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 > 视频点播 > 热门文稿 > 《大漠深处的绿意》
(画面)胡杨林画面一组

(解说词)胡杨林,立足大漠千年不衰,扎根大漠无怨无悔,顽强地与大自然抗争,在极端恶劣的气候条件下,不屈不挠。在广阔神秘的大漠中,胡杨,它不仅是一个坚强生命的象征,它更代表了一种精神:顽强不舍,吃苦耐劳,朴实内敛。这已构成了大漠风景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同期声)谢建平
这个东西你看,就像这个棵胡杨应该有100年的历史了。所以你像现在这个水资源很缺乏,但是它生长得非常茂密,原因就是说这种东西的生长力是非常旺盛的。只要稍微给它给点水它就能够生长得枝叶繁茂。这些胡杨大致我们可能就是除过雨水以外,也就是在发洪水或者是冬天和春天那个农民不用水的时候给它灌溉一下,但是它长得非常好。这是我们保护区的宝贝。

(解说词)他叫谢建平,是敦煌阳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作为甘肃敦煌阳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当家人,他无时无刻不在为这片土地的未来而忧心忡忡。他带领着这片8万公顷面积保护区的一群年轻的环保人,用日复一日的守望与记录,与日趋沙漠化的自然抗争,他们的这种精神,便是胡杨精神。

(出标题)《大漠深处的绿意》

 

(解说词)千百年来,这是一片广漠的土地,敦煌,向西,是一望无际的戈壁和沙漠,向东,是盈盈的绿洲如带,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面对戈壁和沙漠,有着深深的焦虑。

 

(同期声)这两年的生态反正,虽然各级政府都比较重视,有的地方已经得到了扼制,但是水下降这个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水位还是持续的在下降。

(解说词)谢建平出生在敦煌党河乡邵家桥村一组的一户普通人家,记忆中,他小时候生长的地方有许多河沟,水丰草盛。

 

(同期声)谢建平
这就是我儿时的家乡,我记得我们在小时候上学的时候这里面冬天都结着冰,满沟的冰,水又很高。然后我们都是小孩吗,就贪玩,骑着自行车从冰上去上学。夏天就满沟的水,里面还有好多小鱼,我们拿那个做的大的网,水是丰富的。

(情景还原)关于故乡的童年记忆,那是谢建平心底最柔软的部分,故乡村口的那棵红柳树是谢建平记忆深处的一道美景,仿佛贯穿生命的脉络一般清晰依旧,成为永远挥之不去的依恋。还有那条小路,是儿时的谢建平上学的必经之路,承载了他太多的童年记忆。

(同期声)谢建平
夏天我记得我跟小伙伴就互相光着脚丫子,他把你的鞋书包放在水里,你的鞋放在水里,反正就是这样打着闹着就是一路沿着水就下去了。我不知不觉就到学校了,放学的时候不知不觉沿着水线下去,也就不知不觉到家了。

 

(同期声)谢建平
现在我们感觉到儿时的那种自然的那种水多,水草丰盛的那种环境现在都没了。现在看起来都没水了,干了……

(同期声)谢建平
过去这个地方地下水非常浅,我们就是稍微打个井就把水压出来。结果现在你看压不出来,没有水了,说明地下水每年都有20多公分的速度下降。地下水下降得非常厉害,那地下水下降对表面植被的破坏就非常大。

(解说词)在敦煌,手压井曾是当地家家户户必备的取水工具,用来满足小规模家庭生活用水,随着地下水资源的匮乏,如今手压井已经绝迹。

 

(同期声)谢建平
地下水过量的开采,打井开矿,打井移民,这些地下水一下降,导致地下水位逐年下降。

 

(解说词)严重缺水的局面已经摆在了当下敦煌人的面前,干旱的魔手是怎样伸向敦煌的呢?这要从敦煌的地理说起。敦煌南枕气势雄伟的祁连山,西接浩瀚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靠嶙峋蛇曲的北塞山,东峙峰岩突兀的三危山。面积3.12万平方公里,其中绿洲面积仅1400平方公里。平均气温9.3℃,属于典型的干旱气候。年降雨量只有39.9毫米,而蒸发量却高达2400毫米。靠着天降雨水来补救,显然不能维持绿洲的生存。由于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导致绿洲区域的大片湖泽逐渐消失,绿洲周边的荒漠戈壁上的植被逐渐枯死,绿色屏障逐渐退化。谢建平对于敦煌日益严竣的生态环境认识,源于 1996年5月,一场席卷敦煌市的沙尘暴。

 

(画面)恶劣气候展示

 

(解说词)那时,还在黄渠乡任乡委书记的谢建平听到消息,有5个孩子在放学路上突遇沙尘暴,走失了,他急匆匆地赶到现场。

 

