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栏目
|
编导手记
|
热门文稿
|
故乡
>
视频点播
>
热门文稿
>
《丝绸之路上的佛光之望长安》
【开篇】
【画面】快切镜头一组,岳钰准备出门
【解说】
岳钰,西北大学教授,著名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他所创作的历史题材画作,极大的还原了当时的场景,受到业内广泛赞誉,可是在众多赞誉环绕下的岳钰,最喜欢别人叫他“背包客”,今年63岁的岳钰,已经独自背包行走过近百个国家。
【画面】岳钰照片快切,不同地点、不同国家
【解说】
时值初夏,岳钰又一次准备出行,而这一次,他的目的地,是他的故乡——西安。
【片名】望长安
【纪实同期】
岳钰:这个雕塑就是博望侯张骞的雕塑,这个雕塑是后来我们根据他做的一个艺术品,那为什么放在这个地方,因为这个地方是西兰公路的起点,
【解说】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汉武、开元和永乐,三大盛世,而张骞就生活在汉武盛世,经过汉文帝和汉景帝的积累,大汉王朝进入了鼎盛时期,文化、经济、军事都达到了顶峰。“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然而在大汉西侧,草原民族匈奴却同时进入了鼎盛期,面对这个强大的马上民族,汉武帝虽然几次派兵征缴,却没有结果。公元前139年,汉武帝刘彻得悉,在匈奴以西有一个同样受到匈奴威胁的民族:大月氏。为联系大月氏,共同抵抗匈奴,汉武帝刘彻命张骞带队出使西域,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张骞出使西域”。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不仅仅是政治上的沟通,更为大汉朝,开通了与西方贸易的道路,在众多文献当中,“张骞出使西域”,正是丝绸之路开通的历史起点,而这位第一个走入中亚,开拓丝绸之路的人,也成了岳钰的偶像。
【同期】
张骞是我最敬仰和崇拜的人,因为我自己也比较喜欢旅行,因为一个人在旅行的那种孤独、寂寞,那种要克服困难的决心和意志,这些都在张骞身上体现出来,所以他是我学习的榜样
【解说】
同样作为背包客,2000年前的交通和地理环境相比起现代,对于人类的威胁更为严峻,如果没有坚定的决心和顽强的意志,张骞恐怕很难穿越西域那茫茫无际的戈壁和沙漠,同样,岳钰觉得,如果没有一颗善于探索的心,张骞也无法走的那么远
【同期】
我经常有这种感觉,那个地方还没有去,肯定还有好玩的,我再到那去,然后下一站一看,那个地方没去,我再到那个地方去,所以这样一种很朴素的的、我自己的感觉,用我的心情去体会到,我想2000年前张骞也可能是我这种心情,促使他不断的向前走。
【纪实同期】
岳钰:这就是大唐西市博物馆,唐代的遗址上面挖掘以后,调查出来以后,这是大唐西市,
【画面】岳钰走入西市博物馆
【解说】
大唐西市博物馆,是在唐朝西市的基础上建立的,唐代建有东西二市,东市以国内贸易为主,西市以国际贸易为主,而长安正是当时丝绸之路的东端起点,从这一点可以明显的感觉到,丝绸之路贸易在唐代的鼎盛。
在大唐西市博物馆的东墙上,有一副巨大的铜质雕刻,那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全图。
【纪实同期】
