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 > 视频点播 > 热门文稿 > 《丝绸之路上的佛光之心系云岗》
现年52岁的张焯,进入云岗石窟研究院13年,作为云岗研究院的院长,他几乎每天都会在这里走一走。看着近年来云岗的变化,张焯脸上的笑容根本停不下。

【同期】
张焯:到了云冈,我觉得我回归本业了。而且来到云冈,我感觉到一种力量,大佛给予的力量,大佛给予的一种安详的环境,我觉得我在这儿一定能做一些事情。

【解说】:

张焯1963年出生于山西省大同市,天津大学历史系研究生毕业,现任云岗石窟研究院院长,十三年来,张焯付出了自己的心血,也见证了云岗石窟沧海桑田般的变化

 


【出片名】心系云岗

【解说】
大同,古称云中、平城,曾是北魏首都,辽、金陪都,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境内古迹众多,云冈石窟、华严寺、善化寺、恒山悬空寺、九龙壁等都盛名远播。
然而,对于张焯这个从小在大同长大人来说,这片土地发生的变化,可以用沧海桑田来形容。

【同期】
嘉宾:云冈今天的样子,和我儿童时的记忆完全不一样了。当时是脏乱差的感觉,现在云冈是一个恢弘的大景区,山也绿了,天也蓝了,水也清了,环境面貌发生了剧变,这么多树木,以前我们都是不可想象的。因为大同是个干旱地区,种了几十年,从50年代,云冈开始种树,到世纪末也没有种多少棵树,几百棵树,大不过上千棵树。可是这次通过这次改造,种了20万棵树,山上,山下,整个改变了云冈的面貌。所有的大同人,现在来到云冈,他觉得跟他以前的感觉完全不一样了。云冈变的真的成了一个和国际化可以接轨的景区了。

【解说】
如今,面对云岗,张焯的心中充满了骄傲和自豪,云岗的变化得到了乡亲们的认可,这是张焯最高兴的地方。然而,当年他研究生毕业的时候,其实根本不愿意回到自己的故乡大同。

【同期】
嘉宾:因为在学历史的孩子里,我还算一个比较刻苦的,当时我就想,做一辈子历史研究。毕业之前,也曾经联系过几个地方,包括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和他的中国史研究编辑部,当时我想还是到专业单位去做历史研究工作。

【解说】
张焯一直都痴心历史,尤其是喜欢中国的古文化。研究生时期,张焯选择的是魏晋南北朝专业,而选择研究这段历史的原因,其实就是因为自己的故乡;大同曾作为北魏的首都,有百余年的辉煌历史。毕业以后,他想要进入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继续对这段历史做研究,可是因为家庭的因素,张焯无奈之下回到了大同,而且做的还不是自己专业的东西。

【同期】
张焯:1988年,我从天津师大研究生毕业,回到了大同市政府办公厅工作,负责写材料。



【解说】
对于政府部门的工作,张焯虽然也是兢兢业业,可是却谈不上喜欢。直到2002年,张焯被调任到当时的云岗石窟研究所,他才真正的找到了自己该去的地方。

【纪实同期】
    嘉宾:我们眼前的雕像是为昙曜大师塑造的,昙曜是云冈石窟的总设计师,当年在他的。
    当年由昙曜大师建议北魏皇帝,也就是文成帝开凿云冈石窟,率先开凿了五个大窟,就是现在云冈的十六到二十窟五位大佛,这五位大佛是佛祖的形象,同时也是北魏五位皇帝的形象。

【解说】
对于云岗的历史,张焯是如数家珍,可是没有人知道,在2006年以前,云岗没有自己的历史文献,人们只能从各种史料当中,零星的看到一些有关她的文字,而张焯在刚刚调到云岗,担任云岗研究所副所长的时候,就发现了这个问题。

【同期】
张焯:到了云冈,我觉得我回归本业了。(切)进入云冈,按道理上讲,应该先走进洞窟,了解洞窟,了解云冈。但是我作为一个门外汉,我采取一个回旋的办法,迂回的办法,我首先把目标确定在云冈的历史上,

