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词】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城里的人,可能无法理解道家园之于农民意味着什么,更说不清,他们对于故土有着怎样的情结。而从小生活在故乡河北隆尧的巩群海却清晰地知道故土对他意味着什么,而他又该为故乡做些什么。
【同 期】
我叫龚群海,家住隆尧县魏家庄镇肖庄村,我一生是种地,我是一个农民喜欢土地,视土地如命,一生愿意把这个土地,在土地上养活着我们。
【片 名】垄上行
【解说词】隆尧是河北省小麦和玉米的主产区,每年的六七月,是小麦丰收的时节,小麦丰收后,家家户户会播种当年的第二季作物。巩群海作为隆尧、柏乡、赵县三地农民合作社的理事长,也只有到了6月份,看着满仓的小麦,才会舒展紧锁的眉头。
【同期声】巩群海:我出去了
【解说词】今天是周六,既是巩群海一家人吃团圆饭的日子,也是农民上交收获小麦的日子。巩群海一大早便出了门,希望能够早点结束白天的工作,与家人吃一顿团圆饭,这对于整天为乡亲忙碌的他来说,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解说词】每年的这个时间,巩群海都要为村中儿女在外打工的老人们张罗小麦装车的工作。张老汉家的儿女都在外地打工,今年的小麦装车依旧是由巩群海找来村中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为张老汉装车。
【画面】工人搬小麦
【解说词】每袋儿小麦重达50多公斤, 扛一袋就足以令人汗流浃背。从袋子扎口、上肩,每一袋儿粮食的装车平均只有7秒。
嘉宾:过去怎么交粮,过去农民交粮他是在什么地方,在家门口村口上粮食就交了,可是收获是最小的成本是最高的,现在交粮直接把粮食交在入在合作社,给储备好的库房里,这个售价给过去至少提高20%到30%,受益增大了,成本降低了,受益的增加20%到30%是保守的数字,成本降低减少20%到30%也是保守数字,确切地说我们成本降低一半,受益增加一番。
【解说】经过一个上午的质检、入仓,农民们都将领取满意的收入。从过去精打细算的几千块钱,变成今天的万元收入。不管日子生活如何改变,巩群海与故乡间的情谊好似陈年老酒,愈酿愈深。
【画面】巩群海在田间
【解说词】巩群海的一生都在与土地打交道,土地教会了他有关于自然的知识。60岁的巩群海见证了,中国农村和农业政策的一次次变化。
【同 期】
从1977年以前我不到二十五岁这一段,根据咱们国家当时实行的土地政策是三级所有对位基础那时候是这样一个概念,从政策指导方面那是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有方向,人民公社是桥梁,小康家庭是天堂是这样一个概念,实质到我的体验执行到体验当中那就有所变了,给政策指导方向到这边有所变动,形成的现象简单地说,也就是说“队长花钱说句话,会计花费用笔划,社员用钱挨顿骂”,随即就出现了社员们的现象,小会磨洋工,拉屎撒尿三点钟看看不够点,看看天当时没有表,你就看太阳时间不到,还不到,寻个女同志你不去方便一下,她一去她一走,她走完我们就组合的工作,组合劳动就不组合了,不组合了就在地里休息了,就这样,有时候这样有时候是这样,有现在这个地方挺好,一靠。
【解说词】那个年月的巩群海和父辈们一样,心里是一团火,盼着日子好起来,但是有力使不上,只有苦熬着。
【同 期】
在我这个年龄,家中没有吃的,表面上到地里去干活实质上去地里寻找在没有人的时候可采取的食物,也就是说到晚上,回来凌晨之前,确切说到夜里,看看什么地方还有可吃的东西,那时候叫勤奋,说能怎么样能勤奋地捞到一点东西到家里使老人使孩子能勉强存活下来,在77年以前大致上就是这样一种生活环境。
【画 面】检查粮食、过地磅
【解说词】
让隆尧的农民都富起来,让今天的故乡不在唱着过去的歌谣,这是巩群海心中的梦想。2006年,就在这一年巩群海看到了梦想成为现实的希望。
【字 幕】2006年10月31日
【采访】
《合作社法》一出来,2006年10月31日,其实这就是我从19825年这一段永远在找农民的出路,一看到2006年10月31日人大通过这个法律,其实我这块土地是2006年10月31日已经包到手了,那是53亩地,那时掏租金按50亩地按承包费1亩地拿700块,一年分两次给农户兑付,10月1日一次,6月1日一次,一年两缴承包费。这一年我终于赶上了盼望已久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出台,出台后从2006年10月31日之后,当时就盼呀盼,盼到2007年7月1日这一天实施,盼到这一天之后到2007年10月19日礼拜二这一天拿到了合作社的执照,是130525NA000001X。
【画面】乡亲进门
【解说词】2006年的夏天,巩群海找来了38家农户,希望能够让合作社的经营有一个好的开始。
【同期】
嘉宾:咱们今天坐在这见面,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什么好消息呢?到明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就开始实施了,这个法能给咱们大家带来多少好处呢?能叫咱们花钱的时候花一半,进钱的时候翻一番,这就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给咱们日后带来家庭的收入和支出关系,只要咱们花钱少了,进钱多了,每个家庭都逐步逐步就会富裕起来了。你想一下,哪一家离不开花钱也不能离开挣钱,出钱的时候少点,进钱的时候多点,你说咱们家里是不是一天比一天逐步就富裕起来了?
