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 > 视频点播 > 热门文稿 > 《金色的希望》
纪实段落:凤凰城景色,收割机收获玉米
【同期】背景音女童声:我的家乡在凤城,这里有雄伟壮丽的凤凰山,有美丽如画的大梨树,也有一河碧水的二道河。秋天来了,丰收的季节到了,望着金黄色的玉米,农民伯伯笑了,爷爷也笑了。

出字幕:金色的希望

宋协良在玉米地为农民讲解玉米种植;凤城空镜

 

【解说】玉米,东北黑土地上典型种植的农作物。宋协良的玉米梦,始于这座名为凤城的城市。凤城隶属辽宁省丹东市,凤城的名字起源于明代凤凰城堡,1914年去“凰”字添“城”字。现在当地的人们仍然愿意称这里做凤凰城,因为凤凰能承载着人们对希望和祥瑞的追求。

影视资料(知青上山下乡,农村插队劳动)

【解说】一个人的梦想往往离不开时代的造就。在那个火热的年代,走出城市上山下乡,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每个年轻人都希望自己通过劳动在农村的广阔田野上干出一番事业。宋协良也是怀着这种梦想的一员。

纪实段落:
主人公:这个地方啊,就是我人生啊,是吧,第二故乡,我是1968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落户到这个生产队,是白菜地大队,第七生产队。在这个地方呢,我生活了十年。在这个十年时间呢,是我们人生来看呢,第二个起点,在这里面呢,受到了很多的这个锻炼,也使我呢,通过知识青年的上山下乡,跟广大的贫下中农的接触,使我的思想上呢也得到锻炼。

【解说】凤城下属的鸡冠山乡是当年宋协良上山下乡的地方。

主人公:家里有人吗?在这个小院里啊,我生活了十年, 变化真很大,原来呢也没有这个小门,就是一个小砖墙,这个地方还没有变,是个鸡窝。当时我在这住的时候,这边来看呢,也是个小苞米场,那边来看呢,是个小猪圈。每天早上起来呢,也挺有乐趣的,扫扫院子,溜达溜达,生产队的钟一响,吃完饭就上工。

【再现】上山下乡宋协良与农友出工

【解说】那时候全国农业学大寨,每个下乡知青都干劲十足。

【再现】上山下乡宋协良与农友地里干活。

【解说】
虽然起早贪黑的忙,一年到头来却要饿肚子。

纪实段落:宋协良:看到这个玉米啊,就感觉到十分的亲切,想当年我插队落户到这个生产队的时候,那时候玉米哪有这么大的棒子,那时候来看我记得,每年来看,每个农村人口啊,才分360斤的毛粮,所以来看呢,确实不够吃,每年的春天啊,都是哇野菜,吃土豆。

【解说】上世纪60年代中国粮食产量很低,亩产达到四百斤叫做跨纲要,达到五百斤叫跨黄河,八百斤就叫做跨长江了。像宋协良这样的生产小队,亩产也就是三百多斤,除去了交给国家的量,一年分给每人的毛粮不到300斤。

纪实段落:宋协良:为了吃饱怎么办,我就带领着全村的这个农民啊,贫下中农,和这个几个民兵,就是说农业学大寨,原来这个地方,都是荒草坡,根本种不了粮食,那时候我们农业学大寨的话,干劲十足,起早贪黑,披星戴月,用肩挑,是吧,这个人扛,然后来看,从这个山沟里头把这个土,好土扒下来以后,这都是我们当年垫的地。

【解说】那时宋协良每天想的事就是如何多产丰收,让农民吃饱肚子。玉米是最适合东北黑土地上生长的农作物,于是宋协良开始带着大家种玉米。

情景再现:宋协良地里干活

【解说】没日没夜的干,玉米产量却没有上去。宋协良渐渐明白,只靠体力劳动,是解决不了吃饱肚子的问题。通过几年的观察,宋协良发现凤城附近的土地,虽然面积很大,但土壤相对较瘠薄,种地讲究七分种三分管,只有种植适合土地状况的种子,才是高产的前提。种子的质量对于产量至关重要。

【解说】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宋协良选择报考农业学院,他想通过学习更多的农业知识,找出适合凤城土壤生长的玉米种。毕业的时候,宋协良被分配到丹东农业科学研究所,那时宋协良想法简单、现实,就是让家乡的农民打更多的粮食,填饱肚子。

