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 > 视频点播 > 热门文稿 > 《家在钟鼓楼下》
【画面】清晨,钟鼓楼空镜头、草厂胡同大全景、鼓楼大街空镜头、胡同骑自行车人群

【音乐】晨钟暮鼓

【画面】胡宝善带着夫人走进草厂胡同
【现场同期】胡宝善 歌唱家
胡宝善:东四西单鼓楼前,这是最繁华的地儿。
夫人:最繁华的地儿。
胡宝善:北京城里边那就是最好的地儿了。
夫人:这就是市中心
胡宝善:我们原来站得院子的那个小院里头,一看钟楼,正对着,正对着,一看就是钟楼。

【画面】(声音贴画面)胡宝善和夫人走在胡同里,远处就是钟楼

出片名----《家在钟鼓楼下》

【解说】徜徉在记忆里的胡宝善,是海政文工团男中音歌唱家,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演员,1950年参加部队文艺工作至今。胡宝善音质纯净润厚,吐字真切,音域宽广,声乐功底扎实,具有艺术感染力。他创作并演唱的歌曲《我爱这蓝色的海洋》等,深受广大听众的欢迎。

【背景音乐】《我爱这蓝色的海洋》转到演唱会素材

【资料】《我爱这蓝色的海洋》演唱会素材

【解说】喜欢音乐,爱好唱歌,这是受父母的影响,胡宝善说是父母奠定了他和哥哥演唱的基础。 

【同期】胡宝善 歌唱家
胡宝善:我跟我哥哥我们后来就是从事音乐工作,都跟原来父母的爱好也很有关系。我父亲是个中医,平常他就喜欢大正琴。这个老北京可能有些朋友都知道,有二尺来长,左手这边是一排键子,上下有两排键子。右手呢来拨弦,右手来拨弦,这样摁。母亲呢平常爱唱京戏,嗓音特别好,有时候一乐起来,像花腔女高音一样。有时候她唱一些京戏。再一个给我们影响最大的,就是我们当时小的时候,那时候在日本时期了,都有这么大的叫再生的收音机。当时不叫收音机,叫话匣子,话匣子。经常放一些什么,那时候周璇的呀,白光的呀,像这个或者李丽华的,一些电影的歌曲。

胡宝善:那个时候对周璇唱的那个,对这个歌可以,对这个歌可以。另外“渔光曲”,过去的“渔光曲”,那个时候对我们的印象都很深的。

【音乐】周璇 《天涯歌女》

【解说】提起话匣子,胡宝善记忆的大门瞬间打开,年纪越大,越怀念过去,胡宝善有事没事就和老伴王亦满讲一些儿时的故事,而故事的开头必须从草厂胡同开始。

【纪实片段】草厂胡同找曾经的家(后期精剪)
夫人:您好它是操场胡同51号,我们老大、老二,就胡军都在这儿。
胡宝善:对。
夫人:在这儿生的,他们从小在这儿长大的。51号门牌我看看,51号的门牌有没有?
胡宝善:你看看多少号了?
夫人:51号没错。
胡宝善:是吧,还是51号。
    胡宝善:钟楼湾社区服务站了,变了。
夫人:原来这个院怎么没了?
插话:没有院,我们来的时候就没院了,我们来的时候吧,中间是空的。
胡宝善:这原来一进来这是一个,到这儿吧这么一个门道,门儿都没变,再就是这个门道。门道这儿有一个门房,里边可以搁个单人床什么的。完了进去以后,这就是那什么,有一个影壁墙,搁了一个大鱼缸。完了再往里拐,这就是小四合院,是这要的。我们都住在北屋,有时候住在东屋西屋。南屋后来租出去了。
夫人:这是一个你们的门楼。
胡宝善:对。
夫人:这还有间房,还有几间房,厕所在那个地方。
胡宝善:变化很大了。
夫人:变化太大了。

