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 > 视频点播 > 热门文稿 > 《石巩禅缘》

(开篇)抚州城市空镜一组 

(内心独白)作为一个记者,二十年来走遍了故乡宜黄的山山水水,对我来说,乡愁就是故乡棠阴街上深深浅浅的车辙,夏天树上没有熟透的枣,夏夜星空下那些美妙的故事,外婆亲手做的糍粑……还有那永远忘不了的乡音。

(出标题)《石巩禅缘》

(画面)吴文伟从一片竹林中穿过

(解说词)他是吴文伟,国家二级导演、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媒体人。他曾被授予抚州市首届“十大文化人物”称号。吴文伟生在宜黄,长在宜黄,对家乡宜黄有着难以言说的情感。这情感当中,包含有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有对往昔的怀念,还有对先人的追忆。

(字幕出)石巩寺东300米

(画面)吴文伟带着家人们来祭祖黄爵滋

(同期声)吴文伟

对于我们作为是宜黄人,作为后人来说,对于黄爵滋的崇敬之情应该是我们内心当中对一个民族英雄的崇敬。

(解说词)吴文伟的祖先黄爵滋,清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积极倡导禁烟的先驱者之一,咸丰三年,也就是公元1853年辞世后,归葬于宜黄二都乡石巩寺侧。黄爵滋的故事影响着一代代的宜黄人。

(同期声)黄爵滋对我来说,我记得小时候的时候,我外婆在世的时候跟我说过,黄爵滋是她的这个外公这样一个亲戚,实际上对于我们来说就是黄爵滋的外戚,外戚他是不进入到族谱当中,在族谱的记录里面是没有。黄爵滋离世的时候是1859年的时候,所以这样推断下来,应该说有这么一个可能延续。

(解说词)黄爵滋的故事吴文伟是听外婆告诉他的。小时候,吴文伟常去外婆家玩。慈祥的外婆给了小吴文伟无微不至的照料,给他做美食,讲故事,那是一段吴文伟最怀念的童年时光。

(情景还原)外婆给吴文伟做糍粑

(同期声)每一年不管是过年的时候,也正好是放寒假的时候,到了老家来,到外婆家来以后,给我最深记忆的就是外婆家的那个味道,什么味道呢?过年的时候喜气洋洋的一家人,特别是年关要将近的时候,就到了打麻糍的时候,那个时候外婆会早早的起来,就蒸好一大甑的糯米,给用上碱水,蒸好之后,请邻里一起来冲麻糍,打麻糍。

(画面)外婆头顶簸盘,走过来,制作糍粑

(解说词)吴文伟的故乡宜黄县地处江西抚州,自古这里就有"襟领江湖,控带闽粤"之称,临川文化就是抚州江右民系创造出来的区域性文化,也是江右文化的重要支柱,因此有光照“临川之笔”之说。在这里至今保留着打糍粑这样的传统习俗。吴文伟的记忆中,外婆做的糍粑就格外好吃。在做糍粑前,外婆都会将糯米用水浸泡一晚上。捞起糯米沥去水后,放到甑子里隔水蒸。

(画面)小吴文伟探头偷看外婆做糍粑

(解说词)在蒸糯米饭的时候,就要同时准备打糍粑的工具和起捏的配套原料。将蒸熟的糯米饭倒在石臼里,趁热用粑棰将糯米饭打成粑。在这一过程中,不能心急,要慢条斯理,所谓“慢工出细活”在打糍粑过程中就体现得淋漓尽致。

(音乐起)外婆手捏糍粑

(同期声)吴文伟

外婆在那个时候做糍的时候,她会经常给我们唱一些歌谣,比如说这个糍粑拿起来,一拍拍,二拍拍,这个有很多的词,这些词虽然我忘了,但是看到圆圆的这种年糕的这种样子,糍粑的样子,就会想起来那个时候一家人在一起那种团圆的幸福。

