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 > 视频点播 > 《永远的村庄》
纪实:回到故居,给奶奶磕头。

都晓:这是奶奶。人生中最难忘的是奶奶。没有奶奶就没有一切。我看你都想哭了。

都晓:如果说今天我有一点小小的成功的话,那么其实是我奶奶的一种精神的延续。其实现在我就觉得,成功的是我奶奶。

解说:都晓坐在故乡伊川的祖宅前,仿佛能听见那些远去却永远留在他心中的声音。

出片名:永远的村庄


画面:火车铁轨

同期:

都晓:其实你会觉得你像风筝一样,你跑到哪个地方,你的故园都是你的风筝线,你跑远了,它会给你往回拉,然后你跑近的时候,它会抖一抖让你飞的更高,年轻的时候总愿意往外飞,飞的越远。但是后来就发现,不管你飞到哪个地方,这条情感线在给你往回拔,往回拔。就像今天我们坐到火车上开始往故乡走,带着这块虔诚的心,带着你无法替代无法表述的那种激动再去问,将近十年没有回去的那片故土。

 

解说:2013年初夏,影视导演都晓踏上了回乡的路程。这距离他上一次离开故乡伊川,已经整整间隔了十年的时间。他在外漂泊的这些年来,故乡曾无数次出现在他的梦里。

 

同期:
都晓:我可以说非洲、美国、美洲,包括澳洲、东南亚,世界走的差不多了,其实多少年来,现在想想,每走到一个地方的时候,最让你思念的,就是你都会在不同的时候想起中国豫西山区很偏远的那个小山村,那个故乡,会想起故乡的那些草,那些木,那些人,会想起河边那里交叉流过的小河,会想起夏天的夜晚,你坐到村口的时候,村口小溪哗啦啦流动的那种声音

 

解说:都晓,影视剧导演。先后获得过五次“飞天奖”、六次“五个一工程奖”、一次亚洲电视奖。他的早期作品大多以乡村题材为主,这都缘于这块生他养他的土地。

解说:伊川位于河南省西部,地处龙门与洛阳相接。这是一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孕育着中原文化的造化传奇。

同期:

都晓:龙门啊,在我小时候的印象中,这就是从我的故乡走出去的别人经过的一扇大门,它的两边就是高耸的大山,它中间的这段位置叫伊阙,就是山缺,是一条很窄的峡谷,一条伊水河流过,只有走过了这峡谷,你从等于说走出了伊川那片土地,走出了大山,走出了乡村,因为它的外边就是洛阳。

 

解说:望伊水河畔,观巍巍龙门山,怀古之心油然而生。公元605年,隋炀帝迁都洛阳,他立在青山,远望伊阙,不禁慨叹此处为真龙天子的门户。从此,这里便有了龙门一称。

 

同期:在心里上来说,龙门是我们的一个界,进了龙门就回到了家,回到了家乡。就进了龙门你就会闻到熟悉的土地的芳香,出了龙门你就可以展开思想,展开你自己去奋斗去飞翔。 

 

解说: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南郊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之上。它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是中国三大石窟之一。

 

曾经,都晓在这里出发,走向外面的世界。如今,他又从这里,沿着伊水河回到了自己的故乡伊川县。

 

纪实:

都晓:占犁 占犁

 

解说:曾经的小伙伴已经在岁月之中变了模样,儿时的记忆却在此铺展开来。

 

 

同期:我记得在五六年纪的时候,我听说有稿费,写作是可以有稿费的,可以生存的,而且可以挣钱的,我想为什么我不写作挣钱呢。我就把我们班的几个小孩叫到我奶奶家那后院里边,弄个小桌子往那儿一搁,然后我父亲那时候经常会给我们寄稿纸,我把稿纸,没人送我们家稿纸,开始写小说,写完以后我们去卖钱。我记得有一个同学,都搁那儿了,都去写,人写不了,我没有意识到人家是写不了的。人家不像我一样,是喜欢,人家写不了,半天了我一看,你怎么不写啊,就哭了。

 

情景再现
几个小伙一起在院子里写作文。

 

