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 > 视频点播 > 热门文稿 > 《云居故里》

空镜

字幕

登云居作

宋·黄庭坚

瘦筇扶我上灵会,眼力穷时脚力疼,天上楼台山上寺,云边钟鼓月边僧

四时美景观难尽,半点红尘到不能,白发庞眉老尊宿,祖堂秋鉴耀真灯。

出片名《云居故里》

解说:庐山西海风景区位于江西省九江市西南部,地跨江西省永修、武宁两县,它由碧波万顷的柘林湖和佛教禅宗圣地云居山组合而成。

解说:现任庐山西海巾口景区主任的郭斌,从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在对景区不断的了解过程中,他早已把它当成自己的故乡。

同期:

郭主任: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觉得应该是对我这分土地,有着更深更浓的一些感情,所以在这些工作之中,我就想着更多的能够把当地的一些人文历史资源,做一些搜集整理一些工作,以便于我们整个景区,当地的一些文化,能够得到更好的一些传承,让更多的人去了解我们,热爱我们这个家乡,热爱我们这个景区。

解说:接近2016年岁末的时候,郭斌再一次踏上征程,开启了关于故乡旅游文化的搜集工作。都说民以食为天,这次文化之旅,就从郭兵儿时记忆的美食开始。

纪实:

郭主任:小时候呢这里有一家人,我特别喜欢到他家里,去吃他们家的艾米果,他们家的艾米果呢做起来呢特别有味道。

解说:艾米果是赣南的一种特色小吃。之所以叫艾米果是因为制作它的原料中有一种名叫艾草的野生植物。在清明时节,阿姐阿嫂们就会带着竹篮走到田间采摘新鲜的艾草叶。回到家后,把艾叶洗净,揉成艾泥,再配上糯米粉与粘米粉和匀。

解说:艾米果的馅料可根据自己口味随意选择。这里的人们一般喜欢采用冬笋、鸡蛋,豆腐和腊肉等入馅。

纪实:

郭主任:这就到了,今天中午我就在这里吃我小时候,最喜欢吃的艾米果。

纪实:

郭主任:弟妹,这艾米果都包得差不多啦?

女:差不多了,坐吧。马上蒸就可以了。

郭主任:好啊,那中午我就有口福了。

郭主任:小时候我就觉得这个东西特别香,然后那个时候特别嘴馋。

女:这是我们祖传下来的这些东西,都是很好吃的,是不是?

解说:艾米果不但风味独特,而且能温肺暖脾,散寒除湿,有防病保健之功效。可是,让郭兵遗憾的是,现在会制作艾米果的人越来越少了。

纪实:

郭主任:现在我们村里会包这个的人多不多?不多了?

女:应该说是不多,有些就像我们从小一样的人,就是很喜欢吃这些,找不到以前的那种感觉的话,他喜欢每次有这些这样的跟我们想这种回味的人,我们就会跟他们提供一些。

解说:艾米果包好了,需要再蒸制15分钟左右。蒸好后的艾米果色泽翠绿,清香扑鼻,甘中带苦,质柔有韧性,食而不腻。

纪实

女:好了,可以吃了。

郭主任:蛮香的。

女:先给你来一个。

郭主任:好啊。

女:挑一个好的给你。

郭主任:好,谢谢。

郭主任:这个好香,这个味道,感觉还是跟小时候吃的一样好吃。

解说:儿时的美食,保留着记忆中的味道。郭兵品尝着清香可口的艾米果,仿佛回到自己的青葱岁月。
同期:

郭主任:艾米果产生呢最早应该是当地的农民,把野菜作为一种充饥的食物,这里呢表现出了他们,对乐观生活的一种态度。随着时间的演变,人们呢逐渐把艾米果里面,加上粘米糯米,甚至有的包上肉馅,然后使这款小吃呢,越来越美味。现在的人呢,回味喜欢吃这个艾米果,我想呢应该是他们对简单生活,和过去时光的一种向往和回味。

解说:在郭兵这次出行计划里,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那就是拜访一位老人。

纪实:

郭主任:吴老,您好。

吴老:您好,您好。

郭主任:吴老,在家不?

