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 > 视频点播 > 热门文稿 > 《洛水之阳是故乡》
(解说词)寻找足迹,是一种文化的寻根。在洛阳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将文化传承作为自身的使命,选取了自己最为熟悉的地域,也就是故乡做为切入文化层面的基点展开探寻。这些深深刻上文化烙印的生命,只有真正完成了"寻根",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风格。寻找足迹,也是寻找一种属于自己的文化标志。在这条寻访的路上,有一群人,他们辛苦跋涉着。

(画面)日出 上清宫 赵良真道长在上清宫打扫,叩拜

(解说词)这里是位于十三朝古都洛阳北部邙山上的上清宫。每日清晨,赵良真道长都做着同样一件事,打扫、上香、拜祭、诵经,今天,先秦史学研究会副会长蔡运章教授早早地来到了这里。蔡运章生于长于洛阳这个十三朝古都,从研究老子开始,对上清宫的认识,从模糊到清晰,浅表到深刻,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探寻老子的足迹,让我们跟随蔡教授的脚步,从洛阳上清宫开始吧。

(出标题)《洛水之阳是故乡》

 

(解说词)上清宫位于十三朝古都洛阳北邙翠云峰之巅,传说老子在此炼丹、创立了道家学说,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老子,春秋时代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哲学思想和《道德经》被后人广为传颂。在史学界,有一种观点就认为洛阳上清宫是我国道家和道教的发源地,它在道教史上,确实是具有重要历史文化载体的道教宫观。

(同期声)先秦史学研究会副会长 蔡运章教授
上清宫位于洛阳北部邙山的制高点上,古时候这里树木茂盛、苍翠如云,因此这里就被称为翠云峰。相传公元前520年,当时周王室发生了内乱,老子为了避免当时的各种干扰,就到翠云峰上来进行修道炼丹。翠云峰因为他在洛阳制高点上,是个夏天乘凉避暑的好地方,因此后来道家就把这里作为老子炼丹、纪念老子这样一个圣地。

 

(情景还原)影视资料
老聃自幼聪慧,静思好学,常缠着家将要听国家兴衰、战争成败、祭祀占卜、观星测象之事。老夫人望子成龙,请一精通殷商礼乐的商容老先生教授。商容通天文地理,博古今礼仪,深受老聃一家敬重。老子的父亲李乾是周王室的一名御史,在洛阳任职。

 

(解说词)
春秋时代的史官为世袭制,史官的传承,靠的是血缘和文化,李乾看到年幼的老子天资聪颖,就十分希望他能接受良好的文字教育,以便将来可以子承父业。在公元前571年的春天,李乾利用从洛阳回家乡鹿邑省亲的机会,完成了一件大事,把在家乡的老子迁往都城洛阳,

(情景还原)影视资料
在洛阳,老子度过了大部分的时间。老子大部分的时间是在洛阳度过,哲学思想的形成,都与洛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历代帝王,都曾以朝拜上清宫为荣。

(同期声)先秦史学研究会副会长 蔡运章教授
到了唐代,李氏王朝追认老子为李氏的先祖。唐高宗追封老子为轩辕黄帝,唐玄宗在开元年间又召令两经修老子祠,进行老子庙,来进行祭祀。当时修这个庙宇叫玄元皇帝庙,也叫玄元观,规模宏大。庙里面还画的有吴道子做的画,杜甫也曾写诗来称赞洛阳的玄元皇帝庙。到了明代玄元皇帝庙又重新进行了重修,规模仍然保持原来唐代的规模,中院又进行了拓展。

 

(解说词)下清宫,旧名青牛观,位于洛阳上清宫森林公园下岭。正是洛阳八景中“邙山晚眺”的立足点,整个宫观被揽在邙山镇岳村襟怀之内。中国道教建筑,凡祀神的祠庙,统称为宫观。宫观是“道宫”、“道观”的合称,譬如上清宫;规模较小的为“观”,基本是民间自发而建,随意敬些个神,譬如这个青牛观。

