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面】济南市空镜,冰心文学奖现场
【文字】济南(键盘敲击声)
【现场同期】
主持人:下面有请获奖作家丛维熙、门瑞宇、任林举、杨曙明、刘福军、张华、巴一上台领奖,有请。
【解说】
巴一,本名巴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全国青联委员,重庆市青联常委。曾被评为“重庆市十大杰出青年”;第15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首届“中国时代十大新闻人物”;2004年度“中国十大榜样人物”。其作品曾获“老舍散文奖”、“冰心散文奖”“华夏散文奖”、第一届第二届“重庆文学奖”等。
【现场同期】
歌颂故乡是作为一个作家的义务,我的小说和我的散文大多是以淮北乡村的故事为主题。
出片名:《故乡在晚风中》
【画面】麦田镜头,巴一入画
【解说】
每年的端午前后,都是中原地区收获冬小麦的时候,在这个金黄色的时节,巴一再次回到了故乡——安徽•太和。
十几年前,巴一曾经在他的散文《故乡在晚风中》发出这样的感慨:“我离开故乡赵庙,已经整整十五个年头了。十五载春夏秋冬,是一段多么遥远而漫长的岁月啊!”及至今日,这样的感慨愈发的浓烈。
【现场同期】
对故乡的思念也好,对故乡的想念也好,就像那个木头在水里边,有时候越往下按,它越漂上来,越往下按,它越漂上来。
【解说】
故乡在每个人的记忆当中都是最为深刻的,巴一笔下的故乡,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他只是将自己记忆中的东西还原出来,呈现给读者,而这些平淡而有味道的文字,却更能让人们产生共鸣和感动。
【纪实段落】
巴一:这就是我文章中所说的这个赵庙集,我老家的集镇,这个集是最热闹的。每到农历逢单的日子这个集镇上人特别多。
【解说】
巴一的故乡在安徽省太和县巴楼村,而赵庙,是距离巴楼村不远的一个集镇,这里是当地农民,赶集购物的地方,逢单开市的传统,已经不知持续了多少个年头,而巴一对外界了解,也是从这里开始的。
【纪实段落】
巴一:第一次到集镇上来,我记得最清楚的是跟奶奶一起来,巴一:那一年到庙集上来是四月八的鼓会,一年有一次鼓会,农历的四月初八,我在很多文章里面写到了。那么这个鼓会的人比现在的人还要多,那时候我祖母很穷没有钱,我看着这个也想要那个也想要,我祖母就给我买了一个汽水,这是对赵庙集最初的记忆,也就是最深刻的记忆,也是最美好的记忆。
【解说】
每年的四月初八是赵庙集最热闹的日子,这一天,学校也会放假,年长些的孩子们都会帮着父母去赵庙购买农具等物品,而巴一第一次来这里,就是跟着祖母一起来买农具的。
【纪实段落】
这个多钱一个?
插话:1块钱。
巴一:1块钱,这个四月八,四月八赶会最喜欢的就是买一个粽子,对不对?粽子那时候才两毛钱一个。
插话:那时候便宜,多少年了。
巴一:你这多少钱一个?
插话:这个1块。
巴一:这个1块吗?拿个袋子,给我们拿个袋子。
记者:那个拿在手上,拿一个在手上。
巴一:这个好得很,对。都拿走,都拿完。有枣的吗?
插话:有。
巴一:在哪里?
插话:在这边呢。
巴一:还真有个枣的呢,好得很,5毛钱一个。
巴一:我第一次到赵庙集上来最想吃的是粽子.