【解说】
    作为一个历史系毕业的高材生,张焯每到一个地方,总是喜欢先研究当地的历史,在他回到大同参加工作的时候,就曾经做过同样的事。

【同期】
张焯:当时的情况大同的历史并不清晰,而大同市是全国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因此我们有一种责任感,一种义务感,就是说我们是学历史的,大同的文化人并不多,大同的历史如果我们给人说不清楚,还能指望谁说清楚,因此我们当时,像大同大学的李峰老师,大同经委工作的赵艺德老师,殷线老师,几个搞学问的,大家都有一个志向,想把大同历史搞清楚。 

 

【解说】
从1988年到2002年,张焯在政府机关工作了十五年,十五年,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段漫长的时光。也许很多人在进入政府工作之后都会放下自己曾经的专业,一心仕途,但是,张焯却并不是这样,在这十五年里,他从未放下他所钟爱的历史研究。

【同期】
    张焯:咱大同现在很可贵的就在于有一批学者,几乎都是业余的大同进行考察,这些考察现实证明是贡献很大。
我骑上自己的自行车,对大同市做了全面的考察,特别是对整个北魏的文化遗迹,进行了全面的追访,大约是1995年,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平城访古迹》,

【画面】张焯在古城墙上行走
【纪实同期】
大同的古城墙是明代(包砖)修筑,但是这个城墙下面也叠压着北魏的首都的(260:50中城)和唐代大同军城,以及辽金的大同府城。这座城墙全长13华里,近年经过维修重显当年明清重镇的风采。

【解说】
现在的大同城墙,并不是历史的遗留,而是近年来大同市政府重新修复而成。
在张焯等人的研究下,大同的历史一点点的浮出水面,大同建城2000多年,从战国时期开始,这里就是边关重地,是汉族和草原民族交流战争的一个咽喉要地,这座城市饱经战火的洗礼,城墙几经损毁又几次重修,二战期间,由于日本军队的破坏,大同的城墙受到了大面积的摧毁,剩下的就只有几处残垣断壁, 

【同期】
就是在操场城里,而操场城现在留下的城墙,我们也发现了北魏夯土墙的墙基,那种墙。有8到10个厘米,就压在明代修筑的这个操场城的墙体下面。
由此说来,现在的操场城实际上就是北魏的皇宫的皇城。

【解说】
在研究过程当中,张焯发现:在大同的历史中,最辉煌的就是曾经作为北魏首都的那一缎时间,而云岗正是作为见证者的存在,也正是有着这样的发现,在调到云岗石窟研究所的时候,张焯才有了为云岗编撰一部史书的想法。
四年之后,他所撰写的《云岗石窟编年史》问世。

【导视】
解说:他如何为云岗著书立说?

解说:他又怎样推动云岗的建设?

解说:《故乡》栏目继续为您呈现《心系云岗》。



【解说】
说起云岗石窟,就必须要提到一个人。

【纪实段落】
张焯:在《魏书》里出现了一段美丽的故事,叫马识善人故事。当昙曜和皇帝遇到。当昙曜在路上与皇帝相遇的时候,皇帝的马车停下来了,皇帝的御马看到昙曜以后,伸出脖子,低下头,把昙曜大师的衣服含在嘴里,于是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马识善人故事。这位大师随后受到皇帝的重用,昙曜大师建议皇帝,他说,在平城京都的西山里,也就是云冈,开凿五个大窟,就是现在的十六到二十窟

【解说】
这是魏书记载中关于云岗石窟开凿的背景,但是对于昙曜这个人,魏书中的记载并不清晰,张焯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并翻阅佛教历史经典,北凉历史文献,终于对昙曜有了深入的了解,昙曜从天竺而来,曾在敦煌传教数年,又沿着河西走廊抵达凉州,就是现在的甘肃武威,进行传教。
在十六国时期,凉州是中国北方佛教的中心,据传北凉都城姑臧有三千僧侣,北凉时期开始修建的天梯山石窟,至今仍然屹立。