【空镜】广袤的东北黑土地

【解说】国家倡导的科学育种与种植,带来了玉米的增产增收,在科研所工作的日子里,宋协良认真勤勉,凤城周边由他参与实验种植的玉米种子多了起来。农民的肚子渐渐饱了起来。也许是源于骨子的冒险精神,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宋协良心中产生。

影像资料:宋协良早年间耕作画面

解说词:放弃稳定的工作,他毅然决定创业
画面:宋协良玉米地里工作
解说词:创业路上一路荆棘丛生
纪实段落:当时他有个学生回来告诉我说马姨啊,宋老师在地里哭了
《故乡》栏目继续为您呈现《金色的希望》

纪实段落
宋协良老伴:4点半5点就醒,醒了有时候像冬天出不去了,有时候想起什么事就写一写,记一记。冬天四点多就亮了,现在五点半了,才刚亮,快到六点了天还没亮。多少年了养成习惯,从这个厂建起以来,就一直养成习惯。

【解说】丹东登海良玉种业是宋协良和夫人1997年开始创办的。那时宋协良辞掉了已经有31年工龄的农业研究所工作,成立了私营玉米种子研究所,开始了创业。

【采访】宋协良夫人:我们老两口一商量,他就准备要下来。当时别说我不理解,很多包括亲戚朋友都不理解,为什么不理解。在那个时候找到在农科院这个工作那是相当不容易,也是相当不错的。因为他的理念总是超前嘛,后来我也同意了,从1997年工资也不要了,什么也不要了,彻底地下来。
说句实在话,说到这里我心也挺酸的,想当初老两口下来的时候,外人都不理解,你说这个时候哪有,辽宁省没有一家敢下来办农科所,那时候我们办手续,我们上哪儿办手续,人家都觉得你是个人办农科所,都觉得挺不相信我们说这个话,就是挺不理解的。因为现在大家都理解了,市场都放开了,在那个时候真是不理解。

【再现】宋协良与老伴地里播种玉米种

【解说】刚开始创业时,老两口没钱请人干活,两个人一个锄地,一个下播玉米种。

【采访】
宋协良:刚一开始创业的时候,确实是很难的,要如果是没有我十年下乡的经历,没有跟农民的这个情节,所以实实在在讲,要现在叫我从新选择,我可能也不会选择这个行业。就是这个行业吃的苦,太难了。你得和那什么呢,老天斗,你得和天斗,和地斗,还得和人斗。

【再现】宋协良和夫人地里劳作情景

【采访】宋协良夫人:想当初从我个人这方面,一提起来心也挺酸的,挺不容易的,为了老头跟他一块下岗办这个企业。整体管理都是我一个人,因为女同志她必然心能细一点,现在就是说有时候我们家庭老两口在事业上也有分歧,但是有分歧都是为了工作,总体上的目标都是一致的。

【解说】渐渐地,宋协良的两个儿子也参与到创业程中。厂门口的一副对联,是宋协良取两个儿子名写成的。也反映出一家人风雨兼程的创业历程。

 

【采访】宋雨:那个时候生活条件不是太好,我们这个天天看我爸,也很辛苦,早晨天不亮呢就下地,中午的时候,然后到晚上呢,基本上到天黑了,才看我爸回来,那个时候确实很辛苦。
宋雷:因为我父亲他是一种不服输,不服气,而且呢就是,敢于拼搏的这么一种性格,他认为就是说,别人都能行,我们也能行。

【解说】常说黑土地上长起来的东北人,骨子里就有股韧劲。这种韧劲在宋协良身上体现的很明显。那时,宋协良运用在农业科研所学到知识,反复进行玉米原种子的研究、改良,希望可以种植出玉米增产增收。

【再现】宋协良研究玉米种和夫人探讨。

【解说】1997年,宋协良把他研究出来的玉米种子播种下去,希望来年能够结出丰盛的玉米。结果事与愿违,为了省几个钱,宋协良买到了廉价的假化肥,结果一年的辛苦付出化为乌有。

【采访】宋协良夫人:因为当时回来的时候,别人就告诉我,因为当时他有个学生回来告诉我说马姨啊,宋老师在地里哭了,我说怎么了,他说苗叫化肥给烧了,我说化肥怎么能烧呢,当时一看是假化肥,给烧了。那烧了当时那种感觉就确实不可想象这种滋味。
宋雨:那件事情说实话给我的印象是最深的。因为那件事情是我从小到大,一直到现在,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看到老爷子流泪。因为那时候很困难,也不可能雇工,基本上所有的工作都由我们亲自自己去做。从播种,建苗,铲地,追肥,这些工作都是由我们自己亲自去做的。有多少辛酸先不说,但是说实话当时是老天爷给我们开了一个玩笑。