【解说】草厂胡同51号,胡宝善的家,钟鼓楼脚下,51号还是那个51号,心中的那个家却变成了钟楼湾社区服务站,物是人非,站在熟悉的家门口,胡宝善喃喃自语,真的变化太大了。


【纪实片段】胡宝善在草厂胡同
 我们那时候顶多就是玩玩拐,弹弹球,弹弹球。
夫人:拐是猪拐。
胡宝善:猪拐羊拐。
夫人:耍拐,老北京耍拐。
胡宝善:记得还为了有准怎么样的把那个拐搁到那儿,拿着巧这样,完了叭一打,都是这样。所以那个时候小孩玩这个。
胡宝善:当时是有一辆就有一辆自行车,就是我父亲买的,我还记着好像是英国的一个手牌的自行车,那时候归我哥哥上学专用。
夫人:长子吗。
胡宝善:上学专用,有时候我们一块儿去城外头,有时候他骑车带着我,我们去郊外玩。
逮蛐蛐呀,逮这个油虎鲁(音)呀,逮蝈蝈呀,还有时候呢,就是这个逮电壳。
夫人:蓝电壳、红电壳。
胡宝善:红电壳,我们都是从这儿。

【解说】北京的胡同,窄窄的,不急不缓地伸展着,细长的路边,杨树、槐树、柳树,不慌不忙地摆动枝条。两棵树之间,拴着晾衣服的绳,绳上飘着鲜亮的衣裳。那些涌进胡同的车铃声。让静寂的胡同变得热闹。胡宝善走在熟悉的小路上,迎面总会碰见几个打招呼的老邻居,这里所有的温煦、质朴和对待生活的韧性是胡宝善所熟识的。

【纪实片段】胡同里
 胡宝善:那时候给我们的印象就是在那个时候,虽然生活不是像现在,但是那个一回想,一闭上眼睛回想起来呀,那简直其乐无穷。回忆童年,后来我在扇子上写着,回忆童年永欢乐,保持童心寿延年。我就在扇子上都写着,写着这个。对当时的回忆确实是很美好的,确实很美好。特别是我们住的这个地儿,都是西单鼓楼前,鼓楼后头那家伙才繁荣呢。

【解说】“东四西单鼓楼前”,鼓楼前即指今天的地安门外大街后门以北路段,以其钟鼓楼附近的地区和街巷。说起昔日的老北京,较老、较大的有名商业繁华区就数"东四、西单、鼓楼前"了。若按时间顺序追溯,鼓楼前的历史最为久远,东四次之,西单则最为年轻。

【音乐】东四西单鼓楼前

【导视】  
解说:这里的繁华程度胜过天桥,这里在北京可说是独树一帜
解说:一支糖人,一碗豆汁,总是会唤起他尘封已久的童年记忆
解说:他从胡同里的学校、胡同里的家走出来,穿梭于都市林立的高楼间,却无法抹去太多带着尘埃气息的旧事。《故乡》栏目继续呈现《家在钟鼓楼下》。

【纪实片段】胡宝善在鼓楼脚下

【解说】北京钟鼓楼是坐落在北京市南北中轴线北端的一组古代建筑,位于北京东城区地安门外大街北端。两楼前后纵置,气势雄伟,巍峨壮观,钟鼓楼作为元、明、清代都城的报时中心。在城市钟鼓楼的建制史上,北京钟鼓楼规模最大,形制最高,是古都北京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见证中国近百年来历史的重要建筑。

【音乐】钟鼓楼

【解说】自1271年元大都建立以来,鼓楼地区就成为北京最古老的商业区,它不仅是繁华商业区,而且逐渐发展成为民间娱乐场所,当年,钟楼和鼓楼之间开设有露天鼓楼市场,以饮食小吃和游艺杂耍为特色,极为热闹,其繁华程度胜过天桥。

