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栏目
|
编导手记
|
热门文稿
|
故乡
>
视频点播
>
热门文稿
>
《故乡的海棠花》
【画面+配乐】荣昌空镜头、海棠公园空镜头、海棠树大量空镜头
【画面】邓在军和周尔均在海棠树前转悠
【现场同期】邓在军 著名电视导演
邓在军:真可惜我们回来晚了
邓在军:要是我们早回来半个月,这些全是海棠。
【画面】邓在军和周尔均远去的背影
出片名----《故乡的海棠花》
【解说】未赶上海棠花期的邓在军,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1959年调中央电视台任导演,现为中央电视台高级编导、国家一级导演,邓在军是我国电视文艺和春节晚会的重要开拓者。50多年来,编导制作了各类电视节目一千多台。上世纪60年代和上世纪70年代初,编导播出了《东方红》、《白毛女》、《天鹅湖》、《茶花女》、《长征组歌》等多台大型文艺节目,上世纪70年代后期至今,主要担任电视文艺专题、大型晚会的导演,曾执导1979年、1980年、1983年、1987年、1988年等多届春节晚会并任总导演,推出了《祝酒歌》、《在希望的田野上》、《同一首歌》、《你是这样的人》、《春天的故事》、《血染的风采》、《思念》、《烛光里的妈妈》、《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中国》、《故乡的云》、《冬天里的一把火》等风靡全国, 费翔、牛群、韦唯、毛阿敏等一批明星也因为邓在军的节目而走红。
【资料】87年春节晚会费翔《冬天的一把火》素材
【解说】求新、求精,是邓在军一贯的艺术主张,她编导的电视作品,充满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对生活对艺术的热情,具有浓郁的时代特色和独特的创作个性,大气磅礴且有传神之笔,可这一切邓在军都归功于故乡,是故乡荣昌给予的。
【同期】邓在军 著名电视导演
邓在军:在这儿长了10几年,就我很多个性的形成,我的这种为人处事的这种风格吧,我觉得还是我们荣昌人的这种风格。荣昌人是很真爽,而且特别好客,特别热情,耿直,而且不怕苦。我们这里街坊邻居,所有的我印象特别深的就是,我妈妈特别会做江米酒,就是我们有的人叫劳糟(音),我们这儿叫江米酒。做完了以后,她绝对不管做什么,一定给对面的人送一碗去。我就觉得这种,荣昌人的这种好客,这种讲朋友,真诚,坦直,能吃苦,吃苦耐劳,女人特别能劳动,这是我们这儿的特别好的优秀品德。
【解说】荣昌古称昌州,取“繁荣昌盛”之意,地处重庆最西端,是“湖广填四川”的重要聚集地,被誉为“客家文化活化石”。邓在军说她的先祖輩是广东人,不知何时何故来到四川,从此在荣昌扎根,1937年腊月,邓在军出生在荣昌的一条巷子里。
【纪实段落】邓在军下车寻找出生地方
邓在军:好像在那个方向,这里是县政府吗?不对,我印象当中不是这儿,问一个人。
记者:邓老师,您要不先问一个人,就别过去了。
邓在军:圆门巷子在哪儿?
插话:这一条街,在这一条街之前,您还有印象吗,那是圆门巷的大门吗?
邓在军:我记得县政府有一棵大树。
插话:县政府的大树,这一棵大树实际上是当时。
邓在军:就在路那边吗。
插话:路之前都有棵,不是这一棵,这一棵当时我(129:38)。
邓在军:县政府的里面的一棵树,它外面呢,我们在那个方向。
插话:你家就是在这边。
邓在军:都把我搞糊涂了。
插话:你听我说,这一个位置。就是这一个房子的下面就是烂泥沟(音)。
邓在军:这里是圆门巷子。
插话:对,就这里是圆门巷子,原来这里就是一个城墙。这外面不是有城墙吗。
邓在军:你知道圆门巷在哪里?
插话:圆门巷就在这里,这里就是。
邓在军:这里就是圆门巷子。
插话:对,这里就是圆门巷子。
插话:老县委这条巷子是吗?
