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面: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东固畲族乡
东固老街 畲族歌舞
出片名:畲乡意浓
纪实:叶琼兰与公公婆婆在院里聊天
叶琼兰:想不想去吉安玩?
婆婆:想去吉安玩。
叶琼兰:上次是什么时候去的?
婆婆:上次不记得了。
叶琼兰:不记得了。这次我们想带你去玩,要大家商量一下。上次是谁带你们去玩的?记得吗?
婆婆:上次,也是你。
叶琼兰:是不是也是我,你还是记得的,上次也是我带你们去玩的。已经有多少年了。记得多少年了吗?多少年没去了了记得吗?
婆婆:有五六年了。
叶琼兰:是有五六年,没有去了,所以这次我是想带你们去玩。
解说:八十多岁的公公婆婆好几年没到吉安城看看了,儿媳叶琼兰把这件事记挂在了心里。
纪实:叶琼兰烧火做饭
解说:今天晚上,叶琼兰家的晚餐格外丰盛,平时难得聚到一起的哥哥嫂子和弟弟妹妹们都要来家里吃饭。
纪实:一大家人吃晚餐
叶琼兰:爸爸、妈妈很多年没去过吉安了,现在天气暖和了,我想带他们出去走走,请大家来,听听大家的意见……
解说:这是一个四代同堂、人口众多的大家庭,除了公公婆婆,叶琼兰还有哥哥嫂子、七个弟弟和两个妹妹以及他们各自的孩子们,今天,她把一大家人召集来,商议的主题是:她要带年迈的公公婆婆进城。
兰才荣(六弟):我也有我一点担心,因为爸爸妈妈年纪这么大了,第一个他腿脚也不太方便,身体也不是很好,去吉安,你说路途远,你说远也不远,说近也不近,也要一两个小时的路程车程。所以我就担心爸爸妈妈的身体是否能吃得消,这是我第一个看法。第二个,这段时间可以说工作,我们大家都比较忙,特别我这个时间,因为学校这些工作、临检,也是走不开。
画面:叶琼兰给婆婆洗脚 照顾二老上床睡觉
画面:夜 窗户
画面:晨 日出
纪实:叶琼兰给公公婆婆量腰围尺寸
叶琼兰:老人家怕冷。每天早晨烧火的时候就要把火炉给弄好了。他们一天就可以拿这个火炉取暖了,这个火炉只有这个好处,随时拿在手中都可以,到哪里都可以烤火的。
给公公播放他爱看的DVD,然后出门办事。
画面:东固畲族乡
叶琼兰来到裁缝铺
解说:东固畲族乡,是江西省七个畲族乡之一,位于吉安市青原区东南部。叶琼兰是汉族,公公婆婆则是地道的畲族。为了带他们出门,叶琼兰打算给二老做一身崭新的畲族服饰。
纪实:裁缝铺 叶琼兰与裁缝交流
解说:畲族传统服装多用苎布缝制,上衣保留着古典交叉的衣领,呈三角形,领部一般会有非常精美的刺绣图案。而随着现代生活的进入,外面的流行潮流也影响到畲族百姓的审美,那精美绝伦的手工工艺,富有民族特色的纹理图案,具有当地地域特色的独特款式,也渐渐远离了他们的生活,也只在节庆和生日等特定时间穿着。
采访裁缝师傅明艳:大致意思,做这种传统衣服工艺复杂,制作时间长,现在会做的人也越来越少。
纪实:叶琼兰来到幼儿园
孩子们唱歌
解说:忙忙碌碌是叶琼兰每天的生活,她不仅是照顾年老公婆的孝媳,也是村里妇女主任,还是这家山村幼儿园的园长。漳州村是偏远的山村,一直没有幼儿园,孩子的看管和健康成长都是困扰村民们的难题。叶琼兰看到这种情况,多方奔走、几经努力办起了这家幼儿园。
叶琼兰:最大的困难,就是请不到老师,请不到专业的老师,我们没有资金去置办那些教育器材,比如说大型玩具,还有桌椅那些东西,当时都是很缺少的,后来慢慢地教育局看到我们幼儿园办得那么好,慢慢地就帮我们修了那个教室,还有教室里面的基础设施。都是教育局帮我们弄好的。