【资料】鼓楼当年各种游艺杂耍

【解说】小时候,胡宝善和哥哥胡松华经常去鼓楼玩,看艺人说书唱戏,迷得不得了,单弦、大鼓也就这样学会了,当时胡宝善只是着迷,没想到就成了一辈子的事业了。

【纪实段落】胡宝善在烟袋斜街
胡宝善:小时候经常的在这儿,在这儿溜哒。
夫人:这都改喽。
胡宝善:对,全改了。
夫人:这个烟袋斜街还是存在的。
胡宝善:基本上马路原来就这样,就这么宽,现在就是各家把门面都修了,所以比那时候显得整齐了。
夫人:那个是个土路,土路两边的房子都基本上差不多。
胡宝善:严格的说比那时候繁荣。
胡宝善:这些铺子都是老的,当然也经过修了,也经过修了,但是像这样的这些房子都是老的。这里边原来呀,这都是两边的铺脸,特别卖这个饮食的。里边都是一个小桌小桌的,完了左首呢就是海,就看着海,柳树,后海,柳树。
这是老北京的手艺,你看这个玩意人家还保留着呢。
夫人:对。
胡宝善:现在这个也不是在哪儿都看得见了。
夫人:对,老北京的。
插话:一般见不着了。
胡宝善:你看。
你吹一个,吹一个马,吹一个马。
插话:来个马到成功。
夫人:马到成功。
胡宝善:马到成功。
夫人:这个吹他得靠功夫。
胡宝善:就是。
夫人:我们小时候就拿一个小铜板,或拿点什么东西换,在胡同里边可以换。
胡宝善:这糖都是自己熬的。

【解说】吹糖人是旧时北京的一个行业,北京话为“吹糖人儿”,汉族民间手工艺品之一。早年间,做这种生计的人是挑着担子走街串巷的,集市庙会更是少不了他们的身影。

【解说】过去糖人很便宜,在不富裕的时候是儿童很喜爱的玩物。那时,家门口如果有“吹糖人”的,便会围满了小伙伴。如今儿童的玩物多了,糖人不再是单纯哄孩子的东西了,“糖人”挑子也早已被人遗忘,在城市的街头巷尾也很难觅其踪迹。对于现在的孩子,“糖人”已是个陌生的名词了。

【解说】“拨浪鼓儿风车转,琉璃咯嘣吹糖人”,每当看起晶莹剔透的糖人,总是会唤起胡宝善尘封已久的童年记忆,那一份淡忘已久的欢乐与惊喜。

【纪实段落】胡宝善在后海
胡宝善:那时候呀,我跟我们老头,还有我哥哥我们逛小市的时候,就是这个地方都是摆的地摊。
夫人:地摊,卖古玩什么都有。
胡宝善:人山人海的,也特别热闹,就在这边上。
夫人:挨着后海就摆这地摊。
胡宝善:其实那个时候跟老头呀来逛小市,我们那时候还没有那么大的兴趣。关键是什么呢,到小市这儿。
夫人:买个糖人。
胡宝善:买个糖人,有炒干,有这个面茶,有爆肚,完了还有一些什么呢,还有一些灌肠。
夫人:灌肠,对对。
胡宝善:都在这个地方都有。
夫人:为了吃是吧,为了吃。
胡宝善:什么都是面茶呀,弄那面茶拿这个筷子弄蒸酱(音)这么一撒,完了以后搁点。
夫人:芝麻盐。
胡宝善:芝麻盐,特别的好吃。
夫人:过去来的时候逛,小孩嘛,就为了吃什么。
胡宝善:我告诉你,那时候还不是偷着吃,兜里没钱,必须得老头也逛累了,我们也逛累了,动员老头,怎么样,那老头说行了,咱们喝点儿面茶了,吃点茶汤,要不吃碗这个炒干。当时这个地方都有。那个记忆一闭上眼睛,马上就回到原来那个场景了,对,回到小时候了。卖什么的都有。
胡宝善:但是那时候你逛小市你得有钱,没钱也不行,所以都是跟我爸爸呀,就带着我们两个男孩子出来走一走。像我姐姐妹妹她们也不带。
夫人:女孩都不带,带俩男孩吧,所以这俩男孩他哥哥和他现在也爱逛小市,也爱收藏古玩。
胡宝善:今天旧地重游,脑袋一闭眼,原来还都是年轻小孩的时候那种感觉。
夫人:怎么的带你喝着炒干面茶,你再回忆回忆。
胡宝善:好呀。
夫人:我掏钱,走吧。
胡宝善:好。