【解说词】
然而这次谈话并没有达到巩群海预想中的效果,与满怀希望的他相比,乡亲们心里更多的是疑问。
【同期】
A:刚才你提到承包土地的问题,像你说的,农民哪来的钱啊?资金怎么办啊?
B:我想说咱包人家的地,是不是人家不包给咱?
C:先不说资金,也别说包地价格呢,现在这个地本身就是农户自己种着呢,怎么能让咱租下来?
D:农民要说承包这50亩地,是不是有一个统一价格?要承包要多少钱啊?我想你说说,是不是能统一一下?剩下的再研究,这是一个事。
【画面】村民表情特写
【解说词】商谈进入了僵局,每每遇到难事,巩群海总喜欢到娘的身边唠叨唠叨
【同期】
这位我叫她叫娘,但不是生我的娘,她是1921年8月24日出生,生我的娘是1931年12月26日出生,生我的娘她41岁去世,后来我见到这位老人,我就当亲娘一样去拜访。
【解说词】也许老人家根本不懂巩群海的想法,她只是知道孩子有难处了,她打心里心疼这个把她当做亲娘的娃子。
【同期】
我现在办这个合作社,有好多好多的老前辈,这老前辈从中华民国就是孙中山时代的三民主义一直叫普改,到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到后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到大包干,到大包干和联产责任制反映到过去当时这些老人们跟我说的这些事物,我知道了应该怎么做。
【解说词】在巩群海的眼中,世界上没有什么比说服人更难的了,他认为踏踏实实的做,比说要更实际。在所有农民的眼中,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莫过于辛勤的劳作,换取丰沛的回报。这种由土地转换来的处事风格,被这里的农民世世代代沿袭着。沉默的土地,只要有人耕耘,它就一定会给予回报。隆尧的农民,从水火风雹虫的历史中走来,练就了一身护地保桩的本领。从未想象过,不再下地务农将是怎样的生活。
【同期】
我亲身感觉到解决土地的办法跟咱们家庭生孩子没有大的区别,只有合作社才能解决土地问题,解决了土地问题,就能解决农村人家庭问题,解决家庭问题只有合作社这种方式,也就是盼望已久的《合作社法》出台,只要是《合作社法》出台了,整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几亿农民逐步逐步逐步要成熟起来,要富起来。民富了,国家怎么能不强?
【画面】巩群海苦口婆心
【同期】
多是多少?少是多少?咱就包50亩就可以。为啥要包50亩呢?大了搞不成,很小的又不能使用机械去耕作,违背了毛泽东说了“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到不了机械化还靠咱们传统的笨方法,人扛火罐人拉力,咱干不成活咱没有收益。
只要你包五十亩地,五十亩地能收我们啊,逐步逐步咱们这里面一年比一年产量高,产量高还不重要,更重要是品质要增加,咱到日后从普通麦到无公害加一倍价格,到绿色在翻一番,到伏羲再番一翻到有机翻一番,还得翻这得多少钱,十六倍,说不定能三十二倍。
【同期】
巩群海:我刚才说这个你感觉对还是不对?
村民:对对。
巩群海:从此大家就逐步逐步开始富起来,大家说是不是?
