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演唱】故乡
【解说】
阿不力孜·聂,生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二十二团一连,空政歌舞团独唱演员。曾多次亮相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1995年,他参演的剧目《克里木参军》获得文华新剧目奖。
出片名:《戈壁上的幸福滩》
【画面】库尔勒机场,阿不出现,接库尔勒街道及戈壁荒原车拍镜头
【解说】
2014年8月中旬,阿不力孜·聂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团60周年之际,再次回到了自己的故乡。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二十二团紧邻库尔勒市,地处天山南峦焉耆盆地,东临西游记中多次提到的西海,也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博斯腾湖,西靠西游记中著名的通天河——开都河,北依天山山脉,天山雪水顺流而下,给当地带来了丰富的水资源和美丽的风景,22团周边聚居着维吾尔族,回族,蒙古族等多个少数民族,民风敦厚纯朴,少数民族风情浓厚。
【纪实段落】车拍
阿不:师傅,麻烦你停一下。
阿不:老板,杀个瓜。
插话:好,要什么瓜?
阿不:这个吧,太阳瓜。
插话:太阳瓜?好嘞。
插话:六块。
阿不:好。
插话:给你找钱。
阿不:先不找了,先杀了再说。
插话:行。
阿不:杀了再找。
插话:好嘞
【解说】
新疆的水果以其口感和味道名扬全国,许久没有吃到故乡的水果,阿不力孜·聂显得有些急不可耐。
(画面:阿不吃瓜)
这一片瓜摊上的水果都产自22团,过往行人车辆经常会停下来吃个瓜解解渴。从这里向前不远就是阿不的故乡,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二十二团。
【纪实段落】阿不下车
阿不:我的故乡,我回来了。
【解说】
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命令新疆军区成立生产建设兵团,驻疆人民解放军的大部分军人集体就地转业,脱离国防部队序列,变成了一支战时能打仗,闲时能生产的特殊部队,阿不的父亲,就是当年的转业军人。
【纪实段落】
阿不:你走在大街上听一听,就会听到各种不同的方言,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带来了各地不同的文化,使我们兵团的文化显得特别的多元化。
【现场同期】(几位老人用自己的家乡话说自己的故乡)
插话:我是甘肃五维的(音)。
插话:阿拉是上海人。
插话:我是湖北人。
【解说】
这些老人都是22团的退休职工,其中有王震将军率领的359旅和陶峙岳将军率领的925?(925后面是否还有具体所指,例如:925军之类的)起义部队转业军人,也有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从全国各地赶赴新疆的支边青年,他们都为边疆建设贡献了自己的一生。
【纪实段落】回家
阿不:妈,哥。
插话:回来了,坐,坐。
阿不:没想到我回来是吧?
阿不:怎么啦?
阿不:像吗是吧?那我的眼睛呢?妈,我的眼睛呢,我的眼睛像你的。
阿不:她身体怎么样?
插话:还行,一直是这样,就是瘦了。
阿不:瘦了,瘦了好呗,有钱难买老来瘦,瘦了好,瘦了身体好,就没那么难受了是吧?
【解说】
阿不的母亲汉语不大好,但是对于阿不的归来非常高兴,不时抚过儿子发梢脸庞的手,最能体现那种母子之间深厚的感情。
【纪实段落】
阿不:这就是我们老一连,我小时候出生的地方。我在这个地方上完五年级,然后到了团中学。现在这个地方变化特别大,想找我们家当年的房子我感觉都不太容易找到了。我只能凭着我童年的记忆,看能不能找到房子这个位置。我还要算一下大概这个距离,因为这一片现在变成了,我觉得应该是从这儿,这个路离马路的距离,应该是在这个位置。我出生的地方应该是在这儿,当时我们家,这儿就住了两户人家。左手那个方向是一个马圈和牛圈,我父亲当年是马倌,就是专门看护这个养马和喂牛的。
【解说】
曾经住过的房子早已没有了,曾经一连的邻居,也大多随着城镇化的脚步搬到团里的楼房去住了,可是,记忆却无法磨灭,曾经的艰苦岁月,依然在阿不的脑中闪现。
【现场同期】
家里只有一间屋子,睡得是那种土坑,一家人睡得都是土坑。屋里面压根就没有家具,除了土坑。上面有一点被子什么的,就觉得能盖暖就OK了。
【解说】
每每回忆起往事,阿不总是充满唏嘘,他曾无数次地说过:“在我离开故乡以后,虽然也吃了很多苦,但是想想小时候的生活,就觉得这些苦根本不算什么。”
【同期】
我的父亲和母亲因为在这样一个生活的环境下,我觉得他们养大三个孩子,因为我现在已经身为人父,我觉得很勇敢在这样的环境下,同时他们还有笑声。我的父亲笑起来很爽朗,他有我们三个孩子的时候,已经都是60多岁的老人了。
【解说】
在阿不的记忆当中,母亲的身体总是不大好,一直都是年迈的父亲支撑着这个家,无论是下地劳作还是缝衣做饭,都是父亲在操劳。
【现场同期】
阿不:在这样一个艰苦的环境下,一个60多岁的老人你们可想而知他的身体状况是什么样。但是他为了能让我们这三个孩子都去上学,他从来没有过,因为家里一贫如洗而阻挠我们学习。
(画面留白)
我觉得现在你应该把镜头对着天空,你看碧蓝的天,飘着白色的云,多美呀。如果我们没有苦难,多好。
【解说】
对于过往,阿不不愿再去回忆,也许让那些沉痛的过往沉睡在记忆深处才是最好的选择吧。
【导视】
知青回乡,他能否找到自己的恩师?