(同期声)谢建平
当时这个风可能已经刮了一天一夜,到第二天早晨这个风才停了,风停了以后,就是有消息传来,说是好多孩子失踪了。同时从我们这个下游地区报来信息说,那从水渠,就是这个站上捞出好多小孩。

 

(解说词)黄渠乡是敦煌周边离沙漠化地区最近的一个乡,经常发生沙尘暴。当时人们还不知道沙尘暴是什么,只是管它叫黑风。当黑风袭来时,猝不及防的几个孩子在惊恐中掉入干渠,一直被冲到下游,才找被找到。(同期声)我第一时间就到这儿,赶到这儿以后,我看到几个孩子的尸体,当时我的心里是特别特别的难受。

 

(解说词)至今回忆起当年的一幕,谢建平用了四个字——惊心动魄。这让他意识到,恶劣的生态环境不但会影响到生产生活,更会危及到人的生命,这件事情,让谢建平做了一个改变他人生的决定。

 


(同期声)谢建平
这件事使我毅然决然的从建设局到环保局,就是对我下定决心起了一个催化剂的作用。

(解说词)究竟是什么样的争执,让申报工作会议陷入僵局?
(同期声)南湖这个地方,1949年咱们中国解放,这个名字就用到现在,所以更名我认为不太合适。
(解说词)阳关在他们的心目中,又有着什么样的意义?
(同期声)如果没有这一块生态,没有这一块绿洲,没有这一块水源,肯定不可能留下来这么多的人文遗迹
(解说词)《故乡》栏目继续呈现《大漠深处的绿意》

(解说词)初到环保局,谢建平就迎来了一件大事,原属省级的南湖自然保护区要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是,在没有一个专业技术人员的情况下,他们依托市环保局,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工作启动了。

 

(字幕)2006年8月21日

 

(情景还原)南湖保护区论证会议

 

(同期声)谢局长
大家好,今天我们召集大家开会,还是为我们一个老问题,大家对这个更名扩区争论不休。咱们上报的报告已经一段时间了。所以今天请大家再一次开会讨论,那么面积最近现在是1000公顷又扩大80000公顷。名字由原来的南湖湿地保护区改为阳关。那么这个扩区和更名那么请大家再次发表意见,充分的谈谈你的理由,到底是更名扩区,咱们更不更名,扩不扩区?我们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再最后做一次决定。那下面就请大家发表意见。

(同期声)蔺书记
根据上次安排,我对阳关保护区更名扩区做了认真的考虑。我认为可以扩区,但不能更名。理由是,就是名字就是越熟悉越好,因为影响比较深,要用这种。因为南湖这个湿地,南湖这个地方,1949年咱们中国解放,这个名字就用到现在,所以更名我认为不太合适。那扩区呢,为什么又同意扩区呢?扩区以后有利于我们保护区更大的发展。

 

(同期声)赵科长
我谈一谈我的看法,我来说一点我的看法,我认为南湖湿地保护区更名和扩区我的看法是,不更名也不扩区。理由有两点,第一点,南湖保护区这个名字已经在敦煌市人民的心中扎了根。这样不更改大家可以记得清。第二点,要改成阳关保护区,是不是和阳关就混为一谈了。直接叫阳关不叫南湖,通常人们心目中有点混淆概念的意思。

 

(同期声)
因为咱们南湖乡是1949年国家批准的,然后1994年咱们省政府批准了咱们南湖湿地保护区,这个南湖这个名字少说也用了10多年了,在敦煌当地人们的心中都用习惯了。

 

(同期声)
我的意见是不更名不扩区,因为现在的南湖保护区在敦煌人民的心中比较熟悉,如果更名的话,对我们现在有的宣传难度比较大。

 

(解说词)双方意见不一,各执一词,讨论会陷入了僵局。

 

(同期声)谢局长
我看有正方反方了,正面的意见还不多,反面的意见倒很多。那咱们就再继续学习继续讨论,继续论证酝酿。

 

(解说词)在双方争执不下的时候,谢局请来了一个人,他就是敦煌阳关博物馆季永元馆长。

 

(纪实段落)
(同期声)季馆长
今天带大家来的就是到这个汉代的一个县城遗址寿昌城来现场考察来学习,咱们大家看到的这个地方就是寿昌城的这个东城墙。这个城门是向南开的,咱们这边看到的是北城墙,那边是西城墙。这南北长是327米,东西宽是270多米,可能跟阳关博物馆的大小的范围差不多,这是阳关地区留下来的六大遗址的其中之一。

(同期声)季馆长
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过到达敦煌,分南北两路到新疆喀什汇合,越过秦岭到达中亚西亚,一直到达地中海的北岸到东岸,全长8000里。那么甘肃这一段是一个黄金地段,那么敦煌阳关这个地方可以说在丝绸之路上是一个地理坐标,又是一个文化坐标。那么说地理坐标主要是这一块儿的分配,因为河西地区整个这一片绿洲,一个长条状的绿洲,那么敦煌这一片面积比较大,也是河西走廊最西边的一块绿地。那么阳关又是敦煌地块最西边的一个绿地,那么可以说在丝绸之路上从长安出发走这一段路,那么这一段在绿洲中间走。

