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面+配乐】南岳衡山航拍、大山镜头、南台寺大景、和尚空镜头、天下南岳牌楼、街景
出片名----《五岳独秀》
【画面】陈德荣爬山的镜头
【解说】陈德荣,南岳文化研究学者、南岳区党校校长,前几天,陈德荣接到南岳电视台讲座节目的邀请,录制《品南岳衡山》,讲述南岳历史文化。
【采访】陈德荣 南岳文化研究学者
陈校长:正是因为大家对南岳衡山了解的不多,我们当地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间也需要转型升级,为了消除过去大家对南岳衡山的一种片面的认识,我想把南岳衡山的总体上把它的精华部分猛攻找出来,用于指导旅游发展的实践,因为我本身现在从事的是理论工作,要把南岳衡山风光的特色文化的胜迹以及它特质把它找出来,所以我用了一个名词就叫品南岳衡山。
【解说】南岳衡山历史源远流长,五岳自古就是江山社稷的象征,炎帝、祝融曾在此栖息,尧、舜、禹均登临祭拜,历代帝王或遣使或亲临祭祀。自尧舜以来,南岳衡山作为五岳之一的历史已达四千余年,文化底蕴深厚。1984年,衡山县划出南岳镇、南岳乡及东湖、马迹、望峰三个乡镇的10个村,设立衡阳市南岳区,因五岳名山南岳而得名为南岳区。
【解说】对于出生在南岳衡山脚下、研究南岳文化的陈德荣来说,能让更多人真正了解、认识南岳,那他长期埋头苦研南岳文化也算有回报,也有些许成就感了。而能站上讲台,陈德荣把功劳算在了母亲身上。
【纪实片段】陈德荣打着伞、带着礼物回老家
陈校长:小时候我也是跟你一起在烧火烤饭吃,你在这个时候跟我们讲话,教育我要好好读书,要用知识的钥匙才能打开梦想的宝库。你还记得吧?
老人:怎么不记得。
陈校长:那个时候农业生产劳动好辛苦,我都感到很吃不消
【解说】那个时候陈德荣才5岁,小小年纪就开始帮着父母干农活打稻子,脚踩在打稻机上,手要不停翻转稻草,长期劳动下来,陈德荣感觉吃力,很辛苦,回家就向母亲抱怨,记得那次母亲在厨房做饭,边添柴火边告诉他:要想改变现状,就要用知识的钥匙打开梦想之路。
【采访】陈德荣 南岳文化研究学者
有一句话前山人会喂猪,后山人会读书,喂猪不是特指喂猪,而是讲前山人,由于有湘江的存在,更容易经商,所以前山人养成了经商的习惯,后山人就养成了学文化的习惯,是这么一种气氛,当然我也在那种学文化的气氛中成长。
【解说】母亲是南岳后山人,爱学习,母亲的话深深刻在陈德荣的心里,使得陈德荣从小爱学习,读书很用功,在上大学的时候,他选择了机械专业,陈德荣的成长,包括后来的工作,是离不开母亲的影响。
【画面】陈德荣和父母坐在门口,商讨接父母去城里生活
【纪实片段】陈德荣开车接站
陈校长:你回来了?
男6:我现在在车上,还有十分钟就到南岳了。
陈校长:那老爸来接你,再见,见面再聊。
【解说】要想圆满完成节目录制的任务,陈德荣决定去探寻附加在南岳身上的文化,亲自走访和感受那些古圣先贤在南岳进行思想交融后,留下的珍贵印记,陈德荣把第一站选在南岳莲花峰下,可是碰巧赶上了儿子放假回家休息。
【纪实片段】陈德荣开车接站
儿子,老爸今天要去考察南岳72峰的莲花风景区,那些景区是现在还没有开发的,正好你回来了,老爸也没带你出去玩过,这一次我们一起去考察新的原生态的景区,那比一般的已经开发的人工的好看些,行不行?