【解说】后海是13世纪元大都规划设计的基本项目之一,什刹海周边从元代起就是大都城繁华商业区,它在当时是漕运的终点,被称为“北京古海港”,那时沿岸处处是酒楼歌台、商肆作坊。

【解说】后海是老北京久负盛名的消暑、游玩场所。藏匿在胡同中的小吃,随处散发着爆肚、卤煮、灌肠的味道,流窜着诱人的豆汁酸。

【纪实片段】胡宝善吃北京小吃
夫人:这就有炒干,怎么的,进去吧,走,看一看。炸瘦肉、灌肠、泸州火烧。
 夫人:来一碗炒干,来一个灌肠。
插话:一碗炒干,然后一份灌肠,一份豆汁浇圈是吧?
夫人:你记着豆汁,我第一次到你们鼓楼操场胡同,就给我端了一碗豆汁。我一尝,哎哟,这是什么味呀。因为我是南方人,在江苏生的吗,所以没喝过,没喝过。
胡宝善:可是我们老北京呀对这个挺喜欢的,我还喝过凉的,生的。那玩意就是做粉条剩下的那个凉的,我们助农劳动生产的时候,这司务长就给打一桶这个凉豆汁,这是去火的。而且你看这老北京,吃这个就小咸菜。
夫人:小浇圈,还有小火烧呢。
胡宝善:我们管它叫油炸鬼,油炸鬼圈(音),这个外地都没有,外地都没有,只有北京,只有北京有这个。好多那会儿在北京的那什么呀,老百姓,普通老百姓这豆汁都喝得着,都喝得着。
胡宝善:保留了老北京的那个味。
胡宝善:我告诉你呀,吃完了这个嘴有点干,你就喝一口这个。喝这个以后呢,应该就这个,你看这个咸菜丝,小咸菜。我告诉你,真是又回到了小的时候,真是这样。
夫人:再喝一口。
胡宝善:我告诉你,就是跟你一块儿吃,要是我们原来自己的时候,早端起碗来喝了。
胡宝善:那可就不客气了。
夫人:那就别客气了,端起来喝。
胡宝善:还是大口喝。
夫人:大口喝,香,给我喝两口。这个豆汁比较地道, 

【解说】旧地重游,儿时的情景不停地在胡宝善眼前浮现。故乡的记忆就是这样,没有人刻意记起,却又重来不会忘记。

【导视】  
解说:他搬了11次家,每次搬家都会拿着父母的照片看很久 
解说:周恩来总理的一句话,他创作并演唱了一首经典歌曲,至今经久不衰,76岁,他发布了人生第一张专辑
解说:每一首广为流传的歌,都衬着一代人奔忙的脚步,穿梭在时光的河流中。《故乡》栏目继续呈现《家在钟鼓楼下》

【画面】胡宝善寻找小学

【纪实段落】胡宝善寻找小学
你看刚才咱们找这个地方,我完全不认识了。说2010年的完全改造了,这一看,我们原来进的时候,从那菊儿胡同直接对着这个香饵胡同,就是一个特小的胡同,边上一个楼房都没有。
夫人:全是平房。
胡宝善:全是平房,全是平房,特别有意思。就到这儿来以后,完全不认识了,都找不着了。那个时候,从上小学以后,毕业以后就没再来过。所以我完全是按儿童的记忆,这个小学,香饵胡同小学就是。

