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面)月亮 枝头的小鸟
(音乐起)做糕点准备工作特写镜头一组
【出标题】 《令人常忆旧京华》
(解说词)清晨时分,当人们还在睡梦中时,位于老楼里的赵庆方家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画面)赵庆方加水、加油,开始和面
(音乐起,解说词)身为北京市美术家协会会员的赵庆方,自幼酷爱书画创作,尤其擅长画虎,他笔下的老虎活灵活现,虎虎生威。作为当代一位画虎的名家,赵庆方却对制作糕点也情有独钟。
(解说词)过去老北京人把糕点称为饽饽,最出名的可以称为京八件。京八件分为酥皮大八件、奶皮小八件、酒皮细八件三种。“京八件”是从清宫里流传出来的,“八件”寓意八个字“福、禄、寿、喜、吉、庆、有、余”,是老北京人礼尚往来的首选礼品。在宫廷里,“八件”分为三大类:头行、破皮和酥皮。它们都是有馅的点心,北京人吃点心吃的是心情,是一种老味道。在闲暇之余做做老糕点,是赵庆方最爱的事情之一。
(同期声)赵庆方
这个京八件,实际上这个八字就是借这个吉祥数,实际上这里头有八种馅,你看有白糖馅,枣泥馅,山楂馅,五仁馅,椒盐馅,玫瑰馅,你看一提起来就忘,就这么八种馅,外形上也有不少,也有八种,也有好几种,它指的是酥皮的外形的八种,是吧。有桃,有白糖的,山楂都打上戳,外形有荷叶,有卷酥,卷酥呢这么一掐是银锭,过去宫里讲的银锭,你看就是那种形状,一掐就是银锭,还有牛舌饼,还有抢脸酥皮,那是豆沙馅,就是各种,它这个戳也不一样。
(解说词)这是一套手抄本的《糕点技法传承》,是赵庆方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抄写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糕点制作的配料比例,制作过程都烂熟于心。
(同期声)赵庆方(解说词)老北京的糕点在吸取了汉、满、蒙、回、藏等民族食品的精萃,融汇南、 北、荤、素、甜、咸之特点,形成了与其它地区所不同的“京味糕点”。北京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地道的老北京美食今天依然香甜可口,很受大家的欢迎,也依然在“民以食为天”的广大舞台上发光发热。至今,老北京们说起记忆中的饽饽铺子,还是回味悠长。
(画面)街坊们坐在一起聊点心
嘉宾:我吃您这点心,想起了我小的时候吃的点心,就是这个味,真就是这个味,特别好,现在吃的那些个机器加工的还真不如手工做的好,真是这样。
嘉宾:咱们这个是老北京的传统的饽饽铺子做法。
嘉宾2:对,过去的点心铺子叫饽饽铺。
嘉宾:是有师承的,我们俩是一个老师。
嘉宾2:一个师哥,一个师妹。
嘉宾:我师父王勇清在糕点界属于老师傅辈,也是属于一把手。
嘉宾3:一说起来头头是道,咱们只知道吃这个味。
嘉宾2:就知道吃。
嘉宾:原来我以为他是画画,我说您既然会这个。
赵庆方:过去这种老的规矩是有的。咱要保留这种传统的手艺,纯手工艺,这些东西确实是从宫廷出来的,就是清以后这些宫廷传出来的这些叫京八件,御膳传出来真正民间的就没有这么多件。再有呢现在正吃玫瑰饼,鲜花玫瑰饼,那是白糖馅里头用的鲜玫瑰花经过处理往里一折,这是炒馅,那波波一掰它拉黏,现在没有了,我是想以后有机会给大家伙再做做尝尝,尝尝咱们这个手工的炒件。
