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片名:永远的村庄
画面:火车铁轨
都晓:其实你会觉得你像风筝一样,你跑到哪个地方,你的故园都是你的风筝线,你跑远了,它会给你往回拉,然后你跑近的时候,它会抖一抖让你飞的更高,年轻的时候总愿意往外飞,飞的越远。但是后来就发现,不管你飞到哪个地方,这条情感线在给你往回拔,往回拔。就像今天我们坐到火车上开始往故乡走,带着这块虔诚的心,带着你无法替代无法表述的那种激动再去问,将近十年没有回去的那片故土。
解说:2013年初夏,影视导演都晓踏上了回乡的路程。这距离他上一次离开故乡伊川,已经整整间隔了十年的时间。他在外漂泊的这些年来,故乡曾无数次出现在他的梦里。
解说:都晓,影视剧导演。先后获得过五次“飞天奖”、六次“五个一工程奖”、一次亚洲电视奖。他的早期作品大多以乡村题材为主,这都缘于这块生他养他的土地。
都晓:龙门啊,在我小时候的印象中,这就是从我的故乡走出去的别人经过的一扇大门,它的两边就是高耸的大山,它中间的这段位置叫伊阙,就是山缺,是一条很窄的峡谷,一条伊水河流过,只有走过了这峡谷,你从等于说走出了伊川那片土地,走出了大山,走出了乡村,因为它的外边就是洛阳。
解说:望伊水河畔,观巍巍龙门山,怀古之心油然而生。公元605年,隋炀帝迁都洛阳,他立在青山,远望伊阙,不禁慨叹此处为真龙天子的门户。从此,这里便有了龙门一称。
同期:在心里上来说,龙门是我们的一个界,进了龙门就回到了家,回到了家乡。就进了龙门你就会闻到熟悉的土地的芳香,出了龙门你就可以展开思想,展开你自己去奋斗去飞翔。
解说: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南郊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之上。它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是中国三大石窟之一。
曾经,都晓在这里出发,走向外面的世界。如今,他又从这里,沿着伊水河回到了自己的故乡伊川县。
纪实:
都晓:占犁 占犁
解说:曾经的小伙伴已经在岁月之中变了模样,儿时的记忆却在此铺展开来。
同期:我记得在五六年纪的时候,我听说有稿费,写作是可以有稿费的,可以生存的,而且可以挣钱的,我想为什么我不写作挣钱呢。我就把我们班的几个小孩叫到我奶奶家那后院里边,弄个小桌子往那儿一搁,然后我父亲那时候经常会给我们寄稿纸,我把稿纸,没人送我们家稿纸,开始写小说,写完以后我们去卖钱。我记得有一个同学,都搁那儿了,都去写,人写不了,我没有意识到人家是写不了的。人家不像我一样,是喜欢,人家写不了,半天了我一看,你怎么不写啊,就哭了。
情景再现
解说:岁月改变了儿时的模样,那些年少的往事沿着这条伊水河铺展成画,永远的定格在都晓的心中。
纪实小河边:
都晓:现在还有人在捞扭猪啊?其实外边人说就是田螺,咱们家里叫扭猪。哎哟,我都好长时间忘了这个名字了。现在说扭猪扭猪就想起来太多了。
B:河南人说的很多话和普通话都不一样
杨老师,这是杨老师。
与老师各种握手
解说:回到自己曾经上学的地方,见到儿时的老师,往事又一幕幕的浮现在都晓的心头。
纪实:
陈老师:写的很好,每星期都是评价他写的。
都晓:都知道我那时候是最调皮的孩子,给老师添了非常多的麻烦。老师一方面喜欢我,一方面又觉得这孩子怎么这么调皮。
陈老师:你那时候太爱文学了,很酷爱,特别你那时候不喜欢劳动。小时候班里面他是最小,那时候经常有时候半天上课,半天就是劳动。但是比较活泼,我们那时候有时候唱歌啊,有时候表演啊,唱戏呀。另外那时候他还有一个天赋。那时候,很小的时候就看出来了,他还给我们说相声呢。