吴老:进来坐,进来坐。

解说:这位老人名叫吴合金,今年76岁。他从出生起就在云居山一带生活。就在60多年前,他亲眼见证了禅宗泰斗虚云老和尚登上云居山历史。

解说:虚云老和尚,一生经历四朝五帝,历坐15个道场,重兴6大祖庭,以一身兼承禅门5宗。他乃近代“一身而系五宗法脉”的禅宗大德。

解说:1953年,114岁的虚云老和尚回江西庐山修养。这一消息很快就传到了距庐山百公里之外的云居山,一直在山上守护道场的性福禅师,派遣弟子赶到庐山,恳请老和尚上山中兴禅寺道场。

解说:当时的云居山一片破落,佛像、禅院悉数毁于抗战时期日军战机的炮火。当目睹昔日禅风远播的佛教圣地,仅剩下三间茅草屋,佛像也被掩盖在荒草丛中时,虚云老和尚发大愿要重修祖师道场。

纪实:

吴老:告诉我们带来好消息,有个老和尚来修庙了,那我说太好了,老百姓也高兴了,修庙,把这个庙修起来啊,是这个好事。

解说:吴合金老人不仅见证了虚云老和尚初来云居山的过程,而且他还和虚云老和尚有着不浅的因缘。

纪实:

吴老:第二次见到他,是上山上给他拜年,他11月份来的,来了以后是冬天,我们上去给他拜年,拜年呢就是过去了,看有没有什么东西。我们这些人,就是十几个人,其他一个人一个人五块,包个红包,我舅舅就包八十。

解说:

吴老:当时庙里头有不到十亩田,虚云老和尚来了以后,这边建庙,那边开田,开荒,组织人开荒,虚云老和尚的一句话就是说,要自种自吃,自供自养,不能依靠外面,依靠外面不叫修行。原来出家的人都要干事儿,每一个出家的人,连虚云老和尚都要干事儿,这些人你更要干。

解说:直到现在,吴合金老人还珍藏着,虚云老和尚住在茅蓬时烧制的第一批茅棚杯。那是很多年以前,他去寺院的时候买来的。

纪实:

吴老:做个纪念,纪念虚云老和尚这个纪念,住在茅棚,因为虚云老和尚讲,这个是原先庙上的东西,我要做个留念。

解说:在云居山上曾经败落的寺院在虚云老和尚坚持和努力下,恢复了曾经的繁盛。它就是禅宗五宗七家之一曹洞宗的祖庭真如禅寺。 

导视1           

千年历史,回望真如禅寺几度兴衰
百年虚云,如何沿续禅宗宗风
一领大衣,究竟有什么意义 

《故乡》栏目,继续为你呈现《云居故里》    

纪实:

解说:真如禅寺,原名云居禅院。由道容禅师开山建设于唐宪宗元和年间。它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西北的云居山上,是中国佛教禅宗五宗之一曹洞宗的祖庭,被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誉为全国三大样板寺院之一。

纪实:

郭主任:第一次来云居山呢,应该是1986年,那个时候呢还读着初中,当时就听母亲讲,在我们县城的不远处,有一个真如禅寺,特别有名气,那个时候呢就想着,约着几个同学,一起骑自行车,来云居山。

解说:转眼30多年过去,郭兵从一个慕名而来的少年,成长为,为当地文化而四处奔走的探寻者。真如禅寺所承载的禅宗历史牵引着他的脚步,吸引着他的到来。

纪实:

郭主任:师傅好。

和尚:请坐。

郭主任:师父这次呢我过来想重新搜集整理梳理一下我们云居山的历史传承文化,请师傅呢多提点一下。

和尚:云居山是曹洞宗的发祥地,道阴禅师传承曹洞宗法脉,传到了全国,乃至全世界。

解说:曹洞宗由洞山良价祖师和曹山本寂祖师创立。它主张理事不二、体用无碍的思想。其家风细密,言行相应,随机利物,就语接人。然而,曹山这一法系四传后就断绝了,只靠洞山法系道膺禅师一脉在云居山真如寺弘法,使之得以绵延流传下来。(早课)

解说:洪州云居道膺禅师,童年时在范阳延寿寺出家,后在洞山良价麾下开悟。公元883年,道膺禅师应请来到居云居山主此山,僧众云集,奉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风规,寺院大兴、声名远播。

纪实:

和尚:这是唐代的曹洞宗二祖,道阴禅师舍利塔。道膺禅师,五百多位师傅,就在云居山修行,参禅悟道。

解说:在《五灯会元》中记载着这样一条关于道膺禅师的公案。道膺禅师派侍者送一条裤子给一苦行僧。苦行僧不接受,说:自有娘生裤。

道膺禅师听后,再派侍者去问他:娘未生时着个甚么?苦行僧答不出来。当此僧过世之后火化,烧出一些舍利,道膺禅师慨叹:直饶得八斛四斗,不如当时下得一转语好。

纪实:在云居山住息三十余年,弘扬曹洞宗旨,他的法脉传承到了全国乃至全世界。道阴禅师圆寂以后,皇帝敕封为弘爵禅师。

解说:在道膺禅师圆寂之后一千多年后的1959年10月13日,又有一位高僧在这里圆寂,他就是虚云老和尚。圆寂时,他世寿120岁,僧腊101年。

纪实:

郭主任:虚公塔院,师傅,这就是虚云老和尚的塔院吗?

