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 > 视频点播 > 热门文稿 > 《家在龙门》
画面:
龙门石窟

纪实:
王林两兄弟游龙门石窟。

解说:
他们生在这里,他们长在这里,他们的家就在这里。

 

 

出片名:家在龙门
解说:
洛阳古称雒阳、豫州,位于河南西部、黄河中游,因地处洛河之阳而得名。历史上,先后有105位帝王在此定鼎九州。它不仅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

画面:
王利王林两个人在城市里走。

解说:
2015年春节前夕,画家王林回到故乡洛阳,和哥哥商量一件对于他们来说十分重要的事情。

纪实:
王林:回老家看一看走一走,同时我们通过几天的重走洛阳城,我们创作合作一幅能体现这两天行程的画。

解说:
哥哥王利笔名文东号云梦山人现任洛阳博物馆名誉馆长洛阳书画院院长
弟弟王林笔名养林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现任光明日报出版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
他们幼年时一起拜李苦禅先生为师,学习作画。长大后,在不同的职业领域都有了各自的成就。

同期:
王利:我弟弟他对人物画比较精通,我主要还是以画花鸟为主。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们弟兄两个在一起合作,结果发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就从那时开始一发不可收拾。

画面:
室内喝茶。

解说:
现在,兄弟二人被书画界合称为“龙门二王”,王利善画花鸟,王林精于画罗汉在他们合作的佳品中,画面人物形象与花鸟鱼虫的气韵畅达,章法互融,一张一弛,浑然天成。

同期:
王利:龙门二王这只是一个地域性的称呼,因为我们这个家乡在洛阳,洛阳以龙门石窟这个世界文化遗产而骄傲。所以说我们弟兄两个合作也是比较得心应手,大家也一致都认为,以龙门这个题材起一个斋号这样是比较适合你们两个的,所以说就有了这个称呼。

纪实:
两人喝茶聊天。
王利:你有好多年也不回家了,也没回来过过年,春年期间我想带你去咱们洛阳的几个比较重要的地方去走走。

解说:
为故乡做一幅画,是兄弟二人多年来的愿望,也正是王林这次回到故乡的目的。这一次,他们选定的作画主题是丝绸之路与龙门石窟。为了能更好的完成这一幅画,兄弟二人决定重游洛阳城,在找寻自己儿时记忆的同时,也要更进一步认识了解自己的故乡。

解说:
兄弟二人把他们对故乡探寻的第一站放到了位于洛阳老城以东12公里处的白马寺。



纪实:
讲话:你知道小时候我带你出来那个时候就这么高,淘气得要命。
讲话:那时候看这个寺庙都很雄伟很高大,现在不是那么高大了,因为人长高了,
讲话:那个时候你第一次进来以后,你看着它非常害怕,看着它非常害怕。
讲话:但是这个寺庙很神圣很庄严,真棒这个地方,真是。

解说:
河南洛阳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老城以东12公里处,创建于公元68年,也就是东汉永平十一年。它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

纪实:
讲话:小的时候我们每年大年初一爸爸妈妈带咱们过来祈福,给全家人祈福,这真是一种美好的寄托。
讲话:其实寺庙对中国老百姓来说就是祈福纳祥的地方,也是受教育的地方。
讲话:真是,时光一晃这么多年过去了。

解说:
为了能更多了解白马寺和有关丝绸之路的历史,哥哥王利请到了洛阳市文物管理局的研究员徐金星老师。

纪实:
讲话:欢迎欢迎,谢谢。
讲话:这是我的老领导,老领导,这是我老师。

解说:
得知王利王林两兄弟要以洛阳的丝绸之路和龙门古窟为主题画一幅画,徐金星老师认真的接待了他们。兄弟俩跟随着徐金心老师,他们像学生一样认真地听着徐老师讲解着这座寺院的历史。