插话:这是烂泥沟。
邓在军:圆门巷子在这边,真得是变化太大了,一点儿也不认得了,都已经找不着影子。这个变化简直太大了。这是圆门巷。
邓在军:有一点凉。真得找不到了,找不着家了。
【解说】站在熟悉而又陌生的地方,家去哪儿了?圆门巷子,这里可是装满了邓在军童年的记忆。
【纪实段落】邓在军下车寻找出生地方(精剪)
邓在军:我住在那个地方的时候,从一个巷子要出来,出来以后,有像门洞一样的,叫圆门巷。圆门巷的外面还有人,像我们北方人叫烧饼,咱们重庆四川,尤其是我们荣昌叫锅盔,就是烧饼。门那就卖烧饼的。我当时印象特别深,我一放学以后,很小,我祖父就带着我,拄着拐杖,拉着我。完了就告诉我,这个地方就是圆门巷,马上就有一个人卖锅盔的,就说这个娃儿真好,吃个锅盔。我祖父就给他钱,他说不不不,给她就是让她吃。所以我印象特别深,但是我祖父绝对有一句话要讲,说哎呀,我的孙女呀,如果是个孙儿就好了。
【解说】邓在军出生在一个封建大家庭,祖父靠卖泡粑起家,在县城有一处房子,在农村金塘有一处橘子园,可遗憾的是膝下无孙子,都是女娃娃,祖父把邓在军当男孩子来培养,特别疼爱这个像男孩子的孙女,就是因为有了祖父的宠爱,邓在军就像一只自由飞翔的小鸟一样,从小就调皮大胆我行我素。
【解说】一切都已经面目全非了,地方还在,记忆也在,只是房屋不在了,门前的那几棵海棠树也不在了,邓在军这次回故乡的目的虽然没有达到,还是会刻意去找有海棠树的地方,去看看海棠花,哪怕只剩下一朵。
【现场同期】邓在军四处找海棠花
邓在军:海棠花,我从小就喜欢海棠,觉得海棠花它的那个颜色的那个红呀,红得觉得非常让你开朗开心。海棠花很喜庆,而且海棠结的果子,我们有时候结得并不大,还有点酸。小时候就跑去摘着果子吃
【解说】邓在军小时候最喜爱多姿多彩的鲜花,在各色花朵中,海棠花独树一帜,盛开之际,好像染满天际的朝霞晚晖,不但艳丽动人,又呈现一种朦胧的美。哪个地方的海棠花应该都差不多,可是唯独荣昌的海棠花会散发香味,所以荣昌,还有一个名字叫“海棠香国”,这是邓在军儿时美好的记忆。
【解说】海棠花是中国的特有植物。有“花中神仙”、“花贵妃”之称。大诗人苏轼的名句“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更让人遐想联篇。每逢一年阳春三月,和风细雨中,这满城玉软花柔的天使,便犹如得到了什么讯息似的,竞相齐聚棠城。也不过三、五天的功夫,便从含苞待放娇羞扭捏的小姑娘,成为云锦妖娆婀娜多姿的花仙子。抬眼望去,不知何时,整座城市,竟早已成了海棠花的海洋。“一城山水,半城海棠”,便是荣昌的真实写照。
【现场同期】邓在军四处找海棠花
邓在军:我们来晚了,如果来得早,就全是红的,好漂亮呀。
插话:还有一些很漂亮的。
邓在军:对,你看这海棠,这这这,你看,这里还有一朵。
插话:对,看到了。
邓在军:它开起来的时候吧,漂亮极了,全是红的。哎哟,真后悔呀,简直晚了一点。那肩上有那么一朵红的。海棠花,那儿还有一朵。
【解说】 “天下海棠本无香,独荣昌海棠香扑鼻”。荣昌处处皆海棠,公园、路旁、河边各类海棠簇拥,独具魅力。
【导视】
解说:她爬树偷蚕豆,她瞒着家人偷跑去追兵
解说:煤油灯下,满怀感动
解说:12岁离开家乡,如今站在故土上,故乡在她心中是什么?《故乡》栏目继续呈现《故乡的海棠花》。