 

(字幕)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解说词)这是一首几乎中国人都会背诵的唐代诗词,描绘客人从当时的首都长安出发,到达的目的地就是阳关。阳关,中国古代陆路对外交通咽喉要地,是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关隘。位于敦煌市西南的古董滩附近。西汉置关,因在玉门关之南,故名阳关。宋代以后,阳关慢慢衰落了,直到今天,这里仅剩下了一个土坯烽燧。但是,阳关的文化意义远远大于此,它不仅仅是一个土坯,一道关卡,一座孤城,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已经深深浸润入所有中华儿女骨髓深处的文化坐标。

 

(同期声)季馆长
阳关之所以能在这个地方有这么多的人文遗迹,之所以在历史上能发挥这么大的作用,原因也是这一块生态这一块绿洲,如果没有这一块生态,没有这一块绿洲,没有这一块水源,肯定不可能留下来这么多的人文遗迹。在历史上也不可能有这么大的一个人群在这个地方建郡立县,能够发挥它的那么大的作用。所以从历史考古也好,生态考古来讲也好,就是说生态是人文,是古代人类,可以说是人类活动的一个基础。那么也是这个文化产生的基础,那么文化是这一块绿洲的生态的一个灵魂,应该是这么一个关系。

 

(解说词)这次不一样的阳关之行,让每个人都思索良久。

 

(同期声)谢局长
他现在一讲,实际上把我们好多过去,包括我自己在内的一些谜团疑问给真的解惑了。我们也只知道过去只是耳听阳关,也不知道阳关还有这么厚重的历史。

(同期声)李主任
听了季馆长的介绍,确实我感到我们保护区的担子和责任更重了。以前这个地方草木非常的旺盛,但是经过几年以后风沙,沙尘暴等等自然灾害频繁的发生,这样以后湿地不容易保护。我作为一个保护区的工作者,我感到责任重大。

(解说词)阳关已经远去,遗留的烽燧,也是破败不堪,难以言表昔日的喧嚣与繁华。而作为人们心灵中的期盼与憧憬,阳关却如一罐老酒,愈发醇厚,愈发浓香。生态保护的宗旨就是“人与生态的和谐相处”,守护阳关,就是守护着阳关的生态。

(第二次会议现场)
(同期声)谢局长
关于阳关保护区的更名和扩区大家都酝酿了这么一段时间,前些天我们又在现场请专家给我们进行了讲解。我想大家可能实际上有一些变化,那么今天我想咱们就用最简单的方法来决定这个事。那最简单的咱们就是举手表决。现在我就给大家宣布,如果咱们第一个就是同意的同志请举手,第二个就是不同意的请举手。下面咱们先进行第一项,同意阳关保护区更名和扩区的咱们大家请举手,请放下。不同意的请举手,没有。那咱们就以热烈的掌声表示通过。

 

(解说词)第二次的讨论会议,“阳关保护区”全票通过,保护区的全体员工,他们都想用自己的微博之力,为自己的故乡,做一件能让人竖大拇指的事情。

 

(解说词)如今,阳关的生态保护有了组织保障和法律依据,更有了努力的方向。今天的阳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黄沙漫漫到绿洲一片,生态环境逐年改善。今天的阳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为了鸟类的天堂。鸟类摄影爱好者王小炯每年都来阳关保护区的核心地渥洼池,拍摄鸟类。

 

(同期声)王小炯
三只天鹅是早上大概7点半左右到这儿的,在天上盘旋一圈就落下来,两大一小。那个小的灰色的是今年的幼鸟,就可能停歇一到两天,它就要走了,离开了。前天我看见一只单的天鹅,单独的一只,它在这儿也是。它下来以后,盘旋落下来以后,它也没吃东西。我静静的在那看着它。
(解说词)阳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如同一块晶莹的翡翠,镶嵌在西出阳关的戈壁沙漠中,谢建平的脸晒黑了,身体瘦弱了,但那一片片越过沙丘顽强生长的绿色,证明着他们的努力与坚强,延伸着他们的忠诚和对故乡敦煌大地的热爱。

 

(解说词)今天的敦煌,有着怎样的惊人变化?
(同期声)我感觉敦煌不管是先人们留下来的文化遗产,还是大自然留下来的自然遗产,可以说是举世无双。
(解说词)敦煌生态保护任重道远
(同期声)我有责任和有义务为这些东西的保护做出我的贡献。
(解说词)《故乡》栏目继续呈现《大漠深处的绿意》