(解说词)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在糕点厂上班的赵庆方经一位大哥引荐,认识了一位擅长画虎的名师。
(同期声)赵庆方
我一听胡爽安,那当时在画界是相当有名的,所以我心里特别高兴,后来去了以后,这就是跟胡先生结缘,老先生一看有年轻人喜欢,也特别的高兴。
(解说词)这位他最敬重的恩师胡爽庵,就特别爱吃老北京的饽饽。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没有大张旗鼓的拜师仪式,赵庆方带上自己给恩师做的糕点来到了胡爽庵的家里。
(同期声)赵庆方
那时候我去了几次以后,老先生真是倾囊相授,就直接了当的把这些画虎的技法告诉你。
(解说词)。通过饽饽,赵庆方与恩师胡爽庵结缘,从此走上了绘画道路。
(同期声)赵庆方
那个时候老师跟你特别的实实在在,把画虎的方法,去了以后老师说,就说中国画讲究写,就是在张善子张先生的画的程度的时候,咱们要进一步的把撕毛虎变成写意虎,那时候是胡先生把这种思茅虎往前走一步,往用笔这方面推进了一步,是一个开宗立派的宗师,他在那儿以后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直到现在,逃过一劫的两张小画,老师给一尺小画,你就照这个去画吧,这个就是过去中国画的传统学法,先临摹,你临摹到一定程度,你对笔墨有所理解了。
(解说词)可以说,与胡爽庵结缘的这段经历,让他从一个糕点厂的糕点师傅,走上了绘画创作的道路,从此改变了赵庆方的一生。
(画面)赵庆方拎着糕点去拜访恩师胡爽庵的后人,走进家门
嘉宾:我有一块有十来年没来了。
嘉宾2:2006年,我看,有十年了。
嘉宾:第一次来的时候是在这儿,在这墙上画的罗汉伏虎。
嘉宾2:对,我记得。
嘉宾:那是考试啊。
嘉宾2:那不是考试,您画得确实不错。
(解说词)赵庆方之所以在绘画上有所成就,离不开恩师胡爽庵的指点。胡爽庵,近现代画虎大师,1935年他拜张善子为师学习画老虎,后又拜张大千为师学画人物、山水。胡爽庵笔下的水墨写意虎,笔墨酣畅,神采自如,堪称一绝。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他与张大千演绎了一段横跨海峡两岸的师生情缘。
嘉宾:明信片是怎么回事呢,是当时美国的一个学者鲍国勇先生来华讲学,知道老爷子画虎比较有名,到家来拜访老爷子,并且跟老爷子说,过段时间回台湾,一下勾起爷爷的那种思念老师的感情了,爷爷就问鲍国勇先生,你去台湾能帮我见一个人吗,鲍国勇说见谁啊,张大千,鲍国勇说大名鼎鼎的张大千好找啊,这样爷爷画了一幅三尺的虎,并且给老师写了一封信,鲍国勇拿了这封信和这张画去了台湾,找到大千先生,大千先生听说大陆来了信使,而且是自己的学生胡爽庵。胡爽庵先生给画的虎,赶紧从后厅跑到前厅,当时看到画以后感慨万千。
(解说词)张大千当时在这个画上挥笔提下了,与爽庵弟分别于三十年。得见此画为之喜谓,而欲老矣,何时使得吾聚也。这张画鲍国勇没有自己留下,回到大陆又给了胡爽庵,并附上张大千先生送给胡爽庵的一幅荷花图。一道海峡,没有隔绝五十年的师生情谊,这张画上的字字句句,都流露出张大千先生与亲朋好友会晤相聚的殷切愿望。
(同期声)嘉宾:就是那张。
嘉宾2:对,送给了爷爷。这张明信片是这样来的,题字是这么回事。
嘉宾:我上次来你都没挂这张,这次我看,张大千的荷花,敢情是这么由来的。