【解说】回到故乡荣昌的这几天,邓在军随时都要带着药,以免刚刚痊愈的身体再度不适,窗外,一栋栋大厦飞驰而过,故乡变化太大了,邓在军喜悦中难免有失望,感觉自己突然无家可归了,她只能凭着回忆寻找儿时的故乡。
【解说】1945年,邓在军的祖父去世了,随着祖父的离世,家道也开始衰落,邓在军全家搬到了乡下橘子园,生活也变得艰难起来。在邓在军的记忆里,一到夏天祖母就会搓麻线,一搓就是一天,那是一个挣钱的营生,有时会做到很晚,祖母点着煤油灯,借着微弱的星光,为全家人的生计忙活。而观音桥两岸那大片大片雪白的夏布晾晒,也永远烙印在邓在军的脑海里。
【现场同期】邓在军 著名电视导演
邓在军:一般夏天我们都穿夏布,夏布很凉快,通气,而且是自己,我们专门种的那个,把它沤完了以后,手把它一条一条的撕开,完了以后再把它搓上,再一截一截的缠成卷,然后卖给夏布店。
【解说】夏布原料为苎麻,经过传统手工工艺绩纱、纺织加工而成的苎麻布,现称为夏布。荣昌夏布起源于汉代,号称“天然纤维之王”,荣昌夏布手工制作技艺于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纪实段落】邓在军走向观音桥
邓在军:看着这个桥呀,我真是回味无穷,这种儿时的记忆呀,马上我就起来了。
就在这儿,我上学的时候,我一定要经过这个观音桥,观音桥的那面实际上原来没那么漂亮,原来都是很土的那个房子。干嘛呢,是用高粱来腌酒的。反正我印象做酒,我们叫烧酒坊。所以在那边,我从这儿过的时候,我印象特别深的时候,是干什么呢?就是最希望下雨,下雨的时候,每一次我一定要把裤腿打湿了,因为什么呢?那个好玩呀。那个提着水上学你知道吧,结果刚开始还两个腿弄起来跑,结果干脆就提着走,一路提着走。尤其是那个桥被淹了的时候,哎哟,那觉得特别痛快,因为小嘛。
【解说】在那个年代对于9岁左右的孩子来说,只要有玩的哪怕艰苦些也会开心,眼前的这座观音桥,始建于明代正德三年(1508年),清代重修过。据记载原桥长30余洞,现仅剩27洞。从桥面的石板可以感受到五百多年的风雨沧桑,它目睹了多少人世的变迁?而这座古桥,却是邓在军在离开故乡之前的欢乐园。
【纪实段落】邓在军走向观音桥
这个观音桥,对我这一生应该说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环,而且一看到这个,就想起我儿时的那种艰苦。而且也是儿时的欢乐愉快的记忆。
这一面就是我的家。就是要经过田,经过很多的小山坡,我们住到山上,山上有几十棵的,咱们北方叫桔子。我们荣昌叫柑子园,就是桔子园,柑子园,有几十棵柑子树。所以这样我没事,还没红呢,青的那个桔子,我就爬树,因为有刺吧,都刮烂了经常。反正我印象特别深的就是,小时候调皮,
说儿时的这种,无忧无虑的这种,虽然经济并不好,但是觉得挺开心的,挺开心的,穷的还挺开心的。
【解说】观音桥是邓在军每次回故乡必停的一站,观音桥一头连着邓在军的家,一头连着她的学校。
【画面】邓在军拉着周尔均回荣昌中学,一直说“变了”,献花的时候,邓在军流泪了
【纪实段落】荣昌中学
插话:邓老师,你好。
邓在君:好,谢谢,谢谢,很高兴。
插话:欢迎您回来。
邓在君:谢谢,这是代表了我们学校对我的爱。
插话:沾个光吧,留个影,60多年了。
邓在君:60多年了,我那时候特小,这是激动的眼泪,是心里话,我这次回来真是觉得特感恩。