解说:和许多地方的农村一样,东固乡大部分的青壮年都在外打工,老人和孩子留守在家。带孩子的重任自然都落在了老人身上。
叶琼兰:现在大部分是爷爷奶奶带,家庭教育也没有那么好,父母都在外面打工,现在把小孩子放到我们幼儿园来,通过我们老师的耐心教育,通过在学校里面的游戏,可以和更多的小朋友在一起玩耍,怎么去尊重别和团结小朋友。
导视:上孝敬公婆,下照顾弟妹,而她内心最深的隐痛却永远无法抚平。一碗乌米饭,一份孝慈心;一床棉花被,温暖一辈子。《故乡》栏目,继续为您呈现《畲乡意浓》。
纪实:叶琼兰上山摘乌捻树叶子,做公公婆婆最爱吃的乌米饭。
解说:叶琼兰正在采摘的是一种叫做乌捻树的嫩叶,这种树叶是制作畲族特有的饮食乌米饭必须的食材。
叶琼兰:叶子采回来以后,就把它洗干净了,洗干净了以后把它垛碎,垛碎了再到水去,把姜泡一下,把它泡出来以后,要放24个小时,就能泡出来,然后用手抓那个姜出来,摩擦以后这个姜水就出来了。然后就再去溧掉,漓掉那个叶子,那个水就出来了。然后就再倒糯米,倒到水里面浸泡,浸大概一天或者一个晚上的样子,然后再澧起来,澧掉那个水,再放去蒸,做出来的乌米饭是相当好吃的,这个是畲族的特色小吃。
解说:乌米饭是叶琼兰的公公婆婆最爱吃的一种畲族饮食,现在叶琼兰已经能非常熟练地制作。但是,在她刚刚嫁入这个畲族家庭的时候,她甚至都不会做饭。
叶琼兰:像有时候比如说我炒菜,有的时候这个菜咸了淡了,小孩子说这个菜太辣了,所以确实是比较难的。心里有点难过,做的菜不好吃,家人都吃不饱,后来我婆婆炒菜的时候,我就站在锅边上看着怎么炒,然后就边看边问。
解说:1985年夏天,19岁的叶琼兰不顾自己家人的反对,嫁入了这个贫困大家庭。
叶琼兰:我爸爸很反对,就是说婆家这里生活条件又很苦,兄弟又多,反正是家里很穷的那种,所以我爸爸特别反对。后来我还是自己坚持了,我主要看他那个人品,我爱人的人品相当好的。他现在在那个小学里面是,人人都很喜欢和尊重他的。
1984年的时候去代课,我老公比我先去,同时在一个学校里面,这样认识的,就自己恋爱的结婚的。
解说:就在叶琼兰还沉浸在新婚的幸福里的时候,同年11月,她的婆婆因患胃穿孔,急需手术。
叶琼兰:胃出血,那时候动了一个大手术,胃基本上割掉三分之二,那时候生病,我刚刚过门的时候,五六百块钱,那时候做手术。
当时五六百块钱不是算很少的,像现在的几万块钱。那时候一百块钱顶好多钱的。
我婆婆做手术的时候,家里也没钱,我就拿出我自己结婚的我父母给我出嫁的钱,看到她们没钱了,我就拿出来给我婆婆做手术。
解说:叶琼兰的娘家生活相对比较富裕,父亲是当地有名的老中医。
琼兰:他说应该这么做的,他说我们都会老的,哪个都会有老的那一天,要孝敬老人,叮嘱我一定要对你的公公婆婆好,每次回娘家总是问我在公公婆婆家里的一些事,我有时候也会跟他们说我的一些做法,怎么样处理公公婆婆的关系,他们都很赞同。
解说:手术做得很成功,婆婆转危为安,在老人住院和回家养病期间,已经怀有5个月身孕的叶琼兰对婆婆细心照顾,婆婆的身体康复得很快。
叶琼兰:弄一点她喜欢吃的东西,给她补一些营养,买一些鸡,搞一些鸡汤肉给她吃。当时也是没有什么钱,鸡就自己家里养了一些,杀给她吃,
采访婆婆大意:对儿媳妇的看法
解说:叶琼兰的婆婆一生养育了9个孩子,是个非常善良的老人,她对这个儿媳妇也很照顾。
