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 > 视频点播 > 热门文稿 > 《桃缘人生》

(开篇)烟台城市空镜一组 ,腊梅特写

同期声:崔先寿

在画寿桃这个地方,我应该和别人走的路子来讲,我比别人超前了一步。我起码因为我的努力,我专一,有一句话,精其一而观天下。你有一样精就可以了。你精,不管你学什么,你学一百样都不精,有用吗?没有用。

(出标题)《桃缘人生》

画面:崔先寿从远处走来

解说:他是崔先寿,字真硕,著名画家,中国国家书画院副院长,他多年来对绘画艺术有着近乎完美的追求,成为中国画新写意画风创始人。之所以有这么深厚的艺术底蕴,除了天资与勤奋外,还与其个人的生活经历密不可分。1948年,他出生在烟台海边的一个村庄里。

同期声:崔先寿

烟台这个地方啊,不用在我的记忆中,在中国的历史上,不用说老辈,我们烟台是一个海滨城市。以前呢就是一个海滨的小渔村,逐渐的发达,发展到现在。原来就是一个小渔村,就是海带草搭的小草房,是吧,大家出海啊,打鱼为生啊,有个小码头。

解说:烟台,就是古时的烽火台。明洪武初年,为了防备倭寇犯境,胶东半岛北部设置“奇山防御千户所”,依山势建筑城堡。城堡上设有烽火台。有了这狼烟墩台,倭寇再也不敢前来掳掠了。北纬37度的独特地理和气候环境,使美丽富饶的烟台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享誉盛名的“水果之乡”,一年四季瓜果不断。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最佳中国魅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名号让烟台这座城市蜚声海内外。

同期声:崔先寿

这个大海的最大的一个特点,可能大家也都知道,它可能包容一切,就是这么说,能包容一切,很大,海纳百川。另一个方面呢,就是说它的包容文化,我们要吸收。你比方说我们现在搞艺术创作,这个思想受海洋的影响是很大的,包容宽容,博大精深。这个是,所以我们思想就比较开放,我们的思点,我们创作的角度,也是比较开放,向上。

解说:大海是烟台这座城市最响亮的名片。烟台的芝罘湾水深滩平,背有屏障,是一个天然良港。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已是中国北洋航线上的重要停泊点。1000多年前的唐朝时期,登州作为全国著名的四大通商口岸,是中国北方地区通向海外的主要口岸。崔先寿关于儿时的记忆,多半与大海有挥之不去的关系。

同期声:崔先寿

那时候那海边玩那是常事儿,那都不算事儿了。现在没有事儿,尤其是夏天,那小孩都到海边来洗个澡,跳到水里头去,溪水一样,闹着玩。

解说: 崔先寿出生在烟台的一个普通农家,幼时,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一个农村孩子萌发了自己的艺术理想,他爱桃,画桃,是源于自己小时候听到的一个故事。

同期声:崔先寿

大家都爱看西游记,孙悟空大闹天宫,孙悟空偷吃仙桃,上来就吃,把东西吃光了。那么呢越小的时候,越都喜欢看这些神话故事,尤其是孙悟空深入人心啊,说仙桃吃了以后长寿啊。那就是过一个长寿不老,很年轻。那是个仙桃仙桃啊,当时印象就非常的深,都喜欢仙桃。

解说:源于对桃的喜爱,小崔先寿开始了自己画桃的历程。无论是在炎炎夏日还是白雪皑皑的冬天,画画成为他最爱做的事情。

情景还原:30秒左右

小崔先寿在雪地上画桃子

解说:直到今天,崔先寿依然对这段经历记忆犹新。因为这是他的根,是绘画的萌芽。 经历过非常艰难的童年时期,今天的人们很难想像,在逝去的岁月里,兴趣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然而在崔先寿的人生轨迹里,他遇到了许许多多的名师,给了他无私的提点,如今,提起这些带他进入绘画世界的恩师,崔先寿还是会特别感恩。