(解说词)小小的麻糍,蘸上一些豆粉,再蘸上一些芝麻,趁热将粑揉成团放入簸箕滚上米粉,进行摊晾散热,然后切成块状,糍粑就算大功告成了。咬上一口这样的糍粑,一股浓浓的清香沁人心脾,糍粑的气息也随之弥漫开来。

(同期声)吴文伟

我的记忆当中外婆她是一个很会持家的人,她把这些东西放好之后,一般来说她会想好这一个正月里边,这一餐饭,早晨我们是用青菜煮糍粑呢,还是油煎糍粑还是怎么样,每一天都不同的样子,虽然都是主料都是糍粑,但是煮出来的每一天的味道,每一天的样子都不一样,所以那种味道,你会感觉到就是这种简简单单的用糯米做的糍粑,给你带来的是丰富多彩的童年,就是那个早餐,你会迷恋在这里。当然在很多时候我们就在想,故乡给我们带来的就是那个多彩的童年,很有味道。

(解说词)在中国南方的一些地区,自古就有过节打糍粑的风俗,一敬神灵、二祭祖宗,村民们几家约在一起打糍粑,同时也增进乡邻之间的感情。糍粑的黏结成团,喻示着全家和睦团结;糍粑的香甜,喻示着生活甜蜜幸福,吃着圆圆的糍粑就自然象征全家和和气气、团团圆圆、平平安安了,这也寄托了宜黄地区人们美好的寓意。随着时代的变迁,舂糍粑的习俗已悄然淡去,然而吃糍粑的习俗却一直延续了下来。

(同期声)吴文伟

到了过年的时候,甚至我有时候会走到农贸市场去,现在看到那种,现在用机制加工的那种糯米糍确实没有这种味道。这是手工打制的糯米糍,它里面可能更多的是我们对故乡的那样一种怀念

(解说词)时过境迁,在吴文伟记忆的最深处,那些忘不掉的食物,都是外婆亲手做出来的,外婆去世后,他再也没有吃到过那样的味道了。而这种味道,也成为这些年吴文伟一直魂牵梦绕的味道。

(同期声)吴文伟

它那种碱水的香味和糯米的香味掺杂在一起,就是我们那种对家乡的深深的那种眷恋。我总感觉到那是外婆的味道,外婆家的味道,一种故乡的味道。乡愁它往往都是一些很具像的东西,在这些记忆当中人们会感觉,从味觉,从听觉,从不同的感觉上去感受这种过年的味道。

(解说词)其实对于每个地方来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里边更多的是对故乡,对自己故乡的物产的怀念,和对自己儿时记忆的深刻印象,每到想起这些,人们的心里就会升腾起回家的愿望。

(导视)一座曾被誉为江西第一名山的山峰,一座千年传承的禅宗祖庭。究竟是什么样的因缘际会,让吴文伟与这里结下不解之缘?《故乡》栏目继续为您呈现《石巩禅缘》。

(画面)石巩寺清晨的大自然状态展示,吴文伟走进石巩寺,崇度法师迎接

(解说词)江南山水间,群山环抱之中,镶嵌着一片瑰丽的秘境——石巩寺。宋仁宗御赐此地为“江西第一名山”。

(同期声)阿弥陀佛

吴文伟:师父,

崇度法师:阿弥陀佛,吴居士你好。

吴文伟:你好,你好。最近这边还好吧?