(同期声)先秦史学研究会副会长 蔡运章教授
大家知道老子西行骑的这头青牛本是一头神牛,它通达人性能够腾云驾雾,飞行天空。是老子非常理想的一头坐骑。老子平常在上清宫炼丹,但是每天也经常到这里饲养青牛,也在这里进行休息。这后边原来有一个大的窑洞,所以叫做炼丹洞,这个青牛观原来还有一个炼丹楼也叫八卦楼,据说那是老子当时炼丹遗留下来的炼丹炉。

(解说词)老子西行而去,为世人留下一个个千古之谜。一个人的成长,特别是一个伟人的成长,是有其深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的,就像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必须植根在肥沃的土壤之中。老子之所以能够成为伟大的人,是与他成长的这片土地密切相关的,而这片土地,就是他的故乡。

part1:
(解说词)一块石碑,纪录了中国历史上两个文化巨人的相会
(同期声)孔子知道老子博古通今,明道德之规,通礼乐之源,因此他要拜老子为师。
(解说词)几块砖雕的出土,又有着怎样的意义?
(同期声)证明当时老子故宅这个院子还是很深的。
(解说词)《故乡》栏目继续呈现《洛水之阳是故乡》

(解说词)洛阳,居洛水之阳,天下之中,洛阳古为中国,从文字看,现代汉字“中”字就是洛阳山川形势的写照,洛阳四周山峰环绕,西有周山,东有嵩山,北有邙山,南有龙门山,形成口形,洛河从中穿过,恰似一竖。在古人们看来,洛阳的地理位置是中华之中,而随着历史的变迁,洛阳也在民族形成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影视资料)老子与洛阳有着特殊的情缘,他一生的时间大部分都是在洛阳度过的。老子在周朝当了几年守藏室这个类似管理图书的小官吏之后,他得到了生命中唯一一次提拔,当时周景王给了老子一个“守藏室之史”的册封,此后,随着这个官职被正式记录进司马迁的《史记》,老子也便成为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任国家图书馆馆长。

 

(解说词)在洛阳博物馆,馆藏了大量西周时期的出土文物,其中就有件八卦符号陶罐,很好地证明了在那个时代,老子及其思想就开始被民众所推崇。

 

(同期声)蔡运章教授说馆藏文物的历史价值

 

(解说词)至今,在洛阳老城东关大街的文庙旧址前,仍然保留着这样一块牌坊式的石碑。

 

(同期声)先秦史学研究会副会长 蔡运章教授
大家知道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他30岁的时候,他将要修春秋,开门办学。因此他要到当时的京都洛阳来拜访两位在当时非常有影响的两位大人物,一个是老子,一个是苌弘。这就是说孔子汝州问礼于老苒,访乐于苌弘。老子是东周王朝的柱下史,孔子知道老子博古通今,明道德之规,通礼乐之源,因此他要拜老子为师。

(解说词)这就是历史上的孔子入周问礼事件,中国古代文化史上,两个文化巨人的相会,就发生在洛阳。这块石碑上书“孔子入周问礼乐至此”九个大字,碑呈长方形,龟形座,中间是青石,四周青砖围砌。这块迟立的石碑,清楚地记载着两千年前孔子入周问礼的史实,也记载着中国历史上儒道两位大师那次不同寻常的会晤。当时,老子一家住在洛阳城东,也就是现在的洛阳市老城第24中家属院内。

 

(解说词)王支援教授是洛阳市考古研究的专家,在他的办公室里,堆积着他从各个考古现场和工地上搜集而来的瓷片等古董,当年,他也经历了老子故宅砖雕的发现。

(同期声)洛阳老子纪念馆 王支援馆长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孔子入周问礼碑就在离这儿非常近的南边大概500米处,当时老子住在这个房子大概南边30米处的地方,证明当时老子故宅这个院子还是很深的。至少我们想古代的建筑一般应该有三进深,有大门、二院、三院。现在所保留的这一栋就是他最后的一处院子,我们看到周围的围墙都没有了,还看到一些残留的石刻,狮子柱,以前还能看到其他的东西,包括传说有老子拴青牛处这块石碑,现在都散落了,据说在民间,我们曾经做过调查,最后都没有结果。