岳钰:这些点我现在就差,您看那一块,就是兴都库什山这一块,翻过它以后,就是阿富汗这一块,这一块我没有去,除此以外都去了,一直到土耳其,到伊朗,我都去了。
【解说】
对于岳钰背包客的身份,周围的人有着许多的评价,有人说他是为了寻找创作素材,有人说他是为了玩,也有人说,他是有着自己的信念。只有岳钰自己知道,这一切,其实都起源于一本书。
【同期】
岳钰:叫《俗语佛源》,这本书是文革前出的,赵朴初先生写的前言,我就看了那本书的前言以后,我就特别想了解佛教。因为在亚洲地区,如果去掉佛教就无从谈起,因为佛教与中国的哲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文学都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解说】
说起这本书,可有些渊源,岳钰小时候,非常调皮,总喜欢到处跑,到处玩,回到家经常会受到母亲的批评。
【同期】
岳钰:我小时候去玩,我回来我妈说,你到哪去玩游戏去了,弄的灰头土脸,后来我看了那本书以后就认识到,玩游戏和灰头土脸两个词都是佛教用语,你想这么多的,什么变革、辩证都是佛教用语,革命也是佛教用语。所以这么多词都是佛教用语,你就可见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影响是比较深的。
【解说】
也就是因为这本书,岳钰对于佛教文化有了很深的感情,他不断学习,想要寻求它的根源,而西安,在中国佛教历史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佛教共有八大流派,以祖庭为根基,其中有六大流派的祖庭都在西安,这对于岳钰研究佛教文化和历史,有着天然的便利条件。
【纪实段落】
嘉宾:这个就是三论宗的祖庭草堂寺,它是整个长安在宗教宗派里边最早的一个。
【解说】
翻阅整个世界史,我们可以看到无数的战争,而其中为一个人而进行的战争只有三场,其中一场是希腊著名的史诗《伊利亚特》当中描述的特洛伊战争,为美女海伦而展开的一场大战,而另外两次则都是为了一个人,鸠摩罗什。
在南北朝时期,西域龟兹有一位高僧,叫鸠摩罗什,他的佛法精深,佳名甚至传到了长安,当时长安在前秦的皇帝苻坚统治下,他深信佛教,听说鸠摩罗什有大智慧,于是派遣大将吕光前往龟兹,迎接鸠摩罗什入住长安,经过连翻大战,吕光将鸠摩罗什从龟兹强抢回来,谁想,国内政变,前秦政权倒台,姚兴,姚长建立后秦政权,吕光见到这个情形,也自立为王在武威建国,而姚长也是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他同样久闻鸠摩罗什大名,于是又一场战争爆发,最终平灭吕光政权,鸠摩罗什被迎入长安,译经授课,而他当时所在的地方,就是草堂寺。
【同期】
岳钰:到了草堂寺的时候就是58岁,58岁刚到这的时候,这个草堂寺最早是一个叫逍遥园的地方,是一个大的贵族的花园的一个部分,后来以后把它改建以后就改成寺院,当时翻译经卷是国家动员所有的人来翻译,当时翻译经卷有3000多人,所以全国来的各种佛教徒都在这里翻译经卷,鸠摩罗什翻译的经卷到现在为止都是非常精辟的,
【解说】
岳钰对于佛教文化的研究,起始点就是鸠摩罗什,而这个地方,岳钰在十几岁的时候就曾来过。
【同期】
岳钰:我为什么到这里来,我在中国的成语里边有一句话叫三寸不烂之舌,那为什么有这句成语,我看了解释以后,我就特别想到这来。
【解说】
在大译经师鸠摩罗什传当中,有这样的一个记录,鸠摩罗什临终前说:“今于众前,发诚实誓:若所传无谬者,当使焚身之后,舌不焦烂”。果然火化之后“薪灭形碎,唯舌不灰“。