学校给我这束花,是对我的爱。所以这份爱我珍藏在我的心里,我也很爱我的家乡,
所以对这个地方印象很深的。而且我是从这儿踏上了我的征程,走向了外界,走出了世界,走出了我们的家门。
【解说】荣昌中学在当年只是一个村办小学,六十多年了,邓在军再次回到儿时的母校,情绪激动,她无法描述这份感情,心里唯有感恩。
【纪实段落】荣昌中学
我感觉印象特别深的一点就是,我在这儿放完学,要路过那边一个菜地,那个菜地是别人的菜地,种了一些菜。因为当时是过礼拜天,我记得我就跑到人家地里头去,偷人家的蚕豆。干嘛呢,第二天我们叫扮家家酒(音),就是小孩自己做饭吃,就这么。结果没想到出来一条狗,哇,就把我咬了一口,把我脚咬了。咬了以后,我不敢回家呀,裤子也咬破了,腿也出血了,就在我邻居家里给我包扎完了。我半天没回去,把我妈急得要死,天都黑了,我人不到家了。好,回去以后,本来已经腿破了,我妈妈还罚我站
【解说】邓在军不仅偷蚕豆,还喜欢爬树,每当果子成熟以后,别人用杆子采摘,她却喜欢爬到树上去摘,就算被妈妈惩罚,也挡不住她调皮的天性。
【情景再现】两个孩子玩跷跷板,
【配音】唱童谣(四川话):脚儿搬搬,脚踩南山,南山有位,金银宝贝,金锭哥,银锭哥,草鞋儿子顶波啰
【纪实段落】荣昌中学
邓在君:我喜欢唱歌,也喜欢跳舞,结果呢解放以后呀,就是你们来了部队的一个团,那时候有35师,就是李德生那个部队,12军35师来了一个宣传队。
插话:李德生师长。
邓在君:那时候是师长,演了个《白毛女》什么的,什么《兄妹开荒》,《四月河》是吧,我看着《白毛女》
我就觉得特别特别的喜欢。但是我属于特别调皮的孩子,我完全不是女孩子的个性,
要不然我就不会羡慕部队,我就跟着部队跑了
我妈妈根本不允许我走。有一次我想去参加西藏的那个叫十八军,是吧,参加十八军。妈妈把我打回来了,说你敢,结果那次我参军,我就不敢告诉她。我就穿了两件衬衫,背着书包假装上学,就在这儿来上学。结果跑到哪儿呢,就跑到咱们县政府去找到原来是我们一个地下,后来我才知道,是我们地下工作的,后来当了我们荣昌的县长,叫何军辉(音)。我连他的名字都记得,我跑去找何军辉(音)给我开一个证明,我要参军。他说你参军,你爸爸妈妈同意呀?我说同意呀。其实我撒了谎,我爸爸根本不知道。所以穿了两件衬衣,我就跑了。
【解说】1950年9月的一天,邓在军假装上学,悄悄离家,踏上了通向远处的山路,这一天,离她13岁生日,还差三个月零几天。邓在军当时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赶上前面那群会演戏的女兵,这是一个胆大妄为的举动,她没想过父母是否会伤心,没想过后果,就这样,邓在军第一次远离了父母,远离了家乡,成了一名宣传队的队员,走进了此后新的人生。
【导视】
解说:一本《海棠花前—绽放的记忆》,充满了对故乡的依恋
解说:青石、斗拱、灰砖、青瓦,时光在岁月的长河中就此定格
解说:她在这恋爱,她在这里绽放,故乡的一草一木都牵动着她无限的眷念,《故乡》栏目继续呈现《故乡的海棠花》
【画面】邓在军逛古镇
【纪实段落】邓在军在古镇买小吃(精剪)
邓在军:这是艾粑吗?
插话:艾粑,猪儿粑两样都有。
邓在军:两样都有。
邓在军:一样几个?一样一半,一样一半,再买几个。
插话:再买多少个?
邓在军:哪一半好吃?
