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歌曲《我爱北京天安门》作为背景
【画面】出片名《我爱北京天安门》
【同期】你在这个城市生活了几十年了,从小长到大,一直看着它。你也在成长,整个城市也在成长,也在变化。你再到一个别的地方,它终归就是感觉有点陌生。看惯了,看惯了京城的这个红墙黄瓦,这个小巷、胡同,它是特色呀,中国的特色。
【同期】葛老师:小街小巷很有感觉,哪天小街巷这个建筑变化感觉都不一样,所以你有看不完的景色,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景色还很不错。我还经常画,经常画这些个东西,很熟悉。提笔画起来非常的顺手,而且房屋建筑呀,小巷的结构也都是很清晰的,它区别于江南的苏杭一带的什么周庄,什么乌镇那些什么,那属于江南的小景色。
【同期】
【解说】
【纪实段落】
【同期】
【同期】葛老师:就是说看到这个公园触景生情,不由就回想起童年时代,历历在目。当时和小朋友在玩耍的这种情景,在这生活学习的场景都能回想起来,还是非常美好的。
【解说】几十年前的情景一幕幕地在葛小光眼前翻开,彷如昨日般清晰。
【解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遇到伯乐,葛小光无疑是幸运的。也许当时他的老师只是单纯的想要教他画画,没有想过自己会培养出了一个怎样的画家。但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葛小光喜欢上了绘画,一路坚持着,一直走到了今天。
【画面】行走于中山公园里,
【同期】这个我画主席像的时候,正好是1977年毛主席去世的那一年。他生前呢,还真是没亲眼见过,没见过主席。所以这个画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但是也不是特别的生疏,因为那个年代,从报道上从各个方面,毛主席这形象,毛泽东的形象还是很大众的,很多的,一些活动报导很多。
【解说】1977年,24岁的葛小光,接替恩师王国栋先生的工作,开始为天安门城楼绘制毛主席画像,虽然跟随恩师学习六年里,他也创作了很多画像,但是当他接受这个工作之后,才知道其中的艰辛。
【同期】当时画这个画确实有压力,因为它是画完了以后展现在世人面前的,大家都很关注的。毛主席又是一代伟人,一定要把毛主席这个形象、神似这些东西把握好。就是尽自己的努力在画室里头,很严肃很认真的进行创作,去完成这项工作。当然了在接受这个任务以前,也画过一些主席的肖像,在难度上来说也不是特别的难,但是挂在这个位置呢,就要更加的艰难。
【解说】
【画面】创作场景
【同期】葛老师:对,我这一生从开始工作,以后不由自主的都是以自己的这个事业,自己的这个艺术为主题,环绕着这些从事一些各种活动。我认为这样对自己都是提高,是有很大帮助的。不是有一句说吗,就是工夫在画外,有很多工夫不是在画内就能所体现的。那些个功力,那些个修养,都是在社会、自然界接触,然后你对那些外来的这些环境,各方面,自己对它们的认识和对它的悟性,对自己是很有帮助的。
【解说】工作之余,葛小光一直在想方设法地提高自己的油画水平,为此,他多次前往欧洲游学,也经常在各地体验生活。而为了在作品中体现毛主席的神韵,他也会经常翻阅毛主席的书,更数次重走毛主席走过的路,从中寻找创作的灵感。
然而抛开绘画与工作,葛小光却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北京老人。
【纪实段落】有的记者采访我,发现我这一生中基本上主要生活的区域,从事自己这个美术专业的区域,直径在两公里左右活动。说不清楚,可能是一种缘分。
【同期】
【解说】
这就是葛小光,一生没有远离天安门下的老人,这里就是他的故乡,他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