【同期】
张焯:当北魏太武帝出兵平灭北凉的时候,军队包围了凉州,而这些凉州的和尚拿起了武器,配合北凉的军队守城,但是城终于没有守住,被北魏军队攻破了。这些参与守城的僧侣,全部作为俘虏被押送到了平城,他走的这条路,我们考察是沿着河西走廊,因为凉州就是现在的武威,古代叫姑臧,从姑臧出发,到现在的兰州(中卫),过黄河。过黄河以后,向陕北的定边,绥德,然后过黄河,古代的(君子经)就在黄河的几字形这个角上边,从(君子经)过河,就来到了大同西面的托克托,内蒙古的托克托,然后和林格尔,右玉县,左云县,到达大同。

【解说】
随着北凉的三千僧侣,一起转移的,是北方佛教的中心,而这些僧侣走过的这条路,则是北魏首都平城与西域交流的一条重要道路,也就是当时的丝绸之路。

【同期】
张焯:在北魏定都平城的时代,大同实际上是中国丝绸之路东端的大都市。


【解说】
昙曜是凉州三千僧侣当中,最出色的一位,曾任北凉太傅的师傅,在抵达平城之后,更成为了北魏太子的师傅。而现在,他被公认为云岗石窟的总设计师,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昙曜五窟,更是云岗最具代表性的五个石窟。

【同期】
张焯:从2002年,我进入云冈到2006年,经过四五年的时间,也可以说夜以继日的努力,每天我工作到可能晚上三四点,把云冈编年史写了出来。我觉得这是目前对云冈历史最全面的一次整理搜集,形成了一个对云冈一个完整的历史回顾。

【解说】
编撰一部史书,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也不是闭门造车就可以完成的,张焯不仅要研究史料,更要到处走访,寻找不为人知的记载。
在张焯记录云岗历史的过程当中,云岗的雕塑和文物,给了他最基础的探寻方向。

【同期】
  嘉宾:这尊大佛是云冈的二十窟大佛,也是昙曜五窟中最辉煌的一尊大佛,是云冈石窟的代表作,我们看这尊大佛,他挺拔而坐,坐禅(静)状,气宇轩昂,他的面部表情,面部长相,长眉,细目,高鼻梁,宽厚的下巴,长长的耳朵,身体上披着袈裟,是厚重的袈裟,不是我们平常的布料或者是丝绸,这是一种泥制的材料,体现了中亚犍陀罗地区山区草原游牧民族的衣装特点,这也是犍陀罗风格的一个体现。

【解说】
在张焯和众多云岗研究人员的研究当中,他们都发现了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在云岗石窟当中,可以看到很多中亚甚至欧洲的建筑、装饰纹样,还有很多中亚和欧洲的人物形象。

【同期】
特别是我们看到的18窟居中是一个身披千佛袈裟的大佛,在他的两侧有两位佛和两位菩萨,在菩萨的头顶上,我们马上会看到是十大弟子,排列极其对称,这是来自西域的做法。在这些十大弟子的形象,菩萨头顶上十大弟子的形象,我们看到他们有来自中亚的,在左侧下方,从石壁上冒出一颗人头来,这个头像,我们可以感觉到是典型的欧罗巴人种。就是说,云冈所表现的是西方艺术进入中国,表现的是中西文化两种文化的结合,中西文化的结合。

【解说】
种种迹象,都证明了在北魏年间,西方文化随着丝绸之路,一点点的走入了中国,对中国的文化,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根据这样的发现,张焯认为探索云岗的历史,应该向西去,从西方文化入手,而他也正是这么做的。

【同期】
整个从新疆到河西走廊,到天水,到西安洛阳,这条线,我曾经走过两趟,所有沿线的石窟和古老的寺院,全部进行了考察。同时,通过这些考察,第一掌握了佛教进入中国以后,佛教艺术发展变化的特征,也掌握了与云冈石窟同期或者前后佛教在佛教寺院石窟建设方面的一些特征和,把这些内容也作为一种云冈历史的一种参照物。

【解说】
夜以继日的研究和考察,让张焯对云岗的历史,有了深入的了解。短短的四年,他就编撰出《云岗石窟编年史》,在编撰的同时,他更看到了平城作为北魏都城的时候,中国和西方文化交流的繁盛。

