘起了几十年难得一遇的雪花。冬日的罕塘村,雪后又下起了小雨,愈发地湿漉而阴冷!年逾花甲的刘宗彬在吉安市工作、一年里难得回一趟30多公里外的乡下老家。这几日、天气冷了,他放下手头的事情,回家看望年迈的妈妈。

纪实:刘宗斌走在小巷里

刘宗彬和妈妈在家门口一起看自家晾晒的腊肉

刘宗彬:这些腊肉买好了?不多?

妈妈:5块。

刘宗彬:要把它分开来晒,不要挤在一起。挤到一起晒的效果不太好。

妈妈:盐给你放得蛮多。

刘宗彬:不要太多了,不要太咸。现在吃东西,腌的东西,盐也不要太多。

画面:母子俩回屋,在火盆前坐下聊天。

解说:江西吉安,古时称做庐陵,发端于这里的庐陵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延续千年不衰。庐陵历来重视教育,从隋至清的千多年间,庐陵地区考取的进士近3000名,状元20多人,是全国最多的。 1964年,刘宗彬在这里上小学了。

纪实:刘宗彬:妈,现在一想到,原来送我读小学一过就五十多年啊。

妈妈:你还记得?

刘宗彬:我还记得一点。

妈妈:还记得到,记得到可以。

刘宗彬:您当时给我缝了个小书包。那天早上我印象最深,一大早我就起来了。你还给我买了个短袖子,西装短裤。这个西装短裤我记得你是做的,红的,好精神啊,背一个小书包。

解说:上世纪60年代,建国才十几年的新中国经历了艰苦的三年自然灾害,刘宗彬说,记忆中那时候自己经常吃不饱饭。但是上学这件事,对于这个家庭来说是一件大事,为此,家里专门举行了一个入学仪式。

采访刘宗彬:那天高兴啊,那天是天气非常好,爷爷还要让我在祖宗像面前磕了几个头啊。那个时候哪里有蛋吃,我估计您这个蛋都是向人家借的。

解说:入学仪式简单又隆重,7岁的刘宗彬吃了妈妈煮的三个荷包蛋,在爷爷的引导下向祖宗神位磕了三个头,然后背起妈妈缝制的书包,开始了他求学的道路。

画面:屋顶积雪的黛瓦  屋檐的水滴

纪实:

刘宗彬:这个竹篾席是可以说是我家的老古董,我小时候就是睡到上面长大的,我爸爸对我睡觉要求很高,让我笔直笔直的睡,不让侧身,不能够缩腿,并不能够平卧。冬天的南方这个篾席非常的刺骨的冷,最多下面铺一点稻草睡在上面。我爸爸要求我一动不动的睡姿,我到现在还不太理解,但是我爸爸说睡觉,站立,行走包括说话就是做人。睡的直做人正直。

解说:庐陵文化的特征除了重视教育、崇尚文化,也很注重精神和品格。刘宗彬的父亲念过私塾,是村子里小有名气的读书人。写得一手好字,弹琴绘画唱戏,样样精通。刘宗彬在上小学之前一直跟着父亲学习写毛笔字。

画面:文房四宝

刘宗彬:我爸爸最喜欢用毛笔写字,包括写书信,写一点其他的东西,记账簿,让我磨墨并且让我在边上看,从点横竖撇捺基本笔画写起。

画面:写毛笔字

刘宗彬:写毛笔字最重要的是不能打抖,因为有一些笔画必须要饱满,不能够虎头蛇尾,轻重不一,这个是最重要的,我父亲看到我做不到,怎么办呢?就在我腕上放一块石头,小石头,不让它滑下去,那就平稳,平衡。

我对写字着迷的时候,晚上睡觉之前,还要在床上用手再划,练手,练腕力,我们的毛笔字写得好不好,入木三分,入木三分讲的是这个手腕的力。

纪实:

刘宗彬:这是我爸爸小时候学打算盘的抄的珠算一些传统的口诀。后面记了一下,民国33年手抄本。民国33年1944年,我爸爸12岁。12岁这几个字写的蛮漂亮的。

画面:村子里的祠堂

纪实:

刘宗彬:我读小学一年级的地方,原来六十年代五十年代办小学基本上都是办在村庄里面的祠堂里面。我们这个小学是村小,人数不多,只办了两个班。复式班,复式班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老师两个班,互相照顾,先和这一个半布置一些作业,或者是让你读书,或者是让你写字。然后他跑到另外一个班,反反复复的来回走,每个班一般都是十多个人,两个班也不到三十个人。

我印象最深的是,我的字写得比较好,老师经常表扬我。

画面:青原山

字幕:漏底江

解说:在很多人的童年记忆里,故乡都有一条美丽的河。她陪伴我们度过了无数欢乐的时光,见证了我们成长的美好岁月!关于漏底江这个名字的由来,刘宗彬讲了这样一个当地的传说。

刘宗彬:元代的时候,到明代,(这里)有上千户人家,他们是以做酒为生。有一天一个百岁老者来讨糯米饭吃,一个女的给他吃,还要。百岁老者说你赶快给我吃,不吃等一下你连斟酒的水都没有。那个做生意的女的不高兴,她说我给你这么多的吃的你还说不让我有水,我不相信,水很大,你是骗人的。老者用棍子在江边一点,果然没有水了。这个故事就这样流传下来了。

画面:刘宗彬走在江边

刘宗彬:小时候我们就是在这条江上面抓鱼、捕虾,经常在水里面游戏,长大的。热天我们就在这里洗澡,还有很多的水草,现在这些水草不见了。水草我们要捞回去养猪,一晃就几十年。

解说:刘宗彬的小学和中学,基本上都是在物质和精神双重贫乏的年代中度过的。1974年,刘宗彬高中毕业了。由于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刘宗彬无法继续完成学业,他又回到了家乡的小山村。

刘宗彬:高中毕业(19)74年,高中毕业回到了(家乡),那个时候叫回乡知青,实际上是回来种田,我们自己知道,看不到前途!我自己个头不太高,比较矮小,瘦骨伶仃的,没有去干过真正的农田活,因为在读书的时候,砍点柴,自己家里弄点菜这些都是父母干的。

导视:一介书生,不得不回乡种田,风华正茂的刘宗彬,心灵经历了怎样的挣扎与嬗变?困难接踵而至,蜕变却在不经意间。故乡栏目继续为您呈现《庐陵传奇》。

(二)

画面:刘宗彬年轻时照片

解说大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中国延续了数千年的农村生活状态。上世纪70年代,农村实行的是生产队记工分制度,那时候的刘宗彬虽然年轻力壮,也出生在农村,但是干农活他却并不在行,他挣的工分只是和一个妇女相当。

刘宗彬:拉不起公分你就是一个无能的人,但是学习还是要靠自己,那个学犁田看上去容易,这个犁跟牛跟你的人就像打枪一样,要找到这个点一条线,你找不到一条线的话,牛不听你的指挥,你也指挥不了这个牛,牛用什么指挥?用这个牛绳,把它拉还是把它往右拐,还有通过右手的扶犁,犁纵还是犁行,这个牛知道,牛通人性的,你是新手,它要欺负你,气得你哭,说实话,我哭过,这是没有办法的事!

解说:当农民学耕田、学种地是一项艰苦的活计。怕别人瞧不起,刘宗彬在干农活时都特别卖力,一天下来,往往总是累得躺在地里站不起来。日复一日,这样的生活让年轻的刘宗彬看不到尽头,感到绝望。

刘宗彬:在这种痛苦挣扎和非常的愤满之中成长起来。暑假我们吉安这一带叫双抢,就是一边割,割了马上犁,犁了马上要栽二季稻。晚上有的时候是干到八点钟天黑回去,一身骨架子基本上散的,就是想睡,睡不着啊,那个70年代我们农村还没有通电啊,蚊子多得如麻,但是憨然大睡,起来密密麻麻的血口,就是太疲劳了,一天,一天,一天。有的时候挑着空担子想,哎呀,这一辈子在家里面种田还是艰难,那个时候真的是有这种,经常想到,如果这样下去你怎么才能走到底?