(纪实段落)谢局长带着保护区职工巡逻渥洼池

 

(同期声)谢局长
(这个)每个巡护路线我们定了路线,还定了任务,而且巡护点都定死的,那么这个巡逻一趟下来以后要记录哪些东西,这个我们每个月都要做抽查的,每年都要装档案,这个工作还要主管领导签字,最后要装档。装档以后作为资料必查。

 

(解说词)每周的这一时间,谢建平都要带着保护区的年轻同志们巡逻,记录鸟类的迁徙情况与保护区内环境的变化

 

(同期声)谢局长
这个泉眼是非常大的一个泉眼,在我们保护区大大小小的泉眼可能有200多个,它就是从前面的前山(音)和阿尔金山的地下水渗过来以后,在这儿出现大大小小的泉眼,然后形成三条河流。那么这个泉眼是比较大的一个泉眼,我们已经加了护栏把它保护起来了。这个泉眼可以说是我们保护区的命根子吧。有了它保护区就有了水,有了水那么湿地这些候鸟动物它才有生存的条件。
(解说词)敦煌的生态非常脆弱,库姆塔格沙漠每年以两米的速度向敦煌、向河西走廊逼近,阳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正处在沙漠逼近的最前沿,敦煌不久是否会变成第二个楼兰的生态危机一直是悬在这儿的一个大大的问号

 

出生于斯,生长于斯,对于管辖区内各种生态地貌的熟悉,使得谢建平能够对这片保护地有着更多的前瞻性的思考与设计。

 

(同期声)谢局长
雅丹这个地方据现在的考古工作者考证,就是这个地方在亿万多年以前,它是一个海洋。结果经过这么多年的地壳变化以后,它应该是把软的部分推走了,它留下硬的部分,因为它长期的风化风吹雨打就钙化了,硬的部分留下了。然后风吹就吹成各种形状。雅丹地貌用维吾尔语解释就是雅尔丹地貌。那么用汉语翻译过来就是高呀陡的小土丘。

 

(解说词)短短的二年时间内,他们完成了三个管护站的建设,营造风沙口防护林20公顷,完成固沙工程200公顷,维护着辖区内的100多口泉眼,他们的努力,使用沙化向敦煌推进的速度,每年减缓了二米。这,仅仅还是开始。

 

(画面)谢局回归一个人的宁静,来到党河风情线。看着这里人们安逸的生活。城市灯火璀璨

 

(内心独白)如果说是白天的敦煌是一个小家碧玉的女子,那这一刻的敦煌平添了几分妖娆与神秘。我喜欢这样的夜敦煌。

(拍摄地点)夜市、党河风情线

 

(同期声)谢局长
我是土生土长的敦煌人,后来又接触到环保工作生态工作。我感觉敦煌不管是先人们留下来的文化遗产,还是大自然留下来的自然遗产,这个文化遗产包括千佛洞、月牙泉、雅丹地貌,这个历史文化非常厚重。可以说是举世无双。

 

(解说词)回看古老的阳关遗址,自然的风霜并没有抹去它的容颜,后来者中,有真诚的守护者,有无私的奉献者,有自豪的坚守者,他们把自己的生命融入广阔的自然,融入恒久的岁月,谢建平是幸福的,他为自己的故乡敦煌,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同期声)谢局长
我作为一个生态工作者,尤其敦煌人,我有责任和有义务为这些东西的保护做出我的贡献。那么保护这些东西我认为把生态保护好了,也就为这些东西,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保护奠定了基础。所以我作为现在一个生态保护区的负责人,我要尽我所能把我们那一块生态线保护好,为我们这个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使这两个遗产存活的,比世人们存活的时间更长更久远。

 

这是一段无论用多精彩的文字都难以详述的历史
这是一个无论用多长时间都讲不完的故事
记忆中几百年前的荒芜犹存
风,从千年戈壁吹过
梦,从净土天国洒落
穿过这片充满传奇的土地
一群怀揣梦想又激情昂扬的人们
漫漫求索者……
推荐: 《我爱北京天安门》 《幽幽乡情》 《感恩北京》
播放次数:
内容摘要
(画面)胡杨林画面一组 (解说词)胡杨林,立足大漠千年不衰,扎根大漠无怨无悔,顽强地与大自然抗争,在极端恶劣的气候条件下,不屈不挠。在广阔神秘的大漠中,胡杨,它不仅是一个坚强生命的象征,它更代表了一种精神:顽强不舍,吃苦耐劳,朴实内敛。这已
标签:
来源:CCTV故乡时间:2017-12-01 10:47作者:卢佳责任编辑:cctv故乡
热点推荐
热门排行
首页 | 最新动态 | 栏目介绍 | 节目预告 | 视频点播 | 节目相册 | 全国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17 故乡新闻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京ICP201208169  技术支持:CCTV故乡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