【纪实段落】
嘉宾:礼佛大道建设,从设计思路上我们是这么想的,把石窟,也就是云冈的第九窟石窟外立壁的廊柱。



【解说】
礼佛大道是在2009年云岗景区扩建的时候,新修的建筑,而选择大象驼柱这个形象,其实是有着很特别的意义,因为这个柱子,可以说是云岗石窟的一个缩影,是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的一个最直观呈现。

【纪实同期】
嘉宾:看一下我们这大像陀柱  。在它的下面的基层,我们看到这些形象,这是供养人的形象,就出资人的形象,然后是大像,它上边是很漂亮的,用莲花纹、忍冬纹、变形忍冬做成的一个图案,然后上边是两个飞天(立式),然后上边是千佛列柱。顶上边的这个柱头是希腊多利安式的柱头。

【解说】
立柱底部的供养人,形象衣着为北魏的统治者鲜卑人的形象;上面的六牙大象则是传自键陀罗地区,大乘佛教当中的释迦摩尼的前世形象,再往上千佛柱则有罗马建筑的风格,再加上希腊多利安式的柱头,整个立柱,可以说是包含了北魏时期的中国、印度、键陀罗地区、乃至希腊罗马的艺术形式雕刻而成,可以最直观的感受到,在北魏时期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的兴盛程度,而大同作为北魏的首都,在那个时代是如何的辉煌。

【同期】
嘉宾:这种情况我觉得大同留下的遗迹记载很多。因为我们讲从汉代开始,这就是和草原上匈奴族交往的第一战,到了北魏的时候,由于北魏王朝打通了西域,迎来了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二次高峰,这次高峰佛教大量的传入中国,这个高峰可能要比中国历史上其他的中西文化交流的高峰影响更大一些,更深远一些。而大同这个时候作为丝绸之路东端的国际化的大都市,它的道路沿着黄河,到河西走廊,新疆,它这条丝绸之路当时极其繁忙。

【解说】
    大同作为北魏的都城,只有不到百年的时间,却留下了永远都不会磨灭的奇迹——云岗石窟,而也正是因为云岗的建设,才有了北魏后期,在洛阳开凿的龙门石窟,也才有了后世佛教在中华大地上的兴盛。

【导视】
解说:映证着中国历史的云岗,正以全新的面貌展示在世人的面前,但是饱受着风化腐蚀的影响,它的未来,让人充满担忧

解说:如何保护石窟,保护那些历经1500多年时光的雕塑,成为了所有云岗人面对的一个难题。

解说:《故乡》栏目继续为您呈现《心系云岗》。

【解说】
在云岗的油画馆里,有这么一幅画面,大佛庄严肃穆,但是就在大佛的脚下,却是房屋林立,车水马龙,人头涌动,这不是画家臆想的画面,而是对民国时期云岗的一个真实写照。

【纪实段落】
嘉宾:小时候来云冈的时候,感觉大佛特别大,但是石窟前面没这么干净,到处是(塌落)的石头,也没这么多树,那时候很偶然可以看到有些人,不太自觉的人,站到了大佛的手掌上,当时大人就跟我们讲,大佛的手掌很大,四个人可以同时坐在他的手掌里打扑克,那时候景区基本上也没有形成,也没有什么人管,许多游客想到什么地方拍照,就可以去。现在不行了。

【解说】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素质得到提高,张焯小时候看到的那种景象没有了,可是云岗所面临的问题,还是困扰着张焯,困扰着所有的云岗人。



【同期】
张焯:云冈石窟254个洞窟,现存59000余尊佛像,当年北魏开凿可能要超过10万尊佛像(切)
岩石裂缝,列柱削减,变得越来越细,洞窟的表层风化加剧,起泡,片状起裂,颗粒化风化,不断出现。还有山崖上的石块在陆陆续续的松动,跌落,大量的保护事情需要做。

【解说】
随着时光的流逝,也许已经有一半甚至超过一半的雕像消失了,那么要如何才能保护剩下的雕像,让它们保存的更长久?
2014年,一个大工程在云岗展开,张焯带领着云岗人,为云岗石窟的五华洞穿上了新衣。

【同期】
张焯:因为大家都认为这个窟檐建上以后,石窟里边形成一个恒温恒湿的环境,有利于石刻的保护

【解说】
北魏风格的窟檐,显得大气而庄重,与云岗石窟整体都显得非常匹配

【同期】
全部用砖木结构做,而且北魏的特征非常明显,这种特征虽然现实在我们中国已经没有北魏的建筑样式了,

【解说】
然而北魏风格的建筑,在中国已经没有了,那么云岗又是如何重新恢复出北魏样式的窟檐的?