崇度法师:从目前文献上的记载,这个石巩寺的历史可以追诉到南北朝,南北朝的义泉和尚在这里开山,当时说是开山,就是在山里面搭了一间茅棚,一间茅庐,在这里修行。然后再接下来的记载就是到了唐朝,唐朝马祖道一禅师,从宜黄县志上面来看,里面明确的讲了,是马祖道一禅师从福建的佛迹岭到宜黄石巩,然后他在巩下结庵而住,在这里就引发了一段故事。但是在唐朝马祖禅师之前,这里已经被封为石巩义泉禅院。

吴文伟:那当时也是皇家。

崇度法师:皇家的,皇家封的,当时是唐朝的肃宗皇帝,唐肃宗。

吴文伟:这里边还有一些,那就有一些典故在里面了。

崇度法师:在赤峰这个地方为背景,它有个背景就是,有一年宜黄当地,当时还属于临川,出现旱情,出现旱情呢,这个老百姓都被干死掉了,这个也没有什么丰收,闹了旱灾,死了很多人,当时有一位僧人就主席在石巩下挖到一个泉眼,这个泉眼救了很当人。

吴文伟:所以叫义泉?

崇度法师:当时这个皇帝得到了这个讯息了以后,他就封它为义泉禅院。

(解说词)“天下名山僧占多”,这句民间的俗语形象地反映了佛教与百姓生活的密切关系。随缘应化,普度众生,不仅如此,中国的诗歌、书法、绘画乃至音乐和茶道,都感染了空灵气韵,禅趣盎然。在石巩寺曾经发生过禅宗历史上著名的"慧藏逐鹿"的公案。

(情景还原)慧藏禅师张弓射箭

(对白)

慧藏禅师:和尚,见鹿过否?

马祖道一禅师:汝是何人?

慧藏禅师:猎者呀。

马祖道一禅师:汝解射否?

慧藏禅师:解射。

马祖道一禅师:汝一箭射得几个?

慧藏禅师:射一支呀?

马祖道一禅师:汝不解射。

慧藏禅师:那和尚解射否?

马祖道一禅师:解射。

慧藏禅师:和尚一箭射几支?

马祖道一禅师:射的一群。

慧藏禅师:彼此都是性命何故射它一群呢?

马祖道一禅师:汝既知如是,何不自射?

慧藏禅师:若教某甲自射,找不到下手处呀。

马祖道一禅师:这汉旷劫无明况烦恼今日顿息。

(解说词)从这段马祖道一点化慧藏禅师的公案故事可以看出,石巩寺是中国禅宗重要的祖师道场。在日本东京博物馆,馆藏了一张一张名为《石巩张弓图》的古画,图中活灵活现地展示出慧藏禅师拉弓的情景。慧藏禅师在石巩寺结庐修禅三十余载,他用弓箭接引三平禅师,也成为了佛教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情景还原)公案故事

(三平禅师走上前,慧藏禅师居然将箭对准三平禅师)

三平禅师:此是杀人箭,活人箭又做莫生。

慧藏禅师:张弓搭箭三十年,方度半个圣人。

(解说词)从马祖道一禅师,到慧藏禅师,三平禅师,再到今天。石巩寺见证了千年的变迁。历朝历代这里都是"马祖第一道场" 、"江西第一名山"。尽管由于历史的变迁,石巩寺最初的模样也早已踪迹难寻了,但是站在这被屡次毁坏,却又被重建起来的名山古刹之中,人们不能不心生感慨。

(字幕出)钟天地精气,凝日月奥蕴

(画面)吴文伟和崇度法师对坐,听雨声,喝禅茶

吴文伟:我们感觉到特别因缘际会的东西,我没想到那么多年以后,我会到这儿来,能碰到的是净慧老和尚的弟子,来中兴这样一个祖庭。

(解说词)1995年,净慧老和尚来到抚州,当时还是记者的吴文伟随行采访,这次的采访经历让吴文伟毕生难忘。

(同期声)吴文伟

这个过程当中让我感觉到很新奇,也是确实有意思的一件事,跟着净慧老和尚他们一起,在曹山寺,中间安排了一段时间,就是到了这个石巩寺。来这里的时候,那一天的话,也是连天的阴雨,和今天是一样的,但是到了这儿以后,等我们登上石巩的时候天晴了,还真是那么回事。