【同期】
我没见过粽子,我就缠着奶奶要吃粽子。后来我吃了一半,我就说给奶奶吃,奶奶舍不得吃,把这半个粽子还留给了我。至今那个粽子我还记忆犹新,粽子里边那颗鲜艳的红枣,是我最大的渴望,最大的渴望。
【解说】
沿着赵庙集的大街一路行走,就是曾经的赵庙中学,巴一的母校。
【纪实段落】
巴一:原来叫赵庙中学。
插话:对。
巴一:还没有这么好的大门。
插话:这也是我的母校,在也在这儿读了7年书。
巴一:在这里呀。
插话:应该是2002年的时候改的太和六中。
巴一:2002年。
【解说】
走在美丽的校园,巴一恍若回到梦中,这是他在文章里面曾经无数次提到过的学校,因为这里是他开启梦想的地方,只是眼前呈现的景象与昔日已经完全不同。
【纪实段落】
巴一:在这个赵庙中学,也就是现在这个教室里,当然不是现在这个房子,原来这个教室里,那么我写的作文语文老师经常当范文读。这样的话你知道,17、18岁都是梦想扉扉的时候,那么老师这一鼓励,那么这个虚荣心就成了上进心,所以我写作比较勤奋,写作文比较勤奋了。那么语文老师的表扬,越表扬他写得越多。之后我写的一篇作文,老师说这篇文章写得好,可以拿出去到报纸上发表。那么我从来没有发表过文章,我就把这篇写好的作文拿到了我们的文化馆,就是赵庙集上那个文化馆。当时的馆长杨延斌(音),他在我们镇上恐怕是最有文化的了,我就拿给他看。
【解说】
杨馆长告诉巴一,文章和做人一样,要朴实而有内涵,华丽的辞藻并不一定能触动人的心灵。这样的教诲,巴一牢记于心,一直到今天,他的文风依然深受老馆长的影响。
【同期】
那么通过杨老师的修改以后,就在阜阳报发表了。阜阳报当时是我们阜阳地区唯一的一家报纸。那么拿到那个豆腐块,躺在被窝里还在看,很激动。那么班里边的同学都在传阅,老师也知道我的作文上了报纸了。从那儿以后,我的写作积极性特别高,就开始写小说写诗歌写散文。
【解说】
正是这小小的“豆腐块”成就了巴一的文学梦,从此他的文字开始频繁地出现在当地的刊物当中。
今天,一路走来的巴一早已从那个发表一篇文章就彻夜难眠的少年,成为了著名作家,可曾经,那略显幼稚的想法,又有多少人知道呢?
【导视】
一路寻觅,他是否能找到记忆中的味道?
这种味道又为何能让他牵挂一生?
《故乡》栏目继续为您呈现《故乡在晚风中》
【纪实段落】(截取几段没有买到的)
巴一:你这卖的可有荆介?
插话:没有荆介。
巴一:哪个地方有卖的?远不远?
插话:没有多远。
巴一:从哪里过去,从那里过去就行,菜市场那边是吗?
插话:对。
巴一:好,好得很。
巴一:你这不是荆介吗?这个多少钱一斤?
插话:两块。
巴一:好,两块,买点,这个多好呀,拿个袋子。
【解说】
在巴一的故乡,荆芥是一种深得人们喜爱的菜肴,而巴一对于荆芥的感情尤为特殊,细细追寻根源,他觉得,这种感情源于最为疼爱他的祖母。
【同期】
这个荆介很特殊,至今在我们农村里边它就生长在水井边上一片一片的,一片一片的种。后来因为它的季节比较短,它就生长在夏季,那么很多家庭对荆介的依赖不亚于任何一种植物。比如说这个青菜那个菠菜,它都没有荆介的味道鲜美,它就有一种清香味。那么到了学校以后,这个荆介本来就种得少,一家人不够吃。奶奶更是把井边的荆介掐了,每个星期都给我留着,等我放学回来,每个礼拜回来拿到学校吃。一家人都舍不得吃,都留给我了。当时是这么一种情况,所以对荆介的依赖至今忘不掉。我后来就把荆介子挪到重庆,重庆人是不吃的,外地人也不吃的,只有我们太和人或者我们的赵庙人独自偏爱这种植物,这种青菜。
【解说】
荆芥,可以说是祖母留给巴一的一种味道。巴一是家中长孙,他一直都是祖母最疼爱的,虽然家里面很穷,但是祖母总会把最好的留给他,而他,也一直对祖母充满着依恋。他与祖母之间的故事,后来成了他笔下最为动人的文字。
【纪实段落】