男6:说什么带我去玩啊?还不是为了去工作,20多年了,也没有见到哪次真正带我出去玩过。
陈校长:小时候爸爸星期六星期天都是因为客人多没有时间,长大了你又…
【解说】面对儿子的怨言,陈德荣很愧疚,也很无奈,工作性质的原因,他基本没有参与儿子的成长,连公园都没带儿子去逛过,陈德荣今天带着儿子工作,其实是有私心的,儿子也明白父亲这次口中所谓的游玩其实就是为了工作,不过,他已习惯。
【纪实片段】父亲和儿子在莲花峰下
陈校长:我们现在来到了南岳山的西部,这个地方原来大家称它为方广寺景区,因为这里有一个南岳最早的寺叫方广寺,但是这个景区叫了这个名字以后,大家就认为这又是一个寺院,所以又比较远,又叫方广寺之深,大家就不愿意来,这个景区方广寺是座落在莲花峰下,那个山峰是不是像一朵儿莲花一样,如果我们把它文化来改造这个景区,就把这个景区改造成莲花风景区,就可以把莲花峰山下其他的风景资源,文化名胜都包含进来,使这个景区的风度就更丰厚了,内涵就更丰富了。这个景区有一个著名的二贤祠,二贤讲的是朱熹和张栻,你知道吗?
男7:知道。
陈校长:这个二贤祠目前发挥得作用还不大,你看这个门还是关着的,如果我们在里举行一个国学夏令营,每年夏天吸引这些年轻的学子们,或者是大学生们,或者是中学生们,他们能够在这里领会国学的精髓研讨一下,然后又在山清水秀中间,又在海拔四五百米的地方又可以很凉快,夏令营应该是可以吸引很多的人来参与,你感觉呢?
男9:我觉得夏令营这个想法应该是可以的。像我们学生一般都住在学生,住在宿舍里面,没有什么机会出来,如果有一个机会能到风景优美的地方,而且没有城市的喧嚣,我觉得在这里修身养性是一个很好的体验。
陈校长:那这个应该可以做,我们负责达成同意。缅怀先哲,它不在城市里搞国学教育更加有体验感一些。
【解说】二贤祠前成立国学夏令营,狮子山中寻幽探古,山林深处竹林滑道,山间河流走瀑戏水,利用伟大思想家王夫之的遗址建立续梦庵,这就是南岳独特的文化,把文化植入自然景观里,是陈德荣旅游转型升级的一个设想,对于儿子中肯的建议,陈德荣很是欣慰,这也是一种增进跟儿子之间感情的方式。
【导视】解说:清代曾国藩写道:“天下书院,楚为盛,楚之书院,衡为盛。”南岳到底有多少书院?吸引了多少名人揽胜抒怀,留下了诗词歌赋和历史遗存?
解说:中国传统文化历史上独树一帜的湖湘学派的精髓是什么?胡氏后人又会带来什么故事?《故乡》栏目继续呈现《五岳独秀》。
【纪实片段】岳云中学
陈校长:原来爸爸在这里读书的时候,这里不叫岳云中学,那个时候叫做衡山县第一中学。
男6:后来为什么有改成岳云中学了?
陈校长:这个学校在八九十年前,那个时候它创办的时候是乐陵中学,是当时湖南的名校,而且刚开始办的是长沙,后来由于战乱才搬到这里,三十年抗日战争的时候才搬到这里。其实这个地方还不只是一百年的历史,它的办学的历史还追溯到宋朝的时候。
陈校长:我们到这个春秋楼来了,你在这个学校读书的时候,知道这个春秋楼吗?
男6:知道。
陈校长:知道它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春秋楼?