纪实:
徐金星:书上这样记载的,东汉的时候汉明帝在南宫做了一个梦。

解说:
在汉明帝的梦境里,有一个金人,顶上有白光,在殿廷间飞行。第二天将此梦告诉朝臣,问他们是吉是凶。朝臣说,梦见的是佛。于是汉明帝派遣郎中蔡愔和博士弟子秦景等出使天竺,摹写浮屠的遗像。



纪实:
徐金星:他们去的路就是丝绸之路,他们就是沿着丝绸之路去的。然后他们没有到印度,到了大月氏,就是现在的阿富汗。到了阿富汗,遇到了两个在那儿传教的印度高僧。一个叫摄摩腾,一个叫竺法兰。就请他们两个到洛阳来传播佛经宏扬佛法。然后这个东汉的使者和印度的高僧就用白马驮着佛经佛像,沿着丝绸之路从现在的阿富汗出发,过了东亚,过了帕米尔高原,古代叫葱岭,然后过咱中国现在的新疆,再过河西走廊然后到洛阳来在这儿传播佛教。

解说:
汉明帝非常敬重这两位高僧,为了给他们提供更好的译经和传道场所,就下令给他们修了座寺院。因为当时两位高僧是伴白马驮经而来,所以就给这座寺院命名为白马寺。

解说:
白马寺是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也是第一座官办的佛教寺院。它是中国历史上中国佛教史上建寺最早,时间最长,朝代最多,对中国佛教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一座寺院。

解说:
王利和王林两兄弟跟着徐老师,一路走着、听着、看着。徐老师仿佛为他们打开了一扇通向历史的大门,让他们看到历史的画面。

纪实:
徐金星:从白马寺往东再走一点,就是汉魏时期的一个古城,一个古城。当时这个面积是非常大的。

解说:
离开白马寺,王利王林两兄弟跟着徐老师一起来到了汉魏洛阳故城遗址。汉魏洛阳城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约15公里。它始建于西周初年,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朝代先后以此作为国都。

解说:
在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深感国都偏于北方不利于统治,为了控制中原地区,公元 494年,孝文帝终于将国都平城,也就是今山西大同,迁于洛阳。

纪实:
徐金星:北魏这个时候,通过丝绸之路与西方联系非常密切。虽然它占的是半壁江山,但它和周围的国家都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和西域,通过丝绸之路到西域去。到西域去西域好多的僧人商人华人(音)到洛阳来。



解说:
曾经的洛阳城繁华气派。徐金星老师向王利王林两兄弟描述着这里当年景象。

纪实:
徐金星:为了安排沿着丝绸之路来的大量的西域人,当时在洛阳城南沂河洛河交汇的地方,挺有意思,有一条大道,御道,防御的道,大道的东侧修了四馆,就是招待所,规定你东方人来了住哪儿,北方人来了住哪儿,西方人来了住哪儿,四个馆在这里住。然后在这个御道的西侧,修了四个里坊,居民区,四个居民区,礼房,异地建房里面住这个四个居民区。另外规定了在招待所在宾馆住三年以后可以挪到里面去,这应该是世界上最早的绿卡制度。

解说:
这座城池的繁华,被淹没在历史风烟之中。站在已经成为一片废墟黄土之上,王利王林两兄弟仿佛穿越了历史的风烟,与这座古老的都城深情的对望。

同期:
王林:作为画家我感觉,能站在这个位置非常自豪,同时也感到作为洛阳人这种自豪感。我们能感受到这个古代的文明,同时感觉到触摸到文明的印迹,对我们的画风来说它能给我们一种,就是我们画家所追求的一种高骨之风,那种从古人的建筑和古迹里边,我们能感受一点高古之风,就是我们追求的一种高古。

同期:
王利:有一句古诗句叫: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且看洛阳城。作为一个画家能够在这种环境工作数年,这种条件是得天独厚的。就是古代的人民看到了古代的一些印迹,对提高你自己的品德这种思想境界,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解说:
汉魏洛阳故城不仅见证了中西方文化交往的开始以及丝绸之路第一次延伸到欧洲的过程,也见证了北魏迁都和龙门石窟开凿的历史。