时至今日,鸠摩罗什的舍利塔依然在草堂寺中屹立,他所翻译经书,至今仍在传播,为了瞻仰先贤,这座草堂寺也成了后世帝王,文人墨客流连之地,就连著名的贤君唐太宗李世民也曾来此,作诗纪念鸠摩罗什。
【同期】
这就是那首诗,唐太宗写的,里边有两句,非常能说明,你看“十万流沙来振锡, 三千弟子共翻经”这就把当时的场面描写的是淋漓尽致。
【解说】
走在草堂寺的大雄宝殿前,坐在草堂寺著名的烟雾井边,岳钰仿佛仍然能够看到,鸠摩罗什当时在此地翻译经书时,那种壮阔的景象,而历史的场景,在他的心中仿佛也成了一张画卷。
【导视】
大佛面前,他感受丝路石窟传承的文化
大明宫中,他寻找唐时胡汉交融的历史
千里的明月,梦里的大唐,多少往事已苍桑,还《望长安》
【解说】
在西安的西北方向,约150公里的地方,坐落着一座古老的石窟,彬县大佛寺石窟。
【同期】
嘉宾:第一次来的时候的冲动,那种感觉,它的宏伟、亲和、华丽,各种感受交织在一块,彻底的用美征服了我。
【纪实段落】
讲解员:咱们看到了这个佛像,它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也就是如来佛祖,
【解说】
彬县大佛寺石窟北依径河,依山傍水、凿石为窟、雕石成像、凌空飞阁,寺内共开凿洞窟130孔,佛龛446处,造像1988尊,历代题记170余幅,其主窟的释迦牟尼像是世界最大的窟内阿弥陀佛坐像,高度达到20米,手指头的长度就有2米,超过一个正常人的身高。
【纪实同期】
讲解员:咱们来看大佛左肩,后面是不是有一个黑底白字的提刻,上书大唐贞观二年,11月13日造的,这个提刻出来揭示出来这尊佛像竣工的那一年就是公元的628年,李世民登基的第2年
【解说】
唐武德元年(618年)六月,秦王李世民率军在浅水原对战陇西割据势力薛举、薛仁杲父子所部,未想首战失利,部将损失惨重,李世民败退长安,至十一月后再次攻击,才平定薛举和薛仁杲父子。为祭奠阵亡将士,李世民在战胜之后,下令修建大佛寺石窟,这一战是开唐以后的第一场战争,而大佛寺石窟,也是开唐以后建立的第一座石窟。
【纪实同期】
岳钰:他主要作为统治者,仁爱是一种,让老百姓看,他也是牺牲的战士对他的哀悼。
【解说】
彬县大佛寺石窟,造像延续北魏遗风,同时又将唐时的风格融入其中,在彬县大佛寺的万佛洞中,仍然可以看到大量唐代菩萨造像,其身姿婀娜,衣着新潮大胆,充分的反应了唐朝人对于美的追求。
同时彬县作为丝绸之路径河谷地的必经之路,而大佛寺石窟,作为丝绸之路当中石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岳钰在这里,也看到了很多中西交流的印记。
【同期】
岳钰:那个长鼓,还有这个叫别鼓,那里面你看有拿琵琶,那个是典型的,最中间那个拿琵琶的横着弹,这边拿的箜篌,跟竖琴像的,(切,贴飞天人物造像)
你看唐代的时候,把舞蹈叫胡旋,音乐叫胡乐,什么都加一个胡,就是和咱后来解放以后说洋布、洋蜡、洋糖,在唐代的时候日本人学中国都是在前边加一个唐,辣椒面叫唐新子,都是加一个唐,什么都叫一个唐,也都是对外来东西的一种命名方式,所以这个乐器基本上都是中亚的,因为笛子,你看笛子说是叫笛子,但是它还叫羌笛,是羌族人的,这个二胡又叫胡琴,是胡人,唢呐是土耳其的,所以中亚一带的交流,说明了我们丝绸之路那种包容、吸收、开放、交流的过程,都反映在佛教艺术上面。
【解说】
整个大佛寺石窟都是由唐朝工匠雕刻而成,通过其中多蕴含的东西方元素,我们可以想象到,在隋唐时期,中国和西方文化交流的鼎盛,也可以想象,汉民族对于西域文化元素的吸收达到了怎样的鼎盛程度,这样的包容性,在整个中国史当中,可能也是极少有的。