和尚:这是虚公塔院,就是虚云老和尚的塔院,里面呢有虚云老和尚的舍利塔。

解说:虚云老和尚在临终时留下遗言:“我近十年来。含辛茹苦。日在危疑震撼中。受谤受屈。我都甘心。祇想为国内保存佛祖道场。为寺院守祖德清规。为一般出家人保存此一领大衣。即此一领大衣。我是拚命争回的。”

纪实:

和尚:中国佛教有三个特色,素食,独身,身装,这个伸张,就是指我们的大领衣,就代表了汉传佛教的比丘的一个象征,形象的象征。

法师穿了这个僧衣,就代表了法师的形象,众生都看了法师的形象,就知道有佛法。让众生都受到佛法的立意。

解说:在云居山期间,重兴农禅并重,冬参夏学之宗风。

和尚:虚云老和尚,在这里开垦荒地,自己烧砖打瓦,建起道场,兴丛林立规矩,使之禅宗的传承,就在这里传承下来了。

解说:如今,虚云老和尚虽然已经圆寂57载。但是,真如禅寺依然保持着由虚云老和尚重兴的农禅并重,冬参夏学宗风,并因此成为全国三大样板寺院之一。

解说:一般认为,真正开始农禅并重生活的是禅宗四祖道信大师。禅宗僧侣融禅于农、以农悟道的生活习惯和修行方式,促进了农禅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解说:冬参夏学,是指僧人在夏天集中起来学习戒律和各种经论,在冬天安心参禅,安心悟道。时逢冬季,真如禅寺的僧人们已经开始打禅七了。

纪实:师父说了一段话。打禅。

解说:禅宗修行的目的重在直觉参究人性的本源,使禅众克期取证,因此于每年冬安居时均举行“打禅七”的修行。

解说:中国的佛教文化之所以能流传到今天,虚云老和尚功不可没。

纪实:虚云老和尚有一首诗词,这个痴汉,有甚来由;末泋无端,为何出央? 向孤峰顶,直钩钓鲤;入大海底,拨火煮沤。丌获知音,徒自伤悲;笑破虚空,骂丌唧留。 噫!问渠为何丌放下?苍生苦尽那时休!

解说:源远流长的禅宗文化,幽深清静的真如禅寺,这次这一次的真如禅寺之行,让郭兵更加坚定自己的初心,使这里的文化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扬。

同期:

郭主任:通过对虚云老和尚这种坚持的精神的进一步了解,我也希望在下一步,我们把这种坚持的精神发扬下去,更好的把我们这个云居山的文化,修河两岸的文化,庐山西海的文化,做一个系统的整理。然后呢给我们当地的居民,旅游文化,做一些传承。

导视2

禅茶一味,在宁静之中品味生活滋味
敲起锄山鼓,在生动的歌舞里坚持生活的初心

故乡栏目继续为您呈现《云居故里》

解说:云居山山势雄伟高峨,常年云雾环绕。这里的土质肥沃,气候温和湿润,十分适合茶树生长。在云居山这片土地上,有许多居民以种茶、制茶为生。

纪实:

鲁峰厂长:这事儿要说起来是我的父辈的事情,他们到庙里跟虚云老和尚,和易尘老和尚,那个时候看着他们在种茶叶的时候,他也得到启发。老和尚说,你带点茶叶下去种种,它会对你以后生活上有帮助的,就在五十年代的时候。

解说:从那时起鲁峰的祖辈们就开始种起茶树,慢慢的把种茶、制茶发展成生意,形成产业。其中的艰辛,只有鲁峰自己清楚。

解说:从每年的三月下旬到四月下旬,是春茶最好的采茶期。

纪实:采茶

纪实:女1:采茶的时候我们是分,一般是分特级茶,特级茶就是这种,像我手上拿的这种独芽。然后一级茶就是这样子,一芽一叶的,一芽一叶,然后后面还有两芽一叶的,就是大致就是分为这三种。

纪实:炒茶过程  

炒茶师傅:把火退掉,马上出锅了。出锅。

纪实:

郭主任:你这个茶叶闻起来很香啊。

卢厂长:我们这个是属于是高山上,海拔五百米以上的,属于是高山绿茶。这个茶叶,这样看起来,一棵一棵我们这个叫雨后春笋,所以我们取了一个名字叫春笋。

郭主任:清香,还有回甘。

卢厂长:在这个时候香气,不是体现的很明显,那么你再喝第二泡的时候,那个味道出来了,高山绿茶的特色,板栗香味,板栗的香气,这也是我们茶叶做到,这个茶叶做到最好的一种香气。