叶琼兰:她对我就是像自己的亲生女儿一样,就比如说我生小孩子的时候,每次坐月子的时候照顾我,帮我洗衣服,照顾小孩子,都是非常地周到细致,有时候去砍柴的时候,上山砍柴的时候,她总是说:你人比较瘦,没有大的力气,你就少挑一点。
纪实:叶琼兰和公公婆婆吃晚餐
叶琼兰:乌米饭来了,看看好吃不好吃,蒸熟了,好久都没有吃了,我们今天来吃一下,尝一尝,看看好不好吃。
解说:叶琼兰自己的父母已经相继过世,他们临终的时候,叶琼兰都没有能够陪伴在身边,为此,她内心充满了愧疚。
叶琼兰:回娘家的也是有次数的,不是说经常都回娘家去,我心里面是好难过好难过的。因为自己家里忙,照顾不上自己的爸爸妈妈,是很伤心的。
我一个人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只能齐一头,如果两头都能照顾得到就更好了。
我对我妈妈真的是相当地遗憾(落泪)……
纪实:叶琼兰放DVD给公公看
解说:叶琼兰的公公喜欢看古典名著和历史题材的影片,叶琼兰就想方设法地买回影碟给他看。2010年,公公得了膀胱癌,生病的那段时间,老人突然脾气大变。
叶琼兰:他生病的时候脾气不太好,反正没顺着他的意他就发火,没看着他也要发火,我女儿正好是那个时候又生孩子了,照顾小孩子坐月子,那个时候是好辛苦,他一天到晚的总是吵的没停,我们睡觉休息也休息不好,几个人轮着照顾他,跟我发脾气,他发脾气我们就忍着,让他发泄完了就好,我就慢慢地又会跟他沟通。
采访公公:对这个儿媳妇的看法
纪实:广场 唱山歌
叶琼兰领着公公婆婆来到广场看唱歌
解说:畲族人民能歌善唱,有“畲族生来爱唱歌”之说。叶琼兰的公公婆婆爱听山歌,而这个离家很近的广场上经常有畲族百姓在此唱歌、对歌,以歌代言。叶琼兰有空就带公公婆婆来听,有时候,兴致来了,她也会加入队伍和大家一起唱。
纪实:唱山歌
画面:东固老街 历史建筑
解说:东固畲族乡是革命老区,大革命时期,毛泽东、朱德、陈毅等在此建立了东固革命根据地,成立了赣西南临时苏区政府,并建立印发了中国第一张纸币的东固平民银行。这里也被毛泽东称为:“第二个井冈山”。
解说:自从嫁到这个家到今天,30多年来,村子里的人都说没见过叶琼兰跟公公婆婆顶过一句嘴、没跟家里人吵过一句架、也没跟弟弟妹妹们红过一次脸!
采访兰才荣(六弟):读师范的时候我是在吉安,吉安师范,离家里比较远。因为我父母那个时候已经六十多了,而且我母亲我妈妈是文盲,她从来没进过城,她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从来没进过城,所以我在学校这三年来,我爸爸从来没看过我,他也年纪大没来,我妈妈就更不用说。我每次就是说我看到我的同学有家人来看望,我那个时候特别,想想我自己也没有亲人来看一下,确实也挺想家的,哪怕是见一面。
情景再现:嫂子给弟弟送被子
印象最深的一次就是给我送被子,我记得我们开学的时候是秋天,那个时候带的被子比较单薄一点,天气特别特别冷,那个时候我记得我在上课,那个时候门卫叫我,他说你们班有个叫兰才荣的吗?有人来找你,我当时觉得很奇怪,因为我在吉安基本上没什么亲戚,因为我们知道赶一趟车进城很不容易的,后来我就出去了,在校门口我就看到我嫂子提一大包东西,我当时还纳闷什么东西。后来我仔细一看,嫂子说天气冷了,我知道你没有带被子可能有点冷怕冻着,我就特意跟爸爸妈妈说一下,家里准备一条厚的被子给你带过来。我当时接到这个杯子确实很感动。因为我在想,如果不是我嫂子送过来,这个冬天怎么过?