解说:这个时期的刘宗彬精神苦闷,内心也非常矛盾!土地,是自己思想的根,但那时,他觉得自己的理想不是种田,他在心里一遍遍地问自己:这些年辛苦读书的作用究竟是什么?当时和刘宗彬一起高中毕业回乡的同学,大家各奔前程,有的参了军、有的当了工人、有的结婚生子,相同的是大家几乎都放下了书本。

画面:村庄田野河流

解说:就在刘宗彬对生活渐渐失去信心的时候,父亲再一次给他指明了人生的方向。父亲给刘宗彬讲王阳明的故事。

王阳明,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王阳明曾在庐陵任知县,并在青原山讲学,奠定了“江右王学”思想的发展基础,使庐陵成为“理学之邦”。

刘宗彬:我父亲看到我们这种精神状态他感到担忧,我爸爸他说,这个国家一定要读书,不读书这个国家能够走多远?走不远,你们放心,这一点完完全全可以放心,要读书,要坚持读书。

解说:高唱“人生自古谁元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七百多年来,在中国历史上一直为世人传诵。父亲曾语重心长地对刘宗彬说:要以这些庐陵先贤为精神榜样,将庐陵文化延续下来的千年文脉继承下去!

刘宗彬:最喜欢的讲的是文天详,他讲文天详的是更多的讲他父亲文仪,是四十多岁生的。文仪他是教书出身,他就想了很多办法。就是既然生了儿子出来,那就是怎么去教他们。文天详在我们这一代他是一个读书成功杰出的代表,考上了状元,并且十九岁二十岁考上状元这是很相当了不起的。

解说:受到父亲的鼓励,刘宗彬对生活重新燃起了希望。他比以前更加努力了,白天劳动,夜晚坚持读书学习,一年下来,读书、耕田两不误的他,收获了双重的惊喜:他不仅拿到了象征成年男子劳动力的工分——10分,还当上了大队村小的代课老师。

刘宗彬:那个时候,当代课老师是上五天半课,那么还有一天半就必须要到农田里面去干活,是拿公分的,拿公分回到家里没有哪个去同情你呀,大家都是下农田的,并且你还要干好,

解说:一边种田一边教书,这种田园牧歌般的耕读生活方式似乎是中国传统文人向往的生活,这样的生活也一度让刘宗彬感到充实,但他内心深处似乎又不安于此。

画面:刘宗彬走在乡间小路上

解说:1980年,23岁的刘宗彬告别了自己6年的“泥腿子”生活,考入了江西师范学院井冈山分院。来之不易的大学生活,让刘宗彬倍感珍惜,他如饥似渴地读书。越钻研进去他就越发感觉到,吉安远离黄河、长江,远离中国文化的中心,处于偏僻的山陵地区,竟有如此先进丰厚的古代文化,而今天,还有几人能知呢?从那时开始,刘宗彬便开始对家乡庐陵文化的挖掘、保护投入关注。

刘宗彬:我第一次来青原山是1983年的5、6月份,感觉到寺庙的这个建筑是不太和,包括诗的碑刻,都是在一个破烂的墙壁上面,几乎天天是风吹雨打,没有得到保护。而看到这些书法以后,自己感觉很感兴趣,很兴奋,就用土办法,把纸蒙在字上面喷一些水,让它干了以后用铅笔一个一个扣出来,我们传统的一种双勾法,把它抠出来。抠出来以后一看,觉得双勾以后对李纲的书法更加肃然起敬。

纪实:这个本子是我30多年前读大学的时候,在青原山拓下来以后双勾的一个东西。小字是送李纲思,我是什么时间拓下来的,拓了以后后来脱落以后,我估计会是一个保留本子,表达了这个意思。我们来看看里面当时双勾的情况,非常认真做这个本子将近一个月,《游青原山》这是诗名,我就喜欢李刚的这种字体写的流畅、铿锵有力。

画面:阳明书院

字幕:阳明书院

解说:明朝正德年间,王阳明来到青原山讲学,为庐陵禅宗文化注入了厚重的儒家思想和理学文化。庐陵人为了纪念他而建起了这座阳明书院,迄今已有500多年历史。

纪实:

阳明书院讲解员罗丽琼:刘老师,我一直有一个问题就是这个阳明精神给我们庐陵文化当中正气它怎么是相契合?