【解说】曾经一手一手的选育和组配,毁灭性的烧苗对于宋协良来说,就像亲生骨肉的离别。

【再现】宋协良田间气馁,夫人规劝。

【解说】因为玉米种子材料没有再生的过程,这意味着之前做的科研工作全部白费。那时候,宋协良多年的积蓄已经用光,梦想似乎离他太远了。为了生存,宋协良通过亲朋好友借款选择在海南租下农地,利用海南一年能产三季的玉米原种,帮国营农业研究所代育玉米原原种。原原种是繁育推广中最为基础种子,同时也是利润最低的育种环节。

【采访】宋雷:上海南搞育种,确实都没有钱,完全都是靠借钱,我们在海南给它带繁,挣点带繁费。一斤种子挣两毛钱。

【解说】那时候大儿子宋雷去了海南盯育种,二儿子宋雨则把育好的原原种送往客户手中。没有钱租车运种,宋雨软磨硬泡恳求邻居刘师傅帮忙,用一辆破旧的141货车运种。

【采访】那时候基本上一个礼拜怎么也能跑个两三趟左右,所以时间长了自然而然也不在乎。公司那时候也为了省钱,刘师傅也不舍得雇司机,如果雇一个外来司机帮着给开车,一天得50块钱,那时候我也是刚学完票,后来我帮他开。

【解说】为了抓紧时间,就要起早贪黑的送种,一次从凤城到沈阳的途中,宋雨与危险不期而遇。

【采访】那天晚上往回走的时候,天已经黑了,下了高速了以后,那时候是晚上七八点钟。当时我看刘师傅在旁边睡觉,我想别叫他了,因为那时候开的时间也比较长了,自己还是比较有信心,我想我替他再开一会儿。从南分下了高速以后,我就开始往南天门那个盘山道上走,在上坎的时候也没什么事情发生,但是实际上我那个大车的后轮胎都是双胎嘛,有一个胎已经都没气了。

【解说】就这样危险一点点靠近。
那作为新手来讲,刚学会开车,能开走就不错了,也没感觉到后面的轮胎没气。当时刚上最高处的时候,南天门的最高岭的时候,一个大胳膊肘弯,就开始下坡。因为本身拉的是重载,当时一拐弯,一下坡的时候,当时地面都是冰雪路面,那个胎同时也爆了,因为它那个承受能力太大了,加上一拐弯,轮胎就爆炸了,当时声音特别响。当时你知道后轮胎一旦爆胎的话,方向盘是把不住的,当时整个车,本来我一拐弯应该是下坎,当时轮胎一爆之后,车一个大循环,车头就甩过来了。这边本身一拐弯一下坎,车一爆胎,整个车就困到了山边。本来是下坎变成了上坎,车头就冲上了。当时说实话那时候也是命大,因为右后轮胎爆胎,这要是左后轮胎爆胎的话,它就应该这么困,那这边就是大悬崖了,就得是100多米深的大悬崖,那下去人就不可能活了。

【解说】对于兄弟二人来说,都有各自记忆犹新的惊险。

【采访】宋雷:从1999年是第一年上海南,让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两间事,一件就是说有一年为种子公司带繁亲本,到收购的时候,我们没有这个资金去收购。后来,因为家里这边,我爸也着急,资金迟迟凑不上来,没办法啊,我就是被当地的农民,人家倒不是说为了,他怕我跑了,怕我说不给钱,赖帐,怕我跑了。所以呢就弄了几个人,二十四小时啊,轮番看着我,我要跑了他找谁要钱去呢,后来呢看了将近一个月,这我爸我妈好容易,把这个收种子的钱凑够了,汇过去了,这样的话呢,我才是获得自由。

【解说】一家人就这样不畏艰险向着梦想前行,在代育原原种的同时,加强玉米育种的科研力度。2002年终于审定下第一个良玉自有知识产权的品种,良育二号。

【画面】宋协良在示范基地

导视:
【解说】什么样的情节使宋协良说出父母不种的种子不卖给农民?
【纪实段落】宋协良夫人:农民种地不容易,一青一黄就是一年
【解说】宋协良创办的品牌市场认可度如何?
【纪实段落】这个品种,我们测平均产量达到了两万六千多斤。
《故乡》栏目继续为您呈现《金色的希望》