【纪实段落】
嘉宾:我们现在看到的是辽金的著名寺院,华严寺。华严寺是根据《华严经》在辽代时候创建的,应该说华严寺现在是中国辽金寺院里面最有名的建筑,其中上华严寺的大雄宝殿,是中国现存最大的佛教大殿。

【解说】
    华严寺始建于辽代重熙七年,距今已有900多年历史,是大同现在年代最久远的建筑之一,而辽金建筑风格有相当一部分是延续魏晋南北朝的风格而来,其中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因素,为了设计窟檐,张焯曾无数次来华严寺考察借鉴,而借鉴现有建筑形式的同时,张焯还将云岗石窟当中与建筑有关的雕刻进行了细致的研究。

【同期】
张焯:这个北壁在它的明窗和窟门之间,我们看到是一个北魏宫殿样式的建筑。这种北魏宫殿的样式,这可能也是一种绝版的留存,因为我们现实生活中,北魏的建筑已经在社会上没有存在下来,已经没有了,但是当时的建筑师是什么样子,可能现在我们能找到的也就是云冈石窟里边的雕刻的北魏的这些建筑样式。当年在1944年的时候,梁思成先生来到云冈,他首先发现了这个问题,他居然说北魏的宫殿建筑还在石窟里雕刻着。我们进入云冈景区,看到的主体的古建基本上都是仿照石窟的这个雕刻的北魏宫殿样式图案,根据这些形象来设计出新的北魏式建筑。



【解说】
通过雕刻中北魏宫殿的样式和华严寺古建筑的参考,张焯才能带领着研究人员设计出了这些精美的窟檐,而在大同的古城建设当中,这种建筑模式也加入其中,鼓楼东西街的仿古建筑,就是以北魏的风格设计而成,这里面有很大一部分功劳,都要归于云岗。

而在未来,云岗研究院还在计划着为昙曜五窟及其他大小洞窟都制作窟檐,以起到保护的作用。

【同期】
嘉宾:不隐瞒地说,来了云冈以后,从我个人应该说经历了很多风雨,经历了很多周折和痛苦。这几年,我就感觉到自己在精力方面有些大不如前,本来想歇一歇,但是还不能, 

【解说】
每次提到云岗,每次看着石窟里那些精美的雕像,每次走在云岗的土地上,张焯都显得特别的慈祥,云岗在张焯的心里,仿佛不再是那些泥塑石雕,而是一种责任,一份值得用心去守护的情感,也许在张焯的心里,云岗就是他的根,他的故乡,他的一切。

【同期】
现在虽然我每天来云冈,来工作,但是有一种,没有一种任何厌倦的感觉,总是想多待会,特别是下午时光,太阳斜照,我们坐在二十窟,昙曜五窟前边,是一种完全祥和的气氛,从心里面感觉到一种安详,安逸。说不来了。
推荐: 《我爱北京天安门》 《幽幽乡情》 《感恩北京》
播放次数:
内容摘要
现年52岁的张焯,进入云岗石窟研究院13年,作为云岗研究院的院长,他几乎每天都会在这里走一走。看着近年来云岗的变化,张焯脸上的笑容根本停不下。 【同期】 张焯:到了云冈,我觉得我回归本业了。而且来到云冈,我感觉到一种力量,大佛给予的力量,大佛给
标签:
来源:CCTV故乡时间:2017-12-01 10:39作者:刘旭东责任编辑:cctv故乡
热点推荐
热门排行
首页 | 最新动态 | 栏目介绍 | 节目预告 | 视频点播 | 节目相册 | 全国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17 故乡新闻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京ICP201208169  技术支持:CCTV故乡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