【解说】胡宝善印象中的香饵胡同小学,就是现在的府学小学低年级班,胡宝善家住鼓楼大街的草厂胡同,穿过菊儿胡同,就到香饵胡同,胡宝善上小学就是在这里。

【现场同期】胡宝善 歌唱家
我还记得那会儿这个全班呀都是女生,老师说,小胡你今天跟我们去电台录音,录音,录得什么?都是那个。还录古典的,非常好。完了以后呢,录完了以后,大家特别高兴,一个人就给一根铅笔,这也算录音的报酬了。

【解说】1950年,胡宝善未满15岁就因好嗓子而参军入伍,又因嗓音出众而得到学习深造的机会。从此,他便与男高音歌唱家施鸿鄂、女高音歌唱家张利娟、男低音歌唱家吴天球等,成为保加利亚索菲亚国立音乐学院的同窗。一边继续师从契尔金,一边接受声乐专家布伦巴罗夫的指教,胡宝善的声乐艺术深得真传,日渐精进。

 

【音乐】《我爱这蓝色的海洋》

【解说】1972年,回国后的胡宝善创作演唱《我爱这蓝色的海洋》,这首《我爱这蓝色的海洋》传唱了40多年,至今经久不衰,成为歌颂祖国海军的经典歌曲。

【采访】胡宝善 歌唱家
胡宝善:这个是在当时那个动荡的年代,周总理对三军的文艺战士特别关心,就借当时金日成首相和西哈努克亲王要访问北京,在那个历史时期说拿什么呢?因为当时只有几个样板戏。后来周总理就说,拿一台歌舞吧,后来一个月以后呢,这些人集中起来排练,排练完了以后请周总理来看。那个年代那个曲子包括动作都火药味比较浓,战争斗节奏性都特别强。周总理看完了以后,说同志们呀,那大海也有平静的时候,你们能不能唱点抒情的?

【解说】周恩来总理的一番话对胡宝善的启发非常大,他决心一定要写首部队的抒情歌曲。直到第二年,胡宝善随团出海拉练。

【采访】胡宝善 歌唱家
胡宝善:后来呢,我们海政歌舞团下部队,在海上拉练三天三夜,海上拉练三天三夜。整个的这个三天三夜就在公海上,当时坐得是这个393舰,我还记得,过去我们缴获国民党的那个美国的舰艇。主机还坏了,完了老在海里边打转,大家吐得要死。
一边吐,一边拿那个纸就在那儿想,想。看着我们这海军战士上来下去给我们送饭,又肩负着守海疆这种任务,特别崇敬他们。

【解说】好的歌曲创作,一定是触动灵魂的激情迸发。在当时特定的环境中,风浪很大,军舰在很有规律的节奏中行驶。胡宝善马上产生了用圆舞曲写这首歌的念头,表现海军战士在艰苦生活中的乐观主义情绪。在一股激情之下很快完成了创作,当胡宝善第一次演唱时,没想到会引起海军广大指战员热烈欢迎和肯定,并很快被广为传唱。
 
【素材】上海、北京售货员,北京王府井大喇叭素材

【音乐】《我爱这蓝色的海洋》 

【解说】因为这首歌,胡宝善广为人知,也因为这首歌,胡宝善心中堆积了很多美好的回忆。

【采访】胡宝善 歌唱家

【解说】每一首广为流传的歌,都是可着人心裁成的背景音乐,衬着一代人奔忙的脚步,穿梭在时光的河流中。---这一段可以不要了,看看后期怎么用声音过渡。

 

【纪实片段】胡宝善在家练声“啊啊啊 ”