解说:岁月改变了儿时的模样,那些年少的往事沿着这条伊水河铺展成画,永远的定格在都晓的心中。

 

纪实小河边:
都晓:这就是我无数次在梦中想念的伊水河。当初我在做一个影视公司的时候,我就曾经想过我用伊水河影视制作公司来做我公司的名字。因为伊水河这个名字在我的心里觉得特别神圣,因为它泡大了我的童年,它抚育了我的成长,它给了我现在斩不断、虔心的这样一种思念。

解说:都晓面前的这条伊水河,不仅承载着他童年里美好的记忆,还承载着洛伊文明的悠久历史。人类文明因水而生,水的灵动,水的秀美,都道不尽这块土地的文化与历史

纪实:捞田螺

都晓:现在还有人在捞扭猪啊?其实外边人说就是田螺,咱们家里叫扭猪。哎哟,我都好长时间忘了这个名字了。现在说扭猪扭猪就想起来太多了。

B:河南人说的很多话和普通话都不一样
都晓:那时候每次我就拿个篮子去捞扭猪,其实小时候扭猪肉我吃得比较多。
B:还记得织须龙吗?
都晓:那是渔笼,这叫须笼。那时捞鱼捞泥鳅的时候,把须笼对到那个放水的那个地方。
B:往那一扎,扎到这。水必须搁那走。鱼最后钻进去,它里边就给套上了。它出不来。它只能进不能出。

导视1
追溯故乡的文化,他的学业从这里启程
找寻曾经的记忆,他的情感在这里得以升华
走在故乡的街市,这里的变化让他感慨不已
故乡栏目继续为您呈现 《永远的村庄》

解说:追溯伊川的历史,我们可以探寻到程灏、程颐两位理学家在此办学的历史,可以探寻到程门立雪的尊师品德。都晓在这文化氛围里成长,心灵不免沾染到这片土地上的气质。

 

纪实回小学:
都晓:干河小学,在这儿上了六年的将近七年的学,从开始学字,就是从这个学校读书的,这里面太多的记忆,但是记忆中的小学好像不是现在这样,现在的小学太漂亮了,而且特别美好,当时的小学非常破烂的一个,房子很低的一个校门。这地方是一排房子,房子中间开了一个过道,然后走进这个,位置应该是在个位置,所以看到这个位置的时候,还是想那个时候那个房子,我们会经常会从这边或是从这边往学校里进。进到学校,这就是我们那时候的小学,但现在都变了。那个时候,这边是草房子,东边的草房是麦秸草盖的房子,正面有两间瓦房,西边也是草房,那时候的学校的老师和学生都是在这个草房子里边上课、学习。我看见了我那个上学的老师了,杨老师,我跟他真是有说不清的渊源。

 

杨老师,这是杨老师。

 

与老师各种握手

 

解说:回到自己曾经上学的地方,见到儿时的老师,往事又一幕幕的浮现在都晓的心头。

 

纪实:
都晓:陈老师那时候很鼓励我,那时候小学生的时候,二三年级的时候,就天天把我写的文章给大家念,其实这就是一种鼓励,分析。

 

陈老师:写的很好,每星期都是评价他写的。

 

都晓:都知道我那时候是最调皮的孩子,给老师添了非常多的麻烦。老师一方面喜欢我,一方面又觉得这孩子怎么这么调皮。

 

陈老师:你那时候太爱文学了,很酷爱,特别你那时候不喜欢劳动。小时候班里面他是最小,那时候经常有时候半天上课,半天就是劳动。但是比较活泼,我们那时候有时候唱歌啊,有时候表演啊,唱戏呀。另外那时候他还有一个天赋。那时候,很小的时候就看出来了,他还给我们说相声呢。

 

 

纪实:
童声朗诵。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画面:与老师在一起 与学生们在一起

解说:也许,年少时我们并不能理解乡愁的滋味,不解还乡的激动与感伤。这些淡淡的情感随着岁月磨砺才会更显珍贵。

时光远去,再次回到故乡的都晓,已经年过半百。面对半个世纪沧桑变换,带给这座县城的巨大变化,都晓已丝毫看不出这里与他到过的那些大城市有什么区别。

纪实:都晓逛新华书店

 