行走校园,阿不力孜·聂重新回顾自己的艺术之路
《故乡》栏目继续为您呈现《戈壁上的幸福滩》
【画面】等待知青场景 【文字】
【现场同期】
阿不呢喃:怎么还没来呢
我只知道他是一位音乐老师,是一位知青,他好像来自上海。
【纪实段落】汽车鸣笛,阿不在人群中寻找
【文字】上海知青重返兵团
【解说】
阿不的音乐启蒙老师是一位上海知青,他们失去联系已经30多年了,当阿不得知,会有一批上海知青回来,参加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立60周年庆典的时候,他非常的激动。
【现场同期】(剪辑)
插话:差点儿认不出你呀。
阿不:来来来。
插话:哎呀,激动得很呀。
阿不:这是我们22团中学的这个体育老师。
插话:对。
阿不:那那个,你还记得那个唐老师,他现在到哪儿去了?
插话:他没有来,他好像身体还不是很好。
阿不:不是很好是吗?
插话:我回去以后呢,因为我们每年老师有一次聚会,我会把你这个情况同老师说一下。
【解说】
虽然阿不没有在人群中找到自己的恩师,可是能够得到他的信息,已经让阿不感到非常高兴。
【纪实段落】
阿不:那时候我们有一个数学老师,当时特别的爱卫生,提到卫生他也是文明的一个集中表现。对我们这些小孩来说,就是特别强烈的冲击。我记得那个老师当时老说我们,老指着我们说,说得是句上海话,说聪明米共,我学不会,叫什么来着?
插话:聪明面孔笨猪脑。
阿不:对,聪明面孔笨猪脑,天天都说。
插话:他其实这个意思就是说,看上去呢这个小孩很聪明,其实他肚子里面很笨。那是恨铁不成钢的那种感觉。
【解说】
对于兵团人来说,上海知青虽然来自繁华的大都市,却没有大城市人的偏见,他们给这里带来了文化和知识,可以说是兵团建设历史当中不可或缺的一群人。
乘着朝阳,阿不与老师一起回到了22团中学,学校的面貌让两人都觉得非常惊讶。
【同期】
阿不:您看谢老师,这个学校现在变化多大。
插话:这个面目全非呀。
阿不:面目全非这词用得好。
【解说】
崭新的教学楼、宽阔的操场,完全没有了旧时的面貌,踏足美丽的校园,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涌上俩人的心头,可曾经的记忆却并没有因此而淡漠。阿不不由得又想起了自己与恩师相遇的场面。
【现场同期】
阿不:咱们不是那个秋季的时候,教室里边阴冷阴冷的,
阿不:我就跑到那个墙根下面,墙根下那个,阳光它不收光吗收阳。
插话:对。
阿不:我就躲到那儿,我就躲到那儿晒太阳,然后我就蹲到那儿,我在那儿蹲着哼歌呢。我当时记得印象特别深,这个唐老师戴个眼镜。
插话:对。
阿不:是吗,他个头当时对我们来说,他是大个头儿。
插话:对,现在还可以,应该跟我差不多高。
阿不:刚好他过来,他这么走过来,他一听他就回头看着我,他说,他一看我的长相,他当时愣了一下,我感觉他愣了一下。他说小同学,你是哪个班的?我当时特别害怕你知道吗,我也不是一个见过世面的孩子。见老师问我哪个班的,我说我是初一一班的。
他说你刚才唱的什么歌呀?我说我唱的那个“骏马奔驰保边疆”。那时候喇叭里天天唱,
他说那你跟我来吧,我当时特别害怕你知道吗,老师找我去干什么呀,害怕呀是吧。我就乖乖的跟着他,乖乖跟着他屁股后面到了他教室。然后他说这样,我拉手风琴,我拉拉这个调,我拉到哪儿呢,我让你唱你就唱。就是这样,然后他就拉,过门一拉,我就开始“骏马奔驰在辽阔的草原,钢枪紧握站到梁山上(音)”。
【解说】
阿不的音乐天赋,让老师很是赞赏,并开始对他悉心教导,还推荐他参加了22团的歌咏比赛。从此阿不走上了歌唱的道路。那时候老师不会想到阿不能够在音乐的道路上走多远,也不会想到这个少数民族孩子会一直想着他这个汉族老师。