男6:这个我还不知道。
陈校长:春秋楼是因为在将近一千年以前南宋的时候,有一个人叫胡安国,从躲避战乱,从外地来到了这个地方,买了一个地,来修建地方,来治学,来受投,他治学治的是春秋,他是为了拯救当时的南宋,南宋当时半壁江山已失,所以他就在这里著述这个春秋,春秋是个经典,借用历史的经验,再阐述自己的思想,他主要是想要这些人对内讲究个人的修养修心,对外讲究经世致用,就是报效国家,后来他的儿子进一步研究,然后就创立了一个性本论,很多的学者都在这里来学习研究,当年的朱熹就把这种现象就称为了湖湘学派,这一派的学童。学童的核心就是对内也强调个人修养,对外讲求报效国家,为国为民,经世致用。
【解说】当胡安国父子定居南岳衡山,建春秋楼,创建文定书院、碧泉书堂,潜心研究理学和传播学术思想,开创了中国传统文化历史上独树一帜的湖湘学派。思想的力量很伟大,它可以穿越时空,所以后来一些士子、先贤们,就围绕文定书院在这个旁边又修建了一些其他的书院,现在岳云中学为宋明时期文定、白沙、紫云三大书院故址。
【解说】南岳书院文化始于唐肃宗时期,唐代李繁为纪念其历经四朝的著名宰相父亲李泌,便在南岳建了南岳书院,就是今天的邺侯书院,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书院。清代曾国藩在《重修胡文定公书院记》中写道:“天下书院,楚为盛,楚之书院,衡为盛。”据《湖南通志》统计,清光绪年间,在现南岳区范围内,先后共有邺侯、文定、集贤等书院17处,南岳衡山书院的数量位列全国之冠。
【解说】如果没有春秋楼、没有胡安国,就没有文定书院,没有湖湘文化的传播,岳云中学就只是一所普通学校而已,因为披上了这些文化外衣,岳云中学就不一样了,可是儿子竟然对这些历史文化了解很少,这是年轻人缺乏学习的普遍现象,陈德荣更感觉自己的责任很重大。
【纪实片段】胡安国后人家里
男7:你好,陈校长你来了,你好,什么好事?
男7:屋里请,请坐,你有什么好事?
男7:这样,先喝杯茶好不好?我先泡个茶,喝杯茶,我们陈校长来了。
男7:走吧,请,什么事?陈校长。
陈校长:要问你几个问题,你查一下家谱看看。
【解说】胡国民,胡安国第28代子孙,今年60岁,更多时间是搜集研究胡氏文化相关资料,在自家院落开了一个农家乐,专门接待同道中人。
【纪实片段】胡安国后人家里
男7:陈先生,来,谱来了。
陈校长:这个家谱上面有没有记载找一下胡安国,胡宏,看看这上面记载当时的情况。胡安国他的春秋传是在南岳著的,而且在南岳著的五年,在湘潭只著了三年,按这个家谱上面记载的是衡山,就是到了湘潭以后马上就来了衡山,但是他在这里五年以后过世了,春秋传洗尘了,按道理是功德圆满,为什么又转回湘潭去,而且他的儿子也都往湘潭葬,一个儿子都没有葬在南岳,这个一直没搞清楚,这是什么原因,我看家谱里面有没有记载,你帮我查查看。
男7:死了以后就要求葬回到湖南来的第一站湘潭,因为那个地方叫龙决山,所以就要求葬回那个地方去,对那个地方还有一点眷恋,他以前也许了愿要葬在那个地方。因为胡宏为了完成他爸爸的遗愿,把这个春秋传写的更好。
陈校长:这上面记载的不详,只是记载了他在湘潭马上就迁到了衡山,记载了官户派了湖南一个监侍附着壮士,壮士都是朝廷派官员来安排的,地位就很高,然后又赐田,是不是这个意思?