同期声:崔先寿

我搞绘画艺术,黄润华教授,中央美院的教授黄润华老师,那是耐心地教导我啊,可以说非常的细心,他把他看家的本事都告诉我了,自己的有些诀窍,他都告诉我。再一个来讲,我的老师潘固老师,那是在延安时期的,鲁艺美院的教授。还有浙江美术学院的教授,热上清,那都是国家的一级教授,还有中央美院的教授,吉鸿军,北京画院的老画家田溶,中央工艺美院的教授黄县龙,浙江美院的教授,延佑俊,还有音美美术出版社的编审,徐峻石。现在没有一个,低下八十岁的。

解说:名师的指点,成为了崔先寿绘画道路上腾飞的起点。对于他来说,他的绘画更是一种记录。 记录家乡山川的壮美,记录内心对于美的感受,烟台大海壮美的自然风貌,也给了他很多艺术上的启迪。师承自然,在纵向继承和横向借鉴的交叉点上,发现了自己,发展了自己。展现了“雄健烂漫、亲切动人、取质传情”的新现实主义画风,开一代之先河。因此,今天我们才得以看到丰富多彩的崔先寿,包容大气的崔先寿,追求完美的崔先寿。

 

Part2:(导视):

解说:一个从烟台海边走出来的画家,出于内心对绘画的执着热爱,走上了丹青道路。

同期:现在我的寿桃绘画,没有脱离传统,这是第一,我是从传统中走出来的。

解说:他敢于挑战,开创出自己的独特画风。用手中的笔纪录下他眼中的世界。

同期:我今天一进门一看这个馆,可是感触非常的深,我们的根就在这里。

本期《故乡》敬请收看《桃缘人生》

纪实同期:

崔先生:贾总啊,咱们故地重游,福山这个地方是人杰地灵啊。

贾总:是啊。

崔先生:好山好水的是吧,在以前呢秦始皇也到过咱这儿来,这儿都很出名啊对不对?

贾总:对。

崔先生:再一个在这个地方,一连气出了二十七个进士,那确实是不容易的,对不对。你看这个地方,秦始皇来过的地方。

崔先生:这个地方啊,就是这个阴主庙的遗址。秦始皇一生五次东巡,三次在磁山落脚,祭拜阴主,这就是阴主庙,以前的阴主庙,秦始皇就来祭拜这个地方,祭拜他。在这个史记里边有记载。

解说:先秦时期,齐国在磁山封“阴主”,留下历史久远的阴主文化。司马迁的史记里边记载,秦始皇一生五次东巡,三次到磁山落脚。

纪实同期:

贾总:阴主庙的遗址就在这个位置上,两个庙门你看,庙门就在这个位置上。

崔先生:两个庙门还在,柱子。这不挺好嘛这个地方,这还有泉呢。对不对。

贾总:对,这就是磁山的第一泉,就在这个地方。

崔先生:你这个地方,要搞好了以后,这确实是个名胜故址。福山的名胜故址很多很多的。

贾总:这不都说嘛,福山福地福人居嘛。

崔先生:那就上峰上水上好地都在你这儿。

解说:就是这样一个历史文化积淀丰厚的土地,滋养出了崔先寿的艺术灵感。而每次回家乡,崔先寿还有一个必须要去看看的地方,就是自己的母校——烟台三中。

纪实同期:崔先寿走进烟台三中的大门,进入校史馆

郝校长:学术馆一共分这么几块,我们目前有历史馆,有现代馆,还有这个未来馆。

崔先生:好。

郝校长:搞数字化的学术馆,现在应该是比较先进的。因为一些老物件,老的一些东西,它摆放就摆不开,通过数字化,把它录进影视系统,这样来看方便。

崔先生:方便,展示学校的面貌。

郝校长:咱们先看看历史馆。山东原来起初那个校址,就在烟台山。

崔先生:现在那个什么金海湾大酒店是吧?