(解说词)这个故事,直至今天,依然让赵庆方唏嘘不已,一段上个世纪的师生情谊,一个跨越海峡的动人故事,寄情于景,睹物思人。绘画的传承,就是这样一代一代,与文学音乐一样,既一种自我表达的语言,也是一种千百年人类智慧的传承。画面是一种工具,载体,最关键的不是画面本身,而是画面背后的故事,创作者的经历和思想,才是画画的关键,也是绘画之所以能够打动人的根本所在。在赵庆方的人生中,能得到这样的绘画传承,他是幸福的。
(导视)
(解说词)因为饽饽,它与恩师结缘,从此走上绘画的道路
(同期声)老祖宗传下来的这一套传统文化,就从介子园这一本书里头,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养分
(解说词)又是什么样的经历,让他对老虎能有如此深刻的描摹
(同期声)就跟今天我画的这个虎似的,就抓的是瞬间
(解说词)《故乡》栏目继续为您呈现《令人常忆旧京华》
(画面)北京动物园老虎区,赵庆方在细心观察老虎的日常生活状态
(同期声)赵庆方
小时候经常过来,一般就是学校组织春游,那个时候弄个糖三角,弄个什么,春游,一开始,那个时候都小孩嘛,一般都喜欢老虎,到后来认识胡先生以后,那就是特意来动物园来观察老虎。
(解说词)虎是大家所熟悉的珍贵动物,素有“兽中之王”及“山君”之美称。大家耳闻能详的童话故事从《狐假虎威》到三国演义里的《武松打虎》,人们赋予了老虎不同的感情色彩与象征意义,同时在画家眼里,老虎也是搏得了头筹。
(同期声)赵庆方
老虎最活动的时候,兴奋的时候就是在上午一段,中午一直,三点钟以前这些老虎狮子这些大型动物都是睡,都是卧,后来逐步的掌握了解这种情况以后,有的时候关门的时候进来,那时候关门也晚,六七点,五六点,那时候这个老虎观察,它的动作和神态就比较活跃一些,因为它属于猫科动物,夜行嘛,它就比较什么一点。进食的时候它就比较,尤其到下午喂食的时候,进狮虎山那个洞里头,那家伙震得整个山洞都响,那样通过那个来体会老虎这个威风。
(解说词)如果说,画画是思想的修行,那么观察无疑是修行的通道。赵庆方不停地通过手中的笔墨描述自己看到的老虎,即便是同一个老虎,今天看到的和昨天的也不一样。老虎依然是老虎,而你的思想已经被改变,也更靠近真实。通过细心的观察,赵庆方对老虎的生活习性,动作特点有了深刻的了解,创作起来就更加活灵活现。
(同期声)赵庆方
就跟今天我画的这个虎似的,就抓的是瞬间,老虎一走一迈步,回头老先生就画出来了,因为那个时候再早一些也没有相机,没有录像,到最后这个现在发展了,有相机,有录像,有摄影,才有这种情况,实际上这就体现出中国画的特色,中国画美术教育的特点。
(解说词)观察,反复的观察,无休止的观察,会看到更多的内容,内涵,道理和情感,对于世界的认识由此发生蜕变,心灵会被一次一次地重新洗礼和改变。老虎还是那个老虎,世界还是那个世界,我们涂抹了很久才搞定基本的架构,而用心的赵庆方却可以寥寥几笔画出生命和传神。天生具备的绘画潜质和恩师胡爽庵的指点,再加上他常年对老虎习性的观察,让他开始在绘画道路上如鱼得水。从起初的枯燥辛苦到如今的绘画造诣,他的付出终于迎来了收获。
(画面)赵庆方在画室作画
(解说词)终日笔不停耕,临作盈室,赵庆方力求与古交融,在毛笔和宣纸的摩擦声中,他体会着古人画虎的心境,沉浸其中,强调自然与写实的同一。他笔下的虎、狮构图巧妙,用色雅致。他善泼墨营造意境,强调作品黑与白、明与暗的对比。作品浑然天成,气韵传神。
(同期声)赵庆方