导视一:
他们来到龙门山上,重游龙门石窟
这里不只展现北方游牧民族争霸天下的历史
还书写着大唐盛世的传奇
让我们跟随王利王林两兄弟的脚步
看看他们故乡的龙门石窟
《故乡》栏目继续为您呈现《家在龙门》


解说: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南郊的伏牛山麓,它与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佛教艺术宝库。这里保存了2000余座大小不等的窟龛建筑和10万余尊形态各异的人物造像,突出地展示了我国北魏、隋唐时期宗教造型艺术中外兼容风格。

纪实:
王林:你看对面那个公路现在已经变成景区了,还有这个桥梁,这个龙门桥。每年回家都要路过这里,然后看看对面的这个大佛,祈福纳祥,真的是从小就在这个佛的护佑下长大。

解说:
龙门石窟始建于北魏太和年间,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前几年。此后在东魏与西魏、北齐与北周、隋、唐、五代、北宋、明都有修复和续作,其中以北魏和唐代的开凿活动规模最大,长达150年之久。

纪实:
与两位专家见面。

解说:
古阳洞在龙门山的南段,开凿于公元493年,是龙门石窟造像群中开凿最早、佛教内容最丰富、书法艺术最高的一个洞窟。

纪实:
讲话:这个洞窟就是在迁都前后的时候开始开窟造像。这原来是一个大溶洞,在这个基础之上然后就是进一步扩大,然后建了这个大明窟(音)。这里边这个就是北魏跟云岗的特点比较接近。

解说:
随着北魏孝文帝对中原统治的推进,石窟造像也开始逐渐的发生变化。从古阳洞中佛像的袒右式袈裟到宾阳中洞中佛像褒衣搏带式的袈裟,印证着北魏民族不断汉化的历史。

纪实:
讲话:我们现在即将看到的就是龙门的这个山洞是北魏时期有代表性的洞窟之一。



解说:
宾阳洞包括南洞、中洞和北洞,是北魏宣武帝为其父母孝文帝和文昭皇太后做功德所营造的洞窟之一。其中仅中洞的开凿就花费了24年时间,其富丽堂皇的景象是龙门众多石窟之冠。主佛释迦牟尼端坐中央,面部修长清秀,面容和蔼慈祥,略带微笑。迦叶、阿难二弟子和文殊、普贤二菩萨侍立左右。迦叶形象老成持重,阿难形象活泼开朗,望之栩栩如生。

解说:
龙门石窟的北魏造像失去了云冈石窟造像粗犷、威严、雄健的特征,而生活气息逐渐变浓,趋向活泼、清秀、温和。这些北魏造像,脸部瘦长,双肩瘦削,胸部平直,衣纹的雕刻使用平直刀法,坚劲质朴。相比之下,而唐代的造像的脸部浑圆,双肩宽厚,胸部隆起,衣纹的雕刻使用圆刀法,自然流畅。

解说:
跟随着龙门石窟研究院的两位老师,王利王林两兄弟再一次来到卢舍那大佛前。

纪实:
讲话:卢舍那它就是梵文的音译,其实就是光明普照的意思。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卢舍那大像,正如它的这个名字一样,这个是面庞丰腴,柳眉细长。特别是这双眼睛采用了透雕。所以我们会感到很神奇的是,无论我们站在任何一个角度与它相望,都能感到他这个眼睛在看着这个礼佛者,好象能直射这个心灵,给人一种亲切感。微微上翘的这个嘴角又给人以无限的这个美的遐想,可以说是我们龙门最美的一尊佛像了。这一尊佛像是龙门石窟最大的,通高有17米14,这个头呢高4米,耳朵长呢就达到了1米9,比我们正常人的身高都要高。

解说:
在龙门石窟中,北魏时期的占了30%,唐代的占了60%。而在唐代又是以高宗和武则天时期的这个造像更多。所以这两种皇家的造像都代表了当时全国最高的造像水平。这座卢舍那大佛也可以说是唐代皇室的一个典范之作,也是龙门石窟一个巅峰的作品。