【纪实段落】销售良玉品牌的玉米种现场。

销售经理:说良育99,这个品种,我们测平均产量,66个品种,来给我个穗,就是这个品种,我们测平均产量,达到了两万六千多斤,但可不是你家的湿粮,是干粮。两万六千斤是啥概念,一万,一亩地一千五百五十五斤左右,一小亩,一垧地,两万六,是不是你们家都能达到,能不能?能,是吧。我这说的真实吧,但是呢,种植良育99,也有它的种植要点。

【解说】今天在凤城地区,良玉已经是家喻户晓的玉米品牌。玉米种子推介会上,良玉是热门的推介品牌。

纪实段落  
主人公:现在咱们这些这个新品种,农民来看了以后,都非常喜欢,棵棵有棒,也没有空杆,也没有秃尖。所以说来看呢,对凤城的父老乡亲们,也算了了我一份心愿,也算是一份这个回报。这么多年来看呢,大家都跟着我这个吃苦受累,起早贪黑。现在咱们出来这么多的科研品种,也算是对凤城父老乡亲的回报。

【画面】宋协良在玉米试验地

 

【解说】宋协良通过自己种植的试验地,检验培育出的玉米种子是否能获得高产,只有在自己实验地上种植成功的玉米种子,他才会拿去销售给农民。“自己父母不种的种子,绝不卖给农民。”这句话,宋协良常挂在嘴边的话,体现了宋协良心底对家乡人民的责任。

【采访】
宋协良老伴:我们卖给农民的东西,卖给农民这个种子,你让他选出一个口号,就是不给父母种的种子绝不卖给农民。那么你这句话,不是张口就来,它也是通过这次下乡,对农民这种深厚的感情,农民不容易,种地不容易,一青一黄就是一年。那么你丰收了就是一年喜悦,那么你产量低了或者是绝产了,农民也是一年,因为他靠它吃饭啊,是吧。种子对于农民来讲就是喜怒哀乐。丰收了就高兴,不丰收了一年就完了。所以说他有这种感情,因为在农村有这种对农民这种深厚的感情,所以现在他是干这行的,就觉得父母不种的种子,我绝对不能给农民种,就是这种感情,所以发自肺腑的说出这么一句话。

【画面】良玉实验室

【解说】每当做着玉米种子选育工作,宋协良的神情总是那么专注,每一个玉米新品种的选育是一项连续性的工作,既需要繁重的体力劳动,也需要复杂的脑力劳动。要培育一个玉米新品种,首先要经过基础材料的选择及目标种质的确定,其次创建基础群体,然后是基础群体轮回选择,通过改良、自交系选育、配合力测定、杂交种选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最后通过审定推广程序。如此复杂的选育过程是对宋协良耐心和毅力的考验。宋协良常说,他的动力来源家乡凤城,曾经的三年下乡锻炼了他吃苦耐劳的意志,改善家乡玉米种植产量一直是他奋斗目标。

【画面】良玉种业工厂镜头

【解说】走过岁月,今天的凤城农民不会再为吃不饱肚子发愁。新时代下,玉米作为凤城重要的经济作物,在提高农民收入上发挥着关键作用。育出优良种子,为玉米丰收保驾护航,这是宋协良新的希望。

【画面】良玉种业发送玉米种子场面

画面:夕阳下,宋协良一家人沐浴在凤城标志性建筑下。

【解说】如今,历经风雨的一家人在一起,尽情享受着凤城的安宁与和谐。在小孙子和小孙女眼里,凤城是他们心里最美的家乡。对于宋协良来说,他就像一粒玉米种深深地植入到凤城的黑土地中,在这片土壤里生根、开花、结果。

宋协良常把自己比作一粒玉米种子,他愿意深深地植入到凤城的黑土地中去,并在这片沃土里生根、开花、结果。
推荐: 《我爱北京天安门》 《幽幽乡情》 《感恩北京》
播放次数:
内容摘要
纪实段落:凤凰城景色,收割机收获玉米 【同期】背景音女童声:我的家乡在凤城,这里有雄伟壮丽的凤凰山,有美丽如画的大梨树,也有一河碧水的二道河。秋天来了,丰收的季节到了,望着金黄色的玉米,农民伯伯笑了,爷爷也笑了。 出字幕:金色的希望 宋协良在
标签:
来源:CCTV故乡时间:2017-12-01 10:44作者:曹君责任编辑:cctv故乡
热点推荐
热门排行
首页 | 最新动态 | 栏目介绍 | 节目预告 | 视频点播 | 节目相册 | 全国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17 故乡新闻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京ICP201208169  技术支持:CCTV故乡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