对这里我是特别深刻的,我儿时都在这个地方玩,这个原来是一片庄稼地,春节后农村是比较空闲的时间,那么村民们都在这里搭个舞台,请来附近的戏班子在这里唱戏。那么舞台就在这个地方,这个舞台搭得很高。那时候在乡村里边没有什么娱乐节目,看戏是最大的享受了。奶奶带着我,怕我累,怕我小孩搬不动板凳,她就帮我搬板凳,就挤在这个戏台子的前边。那么唯恐别人挡住我了,还跟别人说好话,让我往前面站。戏台上锣鼓喧天的表演,奶奶告诉我这是个好人,这是个坏人,坏人怎么坏的,好人怎么好的,给我讲这些人生的道理,至今我都不能忘记。有时候看戏很晚了,我都睡着在奶奶的怀里,奶奶不忍心把我叫醒,她就一直等别人都走完了,才拉着我回家吃饭。所以说这片土地当然不可能再唱戏了,不可能再搭舞台了,那么奶奶说的话,好人和坏人的形象在我心目中永远忘不掉的。甚至说奶奶的话和这舞台上表演让我记住了做人的道理,一定做个好人,不做坏人。
【解说】
林荫里、麦田边、小桥上,巴一仿佛看到:整个村子里都浮现着年幼的自己与祖母相伴的身影,从未远离过这个村庄的祖母,就是在这里给他留下了许多淳朴的道理,而正是这些教导,伴随着巴一走到了今天。
【纪实段落】
巴一:这里一边是麦田一边是水沟,这是我们这里特有的泥泞小路,属于我们淮北农村的泥泞小路。从记事起,我记得我牵着奶奶的衣襟,就在这条小路上走,去赶集,去下地,那是深一脚浅一脚。比如下雨过后的晴天,她就坑凹不平的往前走,冬天的时候穿着胶鞋脚冻得不得了,就这条路没办法。那么恰恰是这条泥泞的小路,让我随着奶奶一起走到了集镇,走向更远的地方。
【解说】
虽然巴一已经出资为自己的家乡
修起了四通八达的柏油路,可是巴一还是经常会走在这田间的泥泞小道上,回忆自己的祖母。祖母不在了,巴一再也无法听到她的声音,但是巴一相信,祖母在天之灵一定会为自己的今天感到欣慰。
【同期】
到我读完大学工作以后,在司法局工作过以后,我说实话那个工资根本不够补贴家用的。在我读书的时候我父亲还在村子里面到处借钱,还欠了人家很多债。我到城里以后,也很少时间回来看奶奶,后来当我知道奶奶重病的时候,我就回来一趟,把身上仅剩的5块钱给她,她坚决不要,她说你在外面花钱,我在这家里不花钱。我也就这么大能力,身上仅有的5块钱给了她。到第二次回来的时候,我家院子里站了很多人,奶奶已经去世了,当时我责怪我父亲,我说你为什么不通知我,为什么不告诉我?奶奶对我恩重如山,为什么不告诉我?我父亲泪流满面,说我们没钱给她治病。我说你通知我呀?通知你有什么用呀,你上学的时候借的钱还没给你还清呢。在这种情况下,我是嚎啕大哭,无能为力。就是说我自己的亲人期望我读书以后有出息了,能帮助家庭,并且解决困难,我不但没有,还要眼睁睁的看着我的奶奶去世,这对我简直是致命的打击。
【解说】
对于祖母的记忆,到这里就成了一个终点,然而这却成了巴一人生的又一个起点,为了摆脱贫困,为了让家人得到更好的生活,巴一选择了离开。
【导视】
远赴他乡,巴一开始了传奇的人生。
面对重重困难,他是如何坚持走到今天的,《故乡在晚风中》继续为您呈现
【解说】
1989年,带着祖母离世的伤痛,巴一离开了自己的故乡,他没有告诉家人,身上只带着从朋友那里借来的300元钱,随便登上了一列火车。当他一路逃票到达终点的时候,心情仿佛产生了些许的变化,因为这里是重庆,记忆中小说《红岩》所讲述的那座城市,这里燃起了他新的希望。
【纪实段落】
巴一:这个地方叫两路口,两路口是渝中区的一个地名,我从安徽老家坐火车过来为什么要住在这个地方呢?这个下面就是菜园坝火车站,重庆最大的火车站就在这个下面。再一个这附近都是宾馆,这里便宜,它5块钱一个晚上,一个人5块,那其它地方都要10几块,这是最便宜的。
【解说】
对于重庆的憧憬,让巴一满怀激情,他想象着自己会有飞黄腾达的一天,他也想着要让故乡的亲人过上幸福的生活,他积极的想要找到自己的第一份工作。然而,现实的残酷很快就将这份憧憬打碎了。在当时的环境下,一个外来户,是很难找到工作的。
【同期】
那么我就到处找工作,我就给那个擦鞋的老太太说,你收我做徒弟吧,我来给你擦皮鞋。她不要,她说你一看像个干部,你不是干这行的料。那么我就想到最不好的地方到环卫处去扫大街,那个时候是1989年,重庆大街上还是用扫把人力来扫大街的,我就到环卫处。那么环卫处也说不行,你不适合在我们这里工作,我们这里都是当地人,你是外地户口不行。
【解说】
作为一个科班出身的大学生,在这里竟然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这让巴一的心中充满了疑惑,然而更让他痛苦的是,身上的钱就要花完了。
【同期】