纪实:
画面:与老师在一起 与学生们在一起
都晓:到这儿看以后,变成很大,太大了,当初在这个位置,我刚才反应了半天没看出这是什么地方,现在我反应过来了。对面那个位置就应该是我上高中的时候那个学校,学校门口就是在对面,但现在已经楼房盖起来了,听说这个中学也已经转走了。
解说:今天伊川县城早已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屋被拆除,高楼拔地而起。新华书店和这座县城一样,着起新装见证着这里的过去与未来。
纪实:都晓逛新华书店
都晓:现在的新华书店真的很漂亮了,太漂亮了。
解说:入夜的伊川县,在霓虹闪烁中美丽之极。这流光溢彩间,映照这里的现代与繁华。
街市纪实:真正回到我生活过的县城,我已经找不到过去的影子了,它这么繁华,这么的现代,我有点失落,同时我也很欣慰,因为我的这个家乡它在变的富裕,我们的家乡的老百姓他在享受现代生活,他们在尽快的进入现代社会。所以我觉得比起那些贫穷时代来,我为我家乡的新一代的人感觉到非常的兴奋和欣慰,我觉得新一代的孩子们真的会很美好,他们的世界比我们要走的快,要感受的更多,他们将来所要建设的世界会比我们想象的世界更加丰富更加宏大。
都晓:站到这田野上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我奶奶,因为我会看到,就在这样的田野上,我奶奶扛着一把锄头,背影里去或者黄昏的时候扛着一把锄头走回来走向村庄的背影。确实,我就觉得在我整个人生中间,奶奶给了我太多的人生启示。
所以我觉得,在这块土地上能学到的东西真是太多了,就是困难它是永远有的,大自然对人类的考验是每时每刻的,重要的是你要想办法,不放弃,孜孜不倦地去奋争,去寻找让自己活下去的可能性和各种理由。
解说:这片美丽的麦田,在都晓心中,像极了母性的形象。在春花秋实中尽显着母性那种包容大地万物的胸怀。河南省地处我中原地区,是我国主要的小麦产区,各种面食也就成了这个区域的主要食品。
都晓做面条:
都晓:那时候农村一个手艺就是把面条,谁把这白面擀的越薄,能包起这个红薯面,就手艺越高,就是说你可以用很少的白面包起一大堆红薯面,那是练手艺的活。因为这个和面,当时就是我跟奶奶学,小时候的话,奶奶每天在这个地方,在这个厨房里做饭,那我就站在边上。奶奶呢要做面条,我就去给她和面,把红薯面和了。奶奶呢,擀面,做好了以后,她把面包好了,我就开始这样学着擀,而且这个擀不能快,我就慢慢的擀,我就在这儿学着擀面条。
同期:其实我《颍河故事》写了很多这样的故事,那些女孩子们在农村,她们追求自由,追求爱情。但是不能,不是说父母们阻挠她们,而是说那个大的环境里,让她们的自由很受限制,她们都在这里,最重要的是我觉得农村美好在什么地方,对这种爱情,对生命自由的追求从来没有停止过,这就是农村的可爱之处和它的生命力。
曲剧的声音先进
解说:曲剧是河南省的主要地方剧种之一。儿时的都晓总是跟在奶奶的身后,坐在乡亲之间,一起听这声腔的错落。
同期:
《难忘岁月--红旗渠》片段
解说:几番尝试,都晓终于把曲剧的音乐形式用到这了部电视剧中。
同期:
解说:家乡的山水、家乡的小调。始终都萦绕于都晓的心头。它们与他的心跳融合为一体,共同跳动。
结尾:风风雨雨, 几经轮回。都晓感恩于这片土地给予他的生命与成长。在人生的长河中,人们总是把故乡比作母亲。正是因为,我们的生命里每一个重要的成长印迹都来自于故乡的恩情。
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