解说:茶与禅的缘合,在于茶与禅的相通之处,追求精神境界的提纯与升华。在品茶中安享禅静如水,清静自然。清茶入口,先是微微的清苦,细细品味,又有一丝回甘。这何尝不是人生的滋味。

纪实:

鲁厂长:想想我们搞这个茶叶,这么多年,爷爷一辈,父一辈,子一辈,三代人,在这里搞到今天这个规模,我感觉到还是在这个茶的味道里面,体验的这个道理。到今天我觉得我很,怎么说呢,就是感觉到心理还滋味挺好的。

解说:生长在这里的鲁峰,从父辈那里接过茶园。无论前路多么艰难,他都会坚持前行。不忘祖辈的教诲,不忘云居山山水的滋养。

纪实:鲁厂长:云居山这一块,大好的独特的地理环境,才能产出目前这种,自认为还可以的茶叶,喝茶就是香甜,特别感恩,特别感谢我们当地的人。

锄山鼓表演

解说:在江西省武宁县有这样一种独具地方风格的民间传统艺术,它叫锄山鼓。它是也是集体劳动中以歌助兴,击鼓作气,寓娱乐于劳动的一种活动。

解说:作为庐山西海景区巾口景区的郭兵,想把锄山鼓这种表演形式放到景区里来。于是他找来了方由根老人带领的这只表演队。方由根15岁和父亲学习锄山鼓,现在已经60多个年头了。

纪实:

方由根:打鼓我们是这样的,一工两百块,我打鼓的人是四百块,人家一百块,我就两百块,是这样的,工是这样的。他说我们打鼓,一个鼓,它就不只去五个劳动力,最小要六个劳动力以上,看起来这个鼓,效果这么好,是这样的。

解说:从最开始,用于集体开荒垦地等劳动中的劳动号子,到后来演化成一种的歌舞形式,锄山鼓经历着自己的桑沧变化。作为锄山鼓的传人,方由根不忍心让他失传。

纪实:

方老师:现在学鼓的人很少,因为田地都分到了各府去了,这个田地的一家人不多,打一天鼓,要花五十个劳动力,是吧,这打一天鼓,那一个小鼓很大的,现在一般的人家不打鼓了,是这样的。所以我们呢就表演,宣传,把我这个山歌,传承下。

解说:为了把锄山鼓传承下去,方由根自己组建队伍,甚至自己制作鼓锤。

郭主任:像自这样一个鼓锤,您大约需要花多少时间?

房老师:一般是二十分钟,从山上把竹子打下来,做的话就是二十分钟就可以做好。

郭主任:二十分钟就可以做好。

房老师:做好了以后,还要放在锅里,用开水温过,煮过,用开水煮过以后,它不生虫,没有虫它就好打,是这样子

解说:

朱桃英:我叫朱桃英

徐事纷:我叫徐事纷
房艺芳:我叫房艺芳
房圈蓝:我叫房圈蓝
付林邑:我呢叫付林邑,
朱桃英:我是农民,
韩朝蓝:我种田的,
徐事纷:今年49岁,
房圈蓝:今年45岁,
房艺芳:今年52岁
韩朝蓝:今年61了。
邬建民:64岁
房艺芳:我学鼓五年了。
朱桃英:我学山鼓已经有六年了。
韩朝蓝:出山鼓五年。
邬建民:学六年了。
徐事纷:我今年学鼓六年了。
房圈蓝:我今年学鼓有六年了.

付林邑:我们学鼓是今年是六年了。

解说:

无论有多难,都敌不过坚持。一心一意做一件事,不正是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对禅的一种理解和身体立行的一种诠释吗?

同期:

郭斌: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在我们修河两岸,在罗山西海景区,更多的人,现在想把这个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去研究,也有很多人去喜爱这种文化艺术,然后去学习,去探讨。

推荐: 《曹山映相》 《神鸟的山沟》 《雪山之子》
播放次数:
内容摘要
空镜 字幕 登云居作 宋黄庭坚 瘦筇扶我上灵会,眼力穷时脚力疼,天上楼台山上寺,云边钟鼓月边僧 四时美景观难尽,半点红尘到不能,白发庞眉老尊宿,祖堂秋鉴耀真灯。 出片名《云居故里》 解说:庐山西海风景区位于江西省九江市西南部,地跨江西省永修、武宁
标签:
来源:CCTV故乡时间:2017-11-30 16:32作者:罗多巍责任编辑:cctv故乡
热点推荐
热门排行
首页 | 编导手记 | 最新动态 | 栏目介绍 | 节目预告 | 视频点播 | 节目相册 | 全国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17 故乡新闻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京ICP201208169  技术支持:CCTV故乡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