插话:样样都好吃。
邓在军:我小时候喜欢吃艾粑。
插话:那艾粑再来5个。
邓在军:好,来,找我钱。
插话:40块钱。
邓在军:40,艾粑。我小时候特爱吃的,你们一定要吃猪儿粑艾粑,艾粑你们肯定吃不到,猪儿粑。等一下付钱,请大家吃,吃。
记者:大家都可以吃,都来一点儿,都来一点儿。
插话:免费的。
邓在军:你再吃个艾粑,这是艾粑。小任你吃艾粑,来。
插话:邓老师也吃。
邓在军:那肯定,你吃一个,你来一个。给你一个艾粑吃,拿着。
记者:这边还有。
插话:谢谢。
【解说】万灵镇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镇,古镇老街历经千年风雨沧桑,踏在老街的青石板上,小雨穿过青瓦屋檐,飘进烟雨巷,当十八梯那最后一盏高悬的红灯笼熄灭,你仿佛还能听见远处绣楼上那一声幽怨的叹息。
【解说】古镇的老人们每天都会坐在这里,静静享受着品茶的那份休闲与惬意。回到故乡的邓在军,总喜欢在这条小街上转转,记忆里儿时的碎片不断闪现,年纪越大越怀念过去。
【画面】邓在军和周尔均手牵手在操场上
【解说】陪伴在邓在军身边的是他的丈夫周尔均将军,1955年,对邓在军这些年轻的军人来讲,恋爱是件奢侈的事情,因此一些同龄人要想恋爱,就得秘密活动,邓在军的初恋,现在回想起来,还是很甜蜜的。
【纪实段落】邓在军谈恋爱的地方(精剪)
邓在军:这个地方现在已经面目全非,我记得我那时候在那儿排戏,还有一个镜头,拍《姑嫂鸟》(407:40)。小姑贤(音),排小姑贤在那儿。我还有一张照片,然后文工团就住到这边的房子,就像类似这样的平房,但没这么,没有红的,没这么漂亮。当时一排平房,现在没那么多了。完了你们政治部住那边的一排平房,然后最后面这是饭厅,餐厅,
邓在军:你还记得我们在这儿拉歌吗。
插话:拉歌。
邓在军:那时候排的凳子,一排一排的小凳子,大家坐着拉歌。文工团在一边,政治部在一边,
邓在军:澳胞相会,什么二郎山,到现在我们俩有时候还对唱澳胞相会。
插话:你唱,你是领唱。
邓在军:我领唱。
插话:那时候还没谈恋爱呢,我看这个姑娘很漂亮,唱得也很好。
邓在军: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哟,
【音乐】《熬包相会》
【纪实段落】邓在军谈恋爱的地方(精剪)
从那边有那么一条路,还有单杠双杠。我们俩红会就在那儿单杠双杠那里。
插话:偷偷约会吗就是,有的时候到礼堂,没人看得见,偷偷的。
邓在军:我们俩就进到礼堂,礼堂一个人都没有,就我们俩人。
插话:第一次拉手,我想第一次拉手。
邓在军:这个真的。
记者:就讲讲你们谈恋爱的细节。
插话:第一次拉手。
邓在军:第一次拉手。
插话:那时候还不敢拉手。
邓在军:那个时候拉个手都跟触电一样的,真是。所以那个时候,真的,想起年轻的时候,还是觉得。
邓在军:没感觉这个那么大,比这个还小一些。在这儿一排房子,完了那边的一排房子都是平房。好像我印象是礼堂的左首是你们住的,礼堂的右首是文工团住的。那时候一起来面对面还能看得见他。拿一个盆在洗脸,漱口。那个门口就一个台阶,刷牙就在沟那儿就刷,拿一个脸盆。
插话:也偷偷瞄一眼,看看对方在不在,起来没有,对一对眼。
【音乐】《我爱你亲爱的姑娘》
【解说】在多年后的一天,邓在军曾经问过周尔均将军,文工团那么多女同志,为什么就喜欢她?周尔均说就是因为她唱到“如果没有天上的雨水哟,海棠花儿不会自己开,只要哥哥你耐心的等待,你心上的人儿就会跑过来”时,他内心被打动了,如今看来,人的婚姻恋爱上天自有安排,想不到邓在军从小喜欢的海棠花,在他们的婚姻中竟然也起到了奇妙的媒介作用。