【画面】石窟赏析
【导视】
大雁塔下,他体悟玄奘西行的真谛
挥洒笔墨,他描绘故乡特有的风骨
千里的明月,梦里的大唐,多少往事已苍桑,还《望长安》
【纪实段落】
主持人:你看我们现在眼前看到的就是大明宫的正南门丹凤门,这个丹凤门在唐代的时候,它不仅仅是都城长安的主要建筑,它甚至是整个大明宫的标志性简直
【解说】
大明宫是唐长安城规模最大的一处宫殿区,选址在唐长安城宫城东北侧的龙首原上,利用天然地势修筑宫殿,形成一座相对独立的城堡。宫城的南部呈长方形,北部呈南宽北窄的梯形。周长7628米,面积约3.2平方公里,为北京紫禁城的四倍,相当于十三个卢浮宫,十五个白金汉宫,可以说是世界宫殿之最。
【纪实同期】
讲解员:当时大明宫作为万国来朝的终点,
【解说】
大明宫作为皇城,其功用并不仅仅是皇帝居住之用,更是帝王将相的办公场所,对内的管理事务,对外的交流,都要在这里进行,而大明宫中最辉煌的宫殿应该说是含元殿了,这座宫殿的最主要功用是会见外国使臣,据史料记载,唐朝皇帝曾在大明宫的含元殿举办宴会,宴请四方使节,这次宴会持续了五天四夜,有近200个国家的使臣参与其中,宾客更是超过千人,其场面不可谓不壮观。
走进大明宫,走上含元殿,虽然这座曾经最辉煌的宫殿,只剩下曾经宫殿的地基夯土,可是,从这里,岳钰仍然可以感受到曾经的辉煌。
【同期】
今天我站在含元殿上,让自己做一次当皇帝的感觉,看着丹凤门和旁边外宾的心情一样,我想任何人,不要语言的流通,你站在含元殿上看着丹凤门,都能体会到当年作为皇帝心中那种感觉,也就是大国人的一种胸怀。
【解说】
正是这种豪气,让唐朝,成了当时世人最向往的国度,坐在含元殿的夯土墙上,岳钰仿佛看到了大唐盛世的辉煌鼎盛,看到了唐朝皇帝,俯瞰天下的豪气。
【黑场过度】
【解说】
如果说大明宫所代表的是一种万国来朝的豪气,那么大雁塔,所代表的就是泱泱大国包容万象的气魄。
【纪实段落】岳钰走入玄奘殿,遇到师傅。
嘉宾:师傅您好,今天在这又见到您,非常高兴。
嘉宾3:欢迎您的光临。
嘉宾:非常高兴,因为时隔好多天我又到大雁塔来了,因为平行我们知道的玄奘,不是从宗教同业人员了解的玄奘,所以今天咱俩见了以后,我还是想亲耳聆听你想一下,真正宗教从业人员心中玄奘的真实形象,麻烦你给讲一讲。
嘉宾3:不客气,我本人作为玄奘的弟子我很惭愧,我是在祖师的余光之下我发信出家,要了解真实的玄奘,我们给它返璞归真,
【解说】
对于玄奘的了解,大多数人都可能是源于《西游记》,那些神话了的故事,并不是真实的玄奘。
玄奘出生在南北朝时期,父母早逝,从小随出家的叔叔生活在洛阳净土寺,深受佛教文化熏陶,后发心出家,四处学习佛法,然而当时狼烟四起,战争频繁,寺院经典,也时常被毁,玄奘苦心钻研佛教典籍,却苦于当时中原汉地佛经翻译较少,资料不全,玄奘在很多问题上都心存疑问,于是他便起心西去,到那烂陀学习。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公元627年,大唐贞观元年,随着唐朝建立,战乱平息,玄奘终于看到了西去的机会,于是他向唐太宗李世民陈表,请允西行求法。但未获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决心已定,乃“冒越宪章,私往天竺”,长途跋涉五万余里,抵达当时的佛教文化中心那烂陀寺。
玄奘不仅在那烂陀寺学习,还在如今的印度、巴基斯坦等地游学,到公元641年,终于学法有成,当时的印度戒日王朝的国王,为当时42岁的玄奘,在曲女城召开佛学辩论大会,玄奘为辩主。
【同期】
岳钰:因为当时在印度,你要学习完以后,就跟毕业一样,你要举行一次辩经.