纪实:
王林:我是画那个罗汉,就是佛教的护法,护法罗汉的画家,我是以画人物为主。我小时候就曾在这边玩耍,当时就是被这些大力士震憾。因为小时候它那个腿还抱不住。

讲话(女):抱佛腿。
王林:抱佛腿。
讲话(女):当时有没有全抱一下?
王林:抱了,当时抱不过来,但是后来呢就觉得这个形象非常震憾,从儿时小时候就记下了这个印象。
讲话(女):深深印在脑海里。
王林:对,所以我现在画的罗汉也是追求一种,就这种,刚才你说的张力,就是那种张力。讲话(女):就是那种扑面而来的那种。



解说:
除了皇家的凿窟造像,在龙门石窟里,还有许多贵族商家的开窟造像,比如丝行、香行、彩帛行。值得一提的是,在彩帛行这个洞窟里面,还有一则涉官涉人录事的题记。它的题记里出现了康、史、何等姓氏。根据其所从事的行业及当时中亚的政治形势和寄居洛阳的胡人多以国名为姓的情况估计,他们应是来自昭武九姓的康国史国和何国人,也就是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的人。这正是丝绸之路繁华贸易的一个直接的佐证。

解说:
如果说丝绸之路是一条东方丝绸等商品通往西域的通商之路,那么它也是西方文明乃至佛教文化的传入之路。这些都在龙门石窟的造像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纪实:
讲话(女):应该就是说佛教本身的这一类东西,你比如说他穿的这个服饰,通肩,这一类都是西域过来的。但是就是说在这个唐朝,在这里面就是还有体现的一个可能就是我们其中有一个老师说的那个,他那个,你看那个夜叉,那个天王脚下有一个蛇,看见那个蛇头了吗?

解说:
在古代印度,蛇王与夜叉一样,都是民间崇拜的精灵。因此蛇王的护持、佑助,将被赋予吉祥、繁盛的意义。在古印度阿旃陀石窟第19窟门廊前庭的左侧,即雕有“蛇王与蛇后”的浮雕。可见蛇神崇拜在印度古代的流行。从这一点在来看,这天王足下的蛇的造型,显然来自于西域的美学样本。

纪实:
讲话(女):还有这个缨络,缨络,身上的那个就很华丽的缨络。还有这个斜披的络腋,还有那个披膊(音),还有下面所做的长裙这一类,这都是西域的风格。

解说:
这次龙门石窟之行,的确让王利王林两兄弟对它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如果说曾经来到这里只是感受历史的风骨,那么今天他们看到更多的是历史的背后,东西方文化交融于此的故事。

导视二:
穿越历史的风烟,他们尤见汉函谷关的雄风
跟随驼队的足印,他们慨叹大唐盛世的传奇
他们摊开宣纸,把故乡画于笔下,留于心中
《故乡》栏目继续为您呈现《家在龙门》


解说:
褪却了历史的风烟,现在的洛阳,随处可见历史留下的痕迹。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城东的汉函谷关遗址正是其中的一个。

解说:
汉函谷关始建于西汉汉武帝元鼎三年。它不仅是汉时重要的军事关卡,也是是古代丝绸之路东起点的第一道门户。当年汉明帝派蔡愔等到西域佛法,两个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就是通过这座关口把佛教传入中土。

纪实:
小王老师:咱们脚下这个函谷关是汉代的这个函谷关,下边就是我们世界闻名的丝绸之路。然后我们的右手就是国内最最繁忙的欧亚大陆桥的这个铁路,它是陇海铁路,是从新疆开往俄罗斯。然后这边是闻名的310国道,也是从连云港到霍尔布斯这样一个欧亚大陆桥。中间是古老的丝绸之路。

解说:
三条交通要道在并行在汉函谷关,这是历史与现代交通完美的契合。如今,在这条路上,仍旧可以清晰的看见当年车轮留下的印迹。王利与王林走在这里,在他们的脚下,就是当年的丝绸之路。