崇度法师:对。

吴文伟:完了以后上去以后,这个佛教的大礼,九叩十二拜,一众的。

崇度法师:迎请仪仗队嘛。

吴文伟:对,非常的隆重,那个时候我是没有看到过。

崇度法师:对。

吴文伟:我很震惊,完了以后一直到那上面,我记得老和尚在对于整个的这样一个风景,包括当时寺庙的那种情况,他很感慨。从那以后我就对禅宗就有了一定的感悟,也就因为这个,我开始对我们临川文化当中这一块佛教文化特别是禅宗文化里面有点儿兴趣了。因为这里面还讲到了有关于在抚州这一块,江西这一块,对中国禅宗发源发展的这样一个历史作用,特别是在抚州,为什么叫中国禅和之灯,禅河的中心。老和尚一直在跟我聊这个事,所以让我再后来的了解当中,就有了这么一个感慨。

(解说词)今天的石巩寺保留了最原始的风貌,丹霞地貌,这也是江西省唯一的丹霞地貌。也许冥冥之中早有注定,净慧老和尚的弟子崇度法师来到了石巩寺,发心要复兴起当年的马祖第一道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出一方景观。在这里,即将有一个全新的石巩寺被建起来,这里将会成为一个令世人神往的禅宗修行道场。

(同期声)李老师说石巩寺的园林设计理念

(解说词)从寺院的规划图中可见落成后的石巩寺,庙宇殿堂如星辰般罗布于群山怀抱,修行者在此拉弓参禅,于青山白云,流水清泉间,可回归自性中本有的那份清凉。

(同期声)天津大学建筑设计院高院长说建筑设计规划

(同期声)崇度法师

对于佛教来讲故乡,处处皆故乡,因为你的心处处都是安详的,所以处处都是故乡。就跟禅宗里面有句话讲,哪天是好的日子呀?这个禅师就回答,日日是好日,哪天都是好日子,随处皆安。

吴文伟:此处也是你的故乡?

崇度法师:此处也是我的故乡。

(解说词)的确,此心安处,便是我乡,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一直影响着中国佛教的发展。随着寺院的复兴,这里将会成为一座园法自然极具山林气质的禅修圣地。朝圣的足迹,在遥远的青山岭外,白云深处,在一路的山重水复之中,攀上那领头金顶,会恍然大悟,顿见本来面目。

(导视)从汤显祖到欧阳竟无,宜黄这片土地名人辈出,今天的人们,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纪念着他们。《故乡》栏目继续为您呈现《石巩禅缘》。

(画面)禾杠舞现场演出

(解说词)作为一个建县历史1700多年的古城,宜黄是临川文化发源地之一,历史文化悠久,禅文化、赣文化源远流长,自然景观神奇秀丽,人文底蕴深厚。在宜黄历史上,欧阳竟无的名字熠熠生辉。欧阳竟无,近代著名佛学居士。他把一生都献给了佛法研究、佛典整理、佛教教育等事业,为中国近代佛学的振兴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同期声)吴文伟走进欧阳竟无故居

 像这个上面呢原来是写了四个字,是华严世界,据说是欧阳竟无的手书,那么为什么当时他会在这里就是当年他在南京刻经处待了以后,追随孙中山先生,但是后来因为中间有一些纠纷,或者是一些惶惑的事情,后来欧阳竟无就回到了家乡。所以这几个字呢,当时是比较清楚的,而且字体上写的是很有特色,但是随着风雨的剥蚀的话,最近几年这几个字就看不见了。

(解说词)从这个小院里走出去的欧阳竟无,有着自己宏大的人生志向,他要在中国举办有如当年印度那烂陀寺一样宏大规模的佛教大学,却苦于没有多少像样的佛学教材;摆在他面前的只能是一条荆棘丛生的道路:“讲学以刻经”。通过办学以培养整理佛经的人才,在整理佛经中造就佛学人才。这是一套存世不多的欧阳竟无晚年著作《竟无内外学》,凡二十六种,三十余卷,由支那内学院蜀院刻印。