这个辩经就是轻者你就离开这个过程,你输了以后,失败以后离开,重的就要剪掉舌头和砍掉头,这个事不是一般人敢去做的,比玄奘晚一点,有一个叫义净的法师,从海上去,海上回来,也在那兰陀寺留学,也在我们西安小雁塔翻译经卷,也很著名的。但是他就没有经过辩经这个过程,这个辩经是要设坛七七四十九天来辩论,别人给你提问题你来回答,如果在这个过程中,这七七四十九天没人敢提问题,那你就是了不起的大法师。
【解说】
玄奘的这场辩经大会不可谓不壮观,五印18个国王、3000个大小乘佛教学者和外道2000人参加。当时玄奘讲论,任人问难,但无一人能予诘难。一时名震五印,并被大乘尊为“大乘天”,被小乘尊为“解脱天”。
也正是有了这一次辩经,玄奘的名声享誉整个印巴地区。
载誉而归的玄奘,将其在印度求得的657部佛经带回中土,并在长安的大雁塔等地,开始了自己翻译经书的工作,历经19年,到玄奘去世时,共翻译经论75部,合计1335卷。同时他还口述由辩机笔受完成《大唐西域记》。全书记述高昌以西玄奘所经历的110个和传闻所知的28个以上的城邦、地区、国家的情况,内容包括这些地方的幅员大小、地理形势、农业、商业、风俗、文艺、语言、文字、货币、国王、宗教等等。这部书可以说是研究中亚、南亚地区古代史、宗教史、中外关系史的重要文献。
【纪实段落】
岳钰:时隔3、4年,再来到这个地方山门依旧,还是原来的样子,围墙也没有什么变化,
【解说】
玄奘圆寂之后,弟子和信众将他埋葬到兴教寺,直到今天,仍然有许多人会到这里,祭拜这位伟人。
【纪实同期】
这个地方就是塔林,是玄奘和他的两个弟子窥基和圆测的舍利塔都在这个地方。
【解说】
走在玄奘的舍利塔边,看着这位伟人的埋骨之地,岳钰仿佛突然想到了什么。他急忙驱车赶回自己的画室,展开画纸,开始为自己的下一幅作品打底稿。他画的是玄奘行走于沙漠当中的一幅画面,而在落款的地方,他写下了八个字:“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同期】
岳钰:这就是在我心中玄奘,鲁迅说玄奘是民族的脊梁,就是他面对任何问题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这种精神很激励我,在我人生当中遇到好多不顺心的事、非常困难的事,这就是为什么我提这四个字,这是《金刚经》里边的两句话“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就是我们在干什么事的时候,一定自己定下目标一定要勇往直前,这就是信念。
【解说】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可以说是西安的精神,虽然这句话出自金刚经,张骞并没有读过,但是他为了联系大月氏,行走数万里,他做到了,同样玄奘也是这句话的践行者,他行走五万里,抵达那烂陀,为中华文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佛教文化,带回了薪火相传的种子,时光推移到现在,岳钰也在践行着这句话,他一步步探寻,一步步学习,作为一个背包客,走遍五湖四海,世界各地,想要完成自己对于佛教文化的追寻,而今,63岁的岳钰仍然不想停下脚步,他还要走,去那些自己没有去过的地方,继续自己的路。
推荐:
《我爱北京天安门》
《幽幽乡情》
《感恩北京》
播放次数:
内容摘要
【开篇】 【画面】快切镜头一组,岳钰准备出门 【解说】 岳钰,西北大学教授,著名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他所创作的历史题材画作,极大的还原了当时的场景,受到业内广泛赞誉,可是在众多赞誉环绕下的岳钰,最喜欢别人叫他背包客,今年63岁的岳钰,已经
标签:
来源:
CCTV故乡
时间:
2017-12-01 10:42
作者:
刘旭东
责任编辑:
cctv故乡
热点推荐
热门排行
《我爱北京天安门》
2018-01-12 09:15
播放:110
《幽幽乡情》
2018-01-12 09:15
播放:160
《感恩北京》
2018-01-12 09:15
播放:139
《大河之子》
2018-01-12 09:15
播放:147
《胡同的记忆》
2018-01-12 09:14
播放:116
Ctrl+D
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