刘宗彬:其实也是表现在王阳明的心学核心里面,王阳明的心学核心是自信合一。其实与我们的浩然正气是不矛盾的。一方面这个良知也是要求自己的修养道德要达到一定的高度,与浩然正气,与我们传统的是一脉相承。

解说:2012年,阳明书院重建,刘宗彬受邀撰写王阳明的生平,特别是对其在庐陵担任知县的十多年间所做之事进行整理与编撰。解说:一代又一代庐陵前贤已成为庐陵文化的标记或符号,吉安这座古城遗留的文化符号俯拾皆是,但随着岁月的磨蚀,遗落在深山或乡间的各类碑铭,摩崖石刻、建筑匾额,往往无人注意,而在刘宗彬看来,它们可能是一个地域最原始最珍贵的文化记录和历史见证,也是一个地方不容舍弃的文化符号。

画面:一组刘宗彬寻访青原山墨宝镜头

在深山丛林行走方以智的“天在山中”

观摩文天祥所书“青原山”

颜真卿的“祖关”

王阳明的“曹溪宗派”

参观“阳明书院”

解说:带着对故乡的热爱与责任、对历史的敬畏与珍视,刘宗彬开始了艰难而快乐的文化行走。在青原山山脉的皱褶深处,在断垣残壁中间,在乡野田垄之上,还散落着不少文化的遗珠,那是故乡原初的记忆——刘宗彬想要把这些藏在深山人不知的历史遗迹推向全国,放大它们的价值。

导视:青原山因何显世?禅宗祖庭、心学圣域又有几多传奇?文化的价值有多大?能让他用一生的时间去解读。《故乡》栏目,继续为您呈现《庐陵传奇》。

(三)

画面:青原山净居寺

纪实:刘宗彬走进房间与妙安大和尚相见。

妙安大和尚:阿弥陀佛,请坐。

刘宗彬:好久不见。

妙安大和尚:坐坐,想你了。

刘宗彬:这次来要写什么字?

妙安大和尚:我们最近建了一个三圣殿要写个匾额,你是我们吉安地区的文化名人,字写的又好,辛苦你了。

刘宗彬:等下试一试,写的能用就用,写的不好的话就算来看望您,拜访您一次。

解说: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刘宗彬第一次来到净居寺,到今天,30多年间,他早已成为这里的常客,他和寺里的方丈妙安大和尚也成为了挚友。前几年重建净居寺和阳明书院,刘宗彬把他保留了30多年的他上大学时期在净居寺碑文上做的拓片送给了净居寺,而现在的碑文已经损毁严重,这个拓片由此显得非常珍贵。

纪实:蘸墨铺纸写字

妙安大和尚:我们寺院建了一个三圣殿要题个匾,字体的话看看我们佛教一般用楷书、篆体、隶书都可以,看哪个方便?

刘宗彬:篆体。

妙安大和尚:也可以。

刘宗彬:我试试。

妙安大和尚:符合我们佛教的。

刘宗彬:等一下我们在后面再盖个章子。

妙安大和尚:这个写的很古朴庄重,这种字体在寺院里面殿堂里面挂很好的,三圣殿也体现我们现在佛教的一个圆融性,禅静双修的一个方面。

解说:青原山净居寺原名安隐寺,始建于唐代开元神龙元年,距今1300多年,由禅宗七祖青原行思大师创建。关于行思大师建净居寺,有一个颇为有趣的传说:

画面:情景再现行思大师倒插荆条

解说:行思禅师俗姓刘,江西吉安安福县人,11岁出家,18岁那年,他云游到了青原山安隐峰下,见到这里山环水绕、气象非凡,便认定此地为佛家修行的佳境,于是他默想他日若修行圆满,定将把青原山辟为佛门圣地。行思禅师随手拔了一根荆条,倒插在土里,心中默念:此地若为灵地,树当成活。

纪实:

刘宗彬:法师,我83年来这里的时候寺庙不太行,现在这几年在你的统率下又恢复了。

妙安大和尚:这个都是大家的努力,靠社会各界人士。我们这个环境是在全国来说也是很独特的,到了山门看不到寺院,山下环抱整个环境很好。

今天也是我们青原行思大师圆寂的纪念日。他是我们吉安安福人,从小出家后来到广东南华寺,去我们六祖慧能大师那里参学后来得法,我们六祖坛经里面有记载。

刘宗彬:所以我们才有曹溪宗派刻在这里。

妙安大和尚:对,他对我们整个中国佛教的影响也是很大,他发扬光大我们六祖慧南大师发展的三个中派,我们是一花五叶我们占了三叶,我们占了3/5。

刘宗彬:曹洞、云门、法眼。

妙安大和尚:这三种也是对我们整个中国文化、艺术、音乐、绘画各个方面影响很大,四大夫对陶忠东情有独钟,在海内外的影响,现在韩国、日本包括欧美国家,我们都有弟子。

解说:公元697年,26岁的行思禅师慕名前往岭南韶关的南华寺拜禅宗六祖慧能为师,并成为六祖慧能众多弟子中的首座弟子,伺奉六祖参悟、潜心修炼达15年之久。公元714年,43岁的行思禅师回到自己的故乡庐陵,在青原山他看到自己当年倒插的小荆条不仅活了,而且这十几年来居然长得枝繁叶茂,心中认为此处定有佛缘灵气。于是,行思大师便在青原山安隐寺驻锡,开堂说法,广纳徒众。

纪实:寺院后山小路、七祖塔,全寺僧众50余人参加青原行思大师圆寂1245年纪念仪式。

解说:行思大师圆寂于青原山,葬于寺院毗庐阁后山。公元742年,也就是行思大师圆寂后的第二年,唐玄宗敕建七祖塔,唐末僖宗又谥其号为弘济,并亲自题写了“弘济禅师归真之塔”,以表彰其对佛学的贡献。

画面:青原山清澈的溪水

解说: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题写的“祖关”牌坊被溪水环抱、古木掩映。圣贤云集,禅溪依然。虽然禅宗与阳明心学的终极目标不一,但两者都将清澈的青原溪水视为照见人心和本性的镜子。每次来青原山,刘宗彬说他都是来洗心、养心的。

刘宗彬:来到青原山,来到净居寺以后对这些书法肃然起敬。书法是读书人的门面,也是读书人具备的基本的一个看家的资格。也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最具精神的表现。所以读书人在一个地方看到这么多不同时期唐宋元明清的这些墨宝以后,就激励着这一方水土,这一方人的读书的激情,鼓励他们学书法,写诗,读书,寄情山水。实质上是对人格、品质的一个升华。

解说:在净居寺后山,有一处明季四公子之一方以智手书的崖刻——“天在山中”。瞻仰这几个字,令刘宗彬感慨万千,天尚在山中,这山该有多厚重?而这,足以让他用一生的时间去解读。

MV:《青清青原山净静净居寺》

作词:谢轮

作曲、演唱:黄慧音(马来西亚)

歌词:

青清的缘此履难追

净静的修行不离世

水有曹溪味庐陵米贱贵

山亦说无为入关入三味

当年寻思人出家出轮回

自有后人随七祖传法地

翠竹皆慈悲参参我是谁

般若黄龙飞参参我是谁

佛门跑江湖我是谁

推荐: 《大美青海我的家》 《家在亳州》 《 感恩淄博》
播放次数:
内容摘要
序 画面:吉安市赣江 青原山清澈的溪水 净居寺罕塘村 出片名《廬陵傳奇》 (一) 画面:行进中车窗外的风景 字幕:江西吉安 画面:罕塘村屋檐的积雪 解说:2015年岁末,我国南方遭遇大范围历史性低温天气,许多地方飘起了几十年难得一遇的雪花。冬日的罕塘村
标签:
来源:CCTV故乡时间:2017-12-01 09:28作者:张大春责任编辑:cctv故乡
热点推荐
热门排行
首页 | 编导手记 | 最新动态 | 栏目介绍 | 节目预告 | 视频点播 | 节目相册 | 全国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17 故乡新闻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京ICP201208169  技术支持:CCTV故乡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