眼识,就是通过眼睛,你要一边看,脑子要记,这个虎头,什么角度,耳朵什么角度,前肢露多少,怎么个角度,脊椎你还得就是说你对它这个老虎的解剖有所了解,肋骨,后肢,大腿怎么连接,都得有所了解以后,这还要说中国画,这个意义在笔尖,就是说我对这个虎有所了解了,然后抓住你的动作的特点,我再通过我的手,通过脑子加工以后,把这些记忆的东西通过用笔墨的变化来表现出来,这就叫眼识心记,心记就是脑子去加工,然后你有深刻的印象,然后再通过你手上的笔墨,这一竿笔沾点墨沾点水,就表现出来这个东西。这叫眼识心记手出,实际上很简单的六个字,可是它就包括了中国画的这种很基础的东西,很核心的东西。
(解说词)画如其人,一个胸怀宽广,眼界开阔的人才能将其心境通过画作展现出来。利用生活的一点一滴感受和心得还有经验来融会贯通,就像是赵庆方笔下的老虎,将工笔和写意相结合,将老虎的形和神都跃然纸上,充满表达和灵气。一叶一如来,一物一世界。这便是赵庆方对于基础的理解。
(同期声)赵庆方
老祖宗传下来的这一套传统文化,就从介子园这一本书里头,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养分,我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你要是学中国画就要从传统的教授入手,开始以前照着解子元,这个画虎就是照着画,可是解子元当时的条件所限制,它是木板,印刷,笔墨色的变化上没有,没有深浅,它只有时虚时转折,没有墨色变化,咱们现在发展了,你要进一步理解那个墨色变化。
(解说词)清代王国维先生有段名言:“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从早期开始创作的撕毛虎,到后来系统学习山水画创作为了给老虎补景,赵庆方的艺术发展路程经历了人们常说的三个阶段。赵庆方的绘画之路正如这段精辟的终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导视)
(解说词)老北京的生活经历,给了他怎样的记忆?
(同期声)还是从小就在这条街上玩,很熟悉。
(解说词)画虎画皮难画骨,他又是怎样突破的?
(同期声)他对胡先生的东西也看得很透,我在这儿也受益匪浅,有些支点交流方面给我很大的帮助,
(解说词)《故乡》栏目继续为您呈现《令人常忆旧京华》
(画面)赵庆方在琉璃厂小街上留恋
(解说词)琉璃厂是北京一条古老的文化街。自清代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全国文人聚集北京,这里开始兴盛起来,仅书籍店铺就达30余家。当时,李文藻在所著《琉璃厂书肆记》中说:“桥居厂中间,北与窑相对,桥以东街狭,多参以卖眼镜、烟筒、日用杂物者。桥以西街阔,书肆外,惟古董店及卖法帖、裱字画、雕印章、包写书禀、刻版、镌碑耳。”这种情况,到清朝末年还无大变更。从小,赵庆方就在这里玩耍,对这里的每一处地方都是那样的熟悉。
(画面)赵庆方走进茹古斋
嘉宾2:还是从小就在这条街上玩,很熟悉。
嘉宾:资历很老的。
嘉宾2:赵老师我们又是特别好的朋友,我跟他的关系呢,喜欢大风堂的关系,他这是胡爽庵这么过来的,那我们这么一致认为胡爽庵在中国画虎,他是一个代表人物,是吧,那我们喜欢传承他,有嚼头,是吧。
嘉宾:他对胡先生的东西也看得很透,我在这儿也受益匪浅,有些支点交流方面给我很大的帮助,真的,我以前是专门画胡先生的,后来到了这儿以后,他提出来,你画水墨虎,你主攻水墨虎。