解说:
离开函谷关,王利和王林两兄弟来到唐时期的城门定鼎门遗址博物馆。定鼎门遗址博物馆是在保护地下遗址的前提下,采用钢架结构,在遗址上面复原建设一个定鼎门的新城门楼。通过这种方式,既有效地保护了文物,又能展示定鼎门的历史风貌。

解说:
在对这座城门遗址的发掘过程中,不仅发掘出墩台、门道、水渠等遗迹 ,还出土了大量的生活用品、武器、钱币,甚至是佛教造像。

解说:
定鼎门是隋唐洛阳城外郭城正门,始建于公元605年,隋大业元年,隋炀帝成为第一个通过定鼎门的中国古代帝王。之后,定鼎门相继被唐、后梁、后唐、后周和北宋定为洛阳外郭城正门。此外,定鼎门还是隋唐东都洛阳西通西京长安,南通江都的要津。

纪实:
洛阳考古队队长石自社:现在咱们看到的就是定鼎门外的这个道路上遗留下来的这个车辙印,而人的脚印还要,因为这个遗迹的形成应该还是比较偶然,要不也留不下来,有可能是当时下了一场很大的雨,路面非常泥泞,非常泥泞,很多这个车僧俗包括人都在上面走,走完之后就留下了很多痕迹。还没等着痕迹干或者是被破坏掉之处,又上来一次大水,上一次踩的这个印痕上面就淤了一层泥沙,就把它覆盖下来,就永久的保存下来了。

解说:
历史奇迹般的凝固在这一刻,被永远的保留下来。密集的行人脚印、车辙印、牲口的蹄印,特别是骆驼蹄的印,它们不仅见证了这里曾经繁盛,也见证了当时西域和中原的频繁的经济、佛教、文化交流。

解说:
洛阳,历史积淀下的文明城市,有着书不尽的沧桑变换。如今,这座城市也在现代化发展中呈现出它与众不同的魅力。

画面:
一段夜景。



解说:
回到工作室,王利王林兄弟俩摊开宣纸,润开笔墨,开始作画。哥哥负责创作画中的花鸟,他画了一池荷花。在他看来,荷花这种佛教文化中的圣洁之物,最能衬托这幅画的主题。

同期:
王利:今天创作这幅作品我用荷花这个题材,也是我突然间想起了龙门石窟和佛像有关的一些事物。你比如说很多大石窟上面那个顶都是荷花图形,和一些菩萨下座莲蓬的这些造型,这是非常吉祥如意的。

解说:
在这幅画中,王林创作了两个僧人的形象,一个中土和尚和一个西域的高僧。他们站在一起,好像在说法论道。这在王林看来,正是中西两种文化的融合与碰撞体现。

同期:
王林:是一种顿悟,是一种大道至简,是一种至警、至尊、至善这样一个境界。所以我们就想像着我们这个文化是随着这个历史的沿革它是在融合,从我们的这个古代文明,我们的这个石窟造像,我们发掘的文物都可以看到这种融合。

解说:
一幅画完成了兄弟二人多年的夙愿------为故乡做一幅画。在王利与王林眼中,经过历史了洗礼,今天的故乡显得更加明艳照人。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故乡不仅给予他们生活的环境,创作的灵感,还给予了他们身为洛阳人的自豪与骄傲。

推荐: 《我爱北京天安门》 《幽幽乡情》 《感恩北京》
播放次数:
内容摘要
画面: 龙门石窟 纪实: 王林两兄弟游龙门石窟。 解说: 他们生在这里,他们长在这里,他们的家就在这里。 出片名:家在龙门 解说: 洛阳古称雒阳、豫州,位于河南西部、黄河中游,因地处洛河之阳而得名。历史上,先后有105位帝王在此定鼎九州。它不仅是华夏
标签:
来源:CCTV故乡时间:2017-12-01 10:36作者:罗多巍责任编辑:cctv故乡
热点推荐
热门排行
首页 | 最新动态 | 栏目介绍 | 节目预告 | 视频点播 | 节目相册 | 全国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17 故乡新闻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京ICP201208169  技术支持:CCTV故乡

电脑版 | 移动版