【解说】不管是因为歌,还是因为海棠花,邓在军和周尔均将军幸福的结合了,但是,海棠花给她留下最刻骨铭心的记忆,还因为它是中南海西花厅里一道美丽独特的风景线,那是她七伯周恩来总理和七妈邓颖超生前最为钟爱的。
【现场同期】邓在军 著名电视导演
1955年见到我的伯父周恩来以后,我到了西花厅,看到西花厅的海棠树,我就觉得我跟伯伯特别有缘分,他也很喜欢海棠花。
其实在我伯父从解放选他住的地方,他就因为看上了海棠花,他才选了这个院子。这个院子都是海棠树,那时候没那么大,现在长得特别高大,那么粗,特别好,开的特别茂盛。
【解说】时光回溯到59年前,一个海棠花盛开的春天,海棠花见证了七伯七妈对邓在军的肯定,同时也见证了她一生中无限美好的时刻,都说秋海棠象征苦恋,借花抒发男女离别的悲伤情感,但是对于邓在军来说,家乡的海棠花是爱和幸福的象征。
【现场同期】邓在军 著名电视导演
我伯父记得是去日内瓦开会,去日内瓦的时候,我伯母我很想念我伯伯。这时候海棠花已经开了,她就把海棠花压在信里头寄给了我伯伯。让信使带到了日内瓦。我伯伯也非常深情的给我伯母回了一封信,他们俩因为特别恩爱,就把在日内瓦那一种像枫叶一样的,一种叶子,也夹到信里头给了我伯母。这个我们到现在还珍藏在博物馆里头。另外就是我伯伯去世以后,我伯母非常怀念他,有一次秘书们陪着她出来散步,海棠花都开了,
她讲的话就是一篇文章,就是一篇特别深情的怀念的文章。而且文学水平极高。这个诗也好,或者怀念的词也好。因为我现在背不下来,我知道意思是讲,海棠花开了,看花的人不在了,现在你在这儿住了多少年,我在这儿住得比你还长,看花的人到哪里去了。
【资料】朗诵邓颖超的怀念《海棠花开》
【解说】对西花厅海棠花的眷念,使邓在军把童年时代对海棠花的喜爱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2013年,邓在军一本新书《海棠花前—绽放的记忆》面世,同时这本书也是她向家乡父老交出的答卷。
【现场同期】邓在军 著名电视导演
邓在军:老了对故土更加的热爱,更加眷恋。
【解说】海棠花在很多地方都有,但是在邓在军的心中唯有故乡的海棠花最美,为此,每年她都要赶回故乡,即便因事情耽搁误了花期,因为在她心中那一团团、一簇簇的,那红的、白的、粉的海棠花儿,开的好艳。
【画面+音乐】望向远方+海棠花盛开的空镜
推荐:
《我爱北京天安门》
《幽幽乡情》
《感恩北京》
播放次数:
内容摘要
【画面+配乐】荣昌空镜头、海棠公园空镜头、海棠树大量空镜头 【画面】邓在军和周尔均在海棠树前转悠 【现场同期】邓在军 著名电视导演 邓在军:真可惜我们回来晚了 邓在军:要是我们早回来半个月,这些全是海棠。 【画面】邓在军和周尔均远去的背影 出片名-
标签:
来源:
CCTV故乡
时间:
2017-12-01 11:17
作者:
杜沛霖
责任编辑:
cctv故乡
热点推荐
热门排行
《我爱北京天安门》
2018-01-12 09:15
播放:110
《幽幽乡情》
2018-01-12 09:15
播放:160
《感恩北京》
2018-01-12 09:15
播放:139
《大河之子》
2018-01-12 09:15
播放:147
《胡同的记忆》
2018-01-12 09:14
播放:116
Ctrl+D
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