都晓:到这儿看以后,变成很大,太大了,当初在这个位置,我刚才反应了半天没看出这是什么地方,现在我反应过来了。对面那个位置就应该是我上高中的时候那个学校,学校门口就是在对面,但现在已经楼房盖起来了,听说这个中学也已经转走了。

 

解说:今天伊川县城早已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屋被拆除,高楼拔地而起。新华书店和这座县城一样,着起新装见证着这里的过去与未来。

都晓:新华书店是在这个位置,但是当时新华书店没有这么大,也没这么豪华。当时只是一个一层楼,平层的,有这么三间房那么大的一个新华书店。当初说句实话,这个地方是我最喜欢的地方,经常中午的利用中午的时间,也就是夏天中午的时间,会到这儿来看书。

 

纪实:都晓逛新华书店

 

都晓:现在的新华书店真的很漂亮了,太漂亮了。

 

解说:入夜的伊川县,在霓虹闪烁中美丽之极。这流光溢彩间,映照这里的现代与繁华。

 

街市纪实:真正回到我生活过的县城,我已经找不到过去的影子了,它这么繁华,这么的现代,我有点失落,同时我也很欣慰,因为我的这个家乡它在变的富裕,我们的家乡的老百姓他在享受现代生活,他们在尽快的进入现代社会。所以我觉得比起那些贫穷时代来,我为我家乡的新一代的人感觉到非常的兴奋和欣慰,我觉得新一代的孩子们真的会很美好,他们的世界比我们要走的快,要感受的更多,他们将来所要建设的世界会比我们想象的世界更加丰富更加宏大。

导视三
一望无际的麦田,赋予了他对生活的热爱
涂画在脸上的艳彩,彰显这块土地独有的风情
他对奶奶有着难舍的情结,他把在这里的艺术感受搬上了荧屏
故乡栏目继续为您呈现《永远的村庄》

解说:曾经年少,每个人都有一颗想要外出闯荡的心。如今回首,那个少年已以变成了年过半百的中年人。他曾经拍摄过数部关于乡村题材的电视剧。当他再次回到这片麦田,他才明白,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才是他灵感的真正源泉。

 

都晓:站到这田野上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我奶奶,因为我会看到,就在这样的田野上,我奶奶扛着一把锄头,背影里去或者黄昏的时候扛着一把锄头走回来走向村庄的背影。确实,我就觉得在我整个人生中间,奶奶给了我太多的人生启示。

所以我觉得,在这块土地上能学到的东西真是太多了,就是困难它是永远有的,大自然对人类的考验是每时每刻的,重要的是你要想办法,不放弃,孜孜不倦地去奋争,去寻找让自己活下去的可能性和各种理由。

 

解说:这片美丽的麦田,在都晓心中,像极了母性的形象。在春花秋实中尽显着母性那种包容大地万物的胸怀。河南省地处我中原地区,是我国主要的小麦产区,各种面食也就成了这个区域的主要食品。

 

都晓做面条:
都晓:我记得小时候的时候,农村主要的粮食不是白面,是红薯面。红薯面那时候很酥,真正擀面条是没法擀的。那么家庭稍富裕的人,他会拿一些白面,用一些白面做一个皮,这叫什么呢?这叫包皮红薯面,就是说红薯面把大白面包在外面,把红薯面搁在里面,然后把它包起来。

 

都晓:那时候农村一个手艺就是把面条,谁把这白面擀的越薄,能包起这个红薯面,就手艺越高,就是说你可以用很少的白面包起一大堆红薯面,那是练手艺的活。因为这个和面,当时就是我跟奶奶学,小时候的话,奶奶每天在这个地方,在这个厨房里做饭,那我就站在边上。奶奶呢要做面条,我就去给她和面,把红薯面和了。奶奶呢,擀面,做好了以后,她把面包好了,我就开始这样学着擀,而且这个擀不能快,我就慢慢的擀,我就在这儿学着擀面条。