【同期】
这次唐老师没来,我非常的遗憾,但是我非常的想念他。
【解说】
在阿不与谢老师怀念往事的时候,重返第二故乡的上海知青们也纷纷踏上了寻找过往的道路。
【现场同期】(医院)
知青回故乡参观医院或学校
【解说】
最能感受到22团变化的,大概就是这些离开已久的上海知青了,崭新的校园,设施齐全的医院,都让知青感受到了第二故乡的发展。
【现场同期】(连队)
知青回连队访友
【解说】
知青们没有想到,连队的变化竟然也如此巨大,除了那些容颜老去却感情依旧的老友和他们热情的拥抱,竟然再也找不到,过去的痕迹,那崭新而又整齐的房屋,那院子里苍翠的葡萄藤和满园的蔬果,都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惊喜
作为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地方,22团除了在农业生产上寻求突破之外,在深加工方面更是走在了前列,规模化种植的大片辣椒提炼成的辣椒红色素,优质番茄加工而成的番茄酱远销海外,就连作为尾料的番茄籽和番茄皮,都经过高压压榨变成了营养价值极高地番茄籽油,同时研制出了富含番茄红素的番茄籽油软胶囊和精油。
【画面】建团60周年庆典晚会
60年一甲子,有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值得歌颂,为了纪念和歌颂那些逝去的时光,22团组织了一场纪念晚会,兵团职工和上海知青纷纷上台表演。
阿不现场演唱《故乡》
【导视】
曾经的戈壁,如今的良田,兵团人怎样创造如此奇迹?
面对如今美丽的兵团,他们又有怎样的感受?《故乡》栏目继续为您呈现《戈壁上的幸福滩》
【纪实段落】
阿不:这就是巴扎,在每一个周六人们自发的就到了这个位置,形成了现在的这样一个状态。在这个巴扎上,有这个维吾尔的手抓饭,有回族的凉粉,反正是应有尽有。
【解说】
巴扎一词源于维语,翻译成汉语就是集市的意思,巴扎一般每周开市一次,一到巴扎天,方圆几十里的群众纷纷前来“赶巴扎”,22团虽然是汉族聚居地,但是通过那些民族风味浓厚的摊位,依然可以感受到少数民族的热情。
【纪实段落】
阿不走到手抓饭摊位用维语与老板交谈,吃抓饭
【解说】
对于阿不来说,小时候难得吃到一次的抓饭,是他记忆中最为难忘的味道。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手抓饭已经成了兵团人餐桌上的一种常见食物,于此同时,这些显得非常悠闲的退休老人,也成了兵团的一道靓丽风景。每次回来,阿不总是喜欢跟这些老人坐一坐、聊一聊。
【纪实段落】
阿不:这样叔叔,我想问一下,就是当时你们到了这个22团的时候,这个地方是一个什么样子呀?有房子吗?
插话:这个地方还没有,我们是在这一圈,就等于是戈壁荒原,
插话:现在这个22团根本就没有人烟。
【解说】
看着如今林立的楼房,整齐的条田,恐怕不会有人想到,脚下的这片土地曾经是一片碎石磷峋的戈壁滩。
【现场同期】
插话2:我是1952年党号召我们到新疆。到新疆我们一路坐的大卡车,一共走了一个月,大篷车坐了一个月。但是那个时候越往西走越荒凉,越往西走越荒凉,一站不如一站,没有想到往西走这么荒凉,没有我们家乡好。
【解说】
1952年,一大批湖南女兵,山东女兵,走上了支援边疆建设的道路,然而出发时,她们根本没有想到,自己将要面对怎样的环境。
【现场同期】
好多我们的山东女兵就想不通,半路就想跑。
阿不:有想跑的?