郝校长:对。后来从烟台山搬到青年路这个地方。

崔先生:我就在那里。挺好挺好的,这个学校,我今天一进门一看这个馆,可是感触非常的深,我们的根就在这里。

解说:熟悉的景物、熟悉的光影。这里记载着崔先寿成长的日记,聚集着曾经无数美丽的梦,也凝固了年少时多少惆怅又孤独的伤感,如今,母校依然安祥地挺立着,那魅力多年未变。因为,这里,是梦开始的地方。

同期声:崔先寿

你看那一个照片。这是我62年,我到三中来念书,亚罗光他来当校长,我68年离开的,他以后他75年听说离开了,亚罗光老校长,那可是平易近人啊。有时候看见我,我个子长得太高了,那时候,排位肯定在第一位,小崔子,小崔子,当时他五十多岁,我就看见他当时头发就是白的,我就觉得他那么慈祥,给我力量。

解说:离烟台三中念书的时光已经过去了50多年,从大海边走出的农家孩子,如今成为中国画家中的佼佼者,可他永远不会忘记自己作为一个农村孩子走向绘画之路的艰难。他是在家乡的沃土上长大的,对乡亲们有着深厚的感情。当他成长为一名画家后,就把这种爱和亲情融进画中。他用画笔尽情地表现,笔下的寿桃也更加活灵活现。

同期声:崔先寿

现在我的寿桃绘画,没有脱离传统,这是第一,我是从传统中走出来的。第二来讲,我是中国画,你包括今天,大家都看到了吧,画画的时候,你们可能也经常的看到,我用的是宣纸,中国画的颜料,中国画的毛笔,用水,没有别的嘛,就是一个悟性的问题。那我的话与古人相同吗?不同,我不同于古人。

解说:托尔斯泰曾经说过,一个艺术家,如果没有被时代的关注,那么他的身份必将是薄弱的。一个艺术家,如果他被同领域的同化,必将导致自我灵魂的枯竭。绘画最能够反映时代,反映生活,反映人的精神面貌。在家乡烟台的滋养下,崔先寿将他的寿桃绘画艺术,吸收、传承、并发扬光大。

 

Part3:     

(导视)

解说:什么样的自然风貌和人文风情,对他的艺术道路产生深远的影响?

同期:烟台这一方水土,滋润了我到现在.

解说:他又拿什么回报这片曾经给予他滋养的土地?《故乡》栏目继续呈现《桃缘人生》。

画面:村里妇女们准备做饽饽迎新年

纪实同期:

解说:在胶东,春节最具年味的特色面食非大饽饽莫属了。一过小年,家家户户都要忙活上两三天蒸上几锅大饽饽,祈福来年的日子蒸蒸日上,红红火火。大约到了农历的腊月二十,各家就开始蒸大饽饽了,一直能持续到年根,每家都蒸上好多,整个正月都不用做面食了。

同期:

解说:胶东每逢节日、喜庆的日子,做大饽饽习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历经两千年的传承和发展,可谓是源远流长。 节日,蕴含着农民对大自然的祝福,寄予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他们拿出了最好的东西祭祖———饽饽,为了表示敬意,他们把简单的饽饽做成花样,不仅造型美观,口味也绝佳。胶东花饽饽距今有三百多年历史,不仅外观好看,而且是纯天然手工制作,蒸出一锅香气馋人的大饽饽,要用胶东特有的灶台和大锅。出锅后的饽饽,还要用筷子蘸着红染料,盖上红彤彤的印记,饽饽立马就有了精气神。大枣饽饽作为一种民间生命力极强的造型艺术,生长和扎根于百姓生活,不仅成为胶东特产,也早已成为民俗风情独特的表现方式。

解说:做好饽饽,全家人一起准备一顿团圆饭,是崔先寿一家人庆祝小年的最好方式。

画面:切菜、炒菜等画面一组精剪

同期:菜来了

画面:崔先寿一家人开开心心吃团圆饭,碰杯

解说:中国人过节,“吃”往往会成为大部分人节日期间的主要活动,一家人围坐在热气腾腾的饭桌旁,就是透着那么一股喜庆热闹劲儿,这可以算是中国民间过年的最大特点之一了。“民以食为天”这句话似乎在春节这个传统佳节更加显得入情入理。家人的团聚能够令人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一家大小互敬互爱、共叙天伦,围坐餐桌旁是一种幸福的时光。