解说:在乡村的生活经历以及与奶奶一起度过的日子,都成为了都晓日后创作的主要题材。他在那段时间里,他创作了《颍河故事》、《乡里故事》、《红难忘岁月-红旗渠故事》等作品,都深刻地展现了质朴的农民生活。

同期:我在拍《颍河故事》的时候,其实《颍河故事》的那个大环境就是按照我故乡的原形在造,那些玉米地,那个村庄,村庄里的那个老九,小卖部还有村边的那条大河,基本上是照着我故乡的原形去找。

 

资料《颍河故事》片段

 

同期:其实我《颍河故事》写了很多这样的故事,那些女孩子们在农村,她们追求自由,追求爱情。但是不能,不是说父母们阻挠她们,而是说那个大的环境里,让她们的自由很受限制,她们都在这里,最重要的是我觉得农村美好在什么地方,对这种爱情,对生命自由的追求从来没有停止过,这就是农村的可爱之处和它的生命力。

 

曲剧的声音先进

 

解说:曲剧是河南省的主要地方剧种之一。儿时的都晓总是跟在奶奶的身后,坐在乡亲之间,一起听这声腔的错落。

 

同期:
都晓:那么曲剧呢,是当地一个特别接地气的一个语种,我后来在拍这个《难忘岁月--红旗渠》的故事的时候,当时我需要找一种地方小调,要贯穿始终,这种小调要求是一定要多情,要有情感,要唱歌,在大山里唱出那情感是呼之欲出,那情感浓的要滴下来的那种感觉。同时要昂扬,要在山里面他们传的很远,很嘹亮,很深远的这样的一种生命。

 

《难忘岁月--红旗渠》片段

 

解说:几番尝试,都晓终于把曲剧的音乐形式用到这了部电视剧中。

 

同期:
都晓:等到播出的时候,很多人都问,都晓,你在哪儿找的这个民歌,怎么这么好听啊?我说这就是我家乡的民歌,是从我心里面最喜欢的,它能和我画面贴在一起。我早就把它储存在我心里,我现在终于给它找到了一个表达我的情绪的一个机会。

 

解说:家乡的山水、家乡的小调。始终都萦绕于都晓的心头。它们与他的心跳融合为一体,共同跳动。

 

上坟纪实:
都晓:奶奶对我是恩重如山,我的一生都牵在奶奶的裤腰带上,可是奶奶去世的那一天我不在她身边。现在想起来特别后悔。 
奶奶去世的时候,那个时辰,正是我出生来到这个世界的时辰,就是早上六七点钟的时候,天刚苍苍亮。因为我叫黎明,我叫晓,就是在黎明佛晓的时候我出生的,奶奶也是在那个时候离去的。

 

结尾:风风雨雨, 几经轮回。都晓感恩于这片土地给予他的生命与成长。在人生的长河中,人们总是把故乡比作母亲。正是因为,我们的生命里每一个重要的成长印迹都来自于故乡的恩情。

 

同期:
都晓:我们现在往往会说什么地方是我的故乡,但是故乡的具体内容,它是一个情感名词,它是一个你从这个地方成长,你甚至出生在这个地方,然后你被这个地方的天、地、人所熏陶了。然后你离开它,你想背叛它,但是你永远背叛不了,你最后你的情感,你的人生还要回到这个地方的。你的精神,最起码你的精神要回到这个地方的一个家园,它叫故乡。
推荐: 《大美青海我的家》 《家在亳州》 《 感恩淄博》
播放次数:
内容摘要
纪实:回到故居,给奶奶磕头。 都晓:这是奶奶。人生中最难忘的是奶奶。没有奶奶就没有一切。我看你都想哭了。 都晓:如果说今天我有一点小小的成功的话,那么其实是我奶奶的一种精神的延续。其实现在我就觉得,成功的是我奶奶。 解说:都晓坐在故乡伊川的祖
标签:
来源:CCTV故乡时间:2017-12-01 14:28作者:罗多巍责任编辑:cctv故乡
热点推荐
热门排行
首页 | 编导手记 | 最新动态 | 栏目介绍 | 节目预告 | 视频点播 | 节目相册 | 全国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17 故乡新闻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京ICP201208169  技术支持:CCTV故乡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