插话2:就想跑,但是跑不了。因为交通不方便,就是一个大卡车。
阿不:对。
所以大部分都哭呀闹呀,有的歇斯底里,都是这个毛病,又哭又闹的。
【解说】
面对荒凉的戈壁,女兵显得有些难以接受,她们的心中大概充满了恐惧吧。
【现场同期】
插话:不过和静那个时候有个宣传队,还敲锣打鼓的。
阿不:欢迎你们。
插话:欢迎我们,他们食堂搞了一包大葱。结果我们刚到和静那个大门口,他就丢了一把大葱欢迎我们。
插话:那个时候在和静他们敲锣打鼓的迎着我们,我们还是一个部队形式。
阿不:列队。
插话:列队去的,一看大葱就不管了,就抢大葱吧。
【解说】
在兵团里,流传着这样一个顺口溜:“说是连,无房住,风餐露宿戈壁滩;地窝子,很简单,冬暖夏凉又省钱;老军垦,贡献大,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这个顺口溜,前半部分恰恰是这些女兵到来时兵团的真实写照,而让很多人佩服的是,这些女兵在经历过初时的恐惧之后,很快就投入到了兵团的建设当中。而顺口溜的后半部分,则是对兵团人的真实评价,正是这些人用手里工具,为兵团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期】
阿不:不一样了,我记得我工作的时候,我回来问过我父亲,我说你觉得什么样的日子是好日子呀?他说每顿菜里有点儿肉就好了,对不对?那现在对你来说,是不是早就已经解决这个问题了?
插话:现在当然很好,想吃什么买什么。
插话:退休以后,等于是改革开放以后了,那个交通也方便了,坐飞机也行,我出去都是飞机来飞机去。都是我孙女把我接到北京,到有机会她就领我到庐山,到郦山(音),到鼓浪屿。
【解说】
爽朗的笑声,和灿烂的笑容,大概最能体现人们的生活状况了。在这个经济高速发展、资讯流通迅速的时代,兵团人同样与时俱进,他们引入各种新型机械,开始了科技化、机械化的新型农业生产,同时各类农副产品加工产业也像雨后春笋般冒起,给兵团人带来了更多的收入和福利。
然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走出去”成了一些年轻人的新想法,可是多次回故乡省亲访友的申阿姨,却有着不同的想法。
【现场同期】
插话:虽然家乡好,但是我还是留恋我们新疆第二故乡,22团现在建设得这么好,我非常留恋。
阿不:留恋?
插话:不想走,所以又把我家乡的亲戚也带到我这个地方。
阿不:也带到这儿来了。
插话:来看一下,回去给我亲戚,我的弟弟们都讲了一下。不是你们所想像的新疆那么荒凉,它不比我们烟台差。他们回去给我弟弟都这样讲。
【解说】
曾经有一位可敬的兵团老人说过:“祖国在哪里,故乡就在哪里,之所以不离开兵团,就因为我们爱着祖国,爱着脚下的这片土地。”这其实是所有兵团人的心声。
(文字显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兵团精神)
“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也许有人会觉得这句话有点夸张,但这恰恰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真实写照。正如在当地颇为有名的作家四月和沙金在其合著的作品《牺牲》中所表现的那样:兵团人虽然来自五湖四海,可是他们却愿意将自己的一切牺牲在这片土地上,因为这里也是故乡,不是不能离,只是舍不得。
【现场同期】
阿不:这就是戈壁滩,我家小时候居住的环境周围就是这样的。看远处的那片绿呢,就是我们现在的团场了。是我们老的兵团人一点一点的开垦出来的。在这个戈壁滩上又有了新建的现代化的厂房,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样的戈壁滩上又会出现一片绿色。
【解说】
如果说第一代兵团人带给兵团的是将戈壁变成良田的土地开荒,那么上海知青的加入,则是给兵团带来了文化上的开荒,正是有了这些人的努力,才让新一代的兵团人有了物质和文化的基础,才有了今天兵团的发展,和那些充满着幸福笑容的人们。
【结尾】
阿不:虽然我的故乡曾经贫脊,但我一直深深的爱着这片土地。因为这里有最美丽的风景,也有我非常喜欢的食物。在兵团刚刚建设的时候,一首歌吸引了无数的有志青年来到这片土地。他们曾经因此后悔,但如今歌里的画面却在他们勤劳的双手中实现了,这首歌就是“我们新疆好地方,天山南北好牧场”。
【演唱:我们新疆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