嘉宾2:我是不画虎,但是我买虎,买完虎呢,您看,吸收,胡爽安他那个精华,这是我们在一块聊的。
嘉宾:这点比较投缘。
(解说词)宣武门琉璃厂东街54号的茹古斋,创立于清光绪9年,由一代名臣翁同龢亲笔题写匾额,如今,这里依然致力于古今书画的经营,成为京城书画行业的著名老字号。
(同期声)
嘉宾2:我们不画虎,但是喜欢虎,那您画虎,那又是继承胡爽庵的,那咱们找点真东西呢,这就好玩了,现在问题画虎的人挺多的,但是胡爽庵这个传下来比较窄,赵老师是代表人物。
嘉宾2:这个不得不承认,北京老话,有玩意,是吧,因为那个虎啊,它拿捏的分寸,那个毛吧它是半干不干,是七成是八成干的,这个里头有诀窍。我们研究过嘛,肚子上的毛和别的毛不一样,不一样的那个笔法不一样。画虎难画骨,骨头怎么画呢,它是先上颜色,然后排骨纹,骨纹画的时候不是纹,是骨头。你看外头披这个大袄,花花绿绿很舒服,但是松散的肚子底下的那毛它有韵味,知道吧,用笔那就是变化多端,侧着,倒着,抑扬顿挫都得有,还丰富。
嘉宾:这是知音啊。
嘉宾2:你要不会画虎,那虎是猛兽,你不能画成猫,那大爪子,一爪子能给人拍死那个劲,力道,方中见圆,你要太方了,那虎是饱满的对吧,尤其是那个一爪子下去就挠着地,这个感觉,你要没有这个意境,你只画形,到不了位。
(解说词)每周二上午,赵庆方都要到德外书画社去给爱好者们授课,能够将自己的所学所感和朋友们分享,也是赵庆方最乐于做的事情。
(同期声)赵庆方好友
我们这个老舍基金会,老舍研究会作为一个公益组织经常组织一些书画家到老年医院,到监狱去进行这些辅导和帮助他们搞一些公益活动,曾经到过清河监狱,查店(音),还有延庆监狱等等,对这些服刑人员给予了一定的帮助,让他们也多掌握一些技艺,将来回归社会的时候能够多做一些贡献,也能够作为他们自己能够有一技之长,不给社会增加负担。
(黑场渐起)
(解说词)古老的歌喉和琴韵,飘荡在每一个街角、每一片树荫下,像纠结着两千年的欢乐和叹息;南腔北调的各地方言,似乎在诉说着这片土地厚重而鲜活的历史,无数的过客和游子把他乡认作故乡,无数拓荒者的脚步正在停留或者出发。这里是北京,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古老与现代在这里交织,吐露出繁华而喧嚣的时代气息, 无数的外地人爱上了这个有着自由空气和奋斗空间的的城市,而赵庆方,依然忘不了的,是他脑海深处的旧京城的风华。
(同期声)赵庆方
还挺回忆小时候那种老北京的清香味,院里头有棵杏树,枣树,中间是一个大鱼缸,两边两棵石榴树,那时候家里养一条黄狗在门口,那时候叫肥狗胖丫头,什么石榴树,这是老北京比较讲究的,挺有意思。现在什么都没有了。有时候想回去看一看也没有什么了,这是留在记忆当中的,所以说这点故乡情是抹不掉的,还是值得很好的去回味,去琢磨琢磨以前的这种味道是抹不掉的,什么时候也是忘不了的,亲不亲故乡情嘛,这点是抹不掉的。
(解说词)从第一次听恩师胡爽庵讲绘画到今天,六十多年过去,变化翻天覆地,一个人如此,一个物件,一片山水,一草一木何尝不是如此,一个人的绘画能走多远不取决工具和技巧,而是人生的经历和由此而产生出的思想境界,赵庆方信守两个词能为他的绘画带来希望,那就是坚持和思考。经过六十余载的锤炼,赵庆方铅华洗尽,显得越发从容淡定,浑厚悠长。从昔日的绘画小子,到今天的画虎大师,赵庆方用自己的质朴无华续写了人生的另一种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