男7:是的。
陈校长:当年就是他不想亵渎这个神山,是不是这个意思?第二个是他第一站来到湘潭,总是要给湘潭留个印记在那里,因为他到了南岳五年以后,那里就破败了,他想仍旧回到湘潭去,把这个足迹留在了湘潭。
陈校长:这个问题很重要,如果不搞清楚,它牵扯到湘潭和衡山之争,湖湘文化它在哪里发源,文化这个东西它有个思想在这里碰撞,有一个思想的产生,思想就是文化,文化是怎么产生的,它是在这个地方才能够产生。
【解说】族谱没有详细记载陈德荣要了解的内容,后人也不知道先人为什么离开南岳葬在他处,为了让更多的年轻人熟知湖湘文化,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陈德荣请来了任职深圳大学,专门研究湖湘文化的知名专家王立新教授。
【纪实片段】在胡文定看来,《春秋》这部历史经过孔子笔削之后,它的意义就不仅仅是历史和政治,而是史外传心之要。
男4:在整个湖湘学派的核心思想,如果用现代人可以理解的方式来表达,对内强调道德修养,像孔孟看齐,对外经世致用,救国家的为难。
【解说】在事实求是、敢为人先、经世致用的湖湘文化指引下,八百里衡山人才辈出,在一定程度上,八百里衡山改变了中国的近代史。
【导视】
解说:南台寺因谁而名声远播?石头和尚的肉身到底在哪里?
解说:石头路滑,一词早已闻名佛教内外,走江湖的源头又是出自哪里?《故乡》栏目继续呈现《五岳独秀》
【解说】自东汉、南北朝起,道教、佛教相继传入南岳,至今已有1700多年,佛教南禅中的曹洞宗、临济宗、云门宗、沩仰宗、法眼宗均出于南岳,美誉为“五叶流芳”,发源于南台寺的曹洞宗,在日本就有800万弟子。
【解说】南台寺坐北朝南,位于瑞应峰下,建于公元502年,原是海印和尚修行的处所。【纪实片段】南台寺
陈校长:会长,阿弥陀佛。我最近有一个南岳历史文化的讲座,对南台寺还有一些疑问,我想请你来开释一下,你这里又新建了一个东西。
男7:最近把希迁大师的参同契根草庵歌都刻下来了,这个是阳刻,这个草庵歌是阴刻,两个著作,那些来信宗的游客都可以看看他的著作,对他们有些启发。
陈校长:很好,把祖师的一些最经典的东西让大家知道这个最好,原来是写在书上,人家不太知道。那边是草庵歌。
男7:以后还想把希迁大师的功量也刻出来。
陈校长:这就最好了。
男7:一走进来就跟希迁大师,通过这样一些有个了解。
陈校长:就是把沉睡在这些故纸堆里面祖师他们的一些开释的,把它让世人知道。
【解说】南台寺名声很大,海内外的佛教徒对它非常崇拜,这不仅它是六朝的古刹,历史悠久,更重要的是公元742年,希迁和尚自江四青原山来南岳后,结庵于寺东的大石上,被人称为“石头和尚”。
【纪实片段】南台寺
陈校长:这就是大雄宝殿?
男7:对,这个是大雄宝殿,听老一辈的声音讲现在我们大佛的座底下,这个地方就是原来的希迁大师在这个地方,跟学生交流佛法,我们专业术语叫宏法立生。这个底下是花岗岩,因为中国的文化要尊重老师,不能管他叫希迁,那么大家就避讳他的名字,所以叫他石头和尚,因为他住在石头上面,所以是这样的一个原因,所以佛教的名字叫石头希迁传世,实际上他是在这个地方跟他的学生交流佛法,有两个巨著都是在这个地方写的,他自己在这里住茅篷,修行的一些心得。
陈校长:他就把他自己住的地方称为草蓭,在这里写的。
男7:另外一个就是参同契,那个时候玄学思想比较兴盛,还有道教就个参同契。
【解说】日本佛教界曹洞宗一直视南台寺为祖庭,故有“天下法源”之称。《参同契》、《草庵歌》,至今日本曹洞宗的僧人用作必修日课。
【解说】在寺院后左边的南山岩壁上,有一如台的大石。据说当年海印和尚常在这块石上坐禅念经,所以寺名“南台”。现在台边还清晰可见“南台寺”三个径大二尺的大字。
【解说】当年希迁和尚在这清幽安静、风景秀丽的瑞应峰下,大阐禅宗宗风,天下佛子慕名而来,在他座前听讲经说法,法徒日益增多。
【纪实片段】南台寺
陈校长:这里还刻着字,是参同契。
男7:希迁大师的参同契。那边是草庵歌,这个是(02:29:15)老方丈在的时候,大概是2000年的时候,刻上来的,这个地方应该是希迁大师平时在这里打坐,渴的话喝这个地方的水。
陈校长:我看这个地方长了很多青苔,看来这个路也很滑,所以当年有人说这个石头路滑是什么情况?