(纪实段落)孔子入周问礼碑的发掘现场

 

(同期声)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程永建
应该是2008年的10月份,我们接到上级有关部门的一个电话,说在二十四中家属院的前面他们盖房子的时候发现了有关老子的故宅这方面的文物。

(解说词)听到这个消息,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程永建队长带着几名队员立即赶到现场,只见正在拆除的民宅共有两层,已拆掉的废旧砖块堆砌在一起,随着文物工作者将旧砖一块块拿掉,一通青色的石碑渐渐映入人们的视线。

 

(同期声)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程永建
当时我们文物队就来人到这里进行调查和勘察,经过询问也确实发现了这方面的情况,一个是四块砖雕,老子故宅。据老年人回忆说当时它是镶在一个门上面的,这四个字。同时还发现了一块石碑,大概有一米四五那样,上面写的是“孔子西向问礼停车此”,和孔子入周问礼碑有一样的内容,但是时代上不一样,它可能是清代的。

(解说词)这四块青色的砖雕每块长约29厘米,宽约16厘米,厚度为5厘米。它的发现在考古学上具有重大的意义。时光流转,白驹过隙,蓦然回首,人世间早已沧海桑田。这组清代的建筑,原来非常的破败,如今已经成为洛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天在洛阳城内,老子的遗迹随处可见,老子的思想依然在影响着这里的人们。

(纪实段落)蔡运章教授走进北企集团洛嘉摩托公司大门,众人迎接

(画面)老子思想座谈会

 

(同期声)蔡教授给员工们讲老子的理论

(画面)生产车间、监测中心、

(解说词)在洛阳北企集团、洛嘉摩托,张东杰总监经常会邀请专家们过来讲授老子文化,他们希望通过这种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能够对企业的经营与管理起到良好的正能量的推动作用。

 

(同期声)洛嘉摩托营销总监 张东杰
北企集团地处洛阳,老子文化的发源地,我们企业也深受老子文化的熏陶。从建厂到今天被誉为中原地区最具有活力的企业,始终秉持一个核心价值观,就是精诚、精益和精品,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从老子文化等传统文化中汲取了大量智慧。

(解说词)用心成就完美,洛嘉品味生活。洛阳北方企业集团,作为一家专业以摩托车和发动机研发、制造、销售为一体的大型国有企业,多年来,也深受老子文化的影响,长乐未央,逍遥太和,正是北企集团洛嘉摩托暗合老子思想最好的写照。

 

(画面)锣鼓队在城市广场表演

(解说词)翻开《洛阳县志》,我们不难发现,洛阳这个十三朝古都,曾是千余年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书写了辉煌的曾经,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现在洛阳已经成为中国重工业城市,也是闻名中外的休闲城市。

洛阳牡丹红满天,龙门石窟扬天下,在今天,我们能从洛阳城市的许多道路名称和地名等细节处,寻找到老子的足迹,在这里,你也能收获到一种时光沉淀下来的沉静与安详。当夜色暗下来后,洛阳的老街,就会开始展现它活色生香的美丽。

(画面)洛阳城市夜景展示

part2:
(解说词)老子思想在今天,有着什么样的实际意义?
(同期声)想通过老子纪念馆的建立和建设,把老子最著名的道德经给他完整的以这种形式展示出来
(解说词)千年帝都,牡丹花城,乃中华文明之源
(解说词)《故乡》栏目继续呈现《洛水之阳是故乡》

(解说词)位于老城区北大街喧闹繁华处的祖师庙,它已静静伫立近千年,洛阳祖师庙始建于元末明初。如今,洛阳市政府将祖师庙改为老子纪念馆,就是为了纪念这位对洛阳影响深远的伟人。纪念馆约1700平方米,现存前殿、大殿和东耳房。其中,大殿坐北朝南,面阔5间,进深3间,四周斗拱,飞檐起翘,琉璃瓦覆盖,顶部正脊两端有陶塑龙吻,脊背饰龙、荷花彩陶浮雕,殿顶四角戗背上塑四神。为了这个纪念馆,王馆长可以说是倾尽了心力。