(同期声)纯一大和尚

他对中国佛学典籍的校对、整理和刊刻做出了大量的贡献,是一位学富五车,著作等深的佛学大师。他的贡献主要是集中在对法相《唯识学》的研究以及法相《唯识学》,他认为法相《唯识学》,也就是空的思想,空中的思想,是不矛盾的,而且是汇通的,是融通的。

(解说词)在宜黄这片神奇的土地上,除了欧阳竟无,还有一位彪炳史册的人物,几百年来,成为了这个城市的文化名片。今年,恰好也是他诞辰400周年的纪念日,这个人,就是汤显祖。

(画面)吴文伟和老师边走边看

(同期声)吴文伟

这个是当年汤显祖他写的《牡丹亭》首演之地,因为当时这个汤显祖在写出了《牡丹亭》之后,用的就是宜黄班的演员来演出这处戏,所以当时叫汤词端和唱宜黄,说的就是这么一回事,所以更多的宜黄的演员叫宜伶,而我恰恰这一辈子最遗憾的也就是没有在这个舞台上能够去演一出戏,去做我的主持人或者说表演一个节目。但是每一次走进这里,一个是自己的宗祠,另外一个会感觉到这个地方从建筑上,从内在的一种气场的感觉上,都会感觉和自己的生命,和自己这个血脉当中的那份亲情永远的是连接在一起的。而这份亲情对我们来说,尤为重要。

(解说词)400年来,《临川四梦》享誉世界,该剧演出了多少场,无人能够知晓,公元1550年,汤显祖就出生在抚州临川县城东文昌里一个书香门第,他所留下的“美梦”,却成为中华文明馈赠给世界的宝贵财富,并依然温暖着我们。

(同期声)吴文伟现场主持:

亲爱的观众朋友们,为了共同纪念汤显祖、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将这样一个活动推向高潮。所以我们福州特定打造了一台乡音版的《临川四梦》,昨天首演之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得到了专家、领导和观众朋友的喜爱。那么今天晚上还特意加演一场。

(画面)现场演出展示

(吴文伟)同期声

乡愁是什么?乡愁是一个人对故乡的那种思念,而故乡应该就是儿时你始终忘不掉的那一种乡音,这种乡音会在你成长的过程当中一直留存在你的语言当中,使你抹不掉,对于我来说,故乡就是外婆家的味道,就是儿时的乡音,或者就是老街的那小巷里的一声,还有其他许许多多的家乡的味道。每一个人不管你远走他乡,或者是就在故乡的身边,每一次你都会感觉到故乡的那一份深情。

(解说词)乡音是难改的故乡印记,是不变的故乡情结。山水相连人相亲,人生本就是一个旅程,是人心归家的过程。借住在何处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些剪不断理还乱的乡愁,是那些尘封许久不敢触摸的往事,是那些平凡而伟大的深爱,是那些深夜里聊以慰藉的温暖,是那些一生都在努力也无法回去的过往。只要你我的心,一直在那个地方。那我们的一生,都是在回家的路上。

(音乐起)

推荐: 《曹山映相》 《神鸟的山沟》 《雪山之子》
播放次数:
内容摘要
(开篇)抚州城市空镜一组 (内心独白)作为一个记者,二十年来走遍了故乡宜黄的山山水水,对我来说,乡愁就是故乡棠阴街上深深浅浅的车辙,夏天树上没有熟透的枣,夏夜星空下那些美妙的故事,外婆亲手做的糍粑还有那永远忘不了的乡音。 (出标题)《石巩禅缘
标签:
来源:CCTV故乡时间:2017-11-30 16:36作者:秩名责任编辑:cctv故乡
热点推荐
热门排行
首页 | 编导手记 | 最新动态 | 栏目介绍 | 节目预告 | 视频点播 | 节目相册 | 全国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17 故乡新闻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京ICP201208169  技术支持:CCTV故乡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