男7:石头路滑主要是讲石头和尚的那种智慧非常灵敏,功德还是比较圆满。
【解说】《五灯会元》卷三记载了唐代高僧石头希迁的公案:郑隐峰辞师。师曰:“什么处去?”曰:“石头去。”师曰:“石头路滑。”曰:“竿木随身,逢场作戏。”便去。才到石头,即绕禅床一匝,振锡一声,问:“是何宗旨?”石头曰:“苍天,苍天!”峰无语,却回举似师。师曰:“汝更去问,待他有答,汝便嘘两声。”峰又去,依前问,石头乃嘘两声,峰又无语。回举似师,师曰:“向汝道石头路滑!”
【纪实片段】南台寺
陈校长:这个从江西到湖南,跑来跑去的啊?
男7:对,所以这也就是当时的话走江湖,就是佛教里面这些声音从江西到湖南,从江西马祖道义那里到湖南希迁这里来学习,通过他们的点拨能够悟到,所以叫做走江湖。
陈校长:这就是走江湖的源头?
男7:那个时候不像现在一样,物质比较匮乏,那个衣服经常是补的,实际上是个相互的学习,有些东西还不是学的,就自己感悟的,自己一定要这点智慧,要有这点感悟能力。
【解说】石头希迁圆寂以后,在南台寺下方建见相宝塔,为南岳仅存的一座唐代古墓,那他的肉身到底去了哪里?
【采访】南台寺方丈 怀辉
男8:主要是希迁大师的建相宝塔,在南台寺左边这个路下去大概有两公里路,这个宝塔应该是做的还是比较厚重的,我们每年也到那边去扫墓,清明、过年都会到那边去,比较厚重,而且那个地方有正规的小路,原来他们的一些声音一些学者,要通过那些地方,最主要是那个地方。还有一个说法,据考证,它原来是我们希迁大师,他原来有个肉身是1912年希迁大师,在那个地方,他们把那个肉身,共同在那边,我们也在那有过一些,但是一时没有引请回来。
【画面】瞻仰石头和尚肉身照片
【解说】希迁和尚的肉身至今被供奉在日本横滨总持寺,有一天终会回到南台寺,陈德荣也在怀辉和尚住处瞻仰到了希迁和尚的肉身照片,目前南台寺为中日友好交往树立了友谊的丰碑。
【解说】漫步寺院、梵呗钟声,悠然豁然,举目四望,只见古寺四周古木森茂,
烟霞时明时灭,真是别有一番情趣,难怪朱熹会乘兴唱吟《题南台寺》其诗云:“相望儿兰若,胜处足南台。”
【采访】陈德荣 南岳文化研究学者
陈校长:离故乡不远的地方工作,这块区域目前还具备一些乡土气息,没有被喧嚣没有被繁华所掩盖。
陈校长:讲到故乡,就是过去的乡,所以过去的乡就是用来怀念的,是勾起你美好的记忆的,是勾起你童年的记忆的。乡土的眷恋,我感受到很怀念当时的那种自由,那种没有什么拘束,或者是当时生态的环境。
【解说】陈德荣给自己的人生用一个“炉”字总结,分四个阶段:窑炉、锅炉、香炉、熔炉,最终也只有站在讲台上,陈德荣才会全身投入,才有激情,南岳和衡山,陈德荣从来都没有区分过,它们是融为一体的,每个年龄段感受到的故乡也是不一样的,走在故乡每一寸土地上,如今除了感激更多的是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