同期声:崔先寿

我现在我也不保守,大家也看到我画画,别人有的技术吧,还不愿意告诉别人,我希望大家都学我,把这个寿桃文化,推广起来,大家都搞,都健康,都长寿,都乐观,都阳光,那多好啊。

解说:在收获中国画坛的众多奖项之后,崔先寿开始经常到中央美术学院去进修学习,烟台画院、美术馆和画廊也是他常去的地方,看一些展览,去吸收,去体会,慢慢地去寻找自己的定位。他不断深入到生活中,去发掘生活中他最需要,最有感受的东西。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崔先寿的画桃艺术也进入了一种全新的境界。

同期:画家郝良彬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他这地方呢,就培养了他一种水土,培养了他这种性格,他这个人呢,就打心眼里热爱艺术,他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

同期:徐悲鸿纪念馆油画部主任、大梁美术馆馆长  大梁

因为崔老师画的这个桃呢,从技法来讲,它有传统的理念,也有这个学院派的这种传承。所以呢他这个桃呢,就画桃的人很多了,但是崔老师的桃呢,在我看见过的桃当中,算是比较优秀的了。

画面:崔先寿作画

解说:著名艺术评论家陈兵教授也对崔先寿的寿桃绘画作出了高度的评价:他成功地继承徐渭、八大所开创的阔略豪放一派的表现主义特色和齐派艺术:长于用水,用墨,求韵,善于用园—追求形园意真,园美自如的笔墨变形。更为可贵的是:他敢于将民族绘画独特的指墨画技法与西方现代艺术的印象派后的新视觉的点彩派技法,自然结合。他又巧妙地将山水画中多层渲染,积墨法和点、线、 皱、 擦技法,融会于极尽精微的刻画之中,他又善于运用民族绘画精湛的聚散法则,疏密格律和明暗色块的自然分布,冷暖色之复杂交错,果皮色斑之光点跳跃与闪烁。

同期声:崔先寿

我生活在烟台,烟台这一方水土,滋润了我到现在,这个感情不用说,乡土情任何人都有,但是我是特别深。我走到现在的话,与烟台这个环境,与烟台的人民的热情,和他们烟台这个人民的性格,和纯朴厚道,再是一个丰富的人文地理环境,各方的因素影响是很大的,所以这个情节是分不开的。所以我始终有海洋一样的性格,我心胸很宽阔,上山看蓝天也没这样,很好的。海洋,烟台的海,烟台的环境,烟台的这个人文地理,丰厚的文化积淀,对我影响很大。

解说:世界绘画艺术气象万千,当西方艺术加足马力在创新的大道上速跑时,崔先寿也把自己融入到了世界大潮中,萌动着创新的欲望,迈出新的步伐,并以创新的佳作,敲开了当代艺术史的大门。崔先寿就如同一只翱翔的雄鹰,飞越传统,直冲艺术高峰,不断去追求个性的艺术境界。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读出了始终不变的关注点,也是越来越浓郁的情感主题——生命情调与文化品位,那些人物、环境、山水、自然等,莫不如此,在点线、线、墨、色之间,洋溢的正是画家崔先寿的一片深情。

曲目:李健《月光》

画面:全片精彩画面回顾

推荐: 《曹山映相》 《神鸟的山沟》 《雪山之子》
播放次数:
内容摘要
(开篇)烟台城市空镜一组 ,腊梅特写 同期声:崔先寿 在画寿桃这个地方,我应该和别人走的路子来讲,我比别人超前了一步。我起码因为我的努力,我专一,有一句话,精其一而观天下。你有一样精就可以了。你精,不管你学什么,你学一百样都不精,有用吗?没有
标签:
来源:CCTV故乡时间:2017-11-30 16:06作者:卢佳责任编辑:cctv故乡
热点推荐
热门排行
首页 | 编导手记 | 最新动态 | 栏目介绍 | 节目预告 | 视频点播 | 节目相册 | 全国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17 故乡新闻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京ICP201208169  技术支持:CCTV故乡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