(同期声)洛阳老子纪念馆 王支援馆长
祖师庙是元代的建筑,他在元代刚开始建的时候到明代的时候它的名字叫真武庙,后来他的祖师庙是到清晚期以后变成祖师庙。所以这种建筑它在历史上曾经反复的改变了四五次的名称。

 

(解说词)在洛阳老子纪念馆里,馆藏了诸多明清时期木雕的老子人物造像,多为保佑家庭平安、兴旺、多子、多福、长寿、聚财等而制,各种形象的造像代表着老子在大众心目中多姿多彩的形象,也涵蕴着古都洛阳民间艺人古朴隽永的审美情趣和真实自然的生活感悟。在纪念馆内的一面墙上,雕刻有《道德经》全文。

 

(同期声)洛阳老子纪念馆 王支援馆长
因为老子长期在洛阳工作和生活过,而且在洛阳留下了很多老子的足迹和纪念他的场所、庙宇,而且老子的道德经也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部经典。可是在现今我们很少有人能够完整的看到他全部的道德经,只是会背诵他的某些经典、名言、名句,比如 “上善若水”,所以说我就想通过老子纪念馆的建立和建设,把老子最著名的道德经给他完整的以这种形式展示出来,使人们能够全部的、有兴趣的人包括有专业知识的人到这儿能够看到道德经的全部、全文,我想这就是我当时的初衷。

(解说词)在洛阳,除了雕刻版的《道德经》墙,还有一幅长达32米的篆刻竹简《道德经》。竹简的作者,是72岁的常通玉老人。十几年前,他萌生了在竹简上刻《道德经》的念头。于是,他买回竹子,进行刨、铲等处理,再放到锅里煮,最后用刻刀在上面刻《道德经》。

 

(同期声)常通玉老人说竹简《道德经》创作的过程

 

(解说词)用时一年零七个月,终于完成了这幅竹简,作品本是由甲骨文字体篆刻而成的,后来为了方便更多的年轻人阅读、欣赏,他又特意在旁边用现代汉字标注。今天的洛阳人在用各种方式纪念着老子,可见,老子的思想,早已渗入了洛阳这座充满活力、休闲宜居现代城市的血脉。
(同期声)采访蔡运章:老子及其思想对今天洛阳城市的影响

 

(解说词)从汤、武定九鼎于河洛到老子著述文章,洛阳这片土地上从来不缺乏传奇。北企集团持续45年历史,经久不衰足以见证。根不深,则叶难茂。文化是有根的,文化之根就深植于民族传统的土壤之中,洛阳这座魅力城市,至今被老子深深地影响着。

 

(同期声)
张东杰: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做人如此,做企业也如此。

 

常通玉: 
(解说词)无论是蔡运章教授还是王支援馆长,他们都用自己的努力寻找着千百年来老子遗留的足迹,常通玉老人和张东杰总监,他们也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老子的智慧。在今天当我们跟随着一个个寻访者,纪录他们的足迹,我们会发现,无论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寻访,守护或是纪录,他们都在践行着文化的使命,也为他们的故乡,贡献着一份自己的力量。
推荐: 《我爱北京天安门》 《幽幽乡情》 《感恩北京》
播放次数:
内容摘要
(解说词)寻找足迹,是一种文化的寻根。在洛阳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将文化传承作为自身的使命,选取了自己最为熟悉的地域,也就是故乡做为切入文化层面的基点展开探寻。这些深深刻上文化烙印的生命,只有真正完成了寻根,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风格。寻找足迹,
标签:
来源:CCTV故乡时间:2017-12-01 11:06作者:卢佳责任编辑:cctv故乡
热点推荐
热门排行
首页 | 最新动态 | 栏目介绍 | 节目预告 | 视频点播 | 节目相册 | 全国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17 故乡新闻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京ICP201208169  技术支持:CCTV故乡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