解说:在那个并不富裕的年代,一件衣服都是兄弟姐妹轮着穿,而衣服轮到最小的一个孩子穿时,已经破得不成样子。叶琼兰来到这个家后,给弟弟妹妹织毛衣也成为她闲暇时喜欢做的事情。
情景再现:织毛衣
兰才荣:兄弟多,可能哥哥穿了,哥哥不能穿了弟弟穿,弟弟穿了不能穿了再下面这个弟弟穿可能是这样,特别是到了中学的时候,学习压力是比较大的,晚上要上晚课早上要上早课,写写字手确实冻的发抖,但是我肯定不敢跟爸爸妈妈提。
后来有一天我嫂子叫我荣古过来试一件衣服,我说什么衣服?她说你看一下,原来是一件毛衣崭新的毛衣,这是我第一次穿毛衣,这个给我印象很深刻。
解说:除了关心弟弟妹妹们的生活,叶琼兰也操心于他们的学习和前途。兰才荣上初中三年级的时候,曾经一度非常消沉,学习成绩一路下滑!
兰才荣:我记得很清楚,写了一封信给我,很长很长的一封信。这也是我人生当中接到的第一封信,不是找我谈话,是以书信的形式写给我。
我们唯一一条出路就是靠自己,靠自己干什么?只有靠读书,当时写的让我挺感动的。后来我看那一封信的时候,也确实流了眼泪。
情景再现:写信
叶琼兰:因为没时间跟他聊天谈心,只能以写信的方式告诉他怎么做怎么学习,以后的路怎么走,跟他说那些道理。因为我们也忙家里的事,没时间跟他聊,只能到晚上忙完家务给他写信,那样他自己可以看到,不会觉得很别扭,站在一起说,可能有时候他可能有些别扭,就只能用写信的方式开导他引导他,那也是还小,他说不去上学,可能一下子就中断了,对他以后的人生可能有很大的影响。
纪实:兰才荣开车提着礼物到家里来看望嫂子
兰才荣自告奋勇,提出带爸妈进城他来开车。
解说:兰才荣实现了他儿时想当一名老师的理想,现在他是东固乡中心小学的教师兼副校长。
叶琼兰:还可以,后来读初中以后就考上了吉安师范,出来就是老师,现在就是在小学当老师,也是我们中心小学的一名校长。是还可以,我那个弟弟学习生活方面都还好。
导视:脚步蹒跚,推着你,身影佝偻,挽着你,在你们暮年的回忆里,我与你们携手相依。《故乡》栏目,继续为您呈现《畲乡意浓》。
纪实:叶琼兰收拾进城要带的东西,丈夫过来帮忙。
丈夫嘱咐近期雨水多,要带上伞,带上钱,给父母给自己买些东西。
解说:叶琼兰的丈夫忙于学校的事物,平日里早出晚归,家里的事情大都交给叶琼兰打理。
纪实:叶琼兰家
叶琼兰给公公婆婆穿上畲族服装
一家人高高兴兴开车进城
画面:车窗外的风景 车内 叶琼兰和婆婆开心地聊天
解说:叶琼兰的家距离吉安市区有80多公里,山路崎岖,开车要两个小时。
纪实:商场里 叶琼兰给妈妈试鞋
叶琼兰:妈,您试试这双鞋
售货员:您闺女真孝顺……
叶琼兰:我是儿媳妇……
叶琼兰画外音:我自己希望我的爸爸妈妈健康长寿,等到我以后60、70岁还有爸爸妈妈叫,我心里非常高兴,愿他们健康长寿,大家都身体健康。
画面:吉安城市广场
叶琼兰带着公婆来散步
MV:《当你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