村民:是是是。
【画面】集体大笑
【解说词】巩群海的执著源于对故乡的爱,对乡亲们的情,他一生骄傲自己是个农民,隆尧对于他来说,不仅仅是生他养他的地方,更是一个赋予他神圣使命的地方。改变故乡的面貌,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是他一生不变的追求。
【采访】家乡对我来说就是土地,我生在这个地方,太行山环抱,西柏坡周围,这片土地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其他地方能生产的他们有我们也有,他们没有的我们也有。所以这块宝地,感谢天感谢地,感谢父感谢母把我生在这个地方,在这个地球上我个人看没有比这块土壤再好的一块土地了。这块土地一块地对一块田,一块田中间对一块温湿光气,就是说有冷的时间,有热的时间,有下雨的时间,有下雪的时间,所以说这块土地是最好的一块宝地。
【导视】
解说词:巩群海带领隆尧农民致富的愿望达成了,巩群海依然没有忘记当年的艰苦岁月。
同 期:过去1960那段时间像这都是比较好的食物,因为它没有什么大的副作用。
解说词:不管有多少事情,巩群海依然习惯穿梭于田间,因为有了地,身为农民的他心里才会踏实,日子才会红火。
《故乡》继续为您呈现《陇上行》
【画面】摘菜
【解说词】隆尧是一个大家庭,每个周六,巩群海家的团圆饭总少不了邻里的帮忙。在隆尧,讲究的是人丁兴旺、风调雨顺,饭菜仅仅是沟通感情的枢纽,一顿热腾腾的饺子足以让人感到满足。家和万事兴的道理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才会展现的淋漓尽致。
【同期】这是我们农户自己建立的三圣母庙,在过去这些农户他们的生活是非常非常苦寒的,因为是野菜糟糠填肚皮,暑九寒天没棉衣,他们为了能填饱肚子,能过上一个好的生活求老天风调雨顺,保护自己家庭平安,家丁兴旺,有的家庭生了个男性的娃娃,还愿还在这里,还有生了个女孩娃娃,还愿还在这里。到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从7月1日开始实施之后,基本上能给这些农户达到他的希望,从合作社设立后,将来以后这些要成为当地的特色文化景观,被保存下来。
【解说】经过一个上午的质检、入仓,农民们都将领取满意的收入。从过去精打细算的几千块钱,变成今天的万元收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成立后,隆尧变了,这片土地上的人变了,巩群海的梦实现了。但是他依然喜欢经常在故乡的土地上四处走走,看看,也常回忆着当年的日子。
【画面】吃树叶
【同期】
嘉宾:在我们小时候这些东西都属于比较好的食物,它就可以直接进到口里边充饥。在当时这种东西也是非常缺乏的,把这都会扒光,像这些小枝小叶,甚至扒光外边以后它又长大了,它的名字叫榆树,榆树叶子扒光了把下边的皮扒下来也可以充饥用,并且还可以把它的皮扒下来以后还可以配其他野菜充饥。当时人生活的艰辛,为了存在不仅仅把这些东西吃掉,还有像这些东西,大部分也就没有了。
这种东西它不可能直接进口,拿了它蒸着吃,蒸一蒸,但是它有副作用,吃一段时间以后会产生水肿。如果扒这一块的话,这叶子都会扒光,扒树皮的话,当时的食物会集体搜刮,让队长见了了不得。只要扒这个树叶时候或者扒树皮的时候看见队长下来就赶紧想一个办法,比如找一个地方,找到一个能掩住身体的地方不能让人发现,一旦被人发现,队长会给你很大很大的惩罚,说不定自己的命运会产生什么。说那时候能跑到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比较好,一发现周围有什么东西了,就跑到这个地方,一跑到这个地方他过来了你就看不见,等人都光了,我们才能拿着这个树皮悄悄地回到家去蒸一下,才可以吃,可以用。
【画面】扇扇子、巩群海在田间劳作
【解说词】这样的场景在今天的隆尧已经不多见,合作社成立后大量的机械化生产解放了农民的体力。作为一位热爱着土地的农民这种深入骨髓的习惯,驱使着巩群海时常忙碌于田间。也只有田间,是巩群海一天中唯一的自由时间。
【同期】该走了
【画面】开车
【画面】扬场
【解说】 扬场是小麦装袋前的最后一道工序。这种对于过去苦难的肢体记忆,时刻告诫巩群海今天生活的来之不易。脚踩黄土,头顶蓝天。作为农民千百年来从未变更的劳作方式,在今天的隆尧,正在逐渐的从习惯转变为回忆。
【画面】回家
【解说词】回到家中,妻子刚好将饺子蒸熟。除了感谢邻里的帮助,摆放桌子是巩群海能够为家里做的为数不多的事情。长年为合作社服务的巩群海,在家中的时间并不多。帮助村民解决困难是他生活的主旋律。一家人也非常珍惜这每周一次的聚会。
【同期】妻子讲笑话
【采访】
我生活身边的人,当然是感谢我的父母,他们是多么多么不容易,也感谢我的老伴儿,就是我的妻子,她这种天真、朴实从另一个层面启发我。
【解说词】巩群海的生活,是隆尧人们生活的缩影。有感慨、有回忆、有幸福、有悲伤,不管是哪一种,都是故乡赐予的人生。这种田垄上的人生在时间齿轮的碾压中发酵,在巩群海的人生中发热。乡愁也在眉宇间渐渐的舒展。如果说隆尧是一位母亲,巩群海用毕生的时间,只为母亲的繁荣安康;如果说村民是姊妹,巩群海极尽所能,只为兄弟姐妹的笑容常驻。在这片土地上生活60年,即使吃不饱、穿不暖,他从未离开。巩群海很高兴,他是隆尧人;也很自豪,能够在隆尧成立合作社。
【同期】家庭唱歌:(齐唱)我自豪,我高兴,我是咱的合作社人,毛主席号召我们富裕起来,习主席领导我们建设新农田。同样都在中国住,养鸡养鱼养乳牛,合作起来闯市场,互相帮助奔小康。家家成了种粮仓,户户都赶上了富愿意,合作医疗保天长。我自豪,我高兴,我是咱的合作社人,我是咱的合作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