巴一:我在重庆最绝望的三天,也就是说这一生当中最难忘的最绝望的三天,是在1989年11月份的时候,一连三个月的时间都没有找到工作,当时在这么困难的情况下,我就没有钱,身上没有钱交房费了。服务员天天催着我交房费,我都是吓得溜着服务台小心翼翼的走出去。
【影视片段】(闪回)
巴一听到店主夫妻因为眼镜的事情正在吵架。
【解说】(影视段落穿插)
看到如此情形,饥饿难耐的巴一急忙上前(向老板询问眼镜度数,)
当巴一得知店主的眼镜度数与自己相同,他急忙向店主提出,将眼镜卖给他。
【影视片段】
(店主不愿意买)求求你们,我不要钱,给几个面包就行了。
【解说】
看到巴一可怜的样子,店主答应了他的请求。吃了一顿饱饭的巴一沉沉地睡了过去,他没有想到后面的故事。
【影视片段+解说】
(服务员敲门告诉巴一有人找他)
看到眼前的两个人,巴一感觉有些莫名其妙
(店主还眼镜,送他食物,片段)
【解说】(段落与影片结合)
面包店主人的行动,深深的打动了巴一,他热泪盈眶。巴一第一次感受到了重庆人的耿直与热情。
【同期】
后来这个面包店搬走了,这多少年了,几十年了,因为拆迁他们搬走了了,后来也没有什么联系了,没有联系了。我发自内心的感谢他们两口子。
【解说】
巴一的小说《人在重庆》被很多人称为重庆版的“北京人在纽约”,这部书讲的,其实就是巴一自己的故事,他把那些心酸与感动,都融入到了这部作品当中。然而,正如书中的主人公一样,不论是顺境还是逆境,巴一始终没有放弃手中的笔和心中的故乡。
【同期】
很多人做生意靠关系,而我往往是采取先采访对方,跟对方交朋友,把对方的文章写出来发表了,成了朋友了再做生意,是这么一个思路。
【解说】
巴一这种与众不同的营销方式,让他在重庆站住了脚,他在收获财富的同时,也认识了很多朋友,而频频有佳作问世的他,在重庆的文人圈里,也小有名气,甚至成为了第一个外地户口的重庆作协会员。
1989年的时候,一篇名为《我请黄济人吃饭》的文章在重庆各大报刊刊登,文章里的故事却让巴一至今仍沦为朋友们的笑谈。
【解说】
对于巴一的来访,黄济人虽然有些惊讶,但是当他看过巴一的作品之后,却非常感动。
【同期】黄济人
他对家乡的那种情感,而且认为自己在重庆拼打以后没有什么报效给家乡,没有什么报效给家乡给父母,这种情感我看了以后还蛮辛酸的。
【解说】
为了勉励这个年轻的文学爱好者,黄济人将自己的作品赠送给巴一,而巴一也非常高兴。
【影视片段】
巴一邀请黄济人吃饭
【同期】
我没有想到他没有拒绝,我想他肯定会说算了,或者刚认识第一面,就不会去的。那么他说好呀好呀。
【解说】
黄济人答应了自己的要求,巴一可傻了,当时身无分文的他只能硬着头皮跟黄老师吃了这顿饭。
【影视片段】
巴一向经理提出用手表来结帐
【解说】
几番纠缠,当饭店经理得知巴一请的是大名鼎鼎作家黄济人之后,他主动承担了这顿饭钱。
【同期】黄济人
朋友之间请吃饭的次数太多了,我第一次碰上一个请我吃饭但是身上不带钱的人。我当时就问他怎么回事,结果他没有钱,他不是忘了带钱,他一分钱也没有。
【解说】
文章发表之后,巴一顿时成了重庆的名人。这个故事也成了很多重庆人茶余饭后的笑谈。可他们都不知道,正是这篇文章,让两个主人公成为了忘年交,而这份友情,直到今天仍然在延续。
【同期】黄济人
那么他就把这个过程讲得更深刻,为什么要这样做,他对文学,他对文学老师的一番心意。所以让很多的我的一些朋友都很感动,就是他身上除了有文人的一些秉性,有文人的一些天赋,他更有文人做人的一些道德。
【纪实段落】黑起,声音先进。(与妻子携手而行)
青春梦想蓝天,
这是你的生活全部吗?
不,还有爱情,
拿什么奉献给你呢,我的爱人。
这首诗在我心里念了一遍又一遍,
【解说】
在重庆,巴一有了自己的事业,建立了自己的家庭,他享受着,他也感恩着,他也会经常跟妻子说起自己的故事,告诉孩子自己经历过的磨难。
【同期】
安徽太和这个地方,是永远让我牵肠挂肚的故乡。重庆是我成就梦想实现梦想的地方,我永远热爱这座城市,热爱我的第二故乡。
【解说】
故乡的概念,对于巴一来说,早已变得不同。无论是太和那金色的麦田,还是重庆这个钢筋水泥的森林,他都离不开,抛不下,舍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