我爱这蓝色的海洋,祖国的海疆壮丽宽广,我爱海岸耸立的山峰,俯瞰着海面象哨兵一样。啊,海军战士红心向党,严阵以待握紧钢枪,我守卫在海防线上,保卫着祖国无尚荣光。有时候唱F调,唱个深F调的。你看上次在那个什么那个跨年度音乐会上中央台的,我就跟吕薇唱得F调。一般的就是到这个年龄呀,把歌都往下降,都往下降调的唱。我呢基本上每天,由于每天练,还保持那个原调。上次这个原调是这个E调,我录唱片的时候年轻的时候用的是F调,所以后来这次跟那个吕薇一块儿我们演出的时候呢,在那个跨年度音乐会又恢复到F调了。像年轻的时候那样。
保卫着祖国,无尚荣光。反正每天都这么练,每天都活动活动,就拿它当气功这么练。

【解说】虽然早已退休,但胡宝善仍曲不离口,他常说,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同行知道,三天不练,观众就知道了。为此,他每天都会花上两个多小时在他的私人练歌房里演唱,从《我爱这蓝色的海洋》唱到《莫斯科——北京》、《咱们工人有力量》……一唱就是十几二十首。所以,他至今还能保持一副好嗓子。

【解说】这个练歌房位于胡宝善家楼下,练歌房最引人注目的除了那两米高的大镜子,就是满屋的海报和影视作品,那是影视演员—胡军,他是胡宝善的儿子。

【纪实片段】胡宝善讲与儿子同台的故事
胡宝善:我主要是喜欢他扮演的这些角色。
胡宝善:特别是他那个演赵云演赤壁的时候,因为他就是演这个腰部受的伤吗,从马上摔了。就是他跨着身子,这马正常跑,他躲那个箭,拿着这个东西。就是那个镜头
我比较喜欢的我就能够留着,平常看一看。
胡宝善:这是“天龙八部”。后来我也看到很多,又二版三版,也不知道几版了到现在。但是我还感觉到就是他当时演这个的时候,我看了这个片子我还是很激动的。我比较喜欢。
    胡宝善:这个是庆祝电影百年的时候,庆祝电影百周年的时候,这是在上海。结果呢把我约了去了,让我一个是唱海洋,那么这个时候我就把主旋律让胡军唱了,让胡军唱了。

【解说】2005年10月1日的“中国电影百年红歌会”,胡宝善和儿子胡军父子俩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同台放歌《我爱这蓝色的海洋》。胡宝善对声乐艺术孜孜不倦的求索精神,深深感动着后辈。在2011年,76岁高龄的胡宝善发布了首张个人专辑《我爱这蓝色的海洋》。电视剧《火蓝刀锋》也以此歌为主题曲。

【资料】电视剧素材配音乐

【解说】一支歌《我爱这蓝色的海洋》,让胡宝善的名字走进千家万户30多年,一个家——钟鼓楼,却让胡宝善记住一辈子。如今,胡宝善的家虽然不在钟鼓楼下,却始终没有走出北京城,不管搬到哪儿,记忆不变,搬了11次家,每次搬家,胡宝善都会拿着父母的照片诉说思念。

【现场同期】胡宝善看着父母的照片
 胡宝善:爸爸妈妈,你们放心,你的四个儿女,包括我们的孩子们,他们都过得非常好,都很幸福。放心吧。

【画面】黄昏,钟鼓楼,大街,人群
推荐: 《我爱北京天安门》 《幽幽乡情》 《感恩北京》
播放次数:
内容摘要
【画面】清晨,钟鼓楼空镜头、草厂胡同大全景、鼓楼大街空镜头、胡同骑自行车人群 【音乐】晨钟暮鼓 【画面】胡宝善带着夫人走进草厂胡同 【现场同期】胡宝善 歌唱家 胡宝善:东四西单鼓楼前,这是最繁华的地儿。 夫人:最繁华的地儿。 胡宝善:北京城里边那
标签:
来源:CCTV故乡时间:2017-12-01 11:13作者:杜沛霖责任编辑:cctv故乡
热点推荐
热门排行
首页 | 最新动态 | 栏目介绍 | 节目预告 | 视频点播 | 节目相册 | 全国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17 故乡新闻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京ICP201208169  技术支持:CCTV故乡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